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89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山行》教學反思

《山行》教學反思1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如何使兒童在讀古詩的同時,真正感悟到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下一個片斷,我們或許會有所啟發:

[案例片斷]

(通過自讀──—同桌檢查糾正──—齊讀等方式使學生能把古詩讀正確)

師: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可真高,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學生小組學習)

師:哪一組先來交流。

生:我們組知道“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後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幫助第四小組的同學補充一下。“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意思是説遠遠看去,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

生:我們知道“白雲生處有人家”是説白雲的深處有一户人家。

師:是嗎?

(教師隨機板畫山中雲霧繞繞的地方有幾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畫後舉手):老師,我覺得不是白雲的深處,應該是在山上有幾户人家的房子。

師追問:那古詩為什麼説是“白雲生處”呢?(教室裏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學生舉手)

生:因為山很高,比天上的雲還要高了,所以是“白雲生處”。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像剛才結合圖畫來讀懂古詩,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他組還讀懂了哪幾句呢?

生:我讀懂了“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説霜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你説得不錯,但這裏的“霜葉”是指什麼葉子呢?

(教師隨即出示書中的插圖)

生:“霜葉”指楓樹的葉子。老師,我有點知道“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意思。

師:那你説説看呢。

生:我是從書中看出來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小朋友,你們真是太棒了,自己讀懂了這首古詩的意思。

(這時,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

生:老師,我不知道“寒山”是什麼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師反問:真的嗎?

生:我認為不是。

師繼續追問:那為什麼要用上“寒山”呢?(教室裏鴉雀無聲)

師啟發:小朋友,你們想想,這首詩是描寫什麼季節的呢?

生:秋天。

師補充:而且是深秋時節,這裏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因此作者在這兒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為什麼説“霜葉”呢?

師:誰能回答這位小朋友的問題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會下霜。所以説是“霜葉”。

師:説得準確一點,應該是被霜打過的楓葉。小朋友,杜牧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生機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讓我們也來讚一讚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教學反思2

年組“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於國小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國小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着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才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於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山行

杜牧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於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後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説話時有的學生説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乾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説完整。話説不好還怎麼寫呢?説完整話,就是為寫話打好基礎。

後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範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説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xx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後我收穫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麼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山行》教學反思3

記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編委老師在關於低年級人教版小語教材的介紹中特別提到: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古詩內容教師一般不要主動講,生字詞稍加解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作簡要回答,要把時間放在熟讀成誦和識字寫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

省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板塊共收入了5首古詩和一首花名歌。這5首古詩都是寫景抒情詩,把四季的景色與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學會誦讀,在誦讀中感悟詩情,體會詩意。但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識字量較多,詩的內涵較深,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將教學重點放在放在讀讀背背和識字寫字上,還注意把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作一個重點。下面我以《山行》一課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導入

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車上在山間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地還看得見幾户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是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豔,遠遠望去就像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於是他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着美麗的景色,並且把這五彩斑斕的美景寫成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讀古詩,感受意境

三、通過自讀──同桌檢查糾正──齊讀等方式使學生能把古詩讀正確

四、藉助圖畫,感悟詩情,體會詩意

師: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可真高,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下面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要考考大家,請大家翻開書。

孩子們打開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只描繪了後兩句的畫面,而前兩句的畫面被古詩的內容擋住了,我便藉助這一資源,激發學生讀詩、作畫的興趣。

師:我們一年二班小朋友這麼能幹,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書中被擋上的畫面補充上呢?我來當畫家,你們來當策劃,告訴我應該畫什麼?能行嗎?

生:能!

(孩子們情緒高漲,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師: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的.前兩句,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

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還要畫白雲和人家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

生:我覺得還應該畫上人家。

師:那人家應該畫在什麼位置呢?

生:應該畫在白雲生出來的地方。

對!對!其他學生附和着。我知道,學生認為“生處”是白雲“出生”。

師:老師真佩服大家,已經學會將古詩中的文字變成自己的話了,但老師告訴大家,這裏的“白雲生處”指的是白雲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這裏。説着,我在山間畫上了漂浮着白雲。

生:人家應該在白雲的下面。

(孩子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高興地喊起來。)

師:對了,説着,我在白雲的下面畫上了幾座小房子。

師:那要怎樣才能到達這幾户人家呢?好象還缺少點什麼?

生:應該有路。

師:那應該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再讀一讀第一行詩,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應該是石頭做的,還有點斜。

我們班最聰明的王輝陽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還不太明白。

師:對了,“石徑”指的就是用石頭鋪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樣子是彎彎曲曲的。

師:瞧,大詩人杜牧只用了14個字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真讓老師佩服!而小朋友們通過自己讀詩,把詩中的文字變成了圖畫,更讓老師佩服!現在,我們把圖畫再放進頭腦中,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好嗎?

孩子們投入地朗誦起來。

【反思】

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

《山行》教學反思4

《楓橋夜泊》是第三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詩。在教學時我先檢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況。

1、檢查背誦。

2、出示填空題,瞭解重點內容的掌握,特別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名句是“坐、霜葉、於”的意思。

3、檢查默寫。

從這首詩引出另一首描寫秋天的詩——《楓橋夜泊》。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朗讀,注重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音,特別是“眠”字的讀音。

3、圖文對照,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抒發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4、指導朗讀、背誦。

5、生字教學。

閃光點:

1、複習導入,檢查學生對上一首古詩中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夯實基礎。

2、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把解決問題的權力交給學生。

不足:

1、檢查古詩的默寫可放在課後,複習舊知的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新課的教學上,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2、在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時要放手讓學生各持己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課雖然也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夠,應不怕學生説錯、説得不到位,這時才能凸顯教師的“導”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説法引導到正確的思路中去。

3、對“楓橋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點淺嘗輒止,部分學生仍像霧裏一樣。另外,詩人寫詩時的背景缺少介紹,學生很難真正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情感。

在以後的古詩教學的備課中,還應多備些學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蒐集些有關古詩及作者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境,真正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學反思5

經過一階段的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作為同學要把那些枯燥無味的課文學好是多麼的難呀!教完《山行》這一課後,我覺得低年級語文教學應牢牢地抓住同學的年齡特徵,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自主快樂學習:

一、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1、讀一讀,説一説,整體感知詩意:

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同學自身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同學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同學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勝利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藴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幹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小同學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同學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同學自身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方: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同學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規範》強調:“閲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需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同學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同學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同學戴着頭飾,自由想象扮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同學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在教同學字時,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遊戲激發同學的識字寫字的願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讓他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學會的生字,並讓人人爭當小老師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大家。在同學觀察探究的基礎上,指導同學寫好生字。切實地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

二、語文教學應注重溝通課堂內外,結合同學的生活實際和其他課程的融合

1、在學完這首古詩後,我設計讓同學回家查找有關描寫動物的兒歌或古詩,也可自創兒歌,再配上自畫的圖畫。目的在於讓同學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並鍛鍊多方面的能力,從而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

2、趁同學初學古詩、愛上古詩,可讓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多學習古詩,並定期開展“小小古詩會”、評選“優秀小詩人”。

《山行》教學反思6

甘溪中心校 王維

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指導書寫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叫——贈劉景文。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山行。

2.簡介作者,並讓學生回顧杜牧寫過的古詩。

3.指導書寫:於、楓。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3.齊讀全詩。

三、聽看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看視頻情境動畫配詩歌朗誦,邊聽邊看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説看到了什麼。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提出問題。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重點體會“斜”“生出”,理解詩意。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歎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思考: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師生齊讀。

②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理解詩意。

③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④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板書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巧妙的採用繪畫方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後的註釋,體會理解詩的大體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於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動手繪畫,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這裏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覆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於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等,反覆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7

《望廬山瀑布》及《山行》這兩首七言絕句都是寫景類的古詩,所以只要讓學生了解是的大意,不要求逐字講解,應該大部分地讓學生賞讀,感受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與讚美。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寫了深秋山間的景色,“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詩眼,也點明瞭作者喜愛楓葉的原因。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豐富學生古詩的積累,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薰陶感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祖國的教育。

課前,我準備了電腦課件,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課上使用。於是採用了課文掛圖,但我想效果肯定比不上flash動畫那樣生動、形象、有吸引力。

我設計,以回憶學過的古詩導入,以次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授課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兩首詩的詩意,特別是個別字的理解,如“生——產生”“川——河流”“坐——由於,因為”等,能準確地彙報;學生還能體會詩中的好詞佳句,如“掛”字化靜為動,“飛”字描繪急流飛奔,“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壯麗、勢不可擋的氣魄,等等。這個環節,我是放手讓學生在組內交流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然後探究合作學習:你喜歡哪首詩?或者喜歡詩的哪部分?喜歡就多讀讀,並讀出自己的感受。但是,我的引導不到位。當學生已經回答出詩句好在哪裏市,教師就應順着這個線路,讓學生充分地讀,結合讀再來講講詩寫得好在哪,體現賞讀的過程。

在擴展教學時,我讓學生展示自己積累的寫景類古詩,以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但“多而不精”,即某生泛泛地讀詩,沒有更進一步的對詩意的理解。這一環節只要彙報3-4首有代表性的詩,讓學生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的情感或意境,這樣會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最後,我設計了一個互相積累的環節,就是讓學生在速記是未記全的,或對某給學生的某首詩感興趣的,可以下位來互相補充,充分達到積累的完整準確性,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創作的過程,值得在講授其他課文中繼續恰當應用。

總的來説,這節課的大塊環節設計的很好,基本符合新課標精神。但細節上還須認真加工、雕琢,這也需要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學習、摸索、積累經驗。

《山行》教學反思8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兒瞭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後,我直接將此首古詩背誦下來,部分幼兒跟誦,緊接着幼兒開始誦讀這首古詩,最後我們為這首古詩配上動作,便與幼兒記憶。活動結束時,幼兒在進行自主談話,一個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問:“老師,什麼是人家?”我一愣,這才想起古詩中的內容“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原來小傢伙問的是詩句中的內容,我微微一笑説:“寶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師,那裏的人怎麼那麼有意思,居然住到白雲上,他們不害怕嗎?”這句話讓我哭笑不得,同時,我也讓我有機會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

為古詩配上動作一種便於幼兒記憶古詩的方法。當時只考慮便與幼兒記憶,沒有考慮到詩的意境,致使出現今天的笑話,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中一定運用多種辦法讓幼兒在背誦古詩時,也感受到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9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於心以後,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麼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麼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後,再讓學生聽範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並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範讀的節奏反覆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抬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裏,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雲漂浮的地方,住着幾户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豔,實在是太美了,於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着美麗的景色……通過剛才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雲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雲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豔’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於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後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裏看到了什麼?”有的説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説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餘璇絢同學竟説她看到了白雲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麼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説:“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説:“你的感覺真好,能説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説:“我從‘白雲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雲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説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誇讚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麼美的景,這麼美的詩,我們怎麼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着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裏笑了。

三、提供平台,爭相展示

賽賽誰説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説説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説,然後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説得好的同學上台來説。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説的比較好。

《山行》教學反思10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於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4)、背詩文,能默寫。然後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後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小張站起來説:"老師,我認為詩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説認為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餓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小王又舉手説:"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説:"有白雲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説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與這裏的'白雲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説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説:"用'深'太死板了,白雲繚繞,白雲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説:"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為雲很高,這表示產生白雲的地方。"有的説:"'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着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説:"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麼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豔,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誰也説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並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着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山行》教學反思11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

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

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山行》教學反思12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我們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七律詩,但我們班的學生依然能做到熟讀成誦,有一定的語感,並且知道一些常規的停頓。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沒有像以往那樣進行逐詞逐句解釋,而是抓住本詩畫面感很濃的特點做了如下嘗試: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詩人杜牧眼中,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説到“白雲生處有人家。”老師想把它畫下來,應該在黑板上畫上哪些景物?生:我覺得首先要畫一座很遠的山,要畫白雲和人家。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座遠山。白雲應該畫在人家的哪裏呢?有的學生説:“畫在房子下面”,有的説:“畫在山頂上”,有的説:“應該圍繞在房子上,因為山很高,雲在飄浮,房子只是隱隱約約而見。”“是啊,作者從飄浮的白雲裏隱隱約約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見了。”我接着説到。在後來的默寫中沒有學生寫錯字。

《山行》教學反思13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詩中有畫”

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説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2.“畫中藏詩”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為古詩配畫。適當的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説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至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着,體驗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學古詩,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藴,所以在今後我還要多閲讀,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文化底藴,從而豐滿自己的課堂。

《山行》教學反思14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引導學生做好以下“三讀”。

一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所以在指導學生初讀古詩時,我除了要求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還引導學生髮現古詩朗讀的這兩個特點。因為學生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讀了幾遍後還沒有發現。於是我進行了範讀,由於範讀時停頓比較誇張,有幾個聰明的同學發現了古詩朗讀的停頓和節奏。接着,我再讓他們讀讀每句詩的最後一個字,引導他們發現古詩的押韻。雖然第一次教學時花了一點時間,但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掌握了古詩朗讀的節奏和韻律,一定會在以後的古詩學習中加以運用。

二讀,讀出理解,讀懂詩意

理解詩意應該是古詩教學的一個重點。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和現在一樣,如“停車”、“楓林”、“白雲”、“人家”等。還有一些字詞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理解的字詞,再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那些與現今意思不一樣的詞語。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畫圖法。在理解“遠上”、“石徑”和“斜”的意思時,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座高山,一條從山下通往山頂的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圖一畫,學生就理解了“石徑”、“斜”的意思,接着我讓一學生上黑板從山腳往上看,讓學生説説看的感受,學生理解了“遠上”的`意思。

聯繫前後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時,因為意思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學生很難理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前後文進行理解。感受“詩人停下車不走”與“喜愛傍晚時候的楓林景色”之間的因果關係,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導學生用“調換順序法”和“擴充意思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應該説,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好。

三讀,感悟意境,體會情境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後,我讓學生再讀古詩,説説自己看到的情境,學生把自己看到的遠景、近景都描繪得十分具體。我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讓學生受到感染。還適時加以音樂渲染,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總之,通過“三讀”,學生基本讀懂了古詩,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體會到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得紮實、高效。

《山行》教學反思1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因此,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不可忽略和輕視。以《山行》為例談談我的作法。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能力,又為以後的古詩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主要是這樣操作的:

1.讀一讀,説一説,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

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藴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