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山居秋暝》

來源:文書谷 2.11W

《山居秋暝》原文

山水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huàn)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被後人稱為“詩佛”,官至尚書右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崇信佛教,早年王維積極入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尋味。他的詩句常常是看上去自然流暢,毫無雕飾,待細細品來愈覺其筆觸凝練精到,用心良苦。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也!這首《山居秋暝》選自《王右丞集》。他還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

王維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即二十歲中進士第,為大樂丞。累遷至給市中,終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可仕途坎坷,中年遭遇挫折,逐漸走上了明哲保身、遠禍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趨消極。 此詩反映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説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並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山居秋暝》簡介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淨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譁。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嚮往這種生活。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願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説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