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94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兒童對大自然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或發現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發現科學的真諦和大自然的奧祕。源於兒童內在的需要和興趣,是一種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內部動機。利用這個動機,將科學教學中的學習活動設計成一種探究式、研究式或發現式的。在學習《紙的祕密》這一課,就嘗試了探究式這一教學形式。

《紙的祕密》是青島出版社《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其主要內容包括:初步瞭解紙和紙製品;探究紙的特徵;整理探究結果;探究紙與人們的關係。

一、“忙”的課堂

我精心備好課,給三年級一班授課。在進行探究紙的特徵這個教學環節時,我給學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提出問題,確定研究的主題,學生熱熱鬧鬧地搞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軟硬,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紋理,有的研究紙的承重等等,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整理探究結果時,學生們還是“忙”的不亦樂乎,根本無心傾聽其他小組的彙報。彙報的小組也只是停留在對紙的表面認識上,沒有深入地探究,同時還存在着個別小組的設計方案有欠缺的現象,無法正常發展。整堂課同學們都在“忙”,可“忙”的結果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二、追其原由

這節課的結果,不是我所期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在校領導的幫助下,學習了《課程標準》、《山東教育》等,使我豁然開朗。科學課的探究過程是將科學課教學目標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組織、引導、激勵、促進作用,是教的.主導;學生思考、傾聽、討論、交流、探索、建構,是學的主體。在科學課教學中只有很好地體現雙主性,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確保提高學生探究活動的效益。

我潛下心來,仔細研究教案。經過反覆幾次的探討、修改,最終在探究紙的特徵這個教學環節上,將在課堂上探究的問題由原來的多個縮減到學生最感興趣的兩個——探究紙的吸水性和承重能力,讓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討論、相互質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於剩下的內容,完全放手讓學生課下去搞實驗。從而打破了傳統的教材觀只依賴於課本進行教學,從書本上學知識,書上寫什麼就教什麼,書上沒寫的不敢教,書上寫了的不敢不教。對於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進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在對三年級二班的授課中,應用了改進後教案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課後反思

我深深地意識到: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包括進行交流、參與評議,對他人研究的方法、結論提出質疑,並樂於相互合作。這些都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目標。而三年級的國小生對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卻對研究的結果不太關注,不善於對一件事情反覆思考、計劃、設計等,而是很快作出決定,馬上實施,這些都會影響選擇探究的主題。學生探究的“問題”在哪裏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縮小探究的範圍,使探究的問題變得明確,有助於提高探究的實施性和科學性。對探究的問題進行確定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課堂上由於受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對每個問題都進行探究,較容易或太難的問題不能作為研究的主題。只有選擇具有代表性、又有挑戰性,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從可靠渠道獲取的有關科學知識來解答,能提供相適應的條件、實驗材料和實踐性、可行性較強的問題來作為探究的主題。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評價看它是否適合探究,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既生動有吸引力又真正有所收穫,而不是熱熱鬧鬧走過場。三年級的學生畢竟年齡小,能力有限。讓他們搞研究,不能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有意識地依靠集體的智慧,通過共同的探討,不斷的完善和提高,最終達到科學研究的目的。

新的科學課程理念,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開放空間。教材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素材,為教學提供了思路: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過程和學習過程,它更像是一本為兒童學習提供的閲讀材料,其內容的涉及面很廣。因此,作為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尋找最有價值的切入點,選好探究的主題,沿着不同的方向,最終讓學生在同一教學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科學態度、情感等多元目標,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這一課主要是培養學生親近土壤的情感,充分發揮自己的感官來觀察、研究記錄、描述有關土壤的內容。

觀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內容以及注意事項在出去挖土之前已經讓學生明確了。可是,在外出挖土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部分學生覺得土壤很髒,不願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學生觀察力不強,在觀察的過程中很容易忽視細節。

在外出挖土之前,要提醒學生要像科學家那樣細心觀察,不要放過任何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在我們眼裏不覺得是什麼的東西到了科學家眼裏就可能是寶貝了。教育學生正是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繽紛的'生物,是土壤哺育了我們,先在學生心裏建立起對土壤的敬仰感。

學生經過親自對土壤的觀察之後,其實對土壤的成分已經稍稍知曉,比如他們感覺到土壤是濕濕的,有水;土壤中有顆粒。本節課可以先引出土壤中的成分,但不要求學生能完整地説出,下節課會詳細介紹的。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水生植物》教學反思

考慮到讓學生準備材料的危險性,在上本節課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裏撈了些水葫蘆作為上課用的觀察材料。由於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主觀察,而且我要求他們在觀察的同時作好觀察記錄(畫出觀察對象的外形)。

由於見得少,孩子們非常好奇,觀察得也格外認真仔細。他們的觀察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一邊觀察一邊還不斷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水葫蘆上鼓起來的地方是什麼,有什麼用?這時候我就用美工刀幫助學生剖開水葫蘆讓他們看看裏面的祕密。讓學生説説他們的發現,這時候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爭先恐後地發言,其中有個學生更是形象地説他們觀察到的切面像麪包的切片,這個回答讓我感到很驚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讓人驚歎,讓我這個成年人不得不喟歎自身想象力的貧瘠!看着他們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

我感覺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繫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徵然後逐漸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長特。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

推薦《植物的.葉》是主題單元“植物”中的第五課。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現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徵,最後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徵。

課前,我佈置每位學生撿兩片落葉,每一組中的同學儘量撿不同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大多數同學都帶來了,有些班級帶的學生比較少,我就在課前請每個小組長在校園裏撿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總體觀察情況良好,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1、我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2、一共有幾種樹葉?3、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麼,才説它們不是同一種葉?發現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將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的同種葉片分到不同種類,大小和顏色確實屬於分類的依據,但是同一種植物的葉片也會存在差異,不能光憑這兩點來判斷他們是否屬於同種植物,要多維度的判斷,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地、軟硬和厚薄,等等。

對於不同的葉子具有相同的結構:葉片、葉柄。我沒有重點強調了葉脈是葉片的一部分,不要把葉脈和葉片並用。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導致關於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於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時,如果我能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於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徵,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徵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反思

一年之中,植物都發生着不同的變化。這一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中就有。對於他們來説,春天和秋天裏植物的變化最為明顯。關於春天,同學們説得最多的是植物發芽了,萬物生長。對於秋天,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

對於變化明顯的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就説出,也因此,觀察中的變化這個活動比較容易。但是對於一些不明顯的變化,需要測量和記錄,才能在對比中發現,而這一部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活動的持續時間太久,完成比較困難。

因此,這一課,對於科學概念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但是指向於科學技能的觀察一棵樹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節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完成,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由於三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還不能夠較長時間的專注於同一件事,所以書本16頁的記錄表對很多孩子來説形同虛設。如果能夠利用好這張表格,那對於孩子們來説,科學概念的發展會更加完善。

前兩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表格列入教學。課後,我覺得這樣不妥,雖然有難度,實行起來不太現實,但是還是應該在教學中提到。使學生熟悉這種記錄方法,會自己繪製這種表格。所以,我將書上的表格作為典型,介紹了它每個部分的意思和記錄的方法,而後請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自己繪製一張觀察記錄表。如果有時間和興趣,課後還可以進行一次實地觀察。我覺得這樣處理相對不處理來得好。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一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由於前面每一節課都上得比較踏實,大多數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瞭解,能夠寫出很多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稱,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並且準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徵。這節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於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徵,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徵,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孩子們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時非常興奮,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考察肯定會變成玩耍。如果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是老師告訴給他們的,他們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組織孩子們討論,讓他們自己説出來在考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後再小結,這樣既對孩子們進行了自己制定規則約束自己的`訓練,又讓孩子們對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級我共要上了五個班的課,一個班是我告訴他們的,結果孩子們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則是同學們自己制定的規則,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過五個班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考察成敗的關鍵竟然是孩子們忘是沒有忘記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可是孩子們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要經常提醒他們出來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讓自我約束能力強的孩子帶貪玩的孩子,這樣他們就能夠獲得對土壤的大量的經驗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實踐,我更加認識到:課前細緻分析教材,瞭解學生的狀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前詳細制定計劃,課後及時反思教學中的得失,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對今後的教學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在上本節前一天就準備了許多的水葫蘆、金魚藻、浮萍等。由於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我觀察,而且在觀察的同時寫好觀察記錄。由於見得少,所以學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細,認真。觀察的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

學生在觀察時也非常的認真,一邊觀察一邊提出問題如:為什麼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剖開水葫蘆看看裏面有什麼祕密,有個學生説:裏面像麪包的.切面,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後教師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繫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徵然後逐漸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長特徵。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這節課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準備了學生做實驗所需的各種材料,並在互聯網上找了一些做實驗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剛開始我想用鐵釘讓學生做實驗,但考慮到鐵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我把它改成了訂書針。在做磁鐵隔...

這節課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準備了學生做實驗所需的各種材料,並在互聯網上找了一些做實驗要用的材料的'照片,剛開始我想用鐵釘讓學生做實驗,但考慮到鐵釘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我把它改成了訂書針。在做磁鐵隔着物體吸鐵的實驗時書上是用塑料片,但考慮到為了區別與其他的薄物體,我又把它改成了塑料塊。開始,我用如何取出瓶中的鐵鑰匙導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件的使用也使教學更加直觀。

看到實驗材料,學生們都躍躍欲試,但由於平時的教育,學生在課上沒有出現亂動實驗材料的現象。在分組合作實驗這一環節,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做實驗,認真記錄實驗結果,認真進行彙報。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每位同學不但自己參與實驗,而且能與其他的同學分享實驗過程與結果,從中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但是在做磁鐵吸引硬幣的實驗時,投影效果不是太好,由於這節課沒有試講,上課時有些緊張,所以有些環節顯得不太緊湊。在學生做實驗前,沒有把實驗要求講清楚,導致了有些小組不知如何正確地實驗,好在我在巡視的時候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及時進行了個別指導。

我認為,要上出一堂好課,充分的準備是必需的,但即使如此,也常常有一些事與願違的情況發生,我們應不斷吸取他人與自己的經驗與教訓,不斷彌補不足,才能不斷進步。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將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主要是要學生通過各種感官感知水,認識水是什麼樣的,並能用語言準確描述所觀察到水的形態特徵,瞭解物質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由於課前準備得很充分,所以學生上課時非常積極,動手慾望特別強烈,求知慾也特別強。水作為平時常見物體,學生本身是很熟悉的,但作為科學上的知識卻很貧乏。所以在認識顏色時我用白色來讓學生感受無色。在認識形狀方面,我用各種不同容器盛裝水,觀察水的形狀,從而通過對比得出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發揮合作精神,開動腦筋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而又獲得了知識。總之,這節課是一節較為成功的課,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發展了學生學習興趣,還讓學生愛科學,用科學。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在比較得出液體、固體、氣體時,學生分析能力有限,雖然很想表現,但語言描述仍然不科學,所以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我一定要在這方面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讓科學深入孩子心中。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激趣引題,從物體佔據空間引入課題空氣佔據空間。

(二)空氣讓瓶

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氣佔據空間。

(三)進一步認識空氣佔據空間:杯中的紙巾會濕嗎?

(四)鞏固運用

(五)

課後小結。

在整堂課中學生對動手做實驗這一環節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對科學課中的觀

察,實驗記錄都沒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在“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這一實驗中的現象和記錄都未完成的記錄,甚至

還發現許多小組連實驗記錄單怎麼寫都不知道。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備課不充分。

這一堂課還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學生按照科學書上所顯示的把兩根吸管放入瓶中,可是怎麼往瓶中吹氣,水還是

沒有被擠出來。那時候我也一頭霧水,下課後才明白過來原來可能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對於這一點想象當時沒有

及時解決,可能讓學生也產生了不少的困擾。

教學容量太大,以致於在上課時好幾個知識點都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學生的回答引導得也不夠自然,給同學的

發言都不夠。理論總是灰色的,只有實踐才是最具活力,今後我要靈活運用,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

科學探究的樂趣。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在以往的教學中總是首先介紹“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然後再讓學生結合圖找出各種光源,區分出不同的類別,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節課為概念教學而教學,學生學的紮紮實實,但卻沒有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節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三點:一是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如在課的導入部分,教師為學生首先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

二是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在認識光源時,教師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體會到光源的作用,引發學生對光的研究興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線傳播時,讓學生親自反覆實驗比較如何讓手電筒的光通過硬紙板的孔照射到牆上。

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中開展頭腦風暴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光源,()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我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為重點,淡化了知識,讓學生在感知——尋找——辨析中認識光源。

在課的導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簾拉上,並關閉了所有的光源,創設了一個黑暗的環境,讓學生在黑暗中摸索着進入教室,由於違背了常規,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來。這時自然引導學生想各種方法使教室亮起來,“拉開窗簾,讓太陽光進來”,“打開燈,讓燈光照亮教室”。學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師再適時的.讓學生想辦法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發光的物體把教室照亮,比如點亮蠟燭,手電筒,火柴等,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後教師運用頭腦風暴指導學生髮散思維尋找出生活中的各種光源,這樣做第一是對光源概念的掌握進行反饋,第二對學生能夠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這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如開閘的洪水湧了出來,“火把、燈籠、電視、手機、電腦、螢火蟲、熒光燈、激光……”學生們爭先找到了幾十種的光源。

最後教師藉助評價方式激勵學生不斷尋找、發現光源並排除非光源。月亮、鏡子等物體在學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對光源已有清晰的認識。

回顧整節課教學設計,知識教學不在是教學的重點,但學生對生活中的光源卻清晰可見。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一篇文本,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生活閲歷的人們解讀的角度、深度和廣度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教師首先要站在純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讀出自己的感悟。教師要努力尋找與作者有關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處的內心世界,以我這心猜彼之意。教師是教書的,所以也應該從編者的角度來讀一讀文本的,應該給文本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教師更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當成一個涉世未深的兒童,以兒童的眼光來解讀文本。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關於《水》的主題,應該有兩層意義。一是關於節水,二是關於堅強樂觀地生活。而這樣的思想,是通過作者的語言描述來實現的,因此我們的語言課堂教學還是要從文字入手。

一、走進文本:緊扣詞語

對學生而言,由於閲讀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從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點,感受文本的意義所在了。有道是“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語是文章構成的基本單位,因此,選擇詞語體會是走進文本的捷徑。在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驕陽 炎熱 風乾 被曬乾的狗尾巴草”等一組詞語,要求學生讀一讀,並且説一説,讀着這樣的詞語,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學生説:“大地乾裂了。”有學生説:“一棵大樹已經乾枯,歪在河邊。”有學生説:“河水都已經乾枯了,露出了河牀。”有學生説:“人們揮汗如雨。”這時,我進行了引導:“在這樣的地方,人們連汗也流不出來了,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風乾”的意思。正是通過想象,將詞語還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語言真切地感受到乾燥的日子及我們對於水的渴望。更多國小語文教學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細節

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逐漸學會品味細節。《水》一課的細節描寫是很多的。我在這節課上抓住母親的“笑”來期待學生能從這個不怎麼起眼的動作中感受缺水的無奈、母親的樂觀,學習作者的這種表達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細節描寫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們細細地品讀這個片段,把心沉入,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圈出觸動自己的詞語,並且在書的邊上寫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個詞語,再根據這個詞語讀讀最能展現自己朗讀水平的一個句子。通過讀與寫,讓作者的細膩的感觸、精準的描寫更深入孩子們的內心,同時,對作者的表達方式產生共鳴。

值得一説的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孩子們似乎對於這段還不能好好地體會,也不能通過朗讀來表現。特別對於作者那麼細膩的描寫,體會得也不夠深刻。怎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也許要給孩子們更長的時間,也許我的引導還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質疑矛盾

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得更深刻些,在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產生爭辯:母親用多少水給我們洗澡?兄弟四個平均分的'話應該有多少?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麼快樂嗎?真的那麼值得“啊啊”大叫嗎?本來的設計在課堂上應該有這麼一個辯論的過程。通過這樣的一個辯論的過程,孩子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體會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樂。但課堂一邊倒的現象比較嚴重。不知道是孩子太過聰明還是他們已經真的理解了水的苦樂了。

説到質疑,我的這個教學過程沒有姜文泉老師和朱曉麗老師那麼高明。他們完全把質疑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一個問:“把獨特的詞語找出來。”一個啟發:“有沒有什麼讓你產生疑惑的地方打上問號。”再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學生達到恍然大悟的境界。這樣,就使得學生學會了學習,培養了他們的質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現文本:朗讀提高

孩子怎樣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課文?我想:讀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們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應該來講沒有達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來朗讀水平高的孩子還是這樣,不會讀的也還是這樣。“啊啊”大叫應該怎麼讀?我是直接要求他們可以讀得快一些,可以讀得慢一些,可以聲音響亮一些,可以聲音小一些,沉穩一些。但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説是我對於生活體驗之後的理解,孩子們則不會。我應該創設情境,讓他們進行相應的比對,或者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也許這樣讀來才更有意味呢!本來設計的環節中還有學完第五自然段後再回讀“啊啊”大叫了起來,可是因為前面指導過多,來不及,就跳過去了。現在想來,當初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應該回讀一下。因為這第五個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體驗嗎?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才能讀得好啊!再回讀“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才深有感觸吧。

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通過自己一兩句的指導,馬上讓學生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我要好好修煉的。

當孩子在閲讀的時候,應該是一種閲讀在場的狀態。我也是。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一、教學成功之處:

1、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地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既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還準確了從一角到一元的'新舊硬幣。又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在下發材料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在彙報交流時,先要求學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讓材料影響交流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專心傾聽的科學學習習慣。

2。自主探究,發現探究問題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着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實驗材料和一塊條形磁鐵,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儘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的生硬”我知道這是在每一個實驗之後,語言的過渡還欠缺。

2、在檢驗硬幣實驗中,沒有做小結,哪些硬幣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會對學生造成疑惑。

雖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會有瑕疵,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的受益!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紙的觀察》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紙》中的第一項活動,它是從“觀察一張白紙”開始,讓學生詳細觀察描述一張白紙有哪些特點,然後比較兩張不同紙的主要區別,能用數學的測量方法科學的比較紙的厚薄,進而尋求各種紙的`共同特徵: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本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探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由三個觀察活動組成,以紙的觀察為主線,把重點放在比較各種紙的不同及觀察紙的纖維上,把難點放在尋求紙的共同特徵上。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能做到依據新課標要求,運用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創設情境——觀察思考——預測論證——總結深思的四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開展學生活動,為學生搭建探究活動的平台,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品嚐成功的喜悦。

如果,能在小組活動中,完成觀察報告,並在小組內進行自評與互評,由學生自己為自己的報告評分。培養學生在觀察後及時進行記錄的良好習慣,就更完整了。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內容,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為,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户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3、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於科學不是自己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積極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為了讓孩子規範地使用温度計測量水温,我在《測量水的温度》一課教學時將教學調整為兩課時。今天在班上課。主要包括以下教學環節:認識各種温度計在認識各種温度計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根據合理選擇温度計。

學習正確測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學十分重要,能為學生在後續測量的規範操作提供幫助。本環節,我先讓學生閲讀教材,自學測量水温的方法。學生自學後,讓他們邊講解要點,教師邊通過示範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操作方法。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温度計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為什麼讀數時不能讓温度計離開?……讓學生認識到不規範的操作會引起的測量結果的誤差。

測量冷水、温水、熱水的水温教材設計的`是測量冷水、温水、燙手的熱水、剛從熱水瓶裏倒出的熱水的温度,考慮到安全,我只安排測量前三種水温。在測量前,我先讓學生用觸覺判斷冷水、温水和燙手的熱水,再猜測這三種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讓學生通過後續的實際測量和此時的猜測比較,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涼、温、熱”等詞。學生的猜測為:冷水:5——6攝氏度;温水:30攝氏度左右;燙手的熱水50——60攝氏度左右。猜測後,讓學生分成兩人小組分別測量三種水的温度(每組六人,每兩人一小組),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分工,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實驗時,我看到孩子們的態度是認真的,操作比較規範,巡查了幾組,認讀很準確。從孩子的實際操作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認真與嚴謹。在彙報測量數據是,我發現:儘管孩子的操作比較規範,但還是存在誤差。

例如:冷水的温度(共八組,四組為17攝氏度,四組為16攝氏度,測試16攝氏度的小組均靠窗)温水的温度:(四組測量為33攝氏度,兩組為34攝氏度,一組為31攝氏度)

燙手的熱水(四組為48攝氏度,兩組為47攝氏度,一組為51攝氏度)。誤差產生,就要分析原因,對於冷水,一般不應該出現差異,因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較好測試,一位學生在分析時,認識到,臨近靠窗的四組測量的數據都低一度,是因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測量的水温也低些。確實,孩子很善於觀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孩子。

對於温水和熱水的測量有差異在預想之中,一來,實驗室的温度計本身就存在誤差,大約在1度左右;二來測量温水和熱水,孩子們讀數的時間不一致(有的還未等液麪停止就讀了,有的温讀開始下降了才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居然也能把這些可能造成誤差產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來,確實思維很嚴謹。可愛的孩子們!你們的表現讓我覺得課前我花那麼多時間準備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後,通過實際測量的數據,對比前面的猜測,孩子們會發現事實與猜測的差距,通過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攝氏度(我今天的温水温度調高了),熱水的温度超過48攝氏度。從而加深了對“涼、温、熱”等概念性名詞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