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4.06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

《雲南的歌會》是新課程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裏行間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新課程標準中説“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擴展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台,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領略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説:“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此,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先欣賞一段劉三姐《想唱就唱》的視頻,順勢介紹道: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雲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佔了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了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男女傳情時會唱歌,結婚時會唱歌,喪葬時會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時候也用歌唱的形式,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沈從文去聽聽雲南的歌聲,看看雲南的歌會。然後解釋“歌會”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在整體感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誰在唱?哪裏?形式?並且問:這與電視裏我們看到的音樂會、演唱會有什麼不同之處?希望通過對比讓學生對雲南歌會的形式特點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在重點研討環節,我出示了一個重點問題:劃出三幅畫面中你最喜歡的細節,讀讀,品品……——給學生五分鐘時間劃出喜歡的細節,並批註。讀經典的作品,批註是一種很好的閲讀方法。此環節意在讓學生通過閲讀,在字裏行間發現自己喜歡的細節,並加以評註。個性化的閲讀必將帶來課堂研討的良好氣氛,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研討和交流中尋求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和共同提高。——學生回答,共享心得:

重點如下:

第二幅畫面中:

環境描寫是否必要。出示《湘西民族的藝術》 的一句話,體會環境描寫的重要作用。

配樂朗讀第二節。

第三幅畫面中:

體會雲南人民自由的天性、生命活力、純真的生活。並出示《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體會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態度。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雲南歌會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 的頌歌。從一個“活”字我們探到了作者最原始的意願。

最後是拓展延伸:寫作,《讀了課文後,我想説…… 》並交流。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朗讀,一是通過細節的揣摩,體會雲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

首先説朗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文的敏鋭的感覺。”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着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老師範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雲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境美,風俗美。

再説説通過細節的揣摩,感受雲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

本文語言清麗優美,洋溢着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體現:

1、在“山野對歌 ”這部分中, “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一句,學生談到了“從婦女的動作、神態中,體現了對歌的隨意、對歌的快樂……”,我順勢問了一句“對這種女人還有沒有其他的描寫”?自然過渡到對對歌人的外貌描寫中: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葱綠布圍裙,腳下……繡花透孔鞋。這樣的外貌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利索的女孩。我又問了一句:她對生活的態度怎樣?於是學生從女孩的打扮中感受出這是一個愛美、喜歡色彩的女孩,更是一個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的女孩。正因為有了對生活的熱愛,有了生命的激情,她的歌聲才那麼美、那麼動聽。

2、在“村寨傳歌”這部分中,我緊扣“生命本色”這一點來領會文本內容。分別提了以下幾個問題:

A、男女老少一百來人,參加“金滿鬥會”,他們有工作嗎?

B、有工作,他們為什麼還來參加這個集會?

C、“一張一弛方顯生命本色”什麼意思?幾個問題歸結到一起,説明了他們在詮釋生命的'本色:有工作的熱情辛苦,也有生命的悠閒享受,這才是生活。再看對“吹鼓手”的分析,“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唱下去”,一個熱愛唱歌、熱愛生活、充滿生活熱情的形象躍然紙上。

課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於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囉嗦。

第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

第四、從文學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言語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同行那裏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要從文字的層面進入文學的層面,再從文學的層面進入文化層面,從而引領學生通過閲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我想,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狀態,我還需要不懈努力。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2

有關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的原文資料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於是設計了這次“發現之旅”,希望能帶領學生走進去,並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現。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瞭解以及自身在設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課完成後,感覺有些累。

一、教學內容過於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教學設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計如能將一些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合併或作適當的刪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一些。

二、細節問題設計欠缺,對學生啟發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會清楚教師的設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大的程序和環節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學生,學生的收穫會更多一些。

總之,這節課給我的收穫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3

在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藴含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沈從文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開展本課的學習用了兩上課時的時間,通過教學,完成了即定的教學目標,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山寨傳歌。作者對這種民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幾種描寫形式等。教學內容雖然完成了,但感覺還有一些意猶未盡,但一直沒有找到,從週四完成教學任務到週日,都在想這個問題,最後才真正感覺到有一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那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同學們在學習時雖然對課文的寫作方法也講到了,但總感覺可能同學們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那就是作者在寫作本文時第一部分所採用的以人襯景、第二部分所採用的以景襯人的寫法。雖然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可同學們不理解,在今後的寫作中就用不上去,這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了。今天在準備課後的作文寫作時,考慮如何才能將此不足彌補上去,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的表現也讓我感覺到吃驚了。本文是篇散文,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對此問題都是不回答,不知道大家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當問到大家對本文的總體感覺時,同伴能回答出本文的體裁,對於這類體裁的文章如何學習,怎樣去理解類似的文章。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儘快地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結構。這對於理解課文找到了關鍵點。在後面的分析與學習中,對於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都能順利地進行。在對於能在兩個課時的時間裏完成任務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影響部分同學學習的因素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像在國小那樣等教師歸納總結寫在黑板上後才會知道記什麼,不會聽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暗示的反覆、強調等語氣,也不會從同學們發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在今後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部分同學的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養成思考、反思、合作、傾聽的良好習慣,這樣便於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重在考慮作者的寫作構思上,引導同學們對於文章的整體的課文的構思。激發大家寫作的興趣。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4

窪子店中學郭豔秋

首先,在確定上《雲南的歌會》這課時,我就想着,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語文的本色,又要凸顯語文的靈性。本着出新的原則,我上網查閲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關於這課的教學設計。還翻閲了沈從文的一些書。他在《淺談湘西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我覺得,這句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對雲南的印象。

於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聲。

二是,説一説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據這樣的定位,我設計了整節課的內容,探究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對雲南及雲南民歌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積澱下,寫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美,從而歌頌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基於這一點,我把課文的情感目標定為:領略雲南民歌的風采,感受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上課一開始,導語尤為重要。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導語的設計上,我先展示了“雲南印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雲南風情,引發學生的興趣,走進雲南,領略雲南民歌的風采,感受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第三,在對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用一個大問題帶動其他小問題,然後在各個小問題的設計上根據課堂的需要靈活調整,這樣就使得整節課條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聲”這個問題,提攜整個課堂,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課文,品位語言,達到“文”“言”的絕妙結合。

第四,整節課,我本着一個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尊重文本,從文章內容出發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見解。比如品析文章時,我就特別尊重學生的發言。有個學生在“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的時候,我提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讀出什麼?有個學生回答説“生機”,這個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徠了學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沒有一口否認這位同學的'發言,而是認真傾聽,耐心對這位同學進行引導、點撥、鼓勵,最終達成共識。試想如果當時對這位同學的發言一口否決,或是直接進入下個環節,就有可能讓這個學生因為這次回答問題的陰影而影響以後上課的熱情。打擊了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自覺性。所以,整節課中我時刻注重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鼓勵有見解性的發言。

最後,在設計結束語的時候,我依然是從文章和生活聯繫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抒情性的結束語,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雲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從文本走向生活,把雲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遷移到雲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很好完成了從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結束了課堂,而且總結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回味中走出課堂。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儘可能地豫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5

我想向那些對我課給予肯定的老師表示我深深的謝意,你們默默地眼神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我想向八年級(3)的全體同學説聲謝謝,是你們讓課堂變得輕鬆活潑,波瀾起伏。

雖然這堂課上下來自己還比較滿意,然而,這堂課還有太多的不足:

1、生命環節用時過少,致使最後呈現的字幕力不從心,缺少應有的震撼力。原因在於生命環節的鋪墊不夠,沒有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現實人生的滄桑與疲憊,故而“清風明月”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由此由此可知,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相對準確的時間付出,否則將難以達到環環相扣層層鋪墊的妙境。

2、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夠多,“讀”出意思做得還比較欠缺,放聲朗讀可能是國中語文教學應堅持的方向。

3、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4、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自然,如何將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説完美和諧的統一,我一直在努力。 也許是緣於對那個神祕的彩雲之南——雲南的喜愛……也許是緣於對沈從文筆下“平民”生活的羨慕和嚮往……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6

本節課,我確立了緊扣“一條主線”——在語言品味中感悟描寫的精妙,挖掘一個主題——對生命活力的謳歌,探究一個靈魂——喚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思考和傳承為整體構架的閲讀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在品讀、互讀、自讀中去感受、品味、探究、領悟。文本解讀的同時,實現學生自主閲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個教學思路,來組織文本學習,課前引導學生通過走訪、閲讀、上網等多種途徑形成對民俗文化的感性認識,可以説有效推動了本課的學習。課中,讓學生通過品讀、互讀、自讀三種方式,既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是學會了如何觸類旁通地去閲讀此類文章,可以説既有效關注了學生個體閲讀情況,滲透了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更是循序漸進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課後拓展部分有效引導學生關注民間民俗文化,學會在各類資料蒐集中去提煉、整理有效信息。既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合理利用身邊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的意識。整節課就在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語言品味與能力提升的碰撞中實現了閲讀教的學三個迴歸:迴歸原點──課堂效率;迴歸本體──語言學習;迴歸落點──語文素養;體現了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雖然進行了精心備課,但很多地方仍存在着不足: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自然,如何將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説完美和諧的統一,我一直在努力。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夠多,“讀”出意思做得還比較欠缺,放聲朗讀可能是國中語文教學應堅持的方向。

從言語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言語的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7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盼來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將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呈現在他眼前。然而,事與願違開課不久,由於學生沒有完成我佈置的作業(這項作業直接影響到我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課堂上我不自覺的就帶出了一股怨氣,沒有了情緒,沒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課自生自滅,結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評課過程中,沒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覺得自己“丟人”了,在幾經周折精心設計了一番後終究以“丟人現眼”告終……

哭夠了,靜下心來,該是反思的時候了。導致本節課失敗的原因如下:

首先,徹底忘記了自己“身為人師”的責任。這一點是不可饒恕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早已將之拋到九霄雲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學生將我的教學設計展示出來,學生不過是我藉以利用的“工具”而已。當學生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的時候,我怒髮衝冠,“好好的一堂課,就毀在你們這羣不學無術的倒黴學生身上”這是我當時強忍住沒有吼出的心聲。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不去想該教學生點什麼?怎麼教才更好?那麼多學生沒完成作業,這種具有共性的問題,原因究竟是什麼?而只一心想着這羣“道具”質量太差,簡直是毀我的手藝。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説這是身為教師的恥辱。還好,終究上天對我是厚愛的,他及時對我當頭棒喝,敲醒了我,讓我想清楚,身為教師的職責。

其次,對於“課堂生成”應付不夠自如。這一點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任何一堂教學設計都不可能一絲不差的完全依照設計者的.意願實現,其中必然會分生枝節。成功的教者會巧妙的利用“教學生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輕鬆。我今天犯下的錯誤就是,死抓住自認為精彩的教學設計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讚賞,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説是“視而不見”學生的感知點與我自己教學設計之間的分歧,課堂上完全自説自話,無視那一雙雙漠然的眼睛。老師不因學情而教,而為了表演而教,把課堂主體都不放在眼裏,不失敗天理不容。

“課堂生成”將成為我下一項必修課。

第三,對於教材的把握過於迷信名家的設計,而忽略了自己學生的學情。單純的迷戀名家教學的精彩片段,獨特設計,一心想推陳出新而陷入華而不實的誤區。應像宋先生所説,每一步都落到實處,字詞、朗讀、理解、賞析、運用每一步都要練的紮紮實實,訓練課後題認認真真的做,目的是訓練學生答題的規範性。

《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我將仔細研讀,吃透課堂教學每一步細節,讓課堂嚴禁實用起來。

痛定思痛,知恥而後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8

執教本節課前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立足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最大潛能。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初步感知文意,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在教學中以對話導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由於在探究學習中,問題的發現是首要關鍵,因此在指導學生質疑時,首先讓學生熟悉文本,明確教學目標,質疑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和規模,有一定的開放性,有相當的真實性,要與課堂目標關聯。另外,為了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質疑方法,又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示範質疑幾個問題。但多數學生質疑時仍往往侷限在書後練習的“仿問題”中,思維的'空間沒有打開,詞不達意或是質疑的問題很膚淺、不夠深入。

3、在合作解疑時,由於教師對解疑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指導還不夠明確,再加上學生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還較欠缺,所以,在合作解疑的過程中感覺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恰到好處,老師分析講解有些過多,學生的潛能未被充分發掘出來。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1分鐘)

二、預習檢測:(5分鐘)

1、本文作者: 。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諱( ) 酬( )和 鐵箍( ) 熹( )微

(學生書寫1分鐘,教師訂正2分鐘)

3、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回答2分鐘)

三、默讀課文,思考問題:(15分鐘)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的唱歌情景,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並劃出來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劃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並填寫(10分鐘)

這三個場景可以概括為:

(1)

(2)

(3)

2、學生回答(3分鐘)

3、教師總結(2分鐘)

四、研讀課文,品析語言(15分鐘)

1、學生朗讀第四段中自己劃出的重點句子(5分鐘)

2、按照示例,賞析句子。(5分鐘)

示例: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的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裏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運用了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淨。

3、學生展示(5分鐘)

五、教師總結(4分鐘)

六、作業:

從文中摘錄你喜歡的句子並點評在閲讀記錄本上。

參考:沒有這樣的環境,就不會有這樣的歌聲。沈從文從來就沒有懷疑過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環境描寫是錯誤的。因為在他心中,有一種哲學的觀念支撐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種哲學觀念具有多重含義,它至少應該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趕馬女孩觸目是山花爛漫,側耳是鳥鳴悠悠,在這樣的環境里長期耳濡目染,當然會出口自然,充滿了淳樸本色美。所以,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從不吝嗇自己的筆墨,他就是要對原生環境自然還原。

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以景襯人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0

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裏寫出了雲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讚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讚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裏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雲南這個詩歌的家鄉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裏,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並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勝利姿態。她“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後“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裏才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讚美,領略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

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加深了,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進步。課後反思,總結如下:

有所進步的地方:

1、對本科組的教學標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2、教學靈活性增強了。在設計教案時,為了講清楚文章的奇妙之處,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語言之“奇”、情節之“奇”三個環節。但在實際授課講到語言之“奇”時,我發現時間拖長了,但學生仍沉浸在語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就臨時決定砍掉後面的情節之“奇”這一環節,因為我覺得與其讓學生平平的學兩個環節,倒不如認真地鑽透一個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的收穫應該更大。另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還應該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時調整。

3、對“如何上自讀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為自讀課不像講讀課,不需要老師去精講,老師在自讀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點撥。所以在同備課組的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一份學案,這份學案並不是機械地將課後習題擺上去,而是將教案處理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案。使之作為溝通學與教的`橋樑,將講讀課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讓學生的學習反饋立竿見影,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有待改進的地方:

1、上課過程中,老師的強勢地位過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因為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

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上課更有效。而這節課在讓學生反思質疑這一塊上則較薄弱。

2、在對學生閲讀方法的傳授上顯得不足。“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可見,方法的傳授的確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雖然在本節課上也教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快速獲取信息,但總覺得沒落到實處。另外,本篇文章寫人敍事的技巧及語言的運用上都值得學生借鑑,但上課時我在這方面點撥得較少。

3、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語言講解上應精練簡潔、生動活潑,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同時作為語文老師,這樣也才能在語言表達上給學生作個很好的示範。

《吆喝》教後反思

《吆喝》是新課標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節課主要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思,引人體味生活中的藴含的濃郁的情趣。有利於學生了解生活、關注生活體味生活。

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先採用錄音播放相聲,激起學生對吆喝的關注,把學生帶到課堂的問真實環境中去,繼而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同時運用多媒體這種手段,即加大了課堂容量,又使文字圖像相補充,相得益彰,啟發學生聯想,更深刻的體會了作者記憶深處的美好回憶,突破了文章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去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就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在問題設計中,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難於理解,我設計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上,在拓展延伸和作業設計上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摸得着、看得見。

這堂課雖然獲得了一點成功,但仍存在着學多疏漏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由於學生預習不到位,存在膽怯心理,課堂上比較拘謹,氣氛不夠活躍。究其主要原因在於教者對學情的分析不夠到位。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1

一些教師由於個人的生活閲歷和手頭的積累資料有限,對於這個單元的課堂教學處理感到有些棘手,要麼參照教學用書照本宣科講一遍,要麼點擊網上課件資源走走過場。反思其原因,還是沒有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關於語文課程目的任務的基本理念,並對此進行了完整的闡述: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和諧發展。理解這段文字,我們對於語文新課程在培養能力方面得到兩點共識:

其一,語文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的構成因素,而且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因素。

其二,語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與諸多其他因素相聯繫的綜合素養的體現。因此,語文新課程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是孤立地進行聽、説、讀、寫訓練,而應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雲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裏行間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人的品味與讚賞,在教學這類文章時,要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展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台,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走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一、在激情中導入課程內容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説: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斯,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在地理課中,我們已領略過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熱帶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大家跟着老師通過多媒體欣賞了傣族的潑水節和孔雀舞,想必大家還沉醉於那熱鬧的場面和優美的樂曲之中。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沈從文先生的《雲南的歌會》,作者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示了雲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另一種風情歌會,下面讓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的腳步,在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中去神遊雲南歌會,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讀中感悟作品內涵

語感,反映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運用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文的敏鋭的感覺。

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閲讀技能在閲讀課堂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的範讀更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讀解的催化劑,它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緒,甚至與作者脈博合而為一,教師通過繪聲繪色,神形兼備的朗讀,就能面對面對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進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及其他社會美。

在學生朗讀和教師範讀過程中,學生迅速獲得對雲南歌會的整體感知,有學生把全文內容歸納如下: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熱鬧)

山野對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寫) (環境描寫) (場面描寫)

三、在激活中融入生活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打開課本,激活教材,以課本為契機,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於一體,熔學校和社會於一爐。

教學《雲南的`歌會》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陝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西藏、東北、廣西等地的民歌,在課堂上,教師哼一兩句民歌,讓學生説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風土人情,在老師的感染下,一些會唱民歌的學生也即興哼上一兩句,博得滿堂喝彩,接着,我又着重介紹了廣西對歌,模仿劉三姐一段歌詞,讓男女學生現編現唱一段對歌,寓教於東,學生意興盎然,趁熱打鐵,我要求學生説一説咱們湖北的民歌,講講我們黃梅的民風民俗,隨着一段悦耳動聽的黃梅戲小曲海灘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語文新課程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是,教師才能真正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生能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2

如果你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那麼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愛上你所教授的學科,發現她的美,然後再用你濃烈的愛意感染感動感化學生,從而與你有同樣發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鳴。課堂不是教師自己一個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訴五里國中八年級六班的同學們,你們能從《雲南的歌會》中學得東西,還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是成功!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十六課,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裏行間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擴展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台,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領略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講授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時,始終把握這樣一條主線: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傳承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

“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此,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開頭我這樣設計:先欣賞一段由雲南民歌改編的葫蘆絲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配以優美圖片。讓學生在聽覺以及視覺的美的衝擊下,完成預習任務:瞭解作者,掃清文字障礙。

在整體感知部分,在朗讀中感受雲南歌會的美,對此,我設計了二個問題:一、感受歌會:請先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什麼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二、賽説歌會: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從文中你感受到雲南美在何處?結合內容説説理由。這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讓學生領略了文章的美,為下一步重點賞析景物、人物描寫打很好的一個基礎。

在重點研討環節,我設計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通過我的引導,瞭解景物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我希望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拓展閲讀知識面。

而在剩下的兩個環節能力提升以及當堂反饋中,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用筆書寫美的詩篇,用聲音歌唱美的生活。與我的目標設置和諧的融合。而作業的佈置,我同樣花費不少心思,讓學生閲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土家儺舞》,一是與語文主題學習活動積極響應,二是意在讓學生一舞一歌,相輔相成,比較全面瞭解雲南的`民俗民情。最後在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中,以一首雲南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結束。以歌曲開始,以歌曲結束,前後呼應。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朗讀,二是通過細節的揣摩,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激勵學生關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體會雲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三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

首先説朗讀。這篇文章語言清麗優美,洋溢着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着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分組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雲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境美,服飾美,民歌美,風俗美。

再説説通過細節的揣摩,感受雲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學會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同時是藉此勾起學生課外閲讀沈從文著作《邊城》的興趣,以便更全面瞭解雲南風情。。

語文新課程還指出: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是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課,我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創造了聲樂渾然一體的絕妙之境。讓學生在美聲中賞析美文,在美文中聆聽美聲。

課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於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雖幽默但還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囉嗦。

第三、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不夠完美。今後要大膽放手給學生。

第四、學生放聲朗讀的不夠,過於拘謹,以後要多培養學生的放聲朗讀。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從評委那裏聽到讚賞和中肯的建議,在同行那裏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通過閲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陶冶學生的性情,淨化學生的心靈,提高整體文化修養,塑造高尚的人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併發揚光大。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同仁將上下而求索。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

不足:教學活動過程設計太過於簡單。

優點:教學目標的設計緊扣三維目標來敍述,並能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寫,對學習這做出分析;開頭結尾部分播放音樂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教學活動六的設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八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從文。第四單元所選的,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因此,我導課的時候直接從民俗説起,引起學生的注意。又因為本文描寫的是雲南的風情,離我們的生活較遠,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的特點,來輔助教學,開始上課讓學生進入一種意境,感受美麗的雲南,教學中也有和課文三個片段相互映襯的`視頻和圖片,這樣會使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雲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裏行間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在教學時,我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展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台,從課內走向課外,去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由於本文是雲南的歌會,我設計的思路也是緊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學思路是誰在歌、歌什麼、我也歌,從探討主題到探討寫法,最後師生也相互對唱,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習本文也如欣賞一首優美的歌。在學法上,我採用的是讓學生繼續鞏固圈畫勾點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探究文本,在讀中、悟中概括信息,從而掌握本文的重點。

在作業設計上,我讓學生給畫面配文字,鞏固中寫人的方法;寫介紹詞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熱愛生活、熱愛家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網上瀏覽作業是為了讓學生有效的把課堂所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去領略我國的民間文化和作者的創作風格。

但也不可否認,在講課中的探究文本時,有些同學理解了課文內容,但是語言組織能力遜色,聽的多,説的少,參與性比較差。對於本文的教學,我設計的內容多數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師應對於一些細節的知識適當適時點撥,也許教學效果會更好。也許是沈從文先生優美的語言感染了我,也許是那歌會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許是那純樸人情美牽引了我,總之,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依舊是那種心靈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們要熱愛我們的生活,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平靜,學會從容優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態去闡釋我們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學感受,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5

每次我在做課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我都收穫到很多東西,我想這種經歷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幸運的,我很高興,我是其中的一員。下面我僅就我的《雲南的歌會》的這堂課做以下反思。

我在設計這堂課之前,首先從作者身上着手去剖析。

我探討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作者沈從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對雲南以及雲南民歌有着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的積澱下寫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親切感人。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表達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賞,從而歌頌雲南人民的樂觀淳樸的民風。基於這一點我將本文的技能目標定為:欣賞品味文章質樸生動的語言特色。

其次,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瞭解讀,説“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導語“的設計上,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北方民歌入手,和雲南民歌相對比,讓學生快速抓住雲南民歌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於快速進入文章的氛圍。

第三、我在對於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脈絡,我在設計問題上以一個大問題帶動整堂課需要討論的問題,然後又在各個小問題上根據課堂進程靈活調整,這樣使整堂課條理清晰。

第四、我將整堂課設置為四個環節,分別為“讀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淺入深,有內容到語言、有語言到結構、有文本到實際,從文章整體入手,最後落到學生生活實際,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第五、我針對現在中學生崇尚港台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現象,我將這堂課的情感目標和教學難點設置為: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讓學生有追求時尚向關注民族轉移。事實證明這一點確實是難點,學生對於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對於曾經很著名的民歌也是聞所未聞,這也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課上,不僅沒有實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反倒像個客人,而且還是個“拘謹的客人”只怪我這個“大主人”沒有盡到“地主之誼”“招待之禮”,這也是我要在今後的教學要重點注意的。

總之經過這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想做好一堂課,首先教師本身要特別熟練的駕馭教材,還要將這堂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設想到,並想好應對之策。這樣,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語文課,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這,也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