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數學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8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就是數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1

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出身農民家庭的華應龍教授對農民有着天然的情節,正是這種情節使得他的教學思考別具一格,他説,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本着這樣的教育理念,華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習、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課堂不斷帶入新的境界。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數學的有趣,他説,我就是數學。他把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裏。利用這個暑期,我有幸閲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閲讀伊始,是這獨特霸氣的書名吸引到了我,而後一個個有趣又讓人深思的教學片段讓我深深感到了這是一本有温度的書,字裏行間中讀到了華老師的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讓我體味到數學教學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書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成長永不停歇,成長的.美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沛,但成長路上有時也會遇到問題,出現差錯,而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對待處理,值得深思。

數學教學中,出現差錯在所難免,面對錯誤,“善待差錯,感謝差錯。”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態度。我們常見的誤區是遇到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就着急上火,急於糾正表面的“錯誤”。而忽略問題的本身,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層思考,缺乏關注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深層原因,缺乏“剝洋葱”的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了解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結果有時只會解決表面問題,當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可能出錯。錯誤的背後或許隱藏着通往尋求正確的啟發之路,或者成為引發正確結論的“基石”。教師對待學生差錯的態度決定着學生面對錯誤面對人生的態度。

恩格斯説:“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學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長個體,教師應積極正面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差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各種差錯,用發展的眼光理解這些差錯的價值,冷靜深層的分析恰恰是幫助我們深究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根本原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善待並欣賞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這些錯誤,將錯誤看作機遇,看作挑戰,允許、認同、接納和改造學習差錯。恰當的評價,進而靈活的糾正。對待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個人體會可從下面兩個方面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錯誤屬於哪種類型?是對新知識的不理解?還是對原有知識的漏洞?是純知識類的問題或是行為習慣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環境影響,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到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逐一突破。關心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願意學好數學,啟發學生自己在錯誤中總結提升,改進提高。

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找找內因,思考一下自己講課中是否講得清晰,是否有問題,是否指導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迴避、不遮掩,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當然,剝“錯誤“這顆洋葱的過程可能會費時費力,會枯燥,會更辛苦,但當困惑、迷茫、問題、難點逐一破解之時,我們便會“感謝差錯”!

我就是數學讀後感2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帶着疑惑,我開始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語言靈動幽默,整本書以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感悟的方式呈現,沒有枯燥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貼合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而且讓我們感受到數學教學的樂趣。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華應龍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精益求精,他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前,反覆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他和同時反覆研究探討,連睡在牀上都在思考,想出新方案後還不滿足,思考是否有更合情理的設計,最終,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重要性,又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實踐精神,華老師的對教學的這種近乎吹毛求疵的治學精神,不僅使他的每節課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使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教育家。

華應龍老師説他很喜歡當堂評價學生,他舉例説:“我們班42名同學,聽完這節課,我欣賞39位同學的表現,會用眼睛聽課,我最欣賞某甲同學,她的發言最有數學味道。她説得好是由於她肯動腦筋,能有條理地去想。”華老師説他這樣評價學生的目的是想給學生樹立一個數學學習的榜樣。我看到這裏,靈機一動,對呀,我們評價學生時能不能更具體一些,更準確一些,這樣能讓學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前,我評價學生只是:“你説得真完整!”“你的回答很準確!”“某某同學請你認真聽講!”等等,現在,我在課堂上開始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到位、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貼合,如: “某某同學坐姿端正,專注地看着老師,最先進入學習狀態,所以,今天這節課由他喊起立!”“某某同學想出了兩種解題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不滿足於一種方法,不滿足於一次成功,只有不停下探索、追求的腳步,才會不停地進步。”“某某同學,請你專心地看着屏幕,思考這道題目!”這些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對於稍顯懵懂的國小生來説,更具有指導意義,使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不少。

從華老師的書中,我感受到數學的美和魅力,我們的教學不能再滿足於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的世界裏,要讓學生一步步地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和無窮的魅力,學生也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去探索各種數學問題,不斷地追求,這才是我們作為數學老師的終極目標。

讀完全書,我為華老師對教育的深深熱愛所感動,為他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所歎服,為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尊重所敬佩,他已經把自己看作了數學的代言人、教學的生命體,所以才會有“我就是數學”的宣言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