論語的讀後感【精】

來源:文書谷 2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的讀後感【精】

論語的讀後感1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的讀後感2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説“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着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説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的讀後感3

伍雅萱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國學大師錢穆曾説過:《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這樣的書,肯定含有有無限的智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弟子言行的書。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國首個語錄體散文。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化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售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辨,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讓我獲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句的意思是,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魯的三位老師》,他的三位老師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師,媽媽教會我要出眾,弟弟教會我要寬容,我的好朋友教會我要真誠。這説明了老師無處不在世界萬物皆為我師,只要你誠心學習,在哪都能找到老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句我也深有體會,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愛好古代文化並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萬世師表,但他的學問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提高,豐富自己的知識,對文化的認識才得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成果,這裏告訴了我們要不斷去學習,要去追尋,探索知識。

我現在正值學生時代,不能偷懶,要努力學習,因為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論語》中富有無限智慧,就連商業大亨馬雲也説過:《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複看,不斷看,受益最多的書。這書也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論語的讀後感4

《論語》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現在我終於明白,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的讀後感5

我們總説,教書育人,教書,就是傳授知識技能,但人怎麼育?學生的品德培養,應從哪裏做起?《論語》給了我們答案,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二十餘字,卻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起,孝是為人之本,其次要言行謹慎,講誠信,其次要關愛他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學習其它知識了。反思我們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道德教育嚴重缺失,學生只要考個高分,就能一俊遮百醜,這是多麼的本末倒置啊。

孔子認為,要想快樂,就得學習,《論語》開篇就説,“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自己也認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一生,好學不倦,以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萬世師表,一代聖人孔子。

每個人都在社會的大海中,沉沉浮浮,每個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艱難行走,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讓生活快樂無憂,這張人生的答卷擺在所有人的'案頭,要想找到正確答案,請你翻開《論語》這本書,讓聖人幫助你,為你迷茫、困惑的人生指路。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平凡的普通人,不用説半部,哪怕只記住其中的幾句話,比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並踐行它,就是一個謙謙君子,就是一個有德行的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能幹什麼,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這真是至理名言,振聾發聵,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把誠信擺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啊,生活在塵世,總要和人打交道,若不講誠信,就沒人相信,他就會寸步難行,一事無成,這是無數事實證明了的,失信的後果多麼可怕。一個人是如此,但如果一個社會出現信任危機,欺詐成風,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真是不敢想象了。

論語的讀後感6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説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説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説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説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着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説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説,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論語的讀後感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每每讀起美文,久遠的傳統文化紮根於心。

開篇節選的這三句,給人以愉悦,真情,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領我們徜徉知識的海洋。“學習並時常温習,不是很好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令人不高興嗎?人家不瞭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其中“學而時習之”點名了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來借鑑。學以致用,就要理解。這句話雖説像白水一大話,卻也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描述的是,當一個人的學問已經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來,雙方相見甚歡,有會於心,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快樂。這個“朋”當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何樂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你分享胸中之學,笑傲江湖,指點江山,這才是人生一大樂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義氣,同時,做人也要向君子學習,有寬廣的胸懷,不隨隨便便遷怒於他人。

總的來説,開頭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影響之深。主要講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道理。學習的'內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應是侷限於課堂之上。與人交往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態度。當一個人達到“不愠”的境界時,他已經成為一個大德的人,自然也能獲得無上的歡悦了。

良好的開頭,帶來了很深的道理。這短短的三句話,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意識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為“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又例如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是一種行為習慣,人在其中,只要沒有太大的波瀾,往往會隨波逐流。但這種庸常的腐蝕性後果缺失嚴重的,因為經常性的檢查自己的言行,並及時做出調整和約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需要,是少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論語”的哲理性是極其有價值的,值得每一個人去深入研究和學習,並以此為動力,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論語的讀後感8

翻開一本中國的經典之作,走進孔子的世界,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仁愛”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們民族備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愛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現。記得有一次,顏淵問到孔子怎樣做才能是“仁”,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則論語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這也是我們中學生日常行為準則。那麼,我們是怎樣做的呢?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不適合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書、影像等,我們是堅決杜絕的。可是我們個別同學還是不免去看一些認為無關緊要的'閒書,我們應該勸阻他們,因為這不但是在浪費時間,而且會極大的干擾學習,減弱學習的積極性。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沒有禮貌的話語就不要去説它,不文明的行為就別去模仿,否則不但會損壞我們中學生的形象,還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風氣的好轉。我們的語言是先輩經過幾千年才演變而來的,我們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記漢語是世界上發源歷史最長而且最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弘揚中華的語言,讓世界都能領略到中國美,漢語美。

“非禮勿動”,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要去動它。偷竊可恥,而且是要嚴懲的。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勞動獲得,還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從另一個角度説,拾金不昧就是“非禮勿動”生動的表現。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將這個美德發揚光大,為好的社會風氣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裏面還有許多寶藏在等待我們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説,這足以顯示出它的博大。老師説“半部論語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我們的缺點和不足,又告訴我們如何去不斷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義、禮、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在幾千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也攜手孔老先生,踏上仁愛的旅途吧,我們要時刻銘記“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義!

論語的讀後感9

對於“君子”,孔子是這樣説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實仔細想來,也許就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吧!別人不瞭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抱負,自己為什麼要生氣、怨恨呢?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活法。別人不瞭解自己,是很正常的。君子就是不把這些小事兒放在心上,這樣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修養、品德。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正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

還有“仁、義、孝”。孔子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些傳統的美德,現在又有多少人在堅守呢?時不時就會有報道説:“某某人又棄父母於不顧了。”我就不明白了,父母毫無回報的養育了你幾十年,為什麼會狠下心來不管他們呢?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父母因為你生病而不能入睡;又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父母因為你的成績而不能入睡;還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父母因為你的外出而不能入睡。但是你呢,長大了,把他們送到敬老院了,甚至是不管他們了。娶了媳婦忘了娘?!不!藉口而已,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父母,你會不管他們嗎?難道在老婆面前沒一點威嚴嗎?只是為自己的不小掌握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難道真的只有在受到法律的`約束時才會孝敬他們嗎?我不敢想象到那時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有很多人因為上班還有其他的事兒一個月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一次,只是給父母買吃的,給他們錢,但是父母需要的不是錢,而是你的看望!哪怕你在家呆五分鐘,他們也會高興的不得了。幾千年前的人們都懂得的事兒,現在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怎麼就不明白呢?只是希望大家都對自己的家人好點兒。

講信用,一諾千金,也是現在社會所缺乏的。還有朋友,只要我們對他們真心他們也會真心對待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沉澱下來的文明和文化,是我們大家窮盡一生也不能完全悟透的。所以對我們來説,讀一些經典的書籍,受一下文化的薰陶,是很有必要的。

這就是我讀書時的一些感想,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多讀書、讀好書。

論語的讀後感10

有人説,人若不食,則胃飢;人若不讀書,則心飢。胃飢尚不敢怠慢,況乎心飢?本不喜歡捧書的我,近來耳畔總會響起聖人的教誨:"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於是,清風吹月落,書聲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國粹《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鮮矣仁。"

……

讀着讀着,似乎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左右着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靈魂浸染得潔白一片;又似一輪朝陽從生命中冉冉升起。手執《論語》,靜心品讀,朗聲誦讀,躁動的世界似乎安靜了下來。此時的我表裏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晶瑩剔透的靈魂張開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從書中領悟到了應該如何獲得智慧和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挫折,面對人生。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説:"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汲取中國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論語》博大精深,帶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懷,初逢《論語》的我,逐漸走進《論語》,品讀先賢智慧,傾聽先哲心聲。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曾説"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説"知恥近乎勇".敢於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甚至錯誤,敢於作自我批評並堅決改正,這更是勇敢。有句話説的好:凡事怪別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寬。一個人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凡事從自身找原因,及時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樣,即使太陽已經落山,月亮卻會冉冉升起。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孔子還説"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禮行天下。

讀《論語》尋找內心的安寧和智慧,做一個胸懷坦蕩蕩的智者。

沏一壺香茗,邀一彎明月,迎一縷清風,弄一樹花影,初逢《論語》的我終於結緣《論語》!

論語的讀後感11

作為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眾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裏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才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着,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為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的讀後感12

《論語》中令人感觸甚為深刻的絕非只這幾句。如果你沒有讀過《論語》,閲讀它必然會讓你有所感悟,昇華你的人生和靈魂,而如果你曾閲讀過,也必然是“温故而知新”。

《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

論語的讀後感13

文:陳玉萍。最近痴迷韓劇,剛剛過去的6月,已經追了三部:《來自星星的你》《擁抱太陽的月亮》《孤獨而燦爛的神——鬼怪》。看劇的過程,常常是目光被劇中的經典台詞吸引的過程,是思緒與這些句子產生共鳴的過程,這讓我陷入或悲傷或沉思的狀態,想要記誦這些台詞或者寫點什麼,然而又耽於懶惰或者不願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終還是讓那點可憐的靈感火花一閃而過,大腦依舊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跡。

因此在讀到《論語·學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時,羞慚之心頓起: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獲得好的學習效果,便要“時習之”。看劇,雖然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餘的消遣,然而有心人總能從這消遣中學到知識取得收穫,若非如此也不會有精彩的劇評出現。所以時時記誦,那些經典句子才能不被遺忘;勤於動筆,那些鮮活的感受才能長久留存;善於體悟,那些藴含的哲理才能讓我們活得更通透。這麼簡單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卻在行動上直接無視了。

一個喜歡寫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説:“沒別的,只是我總是隨身帶着一個小本子,看到喜歡的電視劇台詞、有趣的玩笑話、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會隨時隨地記錄下來,細加揣摩,寫文章的時候很自然就會用到,如此而已。”如果打算致力於某項學習,便要實實在在踐行“時習之”的道理,熟能生巧從來不是説來玩笑的虛妄的存在。如果學習的效果沒有達到最佳,那麼“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樂工不怨樂器,農夫不怨田地,一切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對象身上”,朝鮮時代的徐煙雨,早已從《論語》中悟出這道理了。

喜歡學習的人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正如劇迷們的情緒總能隨着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起伏不定一樣,共情的結果,便是各種有關劇情的解説與透析。《來自星星的你》大火之時,有網友手繪了都教授和二千的住宅圖;有網友買來了都教授喜歡的書《明心寶鑑》《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徹夜閲讀;有網友關注男女主的衣品等等。因為喜歡,所以情願,所以樂在其中。喜歡學習,愛上學習,所謂學習的煩惱還剩下什麼呢?

《論語》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內心的幸福與心智的滿足。倘若劇迷們從劇中的經典台詞獲得樂趣與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劇評劇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了。

論語的讀後感14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瞭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為,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到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説:“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論語的讀後感15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話雖有誇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為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為東方的聖經。

在《衞靈公》裏,他説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孔子認為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為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着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孔子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視物理和權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遊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並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裏,孔子闡述了自己對於“士”的理解。孔子認為,“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於質疑統治者的精神。孔子眼裏,統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後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説的話絕對不説。因為,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説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裏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衝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規範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