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着》有感(15篇)

來源:文書谷 2.8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初讀《活着》之前,我並未對這本書做任何瞭解。我是帶着好奇去讀它的——什麼樣的內容才讓作者把它命名為“活着”?而後來,我一步步被它吸引,從一個冷眼旁觀者變成了經歷者。

明明只是幾個普通至極的字,拼湊在一起,卻讓我感受到了福貴心中的悲涼。那壓抑感如一雙手緊緊握住了我的心臟,喘不過氣。然而我從這悲慘中品味出一點兒好來。好的是福貴曾經擁有,好的也是福貴不曾擁有。

年少的福貴很“壞”從不讓人省心,又嫖又賭,但他卻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兒女的愛戴。

年老的福貴很“慘”世間只餘他一個踽踽獨行。不對,有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作伴。但他還活着,還帶半輩子好的`壞的回憶活着。後來的後來,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憶吧。他説;“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頭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貴終於長大了,但他也從少年變成老人。

許多人在泥濘中掙扎,許多人在芽香裏綻放,許多人在土壤裏沉睡,許多人在溪流中飄蕩。死亡多麼容易,活着卻很難,但活着才有意義。人生如水,有不一樣的活法。太宰治選擇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華。

《活着》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要怎樣活着,才能不負父母的慈愛?或者轟轟烈烈瀟灑肆意讓他人注視。要麼將自己沉澱,留給自己欣賞。我想,我要攜劍呼嘯,成為羣山擁戴的俠士。

讀《活着》有感2

最早接觸《活着》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為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説,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裏又看到了《活着》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温了一遍。小説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為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着的意義。

最令我為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裏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着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裏。富貴好幾次説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為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説:"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着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敍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敍他的一生。餘華説: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敍説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敍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着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温暖就在這裏彰顯。

讀《活着》有感3

活着,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問我自己。為了責任?為了親情?為了功名利祿?看了富貴的一生,活着其實是一種本能,很純粹的東西。

可以這樣説,富貴幾乎遇到了自民國以來所有的倒黴事,也經歷幾乎全部的人生中悲劇。但是他不純粹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在他所有親人死後他依然要活着。我也很好奇為什麼面對這樣的人生打擊他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可能就是我開頭説的,活着是一種人的本能。富貴他又像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他教會了我們堅強面對人生,努力活着。

人物性格的描寫也很突出,寥寥幾筆便將人物性格描寫出來,栩栩如生,很契合時代特徵。尤其是人的善與惡,拿那個隊長為例,當初鳳霞被搶地瓜的時候他出來解決問題給自己分了塊,後來家珍從父親家那回米時還要求分享下。拿完米的那句對他笑描寫讓我討厭這個人。但是他還是沒少幫村民。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描寫了,而且這種人性的描寫還非常有時代的特點。

他還有一定歷史性,通過富貴的經歷把當時的社會特徵描繪的淋漓盡致。富貴經歷過的也是大多數人經歷過的。比如他剛開始的被抓壯丁到後來的解放戰爭再到三反五反……

再説説寫作手法,我一個高中生對寫作手法瞭解並不多,語文成績也一般般,書也讀的少,若有分析錯多多包涵。

首先這本書開頭採用了第三人稱後來又轉第一人稱,過渡的時候也用了第三人稱,以那個“我”來觀察富貴老人,到第一人稱時則顯真實,這樣的手法時間的轉換感覺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對比手法尤為強烈,體現在人與人還體現在時代。

語言樸實,語言風格十分貼近富貴這個人的特徵。行文線索感覺前期是富貴家的老宅,他在徐宅的.這前期地主般的生活,後期則是那個醫院,對來説富貴他重要的親人大多死在了那所醫院。

與我來説,《活着》對我意義重大,我的生活也挺像富貴,我的家境起初也是很好,後來父親賭博欠下一堆外債,他幾次也想死,生活逼迫着,我也過着比較苦的日子,當然比不上鳳霞那麼苦,所有悲劇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富貴依然要活着,這種活着的意志是不可被剝奪的。活着就很好了何必去追求那些虛無的東西。結尾那句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不僅暗示着故事的結局,也暗示着人的生命終有凋零的一天。

讀《活着》有感4

下班的路上,聽到旁邊兩個小年輕在感慨“每天過的這麼累,人是為了什麼在活着呀”。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餘華的那本小説《活着》,或許在那裏面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小説以“我”作為一個民間歌謠作者,在鄉間田埂上聽到的一個故事為主體。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年輕時好賭成性,賭光了家產,而後在時代的大潮裹挾下,經歷了形形色色的苦難,身邊的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逝去,最終落得伶仃孤苦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全書通篇以第三人稱視角展開,餘華在字裏行間以一種平淡到近乎冷酷的文筆敍述了“福貴”的苦難。讓讀者以一種上帝視角俯瞰“福貴”的一生,高超的文學敍述手法,使得那些發生在“福貴”身上的生離死別好像也真實的發生在讀者身上。家珍、有慶、鳳霞、二喜,這些人好像就是在你我生命中真實存在的一樣,每當書中的他們逝去的時候我們的心裏也象是被人用刀剜去了一塊。

全書沒有抒情的描寫,沒有直寫對生命的禮讚,但是讀者卻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餘華關於“活着”的思考鋪天蓋地奔湧而來。書中“福貴”的家人一一離他而去,重複的`死亡給人以心靈的巨大打擊,然而“福貴”對於這生活的“饋贈”也都一一接納。“福貴”豁達的活着,勇敢的活着。

或許這就是活着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讀《活着》有感5

平靜的近乎冷酷的筆觸,餘華用他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鮮紅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空氣中處處瀰漫着絕望的歎息,精神的支撐似乎隨時會被瓦解,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笑着活下去》,很喜歡這個劇名,“笑着”是一種人生態度,“活下去”則是要去踐行的生命狀態,“笑着活下去”則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與實現生命,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與不安,或許是因為他們把人生複雜化了,活着,其實就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活着的意義就在於活着本身,它沒有額外的喧囂浮華與功名利祿,它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是最自然的生存狀態,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6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主人召喚着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從始至終,只是以這樣一種淡然來描繪一個只能在人的內心裏波瀾壯闊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將殘酷的現實從美好的幻想中剝離出來。這也許太不人道了,在閲讀中無聲地恐懼着,像是聽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靜和緩慢中,漸漸停止。然而正是這樣的冰冷殘酷,才讓對於生命的思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

所謂活着,不過是一種孤零零的姿態,僅僅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對於活着本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追尋,所有的夢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虛誕。對此我曾不解,作為一個還算樂觀的樂觀主義者,我還是崇尚着一種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而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來讓我們對所有的追尋產生畏縮,並且以一種長者的姿態告訴我們奮力鬥爭的無力和脆弱?

顯然,他雖冷漠,卻不是欣賞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只是想告訴我們,這是現實,美好和痛苦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只不過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們容易感知罷了。

甚至是樂觀的,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他們活着的'力量,正是來源於這種忍受,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我想,忍受確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過程,是人生最具體而頻繁的活動,但這並不是一個帶貶義的詞彙,一個人的精神快樂與否,並不是在於忍受了多少,而是在於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平淡地敍述活着的過程,具體的忍受經歷,和精神的層面。讀後感·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以及在以後活着的日子裏將感悟到什麼,選擇什麼命運,是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宰的。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告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7

羅曼·羅蘭説:“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福貴就是這樣的人,雖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對着至親至愛的生離死別,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難與他一生如影隨形。然而孤獨年邁的福貴在經歷過所有後,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間的坎坷,當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過路人時,他卻把自己苦難悲慘的一生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來。

在福貴生活的那個時代,能夠生存就已經很艱難了,可當他覺得生活變得美好時,命運卻總是無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撫着傷口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時,又是一刀又一刀無情地、反覆地切割着。即便命運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貴卻從未向命運妥協,向生命低頭,依然平淡地、堅強地活着。大多數人都會有感歎,福貴的命運如此坎坷,生活如此無情,他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難道真的是餘華説的那樣:“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機《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總説這樣一句話:“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當福貴還是富貴人家的紈絝少爺時,他覺得活着就是自己過得瀟灑、快活;當他家道中落,在戰場上經歷過生死,歸家有妻兒相伴時,他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是責任、是希望。當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與他耕田時,他卻念念不忘地喊着過世的親人名字,因為福貴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們才會“活着”。

當我們在面對生活時,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都要像福貴那樣懂得活着的意義,保持積極的心態,在順境中處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處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願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的強者,做自己的英雄。

讀《活着》有感8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最近捧讀了餘華老師的經典小説《活着》,講述了福貴苦難的一生。剛開始閲讀的時候是抱着對經典的好奇,甚至打發無聊的夜晚時間的心態的,但當我翻過書本的最後一頁,心裏可謂是五味雜陳,説不出是什麼滋味來。

也許就像代曉兒説的,悲劇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震撼,是因為違背了人的意願,卻道破了人的處境。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雖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物陪福貴走過一段,但因為天災人禍,就連最親的親人也在他身邊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下他和他的一頭牛,孑然一身。雖然悲慘,但這本書是從福貴的角度來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的。在講述他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的回憶平淡又充滿着對故人的深刻的感情,現在也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成為經典的原因吧。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書中那句經典:“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

書中有幾個片段,曾讓我讀着讀着差點沒有抑制住自己的眼淚。

第一個是福貴放牛地時候,給他的牛都取上了名字:家珍,鳳霞,友慶,二喜,苦根。後來才發現,這些名字正是他之前的親人的名字。一聲聲的呼喊,一句句暖心又調皮的交流正是表達了福貴對自己親人的回憶與思念。看到這裏,心裏對福貴的同情和憐憫油然而生。福貴能在經歷這麼對苦難之後還能樂觀地活在這個世上,應該是在替他的親人活下去吧。生活很苦,但活着何嘗不是為了思念呢。生活很苦,箇中滋味只有每個人自己能體會到,但有人選擇了懦弱地逃避,有人選擇了酣暢淋漓地體驗這人生。我認為後者更有勇氣。或許真正的英雄確如羅曼羅蘭所説的那樣,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着生活。

第二個片段,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因為去學校獻血,卻被抽血抽死了。當時看到這,我真的忍不住內心的氣憤,又因為福貴失去兒子的悲慘感到無比的難受。這件事情發生以前的那段時間,福貴覺得生活開始有了盼頭。當時鳳霞已經長大,每日掙的工分可以養活自己。有慶一邊讀書,一邊放羊,練就出一雙飛毛腿,在學校的運動會上拿了第一名。福貴的妻子家珍依然賢惠能幹,把全家人照顧地妥妥貼貼,福貴自己也在地裏踏踏實實苦幹。日子雖然窮困潦倒,可看着一天天變的好起來。可生活就是這樣,總在你覺得變得好起來的時候,再給你一個重擊。再福貴最嚮往未來的時候,命運獰笑着砸滅了所有希望。有慶已經國小五年級,眼瞅着就能回家掙工分。卻在學校的一場獻血中,被抽乾血當場慘死。人到中年的福貴,經歷了喪子之痛。在抱着兒子的屍體回家的路上,福貴最痛心的除了兒子的死,就是把這個消息告訴家珍了。他沒敢説出口,但是幾天後,家珍還是猜出來了。福貴揹着家珍去兒子的墳前看了看,這時的老漢,已經苦的連歎息都發不出來了。

無論經歷了多少悲慘的事,可福貴畢竟還活着。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收穫。因為只有生命,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稀缺品。

前幾日,新聞上播出一則“男子從48樓跳樓輕生”的新聞,當時接受採訪的以為清潔工人説:“人生本來就是多苦多難的。”是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雖然不會每個人都像福貴這樣,但肯定都會經歷一些我們當時認為一定過不去的挫折與困難。事實上,活着很難,但熬過去就有希望。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要鼓起勇氣。我們無法選擇在人生道路上將會遇到什麼坎坷,可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它。選擇哭泣哀傷,註定將一路黑暗。選擇昂揚向上,就算風雨如晦,也能看見漫天星光。

當然,面對困難時擁有好的心態絕對不是説説而已這麼簡單。需要在不斷地磨礪中堅持下去。放棄了,就不會有機會了。每一次困難,都是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在生活跟工作中遇到困難,不逃避,不害怕。當一個個困難被解決,一道道坎被跨過,勇氣和自信心自然就會讓自己在下一次困難來臨時從容自如。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珍貴的財富。在工作中遇到問題,還要學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表揚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充滿自信的人總會離成功更進一步的。老人也常講:“年輕人,要多吃苦,吃苦不是什麼壞事,對於今後的人生道路來講是一筆財富。”現在想想是有道理的。温室的花兒經不住風吹雨打。當風暴來臨時,沒有經過磨練的,脆弱的心靈,容易一擊就碎了。

艱難困苦,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修行,而不是埋沒希望的惡浪。願我們餘生,都可以勇敢地面對逆境,面對挑戰,活出精彩,淋漓盡致的人生。

讀《活着》有感9

生與死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俗話説:“好死不如賴活着”,但這之中卻不乏悲觀的色彩。而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一下午就讀完的書,卻讓我領會到了“活着”,這一沉重的詞語之中的另一種色彩。

在這本小説中,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聽老農福貴講述他悲慘曲折而又幸運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一個紛亂特殊的年代,他經歷了家庭的興富與衰弱,經歷了戰爭與動盪,也經歷了身別親人的接連離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賢惠的妻子,聰明伶俐的孩子;卻也失去了許多。福貴是悲慘的,在揮霍完家產之後,他由地主變為貧農,家道衰落,父親也因此離世;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正是因為變為貧農,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為地主而被槍斃;他是幸運的,因為有了個賢惠的妻子,作為農民的他生活卻也是幸福的。但是,隨着親人的接連離世,他的生活也漸漸地改變,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命運如此多舛,他仍堅強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過去的傷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麼平淡。這種平靜或許只有快到了生命盡頭,回望過去時才會有吧。

從雙親,兒子到外孫,他們的離去無疑給福貴帶來了巨大的傷痛,想想人活一生,卻要遭受如此之苦難,又是何等的悲痛!一次次的打擊,使福貴選擇了一種平靜,一種真正的平靜,一道道的傷痕只會讓他更堅強,更坦然地面對生死。這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是堅強,更是一種釋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活着”吧。

就像課堂上老師所説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生活也沒有絕對的`一帆風順,風風雨雨,生老病死,我們也得一樣一樣地經歷過去。面對無法選擇的生活方式與命運的種種不公,我們到底是應該像福貴一樣坦然面對,承受着更大的“活着”的苦楚還是像網絡中無數的無力為生活承擔責任而自殺的人一樣,這隻能靠我們自己選擇。命運是不可改變的,但可以改變

的是對命運的認識。我不苟求能夠風風光光地走過一生,但求能在那個時刻,帶着微笑平靜地與這個世界道別,也同身邊的人到聲再見。

讀《活着》有感10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説,《活着》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盪。裏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着一頓飯,忙着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着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着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説,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瞭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捨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温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裏,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麼多麼的讓人心疼。這裏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麼傻,相比於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負着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温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讀《活着》有感11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者的這段話刷新了我對活着的理解。

《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一開始,福貴出身於富貴人家,但福貴一天到晚都跑到城裏吃喝嫖賭。沒多久,福貴就把自己的身家輸了個精光,屋子沒了,土地也沒了,福貴的父親也因此被氣死,母親也得病了。福貴看到自己的家裏淪落到此地步,終於醒悟過來,不再嫖賭。一次,母親病危,福貴去城裏抓藥,不料卻被國民黨給抓去了。福貴命大,後來逃了回來,但家裏一切都變了,女兒聾啞,母親身亡,家裏一直靠妻子支撐着。不過好在現在家裏的頂樑柱回來了。最後,兒子被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壓死,外孫也吃豆子噎死,只剩下一頭與福貴一般年老垂死的牛陪伴着他。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一開始看到這句話時,我是不太能理解的,我認為人可以為了親人而活着,可以為了所愛的人活着……當我看完整部作品,我或許懂了那麼一點點,福貴,他的親人都隨他而去,只剩他一人。他愛的人,或是愛他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但他仍積極地活着。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説的'吧——“活着的力量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

幸福、苦難,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的,這不可避免。貧困之苦,死裏逃生之苦,失去至親之苦,失去摯愛之苦,生老病死之苦,艱辛之苦……這些福貴都經歷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即使全世界都棄他而去,但他沒有放棄自己,這就是活着。福貴也是人,是鮮活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曾想過就此而去了,反正這世間也沒有什麼可眷戀的了,但活着的信念戰勝了一切苦難。我彷彿看到了這麼一個畫面——一個暗無天日的黑洞裏,傳來一聲一聲強而有勁的呼喊:“我要活着!我要活着!我要活着!你越發往裏走,呼喊越發強烈、大聲。

從另一角度來説,活着,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勇氣。一生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已,太多的苦難、挫折,太多的無聊與平庸。但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心,那麼,再多的苦難最後也只會變為汗水,去滋潤那心中漫花遍地的世界,心中會綻放出一朵朵鮮豔的花。更何況,現代的人們的生活條件哪有福貴那個時代甚至更往前的時代苦啊!

福貴一開始賭錢的時候,經不住誘惑,賭了還想賭,輸了更想賭,以至於後來輸得傾家蕩產。慾望這種東西,是把雙刃劍。若是你把握得好,那便是對你有利的。但一旦過於放縱,便就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度。每個人都有慾望,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控制好自己的慾望,做慾望的主人,這樣才不會走上歧路。又或許,人啊,只有吃過一次教訓,才會肯改變,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所以,挫折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堅強勇敢,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犯下的錯誤……挫折不只是為了讓你受苦,更多的是,為了讓你成長。

活着!才會讓更多的想象成為可能!盡情綻放吧!祖國的花朵們!更好地活着!活着!活着!

讀《活着》有感12

像每一個春節一樣,假日裏我又讀了幾本書,尤其是餘華的《活着》,已經是我第二次拾起它了。幾年前,這本書的悲劇故事讓我心情壓抑,讀不下去,而且內心裏對於作者充滿了怨氣,好心狠的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難道人生真是這樣的無奈嗎?”

春節裏的一個下午,我的老父親和母親坐在門口曬着太陽,慈愛的目光正望着門前的停車場上打牌的姐姐與侄女們,那裏有熱鬧地嘻笑聲。這時陽光也一樣暖融融地照在家裏的木製長廊上,長廊的旁邊便是伴我成長几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個時間使者不急不息的流着,河面上的水紋被陽光照着,泛起閃亮亮的一層碎金,長廊的對面是連着天空的高山,小時候,坐在家門口的門檻上,我經常想,如果能爬上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軟軟的雲朵了。就坐在這間長廊上,我讀着餘華的《活着》,而且終於讀完了它,六歲的侄孫女不停地過來問“小奶奶,你怎麼總是在看書呀?”,我笑望着她稚氣地小臉,“因為書裏有很多的故事。”她一聽説故事,連忙説“那你給我説説這書裏的故事吧”並且搶過書,煞有介事地指着一面“就説這一頁的故事”,我就指着這一頁,給她説了一個“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話”,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滾。

這樣祥和温暖的午後,讀着這本書,恍如隔世,我是讀者,我又是福貴,就像餘華在書序中寫的那樣“寫着寫着,我成了讀者,書裏的人物他們自己説了許多很了不起的話”。雖然讀它一樣的壓抑,使得我不得不找藉口去倒杯水喝,以讓潛在我身心裏的福貴暫時離開一會。終於讀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許幾年前我就知道,書裏的故事和演繹故事的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我知道,時間使者曾經見證過這每一個故事的,曾經認識過這其間的`每一個人的。它聽見過那個光着腳,提着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聲,聽見過那隻羊跟着男孩後面“咩咩”叫媽媽的聲音;它聽見了苦根對爺爺説“福貴,我只吃一顆糖,我們要攢錢買牛呢”;它聽見家珍整日靠在牀上穿針引線時心底裏的歎息聲;它甚至還聽見啞了的鳳霞在新房裏發出的鈴瓏般的笑聲:它更聽懂了那隻取名也叫“福貴”的老牛與名叫“福貴”的老人日日在田間地頭的嘮嗑。而那飄蕩在風中酸酸楚楚的歌聲,“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當和尚”,在這個絮日的午後,我也是聽得真切的。

和上書本,我微笑地望着我年老的父親和母親,牽着侄孫女的小手,我説“走,小奶奶不看書了,我們一起去給老太太和太公講笑話”。

讀《活着》有感13

兩個偶然相遇的人,一個下鄉收集童謠,一個拉牛耕地,一個誠心傾聽,一個樂於述説,就這樣回憶了福貴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二代。他因賭博輸光了全部家產,從闊少爺變身佃户,經歷了內戰、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國家一系列的變革,看着親人的相繼離世,父親因為他欠賭債,在糞缸上摔落而死;母親因病離世,最後他也未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母親臨終前也沒能知道他出去這麼久,不是在賭博而是在充兵打仗;唯一的兒子為了救縣長夫人,被抽血過多而死;女兒因生外孫,最終大出血沒能搶救成功;妻子因軟骨病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外孫因吃豆過撐而死。一生經歷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他親手安葬了離去的親人。最後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相靠。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外人看不到的苦難與艱辛,福貴落魄的時候沒人知道他內心是有多麼的悔恨、懊惱,痛苦。但是他要活着,要生存,就要站起來,重新面對生活。生活的苦難從來不會少,重在你看待生活的態度,我們總能從別人的作品中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看了福貴一生的經歷,讓我覺得生在現在這個社會相對福貴那時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不能再好的事情了,任何事情都應該積極面對,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是困難打敗了你,就是困難成為你的階下囚,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就要努力的活着,積極的活着。這也許也是活着的`意義吧。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活着》

我説:“每個人活着不僅僅是為自己活着,更是為了身邊愛你的和你愛的人活着”。

我們每個人都對活着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有對待生活的獨特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活着,但是我們都應該對生活抱有希望,活着就會越來越好,也會越來越好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14

餘華的《活着》是很久以前讀的了,這個很久大概三四年吧,所以對書中的具體言語記憶不是那麼準確了。為什麼還要寫讀後感呢?就因為我讀了《我們仨》寫了一段文字。我認為《我們仨》和《活着》對我都有震撼力,兩位作者的寫作語言、處世態度都是感動我、提醒我、震撼我。所以也就有了這遲來的讀後感。

福貴趕牛耕田的形象我小時候經常遇見,不過不是南方水田的農民,是我們北方的老年農民的形象。我們是山東西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爺爺就是地地道道農民,他是個及其勤快的人,用老家的話説:“撂下耙子就是掃帚”,在田地裏就沒看到爺爺閒下來過,即便在他八十一歲,癌症手術後,他還下地幹一些不太費力氣、力所能及的農活,勤勞已經滲入到爺爺的骨子裏去了。記得每日黃昏,爺爺都會把我們家的院子用掃帚打掃一遍,日久成為習慣,直到現在我也會不自主的把衚衕或者樓下清掃一下,尤其是下雪之後我會自己把樓下的雪掃乾淨。所以當我看到餘華描寫農耕老人時,不用他語言的點綴,我心中就有了他的形象,那種太陽下老人趕牛春耕秋收的場景歷歷在目。

“活着”就是人生最有力量的答案。福貴的人生可謂是大起大落,由曾經的紈絝公子哥,就是標準的“敗家子”,是幾千年的農耕時代的一個典型負面人物代表。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經濟,朝代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換了,不變的農耕經濟,而生活方式卻是一成不變。放羊、賣錢,蓋房、娶媳婦、生孩子,這種輪迴就如拉磨的驢,一圈圈的進行着努力,可是到頭來還是重複的生活。而福貴就是一個沒落敗家子的縮影。他的前半生本來就沒有了可取之處,只能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而作者卻賦予他後半生一種執着頑強的精神,一種永遠不會被打倒,永遠不會被擊垮的樂觀主義精神。

我覺得福貴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宛如一座永遠打不誇的豐碑。在現在孩子教育中是稀缺的精神,許多孩子甚至不懂珍惜生命,因為家長不讓玩手機跳樓;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老師批評了兩句就會跳樓。孩子承受能力差還不能約束自己,禁不住手機遊戲的誘惑玩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批評不得。稍微有一點不如意不順心就會鬧情緒、耍脾氣。當孩子成績不如意,生怕老師告訴家長,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孩子一時轉不過這個灣來,腦子中想不開,就會採取這種害己傷人極端行為。這種悲劇的一幕幕上演告訴我們挫折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失敗,怎樣在挫折中成長,家長讓孩子去體驗他們自己生命中陽光與風雨,豐富他們人生旅途的風景,接受狂風暴雨的洗禮。而福貴在承受命運的極限考驗,一次次排山倒海的打擊,他能夠堅持的“活着”就是奇蹟,就是對生命最大的謳歌,也是對福貴人性的最大考驗

福貴的精神之所以有寶貴之處就是倔強地活着,樂觀的活着,痛苦和悲傷在福貴身上就像一把鋒利的青光劍刺向水中,微微起了一點水花後化作平靜。福貴的前半生雖然是讓人唾棄、遭人痛恨,可是他的後半生卻是一個即普普通通的`人,又積極應對生活變遷,努力拆解生活的磨難。生活從來都是曲折,它就像一個藝術大師,總是會創造出曲折離奇的故事。讓人們感覺生活多麼不容易,它就會給你一道道難題,驚喜與驚嚇時不時的出現在你的身邊。生活給福貴的驚嚇多了點,他用跨越山海的力量來跨越這些溝溝坎坎,時光像一把雕刻刀把一次次的磨難刻到他臉上的皺紋裏,可是他的心卻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越來越堅韌。

福貴的牛是他的朋友,他有什麼話就會告訴它。他和牛都是從容的看待這一切。生活難免會不公平,看開就好。也可以説生活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認為公平就會有人認為不公平。福貴大智若愚,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公平不公平,過去的事也就放下了。《武林外傳》裏有一段歌詞:“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可你的生活仍在坎坎坷坷中繼續,希望就住在你的心底,願你勤勤懇懇善待別人、關心自己,美好的日子在等你”。在人的旅途中,有太多的成功與失敗,得與失、恩與怨、是與非。如果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記在心中,傷心事就會愁白你的頭髮,煩惱事就會侵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你的生活就像被着無數的沉重的包袱在佝僂着前進,每一步邁出的步伐如此沉重,那麼生活對於你來説就是以及慢性毒藥,遲早要發作。當你躺倒醫院的病牀上時,驀然醒悟,人生如須臾,學會放下就是放逐煩惱,快樂人生就會隨之而來。福貴就是這樣做的,“活着”對於福貴來説也就有這非凡的意義了!

如果人的心可以像水一樣,可以受傷,但是它隨時都可以痊癒。那麼生活也會像水一樣滋潤你的心靈!

讀《活着》有感15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國小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