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12篇

來源:文書谷 5.17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史記》讀後感12篇

《史記》讀後感1

弘斷帛裂,王者的雄風,如長虹利觀貫通塵封的心房,豁然,頓悟。從此,逍遙紅塵,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從那青萍之末,羅襪生塵的翩遷而來。

——題記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説過。它是我國曆史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解,優秀的文筆,大放光華於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用他那酐暢淋漓的筆墨,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進入那畫卷——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歷史的'長河,彷彿看見了項羽在烏江邊,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後攜刀向頸一揮,拋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從容倒下、血流烏江。英雄無悔,項羽的軀體與自己的江山融為一體。烏江進入了王者的靈魂,變得洶湧波濤,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當初,楚襄王聽信小人的奸言,將屈原放逐到荒涼之地——漢北。去漢北之時,屈原望江而歎,歌《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着呼嘯的江風,迴盪在江中。楚國亡後,屈原悲憤投江。屈原一生為自己國家着想,死了也要忠烈報國!後人為紀念他,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我國端午節吃棕子的來源。讓我們永遠記住屈原!

想當初,周幽王為了討愛妃一笑,將愛妃帶到烽火台,點燃烽火,吸引了各諸侯列國前來救駕。等到諸侯們傾全國之力、率王國之兵趕到時,卻沒有看到一個敵軍。愛妃見到諸侯們面面相覷的樣子,終於揚嘴一笑。周幽王見了,甚是開心。只為一博美人一笑,就將江山社稷、國家大事視同兒戲!怎麼不會亡國!到後來,當敵人真的來到,周幽王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時,諸侯見了,以為周幽王又在討愛妃一笑而已,便不發兵。可憐周幽王,誤了命,又誤了國!

……

司馬遷曾説過:“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讓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去尋覓古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人情百態;緬懷曾經的人情往事;愁悵曾經的愛恨糾紛!

《史記》讀後感2

最近讀了《史記》這本書,我們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國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湧現了大量傑出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自己的筆墨,為後世的人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奪目的畫面。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著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這部鉅著是對歷史發展的深刻總結。他發表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又對矛盾現實給予了有力批判。這樣一部既具中史學價值又具文學價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學家的學習典範,而且也是文學家學習的典範。魯迅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文學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備、躍然紙上的人物描述,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於採用文學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記載的人物形形色色,眾態紛呈;其所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馬遷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將人物放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將人物置於時代和生活的環境中去描寫;二是在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的場面中寫人;三是用典型的細節來寫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五、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

《史記》讀後感3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後人,號稱“兵學亞聖”,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一生命運坎坷,由於自己的才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所嫉妒,被龐涓陷害挖掉膝蓋骨,失去了雙腳。我想,此時的孫臏除了身體的疼痛,更嚴重的是心靈的創傷。但是一個無法站立的人,卻能夠在戰場上指揮億萬大軍,成為了傑出的軍事家,依靠的是他堅強的毅力和足智多謀的才華。

在這篇故事中,讓我領略到了孫臏兵法戰略的厲害。比如“賽馬”,孫臏讓田忌用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這樣一來,田忌就只有第一輪迴輸了比賽,其他兩個輪迴必勝,最終輕鬆的取得了勝利。還有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説:“想把一團亂的東西解開,不能東拉西扯;在一旁勸架,也不能勸着勸着就摻合進去。避實就虛,出其不意,一旦形式產生變化,問題自然就會解決。”最終田忌將軍採取了孫臏的戰略,利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一定派出的是精鋭部隊,而留在國內的是老弱病殘的推理,沒有直接出兵去救趙國,而是攻打魏國老巢,魏國的精鋭部隊聽到這一消息,立馬打道回府救自己的國家。這樣一來,既解了趙國被圍攻的危機,又讓魏國疲於奔命,一舉兩得。從這些戰略中,足以看出來孫臏是一位足智多謀,精通兵法的軍師。最後的“馬陵之戰”,孫臏依舊利用高超的計謀將陷害自己的仇敵龐涓一舉殲滅,萬箭復仇。

作者最後寫到,當太史公司馬遷遭受宮刑時,不願意苟活在世,是孫臏這類人物的故事激勵了他,讓他勇敢地活下來,最後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讀完這篇故事我有兩點感受很深刻:一是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一定不要放棄自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二是《史記》真的很有趣,書中不僅僅可以學到許多才智超人戰略故事,還有故事人物的許多優良品質值得我去學習。

《史記》讀後感4

許多人都知道司馬遷,也都知道他所着的《史記》。這幾天,我找到了《史記》的簡縮版,認真地閲讀了一遍。

《史記故事》是從“五帝”講到“張騫”,把中國古代黃帝時期到西漢時期這一段歷史幾乎都寫了進去。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着後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謹承家學,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客觀地記錄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故事》讓我認識了不少名人以及他們的功過。如:神農氏嘗百草、周武王滅紂、田單火牛破燕軍、愚蠢的秦二世等等。他們的功值得我們學習,過則讓我們警醒,提醒後來的人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這些故事寫得十分優美,其中,一些故事還有着詩句呢!如:荊軻刺秦前太子丹辭別荊軻時的詩句: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日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這樣的詩句,至今讀來,仍令人心中頓生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離別之情。

這本書還讓我瞭解到了不少神話傳説。如:炎帝是女人、蚩尤是外星人等,這些雖然是傳説,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通過《史記》記載下來後,千百年來,人們傳頌不已。中華民族的祖先的千秋功績也就為我們後人所銘記。

説到這兒,我已經解開了以前的疑問:司馬遷為什麼要寫《史記》?其實,司馬遷是讓後來的人瞭解以前古代的文明,瞭解中華民族的'偉大,瞭解古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記述歷史事實,而且還希望後來的人們能總結前人的優秀成果,吸取歷史的教訓。

《史記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中國過去的許多歷史,還讓我時時警醒。讀了《史記故事》,真可説:“人一生的朋友是書,人一生最好的朋友是一本好書。”《史記故事》就是一本好書!

《史記》讀後感5

寒假裏,我看了許多書,從《三國演義》中見證歷史的金戈鐵馬;從《水滸傳》中聽到梁山好漢的振臂吶喊;從《西遊記》中觸摸神奇;從《狼王傳》中感懷悲壯;從《魯濱遜漂流記》中感受堅韌和勇氣;從《一千零一夜》中領悟智慧……但我最喜歡的要算青少年版新課標《史記故事》了。它所選的故事都是漢朝司馬遷着《史記》中的精華。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鼻祖,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題材——紀傳體。在學過的許多成語故事中,比如“卧薪嚐膽”、“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毛遂自薦”、“完璧歸趙”等等,在這本書裏面都有,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為我打開了瞭解歷史,增長知識的一扇大門。

在《史記故事》中,我最喜歡“卧薪嚐膽”。越王勾踐不忘亡國之痛,在受盡屈辱,經過多年的磨礪之後,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正因為越王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故事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啟示,任何成績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的艱苦努力。

《史記故事》還讓我熟悉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華夏始祖黃帝軒轅、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神醫扁鵲,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像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保衞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我最佩服的人是愛國詩人屈原,他學識淵博,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抑鬱和愛國情懷,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最後他因為國家頹敗,報國無望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包粽子投在河中,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端午節現已成為國家法定節日哦。

《史記故事》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值得一看的好書。這本書不但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讓我們從小就瞭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而且告訴了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不放棄,勇往直前,才能實現富裕、和諧、美麗中國夢!

《史記》讀後感6

寒假裏,我讀了許多書,其中,對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是《白話史記》——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轉體通史。

《白話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最初沒有固定名稱,一般稱為《太史公書》。“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只是美稱。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就是出自《史記》中的《周本紀》。《周本紀》講了:有個人叫棄,她的母親是邰氏的女兒,叫姜原。由於姜原出門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跡,就想用腳踩踩巨人的足跡。一踩上巨人的足跡,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懷孕了一樣。日後就生下了個兒子。姜原認為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無論扔到哪裏,都有動物幫助他。姜原認為他很神異,就養大他。因為最初想拋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棄的`後代有個叫姬昌的,他敬重長輩,慈愛晚輩,對待手下的人也很好,於是就有許多才士歸附他。

後來因為紂王倒行逆施,貪戀財色,在姬昌的帶領下,百姓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後還是由於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聽從了一個大臣的荒唐意見,點燃烽火,讓大臣們匆忙跑來,卻發現什麼事也沒有,終於讓褒姒笑了出來。周幽王很高興,還賞賜了那個大臣。可是有一次,敵人真的來了。雖然周幽王及時點燃了烽火,可是大臣們不相信,沒有及時救援,使周朝從此滅亡了。

我覺得裏面的姬昌是個真正的君子,可週幽王很糊塗,為了讓褒姒笑一笑,賠上了整個周朝。先輩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葬送了。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和它相類似的例子。有些年輕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學習,抵不住電腦遊戲的誘惑,經常花錢去上網,然後導致上網成癮,一有錢就去上網。經常上網不僅弄垮了身子,還傷害視力。沒錢時,還會去偷錢、搶錢,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史記》讀後感7

富春江裏江水滔滔不絕,我手中捧着一本《史記》,細細品味,感慨萬千……

讀着《史記》,我彷彿回到了那個羣雄逐鹿的年代,回到了那個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我看到了那個頂天立地,身殘志堅的司馬遷,看到了一諾千金的男兒形像。司馬遷用了整整18年的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父親司馬談的遺願,寫好了一篇52萬字的史家鉅作———《史記》。

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對我們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就像一個華麗的舞台,君王、英雄、謀士、刺客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斷上台,為我們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故事。

我喜歡的.英雄是項羽和勾踐: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卧薪嚐膽。

我欣賞的刺客是專諸、聶政、還有荊軻等人,對君王赤膽忠心,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我印象最深的謀士是韓信,從小忍辱負重,念念不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在他的第一場戰役裏,就以成功告終。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等戰役,無一失敗。關於韓信的一生有一副極佳的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前半句講的是蕭何和韓信的故事,蕭何是韓信一生中的貴人,也可以説斷送了韓信的的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半句中的兩婦人,講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就是韓信小時候,給他一飯之恩的老婆婆,呂后就是劉邦的妻子,後來殺害了韓信……

讀了《史記》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從中我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記》讀後感8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説法,一説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説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為九五之尊也是眾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台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説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説是項羽的率性而為。韓信的“背水一戰”,那才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説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説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説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説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説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史記》讀後感9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説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敍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史記讀後感800字。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史記讀後感800字。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後感10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合上書,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講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樂,掠奪美女,根本無心管理朝政。大臣將漂亮姑娘褒姒獻給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悶悶不樂,從沒露出一絲笑容。幽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這時,有個叫虢石父的馬屁鬼,出了個餿主意:讓幽王把娘娘帶上驪山玩幾天,到晚上把烽火點起來,讓諸侯都來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諸侯們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趕來。可大家趕到鎬京,才知道這只是一場遊戲。褒姒見大家亂哄哄地白忙了一場,果然覺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鎬京。幽王趕緊派人點燃烽火向四方諸侯求救,但這次大家以為這也只不過是一場遊戲,都不相信。於是,犬戎大隊人馬搶走美女和許多金銀珠寶,才退兵回去。結果損失慘重,幽王也被殺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為幽王深深歎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了《狼來了》這個故事,那個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樣先是撒謊説危險來了,惹得邊上的人們都帶着道具前來相救,最後才發現白來一場。到危險真正來臨時,人們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還賠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撒謊了,那麼你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質——誠信。如果你想講誠信丟失,只需隨便撒個謊,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當你後悔時,試圖挽回這一切時,就成了十分困難的事。丟失之時,轉眼間就能做到;挽回之時,卻要花個十年八年時間來獲得它。如果丟失了誠信,在生活做許多事都不能如願以償。你到鄰家小店去買東西,別人不會賒賬給你;你到別人家做客,別人會時時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時,別人指指點點議論你。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立身之本。讓誠信之花處處開放,世界變得更美好!

《史記》讀後感11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瞭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植物果實為生,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後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裏,收穫之後,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於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穀物,推廣種植這種穀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穀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嚐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脱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後,他嚐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後,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後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政後,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生戰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曆法,讓百姓按季節播種收穫;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達,永遠年青,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史記》讀後感1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説得真是一點不錯。一本好書就可以讓人明白很多道理;一本好書可以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讀完一本好書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是書讓人類走上了進步的階梯,才有了今天這欣欣向榮的世界。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閲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在這一冊的人物故事裏,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伍子胥所承擔的責任。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迫害致死。伍子胥流亡在外,一度當過乞丐。他忍受了所有的屈辱,為的就是要報仇。吳國後來攻克楚國的國都。伍子胥把當年殺他父兄但已過世的楚平王從墳墓裏挖出來,加以鞭屍,那種強烈的恨意表達得真是淋漓盡致。

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吳國日益壯大起來。吳王卻完全不理會這個忠臣的勸諫,還賜他自盡。伍子胥恨不得要門客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好看着吳國被越國消滅。伍子胥是個悲劇人物,他承擔的是作為一個家人和一個臣子的責任,不過那責任後來演變成過重的.負擔,壓得伍子胥喘不過氣來。

對人生來説,學會承擔什麼以及學會怎麼承擔,的確很重要。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我價值的創造,而這個自我價值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對別人產生了什麼影響。這種擔當,具有它自身的意義和時代性。

沒有擔當的人往往是沒有作為的人,自我價值也輕薄得很。有擔當是好事,但可別像伍子胥那樣,讓肩膀上的擔當變成過重的負擔!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藴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