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42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欣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

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培養聆聽音樂的興趣和習慣,感受頗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學經驗,同時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學生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靜心的投入地來完整欣賞一首音樂,那麼,就需要教師來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從而發展他們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但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對象始終是音樂,就需要教師把握一個度,因為任何教學手段都是為音樂服務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情境。教學伊始,一段那達慕大會的視頻將學生帶進遼闊的大草原,帶進緊張激烈的比賽現場,為學生感受音樂情緒、聯想情境做鋪墊,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打開視野。在完整初聽音樂中模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結合樂曲三樂段不同的音樂特點在分段細聽時,我根據A樂段的旋律緊湊密集音樂情緒緊張的特點設計了蒙古舞揚馬鞭的動作,將學生帶進緊張激烈的****場。學生們有的小拳頭握得緊緊的,有的興奮地揮動着馬鞭,進入到音樂的意境中。在細聽B樂段時我以主題的三次變奏用了二胡連弓、頓弓、撥絃三種演奏方法為切入點,讓學生視唱音樂主題,聆聽主題出現幾次,每次音樂情緒的變化。最後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學生在音樂中興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對音樂知識,音樂情緒理解更為深刻。在細聽A1樂段設計了學生模仿****衝刺,體驗音樂。

當學生臉上洋溢出緊張的`神情時,我知道學生已與音樂融為了一體。在模仿馬嘶鳴的動作時,學生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現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駿馬可愛的模樣,我的心就會隨着興奮起來,這説明我的教學是成功的。他們已在律動與模仿中感受到了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處:

針對學生音樂視野窄,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受不足的弱點。如果教師能現場用二胡演奏一曲****,會讓學生更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這種民族樂器的極大藝術魅力。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2

音樂作品分析:取材於裏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飛翔》。該作品音樂形象生動鮮明,全曲均體現急促、快速、緊張、旋轉的音樂性質。對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的反思:基於作品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和

音樂作品分析:取材於裏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飛翔》。該作品音樂形象生動鮮明,全曲均體現急促、快速、緊張、旋轉的音樂性質。對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的反思:基於作品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性質,在本次音樂欣賞活動之中,我將作品音樂性質的欣賞作為一條認知目標提出。並在整個活動中貫穿。同時忽略了對作品的節奏、結構的欣賞。

在本次活動之中我所追求的不是單一的傾聽與語言講解,而是藉助於幼兒原有經驗,營造一個多元的欣賞途徑。如:首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時,我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幼兒的回答非常豐富:“這個音樂象大灰狼在追小紅帽”、“象小老鼠被貓追着逃跑”、“象有人在原始森林裏走”、“我感到害怕”、“感到緊張、心裏嘭嘭跳”……對於幼兒的種種感受,我給予了接納與提升,以肯定幼兒對音樂性質的敏鋭判斷。再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時,我引導幼兒用線條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大多數幼兒畫了曲折線,表示人在發抖、害怕;畫了螺旋線,表示人在跑,像龍捲風;也有個別孩子畫斜線,表示人從坡上滑下來,速度最快;畫方格,表示士兵們在戰場上打仗時身上穿得盔甲。可見孩子的潛意識中還是能發現音樂與線條的共通性的。第三次讓幼兒傾聽作品,我啟發幼兒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

這也是孩子較熟悉的欣賞方法。從讓幼兒遷移原有經驗,根據音樂性質自由想象表演,縮小範圍至選擇符合音樂性質的動物形象表演 , 告知幼兒作品名稱《野蜂飛舞》,刺激幼兒聽音樂創造性的表現野蜂飛舞的動作。這是一個不斷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它有助於不斷引導幼兒在挑戰中發揮主動性;同時,再一次的引導幼兒將音樂與動作進行了整合。第四次是讓幼兒在遊戲中傾聽、欣賞音樂。意圖創設一種與作品協調的,帶有審美情境的教學情緒場。讓幼兒按音樂性質選擇與之相似的遊戲,並隨音樂在“猜領袖”遊戲中不斷獲得掩護、發現領袖的策略,從而更加深刻的體驗音樂的緊張、快速性質。這樣,既幫助幼兒發現遊戲與音樂的共通性,同時,又進一步加深了幼兒對音樂的理解。

此節音樂欣賞活動,有成功的感動也有一些遺憾:比如在活動的最後,對於遊戲策略的關注超越了對音樂的感受與表現,有偏離目標的傾向;活動中,如何將教師引導幼兒反省逐步轉化為幼兒有意識的質疑與反省等等,值得我在今後的教育活動中不斷反省與積累。

《野蜂飛舞》音樂活動評析:

此活動是中班的一節音樂欣賞活動,在此活動設計與組織中,我們看到教師主動將《綱要》中的理念,積極轉化為教育行為,並落實在教學策略的把握中,充分發揮支持者,引導者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注活動目標的全面性,整體性

此活動教師從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提出全面、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並圍繞第一條核心目標,將欣賞的形式手段及有利兒童情感社會性發展的要求具體表述在第2、3條中,使得重點明確,難點突出,為教學過程中有層次的實現目標,提供了較好的依據。

2、 關注教學策略的體驗性、整合性。

教師將對音樂性質的欣賞貫穿始終,通過設置開放性的提問,創設遊戲的情景,設計易於兒童遷移已有經驗的、表達對音樂感受的方式,使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幫助下,將對音樂的感受,欣賞中的體驗,積極主動,富有創造的表現出來。同時教師還注意引導兒童在音樂欣賞中對所運用策略、方法的理解與感知,體現了教師善於利用、整合過程中的有效資源,促進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3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上了一節音樂欣賞活動,《天鵝湖》之《四小天鵝》。孩子們興奮極了。

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在電腦上下載了《四小天鵝》的錄像,找了跳芭蕾需要穿的芭蕾服和舞鞋的圖片,還讓學過舞蹈的小朋友提前做了表演節目的`準備。就這樣,我們的活動開始了。

首先,由衣服和鞋子的圖片入手,孩子們看了非常感興趣,説出了這些衣服與我們衣服的不同。接着,我讓孩子們看了《四小天鵝》的錄像,孩子們更是看得津津有味,投入的不得了,當我提議要他們來當四小天鵝的時候,他們更是興奮極了。我分組請他們來跟着音樂表演,大家不但從中感覺到了《四小天鵝》輕快的音樂,而且也對這個舞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誰學過舞蹈,讓我們也來欣賞欣賞我們小朋友的舞力!”齊齊、凱寧、田子、寶寶,分分獻藝,下腰的下腰,劈叉的劈叉,大家都拍手叫好!

本次的欣賞活動在大家的共同參與下進行,孩子的興趣點和參與熱情都很高,自然地接受了《四小天鵝》。讓孩子真正參與其中吧,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4

1、音樂欣賞需要音樂知識

音樂知識是人們音樂欣賞必備的前提條件。如何瞭解和把握作品的內容,音樂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個缺乏音樂知識的人,不僅無法欣賞到音樂的內在本質,而且會導致迷茫的欣賞情緒。因此,音樂欣賞要求人們:要在能夠認識樂譜和準確地視唱樂譜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例如音程、調式、轉調和旋律等;要能熟悉各種音樂語言,知道主題的發展,並在主題的發展過程中感覺到它們在旋律、和聲和節奏等方面的變化情況。

2、音樂欣賞需要文學知識

文學知識是人們欣賞音樂不可忽視的一大要素。應該知道: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文學知識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它有助於人們對各種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嚴格地説,提高人們音樂欣賞素質,貴在提高人們的文學水平,而要提高文學水平,首先要加強文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堅持做到閲、聽、寫運用四個方面。還有善於鑑賞各種文學作品,諸如詩歌、小説、散文和劇本等,並將它們認真地加以領會。

3、音樂欣賞需要揣摩

仔細揣摩是人們欣賞音樂的正確方法。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只有經過仔細揣摩,才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益。人們不是常説:“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交響樂需要不斷地多聽,到四十歲以後才能真正地領悟到其中的含義嗎?”這就足以説明音樂欣賞的深度和廣度。是的,欣賞一首樂曲,特別是欣賞新創作的曲子,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樂曲的一切本質東西,而是要有一個過程。尤其重要的是,人們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一要集中思想,專心欣賞;二要一曲多聽,反覆理解;三要認真感覺,捕捉要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5

 摘要: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和提高,校本課程開發成為討論的焦點,由於我國高等教育音樂課程起步較晚,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處在一種尷尬境地,同時面臨着挑戰和機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現介紹如下,與大家交流討論,共同提高。

 關鍵詞:高校 音樂欣賞課 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可靠性、可檢測性、服務性、易操作性,大學階段正是開展音樂教育的最佳時期,萬萬不可錯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與專業音樂教育體制不同。它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通過音樂教育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培養其創造美的能力。

一、選用適當的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我國教科書政策也從“一綱一本”走向了“一綱多本”,教材選用由教研室或任課教師根據教材選用原則和教學大綱要求決定。高校音樂欣賞課教材品種多,性能各異,有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加上教師教材的選用存在着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應根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需要擇優選用,高校領導必須嚴格把關,嚴格審查,確保選用教材的質量。由此可見擇優選用音樂教材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首先,注重“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多學科、新知識的滲透,對知識結構的挖掘和構建,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從學科綜合知識的角度來提高音樂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幫助的。其次,注重教學內容的實時性和連貫性。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時,更需要有效地在音樂課程中整合學科教學內容。

二、創新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音樂公共課教學要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課前如何合理規劃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分析教學對象,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應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過程。

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學實施的方向和達到的預期效果,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它貫穿於整個課堂,在教學活動中起着“指南針”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目標要指向清晰,儘可能量化,表述具體。教師在上一節課時,要想實現哪些課堂任務,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就必須根據音樂課本身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實現角色轉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時去理解其音樂內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教師讓學生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可制定以下教學目標:①基礎知識。瞭解作者、作品創作的年代、背景,弄清這支樂曲的創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爭精神與人民奮起保衞祖國的偉大力量。②基本能力。學習、體驗大合唱的聲樂演唱形式,並欣賞作品《黃河大合唱》裏相應樂章,增強對這些藝術形式表達的效果的瞭解。③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加強其相互之間的聯繫,促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的整體功能,促使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理論與思想認識上的有機結合,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給學生一個自我展示,挑戰自我的機會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具有進取心和榮譽感,尤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感染下,學生的競爭意識日益顯著。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適時引進競爭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是一種行之有效地教學策略。例如:利用業餘時間舉辦一些小型的民族歌曲演唱或民族樂器演奏比賽等,再用精神獎勵的方法予以鼓勵,讓學生們討論、評價,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學生樂於參與,樂於爭先,樂於學習,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提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這就調動了全體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老教育家陳鶴琴説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關鍵在於音樂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充分做好鋪墊。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只有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思考、多練習、多比較,尋找出自己的問題,促進自我能力的、基本技能的提高,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總之,高校音樂欣賞課即是一種藝術語言,同時也是一門唯美的藝術,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欣賞課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學生,當然教師自身首先應被音樂課的魅力深深地打動,要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參考文獻:

1.李平.關於改革高師音樂傳統教學模式的探討[j].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xx,(3).

2.戚序.21世紀中國高校審美教育解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6

活動目標:

1、體驗想象、創造和表演的快樂。

2、通過以故事、出示圖片的方式,瞭解作品的結構、形象和內容。

3、感受音樂情緒,能用動作、表情、嗓音等表現音樂。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的準備:組織幼兒觀看獅子王的圖片及碟片。

(二)材料的準備:圖譜,錄音,獅王、兔子、猴子、狐狸等動物頭飾若干個。

活動過程:

1、在歡樂的音樂聲中進入活動室。今天我們去森林玩遊戲,高興嗎?

2、調動幼兒生涯經驗,激發興趣。

瞧,我是誰呀?你們喜歡獅子大王嗎?它是什麼樣子的?一起學學它的聲音和走路的樣子。

3、引導幼兒完全的聽賞音樂第一遍,初步感受音樂情緒。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獅子王的音樂,音樂中告知我們一個故事,一起來聽聽吧。音樂中有誰?你是怎樣聽出來的?它們在幹什麼呢?

4、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一遍。

今天老師跟你們講一個關於獅子大王的'故事。

5、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分段欣賞音樂。請你們欣賞一首音樂,邊聽邊想想,你聽到了什麼,有誰?它在幹什麼?還有哪些小動物呢?

6、引導幼兒根據音樂分角色表演。

你喜歡哪個動物就請帶上它的頭飾,(由幼兒自願擔任角色)邊聽音樂邊玩遊戲,教師參與領導。當聽到獅子王出來的音樂就學它走路;當聽到獅子王吼叫的音樂你們就學學它的動作和聲音;當聽到動物們出來的音樂你們就和獅子王一起跳舞;最後獅子王餓了,就把狐狸吃到肚子裏。

7、幼兒之間互換角色表演。

8、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高興,回家休息一會吧。

附:森林裏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只聽見風在不停的地刮、樹在不停地搖。一羣動物士兵出來站崗了。突然,遠處傳來嗵、嗵、嗵的腳步聲,這是誰呀?原來是獅子大王來了。它踏着重重的腳步向前走着,走啊,走啊,繞過了四片樹林,森林怎麼沒有一個動物。獅子大王很賭氣,“啊嗚”一聲吼叫起來。它停下來又看看,周圍還是沒有動靜。獅子大王更氣了,一連叫了四聲,並且一聲比一聲大。它的叫聲終於被小動物們聽到了,小白兔來了、小花貓來了、許許多多的小動物都來了。狐狸聽説動物們來了,它也趕來了。為了讓獅子大王高興它們一起跳舞玩遊戲,森林一下變得熱鬧起來。這時獅子大王餓了,它張開大嘴把狡詐的狐狸一口吃掉了。

教師評課記錄:

整個活動在構思、設計、教學程序、組織形式上都打破了原有韻律活動的模式,幼兒一貫的模仿學習變為創造性學習,提供給幼兒主動活動的空間,讓幼兒在匹配的音樂刺激下,產生激情,又在激情的驅動下調動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創新出與同伴不一樣的身體動作,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和發展,從而使孩子在活動中更感興趣、更富有成就感。但在活動中有幾個問題:

1、對於音樂的欣賞時間不夠,孩子對於音樂沒很好的感受、理解便開始表演。

2、教師只有一個如何更好更細緻地關注到幼兒的表現,讓幼兒富有個性的藝術表現為教師利用,為同伴所學習?

3、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演栩栩如生,很好地表現了音樂形象,但教師在整堂課中一直處於高亢狀態,幼兒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好不好?

教學反思:

為了便利,全班幼兒圍坐成圓形,一開始我以幼兒喜歡的故事入手,讓幼兒邊聽故事邊創編獅王的模樣、動物的不同心情(懼怕、高興),幼兒能結合自身生涯創編出兇悍、強健、可怕的獅王樣和發抖、躲藏、快跑、喊救命等懼怕樣子以及蹦蹦跳跳、歡欣鼓舞等高興狀,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接下去的欣賞部分,我利用圖形譜輔助幼兒瞭解音樂的構造和內容,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積極匹配音樂與故事情節,並自覺地配上相應的肢體動作,可以説《獅王》音樂引起了幼兒興趣,幼兒表演音樂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幼兒的情緒較興奮,不少幼兒爭做小指揮、扮演獅王與小動物。而創編環節又是較活潑的,幼兒始終處於興奮狀況,我的語言顯得很蒼白了,只能提高聲音穩固幼兒的情緒後才幹繼續下邊環節,而且之前對於音樂的欣賞與感受不夠,所以創編的效果不夠好,獅王兇悍、可怕的形象表現得不夠到位;在角色表演的時候,我十分強調隨音樂表演,幼兒基本能聽音樂進行自身扮演的角色表演,也有一些調皮鬼有點仁攀來瘋,興奮得把持不住情緒,我“盯住”後才慢慢注意跟上音樂,但角色的個性不分明,還是女孩子的表演較自主,能注意表演扮演的角色如小鳥、小兔、小猴、青蛙等,全部活動幼兒的情緒較活潑,教學效果受點影響。所以我感到第二教時活動開始對音樂的欣賞和感受一定要到位,並且能有安靜一點的環節會更好,有助於平息幼兒興奮的情緒。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7

“感受與鑑賞”是音樂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音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音樂能力,都是在音樂感受能力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表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儘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

一、重開放式,輕關閉式。

在這裏的“開放”,本人詮釋為問題的答案範圍寬;而“關閉”則是侷限在某個具體的小範圍問題去思考。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偏重開放式地提問題,讓學生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與感受發表自己個性化見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反之,則要儘可能地避開關閉式地提問題。學生是教學最有用而廣泛的資源,我們應從多方面去開發他、塑造他,如果把學生引入一種思維或關在一個“峽谷”,以我個人的實踐來看,會出現三種結果:

1不適應或這種思維較弱的學生對課堂產生厭感,甚至恐懼感;

2就算是適合某位同學的強項思維,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會成為定向思維,出現智力偏向

3整個課堂會很冷清,因為它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注重四面鮮花齊放的創設。據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在欣賞課《瑤族舞曲》中,進行到欣賞第二部分主題時,我第一次是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完成以下三個問題: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較弱)。學生聽後,老師按順序逐個引導回答。實踐後,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但由於受到關閉式問題的侷限,學生的表現為兩種:一是根據提問都不會的學生乾脆不説;二是知道個別答案但順序不對的也靜止不動。由於沒有空間讓學生去暢談,所以整個課堂陷入了凍結階段。輕鬆、愉快的情緒一時被緊張、恐懼取而代之,結果以失敗告終。之後,本人經過請教別人與查閲相關資料,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把這個問題設計為: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並説説你的感受。欣賞音樂後,課堂真是像炸開了花,精彩不斷,想説的同學非常多,既分別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個性化的見解。如:“這一部分主題速度較慢,力度較弱,旋律悠揚,讓人聽後的`感覺是悠閒自如,心情舒暢,所以我很喜歡。”我給予肯定鼓勵説:“談得真好!掌聲謝謝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學説:“這一部分是以木管樂器獨奏為主,音調統一,音色清晰、悦耳,讓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時給予表揚説:“聽得真仔細,説得也很完整,掌聲表揚!”……雖然這些説法有時會出現大同小異,但是它是學生自己獨立感受的結果,是開放課堂產生的效果。學生高興、自由,老師輕鬆、自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最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環節。

二、重體驗式,輕講解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説: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反之,以大量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儘管你講得多麼精彩,語句修飾得多麼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

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後,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鑔、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並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同學,平時積極的同學用各種樂器的打擊動作和模仿各種樂器音響來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後,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通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通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輕鬆中得到藝術薰陶。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要以體驗式教學法為主,捨棄頻繁無味的講解式教學法。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台、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並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8

高爾基説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三年級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慾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因此,音樂欣賞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黨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慾望。

一、“動起來”加深感受了歌曲

欣賞歌曲,學生創造一切“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的理解。這樣學生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即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作出調整。這種全體參與,不要求“動”的統一、優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如:欣賞《嘀哩哩》出示歌譜後,六個人一小組遊春,不要求每個同學的動作都一樣,也不要求動作如何優美。只要他們能被歌曲的情緒感染,在教室裏自由自在地創造“春天”。而在欣賞完《可憐的秋香》後,要求每一小組推薦一人朗讀歌詞,朗誦時讓他們用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不要求語調統一,但要投入,最後還要談一談為什麼這樣朗讀。

二、“動起來”表現了音樂語言

音樂作品是靠音樂語言來表達的,音樂語言包括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歌詞等。通過多媒體營造一個與音樂情緒相符的環境氣氛。然後根據音樂情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合做夥伴扮演角色,隨着音樂“動”起來,增強學生對音樂語言表現能力。如:《可憐的秋香》中設置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聽音樂,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如太陽、月亮、星光、金姐一家、銀妞一家、可憐的秋香和一羣小綿羊。在“動”中,學生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教室,完全融入了悲苦、悽婉的音樂氛圍中。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林其境的感受到不同的音樂語言所表達的不同音樂內容。體會到歌曲的小調色彩,4/4拍旋律的悠揚、柔和,緩慢的速度、憂傷的情調等等。而在欣賞《嘀哩哩》時,讓學生討論選擇歌名,學生在討論中,結合歌曲的情緒,發現小黃鸝“叫聲”比“找春天”的旋律更歡快。從而體會了這首歌是二段體歌曲,應選擇比較歡快的小黃鸝的叫聲“嘀哩哩”為歌名。

三、“動起來”,塑造了音樂形象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情緒等來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記憶中產生,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動”是把聯想進一步深化的過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通過聽、動體驗到審美的全部過程。如:欣賞《嘀哩哩》時,分組匯演學生在春遊的記憶中捕捉了可愛的音樂形象,從而加深了對音樂的表現力。而欣賞《可憐的秋香》中,給幼年、青年、老年的秋香容顏、衣着填色。學生通過聯想、想象,抓住幼年、青年、老年人的特徵來表現秋香孤苦的一生。學生在“動”中塑造了自己能接受的秋香。

四、“動起來”,創造表現了音樂

學生在“動”中積累豐富,豐富表現音樂時,就有

了具體的感性材料,這樣為學生創造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結束教育中的選擇作業,一部分同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嘗試。有同學把流行音樂中悲傷歌曲和歡快歌曲收集了進來,還有把戲曲中的段子也收集了進來。第二個作業是同學們結合時事,畫出聽音樂的感受,結果有同學畫了煙火晚會,此時的課堂真是“千樹萬樹梨花開。”“同學們在動中創造了自己要表現的音樂情緒美。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渠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音樂欣賞課,只有開放學生多個感知通道,才能讓學生對音樂欣賞做到真正的主體參與,激發起強烈的情緒因素,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9

音樂欣賞課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兩週的音樂欣賞課內容中,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欣賞課不感興趣,當我一播放欣賞歌曲的時候,這幫孩子聽都沒聽就叫着:“老師,能不能不要聽啊,好難聽啊,能不能聽流行音樂啊。”等等。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讓孩子懂得欣賞音樂,到學會聽音樂欣賞,這一過程,對於我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值得思考,也是值得挑戰的任務。

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內容大部分跟我們的生活及我們一些歷史掛鈎的,並且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表達的內在涵意,但是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知道這個道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學生懂得歷史,懂得每首歌曲的故事背景和表達的意義,不能只讓學生唱會歌曲就算交任務了。

如何在欣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音樂欣賞的興趣,其中最有效的放飛是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最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敍述是我們在音樂欣賞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欣賞課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引導法,把學生引入我們創設的情境中,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圖片的引導、講述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海洋裏,跟着旋律作畫,還可以讓學帶着問題去聽音樂,這樣也可以引起他們的主意力。

我想,這樣的話應該就能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審美能力,上好音樂欣賞課是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的起點。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0

在國小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往往被忽視,但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樂欣賞能力,那麼音樂的美感就不能為學生所感受,更談不上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在音樂欣賞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老師的主導性,二者相互結合,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在欣賞這課之前,首先輕聲播放《我愛我的家鄉》並和學生互動,問一些關於家鄉的問題,音樂和對話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在學生聽完歌曲之後,試試讓學生把歌中的歌詞改為讚美和歌頌家鄉的話語,讓學生對家鄉更加了解,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並能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含蓄,深情,真摯”的情感所在。

在教學中老師還要重視欣賞教學的方法,學生天生活潑,愛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不可能整堂課都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欣賞音樂。根據學生以上這些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他們把聽到的音樂和感受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充分調動起學生欣賞的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實踐中來。例如,在學生聽完歌曲之後,試試讓學生把歌中的歌詞改為讚美和歌頌家鄉的話語,讓學生對家鄉更加了解,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並能夠對比着原歌詞唱一唱,對音樂的表現作用有進一步的感性認識。為了把學生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可以讓會舞蹈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即興的,輕鬆隨意的跳些舞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取音樂知識,受到美的薰陶。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1

在開始部分就和孩子一起復習了春天的特徵,講述了一個春天的故事,蝴蝶在春天從蛹變成蟲變成蟬變成蝴蝶的故事,充分引起了孩子的興趣。

第二部分介紹音樂時,我請孩子來欣賞一段關於蝴蝶的故事,產用整首欣賞的方法,通過看圖譜和聽音樂,引導幼兒發現音樂有幾段,每段有幾句。然後練習蝴蝶飛着去找花,飛三下找一朵花,飛四下找一朵花。

在幼兒掌握的基礎上,我啟發幼兒想象蝴蝶飛翔的動作,通過語言不斷的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動作。然後跟着音樂,練習蝴蝶飛。孩子們有些顯得興奮,常規較亂。在常規比較亂的情況下,我沒有往下繼續,而是停了一下,讓幼兒靜下來,安靜聽音樂,使幼兒在情緒得到平靜。

在幼兒掌握音樂之後,請幼兒區分什麼時候是蝴蝶飛的,什麼是擺造型的,幼兒在邊表演邊傾聽時只會跟着老師表演,於是我讓幼兒安靜下來,閉上眼睛安靜的聽,幼兒聽,老師講,然後再來表演,果然,幼兒對音樂的理解比以前好多了,知道什麼是是飛,什麼時候是擺造型。

我進一步引導幼兒飛出不同的動作,擺出不同的造型,跟別的小朋友想出不一樣的`。我採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男小朋友和女小朋友分開表演花和蝴蝶,蝴蝶的姿勢比較多樣,花的姿勢就少了點。我突出表演了一些會創新動作的幼兒,於是很多幼兒都能做出和其他小朋友不同的動作,活動效果很好。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2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於音響天地中,通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標準教學程序:1、先介紹作者生平;2、介紹作品時代背景;3介紹主題(可先聆聽一遍);4、介紹作品結構(可聆聽若干片斷);5、完整的欣賞全曲。於是,一切盡在教師的導聽之中。而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有了很多的感觸,再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我覺得有幾點要重視與把握的,現將其分述如下,與大家共勉:

1.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以利於音樂欣賞

國中學生往往有這樣的觀念:我們來校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因此音樂對他們來説無所謂,認為學音樂僅僅是為了娛樂,這就給上音樂課增加了難度,不認真聽講,更不細心欣賞作品。面對這種局面就要給學生講學習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美國的(神經學、心理學以及物理學)專家聯合研究得知:音樂不但可以讓猛獸安靜下來,對人類有更多的益處。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歡音樂,一出生就對音樂有反應。空間推理能力強可提高思考邏輯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能在21世紀找到好工作,因為所有行業都會需要能夠運用高科技的人。學習音樂可以讓思維更清晰讓人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處理得更好,並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要健康。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需我們每個人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只有較高的素養,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人們才有創造力,社會才能更快發展,由此可見學習音樂有多麼重要。

2.流行音樂與音樂欣賞巧妙結合

把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整個音樂文化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藝術的視野,讓優秀的流行歌曲走進音樂課堂,為學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樂的橋樑。流行音樂易被人們傳唱,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很具體現青春活力,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熱衷於它非常自然。教師無需禁止學生去聽去唱,並且在音樂欣賞時可選用一首與欣賞作品內容相關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染力,如:當欣賞內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時,可事先播放騰格爾的《天堂》MTV。通過欣賞讓學生對草原有初步的認識: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羣、奔馳的駿馬、綠綠的草原……再去欣賞《遼闊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體驗其意境。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美"的氣氛環境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它的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發人的情感方面比其它姊妹藝術來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又給欣賞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促其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樂藝術的天空。

3.要“聽” 中“思”

音樂欣賞特別強調“靜”,這是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靜則思,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如欣賞《光明行》,聽前教師出示在黑板上以寫好的幾個問題如:這個曲子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緒如何?你聽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有目的的聆聽與思考。結果,聽一遍後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有二胡獨奏的;速度是:快等等。雖然問題簡單,但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聽,思維想象也因此而積極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4.是要“聽”中“説”

有些樂曲學生沒聽過,不熟悉,興趣不大。遇到這種情形,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敍述樂曲形成的過程以及情感特徵,儘量縮短學生與樂曲之間的距離,並使他們逐步融入樂曲所表現得意境。也可以讓學生説出聆聽作品後的感受像《百鳥朝鳳》,我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全神貫注的欣賞,之後用一個詞語或一段話把自己的感受描繪出來。於是各種各樣的詞語誕生了“爭執”“百鳥爭鳴”“清晨”......

上面僅是粗淺的談論了音樂欣賞中的教學方法,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無定法。問題在於隨機創造。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的探索,充分看清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巧妙設計,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就會順利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音樂欣賞課再也不會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將是一個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春天!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3

音樂欣賞是國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鑑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對近幾年的音樂欣賞的教學談談幾點體會。

一、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裏,由 淺入深的發展過程。

二、欣賞教學時精講多聽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 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等能力

想象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引導他們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台、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並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4

一首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許多人覺得很難受,感覺聽不懂,但同樣的這首作品,改編成排簫演奏主旋律的輕音樂,聽眾就覺得很好聽。其實整個改動很小棗僅僅把主旋律由小提琴演奏改成了用排簫演奏。在我看來,實質性的改動不在音樂上,而在名稱上:“嚴肅音樂”棗“輕音樂”。前者令人感覺“聽不懂”,而後者就讓人覺得“好聽”,其原因在於,在聽眾被灌輸的概念中,前者是“嚴肅音樂”、“古典音樂”、“高雅音樂”,所以是有“深刻思想內容的”,需要“聽懂”,沒有那麼深刻,因而可以輕輕鬆鬆地聽就行了。

這個例子表明,“聽懂”音樂的概念,就好象是一座大山擋在聽眾的耳朵與音樂之間。這座大山就是人們要力圖在音樂中獲得看得見、摸得着、説得出來、講得明白的文學性、美術性的內容。不打破這種審美觀念,就難以真正走入音樂藝術的世界。

古典音樂被貫以“高雅”、“嚴肅”的帽子。而“高雅”、“嚴肅”的音樂是有深刻思想內容的,這種音樂必須在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才能理解。這些要領構成了音樂欣賞中的一個巨大的誤區。在這一誤區下中,音樂藝術成為神祕、高深莫測、拒人千里之外、高高在上的藝術。在這一認識的誤區中,一部分人,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沒有成為音樂愛好者;另一部分人雖然喜歡音樂,但也常常不自信地説:“我很喜歡音樂、但我不懂”。由於這個誤區的存在,使得古典音樂難以為更多的人提供藝術享受,使許多聽眾遠離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音樂藝術,無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而這個障礙僅僅是一個概念棗就象聽輕音樂一樣用我們的`耳朵去接受音樂。邁出這一步,後面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先用“形象鮮明”、“通俗易懂”的音樂來引導聽眾,漸漸的聽眾就可以深入理解音樂了。其實,這種“引導”的實際結果是:從個人來看,很多聽眾長年只欣賞幾首被成功的解説了內容的作品;從全國來看,整個曲目侷限在有樂曲解説的部分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品上。音樂曲目範圍嚴重狹小就是這種“引導”的必然結果。

只有打破這個音樂審美的誤區,讓我們的耳朵而不是思想首先面對音樂,讓我們放下一切對音樂的成見,自由地傾聽,充分地感受,我們才能領略音樂時,你就會發現古典音樂之所以成為經典,應在於它們那種無法言傳的音樂自身的美,它們是如此的親切、感人至深,它們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令人無限回味。這時你一定會同意,如果僅僅按某種唯一正確的解説來理解音樂,甚至如果我們終生不能欣賞這種音樂,那麼我們失去的就太多了。

音樂欣賞教學反思15

音樂欣賞活動,是敏鋭感受音樂活動和理性認識音樂意義的心理歷程。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為實現這一歷程而提供適宜的環境,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聆聽和體悟音樂的過程。

在國小欣賞教學課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明確國小音樂欣賞的目的,是吸引學生了解音樂,熟悉音樂,進而演繹音樂,創造音樂。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種教學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學,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

以《抗敵歌》為例,在欣賞歌曲前先放一段抗日戰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而且讓學生更加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作曲家黃自的生平,使學生理解他的創作目的。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再如欣賞民樂合奏《三個和尚》,藉助於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形式,讓學生“看”、“聽”、“想”結合,在腦海裏形成故事的梗概,再由他們用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遊戲形式教學,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音樂遊戲具有愉悦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於底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遊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遊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三、表演形式教學,演繹音樂作品。

音樂表演是將作曲家的創作真正成為音樂,是將音樂作品從音樂符號變為音樂的過程,學生將在二度創作中提高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器樂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角色扮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

在《動物狂歡節》的欣賞教學中,先由學生聆聽音樂,對作品較為熟悉後,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各種動物,如“獅王”、“大象”、“公雞”、“母雞”等等,或歌或舞,盡情發揮。學生在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後,進而學會演繹音樂。

四、圖譜結合教學,進行音樂的再創作。

曲式結構對音樂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樣,瞭解了曲式結構就知道了音樂作品的構成。國小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往往是一理半解,藉助圖像可以將音樂理論淺顯化、直觀化,讓學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了曲式結構以後,再根據曲式結構進行音樂創作就會容易多了。

《春天來了》是很簡單帶反覆的三段體,ABA結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看歌譜,他們很容易就能總結出歌曲的'曲式結構來,教師可以將曲式結構用圖形表示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這種曲式結構進行旋律的再創作。學生從單純的音樂欣賞中走了出來,提升到了音樂創作上來了。

音樂欣賞教學的幾種形式,只是為了提高國小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兒童理解音樂,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靜心聆聽,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讓思維在時空中自由馳騁,超越自我,在欣賞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尺度,音樂需要的是聆聽和想象,尤其在完整欣賞音樂作品時要注意,不應在欣賞時干擾音樂,破壞了音樂美,不要只重視形式而忽略了音樂本身。

在國小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的特點出發,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審美主體的興趣,提高欣賞趣味性,發展想象力,讓音樂聽覺觸動靈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