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後感(集合14篇)

來源:文書谷 1.6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集合14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輕啟富有質感的書頁,淡淡墨香並着一句句流水般的叮囑,在時空中氾濫出一種温馨,若是時光倒流,在建國時期漂泊海外的遊子,最期待的便是從家中漂洋過海的家書了吧,夕陽斜下,手中執卷,我走進了傅雷的內心,隨着他的父愛,越過了千山萬水,彷彿手中的《傅雷家書》還有傅父的餘温。

眺望書中的背景,傅聰少年出國學藝,帶着父母的厚望,隻身來到了波蘭。這是蒼白的求學時光,是煢煢孑立的淡灰色日子,但絕不是缺少親情陪伴的歲月,因為父母的牽掛思念,都化作了真情漫漫的筆墨,不斷地鼓勵着他,細細地滋潤着他,給予了他濃濃關愛,帶來了温暖與欣慰,也指導着他的行事,糾正着他的錯誤。每一個字都折射着父母的思念與擔心,包涵着對兒子的`愛和望子成龍的願望,縱使時空隔絕了兒子的音容笑貌,卻隔絕不了父母的愛子情深啊!

回望書中,情意綿綿。除了一些寒暄與關懷,更多的便是對兒子勸説的箴言了,不論是傅聰想從波蘭轉去蘇聯,還是情感上的波折,父母都對此都耳提面命,真切而又着急,恨不得去到孩子身邊滔滔不絕地對其指導,但是除了有條不紊的分析和講解原因看法外,父母不曾強加思想,也不乏對孩子的尊重。而是用自己的人生閲歷作為兒子的產考,以一種希望助兒子一臂之力的語氣,不強求,也不責罵,也不否認兒子的看法,眺望人間,從古洎今,如此能思量孩子內心的父母也屈指可數了吧。

看書,最重要的莫過於悟書,從傅雷嘔心瀝血的教育中,我也不沒有受益匪淺,“細水流長才是辦法。”這是傅雷對兒子為了在外贏得口碑一個月頻繁出演提出的看法,是的,人生如細水長流,重要的並不是一時的光芒萬丈,更不要鋒芒畢露,若是良馬必有伯樂,若是蕭何必有韓信,超負荷的支出,能量必然會告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並不存在,畢竟人生不是夢,一時的輝煌終究只是曇花一現,落落浮浮,日新月異,世代更迭,沒有不失色的綢緞,沒有不退隱於蒼穹的星辰,沒有持久不衰的新鮮感,只有不急不躁,曠日持久,不斷學習,不斷昇華才是長久之計。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一路開花,一路閃耀,走向成功的彼岸。

橘黃色的淡淡光華融入了黑白筆墨,書中沒有明豔動人的詞藻,沒有讓人為之失色的語句,然而這淳樸的文風卻是白髮蒼蒼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好的見證。

傅雷家書讀後感2

家,是在風雨席捲大地的時候一個温暖的避風港;家,是在現實中處處碰壁時候的一絲慰藉。讀了《傅雷家書》——這本充滿親子之愛的書。我感受到了親情之偉大,之絢爛。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在1945年至1966年間寫給孩子們的書信,每一封信都充滿了傅雷先生的“拳拳父愛”。父子之間談藝術、談人生、談道德、談做人,開拓我的眼界,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這本書,我打從心底裏,羨慕傅聰有傅雷先生這位父親,感歎於這偉大的愛。他們之間沒有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坦率得像個久別重逢的老友——從藝術中的精神世界聊到物質需求,從做人的基本道德談到中外的世事,可以促膝長談個天南地北;推薦書籍、推薦漢代石碑上的刻畫,共同欣賞人類的智慧。更有快漫出紙張,漫出天際的父愛令我動容——傅雷先生病重,卻依然堅持給兒子寫信、寄信,只為兒子在異國他鄉為人處世時多一份後盾,過的安定;又擔心兒子在國外語言的干預下忘記中文,傅雷先生細心地找來了許多古籍幫助兒子……何來這份堅持?是父親對兒子最真摯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本能。我讚美這温暖的本能,歎於它的樸實而絢爛,回首,我們的父親不皆是如此?

説回開拓眼界一事。書中談外國古典音樂,談及多位音樂家——肖邦、莫扎特、巴赫等,並結合當時的風評予以分析,使我更直觀感受到古典音樂文化的燦爛輝煌,更深入瞭解到了其中的知識。除了外國的文化,父子倆還談及中國文化,基本圍繞藝術方面——行書、敦煌壁畫、拓印工藝等,令人不禁驚歎於中國文化的神奇魅力。尤其是傅雷將這些在書上描繪出來時,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實物的模樣,多希望一睹“尊容”。開拓的,是許許多多的中外文化,是燦爛的歷史!

最後説到受益匪淺,除了文化上的開拓眼界,還有對一生受用的'做人道理。《傅雷家書》是中國現代最最經典的家教範本,青少年讀後,便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明白了人生的基本修養和心境。傅雷先生談了許多關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這是我時刻記着的,這使我不會緊張,不會太好勝,心情好了,做事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傅雷先生的句句話,皆是良苦用心,字字又都是精華,使我受益匪淺。

一封信,連起的是父子之間感情的橋索;一封信,展示出的是家教的基本原則;一封信,表現了藝術與道德。封封家書,苦苦用心,是可永世不倒的結晶。

傅雷家書讀後感3

讀完了《傅雷家書》,感覺真的是受益匪淺。傅雷夫婦與遠在海外的長子傅聰進行了很多的書信來往,一起探討人生,藝術,生活和處事技巧等等,清楚地顯示了傅家的家教家風,所有的前提是'先做人’。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為主,知識教育其次。

其實這部書對我感觸最深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和愛,在這些書信中,傅雷夫婦無時不刻在為傅聰擔心和操心。他們説:“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這些批發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復),而是操心。”通過讀書信中傅雷夫婦對傅聰的.各種千叮囑萬囑咐,讓我想起自己父母對自己也是一樣的,原來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開始我是不理解我父母的,不明白自己就正常上班下班,沒什麼可擔心的。但是現在我明白了,通過傅雷夫婦對傅聰的擔心和緊張,對傅聰回信的萬般期待甚至渴求,收不到回信時候的着急和失落甚至魂夢不安,我明白了父母心裏對孩子真的是無時不刻的牽掛。

書信中對藝術的交談也很多,深刻感悟到他們對藝術的狂愛和沉迷,他們熱愛藝術,熱愛遐想。他們都有不太看重物質生活,不太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覺得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重要。看到他們對音樂藝術那麼細緻專業的討論,看到他們是那麼享受藝術,也點燃了我對藝術興趣的火花。我開始嚮往他們藝術世界的種種,想聽懂鋼琴的每一個音律,感受鋼琴藝術家的每一個感受,享受音樂的美。我瞬間明白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多麼的重要,雖然我有不斷在看書,補給精神糧食,但是從來沒有開啟過藝術的大門,從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通過傅雷夫婦對傅聰的教育,我也被教育了。傅雷夫婦多次強調要傅聰注重理財,不看重物質,但是也不至於被物質束縛住,這樣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更好的享受人生。在書信中,傅雷夫婦以各種方式向傅聰灌輸淡泊名利,不愛慕虛榮的思想,傅聰其實也就是在這個方向成長。傅雷夫婦對名利權勢的淡然觸動了我,我之前想為什麼有的人就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在傅雷夫婦的家書中我體會到了,正是源於他們對精神生活的偏愛,對藝術的熱愛,這些愛是物質世界體會不到的,它會讓你的精神更富足,更加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人生。但是他們並不是厭惡物質,他們不想受物質之累,所以會很好的理財,妥善安排,不受物質的奴役。

這本書是至今給我觸動最大的一本書,不論是從親情方面,人生的觀念,還是藝術世界等,都沖刷了我的認知。感恩遇到《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還是一位嚴慈的父親,他為國人培養出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鋼琴家傅聰。他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書集——《傅雷家書》更是膾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家書》中“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教子的歷程”;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關於音樂的見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導外,最記得的就是他告訴傅聰,進屋脱大衣時要連絲巾一起拿下來,站立着跟長輩説話時,要身體站直兩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褲袋裏,是很不禮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裏,則更不禮貌。看到這些文字時,我的驚訝甚至大過了我的感動。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呵!這樣的瑣事,也要不遠萬里點點滴滴地寫在信中!為此在當年的筆記裏,我寫下了一句話: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動地的一本書。傅雷對音樂富於穿透力的詮釋,對中國文化清澈的認知,對美術作品深刻的理解,對人生幾近苛

刻的執着,等等,等等。除非你親去閲讀,你親去感受文字間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本書它會教會你很多。教會你如何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教會你如何生活得雅緻而富有品位,教會你如何理解音樂如何對待藝術,教會你去讀哪些中國古典圖書能更快地吸取其精華,教會你接人待物的禮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會你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應該怎麼樣做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傅雷先生是我國現代學史上的著名翻譯家,藝評論家,他為人嚴謹、認真、稟性剛毅,對工作一絲不苟,對兒子諄諄教誨,使長子傅聰成為了一代鋼琴大師。《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至1966年這12年間傅雷先生及夫人與兒子之間的186封書信,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兒子的摯愛與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是最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假期裏我有幸讀到了這樣一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每個人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傅雷夫婦也不例外,在一封封家書中,處處都體現着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他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弄藝術也,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要先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家書的字裏行間處處體現着傅雷先生人格的正直、高尚。作為一位學者,傅雷先生對當今中外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化修養極高。正是這些點點滴滴使我們感受父親對兒子這種嚴慈並濟的愛。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裏,父親通過與兒子書信的交流,把對祖國發展的關切之情,及對祖國的熱愛轉化為一種力量,流露給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這些書信,不僅是使父子相連,也使傅聰與祖國建立了心的連接,使他使終沒有背棄自己的祖國。

讀着這些書信,不使人不感到這位父親的偉大,他既是一位嚴厲的父親,又是一位慈祥的父親,以自己對人生、對工作、對生活的嚴格要求、一絲不苟的態度來感染着孩子與自己一同前進。對待兒子,他説:“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除了父親,傅聰的母親朱馥梅女士是一位具有東方化素養,又經西方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温婉善良的東方女性。母親在兒子的信中,真情流露,表達出母親對兒子深厚的愛意。

傅雷夫婦對兒子的教誨與指導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對兒子的培養方式與方法更應讓當代的年輕父母仔細品讀。傅雷先生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他們得到成功,也應成為年青父母教育子女的典。

傅雷家書讀後感6

“我們也許有些心聲不便講/因此簡略説/我很忙/有時你花半天煎一碗藥湯/這麼守候我/到天光/一天天過去/一天天老去”一首家書緩緩而深沉的傳入耳裏,,緩緩合上手中的《傅雷家書》,那份厚重的愛以及這份愛帶來的震撼在心中久久縈繞不去。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個警鐘,無論在做人當面還是其他方面。”微黃的紙上,筆尖輕擦,一位熱烈又恬靜,深刻又樸素,温柔又高傲,微妙又率真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濃濃的愛意力透紙背,父與子,母與子是那麼的平等,和諧地親密聯繫着……

多麼歆羨那麼一份和諧平等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多麼喜歡這麼一份車馬和郵件都慢的時光,讓感情可以緩慢而有期待的流淌。回首現今,不禁有些許悲傷與惆悵。信息科技快速更新,人們腳步匆匆,很忙,似乎在父母面前駐足花費時間是奢侈浪費的,更不必談在陽光正好的午後,執筆,給父母,給兒女一封信了。然而,更讓我悲傷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充滿了功利和急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父母也沒了和孩子這麼緩慢而温馨地交流了。您且看,那些“虎媽”“狼爸”,與孩子間除了嚴厲的呵責,無盡的要求,粗暴的棍棒,還剩下些什麼呢?本屬父母與孩子的那份自然相隨的温情蕩然無存。當然,也不乏一些如我般因父母奔波生活而被“放養”的“野孩子”。在看書中的一封封家書,一份份深情,心中的歆慕是如此的強烈。

在《傅雷家書》中,我看到的不僅是對孩子滿含愛意的父母,更有對父母滿滿愛意的孩子。在遠離家國的異鄉,能收到家書,能受到父母的諄諄教導,是陪伴他克服異國他鄉的寂寞與困難的動力,這是幸運的。但我們更要明白這份愛意的傳遞是傅聰,傅敏願意和父母交流,這是讓愛傳導的很重要的條件。而今的我們,有多少次在父母想要與與我們交流是粗暴地打斷,讓父母欲言又止?多少次,在父母來電想起的時候是一腔煩躁,粗暴摁斷的?所以,我們在羨慕傅雷家書中孩子與父母的温情時,也要明白,只有我們主動一點,與父母之間的故事才會更精彩。

真心感謝那個時代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真心感謝那個時候的驛路郵差,讓《傅雷家書》在這個陽光靜好的午後,給我一份脈脈温情,給我一個反思與父母關係的時刻。

傅雷家書讀後感7

在生活細節方面,傅雷先生對於傅聰的要求是極嚴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寫到對於傅聰習慣的改進建議,例如“手插在上衣兜裏比插在褲兜裏更無禮貌”,“雙手不拿刀叉時要平放在桌面上”等。結尾,傅雷先生又叮囑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瑣,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在譯林版的序中,樓適夷先生回憶傅雷對於孩子幼時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時,是從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議,事無鉅細,只為了讓傅聰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以後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對於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極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囑傅聰。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寫道:“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齊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的繼續前進。”一個人只有擁有清澈明朗的內心,才能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説過:“心情不穩定,就懶得動筆。”足以見得,他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能發現孩子所處的狀態,並且針對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話既具有針對性,卻也具有普遍性。對於我而言,的確,只有把握好心態,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成長得更好。

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況時,傅雷先生也會有所感悟,對於孩子進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參與過中共中央全國宣傳會議,聽取毛主席的報告後,給傅聰寫道:“自己先要鍛鍊的'堅強,才不會被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往下拖,才有剩餘的精力對好朋友們喊‘加油加油’。”是的,人當自強為先,只有自身強大以後,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對於傅聰的教育是極全面的,並不着眼於生活,也從國家的層面、社會的層面給了他一些啟發。

在傅聰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時,傅雷先生給了他極重要的觀念。傅雷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温厚,開闊的胸襟。他並不看重兒媳的家境、學歷等外在條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對於夫妻的相處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囑傅聰和兒媳彌拉,一定要互相尊重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從傅聰的生活裏,從自己的生活裏,或是從他人的評價裏,給予傅聰平實的、細微的卻極重要的建議。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傅雷家書讀後感8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古至今,家書一直都是親人之間情感交匯的橋樑,家人之間深切的牽掛,父母對子女的殷殷期盼,都可以通過家書流露出來。《傅雷家書》就是眾多家書中的傑出代表。

當我翻開這本書,細細品讀後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家人濃濃的愛。

傅雷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美術評論家等,他翻譯過的作品不計其數,可以説是一位舉世矚目的名人,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普通的父親,一位嚴慈相濟的偉大父親。他在“為人處事”,“藝術修養”,“學習生活”等方面給兒子以指導,字裏行間飽含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期望。比如,在“為人處事”方面,傅雷對兒子説,“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鋭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又或是“多少迂迴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換來你今日的成功!可見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時也得期待別的迂迴,別的挫折。”這些讓兒子更加明白,經歷痛苦的靈魂,會收穫更加豐厚的人生;要勇於面對挫折,直視困難才能成功。親切的言談,睿智的話語,也給了我深刻的啟發和極大的鼓勵。

除了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殷殷教誨,在藝術方面傅雷也給予傅聰許多指導和幫助。他用自己深厚的學養,高超的藝術見解幫助兒子廓清迷霧,提升素養。比如:“藝術家特別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裏,會缺少反省的機會;思想、感覺、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歸納。”表達了獨處、思考的.重要。“自己沒有強烈的感情,如何叫看的人被你的作品引起強烈的感情?自己胸中的境界倘若不美,人家看了你作品怎麼會覺得美?”表達出傅雷對藝術創作的看法:藝術作品只有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以音樂而論,我覺得你的《協奏曲》非常含蓄。絕無魯賓斯坦那種感傷情調,你的情感都是內在的。第一樂章的技巧不盡完整,結尾部分似乎很明顯的有些毛病。第二樂章細膩至極,touch是delicate至極。最後一章非常brilliant。”這段話是傅雷在聽兒子唱片的評價和指導,並逐一分析優缺點,可見傅雷對兒子唱片的認真對待和關注教導。通過這些藝術的交流,使父子之間的情感進一步增加。

《傅雷家書》是一本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是一本哲理深刻的人生導書,更是一本充滿濃濃父子之情的家書,通過篇篇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文字,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

傅雷家書讀後感9

讀《傅雷家書》有感信,是表達情感的最真摯的方式。這本由信組成的書——《傅雷家書》,裏面有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許多強烈的感染和啟迪……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現,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脱。”這句話讓我明白有時精神鬆散放鬆,做事效果反而好。我們不必刻意去繃緊神經去做事,這樣反而做不好。

“你提到的rfcon(完美),其實rfcon根本不存在,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rfc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優人的追求,無非是rfcon,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這句話又讓我明白沒有所謂的完美,只有人們精益求精的心。我們做任何事不必追求完美,只需更上一層樓。

洋洋萬言,字字湧動。

讀到了傅雷在信中對孩子的愛與教育,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從小父親對我的教育都看得很重。記得有一次,我在後院中畫畫,年邁的太婆坐在搖椅中曬太陽,椅子在陽光下一晃一晃。不知過了多久,太婆好像覺得無聊就問我是在寫作業嗎?我覺得寫作業和畫畫是有區別的,就回答太婆説在畫畫。太婆連連點頭。於是我就繼續畫畫,一會兒太婆又問了這個問題。童年的我很沒耐心,於是不覺中回答的語氣中有着不耐煩的感覺。這時父親正好聽到了我厭煩語氣,於是快步走來面帶兇相,用拖鞋一遍又一遍地抽打我的腳底,任我哭喊。打完後,就問我為什麼打我,一直問到我説出原因。就這樣,父親這種嚴格的`教育一直用到了上國小。之前,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人家父親從來不大孩子,而自己動不動就要捱打;為什麼我歲就要開始一個人睡衣個房間難道父親不知在黑暗中獨自一人的恐懼嗎?然而漸漸長大了卻依舊沒能理解父親對我的愛,總是抱怨着誰誰有新手機之類的話,卻體會不到大人的辛苦,不懂父親為我為家付出了多少汗水。

但是我讀了《傅雷家書》後,覺得這裏就是愛的世界,而又一想父親不也為我這樣做過一些事,關心過一些事,安慰過一些事,教導……

我想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吧!

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這些不斷傳遞愛的信,將傳遞到未來,教育着更多不懂事的孩子,感染着更多人,理解那份厚重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這幾日不論是上班還是夜晚,都抽空讀幾章《傅雷家書》,撇去那些成堆讓我頭暈的交響曲名,音樂家,畫家,剩下的全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談人生,談哲學,談音樂,談文學,何嘗不是一件難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尋,知己難求,倘若有一個人可以在思想上與自己暢所欲言,談古論今,最好再把酒言歡,真是夫復何求。

傅雷對藝術有自己獨到的見地,不管是音樂,文學亦或是繪畫,而藝術都是相通的。於是我總是嘗試在他的話語裏尋求自己對攝影,對文學疑問的答案。謝天謝地,近日的苦悶得以解脱,雖説書裏未必有黃金屋同顏如玉,可單單讓迷茫的自己豁然開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穫。從字裏行間不難看出他是個極守計劃且自制很強的人,總是讓兒子制定出生活,時間,工作的制度且嚴格執行;大約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總是容易半途而廢,容易被情緒控制。於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爾還走上岔路,不過終究還是繞着圈子回來了。

頹廢的日子,總是放任自己,有時也在想究竟平時生活裏的那些個所謂愛好帶給了自己什麼?如此沉迷又是為何?如果僅僅是愛好,又為何因此而苦悶?難道愛好不應該輕鬆快樂些麼?傅雷在家書裏對傅聰説:“想必你的苦悶來自於自己演奏的技巧無法表達出心中的音樂,苦於找不到門路,可當經過老師指點,技巧日漸提升到可以表達的時候,你心中的音樂又去到了另一個層次。”我想這也是自己苦悶的原因吧,因為技巧尚未達到可以表達心中所想,所以焦躁萬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必須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入自己的心靈,成為個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會變成自己獨有的特點。而只有真正深入瞭解理解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從而對其產生強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鳴。

也許每個人對愛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態度,可也許對自己而言,這些並不僅僅是娛樂消遣,而是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極其嚴肅的一件事。從前一直會問自己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驚天動地或與眾不同的事才能證明其存在的意義?如今漸漸體會到書中所言,這些個每日自制的花費時間去做的點滴,閲讀,寫作,畫畫,攝影,舞蹈,踏青。。。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藝術。

用傅老的一句話總結,那便是:“情感與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這裏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

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如果説《傅雷家書》是一部“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

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閲讀。

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閲讀是有好處的。其實我早就受了影響而這麼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侷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着理性的靈光!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後感、讀後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目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唐朝杜子美曾説過“三個月的戰火之後,一條來自家鄉的消息抵得上一噸黃金”。當一個人不能親自説話時,家書是一種關心和交談。我知道一個著名的家庭有一本麥家寫的書,名叫《《致兒子的一封信》》。他對青春期兒子的漫無邊際和執着的態度就像一碗只在新年吃的“幸運湯”。它又熱又粘。我也知道《曾國藩家書》是嚴肅而現實的,就像一劑苦藥,它教會了許多孩子和孫輩。《傅雷家書》是求同存異。它具有自然的中國寫書風格。它也有自己的西式風格,範圍廣泛,思想開放。它在情感上是平靜而有尊嚴的,但它傳達了温暖的情感。

《傅雷家書》記錄了傅聰與父母的家書,父子的人生哲學,朱力做人的方式。母親們關心生活的細節,並在年輕時交流經驗。在這封藴含着深厚感情和豐富教育智慧的信中,傅雷先生的原則和對生活、藝術和祖國的執着正在流淌出來。

它看起來像一艘精神駁船,傳遞着家庭的高貴品質和紙與短篇故事的長故事。

傅雷先生品格高尚,以身作則。他更注重孩子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傅雷先生在翻譯英法經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有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個人的努力和奉獻。然而,家書中沒有一個詞不在年輕的傅聰灌輸——“奉獻、謙虛、忠誠和簡單”的基本理念。正是因為傅雷以身作則,忘了吃飯睡覺,追求他心目中神祕的文學力量。傅聰也更加努力地練習鋼琴,思考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肖邦。

傅雷先生和他的大兒子傅聰之間的情感是一種分享和建議教育的方式。他們也是老師和朋友。他們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值得向現代家庭學習。它就像純茶和茶一樣,不沉不浮,彼此靠近,為弘揚民族文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社會時尚的進步燃燒自己短暫的生命,稀釋個人利益以實現更大的自我,甚至在最困難的時候,相互鼓勵。傅聰的'導師喬迪稱讚傅聰。因為他熱愛祖國,他出色的音樂技巧和天才般的頭腦,註定要為他熱愛的祖國贏得榮譽……”

傅雷先生在為傅聰進行艱苦的音樂訓練時,滲透了父親獨特的愛,這種愛的載體是他愛國、敬業、謙虛、嚴謹的言行。朱在他的書中所提到的先做人、後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再做鋼琴家的人生哲學,就是附在這條又細又美的“雙鯉魚”上的。

傅雷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熱愛,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熱愛,對中華偉大文明的探索,傅雷先生一生無盡的遺憾,是對子孫後代的殷切希望。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能夠利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頭,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更好的環境中,衝破障礙,向前看!

世界不會因為你的靜止而停止,所以繼承你的夢想,帶着希望的火炬,帶着這艘船的精神力量,繼續航行,新生活的黎明正等待着你的觀察!“裸體的孩子很孤獨,他將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在短短的一週時間裏,《傅雷家書》真可謂是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感觸。

略略一翻,其格式相比於假期內所推薦的書,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等都是大相徑庭,全書均父母和傅聰之間的書信展開,從傅聰出國留學之中的點點滴滴再到結婚生子,遊子在外的改變也是顯而易見,且不提傅雷的支持與信任,傅聰的努力,每天練習八小時的學習狀態,再加以他對音樂的天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賦”鑄就輝煌。

傅雷是赫赫有名的鋼琴家,“別人家的孩子”,因而他的父親傅雷也是稱得上“別人家的父親”。他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説沒有傅雷,就沒有傅聰驚人的成就。出國留學在他人印象中往往是與不好學習的人同流合污,國外只不過是一個避身之所罷了。但傅雷就不一樣,他的刻苦耐勞在心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他的信讀來是滿身的驕傲,他的同行,師長甚至評價他為比本國所有人更懂肖邦的中國人。台上三分鐘,台下便是十年的功夫。傅雷父子兩人在信中不斷溝通,完善自我,傅雷多次提到:你要把我當作你的知心朋友。朋友之間的信任遠比父子的矛盾紛紛要好得多。傅雷寄給傅聰的信中絕非是連連不斷的批評與指責,幾乎每一封信都是先給予由衷的肯定,而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疑惑,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關係。相比於傳統式的教育風格,傅雷先生的行為成功的做到了中西結合,言傳身教而非一味的灌輸知識,這便是他教育的高明之處。人們常説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直線前進成功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曲折盤旋的重重障礙,這點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最令我感慨的還是傅雷的言聽計從,他非完全的順從,也不是“左耳進右耳出”的完全不聽,他評不能表現完全的自我,所以傅聰是在自己的主見之中改進、加強,這樣的學習方法配上三更燈火的努力,自然是順水行舟。學習之餘的'生活,作為一個天才般的人物,不僅僅只是以藝術為生命,更是把真理、正義、人格等等看作是高於一切,以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拳拳愛國情不忘初心,聽從父親“會生活”的建議,將生活變得有條有理。隨便一提,傅雷算是愛情事業兩豐收,他的妻子彌拉,一個外表動人,温柔體貼的美人生下了兩人的結晶,他們的孩子凌霄。

看完了《傅雷家書》,也許你會質疑自己的父母的教育,但教育的根本萬不可輕言忘卻,自律,自省才是我們學習最美的姿態,無論你現在是否身處彌境,用傅雷的一句話“你一朝醒悟,回頭是岸,糾正起來是極快的,只是別矯枉過正,往另一極端搖擺過去就好了。”

願你,有所啟發,做一個傅雷式的天才。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傅雷的朋友施蟄存先生曾這樣評價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嚴,望子成龍的心情如此之熱烈。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他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相當危險的,沒有幾個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為什麼他能夠成功呢?我想一定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優秀的人,固然也能使他的兒子變得優秀。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可他們做的只是傅雷教育兒子的皮毛而已,光有嚴格的家教基本上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人的,而傅雷給予他兒子的還有他的言傳身教,他的兒子從傅雷身上學到了他的可貴品質,和許多為人之道。在求學上,傅雷讓他多寫作多思考、作好時間管理、不要被時間所控制、生活學習時間正規化、避免無效或過度社交。讓他不能閉門造車,要博採眾長,擴大視野。到大自然中去、到博物館中去,要多讀書,用其他藝術的領悟過來滋養對音樂的感悟。在生活中,他要求傅聰在感情上專一、多溝通、多忍讓、多陪伴。在名利上淡泊希望,成為一個淡泊名利、德藝雙馨、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減少商業演出、做人要真誠、要甘於寂寞。在挫折上勇敢,不斷地追求完美,擁有強烈的同情心,做一位品德與才華並重的藝術家。

傅雷對傅聰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但他也為此而盡心盡力地培養,有很多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傅雷對他的指導下的關懷。譬如,他曾經寫道:“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脱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是褲袋裏。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比插在褲袋裏更不禮貌,切忌切忌!”從這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對兒子的觀察之細緻,體察之入微,這些細節的背後是父親對兒子的愛。他的這些提醒也使得兒子能夠更好地融入他來往的朋友,也從側面體現出傅雷對西方文化的探究,才能道出這些經驗之談。傅聰也曾在信中因為自己在國外有了苦悶,便向家中的父母發泄,傅雷沒有因此而感到憤怒或者寒心,反而是很體諒傅聰,並且安慰他,信中全然沒有責怪的'意思,是滿滿的關懷。

傅聰為什麼能成長的這麼優秀,我其中也包括父母給予他的愛,在他最難過的時候,開導他、安慰他,讓他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我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給予他正確的引導和嚴格的管教,更應該給予孩子愛,愛的教育會使孩子更深刻地體會這個充滿大愛的世界,使愛的美德永駐孩子心間,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