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推薦】

來源:文書谷 1.6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推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書中談到:我們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講清楚兒童是怎樣受到家長影響的,這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教育。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摹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為。他們不再把兒童的教育看成是採取一連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種不斷的、非常細心的勞動,看成是使自身的行為完美起來。

巴金先生也説過“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裏的教室裏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説,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着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説的話不説,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説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任務。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説: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家庭教育淹沒學校教育的成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後進生的轉化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更是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往往花在後進生身上的時間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顯著的,甚至毫無進展,於是我開始懷疑後進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無濟於事。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認識到“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平時,我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採用多抄寫,多讀的方法。現在,從蘇霍姆林斯基這裏得到啟發,我們要注重訓練後進生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這本書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座右銘是: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感到他在智力發展上是不行的,在學習上是註定要落伍的。”説的何其中肯,“每當我想到,在許多學校裏,在教室的最後排,還坐着一些好像被遺棄的落伍生和留級生,他們心情鬱悶,性格暴躁,或者對知識毫不動心的情況時,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種由衷的痛心。我們不能讓這些學生懷着冷酷的心情,對知識毫無興趣地走出校門!如果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取得成績,如果他沒有一門自己喜愛的學科,那就説明這樣的學校是很差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後進生”。在做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老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

老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老師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後進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讀過書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平時的工作中走進了轉化後進生的一座象牙塔,只從知識表層去改善,沒有從學生的內心出發,用一種平等甚至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學生,而這也就似乎決定我不可能從根本上轉化後進生。我們應該用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讚美他,給他多一點的關懷,給他多一點的自信,用愛去轉化每一位後進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著作寫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鑑之處。有一點對我影響最大。學生學習具有差異性。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緣故。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身體,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呢!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與從事體力勞動是一樣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得很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得就完全不同:對教材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上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學習上的成就,對於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學與教育的技巧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中的樂趣。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要求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達到目標。

作者寫得這些內容就是闡述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國小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立的人,不可能一樣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這對我啟發很大,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模型的產品,我們也不是生產一種型號的產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性,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每一個學習內容,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對認知快的學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達到發展。對一些認知慢的學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識就好了,設定一定的步驟來逐步發展。通過學習的階梯性達到比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學生後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的優秀的學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習水平的直線下降的。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用科學的眼光與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收到豐碩的成果,我確信這一點。也希望我們教育同行,能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為追求與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之後感觸頗多,能夠説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此刻,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透過閲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務必要有高度的社會職責感。歌德説:“你要欣賞自我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明白你的價值。”履行職責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職責,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務必從“職責”兩字做起。對自我應盡的職責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職責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職責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為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我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學為人師,身正為範。我一向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我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裏,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一個教師上課遲到早退,或不認真備課、隨便應付,或對學生不管不問,那麼這樣的教師怎樣能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榜樣?怎樣能教書育人?

二、要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對所教課程的資料要十分熟悉,從教材、體系到知識點等都務必瞭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難易恰當,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決定,不能模稜兩可,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我,不斷地學習。其次,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樣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用心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潛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相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尤其是我們此刻參加的二期課程,在培養潛力,發展思維的同時,務必兼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第三,要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和反思潛力。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就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也不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業務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斷學習、反思和探索,而這背後的決定因素是教師的職責心。

三、要關愛學生

一是關心學生的思想。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從中明白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二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這部書,處處滲透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愛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是不可不讀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將成為我教師生涯的指路名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近期,我拜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説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説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説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細心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通過讀他的作品,讓我獲益匪淺,特別是在如何批評和表揚學生方面。

批評和表揚是我們作為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經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並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評和表揚更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卻是我以前沒有思考過的,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實踐了。而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卻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師的智慧和慈愛並且也看到自己的無知與短視。

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譴責性的語言只有針對具體的學生時才會發生效力,要避免因個別學生的錯誤而對學生集體進行責備。他認為這是一種教育的無知。通過拜讀這本書,我認為應該對學生做到温馨批評。

每一個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師表揚的願望,同時,也有不願被老師批評的自尊心,老師要把每一個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讓學生們感到温暖,用心去説服、教育學生,學生才會理解老師,願意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批評,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差異,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對性格內向、敏感度強的學生,我們可以用不滿的表情或是不滿的體態語來教育批評。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我們可以面對面的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心平氣和的和學生們談心,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他們。

另外,教師還要學會讚美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們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揚,應該教育學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應該的。如果只有表揚才能夠給兒童帶來快樂,那就潛伏着一種危險,這危險就是:引發學生的虛榮心,讓他只是為了得到表揚才去做好事。而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他就會完全表現出另外一種面貌:自私自利,虛偽。我認為應該對學生做到適時表揚。

在課堂上,要抓住時機恰如其分的對學生進行表揚,因此,老師對學生的優點要有敏鋭的觀察力,尤其對學困生來説,要抓住亮點及時鼓勵,讓學生們知道自己每一次的進步老師都會看在眼裏,老師一直關注着他們,每一次表揚都要有強化下一次進步的作用,老師的表揚要機智,要適度,不能讓學生們因受到表揚而變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質量的表揚。

總之,表揚要適度,及時,機智;批評要温馨,充滿愛,表揚要激發學生們要求進步的心,批評要讓學生們明白道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儘管當今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年代有了很大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這一章節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教學一線的國小教師,我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應付各種應急性工作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自己沒有主動擠出時間去讀書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去花大量的時間在網絡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綜上,粗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書中還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去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有幸在偶然的機會下,聽了一次吳老師的數學課,頓時被吳老師的講課風格深深的吸引了,後來便在網上搜了許多吳老師的上課視頻,每節數學課都是風趣幽默,笑聲連連,孩子們在遊戲中在實踐中就學會了數學,我想這就是專家講課的特別之處吧。讀了這本《吳正憲給國小數學教師的建議》更是讓我感受頗深。

吳老師書中的許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建議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寫了四個方面,第一輯是把教育作為人生幸福的源泉,第二輯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第三輯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第四輯是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二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其實每次聽吳老師的課,就像一個大朋友帶着一羣小朋友在玩遊戲,吳老師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在課堂上用真情交流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聽吳老師的課你總會聽到她真誠讚美孩子的聲音,“老師為你精彩的發言鼓掌!”“你的方法既簡單又巧妙,向你們學習!”“你的想法很獨特,很有創意!”“你們的發現很偉大,很有可能未來的科學家就在你們中間。”吳老師就這樣一次次的鼓勵着孩子們,孩子們在期待和鼓勵的目光中,一次次體驗到了數學課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們都是想要表揚和鼓勵的,發自內心的去讚揚和鼓勵我們的孩子吧,用真情去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

第三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讓我感受頗深,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總是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知道的都直接傳授給孩子們,忽略了孩子們的主體地位。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讓學習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吳老師提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激活經驗,在對比交流中學會反思,在科學探索中求真。吳老師的課就真正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整節課都是孩子們在動手操作,在交流談論,在互相辯論,就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們探究出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上,學會的`不僅是數學知識,還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孩子的數學思維方式,這對以後學習數學有極大的幫助。所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吧,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數學知識。

看完了這本《吳老師給國小數學老師的建議》,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吳老師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以及吳老師對教育的熱愛。讓我意識到身為教師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身邊的老師學習,向學生學習,我會做一個勤學的教師,在教育路上堅定的行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讀了《給青年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很多青年教師在從教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句話:要學會原諒他人,不生自己的氣。在我看來,真的是這樣。在剛開學的時候,我感覺多數學生學習的態度很好,只有個別學生喜歡在課上開小差。這個時候,我就會生悶氣,但是有一次,我在和同事交談的時候,同事給了我好的解壓方法,讓我豁然開朗。從此,我對待頑皮的孩子也能多鼓勵他們,而不是跟自己較真,生悶氣。讀完全書,我簡單的説下我的體會:

一、不要談論別人,更不要談論自己。

有的人喜歡説別人的是非,這點在家裏或者小區裏比較常見。當然,在學校裏更是如此。我們要想做一位合格的教師,首先,不能在人身後談論其是非,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這往往能反應一個人的優良品行。教師要有良好的德行,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作為一位青年教師,我們更應該起到表率的作用,做學生的榜樣和楷模。

二、學會控制自己,不將情緒帶進課堂。

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在不同的場合,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有的時候,我們會遇到比較棘手的事情,但是一定要以平常心對待,不然就會變成“衝動的魔鬼”。等事情過後,常常又會懊惱不已。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我們真心去澆灌。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不能將我們教師的情緒帶到課堂,這樣,時間久了,學生會變的焦躁不安。這顯然不是我願意看到的。教師一定要有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既能教好學,也能有一個好的生理體質。

還有一點我感覺説的很正確,這句話是這樣説的:尊重老教師,不能太張揚。

我們作為一位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而作為老教師,經驗豐富,懂得也比我們多。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虛心的請教,特別是禮貌一定要做到。不止在教學上,老教師的各個方面,往往懂得都比我們青年教師要多。這和他們的'自身閲歷有關。

最後,我想説的是,作為一位年輕的教師,我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能做的是上好每節課,正確的對待學生,尊重學生。踏踏實實的工作,對學生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學生在學校,我就是他們的父母,把每位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我相信,這樣下去,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也會真心的喜歡上我這個老師。教師這個行業,是我一生的事業,我會認真的對待這個行業,付出自己的真心和恆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能看到我的學生變的越來越優秀,而我,也變的越來越好!風雨同舟,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第一章中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會遇到落伍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他把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歸結於教師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

所以他告誡我們要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需要個別對待,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能力範圍之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讀了這一條,我們每個教師所想的最多的應該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的`教學原則,“因”是依據、根據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這裏指學生;“施”是實施、實行;“教”是教育、教誨;合起來説,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施行相應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條建議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質上是相通的。而我們教師得到的啟發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要深入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儘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

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於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長,適應個別差異,分層進行教育。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備課時要周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要儘可能地設想到不同類學生可能出現的發言;設計作業時,則應該儘量給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思維度的作業,使每個學生在作業中有所收穫和提高。例如,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智力、思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於行為習慣、學習很差,導致學習後進,成績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從培養習慣着手,每天、每課關注這類學生,勤督促、勤糾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儘管許多孩子自控力較差,進步不明顯,但是隻要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還有個別學生是因為家庭教育中過於放任導致的任性、散漫、學習不獨立,我們教師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溝通,讓孩子逐漸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學生融入集體,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只有謹記“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我們才能個每個學生有所收穫,得到提高和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

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如此的對待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

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為了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裏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經典,藴含着永遠。每天,每週,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範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穫。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一扇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藴和素養,也希望自己能夠有機會多閲讀類似這樣的好書,能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讀過這本書後,確實意識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讀書感悟。

當讀到“要思考,不要死記!“這一條時,我的感觸很深。現在的教學就是這樣,對於學生所學的知識,如果學生記不會或者記會但忘記了,教師就會很生氣,讓他們寫10遍,讀20遍。直到他們會了,教師才會罷休,才會滿意。其實,這樣下去,孩子的興趣、積極性就被抹煞了,隨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們一個好的方法:要思考,不要死記!對於一些難以記住的知識,我們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它們的同時來解釋這些知識的實質,使知識活起來。讓他們理解記憶,逐漸成為一個愛思考的人,而不是死記硬背。

其實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

“學生的興趣是潛在的,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與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為何剛入學的孩子對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卻越來越少?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從細小方面入手,不可放過任何一個"刺蝟"。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教給孩子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激發學習的動力;同時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你的教育車間裏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平時也想讀點書,但有時總以工作累,家庭瑣事多為由,沒能堅持下去。以後,我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多讀好書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啟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把困難當作機會。的確,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來自於班級的,來自於教學的,來自於學生的。讀了這段話我豁然開朗,在困難來臨時抱怨是沒有用的,只有鼓足勇氣,迎面解決才是最積極的心態。我們每個人也將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得到鍛鍊,得到發展。

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還要多閲讀好的書籍,多汲取教育家們的智慧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做好一名教師,一名讓學生喜歡和對學生有幫助,能使他們得到最大發展的老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後進生”,有時候我們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説“差生”帶有歧視性,説“差生”把學生貼了標籤。難道“後進生”不是一種標籤嗎?還有許多叫法稱呼這樣的學生:“個性生”、“潛力生”、“學困生”等等。其實不管叫什麼,教師對這類學生的認識是明確的,就是“差”,就是“後進”。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告訴我們,“好”與“差”,“先進”與“後進”,是一種客觀而動態的存在。我們與其在叫什麼上變着花樣地“發明”稱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轉化方面動腦筋。重要的不是怎麼叫,而是如何對待這類學生。所以,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要轉變自己的眼光。換一種兒童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也就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我們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不但可憐,而且可敬。

例如:後進生聽不懂課,可是他們一年四季無論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炎炎,每天總是準時(當然,有時也遲到,也曠課)到學校來做一件事,聽他們聽不懂的課。這是什麼概念?換做你,你能做到嗎?成人聽一堂枯燥的報告都覺得度日如年,可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裏受着殘酷的精神折磨——聽他們根本聽不懂的課,一聽就是三年、六年!他容易嗎?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們作為老師具備嗎?

第二,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着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此樂觀豪邁的.生活態度,一般學生有嗎?

還有後進生一般不記恨老師。雖然有時候他也和你頂撞幾句,但事過之後,你也許還在生氣,他卻忘記了,碰見你依然“老師好老師好”叫你叫得甜蜜蜜。經常聽老師們説,學生畢業之後,能夠經常回來看老師的,往往是那些在學校經常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的後進生。不管後進生在學校怎麼被老師罵,甚至有時候還是被冤枉的,可這些孩子回母校首先看的,還是當年罵他罵得最厲害的班主任。如此寬闊的胸襟,我們有嗎?

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讓我感受到李老師的智慧和情感。李老師真正做到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不管面對何種類型的學生,作為有責任心的教育者一定不能放鬆或放棄自己的責任,做一點算一點,能挽救一個算一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情懷、精神、理念、原則和方法、技巧。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剛讀這個題目時,對於“抽象”的理解是那麼含糊。讀完這一節,才明白作者用詞的準確。來看看學生的定義,“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有學籍的人。簡言之,學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學習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兒童和青少年。”這個概念描述的就是抽象的學生。在這個概念裏,我們無論在哪個學校裏都能找到這樣的學生,卻不能在任何一個學校裏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這個道理就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我見過兩個孿生兄弟,都在讀三年級,兩個人的長相極其相似,寫出來的字也很相像,説話的聲音語速幾乎也沒有差別,但這兩個孩子的學習態度卻不一樣,一個勤奮,一個怠惰,勤奮的孩子每次測試成績都比較理想,而怠惰的那個卻只能達到合格的分數。因為後天教育環境施加的不同影響,所以兩個孩子就表現出了差異。孿生的都有這麼大的差別,那麼非孿生的,其差別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的取向是因材施教,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才能在每個個體身上體現出教育效果的最優化,才能使學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獲得成長的快樂,在此基礎上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霍姆林斯基説:“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學中,我們要防止一刀切,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感知、理解、識記能力不一樣的學生,那樣做,會挫敗認知結構薄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傷害其自尊,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失望和厭倦的情緒。記得一次給差生補課,考卷上有這樣一道練習題,請在一段話裏用上三個描寫春天的成語。結果學生寫出來的句子都不通順,因為他們平常的閲讀積累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有些學生對寫出來的詞語還沒有透徹理解。我立刻降低作業要求,只要他們用其中一個成語寫一句話,學生比較樂於完成這樣的`任務,因為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類情況,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我們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們不能以我們的要求去衡量學生,如果不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縮短預設的目標和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勞而無功。“恨鐵不成鋼”不是一個老師盡責的詮釋,鐵就是鐵,為什麼偏要把它煉成鋼?關鍵的是我們要給這樣的“鐵”一個合適的定位,看它在生活中成為什麼角色才最能體現其自身價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説的,教師應該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髮展方向。

二、瞭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1、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2、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可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瞭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1、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2、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3、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4、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