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史記》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文書谷 1.5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史記》讀後感(精選10篇)

《史記》讀後感 1

一位名人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一世,若不讀讀《史記》就等於白了!“可《史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多麼重要。

《史記》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變,首先是司馬遷的人格魅力,人們為其頑強的拼搏精神折服。

漢武帝時,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出任太史令,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響了司馬遷的一生。”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堵,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後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遊歷了更多的地方。

這些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親身體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為他後期的寫作夯實了基礎。

司馬談歸天,司馬遷子承父業繼任太史令,即”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並開始在”金匱石室“苦心閲讀,整理歷史字資料,其正式寫作《史記》年四十有二,準備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進入寫作中,卻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牽連,下”蠶室“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為了實踐先父論載天下之文的遺願,強忍恥辱,又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聖賢的遭遇中得到啟發,最終戰勝了自我,”就極刑而無愠色“,”隱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記》的宏願。百三十篇,526500字寫了十一年,其艱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見這位史學家,為了這部史記,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憂思奮發,著成信史照塵寰。最悽慘的際遇,最悲壯的.人生,卻造就了中國最壯美、最瑰麗的千秋史筆。正所謂:絕境生絕唱。憐才膺斧鉞,吐氣化虹霓,刀劍染血式的苦難,促人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是為苦難加上一層霜並使之深入精神領地裏再度受難,最後才綻放出一叢叢豔麗的菊花來。《史記》似梅,枝瘦花馥;《史記》如菊,蕊寒香冷。正如兩千多年後魯迅先生所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是一個真正的血性男兒,其執着,其堅韌,其真性情與《史記》一道永遠彪炳千秋,永垂史冊。

《史記》讀後感 2

在這個漫長的寒假裏,我讀了很多本書,但最喜歡的還是那套《少年讀史記》。

這套書共有五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了一篇又一篇《史記》裏所記載的新鮮事,從堯、舜兩帝的禪讓故事到大漢帝國風雲錄,我感受到了沙場上戰士的勇猛與絕世英才的風範。我最喜歡的是其中一冊《少年讀史記.辯士縱橫天下》,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像以養士而出名的孟嘗君,像縱橫家張儀,像作法自斃的公孫鞅……但是,我最喜愛的卻是孫臏的故事。

孫臏系出名門,是曾寫過《孫子兵法》孫武的後代。孫臏和同門師兄弟龐涓一起在鬼谷子那兒學過兵法,也曾幫齊國大將田忌贏得賽馬比賽,後來孫臏和龐涓都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但龐涓心生嫉妒,認為孫臏比他更有作為,所以命人挖掉他的膝蓋骨,還在他的臉上刻字,目的是想讓他一輩子也見不了人。孫臏知道後,在圍魏救趙的.戰爭中,用妙計大敗魏軍,也趁機用萬箭射死龐涓,復了大仇。

從這則故事裏,我看出了孫臏的機智勇敢,還看出了他對活着的信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想正是這樣,當司馬遷遭受磨難與宮刑,不願存活於世之時,是孫臏的奮鬥故事激勵了他,才使得他克服困難,勇敢地活了下來,最後完成《史記》這樣的驚人大作。

其實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孫臏”。就像此次疫情中的張定宇院長,知道自己身患絕症,生命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生命,依然奔赴在前線,他説:“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更多的病人。”你瞧,多像“孫臏”啊!其實,還有許多成功人士經歷了磨難、挫折,但他們抱着滿懷希望,最後成功邁過。

這套書讓我受益。即使我們不能出門擁抱春天,但我依然能在歷史的長河裏暢遊,看遍春秋戰國時期的烽火煙雲,去解析前人的智慧,所以,我要謝謝你,《少年讀史記》!

《史記》讀後感 3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説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敍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史記讀後感800字。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史記讀後感800字。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後感 4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説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敍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衞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着頑強意志的`説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説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説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説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説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説,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史記》讀後感 5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説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後來又説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於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説是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於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為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説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悦”,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為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説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為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史記》讀後感 6

在歷史文學的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為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使人感到3000年前,諸侯爭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窮無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著名的紀傳體通史。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史記》對後世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説、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並不斷髮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以看出它對後世的影響。

讀了《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促使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司馬遷在撰寫這部歷史鉅著時,投入了自己的情感,或豪情萬丈,或嫉惡如仇,一個個鮮明的形象浮現在他的筆下。那些沉睡在歷史長河中的人,不負甦醒,他們早已不在,而他們的骨氣和情懷,透過司馬遷的筆,映照着我們的心,歷史就是在警示世人,我們要重新找回當年英雄的風光無限,也要注意不能像失敗者一樣,重蹈他們的覆轍。歷史終究是歷史,當我們再去翻看當年的史書時,歲月的痕跡佈滿了泛黃的紙頁。英雄英雄已自刎烏江,勇士已亂箭而死,我不禁感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史記》讀後感 7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讀史喜歡讀戰爭史。戰亂紛飛的年代,也是造就英雄的年代。秦始皇嬴政,無論他在統一中國後有着怎樣的功過,都無法掩蓋其併吞六國的壯舉。秦國統一中國,是順應時勢,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為什麼歷史將統一大任託付給秦,這就是困擾我一時的疑惑。於是我翻開了《史記》。

通讀《史記》後,我大概明白了許多,秦統一中國,無非是內因和外因。內因是嬴政與其祖先們的成功,外因則是六國的失誤。

其實,嬴政的祖先們,一直在為嬴政打下良好基礎。從襄公立國,到穆公東擴,再到孝公變法,昭王稱霸,嬴政的祖先們從軍事、政治、文化等等,都在與時俱進,不斷順應時代的變化。終於到了嬴政,秦國已成為一個集軍事力量強、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相對於六國)於一體的超級大國。

而嬴政自己沒有躺在祖先們的成果上,停滯不前,而是積極籠絡人才。嬴政身邊有許多了不得的'文臣武將。武將首推王翦、王賁父子,其次蒙氏祖孫三代(蒙驁、蒙武、蒙恬)也是嬴政統一天下的股肱之臣。而文臣,秦王手下集結了呂不韋、李斯等一批能臣。秦國重用人才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唯才是用,2.用人不疑,3.禮賢下士。與秦國相比,魏國則是不斷使人才流失,如吳起、商鞅、孫臏、范雎,甚至魏王的弟弟,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敗秦軍後也不得重用。

在秦不斷壯大自己時,其他六國卻由於不斷地犯政治錯誤,削減了自己地實力。首先被滅的是韓,韓亡國主要是不佔地利,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而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不徹底,則是六國通病所在。曾經由蘇秦策劃地五國抗秦,是最有希望扳倒秦國的,但五國不同心,各打自己地如意算盤,所以使秦國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這次戰國期間最強勁的抗秦行動。

總之,歷史不斷眷顧秦國,而嬴政也是地地道道的歷史的寵兒。秦統一天下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統一天下成就了嬴政一代英主的地位

《史記》讀後感 8

《王立羣讀史記》開播了。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位於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我是必看的,我當然要看看“解讀史記”的節目嘍!

這中間最令我有感觸的是司馬遷的`生世。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史官家庭,他在父親死後接替了父親的官位,成了漢武帝身旁的一個起居注官。

一次,漢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寵愛的嬪妃)的弟弟李廣利和名將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讓李陵護衞,李廣利得勝封侯。可李廣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點,李陵戰敗被俘。

漢武帝很生氣,大家都説要嚴懲李陵,惟獨司馬遷一言不發,漢武帝問他是什麼態度,他認為李陵是詐降。漢武帝聽了很生氣,將他打入死牢,罪名為“誣上”(欺騙皇上)。當時,“誣上”有三種懲罰方式: 1 、死罪, 2 、罰錢 50 萬, 3 、接受宮刑。接受宮刑是莫大的恥辱,很多人寧肯死也不願這樣活着,可司馬遷已開始寫《史記》,為了寫完《史記》,他開始了忍辱負重的生活。

是什麼造就了司馬遷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難,多一些磨難就多一些閲歷,瞭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為遭受如此磨難,司馬遷對死亡看得淡,他有是這樣説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正因為受到如此恥辱後,他才對歷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蕭相國世家》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誅滅韓信後,封蕭何五千户,蕭何很高興,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勸他:“你還是把家財都送給皇上吧!因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會怕您謀反的,這樣他就不會猜忌您了。”蕭何忍痛捐出了財產。司馬遷用五個字來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難,是很難用五個字這麼準確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蕭何沒受到打擊,其餘功臣如彭越、韓信等不是被殺,就是被貶。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壓能力。現在有大學生因為同學之間鬧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殺,這都因為沒有經過磨練,這些温室中的花朵從未經過困難,在家裏享受眾星捧月的待遇,自然會受不了困難。

“有挫折才有”這就是我對挫折的理解。

《史記》讀後感 9

史記一整本書其實當數三皇五帝篇目最為無趣,盡數是些枯燥文字,以平淡的口吻輕聲敍述着那距今實在太過久遠的遠古時期,講中華大地最初的故事。沒有太過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俠客豪情也沒有英雄悲歌。然而翻開舜的故事,讀來卻實在令人心生慨歎。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百善孝為先這樣從古流傳至今的句子,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孝之一字從來都是時間長河裏艱難前行的人必堅持之事。我一直相信父慈子孝當是家人相處時的一大幸事,但我未曾思量過父不慈子當不當仍做孝子。

幼年喪母的孩子唯一的依靠卻是那個兇頑的盲眼父親,偏這樣的父親極其寵愛續娶的後妻與狂傲暴戾的小兒子。於是這個孩子被迫早熟,年紀尚幼便一個人去歷山耕種,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燒製陶器,在壽丘製作日常用具,在負夏經商,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深沉,他的勞作從不曾停下。他的家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卻從未對家人的偏心而抱怨,從來都抱有赤誠之心寬容待人。可即使如此,總還有人容不下他。孩子從來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為什麼會有父親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殺死自己的'兒子?火燒糧倉、活埋地下,無所不用其極。行兇者甚至在意識到他們殺死了舜後,驕傲的説自己是主謀。可是舜啊,他實在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分明清楚父親與兄弟一門心思置他於死地只為得到他的糧倉和妻子,偏還在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後,對他們更好了。為什麼行兇者沒有意識到呢?沒有意識到舜之所以擁有糧倉與妻子,擁有他們沒有卻十分渴望的那些,是因為他傳至遠方的孝名。

猶記得曾經看過的動畫,主角便是舜,畫面上是尚且年幼的孩子,冰天雪地裏只穿着件單薄破舊的外衣,而歪在家裏塌上的象,身上是嶄新的棉衣。舜帶着空籃子回到家裏,盲眼的父親以為舜穿着新棉衣還偷懶,找來木棍便要抽他,偏這實誠孩子一動不動任他打。木棍抽開本就極其單薄的布料,露出內裏的乾枯木葉,孩子的背上許是已經青一塊紫一塊了,但他強忍着一聲不吭,紅着眼眶跪在雪地裏。

畫面定格在我腦海裏,我思量許久許久也未能明白分明不公至此,甚至因為家人險些喪命,這些他為什麼從未怨恨過。大抵能成帝王者,胸中總是懷有大仁大愛罷。

《史記》讀後感 10

寒假期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裏面有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舜的傳奇》和《大禹治水》這兩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虞舜,名叫重華,當時他的後母生了一個弟弟叫象,舜在家裏的地位一落千丈,稍微犯點錯誤,就會被父親責罰,家人對他很是苛刻,但是他卻經常以德報怨,做一個好兒子、好兄長,他恭順地侍奉父親和後母,對象也是處處忍讓。因此在舜20歲的時候,就已經因為孝順而盛名天下了。當時的`統治者堯準備找一個繼承人,很多大臣推薦了舜,因此堯對舜進行了一番考察,並且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舜,把自己的兒子也搬遷到舜的隔壁做鄰居,堯發現他的兒子和女兒並沒有因為出生貴族而對舜和舜的家人傲慢無禮,這都是受到了舜的影響。因此堯就把舜召到身邊學習怎麼管理天下,果然,交給舜的事情,舜總是能很好地完成,堯死後,舜就成了國家的統治者。

舜在位期間,洪水氾濫,他啟用了大禹,禹經過細心地考察,用了疏而不是堵的方法,把洪水引進大江大海大湖,因此洪水很快就退去了。舜死後,禹就成了新一任的天下管理者。

在故事中,我特別喜歡舜和禹。舜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始祖,以孝聞名,是德的化身,他謙恭禮讓,以德報怨,孝敬父母,仁愛寬厚,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個故事中,我受到了啟迪,“修身,起家,治國,平天下”,舜就是這樣實踐着,努力着,成功着,因此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更要去學習和踐行。

大禹治水的故事天下聞名,他以身作則,與羣眾同甘共苦,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這種刻苦耐勞,遇到困難運用智慧解決的精神,堅持不懈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要秉承這種精神,“堅持不放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去解決難題”,這樣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史記》裏有許多故事許多人物都值得我去學習,讀書增長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以後,我還要讀更多的書,讓更多的故事來激勵我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