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04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分享。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

教學內容:

第61至62頁例題,試一試,想想做做的第1至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並能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新舊知識間的遷移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交流、認真傾聽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並能用這兩個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

靈活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你們學習了哪些運算定律?你會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嗎?在乘法中有這樣的定律嗎?你認為乘法是否也有類似的運算律?能不能也幫乘法的'這些運算律取個名字?

學生猜測,取名字。(板書其中的一些猜測)

二、舉例驗證:

你能否找一些實際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

(可以用數字舉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個例子説明剛才的結論錯誤的呢?

你們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嗎?你們沒找到,老師也沒找到,那麼我們到書上找找答案。

三:自學課本:

自學書本第61。、62頁。

説説你們自學後有什麼想説的嗎?

等式怎麼填?

這樣填的依據是什麼?

在乘法結合律中,等號兩邊的算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

試一試。

(學生自己練習,請兩個學生板演)

四、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在書上填空,思考各題分別用了什麼規律。

集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算一算。

比一比,每組中哪道算式的計算算得快,為什麼?

3、想想做做第3題。

4、想想做做第5題。

用不同算式求出蘋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學生自己練習,指名板演。

集體交流。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課堂作業: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題。

反思:

作為一節探索數學的規律課,對於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會運用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課讓學生自己根據加法結合和交換律來尋找乘法運算定律,通過驗證猜想得到並發現了乘法交換律與結合律,從教學素材的選擇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教師真正在教學設計中把探索權力放給了學生,學生列舉算式例子空間很大,發現驗證了這兩個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並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基本上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參謀與協助者,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節省了教學時間,這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2

長期以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默默聆聽的教學方式和“以本為本”的教學準則阻礙着學生的發展。尤其在計算教學中,教師總是嚴格、忠實地執行教材。學生的計算雖不成問題,但他們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且缺乏自主構建、自主探索,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的推進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在新理念的引領下,我作了如下嘗試。

[片斷一]

師:同學們喜歡去超市購物嗎?今天,老師先讓大家盡興地去超市逛逛,好嗎?

[推出購物超市流動車,上面有98元的足球、1999元的彩電、395元的VCD、48元的乒乓拍、4999元的電腦、29元的《三國演義》、159元的大衣等,讓學生分別以顧客和營業員的角色進行買賣。待每個同學都有了購物體驗後,回到座位。]

師:大家的收穫真不少,能介紹一下你買到的東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經過嗎?

生1:我買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營業員找給我2元。

師:為什麼能找到2元?

生1:因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營業員要找給我2元。

師:噢,原來這樣。

生2:我買的是彩電,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買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這樣就不用營業員找了。

……

師:在買東西的過程中,你們感到哪種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認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讓營業員找一些零錢比較方便,這樣我們不必帶一些零錢去購物了。

生2:我認為身邊正好有零錢的話,要多少錢就付多少錢,不用營業員找了,也好把零錢用了,減輕負擔。

師:營業員們,你們的收款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生:他們買足球的話,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錢後,再找給他們2元。

師:為什麼還要找給他們2元?

生1:因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給他們,否則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記得有一位顧客買了一台VCD,他付給我3張100元,1張50元,2張20元和1張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錢給他了。

師:看來,你們都有豐富的購物經驗,利用生活中的這些經驗來進行計算,會不會給我們一些啟示呢?想試試嗎

[解讀]

數學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實際相連,創造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在活動的體驗中,去探索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這不僅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模擬購物的活動情境,再現生活原型,讓學生投入到愉悦的“購物”活動中。熱鬧、歡快的購物場面,似乎使他們忘卻了那是在上數學課,而考慮較多的就是怎樣付款和收款,從中不斷地體驗到“多收了錢要找給人家,多付了錢要找回”。在熱熱鬧鬧購物之後,讓學生交流購物經歷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麼要找給2元?”“為什麼能找回2元?”“哪種付款方式最方便?”為學生探究簡算方法,突破教學難點起了良好的鋪墊。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3

在本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強化了“根據算式特點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是重點,學生能利用它更簡便靈活地進行計算,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設計時作了這樣的處理:

1、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因為有減法性質的基礎,我認為學生應用類比遷移能夠比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運算性質,所以我依託“類比遷移”的數學思想,以“猜想———驗證———應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讓學生理解“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雖然是重點,但不是難點。採用這種教學思路的更多意義在於滲透一種“學習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是有幫助的。有句話説得好,“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也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想努力追求的。

2、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

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每一種計算方法都成為源於學生獨立判斷後的一種自我選擇,是學生自己領悟出的,而不是來自於教師的講解和指導。在算法交流、比較的基礎上,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和感悟到運用除法運算的規律可以使計算更簡便,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3、加強連減和連除的簡便運算的比較

讓學生明白減法的逆運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運算是乘法。這樣簡便運算時也便於區分。

本課是有遺憾的,對教材和學生的理解比較到位和準確,教學環節的設計比較合理,但課堂節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這樣幾個環節可以讓時間更加緊湊:

1、在第一個環節,男女生比賽計算的.時候,我本來的預想是女生計算的快一點,然後再觀察算式的特點,他們的結果相同、數據相同,運算的順序和符號不同,男生是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女生是除以這兩個數的積。在男同學出來20xx÷25÷4=20xx÷(25×4)、1280÷16÷8=1280÷(16×8)簡便計算的情況時,沒有處理好,在這裏,應該有第二套方案,請男生説説理由是什麼,為什麼可以這樣寫呢?重點要抓住這裏,可以把結論先板書出來: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除以這兩個數的積。然後再讓學生舉例等等進行驗證。

2、鞏固練習,舉一反三,講評學生作業1280÷(16×8)=1280÷128=10,不變成連除,按原來的運算順序算,你認為可以嗎?完全可以解決“要根據數據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這一數學思維,簡潔、緊湊、實效。比展示不同方法進行比較可以省時得多?一節原本可以上得很輕鬆自如的課卻出乎意料地變成緊張急促,着實值得自己反思。

有遺憾就會有收穫,“追求課堂實效,重視課堂節奏。”還需要在平時不斷歷練。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4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有許多,聽完同事們的點評後,我反思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口算材料不妥當。我設置了類似4( )=56這樣的題,原本是想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56可以變成4乘以幾,為後面拆成乘法作鋪墊用的。但是在上課的時候,發現這個材料的出示很唐突,與學習內容脱節了。現在想想,當學生做2556這樣的題目時,教師給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優化的'意識。本節課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最優的辦法如何篩選缺少重視。在這個環節上,需多讓學生進行評價他們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最後需要達成共識,最優的方法是什麼?並且組織全班同學多説幾次,讓每個人都記準確,然後要求學生運用最優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結。在學生會解決幾道類似這樣的題目時,需要回顧解題的過程,得出有效的解題方法。本節課裏教師與學生在這方面都顯得比較薄弱些。

四:時間安排不合理,以致後面的練習沒有時間完成。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5

連減法的簡便運算這節課,我用的是導學課的模式進行組織教學的,首先我進行的口算練習,有利於本節課學生在計算時提高速度,本節課我是先出示了導學提綱,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進行討論交流算法,“由此你發現了什麼”可以使學生由具體算式,發展到一般情況,鍛鍊了學生的探索規律,進行總結的能力。我擔心有的學困生不能做到完全總結,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給出提示語,讓學生思考、總結,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規律,學生齊讀掌握了重點,通過反饋精講,使學生更加清晰了簡算的要點,所有同學都能學會,我還在最後的時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題,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在備課過程中進行了精心的準備,還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運算過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節同樣的課,課堂結束後,聽課教師對本堂課的評價較好,我自己也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感到滿意。然而在同學年的.二班講授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教學一開始的時候探究減法運算性質時過於拖沓,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我也關注了班級的學困生,但是他們中的個別學生掌握的還是不好,在讓學生上前面板書的時候,減法運算性質逆用這樣的題型,個別學生能力比較弱,不能逆向思維,這也造成時間的浪費。

所以在上二班的課時,我都有點困擾,因為我總是把握不準班級差異,也許是對學生的瞭解還不夠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精心備課的同時,還應該備學生,認真分析學情,設計教案,應因班級,因學情而有所不同,從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6

簡便計算相對於普通的四則混合運算來説既又它討人喜歡的地方又有讓人頭痛的方面。簡便計算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説是比較簡單的,運用了運算定律後,計算變得很簡單。但是對於一部分學困生來説是非常複雜,難理解的。特別是乘法分配律的運用,總有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為了讓這堂課上得紮實有效,本課設計了兩個環節:

(1)複習運算定律;

(2)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在複習運算定律時,讓學生通過自主梳理運算定律,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進行分類比較,為下一步的靈活運用奠定了基礎。在總複習時不能滿足於掌握常見的五個運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時,改變以往的做法,出示學生課前測試中簡便運算出錯的題目以及一題多解的典型題目。接着又出示學生課前自己蒐集的錯題讓學生分析錯誤,這樣學生積極性更高了,學生在選題時要進行大量的閲讀,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複習的過程。學生出的題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精選的題目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覆蓋面全,涵蓋了國小階段所有的'簡便運算的類型。

(2)關注了學生易錯的題目。

(3)關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們要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個舞台學生會還你一片精彩。最後還找了一些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題目供學生判斷和一些思維拓展題供學生計算,學生如果做的好,採取一些鼓勵機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課下來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學效果也好。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7

簡便計算是國小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簡便計算》教學反思。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這幾周我一直在教學簡算,開始時學生對簡算還挺感興趣,畢竟簡算可以擺脱那些繁瑣的四則混合運算了,也不用豎式計算了,可是隨着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隨着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於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於是,我讓學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簡算的題。(我認為計算達不到一定的練習量是不行的)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可以簡算的對象,如:“25與4相乘”、“125與8相乘”、“5與任何雙數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湊整的數,同時使學生對簡算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是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據以前的教學我發現,其實學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還是會自覺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幾套課桌椅價錢的問題,學生會列出兩種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滲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教學反思《《簡便計算》教學反思》。我在教學內容這部分時,學生確實很難達到自覺地運用分配律去計算,特別是一些變式就更加的困難了。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自覺觀察算式特點的習慣。學生對於計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計算的過程,這也跟我平時的教學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有這樣一道題(80+8)×25,學生完成後,我隨即將該題改為“88×25”讓學生做,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①、88×25=80×25+8×25=20xx+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説: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後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25相乘,最後再乘11。

聽完學生的介紹後,我進行了總結,首先肯定了兩種答案的正確,然後對兩種答案進行了分析:兩種答案的共同之處在於都發現了8與25相乘非常簡便,可以湊整。於是想方設法對88進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這道題的關鍵,所以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最後強調: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單純的簡便運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的道理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8

連減的簡便計算是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簡便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本節課我先以兩組口算題為引子,即類似72—6—4和72—(6+4)的題目。口算結束後,我問:“你們喜歡算哪一組?為什麼?”讓學生初步感知連減的簡便算法,從而導入本節新課。

2、在探究新知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探索各種方法,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解決“還剩多少頁沒有看?”這個問題時,讓同學們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嘗試,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想法解決問題,最後得出三種解法,老師尊重學生的三種意見,讓學生自己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領悟各種簡便計算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力求使每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悦。也能創造出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一改計算教學的枯燥乏味。

3、在學習簡便計算的方法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計算方法跟其他同學的方法進行比較,説説自己解法的優點、缺點,通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來認識和選擇最簡便的方法,但至於“怎樣簡便”就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因為學生中存在着個體差異,因此我在教學要求的把握上就因人而異,區別對待。比如有些學生會認為這種方法簡便有些學生就認為不簡便,很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評價判斷,最後還多問一句:“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這樣的話,學生就會擇優錄用了。教師有意識的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這種思想方法,也體現了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

4、設計多種練習,培養學生解題的能力。

這節課,我設計了很多練習,而且題型多樣。有填空題、選擇題還有脱式計算,並且這些練習題都是學生經常會混淆的計算題,也是很容易出錯的題,我把學生比較常見的一些錯誤類型的題放在練習中加深學生印象。比如,把總頁數改成266,使學生看到此時依次計算更簡便,如遇到這種情況,選用先減第二個減數的算法就不適合了。又如,改錯題中的672—36+64,學生由於受到前面知識的遷移很容易就會先算36+64來湊整,但簡便計算方法是不能隨意用於加減混合計算的。而第二題簡便計算的5道題,我是考慮對於連減計算中的一些比較有特點的題目有必要讓學生練習一下,通過計算讓學生切實感受簡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醒學生要先審題,再根據數字特點來選擇最簡便的方法

教師既要抓住知識的核心問題“連減的簡便運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投入知識的發現、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又要點到為止,淡化教的痕跡,充分利用個別學生的資源影響全體,展開教學,切不可在教學中獨攬課堂,過度限制、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開放式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充分的信任,使學生更樂於探索、善於交流、敢於評判,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9

簡便計算是國小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教學簡算,開始時學生對簡算還挺感興趣,畢竟簡算可以擺脱那些繁瑣的四則混合運算了,也不用豎式計算了,可是隨着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隨着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於是,我開始困惑、開始思考、我開始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於是,我讓學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簡算的.題。通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可以簡算的對象,如:“25與4相乘”、“125與8相乘”、“5與任何雙數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湊整的數,同時使學生對簡算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其中“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是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據以前的教學我發現,特別是一些變式簡算就更加的困難了。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自覺觀察算式特點的習慣。學生對於計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計算的過程,這也跟我平時的教學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有這樣一道題(80+8)×25,學生完成後,我隨即將該題改為“88×25”讓學生做,學生做出了兩種答案:①、88×25=80×25+8×25=20xx+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請學生分別介紹了他們的想法,他們説:第①種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讓他們分別同25相乘;第②種則將88分成8×11,然後利用乘法交換率和結合率,先把8與25相乘,最後再乘11。

聽完學生的介紹後,我進行了總結,首先肯定了兩種答案的正確,然後對兩種答案進行了分析:兩種答案的共同之處在於都發現了8與25相乘非常簡便,可以湊整。於是想方設法對88進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這道題的關鍵,所以都是正確的;兩種解法的區別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種解法是用加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種解法用乘法進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方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由此可見,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0

四年級這些日子學習簡便算法,教材第三單元是加減法的運算定律和簡便運算方法,緊接着是乘法的運算定律和有關乘、除法運算的簡便算法,教學中我把這兩部分內容歸結在了一起,統稱為“簡便算法”。

關於計算方法的教學,我始終認為不能只靠老師講解方法,還是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達到那種熟練程度,才能使學生形成數感、形成技巧,才能夠運用自如地進行計算和解決問題。但青版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寫上更加註重一些問題的解決,而對計算的練習編寫卻比較單薄。

例如對於乘法分配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教材安排了4課時的教學時間,第一課時學習乘法分配律及課後第

1、2題,第二課時學習運用乘法分配律的計算方法,第

三、四課時解決自主練習中的一些問題。

但在教學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問題時,課本中的例題是12×105和135×6+65×6,學生接受起來難度不太大,但自主練習中卻出現了48×

25、85×199+8

5、98×

34、56×(20-3)等幾種類型,以及由它衍生出來35×99+

35、101×83-83等題目,由於班級裏有60多個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等的學生,所以要想能夠熟練地計算就不是一節課兩節課能解決的了。

課本中的練習題數量極少,每種類型的題只有一道兩道,在教學中我就針對一種類型的題目出幾個同樣的題目進行反覆練習,用兩節課時間把這幾種類型題目的解決方法和學生共同探究出來以後,就開始進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題目的練習,練了兩節課後,又把所有的.簡便計算混合在一起進行試做,學生一開始頗有點“葫蘆攪茄子”的意思,可經過幾節課的練習,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我又針對練習題的類型編了一百多道簡便計算的題目,十幾道題分成一組當做每天晚上的作業,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集中練習和課後的獨立作業,終於把這些簡便算法區別開來了。

簡便算法學了三個星期,雖然耗費的時間比較多,但看到每天的作業錯誤量越來越少,也挺有成就感的。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生的認識規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具體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讓學生對兩個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中,兩個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敍述所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統一用字母來表示。這樣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一方面有利於符號感的.培養,方便記憶;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也為以後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初步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着諸多的不足之處:

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律。

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應該讓學生多舉些例子,讓學生去評價舉的例子好不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結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數放在一起,而不是隨意的亂編。然後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全班交流時,可以讓學生具體説説他們所舉的例子。其中,對於直接寫等式的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甄別,使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驗證方法。

本課難點,如結合律等號兩邊的加數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運算順序;結合律的特點是運用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是把兩個加數結合起來先算、讓學生在課堂上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發展應用意識。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2

關於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上課效果還不錯,可是作業中稍稍轉彎就出現慘不忍睹的局面。曾經我把它定論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夠,卻始終沒有從教師角度去反思,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由於準備的內容和新授的知識練習密切,學生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新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這樣會大大地縮國小生思維的空間,教學這個載體的作用如何發揮呢?又怎樣來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深度的思考?

新授內容的學習有老師幫助檢索有關的`舊知,離開教師,學生是否能獨立解決問題呢?學生自己選擇信息檢索舊知的能力怎樣培養?所以有的學生就會説:“哦,簡單,簡單!”上課都聽得懂,回家自己做練習就困難了,經過反思與揣摩後,,我認為在教學關於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應從下面幾點找手。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由於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分析能力偏低,觀察也難於顧全大局,只着眼於數字。學生對於類似題目還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數字,不注意運算符號和根據何種運算定律好在學生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對加法和乘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已經有所瞭解,這是搞好本單元教學的有利條件。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扮演數學醫院醫生的角色,讓他們給就醫的“病人”看病和開具藥方,

例如:我出示:(1)125×(8+10)=125× 8+10

(2)(25+7)×4=25×4×7×4

(3)(25×7)×4=25×7×25×4

(4)35×9+35=35×(9+1)

學生把每題的錯例都剖析的清清楚楚,這樣就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促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本單元教材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關注數學的現實背景,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教學回歸社會、迴歸生活的願望。因此,領會教材這一意圖,用好教材,藉助數學知識的現實原型,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運算定律,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意義。進而,憑藉知識意義的理解,也有利於所學運算定律的運用。

3、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3

一直以為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減法中的應用,學生能夠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舉例驗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樣適用於分數。在課上,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例子。很自然得出結論。在應用的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什麼樣的分數加減法可以簡算。學生也表現的非常好。我心頭一喜“看來學生的基礎紮實”。新授後完成做一做時,學生們無論是填運算符號,還是填數據都正確,“看來學生們很會遷移”。可在批閲交上的作業時,卻發現雖然計算正確,但計算過程並非最簡,在解答時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問題一:沒有對計算結果及時約分,導致出現異分母分數相加

問題二:雖然及時對結果進行了約分,但對2/1=2的觀念卻很淡薄

在講評作業時,出示12/7+1/5+2/7+1/5集體進行計算,並重點強調:中間計算結果也要及時進行約分。對於“2/1”這樣的假分數應化成整數“2”。

反思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美感,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益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塊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時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學生更多的鼓勵,對優勢進行挫折教育。

差生體現出榮辱不驚時我想到了國小數學教育網上講的一個意義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市場上買菜,遇到當年他教育過的一個做小生意發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地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説:“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為情嗎?”學生説:“這和當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覺得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了老師對待差生教育行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贏了也不敢伸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康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中哭泣。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的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夢,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説法,表面有成績的人大多是有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減法中的應用,學生已能夠理解和掌握,因此對於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中利用知識的遷移,合作交流找到規律,使學生解決問題。

1、利用已有知識遷移是學生經常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因此,在課中,舉了大部分的例子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簡便方法,讓學生看明白整數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減法中同樣適用。找到了題目的簡便方法。

2、合作交流,進一步探究運算規律。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讓小組內的同學舉例子,看哪些分數加減法能用簡便方法計算,所以在在學生試做題時,將獲得別人的探究策略和探究成果,修正和完善自主的探究策略和探究結果。在最後讓四人小組為單位編算式時,讓各位學生自主編題,並發現與他人不同的方法,體現了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教學理念。在學生展示算式的過程中,又是展示學生解題方法的過程。

3、但是始終一些題目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如:5/8-(5/8-1/2)

5/9-3/7+4/9-4/7

17/8-(1/8+3/10)

如何去掉小括號,如何正確的處理加減號的關係,使學生能夠正確的找到簡便算法,還需要進一步理解。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4

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了這樣的預習作業:將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起來(共五組),我故意安排了兩組不相等的,居然大部分同學都上當了,説明他們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認識到其實質。

在教學例題時我特別加強了“分別乘”的指導,不但結合實例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分別乘再相加,而且用一些形象的箭頭讓學生感受分別乘的過程;而在學生探究了例題和試一試後,讓他們通過比較,體會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有時合起來乘容易,有時分別乘更容易,要靈活運用。

但是,今天的課堂作業讓我十分失望,我本以為“分別乘”的指導比較到位,但還是有一些同學出現15×(20+3)=15×20+3這樣的錯誤,並且有兩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列出了(18+22)×15的算式後,還將它用乘法分配律展開計算,結果計算錯誤百出,如何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我還得進一步地學習研究。

本節課主要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的意識和能力。課的一開始,我就複習乘法分配律,抓住其特點:合起來乘轉化成分別乘再加起來或者分別乘轉化成合起來乘。接着通過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中間結合類型分別練習相應的.題目,再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這兩組題:有的時候是合起來乘簡便,有的時候是分別乘簡便,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選擇。對於後面的練習,我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和辨析,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適合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的結構形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簡便計算教學反思 15

教學加減法、乘除法的運算定律,學生對單純的運算定律能有個初步的理解,但是對實際計算中運算定律的運用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對這節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習的遷移。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的教學應着重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3.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的觀點;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同時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