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全

來源:文書谷 1.15W

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臨江仙》出現在我的視野裏,耳畔就彷彿響起古典劇《三國演義》中楊洪基那深沉而雄渾的音調,令人神往,令人心怡。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層層美妙而舒適的漣漪,思維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着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回憶那令人神往的歷史……而這,都緣自《三國演義》——中華文化的精髓。

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全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書,是一本令人浮想聯翩的歷史史詩。它以《三國志》為模板,記載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歸晉的100多年的歷史,並加以修改,使枯燥無味、生澀難懂的正史變得生動形象。《三國演義》更是一本小説,生動形象得描繪了曹操之奸,諸葛亮之智,關羽之義,張飛之猛,深受黎民百姓的喜愛。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並非虛假,翻開它猶如翻開一副壯麗的歷史畫卷,無數絕妙之處令我們驚歎連連,無數精彩之處令我們沉醉其中,無數經典之處令我們流連忘返。其中既有戰火紛飛的戰場,勾心鬥角的糾紛,也有互相排擠的官場,氣吞山河的豪情,還有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都令人浮想翩翩、愛不釋手、流連忘返。《三國演義》無愧於這一美譽。

有人説:“一本好書,像一盞燈,他照亮的`不是一片黑暗,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是啊,讀三國,能讀出它字裏行間的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能讀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精神意念。

我猛得回過神來,不由得感歎道:“《三國演義》,你令世人神往、驚異,無數個英雄傳奇因你而重演,無數個美麗故事因你而講述,啊!你永遠是一本史詩鉅著,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三國演義讀後感二

媽媽不止一遍地告訴我,“我國四大名著,作為一名中國人是一定要讀的!”可每次看着書櫃裏那厚厚的書和密密的字,實在提不起興趣去讀。寒假裏媽媽陪我到書店買回一本少年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還定了用一週時間讀完另加一篇讀後感的任務。

看完第一回《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就已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不再需要媽媽的監督了,只用了三天時間一本書已經翻過了最後一頁。書看完了,但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卻久久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寧死也不忍心拋棄百姓的劉備,足智多謀、躹躬盡粹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關羽,英勇剛正的張飛,樂不思蜀的劉蟬……

最讓我佩服和喜歡的還是諸葛亮了。在《空城計》這一章節中,當曹兵15萬大軍兵臨城下,而城裏只有兩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擋的'過?情況萬名緊急,但聰明機智的諸葛亮情急之下計謀就來了:他大開城門,讓僅有的士兵都裝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在城門口悠閒地掃地,而他本人則登上城牆,平靜地彈起琴來。曹軍被城裏人們的若無其事和諸葛亮的輕鬆悠閒給鎮住了,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還以為城中會有很多大軍,生怕士兵會打出來,便迅速地帶領軍隊向北撤退了……諸葛亮擦去額頭的冷汗,終於鬆了一口氣。一個空城計嚇退敵軍15萬大軍!諸葛亮心裏十萬火急,還要裝作輕鬆悠閒地彈琴,不被敵軍看出破綻,這需要何等的膽識和冷靜啊!

在草船借箭這一回中,上通天文,下識地理的他在大霧中指揮船隻駛往曹軍水營,沒花東吳一分錢,就神奇地拿到了十幾萬支箭。他識破周瑜的想要暗害他的陰謀詭計,巧妙地與之周旋,最後安全脱身……最令人佩服的是,滿腹才華、聰明過人的他對劉備卻是忠心耿耿,最後也因勞累過度而逝世在出征途中……

書中的一個個英雄故事更是不用説的精彩了,我只後悔書看得太遲了。看來,媽媽説要讀一讀中國四大名著的話真是有道理呀,以後我一定要爭取把它們都讀完。

三國演義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我最佩服他呢?因為他十分機智,就拿《草船借箭》那個故事來説吧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説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着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説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狹窄的周瑜的信任。這就是我最敬佩諸葛亮的原因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個歷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畫地淋漓盡致,使我不得掩卷長思。

先來談談曹操,大多數人認為他很奸詐,也有人總結了一句話: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體現了他做事周到的特點。寧我負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學。但曹操也有優秀的一面,他求賢若渴,看重人才,無貴賤之分,打破了當時書香門第、貴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規矩。

與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劉備,在現在的社會上,人們都打趣的説劉備是哭來的江山,劉備膽小,當年他與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説了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英雄,惟操與使君耳。可把劉備嚇出了一身冷汗。劉備講仁義,愛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關羽、張飛、趙雲都在他帳下聽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今這就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再現了赤壁之戰的戰火紛飛,也為三國鼎立定下了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曹操也差點在赤壁之戰中丟了性命。

一個國君要想建立一個好的.帝國需要一個輔佐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大臣,這就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事實也證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記、草船借箭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看出了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識可不行,還需要有膽,就像趙雲,幾乎百戰百勝,無戰不勝,他也稱趙子龍,他其時也為曹操效過力,但後來歸了劉。雖説一代天驕是成吉思汗,但子龍也可以做了。

我們世紀少年應該具有諸葛亮的識,趙子龍的膽,這就是膽識。《三國演義》有三絕:義絕、奸絕、智絕。恰恰,關羽見證了義絕,曹操見證了奸絕,諸葛亮見證了智絕。讀了這本,《三國演義》,我獲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五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它讓我知道了三國時代的糾紛。

《三國演義》描繪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曹操經過多年征戰,佔領了大部分北方地區,曹操決定揮師南下統一中國。可是赤壁之戰使曹操被孫權和劉備大敗,呈現了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國鼎立的狀態,最後由於種種原因,司馬氏把蜀國和吳國滅亡了建立了西晉,統一了中國。

這些人中我最喜歡趙雲和諸葛亮。趙雲,字子龍,人稱“常山趙子龍”。趙子龍是蜀國頭領劉備的一名大將,他打仗非常勇猛,他與劉備等人在長板坡失散後找到糜夫人、甘夫人和阿斗,他一個人抱着阿斗與曹軍打仗準備與主公劉備團聚。從中看出趙子龍的英勇,他不愧稱為“五虎上將”。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先生”。他是蜀國的軍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常被吳國的周瑜嫉妒,他深知周瑜要害他,於是他就“三氣周瑜”,讓趙雲在規定的時間把自己接走,逃過了周瑜的追殺。後來他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最終因積勞成疾病故於五丈原。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六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對三國風雲津津樂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後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於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後所散發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裏面戰鬥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櫃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三國演義》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後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後他在戰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後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説來只是嘴脣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大將,這無一不體現了他疑雲重重的內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奪位,司馬家族最後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説説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卧龍一般,雖是卧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雲。但伴隨着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髮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於,伴隨着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台。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儘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鑑。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裏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説,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後的拿破崙,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並不優越,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後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裏面有着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於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使我明白了:智慧於成功相結合。

三國演義讀後感七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説: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

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説,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八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主要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展示了那個時代尖鋭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是歷史演義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寫了周瑜千方百計想謀害諸葛亮,於是逼迫諸葛亮立軍令狀: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在第三天夜裏,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營駛去,不一會兒,船上已經射滿了箭。諸葛亮滿載而歸。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戰鬥時的足智多謀:藉助別人的勢力來擴大自己的`軍隊。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不能果斷行事。雖然以前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人們靠智慧和雙手戰勝了敵人,一雙雙兵器都是靠人們的手工打造的,説明當時的人們為國家民族的前途着想。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少年來被人們稱頌,他的故事讓幾代人讀了又讀,如今,已不再是戰火硝煙的年代,但他們的智慧、勤勞、民族責任感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三國演義讀後感九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作文網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十

今年暑假,我讀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如痴如醉,讓我百讀不厭。

這本書介紹了許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心胸狹窄的周瑜;謹慎多疑的曹操;求賢若渴的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武功蓋世的呂布……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關羽。

關羽一生,只求“忠義”二字。如:華容道義釋曹操;為曹操殺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危;過五關斬六將……可這樣的英雄,卻這麼早死於非命,這都是他心太軟造成的。他對劉封存有偏見,才落得被孫權殺害的下場。三國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時代,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能幫助他就幫助,兩人總比一人好。

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就是報他的恩,你若不忠義,到你需要幫助時,就無人助你,還是用忠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吧。關羽的忠義是把雙刃劍,幫助他人是他,不過幫多了,就會對不起主公,心裏壓力會很大,所以心不能太軟。

關羽有着高強的.武藝,天生就是塊當將軍的料,試問三國紛爭的亂世中,將軍能心慈手軟嗎?關羽本是一匹狼,卻又有着一副羊的心腸,而那時的天下,是狼的天下,一匹“羊心狼”“獨狼”,能在亂世中站穩腳嗎?亂世中,人們早已被利慾矇蔽眼睛,對他太好只是徒勞,在他人急需你時,伸出援助之手,他才會感到温暖。

我只想對關羽説:“大丈夫該斷則斷,心軟只能引禍上身。要想和主公打天下,斷了情義少心軟。關羽,太忠義只會要你命。”關羽忠義的精神值得子子孫孫學習。

而做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應該選擇忠義,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像排除萬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十一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説,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國小高年級,再讀原着《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

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着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十二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諸葛亮,他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十三

懷着激動的心緒,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出名著作《三國演義》。

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嚐,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部實質意義是以智和勇來順次展開的',不過我覺得智永恆是勝過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徒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承擔不了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合適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阿斗,整日飲酒取樂,不理朝政,甘心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至演出了讓天僕人恥笑的事物,樂而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度的統治者能做出這麼的時移俗易的事物來呢?

説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通宵、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獲悉故主消息兒,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覺得雖降了敵,但最終仍然歸來了,不惟仍算忠,並且還要算一種不容易得到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達關羽的辦法也極簡單:“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憚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度的統治需求藎臣,需求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然後已的藎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清楚知道天體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輩子小心,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頭人退司徒懿,錦囊殺魏延,這些個是常人所沒有料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當容貌不尋常,可書中描畫的卻非常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有特別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竭盡忠誠於劉備,竭盡忠誠於簡稱蜀,最終中投身於一統的大業中。"受任於打了敗仗的軍隊之際,奉令於危難之間"隨着簡稱蜀的衰敗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