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記憶

來源:文書谷 7.84K
電影的記憶

記得曾經在好像是《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説上世紀七十年代人的特徵,其中有一條好像説七十年代人是最後一茬用過煤油燈的人。其他的條目記不得了。反正當時給我的感受是,我這個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好像和七十年代人有諸多相似的生活經歷。後來一想,作者或許是城市人或者較發達地區的,從自己的經歷出發進行了一番概括,也就沒有再過於責備他。大約是1991年,我們莊上才拉通了電。拉通後很長一段時間極不穩定,老停電,莊上有人揚言要拆電線,説“沒電過了幾十輩子人了,也沒見得把人給黑死”。1992年,我們家裏買了電視,“春風”牌、十八寸彩電,花去了1800多元錢,是我父親好幾個月的工資。當時哥哥正在國中上學,在一篇好像是《家鄉的變化》中的作文中説家裏買了電視後“弟弟樂得在炕上手舞足蹈……”,説的就是我。1991年以前,我們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裏唯一的電器是手電筒加一台“多靈”牌收音機。到了晚上,家裏點上煤油燈(過年的時候點上罩子燈,平時不點,怕費油。),一家人在一起説一會閒話,不到八點鐘就上炕睡覺。後來哥哥到了國小高年級,晚上要用功讀書,便在黃漆油過的木頭桌子上點一盞煤油燈,母親用針把捻子挑高一些,燈亮了一些,油煙也多了。我睡覺很早,有時候一覺醒來後發現哥哥還趴在桌子上寫字,煤油燈將他的臉照得通紅。
那時候,電影對於村裏人來説,是文化奢侈品。有電影的日子,是整個村莊的狂歡節。全莊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飯,見了人相互吆喝一聲,“看電影走!”興奮而迫不及待。北方鄉村的夜寒冷而多風,看電影的人一般都早早穿好“背心子”(方言:棉衣),有穿黃色的毛領子軍大衣的,有穿藍咔嘰布縫面子的大絨領棉衣的,羊户長(方言:牧羊人)則披着皮襖,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天終於黑下來,幕布早已紮好,位子也已經搶定,放電影的人拿出帶子,就有好幾個人準備幫忙。忙活上半天,電影終於開始。風大,幕布便晃來晃去,看電影的人也隨着幕布晃來晃去。懷裏的孩子在夢中尿了大人一兜巾尿,也沒有人發覺。我當時還小,聽説有電影了,便哭着、鬧着要去,但往往得不到父母的批准。事後每當我聽着哥哥談論電影的時候,心裏便充滿了嫉妒,盼望自己快快長大。長大了好看電影呵。
放電影的人在那個時候是倍受人尊敬的。在我們莊上放電影的主要是楊家窯的楊貴仁,人們在那個時候見了他,總要問一句:什麼時候放電影?後來拉了電,買了電視,看電影的人就少了,都嫌站在黑地裏(方言:夜晚在屋外)冷。去年寒假時回家,聽説村上出錢放電影,還是楊貴仁放,便穿了父親的黑呢子大衣跑去看。不料,來的人還真不少!大家都説很多年沒有看電影,來湊個熱鬧。放的是《燕子李三》,片子老了,模模糊糊的。剛開始時大家還感覺很有意思,在一起説閒話,看了一會兒都説這麼冷啊,還不如回家看電視。結果一部電影沒有演完人已經走光了。
我上國中時只看過一次電影。是在家鄉的國小看的。中科院蘭州分院附屬國小和家鄉的國小搞聯誼活動,他們在國小的操場裏放了兩場電影。一部是《九香》,由於片子出了問題,放到一半便沒有再放。一部是李連杰主演的《赤子威龍》,動作片,又帶有很強的喜劇色彩,引發了長時間的笑聲。我記得當時國小的操場裏有一輛不很大的推土機,好像是準備修路用的,由於暫時沒地方放,扔到了國小裏的操場上。我怕冷,便跑到推土機上去,坐在駕駛室裏看。不料沒過多久幾個八年級的“混混”學生也鑽進來了,我便邊聽他們吹牛邊透過推土機的窗户去看電影。他們每人手夾一隻劣質香煙,在黑暗中一明一滅。他們都説談戀愛的事,一個一個盤點班上的女生,有時候還説九年級的,也罵老師。我後來才聽説,中學裏(家鄉中學只有國中)過來的學生,趁着看電影的機會和夜的黑暗,和幾個女生偷偷親了嘴。我當時很後悔自己跑到了推土機上,沒有看到幕布下面的“活電影”。
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看過幾次電影。一次是《人命關天》。還有一次是關於毛澤東的記錄片。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父親母親》。縣城電影院座位有限,所以分年級分班去看,輪到我們的時候,前面的同學已經看完。看完的同學一個個眼睛跟紅桃子似的,一個勁兒地説,好感動哦,進去之前最好帶上紙巾。有了這個印象,我看電影時就老在想,怎麼不感動啊。看到有些感動的地方還在想,可能感動的地方還在後面,現在不能掉淚,要留着點。不料這樣一想,直到電影看完了我都沒怎麼感動,更不要説流淚了。看完電影后大家都在紛紛討論這部電影如何如何令人感動,自己掉了多少次淚等,我站在一邊插不上話。
高三時有一次學校搞“文化活動周”,全校放假一週、不上課。主要的活動是舉行籃球邀請賽,邀請的隊伍有蘭州大學的、附近駐軍部隊的和其他中學的。因為不上課,大家便決定放鬆放鬆,不知誰説的,有天晚上突然説起要去看毛片。不料這一提議,經同宿舍的胖子一鼓動,大家都説好,全宿舍的人都去。一夥人冒着夜晚的寒冷穿過小縣城昏黃的路燈和狹長的街道,直奔縣城電影院後面的錄像放映室。討價還價了一番,女老闆勉強同意,每人五元錢。十二點一過,女老闆準時送來了“好”片子。看了大半夜毛片,大家都説沒意思、噁心,便又放了武打片看,不過大家都迷迷登登的,我連什麼片子都忘了。第二天上午七點多,大家準時出了錄像放映室,在大街上吃了一碗“金鼎”牛肉麪。吃完麪後大家趕回學校睡了一個多小時,十點鐘又跑到操場去,精神抖擻地看了一整天球賽。



那時候,電影對於村裏人來説,是文化奢侈品。有電影的日子,是整個村莊的狂歡節。全莊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飯,見了人相互吆喝一聲,“看電影走!”興奮而迫不及待。(作者自評)

記得曾經在好像是《讀者》上看過一篇文章,説上世紀七十年代人的特徵,其中有一條好像説七十年代人是最後一茬用過煤油燈的人。其他的條目記不得了。反正當時給我的感受是,我這個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好像和七十年代人有諸多相似的生活經歷。後來一想,作者或許是城市人或者較發達地區的,從自己的經歷出發進行了一番概括,也就沒有再過於責備他。大約是1991年,我們莊上才拉通了電。拉通後很長一段時間極不穩定,老停電,莊上有人揚言要拆電線,説“沒電過了幾十輩子人了,也沒見得把人給黑死”。1992年,我們家裏買了電視,“春風”牌、十八寸彩電,花去了1800多元錢,是我父親好幾個月的工資。當時哥哥正在國中上學,在一篇好像是《家鄉的變化》中的作文中説家裏買了電視後“弟弟樂得在炕上手舞足蹈……”,説的就是我。1991年以前,我們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裏唯一的電器是手電筒加一台“多靈”牌收音機。到了晚上,家裏點上煤油燈(過年的時候點上罩子燈,平時不點,怕費油。),一家人在一起説一會閒話,不到八點鐘就上炕睡覺。後來哥哥到了國小高年級,晚上要用功讀書,便在黃漆油過的木頭桌子上點一盞煤油燈,母親用針把捻子挑高一些,燈亮了一些,油煙也多了。我睡覺很早,有時候一覺醒來後發現哥哥還趴在桌子上寫字,煤油燈將他的臉照得通紅。
那時候,電影對於村裏人來説,是文化奢侈品。有電影的日子,是整個村莊的狂歡節。全莊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飯,見了人相互吆喝一聲,“看電影走!”興奮而迫不及待。北方鄉村的夜寒冷而多風,看電影的人一般都早早穿好“背心子”(方言:棉衣),有穿黃色的毛領子軍大衣的,有穿藍咔嘰布縫面子的大絨領棉衣的,羊户長(方言:牧羊人)則披着皮襖,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天終於黑下來,幕布早已紮好,位子也已經搶定,放電影的人拿出帶子,就有好幾個人準備幫忙。忙活上半天,電影終於開始。風大,幕布便晃來晃去,看電影的人也隨着幕布晃來晃去。懷裏的孩子在夢中尿了大人一兜巾尿,也沒有人發覺。我當時還小,聽説有電影了,便哭着、鬧着要去,但往往得不到父母的批准。事後每當我聽着哥哥談論電影的時候,心裏便充滿了嫉妒,盼望自己快快長大。長大了好看電影呵。
放電影的人在那個時候是倍受人尊敬的。在我們莊上放電影的主要是楊家窯的楊貴仁,人們在那個時候見了他,總要問一句:什麼時候放電影?後來拉了電,買了電視,看電影的人就少了,都嫌站在黑地裏(方言:夜晚在屋外)冷。去年寒假時回家,聽説村上出錢放電影,還是楊貴仁放,便穿了父親的黑呢子大衣跑去看。不料,來的人還真不少!大家都説很多年沒有看電影,來湊個熱鬧。放的是《燕子李三》,片子老了,模模糊糊的。剛開始時大家還感覺很有意思,在一起説閒話,看了一會兒都説這麼冷啊,還不如回家看電視。結果一部電影沒有演完人已經走光了。
我上國中時只看過一次電影。是在家鄉的國小看的。中科院蘭州分院附屬國小和家鄉的國小搞聯誼活動,他們在國小的操場裏放了兩場電影。一部是《九香》,由於片子出了問題,放到一半便沒有再放。一部是李連杰主演的《赤子威龍》,動作片,又帶有很強的喜劇色彩,引發了長時間的笑聲。我記得當時國小的操場裏有一輛不很大的推土機,好像是準備修路用的,由於暫時沒地方放,扔到了國小裏的操場上。我怕冷,便跑到推土機上去,坐在駕駛室裏看。不料沒過多久幾個八年級的“混混”學生也鑽進來了,我便邊聽他們吹牛邊透過推土機的窗户去看電影。他們每人手夾一隻劣質香煙,在黑暗中一明一滅。他們都説談戀愛的事,一個一個盤點班上的女生,有時候還説九年級的,也罵老師。我後來才聽説,中學裏(家鄉中學只有國中)過來的學生,趁着看電影的機會和夜的黑暗,和幾個女生偷偷親了嘴。我當時很後悔自己跑到了推土機上,沒有看到幕布下面的“活電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