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塘的民間經典傳説故事

來源:文書谷 2.6W

安豐塘,是中國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古時候被譽為“天下第一塘”。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安豐塘的民間經典傳説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安豐塘的民間經典傳説故事

  安豐塘傳説故事

很久以前,安豐塘原來是一座城池,叫安豐城。

一次東海龍王的一條幼龍乘大風大雨出海遊玩,不幸摔落在安豐城外,身受重傷動彈不得。俗話説“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城裏的百姓看到無法動彈的幼龍,高興的了不得。一人動手,眾人跟上,不到一天就把龍肉搶光,只剩下一條龍骨放在城外。龍宮裏少了一條幼龍,龍王非常焦急,派出蝦兵蟹將私處尋找,最後發現一條白花花的龍骨躺在安豐城外。龍王大怒,隨即上告玉皇。玉皇立即派出天兵數人,扮作乞丐模樣來到安豐城內調查真相。他們分頭挨家挨户乞討,發覺家家都有很濃的葷腥味,知道是吃了龍肉的緣故。只發現一家沒有這種葷腥味,這家家主叫李直。“乞丐”問起吃龍肉的事情,李直説:前幾天看到幼龍躺在城門外,兩眼望着天空,實在可憐。又看到城門一對石頭獅子四目圓瞪,威風凜凜,好像在説:不許吃龍肉。因此,我全家沒敢動這條龍。“乞丐”心中有數,對李直説:一旦看到那對獅子眼睛泛紅,立即搬家到遠處。説完無影無蹤。李直會意這些“乞丐”不是凡人,天天去看石頭獅子。七七四十九天,獅子的眼睛紅起來,李直立即搬家。剛走出三十里開始上山,天上突然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下得睜不開眼睛,電閃雷鳴好像將出城的人往回趕一樣,安豐城立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那麼多人頃刻之間遭滅頂之災,玉皇產生悔疚之意,叫龍王停止殺戮,並使安豐塘豐產魚類。但是安豐塘周圍的漁民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下塘打漁,從頭一天開始,不能説要打什麼樣的魚。如説了,第二天肯定捕捉不到一條魚,空船而歸。下塘打漁,這一天只能打到同樣的魚,不會有一條雜魚。以後再打漁,又是另外一種魚。岸邊的一位漁民認真地對我説:“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傳説歸傳説,其實安豐塘是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建造的。

孫叔敖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查,對當地山川平原瞭如指掌,才選定了這塊所謂“安豐城”的低凹處作為聚水成塘的地址。多少年過去了,古代留存下來的引水渠、塘堤、口門(控制水流,類似閘)以及水閘已經不多,原堤約30公里,口門28座,閘門3座,仍然在發揮水利作用。我站在安豐塘岸邊,遠望這浩淼的水面,看到岸柳成行,煙波迷障,天水一色,漁船穿行,鷗鷺點點,魚戲水中,陶醉在這一派澤國景象中。想象中,水渠成網,良田萬傾,金浪翻滾,又是一派豐收景象,我不禁“啊”了一聲。我沒有詩才,再加上中午還沒有吃飯,肚子空了,所以“啊”一聲後就沒有詞了,只好轉身走去,走向之隔一條公路的“孫公祠”。

孫叔敖出身在一個平窮家庭,自幼勤奮好學。一次外出遇到一條雙頭蛇,當時人們傳説遇到雙頭蛇會給自己帶來厄運,甚至危及生命,孫叔敖用鋤頭打死了這條蛇,並將它深埋。他回家後傷心地告訴母親自己恐怕不久人世,他母親安慰説:你打死了那條蛇,不讓別人再受到傷害,做得對。好人會得到好報的。孫叔敖不但沒死,後來還做了楚國的宰相,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孫叔敖所以能成功地建造安豐塘水利工程,與他克己奉公,廉潔勤政的作風是分不開的。孫叔敖是古代為官清正廉潔的典範。孫叔敖在任令尹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歎息。孫叔敖作為宰相,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説他在楚為相期間,政績斐然,“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而他個人生活也極為儉樸,經常是“糲(粗)餅菜羹”,“面有飢色”,為相20xx年,一貧如洗。《呂氏春秋》、《苟子·非相》中稱他為聖人。楚莊王二十年前後(約公元前594年),孫叔敖患疽病去世。作為一位令尹,家裏竟窮得徒有四壁,連棺木也未準備。他死後兩袖清風,兒子窮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安豐塘的主要景點

碑刻亭

現在該塘堤壩約長24000米,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左右,蓄水庫容近一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面積達45萬畝左右,成為皖西北淠史杭灌區的一個重要調節水庫。北堤外側的孫公祠(孫叔敖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讚譽孫公修塘之益。現存殿宇、碑庫各3間,石刻19塊,碑文記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區分佈、用水規劃及歷代整修情況,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安豐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稱。古名芍陂,為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後人為紀念孫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孫公祠。

孫公祠位於安豐塘北堤的外側,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國丞相孫叔敖而建的。孫公祠佔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時,壽州同知顏伯珣《孫公廟記》談到當時孫公祠已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就間,户牖五十有七户”。並還逐漸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據《芍陂紀事》載,祠堂正殿祀奉楚國令尹孫叔敖像,東西配立漢至清代致力於興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孫公祠內藏有古碑二十餘方。有歷代重修安豐塘記碑、禁侵塘為田之積水界碑、安豐塘灌區圖示碑、孫公叔敖像贊碑等。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碑刻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清代書法家樑梁書丹的行書《重修安豐塘碑記》等尤為書家稱道。

其他遺存

鄧艾廟塔、利澤門賞月、罩口觀夕陽、孫公紀念祠、古城牆遺址、石馬觀古塘、五里迷霧、鳳凰觀日出、洪井晚霞、沙澗荷露。

安豐塘現已形成了許多景觀。孫公祠是書法藝術鑑賞處;安豐塘塘中有島島中有塘,已成為垂釣樂園。

安豐塘的文物價值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以南約三十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約二十五公里,面積約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七萬公頃。

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素“淮河流域水利之冠”、“江北第一水利”之稱。千百年來,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古人的《芍陂》詩曾描繪了安豐塘灌區的昇平景象,“因川成利費經營,遙望江南盡稻粳,支渠派引千畦潤,隴畝村連百寶盈。流澤於今還未艾,試聽放閘鼓歌聲”。

安豐塘(芍陂)選址科學,工程佈局合理,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它的修建對當時楚國經濟繁榮和屯田濟軍發揮了極其重大作用,為楚莊王稱霸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更流惠萬民,造福了後代子子孫孫。它進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們感到非常自豪。”同壽縣縣長程俊華一起從法國領取證書歸來的壽縣縣委常委許支祿感慨萬千。

芍陂(安豐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灌溉蓄水工程,它比都江堰、鄭國渠還早300多年,她聞名於世並非只在當今。《水經注》記載:“淝水流經白芍亭,積水成湖,所以叫作芍陂。”隋朝在此設置安豐縣,芍陂又稱安豐塘。2600多年前,孫叔敖選擇該地比較低窪的地方,築堤攔蓄源自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山源河水,興建起“陂周百十許裏”的芍陂(安豐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民間用“芍陂歸來不看塘”讚譽。清嘉慶年間的《芍陂紀事》,系統地記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歷史。2600多年來,芍陂(安豐塘)一直支撐着區域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工程水利為核心,形成了包括區域水系、農業生態、田園觀光、水神祭祀、灌溉管理等內涵豐富的陂塘文化。

安豐塘作為中國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世界著名平原水庫,其作用及在水利工程史上的思維和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曾先後由聯合國大壩委員會名譽主席託蘭以及美國、德國、羅馬尼亞等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到此參觀。他們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長久,設計建設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深為推崇,評價極高。著名文物古建專家單士元、羅哲文等參觀後還揮筆題辭:楚相千秋績,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安豐塘選址科學,工程佈局合理。《芍陂紀事》説,“芍陂之源,出自六安龍穴山,首受淠水。西自騶石,東自龍池,其水胥注入陂中”。安豐塘水源充沛,塘身居高臨下,銜控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三國時,開小陂五十來處,蓄納分吐,與安豐塘形成了一個科學的水利調節網絡。隋代時設計閘門36座,使塘水蓄放轉調更加方便自如,灌溉關係考慮十分周密。安豐塘的創造,對後世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57年蓄水量36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1萬畝。經修築護坡、防浪牆,1977年以後,蓄水能力達到8200萬立方米,年復蓄3—4次,受益4個區,2998個生產隊,灌溉面積63萬畝,是1949年的8倍。灌區由於有了水的保障,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79年產量3.85億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灌區人民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1983年糧食產量達5.73億(市)斤,商品棉500萬斤,商品油料1500萬斤,商品麻810萬斤。1983—1987年,水旱災害頻仍,糧、棉、油、麻的產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糧食年產量在6億斤左右。

在灌溉的同時,安豐塘5萬多畝水面的綜合開發利用,也有了較大發展:

水產品。水面養魚,建立了水產養殖場。安豐塘鮮魚最高年產量達100萬斤左右,繁殖魚苗3830萬尾,並從1982年開始蛤蚌育珠。

航運。水位的抬高,溝通了安豐塘、淠東干渠上段和迎河分乾渠的航運,航程60多公里,解決了10餘個鄉鎮的水運交通,年吞吐量在2萬噸左右。

發電。利用戈店節制閘的水位差,1973年興建小型發電站1座,裝機58千瓦,年發電4.3萬千瓦,供機關單位照明、糧食加工。

安豐塘環塘涵閘工程情況表

二水庫。如今的安豐塘水域面積達5萬畝,灌溉着江淮大地63萬畝良田,堤壩內坡由石塊鋪砌,塘內煙波浩渺,堤岸綠柳成蔭,不少國內外水利專家和國際友人來這裏參觀考察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