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99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

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1

人文精神,是指一種對於人的關注的思想,一種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即所謂關注人生價值的實現,關懷人的自由與平等,以及關懷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融天地萬物與人為一體,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

音樂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識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課程從人文教育觀出發,體現鮮明的人文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從而使音樂學習變得更簡便,更活潑多樣;更密切地聯繫個人成長環境,聯繫學習音樂經驗,吸取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繫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

一、聯繫實際,體驗生活的樂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經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表達自我的想法和感受。音樂新課程正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音樂學習的。音樂教學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音樂,把自我的生活體驗感受和音樂經驗相聯繫,嘗試用自我喜歡的`音樂方式表達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將自我對生活和音樂的理解融於一體。新課程從實際出發,並聯系學生的心理、生理髮展的特點,教材貼近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國小生,即要在新環境下與教師接觸,學會與新同學友好相處。僅有教師和新朋友間的友愛、温暖,才會使他們有安全感,對新團體的依附感,才會對其他的環境、學習任務產生感情和興趣。所以,在教材的第一單元中設計了“好朋友”的主題。在“遊戲”單元中,創設多樣的“玩法”,挖掘“一齊玩”的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讓學生經過對遊戲的參與交流,模仿和表現,使學生表達自我的情感和願望。學生在活動中經過交流,體驗團體遊戲的樂趣,懂得相互欣賞和共同分享,既體現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又貼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音樂表現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經過音樂與自我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本事,到達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樂教學中,人文主題與知識技能的關係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係。音樂課程要求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同音樂本事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構成有機的結合。其中異常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僅有在情感的激發下才能夠成為智慧。音樂教育到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藝術的本質、特徵。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失掉了情感,藝術也無從談起。在音樂課程的教學總,僅有讓情感得到充分的體驗、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觸到音樂的本質,也才能讓學生領會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如新課程中《讓我們手拉手》、《一對好朋友》等歌曲,引導學生表現他們豐富、趣味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內心感受,學會同學之間互諒互讓,珍惜友情,共享歡樂。

三、經過多學科的整和,促進智能的發展

音樂的學習,除了音樂課之外,更應當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進行。一方面,音樂活動本身離不開其他智能的支撐。例如,聆聽音樂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邏輯智能及空間智能。指揮和演奏音樂離不開身體智能和人際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音樂活動,具有鮮明的形式和豐富的資料,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深入理解音樂會的機會,尤其能夠使本事特長不一樣的學生都有可能在自我的優勢領域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促進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發展。例如,一位語言朗讀本事很強而音樂本事平平的學生,在音樂課上可能沒有什麼表現的機會,熱情也不高,但在語文課參加配樂朗讀卻十分積極,學習的效果也相當的不錯。有些在音樂上有突出本事的學生,可能在對其他學科上做出自我的貢獻而加強對那些學科的興趣。在各科教學中,選擇適宜的音樂,表達各種情緒,使人得到放鬆。從而使音樂與其他學科的整和,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四、瞭解不一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樂記錄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經過音樂和文化的連接,能夠更深刻的瞭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風俗人情各不相同。音樂教學經過觀看或聆聽中外音樂作品,瞭解不一樣民族、不一樣風格音樂的特點,尊重各地不一樣的文化。如在“過新年”的設計中,可在聆聽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礎上讓學生説一説自我明白的不一樣地區過年的情景,在結合花鼓調《小拜年》播放錄象,瞭解剪窗花、寫春聯、帖門福、扭秧歌等相關風俗,讓學生感受中國年文化的無窮情趣,培養學生愛家、愛祖國的人文意識。

五、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

藝術修養是一個人審美素質的主體部分,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藝術修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個人人格素質與生活質量的高低。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主動的、充分的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協調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多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藝術修養高的人還能更好的洞察、感悟、理解人類的生活本質,能夠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從現實生活中獲得超功利的審美情感體驗。作為審美教育的音樂教育,其目的就是讓人們享審美體驗所獲得的那份情感,這種快感也就是人們在更充分的理解人類的本質後所得到的快感。由於具備必須審美素質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審美體驗,所以,藝術教育的任務和使命便理所當然的是“提高每個人在他一生髮展的每個階段的審美素質”。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在現代社會裏,一個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不一樣程度上的“藝術家”。所以,藝術審美素質是一個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

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2

《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提議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趣味、直觀形象的音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音樂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自我的聰明才智,創設多種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自願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從而去感受音樂的真諦,體會音樂的魅力。

那麼,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呢?下頭我就粗淺地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遊戲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國小生活潑好動,遊戲是他們的重要生活資料,如能恰到好處的運用到課堂之中,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學生對所學資料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根據這一教學規律,教師可利用教材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進入音樂王國,領略音樂知識的樂趣和奧祕。例如:我在指導學生用d、r、m、s、l、五個音進行簡單的旋律創作時,設計了一個“小蜜蜂”採蜜的遊戲。請一位學生戴上寫有“d”的蜜蜂頭飾,其他四位學生則戴上寫有“r、m、s、l”音符的頭飾,遊戲開始時,花圍成一圈,“蜜蜂”任意去採花,被採的花跟着“蜜蜂”出來,再由“蜜蜂”供給節奏,如此反覆,構成一個樂句。最終讓學生自我唱一唱,評一評,改一改。實踐證明:富音樂知識於充滿興趣與生機的遊戲情境之中,使得旋律創作不再枯燥,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積極主動、學有所成。

二、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創造動機。

亞里斯多德説:“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構成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誘發創造動機。

如:在教唱歌曲《小熊請客》時。這首歌有三段歌詞,客人分別是小貓、小狗和小雞,學生很容易唱會。為了鼓勵學生進一步創編,教師隨即問:“小熊過生日還邀請了其他許多的動物,大家猜一猜還有誰呀?”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七嘴八舌地説出了很多。我立刻又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能不能扮演其中的一個小動物,自我創作一段歌詞,唱出動物歡樂的心境呢?”於是大家一邊唱一邊做動作,興趣高漲。經過這一環節的誘導,設境引情,誘發了學生的創造動機。在這種創編慾望的驅使下,學生的創造力不斷被激發出來,創編得像模像樣。並且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獲得的語言既豐富,又牢固,這是單純的語言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三、創設探索情境,強化學生自主感悟。

音樂課程改革十分重視“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音樂課堂則是學生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場所。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更應把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允許他們大膽設想,敢於質疑,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我獨特的見解。所以,創設一個個探索的情境也很必要。

如:在《用自制打擊樂器創編不一樣的聲響》這一課中,為了激發學生創編的興趣,增強感受力,我首先創設了一個欣賞樂曲的情境:讓學生聽了幾首不一樣風格的打擊樂樂曲,感受不一樣的打擊方法所發出的不一樣音響效果。然後讓學生利用各種塑料空瓶來進行音樂創作,學生有了前面的感受,都躍躍欲試,經過模仿和自我的實踐找出“捻、拍、敲、吹、打”等多種不一樣的方法。之後讓學生自由結合,利用各自的塑料瓶,運用不一樣的打擊方法,創編一組音樂來表現一個主題。這時,學生十分活躍:有的用吹空瓶的方法來表現颳風;有的用敲空瓶的方法表現打雷;有的用揉空瓶的方法來表現下雨;還有用吹、捻、打的方法來表現火車啟動和進站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掘了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經過自我不停地思考,在想象與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雖然有的同學表現的不太完美,但他們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這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新課的教學從“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轉變為學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羣言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也促進了同學間的合作交流,為學生的創新供給了天地。

四、創設生活情境、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以,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經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並鼓勵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因為溝通音樂與生活的聯繫,不僅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生活中的音樂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音樂是無處不在的,並且學生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動手實踐本事也得到了培養。

例如:在執教《粉刷匠》一課後,我讓學生開展創編其它勞動情境和歌詞的拓展活動。首先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做過那些勞動小能手,學生紛紛訴説:有值日生、掃地、拖地、洗衣服、疊被子……。之後我就鼓勵學生伴着《粉刷匠》的音樂,創編一個自我勞動的情境,學生興致盎然的活動開了,有的模仿掃地、有的模仿拖地、還有的模仿洗衣服、疊被子等,勞動場面真是熱火朝天。有了這些體驗後,我就讓他們把自我的勞動成果唱給大家聽,頓時那些創編好的同學紛紛站起來進行了表演唱。學生在表現和創造活動中得到了豐富的勞動感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整個課堂完整而又充滿了生命力。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音樂的無處不在,感受到音樂的樂趣與作用,對音樂產生親切感,體驗到音樂的價值。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能夠結合教材、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創設其它的各種情境。例如:講故事、猜謎、欣賞插圖、舞蹈、多媒體畫面等。但無論怎樣都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使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不斷增強學生理解和應用音樂的信心。

烏申斯基説:“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環境挖掘,給學生創設各種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地走進音樂,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盡情探索,讓課堂充滿魅力、靈性、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3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

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説,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音樂課堂教師教學反思4

反思對於一個教師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教師對自我一學期的表現有個整體的回顧,現將我在這一學期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和認識談談:

一、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我在上每節課之前,都會在心中把要上的環節演一遍,研究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狀況。每一堂課結束後,都會進行反思,研究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自我措手不及,哪些環節有待今後改善等等。同時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閃光點是否被我抹殺。學生在課堂上有發表自我見解的權利,這些也有可能是拓寬我們教師教學思路最有價值的東西。把這些都記錄下來,能夠實現教學相長。

音樂課上讓學生動起來,從生理到心理,從資料到形式,從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從教學要求到教學組織,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身體動起來,情感動起來。這種“動”,非“放羊式”的亂成一團,是在教師的科學方法推動下、促引下,逐漸誘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心扉自由地理解音樂美的沐浴,提高音樂修養,培養起音樂情趣的“動”。在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曲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作為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慾望。

二、理論學習中的自我反思。

理論是讓一個人在思想上得到昇華的最有價值的東西,作為教師要如飢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我的教學實踐,指導自我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並付諸於實踐。先進的理論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要求他的教師:“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斷補充其知識的大海”。他認為,這樣“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就寬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就更明顯。由此可見,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今後我要加強理論學習,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自我教學水平的提高。

近幾年,經過自我的教學實踐,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孩子不是認知學習的工具,他們是具有鮮活生命,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人;孩子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到課堂生活中,課堂教學道德應當成為完整的“人”的'教育。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智慧。至於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卻成了次要的問題。當我們把認知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標時,課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完整的人的教育,要時時關注孩子的學習情緒,學習狀態。沒有興趣,是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我時刻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人都是感情動物,僅有感情到位,興趣自然有了。例如我在執教《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時,我沒有按教材上要求的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而是用慢速柔情的聲音教唱,這樣一來,很多學生就能把小烏鴉對媽媽的感情體會到,在這節課中,最大的成功在於學生懂得了要愛媽媽的思想,也有許多學生在這節課想到自我的媽媽,唱的淚流滿面,談體會也很深刻,這節課上的十分成功。

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狀態,就要在思想上真誠顧及學生多方面的成長,要能從學生的眼裏讀出願望,當學生沒有信心時,要能喚起他的力量,要運用自我的教育機智,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精神脈搏始終與他們一齊歡跳!這才是充滿人性魅力的教育。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想,我只期望以後再經過教學實踐多摸索經驗,使自我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台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