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範文10篇

來源:文書谷 2.95K

史記讀後感範文1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史記》讀後感範文10篇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台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説:“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説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説:“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為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史記》讀後感範文2

《史記》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史記》了。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裏面寫了許多人物:人機靈的藺相如,有威武的劉邦,還有熱愛國家的屈原……我來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經常打仗。有一次越軍大敗,越王想要來求和,許多人都對吳王夫差説要來了越國,可是他不聽。夫差讓勾踐做奴隸。過了兩年,他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回國後,每天都卧薪嚐膽,隨時提醒自已要報仇雪恨。最後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舉滅了吳國。第二個故事 發生在五帝時期。那時,江河水氾濫,舜派鯀去治水,沒有成功。舜又派禹去,禹治水非常刻苦,他三次經過家門都沒進去,兒子出生了也沒看一眼,後來終於治水成功了,最後禹當上了皇帝。 《史記》裏有非常多的歷史知識,讓我們少年兒童瞭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要以史為鑑,學好更多的本領,建設未來的強大中國。

《史記》讀後感範文3

今天,我讀完《史記》這本書之後,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受。

《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開創了我國曆史學和文學史上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個性化新篇章。

在《史記》裏,司馬遷寫出來的事都十分真實,即使是記敍本朝的皇帝,司馬遷也沒有忌諱,如他揭露武帝任用酷吏殘害百姓、愚蠢地迷信神仙方土等,並不“為尊者諱”。

在《史記》那麼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在〈〈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一節,這一段在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各自的性格特徵,如項羽的仁慈、坦率、優柔寡斷,范增的深謀遠慮和靈活機變,樊噲的粗中有細和當機立斷,以及劉邦的狡詐多謀,紛紛躍然紙上。

《史記》真是一本讓人百看不厭的好書啊!

《史記》讀後感範文4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閲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穫。

在《史記》裏,我讀到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蹟。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陽居住,為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説,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後,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為孔子態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孔子學到了很多關於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師。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剛上國小,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老師發現了。老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但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老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為這樣我就可以好好聽課,誰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於是老師板着臉説:“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才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着老師嚴厲的臉,便知道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着臉低着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台前。當我轉過背,發現全班同學都在看着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鑽進去,並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後,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説:“老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為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老師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最好榜樣。

相較於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

《史記》讀後感範文5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論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彷彿再現了歷史社會畫面。書中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頗、藺相如、屈原等,記敍了黃帝以來的傳説、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

讀了這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見解不可能和專業人員相比,但是我的真實體會。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是古代的君王分兩種,一種是一心為民的君王,一種是貪圖利益、沉迷於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心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熱愛和後人的讚揚,而後者則讓百姓唾棄,最終致使國家滅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的那些貪贓受賄的官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每天都有戰爭。各國諸侯你掙我搶,都想一統天下,而不顧及百姓死活。沒了錢,就加大税款;沒了糧,就逼迫百姓交糧食;沒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輕力壯的人。弄得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不用擔心發生戰爭,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更要努力學習。

這就是我讀《史記》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這本史學鉅著。

《史記》讀後感範文6

最近,我讀了一本傳體通史,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古人是聰明、智慧的人。

最令我喜歡讀的是《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其中的重要人物項羽。我覺得他在打仗方面特別強,百戰百勝,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性格!對兵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第一:他帶兵救趙國時,為了加快速度,把飯鍋砸了。過了河,把船毀了,這表示不取勝就只有死。這也是兵書上的一條,這讓士兵更加奮勇殺敵。因為已經沒有後路了。第二:他打敗秦朝多個大將。如張邯投靠了他,李由、王離被他殺死,這都可以看出打仗是他的強項。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現在,人們用成語“破釜沉舟”來形容一個人幹某種事情的決心很大,甚至切斷退路,不顧一切將事情辦到底。

《史記》讀後感範文7

我想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河。”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後,我就對項羽有了另一種看法。

項羽是一個大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超的人,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的出行時,他竟敢説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

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為他不注意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不是會成為絆腳石嗎?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把自己打得一敗塗地。項羽還是一位不善總結自己失敗原因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説“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是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啊!

《史記》讀後感範文8

這個寒假裏,我讀了《史記》,那裏面一個個小故事令我深有感觸、大有啟發。

《史記》由西漢司馬遷編寫,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它記事翔實,內容豐富,共有一百三十篇。

其中《卧薪嚐膽》的故事令我很感動。它主要講了越王勾踐兵敗吳王夫差,被夫差羞辱天天在馬棚幹活。他立志報仇雪恥,於是睡柴草、嘗苦膽,回到越國後奮發圖強,最終打敗了吳國。

我想,勾踐忍辱負重,時刻不忘自己的恥辱,卧薪嚐膽,多值得我們學習啊。“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都必須像勾踐一樣有恆心,有毅力,要想成功,就得做一個有志者,一個苦心人。

故事《毛遂自薦》也讓我受益匪淺。毛遂有那樣的勇氣向楚王推薦自己,我真是很佩服他。這不由讓我想到了每學期剛開學時選舉班幹部。有些較優秀的同學因為沒有人推薦他,沒被選上,所以心裏暗自難過。如果採用“毛遂自薦”的方法,説出自己能做班幹部的理由,説不定老師和同學會贊同呢。

讀了《史記》,我不僅瞭解了大量歷史故事,更是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無窮的快樂。

《史記》讀後感範文9

張良在橋上遇見一位老人,老人不小心將一隻鞋掉在橋下。

張良替老人把鞋撿上來,併為老人穿上。老人很感動,約定第二天早起在橋上送給張良一部兵書。

第二天、第三天張良都來晚了,老人很生氣。第四天老人很早很早就來了,見張良合衣睡在橋上等候,很高興。於是將兵書傳給張良。

張良拜師兩次未成,第三次得以真傳。可見要辦成一件事情,非得有點“執着”的精神不可。

《史記》讀後感範文10

在許多本老師規定的海量閲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為它的裏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為他能博覽羣書,歸納出這麼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後,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讚歎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後,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為韓信是一個英雄,原來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裏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啟發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