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3.1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學反思15篇

《草原》教學反思1

《草原》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敍事性散文,此類文章只有多讀,才能明白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從而感受其語言的精妙。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結合欣賞歌曲、電腦圖片激發學生讀書、發言的興趣,提高其語文能力。下面我就本節課具體情況做幾點總結:

1、以到過草原的同學的切身體驗,欣賞歌唱草原歌曲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了學生與草原的距離,起到了激情導入的作用。

2、通過靜靜地默讀,邊讀邊想,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鑽研文本,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又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閲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閲讀。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詞,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詞語,激發學生用心去領悟,用情去體會,用想象去補充,讀出語言文字背後“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學生理解體會到語言美、景色美的基礎上,當他們的情感為之陶醉之時,讓他們及時表達,學生這時會一吐為快,下筆有神,達到了讀寫的有機結合。

本節課,我做了很好的設想,但並未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後面設計的看圖片進行語言個性表達沒有進行,另外,學生的朗讀還太欠缺,組織語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學中逐步培養。總之,今後在語文教學中,我要努力探尋好方法、好思路,爭取把語文課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講的真實、樸實、紮實。

《草原》教學反思2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的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

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文意在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生動,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也是對學生情感薰陶的好課例。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針對低年級段學生的年齡特徵並

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7個綠線條的生字只認不寫,認識1個新偏旁(廠字旁),會寫“原、無、門、打”。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

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

1、以讀為本,創設情境,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2、以鼓勵性評價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體現課堂評價的激勵作用。

3、體現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四、説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

小朋友,幾天來,我們跟着春風姐姐遊了美麗的小池塘,逛了花兒盛開的梅花山。今天,我們要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出示草原視頻……這是哪兒呢?

2、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草原 學習生字“原”,寬寬一個“廠字頭”,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個小,注意下半部分與“泉”的區別。誰來讀好這個詞?讀準字音。

3、簡介草原,導入課題:草原是我國西北邊疆地區放牧的地方。那裏的風光非常優美,那裏的人民勤勞勇敢。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那裏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書:5、草原的早晨

誰會讀這個課題?指名讀,聽出來他哪個音讀得特別準?“晨”是個前鼻音,又是個輕聲。誰再來讀。我們一起來讀。

4、理解課題: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嗎?引導學生根據課

題進行質疑。

5、教師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自由輕讀綠色線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後再讀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

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碰到難讀的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自讀情況:

(1)多媒體出示詞語:

先逐個指名認讀,相機正音;説説難讀的字,分清前後鼻音,再一個詞領讀, 一行領讀。去拼音開火車讀讀。

綠色通道里的詞:

鞭聲 黎明 寧靜 鋪滿 新綠 跨上 駿馬

先一個詞領讀,再一行領讀,去拼音開火車讀。

3、再次輕讀課文,讀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錯、不破,遇到難讀的

句子多讀幾遍。

4、檢查自讀情況:

(1)交流:本課共有幾個自然段?(三個自然段)

(2)指名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根據實際情況,師生共同評議,

隨機校讀,重點指導讀好幾個較長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第二自然段的

第一句話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話。

(3)請讀得好的學生介紹方法。

(4)同桌互相讀讀課文,發現問題及時互相糾正。

(5)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想,你現在又知道了什麼?交流時指導學生用課文中

的句子説話。

(6)集體朗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原、門、無、打。

1、出示生字 學生認讀生字,並口頭組詞。

2、交流記憶方法:重點指導學生把“原”的下面部分與“泉”區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結構和擺佈,並説説書寫注意點,同時教師在田字格內示範

書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隨着進行書空。

4、學生練習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

5、反饋糾正:展示學生的作業並進行點評。

《草原的早晨》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只識不寫,認識1個偏旁,會寫“原、

門、無、打”四個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快樂。

教學重難點

1、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麗。

2、學習生字,並練習正確、規範地書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

小朋友,幾天來,我們跟着春風姐姐來到了美麗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兒盛開的

梅花山。今天,我們要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出示草原視頻??這是哪兒呢?

2、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草原 學習生字“原”,寬寬一個“廠字頭”,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個小,注意下半部分與“泉”的區別。誰來讀好這個詞?讀準字

音。

3、簡介草原,導入課題:草原是我國西北邊疆地區放牧的地方。那裏的風光

非常優美,那裏的人民勤勞勇敢。當春天到來的時候,那裏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書: 5、草原的早晨

誰會讀這個課題?指名讀,聽出來他哪個音讀得特別準?“晨”是個前鼻音,又

是個輕聲。誰再來讀。我們一起來讀。

4、理解課題: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嗎?引導學生根據課

題進行質疑。

5、教師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生自由讀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碰到難讀

的字可以多讀幾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錯、不破,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自讀情況:

(1)多媒體出示詞語:

wú yuán pū xīn

無邊 草原 鋪滿 新綠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聲 打破 黎明 寧 靜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兒 湧 出 圈 門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駿馬 追 趕

chù d?ng

遠處 飄動

先一個詞領讀,再一行領讀,去拼音開火車讀。

(2)交流:本課共有幾個自然段?(三個自然段)

(3)指名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根據實際情況,師生共同評議,隨機校讀,重點指導讀好幾個較長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話。

(4)請讀得好的學生介紹方法。

(5)同桌互相讀讀課文,發現問題及時互相糾正。

(6)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想,你現在又知道了什麼?交流時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説話。

(7)集體朗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原、門、無、打。

1、出示生字、 學生認讀生字,並口頭組詞。

2、交流記憶方法:重點指導學生把“原”的下面部分與“泉”區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結構和擺佈,並説説書寫注意點,同時教師在田字格內示範書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隨着進行書空。

4、學生練習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

5、反饋糾正:展示學生的作業並進行點評。

《草原的早晨》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草原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是陌生的,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一定的困難。多媒體展示圖片及草原風光視頻給學生展示了草原風光,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語言來説説自己的感受。面對一篇優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讓教材變為 “學”材,從單純地研究如何“教”轉到如何“學”上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實現語文教學的素質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課文讀通,讀透,讀好,真正讀出味來。又通過多種形式掌握字詞句,凡須引導學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學中我着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着力於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幫助他們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 獨立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興趣、願望和能力。在這一節課上,由於自己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把握用時過多,導致課堂上學生寫字時間的不足,在上課時不能更多的關注全體學生,尤其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教師在設計問題以及在課堂上與學生生成問題時,應首先以學生思維及角度從實際出發考慮。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於心,只有這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才能與學生的配合遊刃有餘,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謂“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

《草原》教學反思3

根據新音樂課標要求,六年級學生能隨着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並能聽辨其音色。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聆聽抒情歌曲、敍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着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參與表演。

本節課內容:欣賞兩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節課教材位於十一冊第一課同一首歌之後的第二課,就知識體系來説,有着呈上啟下的作用,對第一課的內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細緻,更民族,更具指向性,從《我的祖國》的氛圍中進入民族特色更具體的草原風情當中,讓學生更加真實具體的瞭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調特點,更加準確的學習長調音樂,從而更準確、細微的表現這一音樂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樂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説就是一個音樂的民族,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作為國小最高年級我覺得學習蒙古族的音樂內容很有必要!

學情分析

1.六年級學生音樂基礎較好,對於音樂欣賞、分析能力相對強一些,他們能夠分析較長、相對大些的音樂作品。

2.學生整體對音樂知識、旋律模唱、音準、節奏、情感表現等音樂要素掌握較好,能夠結合音樂説出自己的理解。

3.學生可能會對歌曲較高音準的把握,()較複雜的節奏掌握,歌曲情感體驗等有困難。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兩首草原歌曲,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喜歡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長調音樂的風格特點,學會聽辨樂段,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鑑賞能力。

3、通過對比欣賞,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風格和方法。使學生喜愛蒙古民歌,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學反思九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曹衝稱象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4

展示課《草原》在慎重的選課、團結的備課、説課中宣告結束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整個過程之中,備課過程的和諧之美讓我收穫了幾許成長。教學過程的不和諧之音,暴露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問題。

何校長和語文組的老師針對我的課堂提出了衷肯、寶貴的意見。他們如同庖丁解牛,精妙的指出了失誤的關節點,這使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較為全面和客觀的認識。但是,從教一載以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問題不能克服?始終如一塊磐石沉沉地壓在我的胸口,讓我喘不過氣來;又如一團亂麻,讓我在午夜夢迴之際也不能沉沉入眠。

直到讀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她説: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把人生視為當然。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必將死去,但我們總是把那一天想得極其遙遠。我們處於精神活潑、身體輕快的健康狀態,死亡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我們難得想到它。日子延伸到無窮無盡的遠景之中,所以,我們總是做些無價值的工作,幾乎意識不到我們對於生活懶洋洋的態度有時我認為,如果我們象明天就會死去那樣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規則,這樣的態度可以尖鋭的強調生命的價值,我們每天都應該懷着友善、朝氣和渴望去生活。

是的,我缺乏的正是一種對待生活,對待工作友善、朝氣和渴望的態度。在我的潛意識中,我只是一個新老師,有許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慢慢成長,我對自己很寬容,總是對自己説:這堂課上不好,沒關係,有許多的下一節課可供我去彌補,殊不知一句話説得好:學生是經不起實驗的!我可以慢慢的成長,而學生卻不能,我應竭盡所能給他們以最好的護航。

假如我每天都帶着這樣的態度去生活: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假如我能帶着這樣的態度來工作:這是我上的最後一堂課。我想一切都會發生改變。我會用微笑、用友善、用朝氣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用愉快上揚的調子與學生對話,認真地傾聽他們的發言,對他們的回答給以發自內心的讚美;對他們的羞澀給以最為寬容的鼓勵;我會露出大大的微笑,讓他們感受到我的陽光;我會用上好公開課的態度來上好每一節課。用最為嚴謹和負責的態度來處理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像科學家那樣嚴謹的比較每一種教學方法間的優劣之處;像藝術家那樣精心的書寫每一塊小黑板,準備每一個教具。那時每一堂課將不再是一個遺憾。師生間的關係也將是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

除此而外,我還缺乏一種解讀文本的經驗和能力。教師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與感悟,因此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薰陶和感染。教師只有深入解讀了文本,才有可能想出辦法在語文教學中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和諧統一起來。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對教材一知半解,又怎麼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呢?

我在教學中暴露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教材的解讀不夠,對文本的關節點把握不準。如在描寫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進行草原美景的教學。要學生首先體會一碧千里、並不茫茫的意思,再説説這句話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這樣的畫面。學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羣、駿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進行説和讀的訓練。雖然線索理清了,但是問題卻顯得十分雜亂,也過碎,某些問題也不夠科學。這是沒有找準文章的關節點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導學生思考:什麼叫境界?(引導學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回答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引導學生對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畫面進行感知和想象)這種境界給人以什麼樣的體驗?(引導學生找到並讀出體驗)在此之上引導學生讀透、讀懂文本。

同時我對文本的語言訓練點把握不夠準確。語言訓練點的選擇既來源於對文本的解讀也來源於對學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麗、清鮮這樣的語言準確、優美,對於表達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掌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加以理解。如:為什麼叫清鮮不用新鮮?渲染是什麼樣的?學過國畫的同學來説説,演示給我們看一看?因此,我還需要夯實自身解讀文本的功底。

另外,對於教學方式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我不夠慎重,令人感動和深思的課往往是那種平實,波瀾不驚的課,因此在教學中能不使用課件的地方儘量不用。追求教學的平實與真實。

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的不足之出,懇請各位老師不嗇指正!

《草原》教學反思5

《草原》是部編版教材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敍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薰陶。我將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5段,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開想象,感受“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美好意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感受自然風光美時,讓學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麼?體會“一碧千里”這個詞語,讓學生説説這種情景。關於“渲染”和“勾勒”這兩個中國畫的專業術語,我出示了兩幅中國畫,讓學生對比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到老舍為什麼用“渲染”這個詞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還設計了寫話練習,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練習寫話。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麼?(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學生默讀課文時,就能從文中的語句感受到蒙漢情深。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學反思6

《草原》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深入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閲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

2、其次,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一方面,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為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

3、我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通過讓學生們劃分段落,總結段意,讓學生們整體地把握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的巧妙。

4、由於品讀優美語句,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於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地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5、最後,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走進西部,瞭解西部和熱愛西部。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才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的薰陶,產生共鳴。在這課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吸引了同學們,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兼顧兩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的景物的描寫,再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

三、不足之處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還有不足的地方。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優美,語氣語調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對學生的回答問題上的激勵評價針對性不夠。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在之前成功的基礎上,增加課件中對草原景色圖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語調、語氣,以自己的語言魅力感染學生,及時、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回答,給予回答精彩的同學以肯定,給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學以鼓勵和點撥,使得這節課互動效果更突出。

《草原》教學反思7

本課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加強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的確給同學們帶來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特別是第一二段草原風光的描寫十分出色,課堂上做到了句句細品,段段精讀,而且趁熱打鐵,做到了當堂背誦,效果特別好。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也比較到位,課前做到了充分的預習,課上帶着濃厚的感情來學習,來品析,草原的景色彷彿就在眼前,充分給了學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語言十分優美,而且充滿瑰麗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應該在寫法上引導學生多借鑑。但是本課只注重了品讀,沒有細細分析語言到底美在那裏,這樣學生的寫的收穫會相對較少。另外草原的風光畢竟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邊啟發邊想象,還應該就着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改換一些比喻。如“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就像|……”以加強語言的訓練。

《草原》教學反思8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草原對於海南的學生來説是陌生的,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一定的困難。上課時,我先範讀課文,讓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美的草原風光片。

老師的朗讀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多媒體的播放給學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風光,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語言來説説自己的感受。學生的語言正確而富有個性,他們好象融入了美麗的大草原中,加上老師及時的評價和鼓勵,使發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都讀得很好,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在老師讀的時候,小朋友可以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讀課文,一邊想:你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生交流。

生:我好象看見草原很大很大,草原上長滿了很多嫩綠的草。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羊衝出圈門,奔向草原。

生:我好像看見牧羊人騎着駿馬一邊放羊,一邊唱歌。

師:小朋友聽得很仔細,想像真豐富。

生:我想去大草原看看,那兒是不是真的像書上寫的一樣。

師:老師也很想去大草原看看呢,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草原,去看一看那裏的景色。

(多媒體播放一段草原風光片)

師:小朋友,你覺得草原怎麼樣啊?

生:草原真大啊!到處是碧綠碧綠的草。

師:你説得真好。“碧綠碧綠”這個詞用得不錯。草原是很大,書上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寫草原的大?

生:無邊的草原。

師:説對了,草原大的一眼望不到邊。所以説草原是——無邊的草原

生:我看到草原很美麗。天藍藍的,白雲在天空中飄動。

師:你説得真精彩。其他小朋友你們覺得草原怎麼樣?

生:我也覺得草原很美麗。草原上到處都有五顏六色的小花。羊兒很多,像天上的白雲一樣多。

師:你的語言真豐富,還説了一個打比方的句子,把草原上的羊羣比作藍天上的白雲,真了不起。看來草原不僅大,而且還很————美麗

生:我聽見牧羊人在唱着響亮的歌,他們肯定生活得很幸福。

師:你不僅會看,還學會思考了。

《草原》教學反思9

《草原》是一篇文質兼美,情工作室上傳的:憑藉教材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感濃郁的文章。老舍先生第一次來到草原,為那裏的美麗風光所陶醉,被熱情的蒙古人民感動。不但描繪了草原的風景如畫,而且抒發了自己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注意了憑藉教材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激發表達慾望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課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學生在吟誦古詩中,激起了解草原的興趣。接着,我範讀了全篇課文,在範讀中學生認真傾聽,有了自己的感受,各個急於表達,並不由自主地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多種形式朗讀,大膽想象,樂於表達

課文是學生學習的版本,它應該屬於作者的感受,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的感受,應該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再選一名同學朗讀,大家閉目傾聽,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副副畫面後,他們爭先恐後地述説自己的想象,樂於表達的閘門一打開,猶如奔騰的河水,學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與欣喜。

三、培養語感,準確表達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學習用詞的準確、精練、貼切。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句意。如,我出示簡易的草原圖與中國畫後,學生輕鬆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線勾勒”;聯繫生活經驗感悟“一碧千里”“並不茫茫”,並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活,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適時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進行仿寫練習。學生既領悟了草原羊羣的美,又練習了準確、生動的表達。

四、尊重主體,自由表達

通過小組交流、全班討論,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後,我鼓勵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如“你來到草原後會幹寫什麼?”學生興奮之情溢於笑臉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幾圈”“我要無拘無束地縱情高歌”“我要騎上駿馬自由奔馳”……

五、迴歸現實、創意表達

當學生真正領略了草原的美麗後,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方式來練習表達。靜靜地想一二分鐘後,小手高高地舉起來,自豪之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其中不乏精彩的語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對家鄉的喜愛。

我欣慰,學生的表達能力有了提高;我驚喜,他們筆下也會生花;我慚愧,他們的潛力以前挖掘得不夠,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不夠。

本課不足之處:

如果課上以錄音配樂朗讀,會更使學生入情入境;如果以課件真實地再現內蒙古草原的風光,會讓學生有更切身的深刻感受,激起對草原的渴望與熱愛之情。

課上有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學生顯得膽量不足,需要為其增加鍛鍊的機會,並糾正表達時有語病的學生。

《草原》教學反思10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並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成功之處: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閲讀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説自己的話,説自己想説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後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覆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學生和老師是多麼喜歡這篇課文,多麼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師生從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中、從文章字裏行間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和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但是始終未能親身到遼闊而又美麗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這一美麗的自然風光,深感遺憾。正如古人所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我個人認為,假如學生和老師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體會絕對比現在看圖片、看書、看錄像、讀書深刻得多。

《草原》教學反思11

看到這篇課文是那樣的熟悉,它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在這一次新的統編教材裏又出現了,我覺得應該不用學了,只需一帶而過,完成練習題就可以了!

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備課,突然發現此次的重難點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學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也許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備好課,走進課堂。按部就班的讀書自學,積累字詞,解決了基礎知識問題,開始探究學習。此次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寫,並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課文中,作者按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草原的風光,最後還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是五年級學過的內容,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鬆。剩下的2—4自然段則作為略讀段落,從中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最後,抓住課文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來體會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再學這一課時,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成了本課的重點!所以學完這一課後,除了完成課後練習題,我還讓學生仿寫課文第一自然段,交上來的小練筆大多同學寫得不錯!

反思存在的問題:課堂講解過於繁瑣,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課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學反思12

草原對於江南水鄉的學生來説是相當陌生的,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感悟到草原之美,並進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美的草原風光片。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後者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像的缺憾。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觸是深刻的。

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教師正是捕捉了這一點,將學生髮言時運用的準確優美的語言一一寫在黑板上,書寫時還加上了簡潔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這樣做,將學生的語言當作了課堂評價的資源,一方面使發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學生的競爭熱情。全班學生髮言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同時,板書的語言也是一種示範,能更充分地發揮師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國小生髮言易重複的問題。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發出來。

反思二: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在上《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時,上課已接近尾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遠處,一羣羣羊兒像朵朵白雲在飄動,藍天下回蕩着牧羊人的歌聲。”讓孩子們在朗讀想像中體會草原靜謐的美。按教學設計,我該引導學生朗讀全文了,讓他們能在朗讀中體會草原的動態美與靜態美,同時領會課文的條理。可剛讀完第三自然段,第一組裏就冒出一隻小手,“汪明宇,你有什麼事嗎?”我耐心地問。汪明宇站起來,拿起書汪明宇,,鄭重其事地説:“老師,我知道為什麼説羊羣像白雲。”我很高興,提醒全班學生:“同學們注意了,現在汪明宇小朋友有一個重大發現,讓我們來聽一聽。” 汪明宇説:“因為白雲是白的,羊羣也是白的,所以説羊羣像白雲。“

汪明宇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師,我還知道。老師.我還知道。”“吳雪倩,你説説看。” 吳雪倩站起來,説:“如果是一隻羊的話就不像白雲了,要許多隻羊在一起才像白雲,”

“對。還有,如果羊羣在跑的時候也不像白雲,因為白雲不會跑得那麼快。只有羊羣一邊吃草一邊走的時候才像朵朵白雲在飄動。”楊俊乾脆就不站起來,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話。這時我再讓學生讀這句話,學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下課鈴響了,雖然教學任務沒能完成,但我很興奮。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隻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失去一次又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在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不再是孤獨的演奏者,才能使課堂響起動聽的交響樂。

反思三: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昨天上午第一節課,重點指導孩子對這篇課文的朗讀,我把課文中的一些語句的朗讀權力放給了孩子們,不是我教給他們怎麼讀,而是讓他們認為這些語句你應該怎麼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講到“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是呀,從低年級就應該開始訓練學生的獨特的閲讀感受!因此,在這節課我就試着做了,結果讓我收到了一份喜悦!

《草原》教學反思13

《草原上》是三年級上冊第二課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樂段。其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於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無比的熱愛和讚美的情感。

首先,發聲練習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孩子接下來演唱的效果,發聲練習一定要提醒孩子輕聲演唱,把音連貫在一起,自己聽辨什麼是美的聲音。

其次,帶領孩子們複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再次感受這兩個音符的長短,把“—”歐帶進節奏,讀一讀,知道了這些時值的長短,開始讓學生看歌詞中的節奏型,試着讀一讀。這首歌曲的歌詞很簡單,孩子們只要多注意就能夠正確的讀出來,但是這個環節忽略了“×———”全音符的時值,可能會有部分學生讀不正確,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留意並糾正這個地方,再次提醒孩子們這是個全音符“×———”注意有幾拍,不要少拍。歌詞按照節奏讀下來以後,我試着先讓學生認識“356”三個音,從一年級到現在孩子們對音準應該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大家學習樂譜,主要問題在高音“1”上,沒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沒辦法完整演唱樂譜。

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一點,不能把他們想像的完全一樣,設計的課程應該是有變化的,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教學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繼續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14

《草原》這篇課文收錄在國小語文人教課標版版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為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聽歌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通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請一位家鄉在內蒙古的善於歌唱的女同學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聲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通過歌聲彷彿看到了什麼,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説説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並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為他(她)選的句子配上一幅圖片,製作成演示文稿,並結合圖片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但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怎樣具體地再現在其他同學面前呢?再用語言來描述的話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語言大師的範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為最適合所選句子的圖片。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通過圖片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通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選圖片的過程,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鍊。但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上,應該在朗讀的層次上對學生做出漸進的要求,如“誰來讀?他讀的怎麼樣?誰讀的好?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誰能讀的更好?(指讀得好的學生)我們像他一樣讀。”而不是單純的誰再來讀,以這樣更能促進學生在朗讀上的相互學習和進步。

“美圖配佳句”這一設想看似操作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幾點值得注意:

1、雖然是設計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但是整體上還是應該以語文課的要求為主,不能為應用媒體而應用媒體。試教時就有這樣的問題,我將“找句子、配圖片、讀句子”幾個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任務佈置給學生,學生就忽略了朗讀,一找到句子就進行配圖,結果大半節課都用在了計算機操作上,語文課上得像計算機課了。在修改教案時我就將任務環節細化,逐一分配下去,並以比賽的形式限定製作演示文稿的時間,這樣以來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朗讀、理解上來了。

2、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是為語文課服務,應儘量減少學生可能會在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單調重複的技術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事前做好準備工作,如為了節省學生製作演示文稿時輸入文本所用的時間,我事先就做好一個演示文稿,裝在學生機裏,裏面就有課文中優美的或較難理解的句子,學生只要選出它,直接插入圖片就完成了。

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受限於教師機、學生機這個機房形式,展示某個學生作品的速讀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鐘才能展示一個學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專題使教師、學生甚至是家長之間實現相互的實時交流甚至是相互點評。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台,使學生不僅可以在小組內面對面的交流,還可以有更高層次的藉助的零距離、多層面交流。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殿堂,為他們以後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草原》教學反思15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時候,我再一次被《草原》這篇課文吸引住了。它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初次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安排的是兩課時,按照作者旅遊的順序學習課文。但是,真正學習時,我花了三課時,對原有教學設計也作了一定的修改,從風景、蒙古人兩方面來感受草原的美,感覺較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導入。通過用多媒體播放七幅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程標準提倡閲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一碧千里”,“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着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品讀……最後我又為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語言美的薰陶。

三、感受蒙古人們的熱情好客時,我先讓學生找找從哪幾方面可以看出來,引導學生提煉: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然後課件出示: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讓學生加到適合的詞語前。學生在完成詞語搭配的時候,進一步感受到了“熱情好客”,因而在學習小組學習時,重點把握較準確,還能從教材想開去。

學完全文後,我覺得有一點還不夠到位,那就是學生的個別朗讀,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體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