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通用15篇)

來源:文書谷 1.8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活着》讀後感(通用15篇)

《活着》讀後感1

書名為活着,但整篇故事都在講述福貴身邊的人是如何接連死去,最終只留他一個人留存於世間,就像夜空中高懸的天煞孤星,只留讀者錯愕當場。

餘華無疑是個鐵石心腸的作者,他想要通過將無數哀莫大矣的不幸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福貴的名字沒有成為一個美好的祝福,反而像是一個冰冷的詛咒,在故事中露出輕蔑的笑。我們看着福貴接連不斷的遭受不幸,在經歷過破產與戰爭的洗禮後,福貴從原本荒誕的紈絝與醉生夢死到歸於平凡。即使是在那樣艱難的歲月裏,他的妻子家珍也始終沒有拋棄過他,正當我們以為故事的走向即將好轉時,餘華便開始用冰冷的筆調將美好的夢境打碎,就像魯迅所説:“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撕碎給別人看。”而詛咒從未遠離,始終在某個角落凝視着福貴。不幸之所以痛徹人心,無非是原本可以的前景太過美好。

家珍的離去無疑給了福貴最沉重的一刀。從故事的開頭到她的死去,她都是福貴最為不離不棄的陪伴,兩人共同咀嚼着生活的不幸。而當她離去時,福貴靈魂的一部分無疑隨她飄散而去,生活的磨難讓他最終只能説出“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一點是非也沒留下。”

流淚流盡的人再也流不出眼淚,他是真心覺得家珍死在那個下午即將過去,太陽掛在西邊的天空上,不再那麼耀眼的黃昏,死在自家的牀上死得很好。她親眼看到了自己牽掛的女兒出嫁時的幸福,也一次次的送走了黑髮人,在與富貴走過風風雨雨以及風風雨雨後,對躺在病牀上的她來説活着只是給這個不就貧窮的`家圖添負擔,而對家珍來説也是肉體到精神上的折磨。所以在這樣一個美麗的黃昏平平淡淡的離去,於灰暗的日子裏最終還留下了天邊的晚霞,死得真的很好。

家珍就像那晚霞一樣,在《活着》這本冰冷陰暗,充斥着血腥味的故事中用她温暖但逐漸黯淡的微光撫慰着福貴也撫慰着讀者。而她的死去就像一片草地在風中搖曳,寧靜在遙遠處波動。此處是荒野,必花開繁盛。

即使看完《活着》這本小説,我依舊沒有搞懂什麼才叫活着。我們到底是為了生活而活着,還是為了活着而生活。當活着僅僅只是為了活着,人生是不是就失去了意義。但當福貴唱着“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歌時,我覺得他穿梭在歲月之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扼住命運的咽喉,很多人光是活着就以及竭盡全力。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儘管失去所有,甚至無法言喻,但人們對生活的想象與表達從未停止,他們因苦惱而復活,因悲哀而昇華,”這便是生命的力量

《活着》讀後感2

在現代文化史上,豐子愷是以漫畫家著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讀來雅緻極高,雖然描寫的都是生活中平淡家常的瑣碎事物,但在豐子愷先生筆下這種簡單平淡的生活似乎成了一種風格,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他的水墨畫簡單的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意境,俞伯平曾評價他:“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間的情味。”我想這也是到現在,大眾讀者們都頗為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文章和字畫的原因,在這裏彷彿我們迴歸到人生最初的純與真,在這裏從尋常事物中發現最有趣味的人生哲學,從而激發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

《活着本來單純》整理了豐子愷先生以往的經典短篇散文和他的小畫,集合成書。每一篇散文都是在描述生活的瑣事,比如自家的僕人,鄰居家的囡囡,搬運食物的螞蟻、一起飲酒的故友以及那一隻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大白鵝。在書中,我訝異於他能把一羣螞蟻搬運食物的事情描述得那麼惟妙惟肖,能把自家養的那隻大白鵝驕傲且愚蠢的性格刻畫得入目三分。想來豐子愷先生筆下的文字那麼細膩,那麼淳樸雅趣,是因為對生活有着高度的熱愛,並且有着細緻入微的觀察。在科技發達,物慾橫流的時代裏,一份純真和質樸倒顯得珍貴。我很喜歡他文字裏的簡單淳樸,彷彿在和你講他過去的故事,平易有趣又富有哲味。合上書卻倒過來一想,生活本就簡單平淡,在豐子愷先生的筆下最妙趣橫生,現在的我們卻成天嚷嚷着無聊想要過有趣的.日子,其實生活中的“有趣”並不是只在豐子愷先生的筆下,而是在於他有一顆豁達開朗的心。若能擁有這樣的胸懷去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何愁生活不開花,何處不充滿詩意呢?活着這件事,本來就單純。

“單純是內心的修煉,心地質樸,純粹專注,做好自己;單純是高級的智慧,化繁為簡,看淡得失。”原本我們都是單純的孩童,只不過成長的歷練讓我們將單純扼殺,所有的怒放的、炙熱的感情的萌芽,屢屢受挫,不敢再生,從而將自己隱藏,然後學着帶個面具在社會裏左衝右突,然而到頭來,卻總是發現人生不知所從,連自己都迷失在了戰場。然而細細體會自己的本心,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驀然回首,你就會發現,現代人無數次對於“我是誰”的發問,其答案不正是在“單純”二字之間嗎?去找回它吧,做一個單純的人,因為人終要為自己活着。“以一種超越的豁達遊戲人間,無寵不驚過一生”。

讀罷《活着本來單純》,覺得我們就要像豐子愷先生那樣,以一顆純潔細膩的心去記錄生活、感悟生活,以禪意熱愛的心過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細緻觀察、多思多考,你會發現,生活裏的美好很多,我們也可以很開心和快樂。

《活着》讀後感3

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於一個奇妙的世界裏,在這個世界,我緊緊的跟着一名男子,看着他放縱無賴,敗光家產;看着他遭受苦難,浪子回頭;看着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又看着他與一頭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這個男子,名為福貴。

從書本世界中醒來,才發現自己的眼淚早已落至頁面,浸濕了紙張。我的心軟的一塌糊塗,可背後卻又不經發冷。坐着的平等描寫實在太過真實,而我也經不住內心的蠢動,在恐懼和好奇中,探尋着書中故事。

我認為富貴生活的很累,他輸光家產後父死,妻離。終是開始下田去幹農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種五畝田,想想都辛苦,何況這人先前還是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我本以為他是堅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卻又踏實了下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正如他娘説的,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人就是這種情緒化的動物,活得高興了,再累又有什麼?

福貴的人生是苦是慘,可裏面也有着無數細小的温情存在,正是因為這些温暖,才讓他眷戀這個世界,不想放棄活着的希望。他之前活着,是為了養家餬口,他之後活着,是因為只有活着才能擁有足夠的時間回憶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樂的事。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活着呢?為了學習,為了陪伴對自己重要的人,為了享受這世間的美好,還是為了承擔自己身上的責任,為了報效給我們提供保護的祖國?我心中的答案還有些模糊。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我相信,我總有一天會明白自己活着的意義。

福貴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後一直掙扎着活着。戰爭,改革,饑荒他都經歷過了,他把他的親人,所有的親人都親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還是沒有死。其實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貴説過,一個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我認為,這句話反過來説也是可以的。一個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麼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強大的,有人説,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看似平常的東西,卻少有人真正擁有。

舉個例子吧。身患絕症的病人有兩種,一種是積極向上,配合治療的.。這種人對人世還有眷戀和希望,往往會得到好的治療結果。另一種人怨天憂人,自怨自哀,最後竟鬱鬱而終,而並非因病死亡。難道説這種人就沒有求生的意志嗎?難道他就不想活嗎?不!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想活並不等於擁有求生的意志,擁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着卻不能忍受苦難,也終將死去。書中的春生就是這樣,他答應了福貴要活着,可卻忍受不了嚴刑吊打之苦,最終上吊而死。

縱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難,但生命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我們不應該被挫折戰勝,所該做的,應是好好呵護生命中的美好,活在當下,努力去活。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奪生之意志也。”

《活着》讀後感4

本週讀的是餘華的《活着》,主人公富貴在老年時講述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出生在富貴家庭,染上賭和嫖,輸光了家產,父被氣身亡。年輕時被抓壯丁,後回到家鄉,母親已病死,女兒已病啞。壯年時妻子染病,兒子去獻血,血被抽乾淨,人枯竭而死。

中年時女兒難產死了,妻子傷心病亡,無人照顧的女婿,出生沒孃的外孫。老年時女婿工傷而死,外孫吃豆時被撐死,只有一頭老黃牛,陪伴在身邊。

書中有一些句子,摘抄如下:

人都是一樣的,手伸進別人口袋裏掏錢時那個眉開眼笑,輪到自己給錢了一個個都跟哭喪一樣。

他説的話就像是一把鈍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

要飯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沒錢了也還是少爺。人要是累得整天沒力氣,就不會去亂想了。

想着想着心裏像是被堵住了,都透不過氣來,像被人捂住了嘴和鼻子一樣。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活着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如果單從書裏講述的大事記來看,這真是一個足足沉重的悲劇。在看的過程裏,我的內心一直帶着一種期盼,期盼這個老人,在經歷一些不幸後能扭轉過來,過上幸福的生活,直到合上書本,結局也是悽慘的。

看完以後,倒不大記得清楚那些悲傷的細節,而對於書中小幸運的細節記憶深刻。

父親在知道兒子敗光了家產後把田地房屋換了銅錢,讓兒子挑去還債的温情,那種無奈卻如釋重負的情感。母親用小腳一瘸一拐去挖野菜,從一個地主太太到什麼活都能做的老婆婆。

妻子病倒了不想拖累家人,躺在牀上將舊衣服拆了重新縫製。兒子在學校跑步獲獎了把糖分成一堆一堆的.猶豫,女兒出嫁後時不時回來幫襯。

女婿幫家裏改善住房,揹着孩子去工地幹活的情景,以及小小的外孫看到外公挑不動擔子將兩顆白菜拿出來抱在懷裏幫其減輕重量的點點滴滴。

這些小確幸,讓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幸運,至少還有記憶,能回想起那些幸福的瞬間,只要那些瞬間的感覺存在,就足以抵抗失去的悲痛。老人的親人都死了,但是他們都還在他的記憶裏活着。

或許是基因的神奇,人在經歷痛苦的當下,是極其難熬的,但是過去以後,卻不太能體驗到當時那種痛得死去活來的感覺,但是對於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在往後的每一次回想,好像都能再一次體會到當時那種快樂和幸福的感覺。

難道每個大人其實也是小孩——記吃不記打?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我覺得沒有標準答案,每一種都是正確答案。活着,就是為了來體驗各種情感——酸甜苦辣鹹。

《活着》讀後感5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如是説。

在認識福貴以前,我覺得活着遠比死亡艱難,它要我們用盡一生的力氣,大多時候仍掙不夠生存的物質資本。但福貴用他羸弱的命運和堅硬的靈魂告訴我,死亡往往是最難着手的一件事。人越大,膽子越小,對於年輕時候的福貴來説,過着糜爛的生活、逍遙享受地活着再簡單不過。當他在命運的車輪的殘酷碾軋下,在歷史的洪流中,他逐漸明白他應該活着。至於為什麼要活着,大概他也只是想要活着而已。也可以説是他做不到死亡罷了。

闊少爺福貴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去吃喝嫖賭都要一個女人揹着,不學無術,更不用説珍惜家庭,思考活着的`意義了。直到有一天,他失去了一切,他才明白自己擁有什麼。這時的他想要活着是不易的,可他能死嗎?不!這時的他發現自己有妻兒要養活,有父母要照顧,他得活着。他得彌補活着的原罪。生而為人,他活有餘罪,死有餘辜。

人常説,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因而父母相繼去世後,他不再是一個兒子,而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他活着的慾望變得空前強烈,連戰爭也未曾將他打敗。被抓去打戰時,他看着炮火、飢餓、恐懼吞噬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心裏卻無比的堅定他得活着回去。只是命運似乎已經拋棄了他,當他回去時,妻子家珍病弱,女兒鳳霞因高燒不治成為任人欺凌的聾啞人,連唯一好好的兒子有慶也因為為縣長夫人抽血而被活活的抽死了。他瞞着家珍偷偷把兒子埋掉的時候,我的情緒漸漸失控。我合上書,默默擦了眼淚,總得冷靜下來,才又接着看福貴的命運如何沉浮。也許,最令人興奮的就是鳳霞出嫁了吧,那新郎淳樸善良,那場景滿是紅色,那是喜慶的色調。感激餘華,給了我一絲希望。只是啊,這希望的光芒轉瞬即逝,繼而再次黑暗席捲而來,家珍傷心過度而病逝,鳳霞枉死在了手術台上。違背家屬意願、戕害生命的醫生,這時他們代表的不再是善良、正義與仁慈。可憐的二喜工傷去世後,留下福貴和外孫苦根相依為命。

最難以讓人承受的就是小外孫苦根的死了,餘華啊餘華,你大可以寫他被餓死了,也沒有被活活撐死那樣令人悲痛。苦根的嘴裏還含着未嚼爛的豆子,沉重的歷史也還欠着一大批“福貴”一個完滿的人生。如今福貴煢煢孑立,可他對死亡的態度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因為活着異常艱難,它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正因為死亡難以做到,所以不得不艱難地活着。

就這樣,圖書館外的夕陽西下,直至暮靄沉沉。我見證了福貴悲慘的一生,見證了生命的壓迫力道。太陽升起的時候,它是紅的;夕陽落下的時候,它也是紅的。沒錯,我指的是我的眼眶。生命如斯,敬畏,亦感激。

人,大概真的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6

這是一本讀後令人五味雜陳的書,故事既有云霧繚繞的仙氣又有充滿人間的煙火。作者用抽絲剝繭的手法,帶人思考在新舊社會更替下人的命運多舛,人在受制於外在不幸下是如何反射出的抗爭毅力。

主人公與牛的對話開啟了一段不堪回眸的往事。人如其名有“福”也有“貴”的福貴生在福中不知福,上有富父下有家奴無論是家產還是生活,足足一個富二代。人生如意喜相逢,在門當户對下娶了陳記米行的千金家珍為妻。這樣一個強大的背景,本應該向上又努力,卻偏偏這位後生是位名副其實的敗家子,“人性的墮落”四個字在他“老人家”手裏展現的一覽無餘,在他手上敗了家產又被人掃地出門,死了雙親又趕上一個不爭氣的年代,最後被堂堂國軍順手牽羊成為壯丁。一上戰場那種屁滾尿流的嚇場容不得他繼續回憶過去的福貴,與恐慌為伴的他任由命運安排,千辛萬苦後至終只留了一口氣回到了家。

過後作者又略帶諷刺地把場景一轉,鏡頭轉向全國人民分土地打土豪時節,如此歡天喜地大時代,那個分得福貴“大別墅”的龍二卻被判了刑吃上了子彈,在吃之前與福貴面面相覷,來了一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話“福貴啊!我是替你死啊”,這是哪門對哪門啊,福貴老兄敗家還敗出祝福來了。無奈啊!這可能就是人生吧!

作者那高鐵般速度的筆風帶我們簡單領略了那個浮誇風之下的怪事,現在想想除了愚昧別無它有。還好這只是書裏的一種文學對比,用開水鍊鋼鐵(好像歷史上真有那麼一會事)這樣奇葩的偽科學社員還做的不亦樂乎,如果真用這種做法並繼續下去的話,那隻能一聲嗚呼!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用膽大包天的口吻潮了一下人們生存的生態,鳳霞發一下高燒就變聾啞了,讀起來真是想對當時社會一陣唾罵,區區一點高燒就這樣毀了我們祖國未來的'花朵。更生氣的在後面,那個有慶在一位“無厘頭”的領導教唆下,為了忠於領導的號召獻血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一段讀的我毛骨悚然,導致我對停在馬路邊那獻血車產生了幾分莫名的恐懼。本書越接近尾聲,這個家庭越令人痛心,一家人本來很不幸了,結果更不幸是除了福貴以外全都死了,如此悲觀的結束留給讀者的只有思緒千萬,啊!可能這就是文學吧。

有人説人生是喜劇,有吃有喝有房有車,生活在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大好季節,《活着》告訴我們人生不一定是喜劇,更可能是悲劇。稍微思考一下世界文學名著如《原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是以悲劇而著名。我想餘華的《活着》也應屬於這一類型。活着真的很好,這可能是對繁榮昌盛的年景之讚美,也可能是對生在不測與動盪年代裏人類一種無懼生存之毅力的禮讚。

《活着》讀後感7

《活着》是一部沉重的小説,不在於書的頁數,而在於書的內容和帶給我們的思考。

作者餘華以鄉間收集民間歌謠時遇到一位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為引子,以福貴為第一人稱回憶了福貴的過去。書名雖為“活着”,講述的卻是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的故事。在我們讀者眼裏,福貴的一生是曲折、苦難的;而從福貴的描述口吻中,我們又似乎可以感覺到他對自己的經歷和一生是感到滿足和幸福的。

福貴曾是一個坐擁百畝良田的富家紈絝子弟,那時他常常夜不歸宿,在城裏吃喝嫖賭。後來在與龍二的對賭中,福貴被龍二設計輸掉了全部家產,他的爹也因此被氣死在糞缸上。他的娘因為破產後的落魄而勞累得病,而福貴在去城裏給母親請郎中的途中被抓了壯丁,這一走就是兩年。歷經生死和磨難後回到家,福貴發現他娘已經因病去世,女兒鳳霞也因為一次高燒變得又聾又啞。

可生活的苦難遠不止這些。後來,他的兒子有慶在給因生小孩失血過多的校長,同時也是縣長夫人的女人獻血時被醫生抽乾了血;他的女兒鳳霞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不久她老婆家珍也去世;沒幾年,他女婿二喜因意外被水泥板夾死;他的外孫苦根好不容易長到7歲,因為福貴的疏忽,吃多了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福貴自己和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

書中福貴所在的時代大背景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人民公社解放、三年困難和文革時期等等。正因為這樣的.背景,書中有些人的經歷才會讓人讀起來悲哀而又充滿無力感。比如説因抗戰而死的戰友老全,因土改被槍斃的地主龍二,因鍊鋼被燒家的老孫頭,文革時被折磨得上吊的劉縣長(春生)等等。每每讀到這些文字,一方面會為福貴的命大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也為這些人的離去而感到痛惜。

而福貴這位老人,在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後,仍然堅強樂觀地活着。困苦和磨難絲毫沒有壓垮他活着的意志,他用他特有的方式繼續書寫着生命的頑強,傳遞活着的信念。

掩卷深思,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為愛情而活?為親情而活?為金錢而活?為權力而活?可是這些都是虛無的存在,如果失去了這些,是不是代表我們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必要了?

也許,活着不是為了誰,也不一定要有什麼目的吧。單單是活着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事業,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經歷和感受。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我們就有機會體驗生活的美好與磨難、歡樂與哀傷。

正如作者所説,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正因為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意義。

活着,隱忍、堅強地活着,雖看似殘酷,卻也暗含着善良和希望,而且更是美好的,不是嗎?

《活着》讀後感8

活着,短短兩個字,不禁引人深思,這背後的故事。正因為每個人活着的方式不同,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不同的故事。一個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羣人活着,則是一個時代,一段歷史。讀完餘華作品《活着》,一聲歎息......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着內戰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這是一個歷經人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的戲劇。

餘華筆下的這個故事,讓我瞭解到老一輩那一代人的活法。享受生活,詩和遠方,這些現代年輕人所追尋的,對那時的他們而言,甚至連詞彙都是陌生的。而人名公社、工分等等詞彙我也是從這本書第一次得知。主人公福貴,從仗着祖業不可一世的紈絝子弟,淪落至為三餐温飽而奔波的普通農民。而後又看着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所有親人一一離他而去。他送走了所有最重要之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終老。書中的`故事的確讓人有一種悲痛,甚至説是一種苦難,但作者所採用的敍述方式確讓我們感到平靜,幾乎沒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話家常,講述家人的故事,他們曾經生活過,然後他們死了。

餘華在麥田新版序裏這道這樣一句話:“《活着》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的確,在我們看來福貴這一生的確過於悲慘,但在福貴自身看來,他和他們有許多的經歷,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他們經歷過了,然後各自走向各自的歸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點兒,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曾經的我一直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我沒有經歷過,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對至親在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但是如今我卻有點看明白了,就像福貴説的“人是早晚會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開始想想自己的這一歷程該如何去度過。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着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生活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強求別人,也別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暫飄渺的一生有很多問題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從有了人類開始,大家就在探討生死的問題。就在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發,但各種情景只能由自己去體會,去成長,去經歷。

《活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福貴在生活的磨難面前,沒有屈服,沒有放棄生的勇氣,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坦然面對。我想,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所要學的,生活再難,我們也要勇敢的活着。原來,《活着》便是最美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活着》讀後感9

餘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寫的小説《在細雨中呼喊》、《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兄弟》,每一部都讀過,那貼近生活真實的描述,以平實的民間姿態呈現一種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讀後給人一種震撼和靈魂的觸動。其中《活着》是他的代表作。

小説《活着》用平靜而緩和的語氣敍述了主人公“福貴”悲劇色彩的一生。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嫖|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風光,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厄運的陰影總是追隨着他的腳步。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被抓壯丁,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説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生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難,唯一的心願就是與福貴從今以後再不分開;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居然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着!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相依為命。儘管最後只剩福貴他最後一人,但是他依舊堅強的活了下來,依舊樂觀,沒有怨天尤人,因為他始終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美國短篇小説作家艾米麗·卡特對該書的評價是:“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因為它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敍的語言向讀者揭示了生命的真諦!

《活着》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説生活的.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它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活着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着,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相信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因為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

《活着》讀後感10

讀過不少餘華的作品,曾經被《在細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天用了整整一個下午讀完了《活着》(自己很早買過這本書,被人借去未還,前天在F同學家借來了該書),卻沒有收穫預期的精彩。説實話,讀着這部公認的悲情小説,我沒流一滴眼淚,那種沉悶、略顯失真的情節,讓我在躺椅上幾度犯困,有些章節我是跳讀過去的。之所以足讀,一是出於對餘華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考,再寫一篇讀後感上傳博客,否則,我對它的一點點感覺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農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敍述了一個家庭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所遭遇的災難,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等歷史背景。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

回頭浪子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等所有至親至愛的人相繼死去,他的心底其實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然奇蹟般地一次次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在風燭殘年之際,依然快樂地與老牛為伴,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艱難,看不到對世道人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也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他的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幾餐温飽與一絲憐憫。

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全部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歷經了那麼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也許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純粹地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這麼簡單。而世上卻有許多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為了幸福,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名利,只為了愛情……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或改變不了命運時,就輕易與世界説再見。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話説,好死不如賴活着。無論生活多麼悲慘,人都要堅韌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勝利。

活着,為自己,為愛你和你愛的人。

《活着》讀後感11

很偶然的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活着就是幸福》,它由楊冬苟主編,對於楊冬苟我瞭解到的並不多,只知道他還出過《放手也是一種愛》《活着就有希望》等這類以情感為主線的書籍。本書它不是散文也不是長篇小説,它更像是一本故事集,以震撼心靈的生命故事為主體,配以短小精湛的“生命感悟”,讓人不僅可以閲讀到感人的故事,還可以獲得許多的啟發,使人對生命有了一次重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了,幸福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幸福是什麼?多少人用一生來解讀這個問題!

對於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人而言,幸福恰有一種“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味。不知對你而言幸福是什麼呢?對於現在的我來説,幸福其實很簡單!每天早晨醒來,可以哼幾句歌或是吹個口哨,確定自己還可以歌唱,這就是幸福;撥通電話,能聽見家人温馨的囑咐,確定自己的耳朵還能聽見聲音,這就是幸福;打開琴蓋,彈首小曲,確定自己的手指還能靈活的'彈奏,這就是幸福;登上QQ,看見朋友的頭像亮着,確定自己還有可以關注的人,這就是幸福。

正如書中所説“每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能健康地存在着,確定自己真實的存在着,這就是幸福”因為死亡和不幸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許,是我們都還太年輕,總感覺死亡離我們很遙遠,所以才不懂得去珍惜,卻不知有可能下一秒你就會失去這個機會。

回想起那些瞬間消逝的生命,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沉重。今年1月份,我的一位親戚從上海趕回老家參加她外婆的葬禮。就在出殯的路上,母性的本能使她為了救年幼的兒子而喪身於無情的車輪下。誰也不曾想到她會是在這樣的意外中結束生命的,她的離開瞬間摧毀了所有原本屬於她的幸福。突然間覺得生命好脆弱!很慶幸自己還活着,還有機會活着。

以前,我總是習慣性地埋怨生活,記得剛來學校的時候,學校的現實與我的想象形成了很大的落差,特別是學校的管理制度讓我很難以接受,讀完《活着就是幸福》之後,我學會了換個角度看待生活,我覺得其實我們學校挺好的。校園不大,卻很有朝氣,沒有城市的浮華,而更多的是真實,它能讓人心生寧靜;課程很滿,但我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管理很嚴,它能讓我們的生活有條不紊。似乎,我已經開始喜歡這樣的生活了。無所事事對於我來説就是一種頹廢,慶幸我沒有機會像大部分高校生那樣空虛的活着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快樂而非痛苦,但生活並不盡如人意,它給予每個人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而幸福的含義卻相同,誰欣然接受了生活的給予,誰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而依然活着,就是幸福,以自己的方式感受歡樂,感受苦痛,一邊經歷生活,一邊品嚐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但不強求自己,也不強求別人。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它,擁有一個正確的視角,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並沒有那麼遠!

《活着》讀後感12

人生來受苦,人人皆是世間過客。

餘華的書總是現實主義,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這本書,於是趁着暑假下載了電子書,短短几小時,卻讓我哭的聲嘶力竭。人生來就是為了受苦,為情所累。

福貴作為本書的男主角,年輕時家財萬貫卻是紈絝子弟,娶了賢妻,卻要逛窯子,還戀上了賭博。最後被耍老千,輸掉了一百多畝田地。回家被老父親數落,卻終究是血濃於水。父親變賣家產,搬離祖屋,為兒子還債,卻終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黃泉。從此,一家人相依為命,由地主變成了佃户,自己動手學習種田,從頭來過。原以為勤勞致富,卻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壯丁,兩年後歸家,已是母親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雙兒女,大女兒病成了聾啞人,好在家還是個家。

可誰曾料想,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小家庭趕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包產到户,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許温馨,就必然伴隨着疾病和意外。最終,年僅十三歲懂事體貼的兒子因給縣長夫人難產獻血多度而早夭,勤勞善良的女兒雖為聾啞人嫁給了偏頭老公,卻意外收穫愛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長,最終難逃難產而亡的命運,留下遺孤。福貴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經歷了一雙兒女的相繼離世最終也魂歸西去,徒留福貴和他的女婿孫子。而後,女婿又在做搬運工人期間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孫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體把孫子拉拔到七歲,卻意外被豆子撐死了。忙活了大半輩子的福貴,最終竟然還是逃不過孑然一生,只能買了頭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從來都不是死亡,而是經歷過擁有後的失去。不禁讓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喪母,中年喪夫,老年喪子。”而福貴是含着金鑰匙長大,卻半途千金散盡,窮困潦倒,這還不夠,還得看着父母妻子兒女孫子都離他而去,最終孤苦一人留存於世,晚景何止是悽慘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來也是,都説這輩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誰能窺探自己的際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無論經歷了多少人生的苦難,想通了想透了,其實啥日子都是可以過下去的,心即牢籠。活着本身不是為了任何目的,而只是為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經歷了苦難,可他們都卻仍舊單純善良,接受命運的不公,不抗拒,不憤懣,就那麼過着日子。相比之下,現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時候強多了,是因為財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嗎?都想要活得長命百歲,想要賺更多的錢,提到死亡瑟瑟發抖,遇到不公憤懣不平甚至抑鬱自殺。日子雖然是越過越好,越來越有錢了,可我們卻並沒有多快樂,反而感覺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擁有書中人物的境界,無論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飴,只為了活着本身,畢竟人生來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過客。孑然一身來,孑然一身走。

《活着》讀後感13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這句經典我相信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活着》這本書就完美的詮釋了這句名言。“福貴”作為主人公,他的人生經歷就是這本書所圍繞的事件。半生福貴半生貧,最終明得終身理。文中有一段是寫福貴沉浸在賭博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不知不覺的陷入了龍二的陰謀當中最後輸光了家中所有財產,讓一家人淪落為階下囚,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人心險惡,但就是這樣慘痛的教訓才讓福貴從黑暗當中一點一點的給拉了出來,一次一次的慘痛經歷讓福貴越發的感覺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最讓人感動的是家珍和他的孩子們,即使自己丈夫嗜賭如命也依然對他不離不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他的孩子們即使是在年幼也懂得關心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這不由得讓我們所反思,我們身處於富康的社會難道不應該懂得回報父母一點一滴的汗水嗎?哪怕是不讓父母為自己所煩惱也是值得我們去多做的。

最後我想《活着》這篇文章是值得我們去閲讀的,它讓我們懂得感恩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富貴不求,只甘於做個平凡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過完一生不也是自古以來的人們所向往的嗎?

優越總是誘人無端放縱。福貴出身的優越讓他自詡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體裏流動是罔顧禮法的血液,這種血液慫恿他與眾不同地脱俗放肆——他用髒字向父親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寬厚手掌“報答”家珍賭場旁的告誡,用浪蕩遊行向老丈人耀武揚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蕩不羈的桀驁與家世與眾不同的.混合物。

“一個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會迷上賭。”福貴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轉變,天翻地覆地轉變。莽撞血液總是衝昏了頭腦——血氣方剛的他妄圖收復父輩輸掉的失地、光耀祖輩看重的門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終是命比紙薄。賭場上的盡情揮霍,讓他輸得徹頭徹尾。他擔着那磨破他細肩的滿是銅錢的竹筐附送了本屬於自己的家業,他哭了,我想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實的眼淚。隨後,固守着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親喟着無盡的歎息永久地離去,等不到他的報答。

“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羊,再把羊養大了,羊就變成牛了。”福貴守着父親的遺言在租來的五畝田裏無盡耕耘。

變數總是撲朔。進城請大夫醫治母親的那次的鬧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軍。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撿回一條命的他輾轉歸來,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飽含遺憾閉目,時間終是讓他與她無緣,他們錯過了彼此的最後一面。此外,怪異的高燒也讓乖巧的鳳霞留下了一生聾啞的殘缺。

《活着》讀後感14

感動是一首令人蕩氣迴腸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纏綿的詩,一幅色彩濃烈的畫,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詞讓我們潸然淚下,也可能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讓我們重拾信心,又或許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媽媽的突然離世,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每天活在自己的悲痛中。那天收拾書櫃,翻到了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活着》。瞬間,我感覺自己每天沉浸在失去媽媽的痛苦中,對身邊的人、對自己都是極其的不懷好意的,又怎麼能對得起死去的媽媽。想想書中主人翁福貴的一生,盛衰起落,顛沛流離,生離死別……是啊,活着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書中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禍相依,悲歡離合,直至最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頭也叫福貴的病牛。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經歷生死離別,經歷一次次轉身離別,有時候我們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在時間與命運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為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時常抱怨,時常抑鬱,時常煩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飽含着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幸運。只有活着,我們才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才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我們才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温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穫。其實,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認真活着,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活着》讀後感15

以前問過一位名叫阿斌的同學,他讀書是為了什麼。他説是為了爽。當然也有別的同學也贊成這個觀點,讀書就是為了爽。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句話,讀書和吸毒一樣,對着植物屍體讓思緒隨風飛揚。

阿斌還寫過一篇文章,闡述了“爽”的重要性,題目是《人活着就是為了爽》。

《活着》的作者餘華在自序裏寫道:“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這個叫福貴的男人的故事也能體現這一點,他撐過了最苦的時代,而時代帶走了他的所有親人朋友,只留下了他自己還活在世上,給這位收集民謠的老哥講自己的故事。

所有的悲劇都落到了他的頭上,這是活着的荒謬性。他也努力好好生活,期待希望,但命運總是在他剛覺生活有起色後給他來一棍子,讓他經受苦難。加繆曾經寫過,“自殺是回答了哲學的根本問題”,我想應該就是説,如果不想讓命運揍你一頓,最好的反抗就是自殺然後就一了百了,就啥事也都不會發生了。

這使我想到了曾經語文老師提到的一位她的學生,整天思考人活着是為了什麼,幾次思考到精神不太好。還好那位哲學家沒有遇到阿斌,不然他一句“人活着就是為了爽”可以引發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其實這個觀點也許是沒有錯的,為了爽而活着。福貴為了能讓自己爽,在年輕的時候賭博逛窯子,多巴胺分泌旺盛,之後經歷了各種苦難之後,他想讓生活好起來而不停勞作,這種勞動也被附着着“爽”的意味,他可以從這種勞動中感受將來,再到後來親人一個個離去後,活着其實便已經是一件可以稱得上爽的事情了。這也讓我想到一種可能性,自殺可以對抗命運的荒謬,活着也可以對抗它。無論是多麼大的災難,只要還活着就是成功,就還可以感受活在世上帶來的爽。

思考“活着為了什麼”無疑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這也解釋了哲學家們頭髮少的原因,因為他們為了能得到爽的感受而使自己陷入了不爽的境地,儘管這是他們的職業。

有人説能去思考這種問題的.人,一般活得都不錯,才有時間去考慮這種矯情的問題,陳奕迅有首歌就唱出了這個道理,叫《你給我聽好》。簡單來説就是矯情的人其實在炫耀自己過的很好,儘管他們看上去不好。其實這也是一種看人矯情就不爽的人的矯情,他們為了活着的意義矯情來爽一下,那我們就以批判矯情來爽一下。

而經歷過苦難的人,他們不必要思考這些問題,他們就是答案。芥川龍之介説,人生有時不如一句波德萊爾,木心説,波德萊爾有時不如一碗餛飩。沒有什麼是一串羊肉串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