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49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橋教學反思

橋教學反思1

《橋》這篇課文聲情並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是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一、我在備課時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1、快速讀文,瞭解內容。

(課文為什麼用橋做題目?課文主要任務是誰?)

2、再讀課文,探究人物。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詞來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説的話,從而體會老漢不徇私情、捨生忘死、臨危不懼,堅定果斷。如: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後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於求生的小夥子到最後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髮現矛盾與疑惑。

3、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二、遺憾之處

1、在課文最後讓學生用上“橋”來讚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讚美老漢,然後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2、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廣,要想方設法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這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橋教學反思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查閲白血病、骨髓、骨髓移植等資料,讓學生了解患上白血病對生命的危害及骨髓移植對挽救白血病人的重要性,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在講讀課文時,我通過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感悟台灣同胞的獻身精神,感受小錢生命的危險。比如在第二段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小錢需要骨髓的迫切度,我讓學生從“凋零”、“含苞”、“綻放”這幾個詞中體會小錢的生命正是花一樣的季節,但卻要面臨被剝奪生命權利的危險。 同時讓學生想象此時此刻最想做什麼。帶着這份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想象、對比、昇華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台灣青年與李博士的獻身精神。比如講到台灣青年部分,我問學生在台灣青年捐骨髓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讓學生想象大地震的情形,大地震會造成什麼傷害?難道台灣青年沒有家人嗎?是什麼讓他在危難中仍堅定的躺在病牀上?而小錢為什麼如此的相信這位素不相識的台灣青年?從問題中一步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台灣青年把小錢當親人看,以至上升到中國大陸與台灣感情深,從而體現主題。比如講到李博士部分,我問學生面對如此的大地震,李博士怎樣的站着?而此時此刻應該跑到什麼地方比較安全?想象此時手術室裏有什麼在晃動?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博士仍怎樣站着?通過反覆的提問,讓學生抓住“沉着”兩字,體會李博士忠於職守、盡職的品質的對話中。

本節課依然有不足之處。在鑽研教材方面還不夠仔細,沒有聯繫單元導讀展開。課問中分別有兩個“靜靜地躺着”,兩個靜靜地躺着他們分別在想什麼,説明了什麼,這一點沒有認真鑽研,從而忽略了。

橋教學反思3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着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裏?”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橋教學反思4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以愛為主題的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中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就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以説促思,發散思維,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説話,如“在地震中,那個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小錢病好後和青年人見面後,他會做些什麼説些什麼呢?”等,並注意了讀説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台。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的結束語讓學生對以後的生活中會怎麼做,昇華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不足與遺憾: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最終對“跨越海峽”也不是很明瞭。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

橋教學反思5

一、教材分析

文選自人教版第十冊第四組,本組課文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在閲讀中瞭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學習本組課文重點是抓住那些感動人們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二.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

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説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温,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這樣,對於“老漢的偉大精神的感悟”這一教學目標而言,引領學生的情感無疑就是一貼催化劑了。

2.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

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 例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

正是採用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麼就可以給學生多一些時間進行讀寫訓練。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放在最後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於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3.課堂上漏掉了讓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沒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脈絡。

4.對學生學區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相信只要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善於改進,教學水平一定會上一個台階。

橋教學反思6

上完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再翻開“新課標”,重温關於綜合性學習的建議,想想執教這堂課的前前後後和諸多遺憾,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綜合性學習怎麼學,有專家戲言,不要模式,沒有套路,就是摸着石頭過河,那我就把我摸的這塊石頭搬出來了:

由否定教參開始

學完第三單元的建築園林就要開展一次關於“橋”的綜合性學習。這次活動的教學目的我初步定位在領略我國形態各異的橋樑,瞭解豐富多彩的橋樑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查找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思考的最初階段,我翻開《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發現這節課教參是以競賽的形式開展的。讓學生掌握橋樑結構、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識後,進行小組比賽。分搶答、必答、故事、設計等幾個項目。這個設計讓我很失望,我認為這是教案設計者把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做成了一次語文活動課,不能達到我預定的教學目的。

按“新課標”的理念,綜合性學習應該不同於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更注重探究的過程。橋是學生身邊的事物,他們很熟悉,但一般只有感觀認識而沒有理性認識,這次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把已有的認識深化。相比較而言,深化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查找資料,篩選信息,展示成果,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快樂,擁有求學的成就感,而不是強調知識的掌握程度。以競賽的形式開展的語文活動,顯然重結果而輕過程。

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在眾多的信息中學會篩選,在眾多的信息來源中讓學生掌握一種或幾種查找資料的方法是綜合性學習的目的之一,而語文活動太重結果必然導致資料來源的單一化,程式化,標準答案化。

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全體學生的參與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它將允許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的選題,不同的探究方向。而不必讓每個學生都掌握相同的信息以備考查提問。

這樣粗淺的思考之後,我於是否定了教學參考書中的.競賽活動,而是另起爐灶,深入思考開展一次具有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學習。

失敗的充分準備

為了上好這一節綜合性學習課,我翻遍了親朋好友的書架,查找了校園圖書館的全部館藏,複印了大量的橋樑知識和橋樑文化資料,還上網搜索專業網站,下載圖片和文字材料。最後整理了橋樑分類,橋樑命名,宜昌夷陵長江大橋等二十餘座全國著名橋樑的簡介及圖片,以及與橋有關的文藝作品,詩詞歌賦,對聯俗語,成語諺語、神話傳説,郵票美工,歷史故事等橋樑文化。

課堂上我把收集到的資料全部剪接成卡片,用線串了掛在教室周圍。同時給學生下發自己設計的表格,用一課時讓學生瀏覽我收集的資料,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填在表中,成為自己的探究成果,並鼓勵大家補充我沒有收集到的相關內容。

一節課下來,完成表格的為數不少,卻沒有人再補充資料,他們的摘抄本基本上沒用。而另外有些同學本來積累過我提供的知識,此如“張飛吼斷橋樑水倒流”的故事,從那位同學不斷摩挲那一頁摘抄本的動作上,我看出了我的失敗。我的準備太充分了,充分得越俎代庖了。該學生做的我全給做了,該學生體驗的快樂我給扼殺了,學生只是嚼了我嚼過的饃饃。那填的表格都只是文字的轉錄,絲毫沒有學生的靈氣和生命。這是一次失敗的課,第一個班的綜合性學習以我捆綁得窒息的幫助而休止。

不見個性張揚

前一個班的失敗讓我總結出一個經驗:把主動權放給學生,選取自己想選的內容進行探究。在另外一個班施教時,我就做了如下要求:三四個同學一組,確定一個探究方向,可以是橋樑知識,也可以是橋樑文化,也可以細化到文化中的一項,進行收集整理,建立橋樑檔案或積累小卡片,最後寫一篇與自己探究內容相關的小論文。準備時間一個周,並説如果找不到資料可以來找我,我幫助提供,準備好後,我們利用一節課來彙報各小組的研究成果。

任務佈置下去之後,來找我的人很多,我抽查了幾份準備的資料,雖然沒有上一次我提供的豐富,但可以看出那是經過努力得來的信息。問一問同學們都説是選的自己最喜歡的內容。

一週後我們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為大家有了準備,展示起來會個性張揚的。可惜,當小組代表上台,卻全都謹慎小心,像宣讀藥物説明一樣宣讀自己組內材料,並且大部分仍然是資料剪輯,沒有絲毫小論文的樣子。

課後我找部分介紹的同學談心,為什麼你們的介紹這麼幹癟,一點也不精彩?我還以為你們會用圖片,繪畫來表現自己的成果呢!同學們説:不知道小論文怎麼寫,以為就是書上的那些數據。

原來是這樣,在介紹之初我就拔高了起點,要求他們像專家那樣研究課題,走入了綜合性學習的誤區:過分的成人專家化。綜合性學習依然要以“學生為起點”,必須拋棄“綜合性學習=科學研究”的狹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應突出成果意識,而是真正迴歸尊重兒童本性的理念追求。

困惑並快樂着

反思這次綜合性學習,失望和遺憾在所難免,付出了這許多努力依然困惑,仍然不知綜合性學習怎樣才能最接近成功。但掩卷之前仍有一絲快樂掠上心頭,努力着,嘗試着,向真理*近着,這也是收穫啊。

橋教學反思7

《橋》教學反思《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成功之處:上課開始我讓學生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寫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體會。學生從“像潑”“像倒”兩個短句體會出不僅描寫雨水之大,還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爆發作鋪墊。從“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當。”可以看出山洪來勢兇猛,不可阻擋。

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到了洪水兇猛可憎,像魔鬼一樣向人們逼近,讓學生感悟險情並明確:險情越險,為後文渲染的氣氛越濃。接着我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習,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以讀促思,讓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升華情感。不足之處:由於課堂時間緊,沒有讓學生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做到讀説寫結合。以後我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把每個環節安排得恰到好處。

橋教學反思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台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枱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閲讀,體會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閲讀描寫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閲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説,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台灣青年來説,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説,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悦;對讀者來説,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橋教學反思9

孫老師到底是骨幹教師,她的課程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啟迪。今天孫老師執教的是《橋》這篇課文。

開課簡單明朗,讀課題,讓學生質疑,然後孩子們初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

接着,教師範讀課文,檢查學生生詞的讀音,檢查生詞的時候出示了兩組詞,寫洪水的:“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寫老漢的“擁戴、清瘦、沙啞、揪出”讓學生認讀並讓孩子們説出這兩組詞分別是寫什麼的。然後老師從寫洪水的詞語入手,帶着孩子們走進了讓人“膽戰心驚”的洪水世界,讓孩子們體會洪水的可怕和兇猛。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有特色,用非常簡短的字句去表達複雜的內容,因此,我覺得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雨大洪水大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進一步去體會雨大和洪水的兇猛,從而體會當時形勢的危急,瞬間,就會奪走人們的生命!

然後,教師引導孩子們去認識老漢。同樣,老師也出示了一組寫老漢語言動作的句子,引導着學生去一一體會。這裏的引導老師非常細緻,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他們基本上都領悟到了老漢是一個臨危不亂,捨己為人的英雄。孩子們的朗讀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覺得既然老師在開課之初出示了寫老漢的一組詞,這裏有沒有必要再提出來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對教學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教師帶着孩子們學習了課文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漢與小夥子關係的那三個自然段。結尾共有三個自然段,但是每個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單獨成段。言簡意賅,意猶未盡啊!這裏老師是不是要指導孩子們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所瀰漫的這種悲慟色彩!這裏無須過多的講解,但是要反覆地朗讀,低沉、緩緩地朗讀。我覺得老師在教學這個部分的時候顯得倉促,用時不夠!既然這裏意猶未盡,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課文呢?

老師的結束語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學薰陶!

我認為在教學環節中還缺少一個內容,那就是課文是以《橋》為題的,教學中應該帶着學生去理解為什麼以“橋”為題。如果只簡單帶着學生分析老漢是個什麼樣的人,教學還顯得不夠完整。

總的來説,孫老師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學思路清晰,這堂課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聽孫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橋教學反思10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台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xx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橋教學反思11

《用紙造一座“橋”》這堂課學生特別感興趣,氣氛活躍,輕鬆。通過學習,完成了兩個活動,第一,用紙造橋要考慮哪些問題。第二,介紹評價我們的橋。學生經歷了設計,製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學會了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製作。發揚了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尊重他人,認真傾聽,善於發表意見的.品質。

學生準備材料的時候,教師建議用舊報紙,這樣就不浪費。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但舊報紙要注意三點,一是大小要一樣。二是,報紙要求是沒有揉過或摺疊過的。三是要準備備用的紙,可能會有重做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建橋標準”降低一點,當學生製作成功後,再提高要求,這樣就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介紹評價我們的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小組準備做介紹,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小組的橋,對製作的橋作評價。對橋的評價主要進行鼓勵性評價,要指出設計好的,設計巧妙的地方,不能分等級,善於找到學生做的好的地方。如果學生感興趣,課後可以提高造橋的要求,可以增加材料,如兩張紙,再設計製造一座更大更好的橋。

橋教學反思12

紅軍的英雄事蹟由於年代久遠學生已經比較難以理解了,課前想了好久該怎樣上,才能不枯燥。雖然組裏有人備了教案,但走進教室看到學生,我臨時變了卦,沒想到效果還可以。

首先,我板書“飛奪”讓學生理解“飛”時間要快,(這只是字面的意思,後面學了課文又讓學生講了更深層的意思。)“奪”從守敵手中奪取,後面的“瀘定橋” 幾個字,讓學生教我寫,因為原來的學生“瀘”常寫錯,接着讓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話説説“瀘定橋的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到文中去找有關寫瀘定橋的段落,然後自己自由讀第五自然段,並把課後思考題“從那幾部分寫了奪橋的困難?”。等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險,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急,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狂。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橋的險要,體會出紅軍奪橋的任務有多麼艱難!這樣的導入,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直觀且生動,在好奇心與興趣中,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更好的鋪墊。而直奔“天險”這一主題,則是在學生對環境有了一個直觀而且深刻的感受後,再深入到人物的行為,起到了反襯作用,更突顯人物,同時學生學起來更符合認知規律。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接着,我又帶着他們學習了第六自然段。這麼多的困難,紅軍又是怎樣攻克的?“紅四軍團發起了總攻。”要學生自己找怎樣發起總攻?找表示動作的詞?在書上劃,胡菲羽、彭冰莉幾個同學劃得挺準確的,接着又問:“你們從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中體會到了什麼?”劉以恆説:“我體會到了戰鬥的激烈。”黃鶯鶯説;“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的勇敢。”王宇辰説:“我體會到了奪橋的艱難。”

你們能用朗讀表達這種感受嗎?“能”男女生賽讀。為什麼一定要奪橋呢?

然後,讓他們自學其餘的段落。理解一下文中的一些詞語“天險、水流湍急、震耳欲聾” “等。總結的時候問“飛奪”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讓學生自瀆課文以同桌互動的形式講講紅軍在一路上遇到那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並通過朗讀來感受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課時,從寫法上將課文大致梳理了一下。使學生明白,本課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找到了,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的對應,並體會了前後照應的好處。

橋教學反思13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會促進他們對課文 的內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這篇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説明文的教學中,我嘗試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緊扣“奇妙”一詞,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逐一品味體驗,讀中感悟,體會橋的奇妙之處。

1、情境中體驗,感受玻璃橋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學中,我依據文本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運用課件展示玻璃橋的圖片,伴隨着悠揚的音樂,以及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創設童話般的情境,激發學生入情入景,展開想象,引領學生感受玻璃橋的美。然後,我針對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適機將教室、小轎車與玻璃橋做比較,對“12米”“8米”“18噸”這些學生完全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從而深深地為玻璃橋的“大而結實”感到驚奇,並繪聲繪色地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始終能充滿興趣讀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這座橋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體驗,感受紙橋的奇妙。 對於紙,學生們實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紙造的橋,一定令學生們感到最不可思議,他們多麼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過一個小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紙橋的慾望,然後用環環相扣的.設問“如果請你到用紙造的橋上走一走,你敢嗎?”讀了書後你還會擔心嗎?“都是紙,為什麼這座紙橋這麼結實呢?”使他們的探究意識不斷強化,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觀察、比較、探究、想象等豐富的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課堂 中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不僅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紙的奇妙,更體驗了探究、讀文的樂趣。

3、激情中體驗,感受鹽橋的奇妙。 通過課前查閲資料,我瞭解到:文中的這座“萬丈鹽橋”就在中國青海省察爾汗鹽湖上,它被世人稱為舉世無雙的奇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讓我感到震驚,我想學生們知道後,也一定會為鹽橋而自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體驗會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課件中展示鹽橋圖片時,結合文中語言,用一段充滿感情的介紹,激發學生體驗為鹽橋自豪的情感,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與文本的對話中來。並且有了前兩段的學習做鋪墊,我只通過適當地點撥,學生們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輕鬆地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鹽橋的奇妙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希望,開放互動的課堂中,豐富的體驗活動成為學生有力的翅膀,讓孩子們在文本 中自由翱翔,感受閲讀的快樂,放飛心靈獨特的感受。

橋教學反思14

《家鄉的橋》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描寫家鄉橋的形狀多姿多彩,橋名的趣和橋所帶來的樂趣這三方面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在教學時,我力圖使傳統與創新走向融合,既抓重點詞,句,段的教學,體現對語文優秀傳統的迴歸,如在教學"擷取"時,我則是出示了王維的整首詩,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詞的意思,為了理解"剛勁有力,飄逸瀟灑"這兩個詞,我讓學生逐一欣賞了篆,隸,楷,草四種不同的字體,然後再讓他們親身去體會,去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本篇課文的重點:利用小標題複述課文,我專門對其中的難點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設計了練本領的練習。為了進一步領會課文的主旨: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我還設計了遷移練習,借用學過的古詩來替作者表達思鄉之情,從而達到學習上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整合不同的知識撥,對學生卻幫助很大。關鍵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關注這一點,要做一個有心人。

這樣的教學我發現在課堂中所花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很多時候只是需要你老師稍加點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敍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説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為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説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另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瞭解一處建築時,都應該聯繫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這個總體印象。又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我找了很多圖片來輔助教學,教法上比較陳舊,這一課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組學習一處建築,由學生們自己查資料、查圖片,自己動手做演示文稿,介紹那一處建築的特點,老師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即可。

橋教學反思15

《生命橋》這則故事講的是一羣羚羊為了躲避狩獵隊的捕殺,在一隻老羚羊的帶動下,紛紛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逃生的故事。它像特寫鏡頭一樣再現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謳歌了羚羊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讀來震人心魄、扣人心絃。

備課時,我想:學生一定也會被這則故事所吸引,所感動,感動之餘肯定會有所悟。於是,整堂課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引導學生默讀,勾畫出課文中讓自己感動的詞句,並説説為什麼感動。然後反覆朗讀這些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字詞,在讀中賞析語句,在讀中揣摩情感。到理解重點句“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時,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了。一個學生説:“因為是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年輕羚羊的生命,所以把羚羊們跳躍時所劃出的一道道弧線比作‘生命橋’,而且這座橋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另一個學生補充道:“如果沒有老羚羊的身體作支撐,就沒有年輕羚羊的第二次起跳,也就沒有了年輕羚羊的生命。”學生理解得多好啊!看來,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適時、到位的引導,學生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相信自己的學生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