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44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1

任何一門學科,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差,課堂紀律的好壞,不僅取決於教師自身知識的儲備和把握課堂教學的能力,更取決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那麼該學科或該堂課必定就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生產生活實踐和人的自身生長髮育聯繫緊密,學生初學生物時基本都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那如何將學生的這種興趣能持久的`保持下去,就要求老師在每節新課之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這就需要生物老師在不同教學內容上運用不同的導入技能,從一堂課上課開始就能牢牢的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轉移到即將要學習的知識上。課堂導入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直觀導入

我們學校歷來重視教學設施的投入,每個班級都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這種多媒體導入方式也是本人運用的最多的方式。多媒體直觀導入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產生儘快弄清這是什麼東西的渴望。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比如,本人在教八年級學生學習動物的運動一節時,先就直接出示人的手臂運動模型組件,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身體的瞭解進行組裝,然後用模型做出伸肘和屈肘的動作。教師提問,“為什麼手臂會伸和屈呢?”,由此引入新課,課堂效果很好,學生對這節的知識點掌握的也很好。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懸疑感”。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破解懸疑的渴望,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複習導入

教師可以設置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最後一道練習中一般既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涉及一些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這道題多數同學都能基本作答,但又不能完全明白道理。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會發現自己還不懂的地方,在接下來的新課中便會集中精力聽講。

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之間也應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導入技能。總之,任何一種導入方式的目的都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悦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課堂教學教師教的愉快,學生學的開心!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2

教師的角色也應改變,即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1)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 改變師生關係,通過交往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放下尊嚴的架子,應從講台上走下來,應與學生成為朋友,要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與合作中學習,要使學生在學生與學生間的研討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感到學習過程是一種愉悦的感受過程,這種變化的實現其實是很難的。

(2)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和發展的激勵者。要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幫助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3)教師是生物課堂育人資源、學習資源的開發者。教師要善於發現、抓住、挖掘課堂中的教育資源,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生物實踐能力的培養。

只有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這些轉換,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學生才會真正成為生物課堂的主人。

教學反思四: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脱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1)從一個實例(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3

國學者熊川武教授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inghowtoteach)與‘學會學習(learinghowto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①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減數分裂”再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選修本的“光合作用”與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結合等。

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2.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生物知識的學習採用問題來激發互動。如在複習有關呼吸作用內容時,筆者和學生圍繞有氧呼吸的場所在哪裏?過程如何進行?哪些類型生物能進行有氧呼吸?等問題展開互動交流,當有同學提出“細菌屬原核生物沒有線粒體,為什麼有的細菌是好氧細菌”?問題時,互動的內容就更進一層。

2.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思維等能力。如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時,學生髮現用毛細吸管不容易把濾液細線劃細劃勻,甚至有時還會把紙劃破,此時筆者提問:“你能找到替換毛細吸管的更合適的劃線工具或劃線方法嗎?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2.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輕鬆愉快地説:“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裏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悦,那種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説:“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這裏,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優化。

3、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3.1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例如講授“種羣”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組成一個種羣”。這説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種生物”既包括幼體還包括成體的所有集合。

3.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複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教學中,把複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Ι”。這就有助於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後教學使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

3.3記學生見解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症”和“聽覺性失語症”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説“stop”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症”聯繫,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症”。這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於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於開闊我們的教學視野,督促我們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3.4記再教設計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高中生物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見的行家的工具”。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4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要求做到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向。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還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關於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組討論,首先要擺正探究學習中教師的位置。正確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係,教師要適時的“顯”和“隱”,所謂“顯”,就是想方設法給學生創設機會,誘發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適時加以點撥。所謂“隱”,就是指教師要在學生主動性發揮時,心甘情願的讓出“表演”舞台,敢於讓學生自己探究創造。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有時要明確告訴學生,有時要故作不知,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其次,是讓學生關注並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目前,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問題或困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

那麼,在解決問題時也應讓學生參與。但從我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往往要按我設計的問題來參與討論,而不是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來進行。現代教學要求我們從教師主觀、武斷地控制教學節奏轉變為師生共同發現問題,探求新知,把提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學習過程則是學生先想,教師後導,學生先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尋求答案的過程。

二、關於把握討論的恰當時機

為了使合作、探究學習不流於形式,並且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一般説來,在以下幾種情況時比較適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一是在知識理解的關鍵處,即課文重點、難點處。二是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或在相似的段落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探究學習歸納學法,然後運用學法指導學生自學,得出結論。三是在遇到某一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處,即課文的發散點,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散學生思維,力求達到百花齊放的效果。而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性的濫用討論教學,一些簡單的問題也讓學生討論,這就使討論、探究失去了意義。學生獨立自主的思維還沒有形成之前,他拿什麼去討論?仔細琢磨,應該讓學生對照註釋,查找資料理解大意之後,若有疑難再進行小組討論,效果必定會好些。

三、關於討論的時間及形式

我們在教學中常有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所探究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便很快終止了大家的討論,致使許多課堂探究學習流於形式,收效甚微。出現以上現象有其原因,如時間的不充足直接制約課堂探究學習的深入展開。而事實上,既然組織了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就應想方設法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就只會流於形式了。而對探究學習的形式,我想不外乎有:全班探究、小組探究、同桌探究、好朋友或同觀念探究等。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採用不同的形式,充分鼓勵那些不愛發言或不敢發言的同學多説,同時允許探究出現不同結果,允許不同意見的爭鳴,鼓勵學生求異思維,鼓勵百花齊放。

在教學中,只有積極、合理、適時的運用探究學習,由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才能變“學會”為“會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台,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過程(活動)以及支持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的積極、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教師經過教學反思,擴大自己的專業和理論視野,促成自身專業化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以下我將結合自己從教一年來的教學體會來談談我對教學反思的幾點見解和體會。

一、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生命系統的層次”時,如果對“種羣、羣落、生態系統”等等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定義和概念的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情景,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如果僅僅侷限於對生物知識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生物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生物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其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生物教學,正確認識學生的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層次,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着教學過程的意義。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生物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師生的達標意識要強,達成度要高。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馬上就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二、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其一,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生物教師非常重要。生物學是有着嚴密邏輯性的科學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其次,語言(普通話)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書精當,書寫工整。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所以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剛開始上課時缺乏些粉筆字的經驗,沒有考慮到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特別是沒有考慮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書小、草、亂,以致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情緒。有的時候為了強調某個感念或它的某個特徵,往往重複在一些字句下面加點、加圈、加波紋線,“五彩繽紛”,致使版面很不整潔,有損於美育教育。此外,板書難免有錯漏。所以我覺得,我們在寫好板書後要復看一遍,有錯的能及時修改,錯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隨便一抹,否則黑板就成了“花臉”。如何又快又好的寫出板書,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目標。同時我認為,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也要練就一些作圖的基本功,譬如能熟練地畫出細胞的結構圖,某些生物體的結構簡圖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範。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瞭如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範得當,避免在演示實驗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在學生實驗之前,教師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種實驗的要領、操作規範。

三、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

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記得有人曾經説過這樣的一句話“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和榮譽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對他們關注的太少,教師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就是來“陪讀”的,從而使得好的學生昂首闊步,越學越好;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對後進生也是一種損失,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常言説得好,學無定法,貴在得法。

高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指導學法,力求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教師教法的研究,對改善學生學法的探討也更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1、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是指導學生自學的前提。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和要求,以使其有針對性地閲讀、實驗與討論,尋求答案,盡力達標,其自學能力的培養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2、指導學生進行三級預習。三級預習即指學期前預習、周預習和課前預習,其中課前預習最為重要。

預習中要求學生:

(1)劃出概念和名詞術語,以防模糊或混淆;

(2)記下疑點難點,以便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聽課,達到是釋疑的目的;

(3)嘗試記憶教材的基本知識,識記生物簡圖,為課堂檢測做準備。

3、指導學生課堂閲讀。

4、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在實驗中,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指導上,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和創造能力。

5、對學習效果進行當堂檢測,作為督促學生自學的手段。

6、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投影儀、錄音錄像、製作多媒體課件,特別是製作生物結構和生物現象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設備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生物現象,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模擬表現,它是傳統教學手段的補充和延伸,兩者協調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採用。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生物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生物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生物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生物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6

一、課題:

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七章《鯽魚》

二、構思:

學生觀察活鯽魚→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導入本章內容→觀察鯽魚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適應的特點。

三、準備:

1.自制“鯽魚的脊柱”模具

2.自制“鯽魚解剖路線圖”投影儀

3.準備實驗材料

4.準備掛圖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學形式:

實驗操作與教學同步――邊實驗邊上課的形式。

五、新增小實驗:

在一個魚缸裏面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魚鰭的'作用。

六、課堂特點: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準確。

2.增加小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能充分調動珠興趣,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能力。

3.基礎知識掌握得好。

七、教學不足:

1.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説得多了一點點,學生主體體現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實物不能放大,故後面的學生觀察不清楚。

3.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把握不準確。

八、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和內部結構,理解魚生活在水中的道理。達到教學目標。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4.疑惑:我這堂課算不算得上是一節創新課

高中生物課教學反思7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高一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繫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説,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