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哲學文章

來源:文書谷 4.91K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找一些勵志哲學文章來看看還是很不錯的,那麼勵志哲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哲學文章

勵志哲學文章:花瓶與木桶

花瓶與木桶的故事:別一不留神把我們的聰明打碎了

如果花瓶碎了,怎麼辦?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且一扔了事,乾脆利索,全然不曾思考與之有關的規律。

那麼,這裏頭有規律嗎?

有。這就是,將碎片按大小排列並稱過重量後即可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有着嚴整的倍數關係,即:最大碎片與次大碎片的重量比為16:1,次大碎片與中等碎片的重量比為16:1,中等碎片與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較小碎片與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於是,發現這一倍比關係的人便將此規律用於考古或天體研究,從而由已知文物、隕石的殘肢碎片推測它的原狀,並迅速恢復它們的原貌!

這位極善思考的聰明人,就是丹麥科學家雅各布·博爾!

可是,我們做到了嗎?沒有!

打碎瓶子的經歷,我們肯定有過,可是,當包含其間的規律從我們的身邊淘氣地溜走時,我們擁抱過它嗎?

沒有!就因為遲鈍!

如此看來,花瓶碎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千萬別一不留神,把我們的聰明打碎了!

有位奧地利醫生叫奧斯布魯格,他父親是個賣酒的,為了判明高大的酒桶裏還有沒有酒,這位父親經常用手在桶外頭敲敲,然後由聲音判定桶裏還有多少酒,是滿桶還是空桶。父親的這一做法啟發了他,他便由此推論,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嗎?醫生敲敲病人的胸腔腹腔並細心聽聽,不就可以由聲音判明他的病情了嗎?於是細細鑽研,認真總結,終於發明了着名的診病方法———叩診。

有人更聰明,由木桶而提出了着名的“木桶理論”,即: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反之,只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怪不得人們常常大聲疾呼要補缺補差抓落後環節,原來其意蓋出於此。

如此看來,這個世界處處有哲學,瓶裏有,桶裏也有。

勵志哲學文章:難得糊塗的來歷和處世智慧

鄭板橋是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他的“難得糊塗”可以説是中外知名。

後世的人們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聯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處世警言。

“難得糊塗”的來歷——糊里糊塗説不清

其一:自我解嘲説。

公元1751年,鄭板橋在濰縣“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彷彿方外,心中不覺悵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

看來還是糊塗一些好,萬事都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於是,他揮毫寫下“難得糊塗”。

因此它被稱為“真乃絕頂聰明人吐露的無可奈何語,是面對喧囂人生,炎涼世態內心併發出的憤激之詞。”《廣陵奇才——鄭板橋傳》

其二:抗議之聲説。

公元1754年秋,鄭板橋由山東範縣調任濰縣知縣,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見的旱災。而欽差姚耀宗卻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

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欽差姚耀宗怒而撕畫,鄭板橋見百姓慘像,心力不支,非常憂鬱。其妻相勸: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塗嘛!

鄭板橋怒言:裝糊塗,我裝不來。你可知道,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抗議之聲。

其三:心安理平説。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牆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

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後,他又寫下“難得糊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此處將“難得糊塗”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塗,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

糊塗的處世哲學

糊塗有兩種:一種是真糊塗,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裝不來,求不到;一種是裝的假糊塗,明明是非黑白瞭然於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塗’了。

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情不利已,少説為佳。君不見,但凡説實話者,輕則傷人自尊,重則惹禍上身;但凡説真話者,小則討人之嫌,大則遭人暗算。

於是乎,自以為聰明的人自然都喜歡披上糊塗的外衣,一來可以矇混過關,二來還能保全自己。

“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歷,只有飽經風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諦,

是一種境界,心中有大目標的人,自然對枝節雜碎不屑一顧,

是一種資格,名利淡泊、寧靜致遠的人物,他們內涵豐富、底藴深厚,

是一種智慧。

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是一種氣度。它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蕩、包容萬象。

有時,我們確實要“難得糊塗”,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就為人處世而言,凡事不要太認真了,但是,做事可不行,在做人的原則問題上,也不要讓“難得糊塗”突破我們自己的道德底線。

現實生活中,若錯誤地理解“難得糊塗”。將使人的意志消沉,失去奮鬥精神,喪失責任心、視世冷漠。過於精明,什麼事情都不糊塗的人是沒什麼好處的。

為人處世,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話是這樣説,可難得糊塗的真理,還是要在生活中領會。

為人處世,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

勵志哲學文章:一個雞蛋告訴我們的5個人生哲學道理

一、

一個雞蛋是脆弱的,用雞蛋去碰石頭,是愚蠢的。

但倘若一個雞蛋從25樓落下來,有人見了,心想,不就是一個雞蛋嗎?無所謂地迎頭去碰,會怎樣呢?你會聽到“叭”的一聲,在這“叭”的一聲中,碰了的,當然有雞蛋,但同時破裂的,還有那顆迎頭去碰的頭顱。

有人做過測算,一個重30克的雞蛋,從4樓落下來會讓人的頭起腫包,從8樓落下來會讓人頭皮破損,從18樓落下來會砸破人的頭骨,從25樓落下來可致人當場死亡。

一個脆弱的雞蛋,當擁有一個定的高度和速度,就變得威力無比起來。

所以,千萬別小視了一個雞蛋,作為雞蛋,也千萬別小視了自己。一個弱小的雞蛋,當擁有了相應的條件,能讓一塊堅硬的石頭,害怕得顫抖。

二、

教授説,打碎一個雞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給它外力,另一種方式是,讓雞蛋自己打碎自己。

一個雞蛋好端端地擱在那裏,怎麼會自己打碎自己呢?

教授説,在外力下,雞蛋打碎了,雞蛋走向的是毀滅,但雞蛋自己打碎自己,又會是怎樣呢?

教授掃視了一眼課堂下的學生,繼續説,雞蛋自己打碎自己,那隻能是雞蛋孵化自己,在蛋殼內孵化出新的生命——小雞,小雞在蛋殼內不斷地成長,當長大到一定程度,小雞就會啄破蛋殼,破殼而出,

打碎原先的自己——雞蛋。

如果你不想讓外力打碎自己,那就像雞蛋一樣,不斷地積聚內在的力量,去自己打碎自己,在自己打碎自己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實現重生,去獲得新的生機和希望。教授説。

三、

當你還是一個雞蛋的時候,為什麼要去硬碰石頭呢?

你知道你的脆弱,你知道你碰不贏堅硬的石頭,可為什麼還要去碰呢?難道你不知道你脆弱的外殼下,呵護着一個夢想,一個生命的夢想。

為了夢想,為了那個生命的夢想,為什麼不可以忍耐和等待呢?

當生命的夢想在等待中破殼而出,當破殼而出的生命成長為一隻矯健的雄雞,當成長為雄雞的你,踏在石頭上引吭高歌,再看那卧在地上的石頭,又是那麼默然失色,又是那樣毫無作為。

不管眼前是多麼脆弱,只要心中還有夢想,等待會改變一個雞蛋的命運。

四、

讓一個雞蛋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讓一個雞蛋立起來的。

怎樣讓一個雞蛋立起來呢?把雞蛋的頂端輕輕一敲,打破它,可以讓雞蛋立起來。但這樣立起來的雞蛋,是以傷殘、毀滅一個雞蛋為代價的。殘忍的傷害可以讓一個雞蛋立起來。

怎樣讓一個雞蛋立起來呢?做一個模具,把雞蛋放在模具裏,可以讓雞蛋立起來。適度的約束,可以讓雞蛋立起來。

怎樣讓一個雞蛋立起來呢?做一個支架,把雞蛋放在支架上,可以讓雞蛋立起來。外界的支撐,可以讓雞蛋立起來。

讓一個雞蛋立起來,有如讓一個人的人生立起來。選擇什麼樣的方法,讓人生立起來呢?

五、

一次,朋友把一個雞蛋放在我的手心,要我用力去握,看能否握碎雞蛋。可無論我怎樣用力,就是握不碎手心中的雞蛋。

平時,一個雞蛋,只要輕輕一磕,就能把它磕碎,為什麼握在手心裏的雞蛋,使盡全身力氣去握,也握不碎呢?

朋友説,平時我們磕一個雞蛋,把目標集中到雞蛋的一個點上,看似用的力量小,但目標一集中,作用在雞蛋上的力也就大了;而把雞蛋握在手心,手掌幾乎包住了整個雞蛋,我們的握力分散在雞蛋的整

個面上,看似用的力量大,但力量一分散,作用在雞蛋上的力也就小了,最後,我們使出的全身力氣,連一層薄薄的蛋殼也突破不了。

看來,很多障礙,不是來自障礙的本身,而是來自我們突破障礙的錯誤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