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讀《活着》有感

來源:文書谷 6.47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讀《活着》有感

讀《活着》有感1

《活着》是著名作家餘華先生描寫底層百姓的一本書,整本書讀下來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平靜。但在這平靜的故事背後,卻呈現了舊中國像主人公福貴這樣的普通人為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慘畫面。

老農民遇見了遊客,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最開始福貴是一個大户人家的闊少爺,整日嗜賭如命,賭輸完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賭博讓他從闊家少爺一夜變成了一貧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他淪為上有老母要養,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轉變,沒有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倒黴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出去給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活着回來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難,女兒和妻子相繼得病,兒子被人害死。女兒鳳霞嫁給了喜根,本以為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遠是那麼的不幸,女兒難產離世,接着喜根意外離世,自己的外孫也吃炒豆子噎死……到頭來,只有福貴和一頭老黃牛還活着。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貴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舊活着,現在看來,這樣的人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福貴的故事不就是舊中國無數底層農民的縮影嗎,祖祖輩輩的小農經濟讓農民已經適應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沒有理想,沒有眼界,思想只侷限於三餐五穀。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人們也從潛意識裏默認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在沒有戰爭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平靜與安詳的狀態!

但戰爭的來臨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也最先衝擊的是底層的農民,它破壞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而使得無數的農民破產,流離失所,就像福貴一樣家道中落。1840年以來,當外國人用工業革命的果實撞開了中國的大門,苦難就隨之開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戰爭持續了百年,底層的農民苟且偷生,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顯得毫無意義,整個國家看不到一點生機,連年戰爭耗盡了國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卻看不到希望,這是整個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來,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飯這就是活着的目標。整個國家也看不到曙光與前程,中國該何去何從,沒有精神的依託哪來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後是福貴帶着老牛繼續孤獨的活着,彷彿看破了塵世萬千,在經歷一系列事情後愈加堅強。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脊樑挺立,傲然屹立的縮影嗎?破而後立,幾千年來我們遇到過無數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難才會發現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活着才有改變的機會,善於改變並且一次次的嘗試,縱然頭破血流,但一定會在黑暗中闖出一條康莊大道。福貴永遠懷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傷,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嗎?

未來的路還很長,未來也充滿了未知,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努力奮鬥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2

苦難從來不因世間的憐憫而磨去他應有的稜角,相反,是人們在無數痛與別離的經歷裏趨向習慣,在歇斯里底過後更加的一往無前,直面慘淡且苦難的生活,這是生命與生俱來的勇氣。

生活不為死者悲愴,只會在萬般猙獰裏平靜的給予生者小小的勉勵,活着!這不知點醒多少醉生夢死的人和無數黑夜孤獨到無處安放的靈魂。

他告訴你,如若人生如一場車旅。你現在最能誇耀的資本,是你至今還在車上,沒有提前下車,而你最應做的,是無論多麼的寂寞,都應撇去之前一切的舊情緒,只留一份緬懷於心紀念,繼續這走了不知幾站,不知何時到站的行程。

暑假拜讀了餘華之作——《活着》,確深有感觸。

如上文所述,主人公福貴是那痛苦的生者,他接連失去了至親至愛摯友,他的生活但凡燃起了小小的希望就會被如大山般重重地,災禍給撲滅,這詛咒般的循環讓活着顯得痛苦而卑微,可最後卻偏偏只剩他一人孤獨的活着。

所以我在閲讀時很難理解,以福貴為第一人稱敍述時的那種平靜與坦然,帶着這種疑惑,再回頭看序言時,注意到了作者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幡然有悟,雖説不上透徹,但也基本解了心頭的疑惑,油盡燈枯的老者走過了燈火萬家,炎涼世態,淡化了悲天怨人的心態,回顧一路的歷程,也能雲淡風輕的侃侃而談,談笑付之。(語言凝練形象,流暢自如,很棒!)與其説他習慣了現狀,不如認為他明瞭了活着的本質意義,只為活着而活着。

讀《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趨狗”。粗略的便覺,這是在批判生活的殘酷不公,可如今再看恰恰明白,生活對每個人都差不多一個樣,不好也不壞,再怎樣巨大的打擊總會給你留一些念想,直到人只剩活着。你許會醒悟,最初臨降時也只是為了活着。

陝北人民常以信天游的形式歌頌着生命的偉力。在南方,我想生命就像一棵金黃的麥穗,壓的它彎腰,壓不住他生長,壓不住他為了活着的.秉性。 所以不能説福貴是中國一個時代的特例,相反這卻可能可見一斑的,剖析出每一個生命體活着的意義,如餘華所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每當日暮西山,你也許有過悄望着被逐漸吞噬的光明,在直至最後一絲一縷生出無奈,然後孤獨的置身於漫漫的黑夜,或悲愴,或絕望,但也總會有星星點點的光在某個時刻會闖入你的思緒,你也應該由此想到那乍破長夜的曙光,宣告黎明到來的時響,不單是希望,更多的是熬過來的平淡。

每一個黑夜後都有到來的黎明,每一次絕望後也將平靜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3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這句話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説《活着》的自序。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空氣中瀰漫着絕望的歎息。《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家庭的富裕到衰落,經歷了身邊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福貴是一個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因他氣恨而亡;母親又因病去世;兒子有慶被抽血至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症而亡,摯愛他的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女婿二喜意外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吃豆子卻被撐死了。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個離去。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他失去了金錢,一個又一個親人的死亡,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與他為伴。

第一遍讀完《活着》,感到特別沉重,內心的壓抑久久不能散去,作者似乎在故意考驗我們讀者的忍耐力,感到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再讀第二遍,我卻被被他的堅強所打動,面對諸多苦難和不幸,他依然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一個過程,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人生無常,聚散離合。福貴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多麼辛苦。作者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從福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活着”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忍受,是一種接納,是一種責任。

讀完《活着》,與福貴相比,工作、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一切困難原來都不算什麼。

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我們要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好好活着,認真面對每一天!!!

讀《活着》有感4

暑假裏,無意間看見書櫃裏一本並不起眼的書,當時的朋友對我説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因此,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終於有點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來閲讀這本本該早已閲讀的書。確實,此書的文學魅力很足,把我給感染了,不時見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的時候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作者利用一個地主少爺富貴一生的故事,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其實餘華《活着》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一個人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可以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可以無遺憾地對別人説,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周圍每一個對我關心的人,對得起自己曾經為了某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就可以了。於是,這樣的人生,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我讀了本書的一點點感受,也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不虛度人生。

讀《活着》有感5

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沒有任何其他的定義。

——題記

我問自己,你怎麼敢寫下這樣的題記,彷彿真的能夠弄懂眼前這本十五公分高的書是怎麼回事似的?你怎麼敢在無數研究得法的作家,學者背後探出頭來,好像在他們豐碩而精深的研究成果面前還想再評頭論足似的?真的,你怎麼敢?

我回答説:哦!我敢,是因為激情。心靈撞擊心靈,語言呼喚語言;我敢,是因為謙卑。我懂得怎樣看待自己想法中與學者們相通的那部分,倍加珍愛。現在,我依然要説:活着,只是為了活着。

曾經,我也千百回地問過自己,為什麼活着?一個匆匆來,匆匆去的人活着的時候卻忙忙碌碌,又有什麼意義?其答案終是一張茫然而近乎麻木的臉。於是,我便越來越迷茫,試着漸漸放縱自己:

喜歡讓自己沉迷在想象的王國;不停地為自己上課神遊找理由;為了一件沒有意義的小事和朋友大發雷霆;受了一點小小的委屈就脆弱到哭泣……越來越迷失自我,越來越荒唐,甚至有時會忘了自己還活着。

直到,遇見福貴,和作者一樣,也是在悶熱得快讓人窒息的夏天。

剛遇見他時,他正赤裸着黝黑的背脊,嗓音響亮地開導着那頭垂暮的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有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了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

如此平凡的一位老人,竟有那麼戲劇化的人生,漫長而有磨人,從家財萬貫的闊少爺成為佃農,又從佃農變成悲劇人生的經歷者,他的人生,真的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第一遍讀《活着》,只是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為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感到同情,為有慶的死而淚流不止。

第二遍讀,我依然哭了,而且哭得比第一次還厲害。只是,我知道了年輕時的福貴是個敗家子,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鳳霞因為經濟困難差點兒送給別人;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

第三遍讀,我以為我依然會哭,但是,我沒有,一滴淚也沒流。因為我讀懂了:《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之間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有人説,這部書是希望的過程,死亡的結果。説得真好,我喜歡悲劇,因為悲劇能激勵人的鬥志,讓自己對往後的日子更加充滿期待。但是,太多的悲劇又會不會讓人承受不起?福貴的一生,就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但是,他依然活着。

活着的'背後是悲劇,活着的意義是希望。是啊!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原來,那個炎炎的夏日,本應充滿笑聲——孩子在水中嬉戲的歡笑,婦女傍晚在湖邊搗衣聊家常的笑聲……可是,8月15日,卻是全國哀悼日。那麼多天來,我們嘻嘻哈哈,不時責罵一句天氣太炎熱,卻不知,甘肅周曲下着大雨,即將面臨着泥石流的襲擊。直至8月14日,遇難人數不斷上升。房屋毀了,多人死亡了,苦苦經營的一切都沒了。倖存者也傷痕累累,還遭受着妻離子散的悲痛。或許,在那一剎那,他們害怕了,他們失去信心了,他們的腦海中短暫地浮現出“死”,因為他們完全有理由這樣做,並且,死了一了百了,無牽無掛的,不需要再遭受什麼挫折。但是,他們沒有,他們依然活着,依然堅強地活着,依然豎起信心重建家園……我想,他們一定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活着,只是為了活着,而不是為了家人,為了那一所別墅,為了錢財……

是啊!活着,只是為了活着,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活着。因為:

只要活着,一切就都還有希望!

讀《活着》有感6

死很容易,活着很難。這也許是最能概括本書情感的句子了。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遠去,靈魂一次一次被自己。沒有活下去的支撐和,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但內心深處卻不會放棄生命,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一種本能,無關,無關,無關追求。

福貴一家原應該是地主階級的有錢人,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雖然老爹是個敗家仔,但依舊很寵福貴,有個支持自己,永遠關心自己的老孃,娶了個能吃苦耐勞,善解人意的有錢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還有個漂亮、能幹的女兒——鳳霞,最後還有個善良,熱心的小兒子——有慶。但卻經過福貴的一系列和當代的發展,最終導致錢沒了,老爹死了,疼愛自己的老孃病死了,可憐的兒子和女兒在同一間醫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給福貴最後的念想是鳳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終人散,最終都離他遠去。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我會想,他為什麼不去尋死?他為什麼還要活着?最親的爹和娘去世了,最愛的妻子兒女走了。沒有一個人能頂住這般打擊。這世界已了無牽掛,他也都這般歲數,活在這,沒人給自己送終,所謂的家財萬貫一夜失,白髮人送黑髮人,無親人,這類悲慘的事情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試問自己,誰有他這樣活下去的?他究竟是心底強大,還是想替自己愛的人繼續活下去,看遍所有美好。

我常常進入書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貴,那個最悲慘的主人公,我會不會在家珍去世後便與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裏卻是有個明確的答案仔細想想,我不會那樣做。那是高潔的愛情,但我欣賞不來。我不會死,雖然我不知道為了什麼活着,但我終究不捨得這,我留戀它,我會努力抱着好的心態迎接接下來的日子,但確實不會有從前的快樂和無憂無慮了。深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與福貴感同,想象他經歷苦痛時的心情,理解並。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打擊中走出來,人是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實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繼續為其活着。活着,是責任,是心態,是生命本該有的色彩。連的機會都沒了,又談何創作?夢想?機遇?死去可以奪去人們的痛苦的記憶,但是活着可以讓人們重新創造歡樂的記憶。總結起來便是:與其忘記痛苦,不如製造歡樂。瀟瀟灑灑過完餘生。但依舊會帶有,恨自己、恨世界。

《活着》究竟是想表達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達希望讀者堅強生活。沒有準確把握,但中心絕對是:把握生活,一切,努力活着。

讀《活着》有感7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為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為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説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説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説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8

餘華説:“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的起伏,親人一個個地離去,獨自忍受着生命帶給他的痛苦和折磨。當我們經歷種種磨難時,該怎樣去做,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活着,就這樣活下去。

剛看完《活着》,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釋然。文中所記述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摔個跤、一次抽血、吃幾個豆就能使它結束。以及福貴自身的遭遇,讓我感覺到命運的不公平。後來細細體味,便被福貴的頑強感動到了。不禁想到,福貴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經歷瞭如此悲慘的遭遇,還能頑強地活着。以前覺得,活着的意義嘛,無非就是金3錢,名利,親情,地位,生活享受……但這些福貴都沒有,可他依舊活着,就這樣平凡地活着。後來,我覺得,活着本身沒有意義,活着就只是為了活着而已。

福貴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着,如此過完自己的.一生罷了。我想,遵從自己的意願,不虛度光陰,自由地過完一生,就是活着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達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着。

不過《活着》告訴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許因為我未曾經歷過什麼磨難,對活着的理解也沒有那麼深刻。可能,當自己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對福貴的人生態度和活着有更深刻的感觸吧。

讀《活着》有感9

活在這珍貴的人世,太陽強烈,水波温柔。

——題記

馬路上人煙稀少,娛樂、公共場所都緊緊關上了大門,再無往年的喧鬧。但太陽依然強烈,人間依然值得……

手中緊握《活着》這本書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滿整個封面是,那般無情。其中用白色雕刻的“活着”醒目的立在深深的幾乎慘無人寰的絕望中,好像負偶抵抗……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舊日的歌謠經過夏風的過濾後清晰的傳入耳畔, 遠處,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我想,這便是人世間最美的.風景了吧……

讀者餘華的《活着》,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名叫福貴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講述着:少爺出身的福貴,在一賭之後敗掉所有家產,歷經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為母親找郎中後又被抓去做壯丁,回鄉時母親去卻已經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未能及時救治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而導致死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個月後因為軟骨病去而去…老天爺似乎沒有一點人情味,命運並未從此就優待他——之後福貴又見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雖然滿含血淚,但我明白了活着的真諦……

或許人世間的命運就是如此悲慘,親人一次次的離開,絕望、痛苦都壓不倒福貴……就像現在,武漢新冠狀病毒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許多白衣天使紛紛簽下戰書前往一線,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最危險的重症區,“所謂歲月能靜好,那隻不過是許多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為了打贏這場無硝煙戰役,捨身放棄了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只為換取全國人民的健健康康!

這就是活着的精神,我們相信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憑藉大家各自在家堅守防控措施的力量,這場戰役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好好的活着!就像在餘華的序言中所説道:人是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待春暖花開之時,走在熱鬧的大街小巷,不戴口罩,繁花與共。

合上書本,那“活着”二字在黑色的封面上,彰顯獨特的力量。

讀《活着》有感10

春節一口氣讀完餘華先生的《活着》,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動而落淚。人生本是一場繁華燦爛的喜劇,為何如此心酸和悲痛。

福貴本是地主家庭的闊少爺,卻因為自己的劣習而敗盡家產,於是一生嚐盡辛酸苦辣。在成長和經歷的過程中,他最終明白,原來活着就是幸福。

我們從小在父母的關心愛護下成長,不經歷風雨,也不用去承受苦難。回首短短的二十年,我一路平安地走來,從稚嫩到成熟,從青澀到成長,春秋冬夏,雖不説看穿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卻也懂得了恩怨得失的道理。

文章中最後福貴説了這樣一段話:"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或許是靜等死亡來臨的一刻,而我在讀完《活着》之後,我才明白,原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身邊的親人朋友一個個離開自己,孤獨地去面對這個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總愛怨天尤人,將自己無理的脾氣發到身邊的人身上。我們覺得這是應該的,是正常不過的事。可是,如果我們最親近的人們都漸漸離我們而去,我們到哪裏去後悔那些衝動、那些不理解和那些沒有珍惜的時光?

我們往往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出言中傷他人,為不值一提的利益爭來爭去。可是,人生短短几十年,陪伴我們的絕對不是那些到手的物質,而是相依相伴的感情。人啊!總是看不穿功過得失,總是不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世界永遠不會精彩,只有分享的快樂才是最珍貴的記憶。

珍惜眼前的親人和朋友,善待每一個有緣相逢的人,樂觀去面對生活,豁達的人生才是理想的。當你垂垂衰老將行遠去的.時候,回首一生,沒有孤單,這才是最充實和沒有遺憾的人生。事業的成功和高高的地位並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也帶不走那沉重的包袱。只有心中那一絲絲温暖的情懷和一幕幕快樂的回憶,才是我們永遠擁有的財富。不要等到老去才後悔,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就在短短几十年,為何不放開心胸,擁抱朋友呢?

感恩生活,珍惜眼前。現在的,才是最美好的!

謝謝那些一直陪伴我的親人和朋友,和你們在一起活着,我很幸福!

讀《活着》有感11

人們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讀了《活着》之後的第一個問題,是啊,我們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有人説:是為了親人而活,是的,中國人兩千年的封建傳統是為別人而活,父母為孩子而活,孩子為親人而活。那當只剩下自己的時候,我們又為誰活着呢?

在這本書裏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但是福貴的親人卻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對福貴無疑是一種折磨。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

是的,我們從未經歷過像福貴這麼巨大的打擊,或許我們經歷了還不能像福貴一樣勇敢的活着。沒錯,福貴是非常的可憐,但他也非常的堅強,他用他對生活的樂觀,依然勇敢的面對生活,沒有一聲抱怨。或許這才應該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生活可能會有些不如意,但是隻要我們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總會解決難題,沒有過不去的坎,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用心,只要以一種樂觀,友好的態度面對生活,生活也不會虧待你的。正像海倫·凱勒一樣,她在17個月的時候因為一次急性腦充血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他還是對生活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他還是努力活着,他還是不懈努力,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他們擁有種種不幸但卻對生活充滿樂觀,而我們四肢健全還有什麼理由不樂觀呢?

“活着”不是讓我們為了誰,而是讓我們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命苦短,但這既不能阻止我們享受生活的樂趣,也不會使我們因其充滿艱辛而慶幸其短暫”沃維納格曾這樣説過,是的,我們怎麼可以因為一點挫敗就放棄活着呢,那是多少死去的人們的心願啊,我更加明白活着是多麼一種幸運啊,可以遊山玩水,可以學習,可以體會世間的情感,那是多麼美的一種享受啊!

嗯,就像那誰説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着的坎坷。

讀《活着》有感12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輕時吃喝嫖賭,將家業敗光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租了幾畝田,卻在幾日後被國民黨抓壯丁了。解放戰爭勝利後,他跋山涉水,返回家鄉後卻被告知母親去世,女兒變為了聾啞人。就這樣生活了幾年,兒子被抽血去世。再後來,女兒生產時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擊,也去世了。再過了幾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與他的外孫。後來,他的外孫在吃多了豆子後撐死了。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詢問一位在田間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將那名老人的過去娓娓道來。

人類為什麼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於骨子裏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類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書中那名老人一樣,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世。但他仍然不放棄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艱難生存着,決不放棄一絲光亮。

但對於其他人來説,在時代被黑暗籠罩,看不見一絲光亮,希望被扼殺時,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樣,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滅。這時的他,茫然而又無措,這世間眾人皆睡,唯他一人獨醒。於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喚醒眾人,以死亡明其志。這個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們喚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對於生與死的抉擇,眾人因出生不同、經歷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書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對未來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對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選擇繼續活在世上。他對自己説:“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國已滅,滿懷的理想業已破碎。此時的他,只有一腔對故國的赤忠之心,於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種選擇死亡的人,不是為了死亡而死。他們是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喚起他人內心對真理的渴求,而大義凜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書中那名老人的兒子,他自願為他人獻血,即使面臨可能會休克死亡的`風險,風險是那時人們安全意識淺薄,醫療技術不先進所致,但他仍舊沒有退縮。他內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會被輪到最後一個,到那時可能就獻不了血了。”

於生,我們自是要儘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書中那名老人一樣用盡全力,懷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滿希望的朝陽,雨落後特有的草木清香,還未品嚐的美食。好好擁抱這個世界,去用心熱愛它。將短暫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於死,死亡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其實對它來説,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於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對。即使如此,你還是會死亡,這是一個令人悲哀卻又無奈的既定事實。但是,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能夠降臨於世,這便是最大的幸運了。我們已經在這世上看過了萬家燈火,賞過了百花齊放。感受過春雨,傾聽過夏蟬,擁抱過秋風,親吻過冬雪。享受過人世間的温情,這不就是活着的真諦嗎?至此,死亡又有什麼令人懼怕的呢?

生與死,聽來高深,但事實上,我們每日都在經歷生離與死別。窗邊那隻常來的鳥兒為何不駐足窗上了,令人早已習慣的叫聲為何忽然寂滅了?手心上那隻美麗的蝴蝶的翅膀為何突然停止扇動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可違抗,倒不如早早接納。更能讓人們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們更加珍愛生命。

《活着》一書中,主人公儘管受盡挫折,但仍用盡全力在這世上活着,這於我們青少年,於所有人都是一種鼓勵,一種啟發。一位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盡全力而活,那我們不是更應該用心在這世界生活嗎?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們輕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這已然是幸運無比的事了。

窗外白楊沙沙作響,陽光透過葉間,桌上樹影斑駁搖晃,歲月靜好。拋開生死,就為了活着而活。

讀《活着》有感13

這本小説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冰冷、淒涼。大概是因為那些動盪的年月,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

他用冰冷的筆寫盡了人生的悲哀,於是太多的蒼涼過後反而有種徹底的平靜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時又給些光亮,讓我們以為峯迴路轉,熬過去就是天堂,然後又很快的打破我們的幻想,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人從這本書裏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幾個人看,不同的反應。我看完時卻在想一個作家要寫這樣一本書的目的。

《活着》告訴我的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熱愛,每個生命都豐富多彩,每個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動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態度,是活着本身。這是中國文學給我的一次偉大的撼動。

讀《活着》有感14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題記

這本小説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的一生。福貴本是村裏地主家的闊少爺,卻因賭博輸光了家財。一夜之間,少爺變成負債累累的窮人。聽到這一消息後,福貴父親將祖宅和家裏的田全換成銅錢抵債,不久後過世。而這時福貴母親病了,福貴在去城裏求醫時被抓去做壯丁。兩年後他終於回到家鄉,可母親早已過世;女兒成了聾啞人;家珍(福貴妻子)患上軟骨病,無法幹活;兒子因抽血過多過世。女兒與偏頭女婿二喜結婚後日子還算好過,可惜在生下兒子後大出血過世;家珍在鳳霞(福貴女兒)過世後不久也走了;二喜在工作中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福貴身邊的人相繼過世,老了的福貴與一頭牛相依為命。

福貴這輩子,家人都先他而去,三次看到那間躺死人的小屋子,三次躺過他的親人,幾次埋掉自己親人的遺體,他的.人生中充滿坎坷。而他仍平和麪對生活,哪怕活得那麼沉重、憋屈,不抱怨不氣餒。

《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

老人獨居住在幾十平米的房子裏,老伴早已過世,兒女極少來看望她。她閒來無事,於是借來各種工具,為鄰居家的小孩做起了鞋子、襪子,還織毛衣。鮮少有人瞭解,老人的雙親在她很小的時候過世,靠爺爺拉扯大,十幾歲時爺爺也過世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吃不飽穿不暖地生活着。後來找到了如意郎君,可日子還是不好過,生下一個兒子卻早夭;女兒打小體弱多病;幺兒還算健康。夫妻倆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孩子卻是白眼狼,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對父母不管不顧。老夫妻倆便生活在弄堂裏。四十多年歲月過去,丈夫最後駕鶴歸西,老人處理後事後便孤獨一人活着。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她從來不會抱怨,也從來不會被挫折打敗,正是因為這樣的好心態,她很健康,也受小孩歡迎,晚年生活過得不差。

悲劇總是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命運總是如雨中浮萍跌跌撞撞。這又能如何?一生很短,少有圓滿。所以,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明媚的,一切都會變好,過了黎明,就破曉。

風乍起,合當奮意向人生,唯如此,才能在逆境中擁有一份良好的心境,從而順利走出。

讀《活着》有感15

《活着》這本書是一本讓我特別着迷的書,它是由余華寫的,平時我不太瞭解眾多作者,餘華是唯一一個讓我特別敬佩喜歡的作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的情節感動的從頭哭到尾,被這本書裏面的每一句語言所感動。

它裏面的語言非常樸實,樸實的讓我覺得就好像是我身邊的人發生的事情一樣,而且它是慢慢的、漸漸的將這個故事講述出來的。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書中催人淚下的劇情很多。年少時,福貴敗光了家業,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生活漸漸有了好轉,好像就是苦中作樂。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讀後感·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想,餘華寫這本書,並不是想讓我們因此而悲傷,而是如同書名一樣活着,生命中其實並沒有幸運和不幸。在我看來,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然後堅強的活下來。我想,不論是在大學中,還是以後的社會上,我都都需要一顆堅定的的內心,支撐我們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靜靜地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苦與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