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教案15篇

來源:文書谷 7.42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經》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詩經》教案15篇

《詩經》教案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的重章疊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學習重點】:

1、理解《氓》作為敍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難點】: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説

《氓》是《詩經·國風·衞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於從屬地位。閲讀這首帶有敍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瞭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學習過程:

一、自主預習

1、注音並解釋:

氓()淇水()愆期()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體無咎言()爾卜爾筮()()

于嗟鳩兮()()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今義:)

(4)不見覆關,泣涕漣漣(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今義:)

3、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2)士貳其行()

(3)二三其德()(4)夙興夜寐()

4、有感情朗讀

古典詩歌的鑑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於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係,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5、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二、整體理解原文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3、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4、女主人公婚後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裏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為什麼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並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堂達標與遷移

1、以“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變後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3、“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詩經》教案2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説:“《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裏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芼(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範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長和短水邊荇萊,

採荇人左採右採。

水荇萊長短不齊,好姑娘苗苗條條,

採荇菜左右東西。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裏。水荇萊長長短短,

採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鑑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夥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嚮往着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

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採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

板書: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塗飾,或説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説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為人們所採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敍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衞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後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説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並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説,確也起着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徵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佈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註釋,串解大意。

《詩經》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詩經》的基本知識。

2、反覆朗誦詩歌,理解詩歌中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體會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誦詩歌,並能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中藴涵的思想感情,學會鑑賞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到四名學生介紹自己所瞭解的《詩經》。

2、教師補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彙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歌。《大雅》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説“詩三百(篇)”。

二、整體感知

1、《關雎》、《蒹葭》在《詩經》中的地位。

《關雎》是“周南”裏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詩歌所表達的感情質樸、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蒹葭》屬於秦風,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獨標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絕不相類,是一篇玲瓏剔透纏綿悱惻之作。

2、教師範讀

課文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用以感染學生。範讀之後,再一句一句地領讀,使學生能讀得比較順暢,從而貫通詩意。

3、學生齊讀詩歌,深入領會詩意。

三、研讀賞析

精讀《關雎》,思考下列問題:

1、詩歌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歌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詩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幾章?

明確:可分為三章。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3、這首詩歌主要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明確: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四、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這兩首詩。

2、預習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分小組背誦詩歌,教師抽查。

二、研讀賞析

精讀《蒹葭》,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三章,每一章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明確: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

2、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明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悽清落寞的情調。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詩歌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基本相同,也極為單純,寫古今中外“永恆”的題材,男女戀愛。而且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那麼一個深秋的清晨,有位戀者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戀的戀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給予人的美感卻非常豐富,使表達的感情愈來愈強烈。也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

三、拓展延伸

1、《關雎》和《蒹葭》在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

《關雎》一詩着重於敍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感情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2、完成課後練習題三

《關雎》和《蒹葭》: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間互贈禮品,作為永結恩愛的信物。

學生可根據理解談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一。

《詩經》教案4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户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着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裏的無窮奧祕吧!

二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註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儘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詩,為何後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後,做一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三 、引導學生閲讀預習提示,瞭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於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麼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麼?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並結合課下註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後練習一、二兩題。

板書設計

《詩經》三首

一 、題解:

1、《詩經》簡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風、雅、頌;

賦、比、興。

2 、各詩內容:《氓》 家庭生活;

《無衣》 軍旅生活;

《靜女》 愛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由解答《氓》所運用“興”的手法一題而導入)

二 、組織學生討論

如果刪去《氓》的三、四章,即“興”的內容,是否會影響本詩的藝術效果和思想性的表達?《無衣》和《靜女》在上述兩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幫助?

三 、教師點撥歸納

1、藝術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興詩句是在用自然現象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變化,而從“其葉沃若”到“其黃而隕”,是否恰恰象徵着戀愛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轉變呢?由此還可生髮出諸多聯想。《無衣》運用反覆吟唱的手法,意在強化那種軍人責任感的目的。《靜女》在細節描寫上既做到了絲絲入扣,又為讀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機;《無衣》中軍人特有氣質的顯現;《靜女》中青年男女戀情上的真誠,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思考。

四、 佈置作業

背誦《無衣》《靜女》全詩和《氓》的前兩章。(根據課時情況,亦可當堂布置背誦並加以抽查)

板書設計

藝術性 :“興” 反覆吟唱 細節描寫

思想性:《氓》痛斥了負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無衣》歌頌了軍人的偉大精神

《靜女》歌頌了美好的愛情世界

《詩經》教案5

一、導入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哀婉悽美。

今天,讓我們用真摯的情、善感的心,吟誦《采薇》這古老的歌謠!

二、簡介

《采薇》選自《詩經小雅》,是西周後期作品。當時諸侯相爭,周室衰落,犬戎、獫狁等外族也經常入侵,周亦興師反擊,造成連年戰亂不止。人民特別是出征將士對戰爭有着複雜的多元感情。今天我們就要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

三、檢查預習

(一)基礎知識(齊讀)

(二)整體把握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首詩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戰後歸家的途中,追述、倒敍戍邊作戰時的苦況,

四、誦讀課文

請學生記齊讀。

誦讀提示:《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節奏為“二二”式。讀起來有一種音樂的和諧之美,我們不僅要把握詩歌外在的音樂節奏,更要把握內在的情感節奏。下面先由老師給大家讀一遍吧!請大家注意體會這位戰士的情感變化。

教師配樂朗誦

五、品味經典

緣情入文輕吟低唱

剛才老師在誦讀的時候,學生們體會到了感情的變化嗎?走進任何一篇詩經的作品,我們總會被種種情思所纏繞,這首采薇也不例外,請學生找出這位戰士的情感脈絡。

板書:悲傷—喜悦———悲傷

1—3節:悲

一開篇,我們就感受到濃重的悲傷,我們不由得思考,此時這位戰士身在何方,又為何而悲?

身處何時:莫—陽

身在何方:駐地邊的曠野(説具體些“我戍未定”説明是在駐地邊上)

為何而悲:思鄉厭戰仇恨

怎麼樣表現: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麼樣用薇來表情達意呢?從藝術手法的角度考慮)

重章疊唱: 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對深化意境,強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

比 興:作—柔—剛 比喻時間流逝

朗 讀

4—5節:壯

戰士的情感發生變化。此時他又身在何方?為何而壯?

身處何時:春季

身在何方: 戰場(戎車既駕)

為何而壯: 打勝仗(一月三捷)(側面描寫寫軍容之壯、必勝信心)(“四牡業業”,“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寫戰馬的高大強壯,步伐整齊,“象弭魚服”寫精良的裝備, “一日三捷”是用數字的對舉,表現了戰爭的捷報頻傳。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強烈的自豪感。)

怎麼樣表現:

1、側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沒有藉助什麼意象?)

比興:用花之盛起興,喻出軍容之盛及聲勢之壯。

至此,全詩氣勢為之一振。

朗 讀

6節:悲

身處何時:冬季

身在何方:歸途(昔來,是來征戰;今往,是往家鄉。)

(為何要回家時還會覺得悲?)

提示:

(1)宋之問在《渡漢江》中説“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出了歸鄉時的千萬種感受。

(2)“古詩十九首”裏的《十五從軍徵》是這樣寫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所以這位戰士唱道“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來時,還何樂而有呢?歸家的喜悦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都變得沉重起來。所以他説”莫知我哀”,莫是沒有人,沒有人知道我的哀傷。

為何而壯:追憶過去,痛定思痛(當初離家時的場景,如今回家的艱難)

怎麼樣表現: 借景抒情—意象 楊柳、冬雪

1.借景抒情。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飄拂的柳絲這一意象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對比:將時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難怪後人把這四句論為詩經中最好的詩句。

朗 讀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電影為何物,但他卻分明是一個優秀的導演,能用三個看來簡單,其實卻很動人的場景,將一個戰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間,我就像是一個演員,不,我就是那位戰士。我的手指還有薇的清香,我的眼裏也飽含着憂傷。

這樣一首詩,千百年來被人們用同的方式詮釋,用不同的方式紀念,有人揮毫書寫,有人深情吟唱,現在我們聽到的這一首樂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們也來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敬意與愛意吧,我有個設想,將這首采薇的樂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線索分三個鏡頭來拍攝,第一個鏡頭我是這樣安排的:

深秋,夕陽如血,一位滿面塵土與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採摘着地上的逐漸變硬的薇菜,不時抬起頭遠眺着故鄉的`方向,乾裂的嘴脣喃喃地唱着故鄉的小調,眼中閃爍着一叢烈火:時而幻化出家鄉小橋流水,時而幻化出戰場的刀光劍影……

接下來的兩個鏡頭,我想請學生來幫我完成,請大家在音樂聲中來幫我構思一下。

評語:

1、有景物、有神態、有心理,很生動的畫面,很豐滿的人物形象

2、把詩歌的意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3、真正把握了這位戰士的情感脈搏

鏡頭二:一樹的棠棣花燦爛地站在戰地邊的路口,軍旗在料峭的風中獵獵飄揚,戰場上煙塵滾滾。將帥駕着高大的馬車昂首而來,士兵們吶喊着奮勇殺敵。看!整齊的,精良的武器,無不讓獫狁人膽戰心驚。敵營人叫馬嘶,我們所向披靡!

鏡頭三: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回想出征時楊柳的依依不捨,看看回鄉時道路崎嶇,又飢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可家鄉還是那個可愛的家鄉嗎?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向我們訴説着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讓我們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撫平這位戰士的心傷吧!(齊讀)

六、拓展閲讀:《十五從軍徵》

結束:

詩三百,思無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喚。古人與我們在時空裏隔絕,卻靈魂中相望。《詩經》是一座寶藏,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

下課!

《詩經》教案6

第一課時

一、《詩經》兩首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有關常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形式特點;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二、《詩經》兩首教學重點

1.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和比興的藝術手法

2.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三、《詩經》兩首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課堂

(放ppt)愛情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關於《詩經》

1)請同學們閲讀課本上P90的註釋。

2)教師提問: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_______,現存詩______首。

b)《詩經》最初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時候被尊為儒家經典後,才有《詩經》之稱。

c)《詩經》的六義是___________?從內容角度分析,《詩經》可分為___,__,___。從表現手法角度,分為___,__,___。

3.放《靜女》錄音,字詞梳理

讀音:

姝(shū)俟(sì)見(xiàn)蜘躕(chí chú)孌(luán)貽(yí)

彤(tóng)管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積累詞彙:

其:副詞,多麼。姝:美麗。俟:等候。於: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躕:猶豫徘徊。孌:美好。

貽:贈送。彤,紅色。煒:鮮亮的光彩。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靜:同“靖”,文雅和善。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説:通“悦”,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學自讀,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麼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髮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麼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採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麼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5.教師帶讀,品味感情

再現法:王維曾經説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典的詩歌本身是精美的圖畫,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畫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節。可以請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大腦中再現的場景登台表演。

6.小組討論,質疑釋疑

1)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並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膚如何,只是説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説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麼?

明確:側面描寫

2)男子在接受到哪種禮物時最高興?為什麼?(補記,學生提出)

3)為什麼古代的靜女能夠自由地同男子約會?(補記,學生提出)

4)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a)重章疊句

b)賦的表現手法

c)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5)歸納《靜女》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a)頂真

b)雙關

7.佈置作業

1)將《靜女》改寫成白話文

注意:改寫過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側面描寫”方法

2)預習《氓》,畫出自認為容易讀錯的生字詞和難懂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匪:fēi愆:qiān將:qiāng載:zài於:xū説:tuō

徂:cú湯: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播放錄音,同學梳理字詞

三.齊讀,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述本首詩的內容

四.提問教讀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蚩蚩”,忠厚老實

2.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貿絲”,假借物物交換的買賣來和我談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遠送“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婉言拒絕“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覆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氣

女主人公:“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4.第一節求婚表現了男女主人公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主人公:表裏不一脾氣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傳統温柔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給氓的日子裏,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麼?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6.結婚前氓做了什麼?結果如何?“爾卜爾蓍,體無咎言”

7.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對婚姻很鄭重其事,認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看到桑樹想到其榮枯前後,如同自身命運比興

9.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麼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觀點?

無與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後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她認為婚姻悲劇的過錯在哪裏?

三歲食貧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後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不體諒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勞肯吃苦任勞任怨專情柔弱

13.最後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出一種什麼態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裏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決絕分離的態度

比興,一方面説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態度,對男子的忍耐也有極限

男:易變

女:決絕,剛強

五.分小組討論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託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2.賦比興手法在本文中的應用

全文用賦,“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比興: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敍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業

改寫“氓”為一篇愛情故事,可以有適當想象,但必須忠實於原文的思想。

《詩經》教案7

一、導入

二、明確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詩經》有關的文化文學常識。

2.掌握《詩經》兩首涉及到的文言現象。

3.能把握古詩節奏、韻律、感情,恰到好處的朗誦古代詩歌。

4.能熟練背誦、正確默寫這兩首詩歌。

方法與過程目標:

1.體會賦比興手法及其在詩中的運用。

2.體會《采薇》重張疊句的妙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詩歌內容與感情,培養負責任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三、知識積累

(一)瞭解學生對《詩經》的瞭解程度

(二)詳細介紹詩經有關常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 説的是內容,“賦、比、興”説的是手法。

“風”包括15部分,稱作“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

“雅”分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樂。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音樂可能比較舒緩。

“風”是“詩經”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2.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説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説,賦是鋪陳敍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羣。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宮賦》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內,由建築到人物,運用鋪陳誇張的手法,大筆墨的描寫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寫阿房宮工程浩大,宏偉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長虹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這字字句句,無一不表現了阿房宮的宏偉氣勢。這是寫“外”,主要描寫樓台建築,如此的建築之內,人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進入了第二個層次,描寫皇宮內的人物活動。“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如此奢華的生活,除了皇宮內的妃嬪媵嬙,又有何人能夠享受得起呢?然而,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們“一肌一容,盡態極妍,漫立遠視,而望幸也;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通過這些描寫,作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秦始皇時期奢靡、腐朽的`宮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 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 《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

4.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興”又兼有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氓》

一.誦讀(形式可以多樣)詩歌,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後稍作延長或停頓。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2.聽錄音,領會閲讀技巧,明確本詩寫作內容。

3.學生朗讀詩歌,指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二.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1.翻譯詩歌,強調文言重點。

(過程與方法:學生小組討論翻譯,8分鐘後,回報成果,老師總結並強調重點文言現象。)

2.大屏幕展示重點,提問檢查。

解釋下列紅顏色字詞的含義:

(1)抱布貿絲。

(2)至於頓丘。

(3)匪我愆期,

(4)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6)泣涕漣漣。

(7)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8)體無咎言。

(9)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10)之耽兮,不可説也。

(11)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1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勞矣。

(16)夙興夜寐

(17)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過“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總結”的過程鑑賞領悟

1.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詩歌敍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

2.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女子的形象?

對愛情與幸福有誠摯的追求、勤勞

無辜被棄、無奈,不能抗爭命運

温柔、堅強

3.本詩採用怎樣的`敍述角度?有何作用?

運用“我”(第一人稱)的好處: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更具親切感、真實感。

4.説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的好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好處:結構上,(1)在敍事中插入比興句,是敍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敍事的平鋪直敍,一覽無餘;(2)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 滿,因此,敍事的線索似斷似連;

《詩經》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初步瞭解賦比興的手法。

3、瞭解朗讀四言詩的節奏,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3、反覆朗讀,直至成誦。

德育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過《詩經》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及賦比興的手法,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

2、點撥、討論

3、欣賞

教具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關雎》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欣賞,把握詩意。瞭解賦比興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兒子孔鯉,説:“不學詩,無以言。”這裏所説的詩是指《詩經》。意思是説,不學《詩經》,(在生活交往中)就不會説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們學習冠於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朗讀錄音,注意正音。

關關雎鳩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參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關於《詩經》的誦讀。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普遍採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對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第一章以舒緩的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由雎鳩鳥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想。

第二章朗讀時可以讀的平緩些。詩歌以眼前景物、時左時右採摘荇菜的動作,引出君子對淑女鍥而不捨的追求。

第三章要讀出單相思的難耐,注意延長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這一章描寫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態,表現他的痴情、執着。“求”這個字是全篇的中心,寫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

第四、第五章寫夢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這兩章描寫君子在想象中與淑女相會的情景。以採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興,設想這位女子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就興奮地彈琴奏瑟、敲鐘擊鼓來親近她,使她快樂。

3.教師範讀課文,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注意下面詞語的含義:

雎鳩:雎鳩在傳説中是一種情意十分專一的水鳥,雌雄長伴,從一而終。其一或死,另一就憂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黃河 (現指一般的河流,詞義擴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體態苗條,性格柔順,文靜美好的樣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流、採、芼:流:撈取 ;採:擇取;芼:挑選

寤寐求之:寤:醒時;寐:睡時。時時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鳴象徵夫妻幸福生活。彈琴鼓瑟表示親近。友:名詞作動詞,親近。

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5、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註釋邊讀邊理解,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試譯讀全詩。

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雎鳩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右尋找。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願望難實現,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長長相思不斷,我翻來覆去難成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挑右選。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彈着琴瑟來親近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採荇人左右拔取。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鐘鼓使你快樂。

6、詩歌的大意:

寫詩人看到沙洲上一對雎鳩鳥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而引起他無限遐思,想到那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採荇菜姑娘優美的勞動身姿,讓詩人日思夜想;詩人追求失敗後長夜難眠、思緒萬千;詩人幻想能與心愛的姑娘歡聚;詩人幻想能與美麗善良的姑娘成親。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戀歌,描繪他對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對美滿婚姻的渴望。

7、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一)分析討論,把握詩意

1、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請結合註釋邊讀邊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幾個?能做幾個採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現代漢語怎麼説?

4、作為愛情詩,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請找出相關語句,具體分析。

(二)把握形象 體會語言

1、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呢?(細讀詩歌,想象畫面。)

2、這位君子的心情怎麼樣?想想看,這位女孩,值得他這樣嗎?

3、君子最終如願以償了嗎?説出理由。

4、大家喜歡這首詩嗎?請説出理由。

喜歡。

語言精練。

重複的句子讀起來有韻律感。

很押韻。如“洲”和“逑”後面一連用了四個“之”。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重章疊句: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複出現的,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這種手法有利於反覆吟唱,以充分表達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四、結合詩句,探究手法

本詩寫君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提示:

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興”。比,以此物比彼物,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興”字的本義是“起”。起興,就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

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鳥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雎鳩鳥鳴叫,既象徵男女之間的喜愛之情,又給詩歌染上了一層濃濃的歡樂氣氛。

“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是有共通點的。如上例,雎鳩鳥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請從文中再找一例,並分析其共通點。(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採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五、試背全詩。

六、課堂小結:

《關雎》這首詩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採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願望寄託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為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於是他採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夥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難怪古人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人”稱之為“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温柔敦厚。

這首詩很短又很完整,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作為一首愛情詩,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有一定見地。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關雎》,並寫一段賞析文字。

2、課下思考: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板書:

所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願: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詩經》教案9

14 《詩經》兩首

一、讀準字音

姝( ) 俟( ) 城隅( )

踟躕( )( )孌( )彤管( )

煒( )荑( )洵( )

垝垣( )( )漣漣( )桑葚( )

愆期( )

[答案] shū sì yú chí chú luán tónɡ wěi

tí xún guǐ 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識通假

(1)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

(2)説懌女美( )

(3)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

(4)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

(5)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

(6)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

(7)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

(8)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

(9)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

[答案]

(1)愛,通“薆”,隱藏,遮掩;見,通“現”,出現

(2)説,通“悦”,喜愛;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歸,通“饋”,贈送

(4)匪,通“非”

(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樣子。一説是忠厚的樣子

(6)無,通“毋”,不要

(7)於,通“籲”,歎息

(8)説,通“脱”,解脱

(9)泮,通“畔”,邊,岸

三、一詞多義

(1)將

(2)言

(3)之

(4)以

(5)其

[答案]

(1)動詞,請,願 動詞,扶持,扶助 名詞,將領,將帥 副詞,將要 副詞,且,又

(2)動詞,説 名詞,話 語助詞,用在句中無實義

(3)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句末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結構助詞,的

(4)連詞,來,表目的 介詞,用 介詞,把 副詞,通“已”,已經

(5)代詞,它的,代指桑樹 代詞,他的,代指士 助詞,無實義 代詞,你,代指氓

四、詞類活用

(1)夙興夜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歲食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黃而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貳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詞作狀語 在早晨;在夜裏

(2)名詞作動詞 延誤

(3)形容詞作名詞 貧苦的生活

(4)形容詞作動詞 變黃

(5)數詞作動詞 不專一。指變了心

(6)數詞作動詞 三心二意

五、古今異義

(1)至於頓丘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為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認為。

(3)三歲食貧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指三歲的年齡。

[答案] (1)至,到,到達;於,助詞,無義。(2)把……當作。(3)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女之為美。(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為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於城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斷句 不是你(荑草)有多美。

(2)賓語前置句 把秋天作為婚期。

(3)狀語後置句 在城上的角樓裏等我。

(4)省略句 (靜女)隱藏起來不出現,(我)心裏遲疑着急抓頭皮。

七、文白對譯

《靜女》

《氓》

[資料鏈接]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故又稱“詩三百”。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產生的年代是奴隸社會中後期,這時候封建的道德禮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發展,因而這一時期的愛情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自由浪漫的風格,表現男女愛情的詩篇大都寫得十分淳樸而熱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關雎》,這首古老的愛情詩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對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靜女》寫青年男女的約會,表現了大膽而熾烈的情愛。

隨着私有制和父系社會的確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漸顯現出來,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許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拋棄的悲慘命運。《氓》就是一首比較著名的棄婦詩。詩中女主人公的悲劇在兩千多年前的舊社會具有普遍意義。

[文本鑑賞]

《靜女》選自《詩經·邶風》,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寫了與戀人約會的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後的不同心情。這首詩格調輕鬆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氓》選自《詩經·衞風》,是“衞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敍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後,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後的遭遇,訴説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怨恨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該女子堅毅的性格。

靜女愛之美好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愛女及物

②清醒、剛烈

[文本深讀]

一、閲讀《靜女》,回答問題。

1.請結合詩句,分析《靜女》一詩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搔首踟躕”可知,男主角是個憨厚純樸的小夥子。由“説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可知,男主角痴情、專一。女主角“愛而不見”,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可見其調皮、可愛。

2.細節描寫是《靜女》一詩的突出表現手法之一,請從詩歌中找出典型的細節並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細節: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賞析:小夥子見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撓腮,走來走去。這樣的動作描摹,讓我們看到了小夥子失望而又渴盼的神情和焦灼難耐的內心世界。

3.如何理解《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彤管比荑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説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荑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原來,荑是靜女到遠處郊外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男主人公看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這是對靜女所贈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男主人公對靜女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對其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和諧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

二、閲讀詩歌《氓》,回答問題。

4.“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首詩的開頭以女主人公的口吻點明瞭男子來的目的,也點明瞭男子的狡黠。“蚩蚩”,老實忠厚的樣子,既説明相戀的甜蜜——“情人眼裏出西施”,也與下文“至於暴矣”形成鮮明的對比。“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口氣活潑俏皮,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個性。

5.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為期”,表現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特點?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女主人公先言“子無良媒”,後又言“秋以為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愛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現了與“氓”私訂終身的草率,為下文的悲劇做了鋪墊。

6.“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句話有着怎樣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兩人的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起對自己年老色衰,慘遭遺棄的敍述。

三、總覽全文,回答問題。

7.有人説《靜女》所刻畫的“靜女”形象很不成功,你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詩題是“靜女”,開頭也交代她很美,但詩中對其卻着筆極少,只説“靜女其姝”、“靜女其孌”,這樣籠統地寫人,使人物形象一點也不鮮明,這是寫作的大忌。

(觀點二)詩歌在刻畫男子形象的同時,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如第一段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表現,我們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形象。

[寫法借鑑]

1.寫作特色

比興手法

《氓》成功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如:以桑樹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誼深厚,用斑鳩貪食比喻自己深陷情網。以桑樹的日漸凋零比喻夫妻感情的淡漠。這樣用比興的手法,能激發讀者的聯想,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定義: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作用:比興手法的運用,加強了古代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了古代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國的古代詩歌散發出永久迷人的藝術魅力。

2.寫法指導

比興手法使用的三個注意點

(1)使用“比”時,要注意兩個事物的相似性,不能將毫無關聯的兩者用在一起。

(2)使用“興”時,要明確甲事物只是一個鋪墊,是為説明乙事物服務的。

(3)比興最好同時使用。

3.遷移運用

請以“完美與缺憾”為話題寫一個借物起興式的開頭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茉莉花香氣襲人,但卻缺少豔麗的顏色;牡丹國色天姿,卻沒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卻又渾身是刺……如果我們用完美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花,有哪一個能夠真正完美呢?但是,又有誰敢説它們都不美呢?因為正是這些缺憾,使得它們各具風味,別具一格。

無花果果甜而無花,卻更彰顯其奉獻的美德;冰山雪蓮因其生存環境的惡劣,卻使其身價倍增;美神維納斯因為其斷臂而讓人產生無限遐思,也為其倍增了美麗;玉環體豐,飛燕可作掌上舞,卻為她們贏得了環肥燕瘦的美譽。有了痛苦才知道什麼是歡樂,有了死亡的威脅方知生命之可貴,也許正是因為生命中有了缺憾,才造就了精神的完美。

[素材採擷]

1.素材積累

愛是一種責任

《詩經·衞風·氓》敍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上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情感故事。詩人們曾千百次用此作為創作的題材。然而,今天我們讀着這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會因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誦讀之中,彷彿仍能聽到女主人公催人淚下的悲愴呼聲,仍能看到她那哀傷堅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經驗教訓。詩中女主人公無可告慰、無處申訴的哀苦、難言的悔恨和決絕的心志,至今讀來仍使我們深受觸動。她所經歷的一切,是由封建時代男子在婚姻上佔支配權所造成的。難能可貴的是女主人公最後表現出自己的清醒與堅強,還可以給當今婚姻中受欺凌的女子以很好的啟示。

【應用角度】 “婚姻與愛情”、“自尊自愛”、“男女平等”、“追求與放棄”、“責任”、“承諾”、“愛情”、“悲劇”、“對比”等。

2.素材應用

氓,一個對感情不忠貞的人,一個對愛情不專一的人,一個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無義的人,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始亂終棄的人。求婚時道貌岸然地“抱布貿絲”,表現出一副忠厚老實相;新婚時又信誓旦旦地許下“及爾偕老”的諾言;後來卻“二三其德”、“至於暴矣”,成為無情無義的負心漢。這一極不負責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們唾棄。愛默生曾説:“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科爾頓也説:“人生中只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對責任的追求。”責任,從本質上説,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着每一個生命的始終。人,應該為責任活着。

[羣文閲讀]

導讀:《詩經》是一本至純至美的書,對《詩經》的解讀正是對這種至純至美的發現與挖掘。文章通過聯想和想象,使那些超越千年的事件與人物鮮活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詩經》如一條長河,引領我們溯流而上,去體察先民的生活,體悟先民的情感,體味先民的風情,咀嚼《詩經》中靈動的詩句,並在回溯中處處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進行對比,既增加了時空感,又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溯水而上

⊙陳蔚文

風,雅,頌。

這幾個漢字御風而行,溯水而來,伴着古老而宏大的優美鐘聲。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鐸於阡陌田間採擷來的詩句是撞鐘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嬪妃的後宮、田野上空,鳥兒四散驚飛,紙頁被鐘聲掀起。

那些神祕如卦文般的詩名,“豐年”、“泮水”、“良耠”、“湛露”、“魚麗”、“玄鳥”……多麼美的詞語啊!它的美因為失傳更加悽麗。裏面有廟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麥垛,有卑微的適足,有燭火般稍縱即逝的歡樂,還有哀傷。民歌一般的哀傷。

民歌一旦歡樂起來,是縱情天地的熱烈。嗩吶鑼鼓響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紅;而民歌一旦悲傷起來,也是徹骨的悲傷。是黑暗裏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個人從肺腑哆嗦起來,冷的不只是你的身體,還有歷史的骨頭,你們都患着風濕。風濕,是斷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綿延的寒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戰亂與繁重的徭役中,一個徵兵與一個國家淌血的傷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後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婦也正在家鄉的柴牖邊歎着:“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許多憤怒豪壯的勸戰長篇也許抵不過這幾句女人的幽幽歎息。

《詩經》,它是野地裏生長的植物,是春天遺失的白袍,隸篆的詩句像蹄印一直鋪到西周與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開是無限廣袤:暮色蒼茫,流水淙淙。劍聲與古琴聲飛旋,勞作聲與低吟聲交融,天地間充滿大慟與大悟。

那些布衣烏鬢的女子,那些河水湯湯的情感……哀怨是《氓》與《邶風·古風》中的棄婦,堅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麗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戲的男女,傷痛是《唐風·葛生》中亡人之婦。相思是《王風·采葛》還有《蒹葭》中望愛人不見的悵惘,“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銀子般的月光打濕了花朵與等候者的衣襟,遠遠的地方傳來瑟瑟古琴——現代人除了約在嘈雜的電影院、虛擬的網絡、喧囂的車站或是“肯德基”“麥當勞”,又能到哪去守望愛情?

多情的《詩經》,哀傷的《詩經》,焰心一般冷與熱的《詩經》!

在這個冬天的夜晚讀《詩經》,讀到一些沒有膨脹的喜悦,一些沒有矯飾的哀傷,一些沒有虛浮的忠貞。

染着風霜的馬車與木鐸聲趁夜色把這些詩句運送到我們跟前,我們在遙遠先人的感情裏又幽幽地活過一次,他們布衣上濃重的汗鹼味讓我們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説物質已多麼奢侈,當時間沉澱了一切,我們終究渴望回到的不過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説一些樸素的話,獲得一些樸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麥秸一般真摯。

一冊《詩經》,一種血脈相連的痛,使這個普通的冬夜從近百個冬夜裏脱穎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齋戒,《詩經》,它本來是鋪陳的香火,是清靜的素食。沿着《詩經》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廟宇中繚繞的香煙之氣深深地撫摸。

(選自《散文》,有改動)

橫穿詩經的河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掀開《詩經》的第一頁,總是那條河流阻擋住我的去路,所以我無法真正進入文字背後的生活。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記載了古老的愛情與農事,兩千多年前的浪花濺濕我蒼苔斑駁的草鞋。誰曾經貼着水面行走,並且歌笑歌哭?淑女與君子,艄公與過客,母親與兒女,乃至時光與記憶,隔着同樣一條河遙遙相望,構成周而復始的白晝和黑夜。如今,它又藉助單薄的紙張間斷了祖先的吟唱與後輩的傾聽——這條跟血緣、傳統、漢語有關的河喲。人間的銀河,此岸是高樓廣廈,齒輪與車輛,燈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禮儀,以及以漁獵為生的星羅棋佈的部落……

《詩經》在我心目中,尊貴如東方的聖經,記錄着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光榮。在這部邊緣泛黃的典籍裏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屬於自己,於是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於阡陌之上,聆聽着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村野氣十足的《詩經》象徵着一個時代,民族的時代,那也是人類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時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課堂裏,稚氣未脱的書聲琅琅。連文盲都可能成為真誠的歌手——只要他們用心靈讀懂造物主手中的無字天書。甚至可以説,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紋而成長的無名詩人,在平凡的勞動、情愛、遊獵中獲得神祕的智慧。和這些詩興大發的自然之子相比,我們是蒼白的,一生所觸及的僅僅是書本、牆壁、道德以及間接的經驗。今天的世界已經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我們很難發現上帝的手跡——靈感的花朵,因為貧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讀《詩經》,簡直無從想象,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消亡的事件、中斷的對話,從紙上重新浮現——藉助音樂與文字的力量。耕種、狩獵、婚嫁、祭祀、園藝、兵役……是人類一代又一代遺傳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詩經》總把我帶回農曆的年代,我開始低頭尋找一把祖傳的農具(譬如名稱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彷彿置身於雞犬之聲相聞的村莊,模仿祖先熟稔的農事,刀耕火種。在閲讀中我延續着古人的生活。

《詩經》會將你領進一個河汊密佈的地帶,瀰漫的水霧撲面而來。《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之河,在台燈下讀書,你願意做一尾潛泳的魚嗎?哦,在《詩經》的掌紋裏遊動,那蒼老的浮雲與濤聲,遺傳在我們的血管裏……

我們的血管,也已形成那條河的支流。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在地圖上無法查證的河。

我們無法回到《詩經》的時代,男耕女織的時代,或者説我們無法恢復古人的那份單純與天真。那簡直堪稱人類的童年,所以《詩經》裏迴盪的銀鈴般的童音,無法模仿。在充斥着慾望、高音喇叭的現實中,這屬於天籟了。做天籟的聽眾,是幸福的。古人以糾纏的音樂的旋律結繩記事,那粗糙的雙手搓出來的牧歌,鞭撻着我們世故的靈魂:該往何處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喪失了原始的浪漫與激情,《詩經》裏的那條河,已經流淌兩千多年了,沿岸有數不清的讀者,飲水思源。這條民間的河流喲。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岸邊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對着我從事永恆的職業,我只注意到一柄閃亮的斧頭,被舉過頭頂,整部《詩經》,都回響着斧頭砍伐樹木的聲音,今天晚上,那柄遠古斧頭,又在敲擊我麻木的耳膜,這是一種提醒:有一羣人,仍然在歲月的河邊堅持……

推薦閲讀篇目:

1.《流逝的古典》(黃暉)

2.《淺析〈詩經〉中的愛情詩》(劉瑞安)

3.《妙讀詩經》(陶妙如)

[誦國學經典]

1.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大學》)

[明理知義] 如果心態不端正、不安定,精力不集中,那麼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東西吃到嘴裏也不知道是什麼味道。

[成長啟示]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要精力集中,全身心投入,不要左顧右盼、心神不定;面對任何情形都要始終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

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

[明理知義] 世上的萬物都有根本和枝節,天下的萬事都有開端和結局,知道了道德修養的先後次序和輕重緩急,也就接近於做學問的方法了。

[成長啟示] 要學會看清事情的本末終始,從根本着手,建立好的開始,在事情發展過程中,看清各種因素變化,盡心盡力做好我們能做的。

《詩經》教案10

教學目標

1、 知能:把握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 過方:朗讀、合作探究

3、 情態:厭戰、思鄉

教學過程

1、 導入(複習文學常識《詩經》)

或者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賞名人大家的.朗誦,在欣賞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調

2、 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多媒體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餚饌(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 四牡( mǔ )騤騤(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飭( chì )

有感情朗讀文章

3、 再讀課文,分析結構(提問)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

(手法-重章疊句,反覆吟歎;

內容-比興手法--植物生長,時間流逝,

士兵焦慮痛苦與日俱增)

(二)、戰爭(未直寫戰爭殘酷,

而寫戰車馬高大,側面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4、 析讀課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離鄉出征—--生活艱苦-

-內心傷痛—厭戰—思鄉

②問: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小組討論,交流,選代表回答問題

或者看哪位同學手舉的高,看起來比較活躍

或者找一個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來回答下)

表現:“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 ,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説好要歸,遲遲不歸,君問歸期未有期

(好,請坐,這位同學找的非常仔細啊,

看來對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還有其他同學要補充嗎)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憂心忡忡,歸心燒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歸納小結(參照板書)

佈置作業: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情緒

板書設計

采薇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痛苦焦慮

(二)、戰爭—四牡騤騤---側面描寫---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雨雪霏霏---兩相對比---飢渴難當,氣氛悲愴

《詩經》教案11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閲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閲讀、獨立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鑑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並就藝術手法進行鑑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覆閲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閲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閲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覆詠唱的效果,併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遊、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閲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繫?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繫?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説説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繫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裏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複,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歎。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並説説你的理解。

《詩經》教案12

學習目標

1、能説出《詩經》的基本常識,感受其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

2、能説出兩首詩表達的美好情感,當堂背誦兩首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學習

1、查閲《詩經》的相關資料,瞭解與之有關的文學常識。

2、熟讀兩首詩,對照註釋理解大意,在有疑問之處作記號。

課堂學習

導入:(背景音樂《在水一方》)

愛情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大主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廣為後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瓊瑤作為書名,後又寫成歌,而它們都出自於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這薰陶了不計其數的文人的儒家經典。

一、《詩經》知多少

學生交流查閲的相關資料,整理成百字以內的簡介。

學生髮言,補充。

教師總結相關文學常識。(如:《五經》、“六義”)

二、四讀《關雎》

一讀:讀通詩句

學生自由朗讀一遍。

請一位學生朗讀全詩,再由其他學生糾正字音、停頓上的錯誤。

齊讀全詩。

二讀:讀懂詩意

對照註釋再讀詩句,在小組中提出不理解的詞句並進行討論,小組推選代表發言,交流討論結果和不能解決的問題。

用自己的話説説對這首詩的理解。

教師在其間做好啟發、指導工作,糾正學生錯誤,肯定學生言之有理的個性化理解。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詩。

三讀:體會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詩句,注意詩句的重音、節奏。

小組推薦的代表參加朗讀比賽,學生評委評論是否讀出感情,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感情。教師在其間作好必要的提點。

在古樂的配合中優勝者領讀一段,其餘的段落由全體學生齊讀。

四讀:品味詩韻

討論:這首詩的魅力在哪裏?可從內容、寫作多方面分析。

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

背誦全詩。

三、自讀《蒹葭》

依照四讀《關雎》的方法(讀通詩句-讀懂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詩韻)自讀《蒹葭》。

四、背誦兩首詩

個別背誦、小組背誦、齊背相結合。

課後作業

在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

1.在《關雎》《蒹葭》中任選一首自選一個角度寫一段文學評論。

2.用優美的語言改寫《關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錄資料:

《關雎》《蒹葭》比較賞析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着重於“敍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着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裏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悦。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和距離感。

《詩經》教案13

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學習自《詩經》至南北朝被稱為“古體詩”的我國古典詩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詩歌創作時期從公元前6世紀~公元5世紀。

本單元學習目標是:

1、初步瞭解古體詩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瞭解古體詩的基本特徵以及有代表性的詩人、詩作和流派,瞭解《詩經》——《楚辭》——《樂府詩》——魏晉南朝五言詩的發展情況。

2、初步學會鑑賞古體詩,學習古體詩的藝術特點,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豐富傳統文化的積累,領悟古體詩的情趣和藝術魅力,提升鑑賞古體詩的水平。

3、掌握文言實詞的用法,讀懂古體詩的內容,背誦名篇名句。

4、練習寫詩,用詩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本單元詩歌從內容上看,可大致分為四類:

一、反映勞動人民的婚姻愛情生活,像《氓》《靜女》《孔雀東南飛》《迢迢牽牛星》等,除《靜女》外,詩中所反映的古代勞動婦女的婚姻生活看來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憂國憂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業的情懷,像《離騷》《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如《飲馬長城窟行》;

四、表現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如《歸園田居》。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詩經》是四言詩,《楚辭》是騷體詩,漢樂府、魏晉的是五言詩。《詩經》和《離騷》分別確立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和浪漫主義傳統。《詩經》採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離騷》中體現出了豐富想像,而《孔雀東南飛》則是採用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目標】

1、瞭解兩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2、瞭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3、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4、瞭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教學重點

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

瞭解四言詩的節奏和押韻。

課型】

精讀課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大家聽過這幾句詩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詩出自哪裏的呢?好,讓我來告訴大家吧,它們源自《詩經》“愛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愛情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經》的一首民間情歌,瞭解古代人們的愛情。

二、介紹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

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歌創作多用現實主義手法。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十五“國風”佔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後人把“國風”與屈原的《離騷》並稱為“風騷”,後多用來泛指文學;“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主要有三種表現手法(引號內容為朱熹《詩集傳》語)。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即鋪陳敍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靜女》主要運用的正是“賦”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託情。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一對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如李季《王貴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

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全班同學朗讀一遍:

由於兩首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可能比較困難。朗讀時力求咬準字音,做到基本

流暢。教師作出評價並鼓勵學生。

四、教師正音(投影展示),並範讀、介紹誦讀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見:xiàn 踟躕:chì chú 孌:luán 煒:wěi

説:yuè 懌:yì 歸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詩一句有兩個節拍,範讀時注意誦讀節奏,節拍處應注意停頓。

五、請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並找出詩歌所描寫的情節。

明確: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後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師生合作疏通文意:

1、請學生對照註解理清文意,進行翻譯;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注意字詞的意義變化。每章各請一位學生翻譯。翻譯要注意“信、達、雅”的標準。

2、教師翻譯、分析課文。

(1)翻譯主要是對重點詞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詩歌前一章重在寫場景,後兩章重在寫心理。

注意分析場景、細節描寫的效果,及強調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揣摩。

七、關於詩歌詞義理解的爭鳴:

1、“靜女”的含義

①文雅、嫻靜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駭(“靜”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處

《説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級漢語大字典》:“隅:角,角落。本義:山水彎曲邊角處。”如山隅、東隅、隅陬(角落)。例:日出東南隅(《樂府詩集·陌上桑》)。課文其中一個註釋是“城上的角樓”,既是城門的角樓,當然不會是城牆的拐角處,而是城樓上。男女幽會,自然會找那種偏僻幽靜之所,絕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而,“城隅”理應指城牆腳下幽靜偏僻的角落裏。

八、板書設計

一、期望約會↘

二、戀人贈物→ 愛情的美好

三、讚美戀人↗

形象分析:

靜女:美麗、活潑、熱情

男子:憨厚、純樸、真誠

九、佈置作業:

1、查找關於《詩經》其他方面的資料(如藝術特色);

2、背誦《靜女》全詩。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愛情是個千年不衰的話題,上節課我們學習《靜女》時,領略了古代社會人們戀愛輕鬆愉悦的情趣。那麼愛情是不是都是那麼美好的呢?這節課我們將從《氓》中感受另一類型的愛情情節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組用指讀法誦讀一遍。

請學生咬準字音,把握好朗誦節奏。培養語感,熟悉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情節。

三、教師範讀、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將: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於:xū 説:tuō 隕:yǔn 徂:cú 湯:shāng

漸: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學生對照課文註解默讀,理解課文大意。

最好能夠進行翻譯成現代漢語.

五、教師示範翻譯第一、二自然段。

翻譯時注意靈活使用兩種方法:直譯—求逐字逐句求準確;意譯—力求理清段意求流暢。

六、學生分組討論,分段試譯。

各組派代表演示討論結果;老師糾正並小結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課文

《氓》是一首敍事詩。敍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敍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敍事,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學生説故事情節。

全詩共六章。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後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説“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着“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敍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温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詩歌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藴,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藴,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八、主體板書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敍述 抒情、議論 對比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九、課文小結:

我們通過對《靜女》和《氓》兩首詩的學習,瞭解了《詩經》所處時代的生活,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我們還學會了抓住典型情節,運用形象思維來欣賞詩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體生動的氣氛和情調,還學會了在凝練的語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薰陶。同學們應把這些化為技能,淨化靈魂,爭做文質彬彬的君子。

十、佈置作業:

1、背誦《氓》全詩;

2、完成課後練習二。

《詩經》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2.學習詩中的融情於景、比興及重章疊唱的手法並體味其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分析《氓》詩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詩中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3.揣摩《采薇》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體會徵人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情感經歷。

三、書目推薦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最古老的中國文學源頭,它是一部越讀越覺美妙的經典。為什麼斑駁的歲月未使它綻放的意象生出銅綠,無涯的空間更未令它包含的豐富信息在傳遞中蒙受損失?請同學們去讀讀作家安意如的《思無邪》,她説“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或者去看看鮑鵬山的《第三隻眼看〈詩經〉》,學會怎樣用別樣的閲讀方法解讀《詩經》。同學們,讓我們穿越《詩經》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也讓美麗錯落的詩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學

(一)導入

請學生背誦毛澤東《沁園春·雪》。

思考:“稍遜風騷”何意?“風騷”何意?為什麼特別點“風騷”?

明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介紹《詩經》知識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的源頭,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下面請一學習小組介紹《詩經》這部偉大的作品。請大家完成《學案》中文學常識題。

播放朗讀音頻,要求學生完成《學案》字詞注音任務。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注意四言詩的節奏韻律。(二二節拍)

整體感知,結合註釋疏通大意。(小組討論解疑)

自讀文本,思考:

①《氓》側重敍事,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從詩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於往事是一種什麼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全過程。故事從“氓”來向她求婚寫起,女子雖然對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滿意,但還是答應了他;接下來寫了兩人的戀愛生活,着重表現了女子對“氓”的痴情;兩人很順利地結了婚;婚後的生活貧困、辛苦,女子毫無怨言地操勞着家務;時光流逝,隨着生活的好轉,“氓”的脾氣卻變得粗暴起來,他的行為也荒唐起來,對女子始亂終棄並且沒有回頭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狀況她不會無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舊情,無情無義,那就算了吧!彼此決絕了斷吧!

明確:第一至二章:戀愛——熱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變——怨恨?沉痛

第六章:決絕——清醒?剛烈??堅強

②《采薇》側重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表現了他對戍守邊防的態度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明確: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邊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等詩句可以看出。他強烈地思念家鄉,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着能儘快回家,內心裏充滿着憂傷。前三章的許多詩句都表現了這種感情,如“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最後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由於意識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啟居”,因此,他對玁狁滿懷怨恨,在對玁狁的戰鬥中充滿同仇敵愾之情,對於自己的陣營也有一種自豪感。這種感情在第四、五章裏有所表現,如“四牡業業”“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盡情讚歎已軍的裝備精良,氣勢雄壯。

(六)品析藝術手法

1.《氓》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①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敍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

於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②《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説“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藴,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顏由嬌美潤澤到憔悴衰老的變化;桑葉是農村常見的樹木,用桑葉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勞動婦女的身份,同時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勞。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采薇》前三章與我們國中學過的《關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結合詩句,説説這種手法有什麼特點。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重章疊句:“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迴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採用重章疊句。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的心情。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歎,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五、課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同學們把握文學形象的能力。探究時,可從三方面入手:①從敍事角度入手;②從塑造的人物性格層面入手;③從《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等手法入手。

【明確】

(1)在敍事中呈現性格。本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節寫訂婚,第二節寫結婚,第三節寫所得教訓,第四節寫被遺棄,第五節寫受虐待,第六節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採取概括敍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融敍事、抒情、議論於一體,這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2)在摹寫人物性格層面完善形象。戀愛時,女主人公熱情、温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時則是心急主動地追求。結婚後,經過婚姻生活的考驗,女子更是勤勞,任勞任怨;而男子則好逸惡勞,不念舊情。婚變後,女子一反常態,決然分手,表現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敢,也更顯示了男子背信棄義、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豐滿。

(3)從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別是賦比興手法的應用。如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深意濃;以桑葉枯黃隕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狀,也指男子變心感情枯竭。由桑葉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敍述,這是“興”。整體看又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對比手法在《氓》中的運用。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詩歌鑑賞中表現手法的運用,探究時,同學們可立足於人物的“行為”“情態”“品質”等方面,進行分類比較。

【明確】

(1)從文化視角體會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如“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範圍的狹窄,尤其在愛情方面,少了寬泛的選擇範圍,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温柔體貼,情意綿綿,嫁為人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2)在敍事中運用對比,在故事發展中呈現對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後,“於差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後悔又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也有“氓”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心願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暴虐起來。婚前婚後,判若兩人。也有“我”與“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形象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楊柳”。

【思路點撥】

探究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本詩借“采薇”而抒發戍邊士卒征戰辛苦、思鄉哀怨之情的具體語境;二是折柳習俗所藴含的情感。

【明確】

首先,《采薇》抒發士卒遠戍的勞苦和哀怨之情,而詩中“楊柳”則成為“折柳贈別”與“折柳思遠”的文化元素的濫觴。因“柳”與“留”諧音,漢人“折柳贈別”,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捨,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欣欣向榮之感。因而“折柳贈別”又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

其次,柳樹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疊字的例子比較多,這樣反覆吟詠,構成了迴環往復的音律,給人纏綿悱惻的美學效果。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學會了一些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一起領略了《詩經》中的愛情詩、徵役詩的無限韻味。當代作家王安憶説:“《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的河。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課後我們大家更應該多讀一些《詩經》中的作品加深理解進而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

七、教後反思

【知識鏈接】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十五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

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敍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教案15

【學習目標】

1、瞭解並掌握《氓》的故事情節,《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瞭解古人對真摯愛情的嚮往

【重點難點】

1、學習《氓》作為敍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

2、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內容】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説

《氓》是《詩經·國風·衞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於從屬地位。閲讀這首帶有敍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瞭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後人經常把它們並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後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後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按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明代文學家朱熹解釋:“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説,賦是直鋪陳敍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興”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

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課前預習]

1、積累字詞

匪:fēi愆:qiān將:qiāng載:zài於:xū説:tuō徂:cú湯: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將子無怒(通)

于嗟鳩兮(通)猶可説也(通)隰則有泮(通)不可説也(通)3、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古義:;今義:)

(4)不見覆關,泣涕漣漣

(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古義:;今義:)

【賞析課文】

這是一首敍事詩,它以一個女子自述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全詩六章,每章十句。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敍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3.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覆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6、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麼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7.結婚前氓做了什麼?結果如何?

8.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9.女主人公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10.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麼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後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12.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後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4.最後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出一種什麼態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裏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人物形象及詩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為什麼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並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一般的觀點有以下四種。①“士”之變心説:情節“不見覆關”的暗示性(根據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等詞進行推斷);“士貳其行”“土也罔極,二三其德”的顯示性。這一切告訴我們“士”的變心是關鍵原因。②社會道德説:“秋以為期”“以望復關”可見他們是自由戀愛的,為當時的社會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會輿論)③社會制度説:情節為“抱布貿絲”至“以我賄遷”,“三歲食貧”“漸車帷裳”,“士”騙取了錢財,生活由貧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築在經濟上,正如恩格斯所説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錢關係。(女子沒有獨立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説:情節為之“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三歲為婦”,年老色衰,引起“士”變心。你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味地指責“氓”的不道德。你認為能一味地指責“氓”的不道德嗎?請你聯繫文章的內容,結合你的認識、感受以及我們今天的時代,談談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課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女主人公婚變後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課堂小結與反思】

【課後作業與練習】

一.基礎檢測

1.下面有關《詩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B.《詩經》編成於戰國時期,共305篇,又稱為“詩三百”。

C.“詩經六義”是指賦、比、興、風、雅、頌。

D.“國風”,有15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曲的歌辭;“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禮的民歌。

2.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説懌女美(yì)

B.與子同袍(páo)爾卜爾筮(shì)其水湯湯(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漸車帷裳(cháng)體無咎言(jiù)

D.于嗟鳩兮(xū)將子無怒(jiāng)猶可説也(yua)士也罔極(wǎng )

3、下列句中劃線的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A.來即我謀其黃而隕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貳其行

C、爾卜爾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極

D、總角之宴于嗟鴆兮隰則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 】

A.為了趕在學術會前完成論文,他夙興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

B.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C.商店經理信誓旦旦地説:“我們的商店無假貨。”但一檢查,幾乎全是假貨。

D.香皂買回來後,屢試不爽,氣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貨!”

5.對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詞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爽:爽快,乾脆

C.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愆:拖延

D.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賄:嫁粧

6.對下列各句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B.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終於又看到了你,就又説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姑娘沉溺在愛情裏,就無法勸説了。

D.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裏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幹的。

7、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召南?鵲巢

維鵲有巢①,維鳩居之②。之子于歸,百兩御之③。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④。之子于歸,百兩將之⑤。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⑥。之子于歸,百兩成之⑦。

註解:①(維鵲有巢)維,語助詞,無實義。鵲,喜鵲。②(維鳩居之)鳩,斑鳩。居,侵佔。 ③(百兩御之)兩,同“輛”。御,迎接。④(方)佔有。 ⑤(將)陪送,護衞。⑥(盈)滿、⑦(成)完成。這裏指結婚禮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註釋: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樣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華:同花。③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 ④宜:和順、親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葉子茂盛。

(1)對詩中有關詞句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之子于歸”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歸宿。

B、“百兩御之”指迎親的車隊數量之多,可見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願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應該能適應新的家庭生活。

(2)對兩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鵲巢》是一首悽苦悲怨的棄婦詩。

B、《桃夭》是一首歡樂祥和的頌婚詩。

C、兩首詩在結構上都是重章復唱,各章節所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D、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兼起興的手法,顯得生動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兩詩中的比喻含義:

“鵲”喻指___,“鳩”喻指_____ _;

“桃華”喻指___ _,“桃實”喻指___ __,

“桃葉”喻指__ ___。

(4)由於兩詩的流傳影響,後來衍化出了兩個使用很廣的成語,請寫出這兩個成語並解釋其常用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