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一二章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2.8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一二章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土中國一二章讀後感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一本影響頗大的書,全書僅五萬多字,可謂“大家小書”。而全文通俗易懂,語言活潑,描述了一個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讀完這本書後,應對大作,當然不敢談有什麼意見,只是淺談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鄉土本色

費先生在書中給我們展示了鄉土社會的特點所在。

從基層上去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u中國的禮貌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資於土地的古往今來,中國人有這麼一個傳統,安土重遷,口袋裏有了點積蓄就去買地。哪天衣錦還鄉了,就得置地購宅。或許大家都覺得,別的東西説不定哪些時候就失去了,而僅有土地它是正正當當地就在那裏的

鄉土的非流動性就直接導致了血緣和地緣的出現。血緣是一套根據血緣親疏關係來決定對對方權力和義務的體系,血緣是穩定的力量。而地緣在人口不流動的原始狀態下是和血緣合一的也就是説血緣相近的羣體在土地允許的狀況下是生活在一齊的,僅有土地上的資源不夠了,才會有一部分人漂流帶到外地,要麼在另外一個羣體裏生活下去,要麼重新開闢一個羣體。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個羣體所理解的,因為在地緣上他們是不相接近的

從社會秩序來看,在鄉土社會中,“禮治秩序”是佔主要地位的我們能夠説鄉土社會是“無法”的社會,因為它是“禮治”的社會。但禮治並不是説是根據個人好惡的統治,而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所説的“禮治”也並不是君子統治,它包含着國家暴力,社會階層的嚴格命定,各種在今日看來屬於野蠻殘暴的某些行為也是屬於“禮治”的範疇。比如陪葬,株連等那都是禮,是人們心中構成的共同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説,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利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鄉土社會中,人服於禮是主動的,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價值觀念。但“禮治”在表面上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構成的秩序,其實不然,它只是主動服從於成規而已。也就是説,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能夠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但在一個社會變遷很快的社會裏,傳統的效力時無法維持的,所以費先生指出,“禮治”也將會在社會變遷中慢慢走向“法治”,這是“禮治秩序”的未來,也是鄉土社會的未來。 費先生也在書中提到鄉土社會中權利的四種性質方式:從社會衝突中所發生的橫暴權利,從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統一權力,從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從社會變遷中所發生的時勢權力。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長老權力是強勢的,而時勢權力則相對不發達。時勢權力的權力的構成充分地説明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環境是固定的,變遷慢。

二、淺談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裏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裏都屬於必須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經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能夠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係上的,團體是超於個人的存在。其次是確定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着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於不一樣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係,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於“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能夠是自我和太太,能夠是加上孩子,還能夠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終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係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絡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費先生説,在差序格局中,以己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能夠這麼説,在立體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石頭,而當這些石頭一齊扔進水中的時候,就產生了許多的中心點,這些點各自推出去的波紋在不斷交匯,並且還不斷移動,由此我們能夠聯想到人類社會中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強弱也會因相互作用而處於不停的變動之中,或者説個人“圈子”的範圍在不斷地“伸縮”,這樣的動態模式也許能夠更形象地體現出“差序格局”中人與人之間複雜和變動的相互關係。

而在中國複雜和變動的社會關係是有着它的社會根源,能夠這麼説,“差序格局”的構成是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的道德體系之中的在《鄉土中國》裏,費先生指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差序格局”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來的,而孔子所提出來的“推己及人”正是這樣一種模式,在中國這種社會結構裏,從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種推的過程,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關係推出去的儒家所看重的倫理之道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正是傳統“差序格局”的狀況,就是要建立社會等級和社會制度。 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後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後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