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有感

來源:文書谷 2.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故鄉》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故鄉》有感

讀《故鄉》有感1

在寒假,我打算既做完自己的作業,又充實我的寒假生活。所以我讀了幾本優質的青少年讀物,諸如:《故鄉》《海底兩萬裏》《獵人筆記》《白洋澱紀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但令我最受感慨的還要數魯迅的《故鄉》。

要了解一部書就要先了解作者和其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著有《狂人日記》《故鄉》《朝花夕拾》等。《故鄉》一共10個章節(不包括小引和後記),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所聞所憶所感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最後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對方的論點和論據,然後駁斥對方的論證。其中,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真是太對了。在我們生活中,無論是默默無聞的清潔工、秉公執法的警察,還是豐功偉績的鐘南山院士、袁隆平爺爺,他們都是同魯迅説的那樣的人——中國的脊樑,他們都是我們中國必不可少的人。正是他們每天堅守在自己的職位上,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埋頭苦幹,拼命硬幹,捨身求法的人,才讓我們中國飛速發展起來。

我再舉一位科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的“兩彈元勛”, 正是他,讓中國擁有了國防和武器;正是他,使中國不再受他國核武威脅;正是他,讓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一生都在為國家奉獻着。無私奉獻,不求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就是魯迅先生所説的中國的脊樑!

正是這些“脊樑”,祖國不斷強大起來,國家全面進入小康,GDP、軍事實力穩步提升,世界地位升到一個又一個新高度!

我為我是一個華夏人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而我們作為祖國新一代的花朵和希望,更應該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為祖國的建設添一把新火,也做那些中國的脊樑。

願我的祖國永遠能夠繁榮富強,國泰民安,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祖國之棟樑,中國之脊樑!

讀《故鄉》有感2

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情感,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台,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一直讓人感覺生澀。閏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農民的代表。閏土的少年時光多美好!抓鳥,刺猹,拾貝,觀魚,多快樂的生活。但中年時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不能形容,這又是怎樣的不幸!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怎樣?倘若人人振奮起來,閏土又怎會成一個悲劇?楊二嫂也是魯迅筆下的人物之一。她絕不只是一個笑話。她代表了無數市井小民。或許她唯利是圖造謠生事,但在文中魯迅並沒有呵斥。為什麼?在魯迅看來,市井小民就是如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貪點小便宜,又何妨?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楊二嫂會一直存在。對於這種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引起了先生的思考。舊社會就是一條路,努力的改變社會的封建、迷信,改變人們封建的思想,新時代的大門才能打開。而《故鄉》種最令人傷心的,莫過於失去“故鄉”這個美好地方的“我”。其實故鄉沒變,變得只是“我”心中的觀念罷了。

讀《故鄉》有感3

讀這本書的題目時,我的心中有一股温暖的感覺。

書中的主人公小男孩比利,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一對浣熊獵犬。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掙錢買狗,比利替釣魚人賣過魚蝦,賣過蔬菜,遭過父母的反對,聽過別人的嘲笑。可是,這些都沒有阻擋他實現願望的信念!歷盡千辛萬苦,比利終於得到了這對心愛的獵犬——老丹和小安。我在為比利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感受到:其實不是比利有什麼特別的能耐,只是他有一種很寶貴的品質,那就是意志堅強!

比利成功地訓練了這對獵犬。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背後,這個小男孩和他心愛的獵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當比利在第一次打獵時,他毅然砍斷一棵幾個人合抱才能抱起來的粗壯楓樹來獲取小獵犬的信任,這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可比利做到了。

再看看老丹和小安,這兩隻獵犬勝過多少擁有貴族血統的名貴犬。這一對奇妙的組合多門有默契。老丹的勇猛與小安的睿智融為一體,取長補短,給所有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於山獅的搏鬥中,忠實的老丹,為了保護主人而身負重傷,奄奄一息。讀着,我眼前彷彿出現了老丹那無奈但是依然堅強的眼神,我忍不住停下來,一遍又一遍地讀着這些文字,心中默默地為它祈禱,希望老丹能戰勝傷痛,勇敢地站起來!可是,事與願違,老丹死了,可愛温順的小安失去了同伴,變得異常脆弱,也不願再活下去了。我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的眼淚,心裏難過極了!是為獵犬難過?是為比利難過?我也説不清。

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信:動物和人一樣有着豐富的情感,他們是我們忠實的夥伴。我深信,那紅色的羊齒草,就是最好的見證!

讀《故鄉》有感4

在暑假中,老師要求我們讀三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魯迅的作品集《故鄉》。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借的。當時,我毫不猶豫的把這本書從書架上拿下來,迫不及待的想細細閲讀。

這本書包含了魯迅一生所著的各種各樣的散文和小説,展現了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

在“散文輯”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魯迅通過回憶童年往事來敍述他與阿長的故事;通過童年對長媽媽的情感以及她名字的來歷、外形的特點進行詳述。告訴我們魯迅原是尊重阿長,但阿長謀害了隱鼠,已導致他對阿長的敬意慢慢淡化了。雖然如此,可阿長的一個舉動又喚醒了自己對她的敬意。我想,別人不肯做的,也不願意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消失了。

在“小説輯”中,令我難忘的是許多名言以及他獨特的寫作手法。就拿《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來説吧。這句話原是個病句。因為“大約”和“已經”互相沖突了。可魯迅卻敢大膽地使用它。這樣就表達了魯迅對孔乙己死活的懷疑。還有《閏土》中的結尾部分“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被世人當作是他的名言,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樣,廣為傳頌。

這本書讓我認識魯迅、瞭解魯迅,從而成為讓我希望可以閲讀更多魯迅著作的一扇窗。它讓我真實的感受到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從而拓展了我的知識面和閲讀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

讀《故鄉》有感5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一書講述了主人公比利的家在美國奧沙克山區一個美麗的峽谷中,他最大的心願是得到一對獵犬。他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依靠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攢錢終於買來了他心愛的獵犬——老丹和小安,並與兩條獵犬一起捕捉浣熊,得到了捕獵比賽的金獎。比利不輕言放棄的故事,不由讓我想起了學打籃球的事。

打籃球是一件十分累人的體育運動項目,爸爸媽媽希望我通過鍛鍊快點長高,於是為我報了籃球課。一開始,我天真地認為打籃球只不過是去隨便打打比賽,充其量也只是玩玩而已。我去上了第一節課後不禁“大失所望”,教練説先要熱身半小時,休息5-10分鐘,再運球30分鐘,然後打比賽30分鐘,最後是沿着球場跑上10圈。這就是我們一節課的內容。

第一節課,我們的熱身是從一個小遊戲開始的,名字叫“運球抓人”。需要一隻手運球,一隻手抓人。首先輪到我來抓,我是這裏的新生,其他的都是老生。他們一個個東躲xx跑到我前面引誘我,一會又走到我身後嚇唬我,他們就像一條條靈活的魚在水裏遊動,我怎麼也抓不住他們。我又氣又惱,心裏直埋怨教練為什麼不給我安排到新生班裏,簡直不想再學了。這時我眼前浮現出《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的主人公比利用了兩年時間才攢到50美元買獵犬的情景,而我卻連一個多小時的運動都想放棄不做,頓時感到臉上火辣辣的。我想我也一定行的',於是咬咬牙堅持下去。

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時間,我喝了一大杯水才緩解了口渴。這時,我卻感到大腿的肌肉又酸又痛,如果這裏有張牀,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躺上去。此刻,大腳趾處也傳來了一陣痛楚,原來經過剛才的熱身,我的腳趾上居然起了一個大水泡。短暫的休息時間在教練的口哨聲中很快結束了,我一跑腳趾頭上的疼痛就一陣陣向我襲來,教練卻責備我偷懶。我心裏有委屈又惱火,明明事出有因,卻被人誤會。我忽然又想起了比利,他不就是我的榜樣嘛,不就是一個多小時的運動而已,我一定可以挺過去的。這樣為自己一打氣,似乎腳上也不再像剛才那麼疼了。

到了打比賽的時間,腳上的水泡更痛了。我正準備和教練説自己腳上已經長了一個大水泡,比賽不參加,讓我在一邊休息觀賽。話到嘴邊,我又想起了比利得到一對獵犬的經歷。我想他當時遇到的困難比我難多了,但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難道打籃球這點小事就能難倒我嗎?我相信我也一定能夠堅持並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教練居然安排我打主力。我一次次想起比利的故事,那些情節就一次次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教練宣佈我們以四比三的成績打敗對方時,我興奮地大聲叫了出來,沒想到我不僅堅持下來,還在比賽中為我們隊出了不少力。此刻,我完全忘記了腳上的疼痛。

比利靠堅持和努力工作換來了心愛的獵犬,每當我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我便會想起他,他堅持不懈,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給我無窮的力量和勇氣!

讀《故鄉》有感6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後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裏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裏和在自己家一樣,什麼都幹。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麼都和他説,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麼都説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為閏土的心裏,不像以前,裝着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後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7

《故鄉在遠方》是一篇寫故鄉的散文。但與一般寫思念故鄉的抒情散文不同。這讓我想起了我與我故鄉的故事……

文中一共描繪了作者經歷的四個“故鄉”。這四個故鄉每一個都是那樣美,然而作者對四個故鄉的感受都各不相同。

在作者的筆下,故鄉是一個接一個變化着的。而自己卻是一個處處無家的流浪者,不知道哪兒是自己的故鄉。

作者筆下的“故鄉”不只是單純的地域概念,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園”,一個安放感情的地方。所以,“故鄉”隨性而動,因情而生,所以只要作者“還會繼續流浪”,就會處處為家,就正如題目所説,他的故鄉在遠方。

作者原生活在水光瀲灩——山色空濛的西湖,但作者漸漸地感到杭州與她格格不入,從而走向遙遠而寒冷的.北大荒……

我的故鄉在美麗的產白山腳下的吉林省,這裏是我安放感情的地方,我從小生活在這裏,這裏有我童年的記憶、生活的痕跡。如今的我仍然生活在這冰雪之地,但十年後,我會離開這裏,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隨遇而安,落地生根,像一羣新時代的遊牧民族,一羣永無歸宿的流浪移民。

我想,在我內心的深處,自己對那片土地仍有深深的熱愛,我愛那片土地,因為在這篇土地上,有我快樂的童年、心愛的親人、傷心的淚水,那是一種來自靈魂的親切,是血濃於水的親切,由不得你來拒絕。

還記得年幼時在門前與小夥伴玩剪刀石頭布,每個嘴邊洋溢着幸福,昔日的朋友可能都已經外出打拼,但不要忘了大家來自同一個故鄉,擁有同一份記憶……

故鄉總是留給我們太多美好記憶,種種感情不能表達我們對故鄉的情義。在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總能體會到其他地方體會不到的温馨與舒適,因為這是我們的故鄉,它從來沒有拋棄過我們,永遠都是我們傷害了它。

也許多年以後離開了生我養我的故鄉,離開了父親姐妹,可我總會想起我的故鄉。也許我已經年多半百,在繁華的都市,熱鬧的水鄉或是偏僻的高原……但是我依然忘卻不掉生我養我的長白高地……這就是我與作者共同的地方,生我養我的地方和親人至死不忘!永遠不會抹掉我童年的記憶!我的志向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可愛故鄉的心永遠也抹殺不掉,這就是我與作者用同感的地方,我愛筆者的幾個故鄉,更愛我美麗的大美長白山!將來無論我走向何方也不會忘記你!

讀《故鄉》有感8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看到文章《故鄉》的第一句話,我就忍不住繼續仔細往下讀了起來。開頭的一句話,竟然就能抒發這麼多的情感,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回到故鄉時候的失望與落寞,對自己不能憶起故鄉曾經樣子的懊惱。多麼真切的語句啊。

後來慢慢地往後讀,讀到母親提到搬家的時候,眼角有一絲落寞,然後又決口不提搬家的事情了。短短的一句話,將母親難捨故土,不想遠離這裏的心情描寫地淋漓盡致了。母親的眼神淒涼,一個老人在故土住了這麼多年,看到故鄉日漸荒廢,人的容顏也慢慢變了,有的人心也變了,見證了太多的滄海桑田,內心是何等的淒涼。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一生的操勞,鍾愛的老家,內心竟也有了點心疼。

讀到作者回憶與閏土兒時交談玩耍捨不得對方離開時,我想起了從小的發小們。因為我讀書讀到中途就轉去城市裏了,幾年的不見,明顯感到與他們之間有了淡淡的隔閡,以前一起嬉戲打鬧的場景竟也不好意思提及。最悲傷的事情,是曾經熟悉的人漸行漸遠。透過文字我也能體會作者心裏的失落與無奈。

曾經那麼愛美的豆腐“西施”,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愛擦粉,愛打扮了,坐着的樣子也不再那麼端莊了。甚至變得有點嫉妒日子比她好的人,惹上了貪婪小便宜的惡習。時間那麼久,有的人仍然可以做出水芙蓉堅守本心,有的人卻在時光裏淪落了,變成了自己最不想變成的樣子。這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落魄時代的悲哀。

年少的閏土和自己無所不語,長大的閏土對自己卑躬屈膝。年輕的“豆腐西施”保持着自己最美好的樣子,老了的“西施”整天思考佔小便宜,人生有時很諷刺。每一個人都曾經歷最艱苦的時刻,只是,唯有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人才不會在歲月裏沉淪。

讀《故鄉》有感9

許多人曾把絢麗多彩的朝陽描繪成徐徐向我們走來的花枝招展的少女,更多的人也曾用五彩繽紛的語言描繪出火紅的夕陽西下之後,在這一派迷人的夜色之中,偶然捕捉到了星光的星光倩影……

遠處閃爍着的聖潔的光,已分不清哪裏是燈哪裏是星了,這裏是燈的海洋,這裏是星的海洋,仰望空間,那天幕上競鑲嵌着無數晶瑩的珠寶,就像那驟然揭開的灰色的貝殼,柔軟的裏層競孕育着一層迷人的飽滿的珍珠,萬頭攢動。然而這裏與之不同的是,天幕中閃爍的光是銀白色的,這,不禁使我又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潔白的荷花!但我覺得,這裏,難道不比那“剛出浴的美人”般的`荷花還要醉人嗎?這竟使我的貪婪的私慾發作起來,伸開雙臂去捕捉它來盡情的玩賞。然而,那又是怎樣可笑的妄想啊!它們是聖潔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當我微微動了一下,由於痴神仰望而有些痠痛的脖頸的時候,與我眼光平行的遠處,居然呈現出一片奇祕的海洋,海面上波光粼粼,但沒有洶湧的波濤,沒有吼叫的海風。然而這裏並不是寂靜的,聽,那裏有清脆的“嘀嘀嘀”的聲音,噢,還有兩顆閃亮的流星在後面緊緊追逐。

啊,那故鄉的夜晚!那迷人的星光與萬家燈火!

讀《故鄉》有感10

進了學校,小強和娟就分開走了,因為他們的寢室在不同的方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根本不知道要讀那篇文章。離開地球是我的無奈,離去也是我的選擇;可它突然把剛才吃進肚子的食物吐了出來,然後又去吃,吃了又吐,吐了又吃......這樣折騰了好幾回後,終於把食物真正地吃下去了。

然而鄉愁並非主要的,最讓人感到悲哀的卻是閏土的巨大改變。那個金黃圓月下西瓜田裏的閏土不見了,站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個捏着長煙管裹着薄棉衣在冷風中瑟瑟發抖的農民。閏土悽苦的生活是什麼造成的呢?是那個社會。這一切都讓人感傷,鄉愁夾雜着作者對故鄉破敗的感慨,不免有萬種滋味齊聚在心頭的感覺。惟有希望才會讓人在寒冬裏感到心底的一絲温暖。哀傷與希望的交織可以説是《故鄉》的基調。

對我來説,回憶故鄉的時候只有留戀,因為自己的快樂的童年留在故鄉。

從鄉下小鎮來到北京,進了一所美麗的大學,卻喪失了我的聽覺,除了麻雀、灰喜鵲,和嘰嘰喳喳的烏鴉,我聽不到其他的.鳥叫。我盯着那羣飛遠的麻雀,告訴自己它們是黃鸝,是杜鵑,是布穀鳥....

我聽不到麥叢裏斑雞一長一短的叫聲,我聽不到松樹林裏金翅兒的啼鳴,我聽不到秋空裏“滴滴水”的清脆的裂響,我聽不到屋檐上燕子的歌。

我也聽不到溪流的塗塗的聲音,也聽不到晨霧裏不知名的蟲子晨曲,我也聽不到原野上黃牛的長哞和陽光裏曬太陽的豬患快意的呼喊......

我再也沒有看到自由飛翔的羽翼,再也沒有看到夕陽裏飄起的炊煙,再也沒有看到拖着鼻涕打鬧的童年......

我的故鄉有座荒家,裏面埋葬着我的夢想,我的靈魂,我的心。有一天它會裂開,跳出一隻金褐色的蟋蟀,它震響雙翅,進入我的夢鄉。關於希望

以前看過豐子愷先生的一篇短文,叫做《實行的悲哀》。大意是説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打算的時候興致勃勃,充滿了激情,可是真正實行起來了,卻會發現不過爾爾,難免有些失望。他特憊舉了學生放假的例子,大概也是我們當學生共同的感受吧,即放假前對假期的生活充滿了憧憬,真到了假期,想像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其實也平淡得很。他把這形容為一種“悲哀”。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説時,我就深切地為這種“悲哀”所籠策。當然,還有一句更流行的話能將這種悲哀表達得更加貼切,那就是“相見不如懷念”。

其實,細緻地想一下,也許會有這樣一個結論:人的想像力總比現實的可能性要大。當把一件事情想像得很美好時,現實不會那麼美好;當把一件事情想像得很糟時,現實也不至於那麼壞。於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可能就是要比生活在憧憬中的人要平靜一些,不至於在大喜大悲中大起大落。

按照上面的説法,豐子愷先生文章的題目就應該改作《憧憬的悲哀》了。不是嗎?是我們自己無端地構造出一個“美好的假期”,而最後只能在現實中跌落;是“我”一直念念不忘早已不存在的月夜下的閏土,才會感到“氣悶”和“悲哀”。

想到這裏,就愈感到小説結尾處的深刻了。“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原來讀這句話時,總覺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裏。現在才發現,它是在敍述一種人生態度。魯迅先生説的“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意思並非讓人們放棄希望,而是把希望放在一個並不顯眼的位置,不要讓希望總是佔據自己過多的視野。在現實中踏實地走着,這樣就不會總是失望,於是路有了,離希望也更近了。

我想魯迅先生的告誡也許特別適用於我們年輕人。從小就在“長大了以後要當科學家”、“長大了以後要當藝術家”的口號中生活慣了,倒是很少被教育去認識現實中的困難。於是總是在失望中去接受現實,好像現實和理想總是矛盾的。為什麼不能從一開始就平靜恬淡一點呢?這就會有更多前進時的喜悦,更少受挫時的沮喪了。

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是需要理想和勇氣的,但這遠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走,並且要一直走下去,持之以恆,永不放棄。

讀《故鄉》有感11

從我出生到現在的十二年裏,我閲書無數,在這沒有千本也有數百本的書堆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非“民族魂”魯迅所著的《故鄉》莫屬了。

幾年前,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故鄉》,卻無法從中體會到一絲情感,只當是一篇白話文敷衍了事地讀完罷了,而現在重讀一遍,又是另一種味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舊社會等級階層的不滿;對童年時無憂生活的懷念;對後輩們身上所藴含的希望……

魯迅在這篇小説中藉助閏土這個人物描寫了兩個不同的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對於過去的`故鄉,作者借閏土之口,寫出了他小時候所向往的美好境地,並寫出自己對自由的嚮往。而現在的故鄉,卻讓作者感到十分惆悵:二十年的時間,讓故鄉、故鄉的人有了太多轉變。閏土由“兒時的玩伴”轉變成了“下人”,身份成了他們倆之間可悲的、無法跨越的“厚障壁”。作者還在文中刻畫了“豆腐西施”這樣的形象,用她的刁鑽、無恥反映出中國勞動人民的“辛苦麻木”。儘管故鄉變得如此不堪,但作者仍從孩子們、後代們身上看到了改變舊社會的希望,正如他自己説的那樣:“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文中閏土向魯迅所描述的,正是我們孩子所神往的地方呀!大人們可能都會認為,吃得飽,穿得暖,能上學對孩子來説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些事情卻被忽略了:我們也需要自由,也需要知道許多新鮮事,也需要親身經歷各種事物呀!而現在,我卻只能坐在矮矮的板凳上,託頭聽着爸爸講述他們小時候的有趣經歷了。

讀完這篇小説,我對於文中閏土與魯迅之間的友情我也頗有感觸。在學校中,我有一位知音好友,遇到問題我們一起攻破,遇到困難我們互相幫助,可以説我們的現在的友情是牢不可破的,但讀了《故鄉》之後,我卻有了一絲擔憂:三年後也許我們還是好友,但五年後、十年後呢?我們是否會像魯迅與閏土一樣,隔上厚厚的壁障呢?為此,我想了好久,總算得出一個結論:好好把握現在的友情,以後多聯繫,也許就不會互相生疏了。真希望純真的友情能保存到永遠!

魯迅的作品微言大義,他的話,讓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故鄉》,定能被千古傳誦!

讀《故鄉》有感12

出了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是過完了。小時候的這天,每家每户的小孩子必有一個燈籠,等待着夜晚的到來。燈籠是春節前臘月二十八的集市上買的,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小燈籠掛在網牆上,有蠟燭的,有裝電池的。小孩子們拉着家長站在攤前,伸着小胳膊説要這個要那個,總覺得別的比手裏的好看,攤主忙的團團轉,也不着急,樂呵呵的好脾氣地換來換去,熱熱鬧鬧。

終於正月十五到了,天還沒黑,各家各户的小朋友就很着急的把新燈籠拿出來,放蠟燭的'擱好蠟燭,點燈籠的裝好電池。天剛擦黑,一個個的小燈籠都迫不及待地亮起來了,跑出家門,來到巷子裏。你一個燈籠,我一個燈籠,越來越多,在黑夜裏飛來飛去,伴着孩子們的歡笑聲。最悲傷的事情莫過於蠟燭倒了,把燈籠燒沒了。小孩子們最開心看到這種事情,沒有惡意,只是聚在一起哈哈哈大笑,ta的燈籠燒沒了,隨後又一陣風似的去了別處。你也只能看着燈籠化成一團灰燼,在歡樂的夜裏,你只能做個旁觀者,跟着燈籠還好着的小夥伴們跑來跑去。雖説沒了燈籠,但跟小夥伴們在一起,總是快樂的。這時候,你會特別羨慕電燈籠。電燈籠不僅顏色特別鮮亮,還完全不用擔心被火燒沒了。

電燈籠乾乾淨淨的,沒有蠟燭燈籠裏的蠟燭隨風搖擺的樣子,也沒有蠟燭燃燒時的味道,更沒有因跑步擔心蠟燭倒了的危機。雖然顏色鮮亮,燈光明亮,可與人的交流沒了。當手持蠟燭燈籠瘋跑的時候,忽然有人大喊“啊呀,我的蠟燭快倒了”,周圍的小夥伴們會停下腳步,圍上來,守護者這個快要倒的蠟燭。當蠟燭穩當之後,一陣歡呼,繼續跑。當蠟燭不幸倒下,也沒關係,大家哈哈一樂,無所謂。

還有一種燈籠,是自制的。家長中有手巧的,會找來一根鐵絲或者竹絲,做成燈籠的架子,底部放一個瓶蓋兒做的蠟燭座兒,再蒙上一層薄薄的紅紗,配上蠟燭,齊活!燈籠是在小孩子的期盼中成形的,找材料、彎架子、找剪刀、找繩子……在整個過程中,最忙碌的就屬小朋友了,最期待的也是小朋友。看着最終成形的燈籠,高興的不僅是完美漂亮的燈籠,還有那份參與制作的過程,與爸媽一起體會手工的快樂。這種燈籠是正月十五無法磨滅的記憶,當孩子們長大了,做父母的時候,這種記憶會重新啟用,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體會着兒時做燈籠快樂。

一説起元宵節,總會離不開過年。每到臘月三十,家家户户門口都會掛起兩個大大的紅燈籠,天擦黑就打開,一直亮到第二天天亮。過年期間走在巷子裏,兩側都是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形成兩條平直的燈籠線,不僅照亮了夜間的路,還透着濃濃的年味兒。要是再下點雪,更漂亮了。

如今我們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兒時那種快樂好像消失了。其實,過年過年,本來就是給小朋友過得。小孩子們在新年裏可以穿新衣,有紅包,有好吃的,還不用做作業,可以玩遊戲~快樂總是那麼多,一天根本不夠裝。長大以後,快樂變得不是那麼簡單了,而是更有責任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裏的父母健康,孩子快樂,心裏才會變得快樂。

讀《故鄉》有感13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體會到了很多事情,但其中還是希望最為突出。

一個社會,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分成尊卑不同的上下階層。上級層層剝削,下級無奈受剝削。某些人甘於受別人剝削壓迫,然後去壓榨、欺壓比他們還下層的人民。某些人雖然對壓迫表示痛苦,但卻無力反抗,同時沒有想過去反抗。有些人在壓迫下變得壞了,人際交往出現問題。人與人之間是厚障壁,無法溝通交流,也無法互相理解,更不能友好相處。有的人卑鄙,尖酸刻薄了,潑悍了,庸俗勢利,貪婪了,有的人麻木愚昧,抱怨,對生活消極了,有的人冷漠,壓迫人民,不顧人民只顧自己的利益了。在這個社會,城市與農村都很貧窮荒涼,灰濛濛的陰影籠罩在上空。這便是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

我感受到了在那個年代裏生活的苦和人民的苦,感受到了舊中國的落後衰敗。魯迅先生生活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當然感覺非常黑暗、迷茫、無助。

的確,魯迅先生願意創造美好未來,但沒有人能與他結伴而行。這是多麼悲哀而又激憤的事實啊!

但魯迅先生仍懷有希望,保留着希望的種子,願意去尋找肥沃的土地,探索方法,將實踐變為美好的.現實,開創新的生活,開出漂亮的花朵。雖然希望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我認為它是必要的。人有了理想希望,才能去追求,去探索。在沮喪灰心時給予力量,驕傲時給予警示。希望真的是極其重要的。在黑暗的社會中,魯迅先生就是因為有希望,才構造出了一點點的想象,給他慰藉,為他點了一盞燈。在那個灰濛濛的地方,有如雲朵移開一塊,透進幾縷陽光。

在生活中,各個方面我們都應擁有希望,讓自己向成功一點點靠近。有了希望的種子,只要找到合適的土地,任何時候都能生根發芽,開出花。

讀《故鄉》有感14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書中描寫了一個名叫比利的男孩通過自己的努力買了兩隻獵犬後的故事。我在看書時差點潸然淚下,這個故事很感人。它大致的.內容是:

男孩比利在經過兩年時間的磨練後,終於攢足了買兩隻浣熊獵狗:老丹和小安。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共同捕捉浣熊的美好時光。形影不離的小丹和老安使比利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浣熊獵人,並贏得了獵浣熊比賽的金獎盃。然而在一次狩獵中,比利遇到獅子,勇敢地老安用生命保護了主人,深情的小丹拒絕進食,最終死在了老安的墳墓上。比利他們要搬家去鎮上,去與老安與小丹告別時,看見了傳説中,只有天使才能種下的漂亮的紅色羊齒草。這就是本書名叫《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的緣由。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有了幾點感悟:

1做事要堅持。比利想要兩隻浣熊獵犬,但他沒錢買,不過他沒有放棄。通過兩年時間的磨練與攢錢,終於買下了兩隻浣熊獵犬。

2要有耐心。比利剛買來的狗,什麼都不懂,在比利耐心調教下,才變成了百戰百勝的浣熊獵犬。

3要勇敢。當比利參加比賽時,天下起了大雪,他們迷了路,不過他們很鎮定,還獲得了冠軍。

4要對動物好,關心。老丹之所以會為了比利奮不顧身,是因為他知道比利對他好,不會傷害他。

這些在生活中都要有。我們不能傷害別人,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在一開始聽説浣熊要被捕捉,很奇怪,經過調查知道了,原來是浣熊會偷吃食物。浣熊在晚上出來,而且一很多把戲,所以能捉到兩隻算好了。書的結尾説兩隻獵犬就像是上帝派來幫助比利的,話説得不錯,不過它們最終被收回了。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

讀《故鄉》有感15

《故鄉》這本書是出自大作家魯迅之手。它揭開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辛。在歷經二十年之後,文中的閏土已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愛美麗也早就逝去,成了歷經滄桑的鄉下人。

《故鄉》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過於閏土了。因為他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完全不一樣,簡直是天差地別。在魯迅先生的眼裏閏土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勤勞能幹的少年。還見多識廣,會講許多有趣的事給魯迅聽,才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的生活有了嚮往。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魯迅先生和我的記憶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後,他們相遇時,閏土完全變了。一點以前的樣子也沒有,甚至連少年時的影子也沒了。原先紫色的臉蛋,已變成灰黃灰黃,還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皺紋,他已失去了從前的純真,變成了一個可憐呆板的人。我知道這是舊社會人過度的勞動,才變成了這樣。原先的健康已變疲勞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壓力太大了,把他壓得連背都直不起來。他是多麼可憐啊!他看起來不像中年人,更像個老年人。

在書中,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閏土的“他看見我,臉上浮現淒涼和歡喜的眼神。嘴動了動,想要説什麼。終於他的神情變得恭敬起來,分明説道老爺……”從這裏,我知道長大後的閏土已經知道自己和魯迅的差距,已經變得自卑起來,已經明白自己和魯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樂的時光,再也感受不到過去的兄弟情誼了。

從閏土的身上我知道了舊社會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勞動人民的苦難。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裏,我為此感到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