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59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課後教學反思

課後教學反思1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説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繫,興至揮毫,獨立成篇。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關於飲酒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飲酒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藴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麼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藴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課後教學反思2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剛接觸的一門新課程,學生表現出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在如何學好這門課程,學習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從。

通過一個月的教學實踐,特別是通過對第一章第一節和第二節兩節練習試卷的分析,發現我在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對學生了解不夠,對學生關注不到位。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滿足於教給學生知識和結論,更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新課標滲透了STS(科學、技術、社會),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學中,我對新課標的這兩點要求認識不夠,弱化了學生關注生活、運用物理走向社會的能力培養。

2、有時課上講得太多,學生練習得太少,沒有把握好校正時機,基礎知識夯實得不牢固。

3、對學生認知過程認識不夠。對一些知識的講授時,總自以為很容易,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能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而一筆帶過。沒有認識到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對於一些重點特別是難點的知識點,不但要講透而且要針對性地加強練習、加強運用。沒能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在今後,我將從以下方面來改進教學:

1、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繼續做好分層教學,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後進生輔導。

2、對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3、向紮實有效課堂努力。力求多種教學模式並用,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等有效的學習形式。

課後教學反思3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酒務 婧。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由於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級學生對此比較模糊,很難建立起量化的時間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裏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教學反思《第七單元《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酒務 婧》。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裏,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着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課後教學反思4

《牧歌》的教學,我認為好的地方在於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本節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説、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後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國中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課後教學反思5

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前的構想準備,教學過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視,往往忽略了教學後的反思。其實,教學後的反思對提高以後的教學尤為重要。教學反思,要求教師對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找出問題後自我校正、從而得到自我強化,提高後來的課堂教學。所以,在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這一方面,教學後的自我反思是一個核心因素。因為教學反思能及時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教學心得、課堂教學的效果補充在教案中。教師既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出正確的評價,又可以為下一節的教學提供有關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相關信息,還可以防止某些教學失誤在今後的教學中重現。教學反思是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摸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自我剖析、提高教學質量和深化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那麼教學反思要反思些什麼內容呢?

1、記錄教學過程中精彩的部分,教師教學手段技能中成功的教學經驗。

成功的教學經驗是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師以恰當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是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思維的體現。記錄下來為自己今後的教學積寶貴教學經驗。教師可以記錄下,教學過程中提高了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採用的教學手段及選擇和運用,甚至可以是自然恰當效果的課前導入。特別是為講解重點和突破難點而選用的典型例句,以及發現並突破難點的方法等。這個對以後的教學積累是相當有幫助的。因而教師在課後教學後情感還沒有從頭腦中消退之時,應立即進行反思,思考精彩場面的主觀原因,以便知道如何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再次運用。

2、記錄教學中的失誤之處。

由於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使教師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準備教案,教師的教學難免會出現疏漏與失誤。所以教師在課後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誤所在,以及產生失誤的原因,思考對失誤的補救措施。教學失誤的及時記錄,是課後反思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要記錄下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內在問題和欠妥方法,課堂中不協調的教學活動,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手段,列舉例子不典型等。教師把課堂中發現的不足或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課後反思中,然後加以認真思考及時調整、補充、修定,這樣可以避免在以後教學中犯類似的錯誤,提高自己以後的教學能力。

3。記錄課堂中學生的反應,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的困惑。課堂上學生聚精會神、目光炯炯有神,高度注意教師,積極回答問題,這説明學生處於有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説明教師教學得體、方法有效。反之,如果課堂表面安靜,學生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坐立不安、交頭接耳、注意力不集中,這説明教師講課不夠精彩,空洞説教,教學方法呆板。教師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狀況,以便知道自己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手段是存在問題的,需要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教師及時甚至提前瞭解學生的困惑,設法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也就突破了教學難點。記錄下學生在哪裏遇到了困惑,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在下一節課上,再次講解知識點時就知道該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的同時也不斷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

4、記錄教學中的突發靈感

如果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在對某一教學環節的處理,在對某一教具或某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在對一個知識點的講解的過程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課後應及時記錄下來,因為突發的靈感瞬間即逝,若不及時記錄,就會遺忘。

5、記錄學生作業或試卷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效果好不好,通過作業與測試就能確定下來。教師應在課後應針對學生在作業或試卷中出現的問題,對於自己沒有講清講透的問題,及時反思並找出如何進行改進和補救的方法。

課後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有效運用它。教師要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在不斷嘗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培養自己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的方法和技能。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用心體會教學過程,寫出教學反思,而決不是應付檢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之後,最好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尋求改進方法,要悉心的與學生溝通,認真的分析學生的課堂作業中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互動後,潛心研究,調整自己的思路,從而嘗試改進。如果持之以恆,再面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都可以應對自如,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會不斷得以提高。總之,做好教學反思,能夠更好的促進教師發展。

課後教學反思6

現在是一個講究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時代。要上好一堂舞蹈課,不僅是能有好歌曲,更要求學生能夠提升氣質,展現完美的形體。舞蹈兩樣,舞蹈動作除了和漂亮舒展的舞蹈動作緊密相連,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節奏的配合,讓每一個孩子在音樂和舞蹈中感受到節奏的魅力。

為了實施好舞蹈的啟蒙教育,我特地挑選了富有趣味性的一個舞蹈《擠奶舞》,這個舞蹈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夠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孩子們在做漂亮舞蹈動作的`同時感受音樂的魅力,感受節奏的魅力。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我選擇的這首歌曲,曲風活潑,朗朗上口。而且動作特意設計得比較簡單而活潑,同時還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色。比如硬肩動作等等。還給舞蹈設計了故事情節。例如上場打招呼,開始温柔地給奶牛擠奶,再開始比賽時,擠奶也加快了。到最後的向朋友們展示我的擠奶的成果。這樣設計了情節之後,同學們也就能免比較快速地記住每一段的中心,而圍繞這個中心去記動作。這樣輕輕鬆鬆就能記住所有的舞蹈動作了。稍微記性不太好的同學,我也只要稍加提醒了。

在動作講解時,我把整個舞蹈主要分為三組完整的舞蹈動作。都是以教師示範為主,面向學生先讓孩子們認真觀察動作,並且説説你是怎麼來記這個動作的,發揮孩子們的動腦能力,然後再讓孩子們跟着我一起做動作,一邊做一邊講解動作要領和重點難點,這樣孩子們就能比較深刻地記住了。遇到較難的動作,教師就從易到難,分步配合。遇到手腳配合的,可以先教手再加上腳的動作。

在這個舞蹈中我還要體現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孩子們對節奏的感知,通過音樂和舞蹈讓孩子們體會節奏的快慢變化。在做到這點時,我採用了以下辦法:1.讓孩子們初聽音樂,並且根據音樂拍手;2.示範動作速度不同,並且提問學生有什麼不同;3.根據故事情節,先温柔地擠牛奶,再是進行擠牛奶比賽,所以速度加快。最後在記動作時採用了以下方法:先是看,讓同學們認真觀察老師的動作,並且説説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動作的,然後是請同學上台,並説説他哪裏跳得比較好。再一個就是跳,先是跟着老師跳,然後合音樂跳,最後分組比賽跳 ,在反覆多跳幾次就把動作記住了。最後一個是記,學生們在熟悉舞蹈動作時要記住音樂形象與音樂節拍。記住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和一個舞句所要表現的情感,這樣就能最後能脱離老師的示範也可以較好的完成整個舞蹈了。

舞蹈較專業性的教學在舞蹈課堂中還是一種新的嘗試,但我堅信,這種舞蹈教學必定會對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的培養取以良好的效果。

課後教學反思7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編排體系看,歸屬於“走向世界”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感受。

1.選擇貼近學生的課程資源去感知、感悟。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現象,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經濟全球化”這一名詞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不可通過講述來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闡述。首先在教學導入時,選擇了學生熟悉的奧運會開幕式上劉歡唱的主題歌《我和你》,“我和你”,一個最簡單卻又最深刻的關係。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簡單的兩個人的關係所構成最複雜的一個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處,這個世界就美好。再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雞、麥當勞,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裝、電器、手機、汽車、影視等,學生從身邊琳琅滿目的外國品牌商品中,以及耳聞目睹的習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給國家建設、人們生活帶來的發展和變化。為了讓學生更明晰感知我國的.產品也大量銷往海外。從教學效果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衝擊力,學生對經濟全球化也有了切實的體驗。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發現、思考。《品德與社會》教學,特別是國情內容的教學,不應該是現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讓學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選擇,是這課的一個難點。我指導學生結合身邊的資源開展探究:比如調查校門口家長的汽車品牌,調查我們平湖幾家比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這種探究,保證了課程實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課程教學的成本。“外國品牌的手機佔多大的比例?”“為什麼兒童服裝基本上是國產品牌佔大多數?”“為什麼中國生產和出口的產品很多要用外國的品牌?”這些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選擇問題觀察和思培養社會責任感。

3.在觀察社會現象中指導、引領。教學結束後從大家的議論中,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現象有了重新的認識,體現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設計幾個活動,比如討論“我國商品大量湧入我國市場,對我國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等等。

學生交流課前調查所得,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外企就在我們身邊,它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進出口總值圖表的具體數據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裏中國的快速發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讓學生有順序地瞭解“地球村”的支柱產業。

特別讓學生了解平湖鍾埭經濟開發區的一些合資企業。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外企就在我們身邊,它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讓學生去調查進入國門的外國品牌,走出國門的中國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課堂上再進行彙報、交流。學生經過親身體驗、感悟,對經濟全球化也有了切實的體驗。

課後教學反思8

我們教育工作者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學生在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錯誤或者是不犯錯誤。由此看來,“錯誤”成了我們教育的“敵人”。對此,我也一直堅信不移。不過,最近耳聞目睹這樣一個教例,讓我堅信多年的這個觀點發生了改變。

某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為什麼喝不着瓶子裏的水?”經過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裏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着。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教師一愣,隨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細讀讀課文。”學生滿臉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兩分鐘,學生又舉手了:“老師,我説的書上沒寫。”被打斷教學的教師顯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煩地説:“既然書上沒寫,就不能亂説,必須想清楚再舉手,坐下吧!”學生欲辯又止,卻也不肯坐下,教師上前,將學生按在座位上……

這個教例對我的觸動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視學生犯錯,因為對學生來説錯誤也是一種“美麗”

上例中的'老師在按照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時,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打斷了他正常的教學思路。因害怕學生會再説出些什麼“稀奇古怪”的錯誤觀點,教者便阻撓、制止學生,並且不假思索地將學生本來正確的觀點定性為“亂説”,最後,甚至強制性地、粗暴地將學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師這種對學生犯錯畏之若虎的態度是極不可取的。殊不知,學生是帶着無數的疑問走進課堂的,他們每一次的學習實踐過程,都是“摸着石頭前進”的過程,錯誤自然不可避免。雖然每一次學習實踐的結果非對即錯,但不管結果如何,他們的價值都是一樣的。起碼它證實了某種想法或某種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結果錯誤”的實踐同樣重要:因為,錯誤是正確的基礎,沒有錯誤就沒有經驗和教訓,沒有錯誤就沒有成功和喜悦,沒有錯誤也就沒有了“吃一塹,長一智”。因此,辯證地看,學生犯錯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學生犯錯的過程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電燈的發明不就是建立在愛迪生成百上千次錯誤嘗試的基礎上的嗎?從這個意義上説,“錯誤”也是一種“美麗”,“錯誤”也是一種“成功”。“小馬能否過河”,試過自知分曉,小馬尚能一試,為什麼不能讓學生也有嘗試的機會呢?也許,我們的學生會用一些荒謬的嘗試來證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這時如果學生犯了錯,那是很正常的。愛迪生不就曾經想自己孵出小雞來嗎?這個想法看似非常荒謬,但正是像這樣無數個荒謬的想法才“鑄就”了偉大的愛迪生。因此,我們教師要正視學生犯錯,切勿對學生的錯誤大驚小怪、橫加指責,更不能因害怕學生犯錯,而不給學生嘗試與實踐的機會。

思考之二:珍惜“美麗的錯誤”,因為它是一種創新

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教師對問題的理解、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往往與學生不盡一致。這是因為,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於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上例中的教師原本在他的思維程序中早已經準備好一份標準答案,但卻被學生多維立體的發散思維打破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插曲令教師有些措手不及。其實學生的答案、教師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師以烏鴉作為參照物,確定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學生以瓶子作為參照物,認為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就像“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兩句話一樣,是同一答案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只不過兩種表達方式中一種是常用的,早已習以為常,另一種很少用到,以致少見多怪。而這位學生恰恰選擇了後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師的否定,仍然敢於衝破教師設置的思維圍牆,充滿自信地“固執己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我們怎能不為之喝彩?為孩子的勇氣喝彩,也為其中閃現出來的亮麗的思維創新的火花喝彩,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對於這種“美麗”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中藴含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確確實實是一種“美麗”。“錯誤”也因此而“美麗”。這種“美麗”,需要我們教師善於在學生平時的“錯誤”中捕捉、挖掘、積累和培養。讓我們珍惜這些“美麗的錯誤”吧!

課後教學反思9

《牧場之國》是一首意境優美的散文詩。文章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有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美譽的荷蘭的田園風光。 教學這篇文章,意圖是引領學生感受荷蘭和諧、優美、寧靜、悠閒的田園風光圖,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開篇,我激趣導入,讓學生猜一猜屏幕出示的是什麼食品,引出“荷蘭豆”,簡介荷蘭豆,相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外面的世界再好,也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然後再進一步引出課題。接着我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整體感知荷蘭的特點,並結合圖片展示荷蘭的水之國、花之國的`風景,使學生對美麗的荷蘭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激發學生進步認知荷蘭“牧場之國”特點的內在需求。

在教學這篇課文主體部分時,首先,我採取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的方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用簡短的詞語概括説説荷蘭給你留下什麼印象,並利用白板的註解模式板書到白板上。一會兒荷蘭的美景盡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荷蘭牧場之國的特點。

其次,組織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緊緊圍繞“這才是真正的荷蘭”入手,讓學生理解牧場是所有動物的自由王國,它們才是這個王國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蘭動物與環境與人和諧的統一。緊扣田園選畫面,滲透一些寫法的指導,領悟文中擬人、比喻手法的妙處。

在總結拓展部分,我先出示生字詞的複習圖片,讓學生鞏固新知,並通過視頻再次領略荷蘭的風光之美,學生再一次為荷蘭的美景傾倒,教室裏的讚歎聲不絕於耳。

一節課下來,給人的印象是課堂很順暢,條理很清晰,層次也很分明。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了文章重點,體現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是牽得太多,啟發還欠靈活。另外我對這課的朗讀指導做得不夠到位。今後,我要在朗讀指導方面多下功夫。

課後教學反思10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頌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其過程,就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課堂教學比賽,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篇文章。

一節課的教學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覆研讀課文之後,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為兩個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寫的作用,感受語言的詩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並在賞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時,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學朗讀不可缺少,只有讓學生讀、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來。具體的授課過程及反思如下:

一、聽讀課文,感受家庭的和諧美。

通過聊天導入新課之後,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來配樂朗讀課文。伴隨着優美、和諧的樂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讀,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內容,看看學生能從中感悟到一個怎樣的家庭。此環節的`設計意在渲染一種和諧的氛圍,把學生融入到這濃濃的家庭親情當中去。聽讀之後,學生們都暢所欲言,談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夠概括出文中所描寫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給學生感悟的時間還不夠。

二、自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這篇文章除了敍述事件以外,還有對景物進行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卻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和背景。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針對景色描寫提出質疑,有的同學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寫散步一事嗎,為什麼要寫景呢?”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找出你最喜歡的寫景句子進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詞語來加以分析,如“熬、鋪、生命”等,從而讓學生理解到,作者不僅是寫景,更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讚。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親情之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這也是本文的重點。授課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整個散步的過程中,你認為誰做得最好?請用下列的句式來闡述。(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

我認為 做得最好,因為從 這句話中可看出 。

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合作討論,不管是哪個人物,他們都能説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夠找到相關的人物刻畫的語句來説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即從一家人的具體表現中體現了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小事到反映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見大”這一寫作手法。

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説説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讓你感受到親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讓學生體驗親情,二是想要讓學生留意生活當中的小事,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覺得不足之處是,如果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把口頭表達轉為書面表達的開式會更好,這樣既能做到讀,又能做到練。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有一些可許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學生的朗讀不夠,字詞的落實不到位,還有閲讀教學中,我們往住只注重讀和理解,而忽略了課堂的練筆,沒有做到讀寫相結合。今後,我將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

課後教學反思11

這次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對詩的“讀”和“悟”的'聯繫上。在初讀古詩時就要求學生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是對詩中景象和人物大概的瞭解。在品讀時,要求學生邊讀邊體會“你有什麼感受?”,體會詩歌的情感後再來體會詩人的情感,最後再通過朗讀來體現自己的情感。“讀”與“悟”環環相扣。

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只是展示了李商隱的兩首名詩,這是不夠的。本首詩所在的整個單元都在講神話傳説故事,那麼這課的拓展也應該展示一些含有神話傳説故事的古詩。

課後教學反思12

作為一篇詩歌題材的課文,描寫了雨後孩子們在廣場上赤腳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而行的內心體驗,反映了孩子們對玩水的喜愛之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此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平時生活入手,藉助學生的已有生活與情感經歷來學習課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由於二年級的孩子還比較小,許多孩子都特別喜歡玩水和踩水,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這種快樂的感覺。因此,在課前導入部分,我先引導學生回味玩水的經歷,談談自己曾經玩水、踩水的快樂體驗,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的學習。孩子們爭先恐後、暢所欲言,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詩歌,感受小兄妹玩水、踩水的有趣場景。然後大膽聯想自己在玩水、踩水時的畫面及情景。這時,有些孩子已經按耐不住,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表情和動作。我趁機請幾個孩子上講台示範表演,接着讓全班孩子一起站起來,感受“踩水”的樂趣,即使“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們也依舊玩的不亦樂乎。

“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加上孩子們學習本詩歌時的興奮和熱乎勁兒,我趁機引導:同學們,那就讓我們用“讀”來表現出你們的.快樂和興奮吧!這樣的一句話,就把孩子們的朗讀興趣給激起來了,孩子們們的朗讀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於是這一課沒怎麼提示,孩子們就用已有的感情投入享受於課文的朗讀之中,讀的一個比一個好,完美的展現了課文的童趣畫面。

課後教學反思13

《散步》是一篇溢滿了濃濃的親情的文章,作者筆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愛、其樂融融如春陽般暖透人心。準備這堂課前,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能通過這篇文章觸碰到孩子內心的柔軟,讓他們在品讀課文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愛和親情的温暖,從而發自內心地想去愛自己的親人,讓親情離他們近一點、再近一點。上完這堂課,我想我的目標基本達到了。

這堂課,我選擇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雖然4班是平行班,孩子們的基礎不是很好,但是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理由放棄他們,我也相信平日裏這羣善良靈氣的孩子在我的語文課上是自信的、優秀的,哪怕是公開課。

4班的孩子跟所有七年級的學生一樣,已經基本上有了通過解讀文章內容來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於年齡和身心上還處於不成熟階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較愛鬧,靜不下來,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長寵壞了,被這個社會的冷漠影響了,再加上這個班的學生有很多都是離異家庭子女,許多學生沒有真正感受到家庭親情的温暖,於是在集體生活中也表現出了許多冷漠和自私。所以,這堂課我把重點放在通過品讀文章的語言,品析文章對人物的塑造等來讓學生們靜下心來感受愛和親情的温度。

為 了讓學生能夠對文章的細節有深刻的體會,能夠對文章的情感產生共鳴,這堂課中,我除了在啟發學生品析文章的細節內容時進行了適度一些適度講解,同時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內心體會和感受,隨機講了一些身邊的例子和故事。這堂課我也設計了許多“讀”的環節,無論是我的範讀、品讀,還是學生的朗讀,動情或稚嫩縈繞了整個課堂。用讀來加深記憶,用讀來幫助學生理解,用讀來讓學生把握內容和感情,用讀來營造氛圍、昇華情感……當情感已經在孩子們的心裏發了芽的時候,我讓孩子們進行了小組合作探討,他們用他們熱烈的探討,稚嫩的聲音表達內心的.感動和愛時,整個課堂都暖了。

下課的時候,我看到幾個小丫頭的眼眶紅了,我笑了,因為我知道她們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這堂課還是不盡完美的:音響突然的不給力,再加上講公開課的次數不多,所以我還是沒有放得很開,表現力也不夠,課堂環節的設計也還需要完善,對孩子們思維的啟發和深挖還要下功夫等等。雖然不夠完美,但是這一切過去了的都成為了我教學時光里美好的回憶。用郎老師贈予我的話來説就是,遺憾也是一種美麗。我想,正因為有遺憾,以後才會更想好好地教好我愛的語文,教給我愛的孩子們文字的温度。

課後教學反思14

《早》這一課做了一個練筆:結合第三自然段,運用準確的方位詞,描寫一處地方的多個景物。一開始的目的在於準確運用方位詞,計劃中,學生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在介紹的時候,雖用上了方位詞,但是缺少順序,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的,整個空間的.內物品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能夠表現出來。由此想到《天安門廣場》一課,這應該是第一次比較全面的瞭解方位詞,課後還有一個在圖畫上填名稱的練習。可能由於當時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因此學生知道是什麼,卻不知道怎麼用。語文往往不像數學一樣,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如何鞏固,如何檢測,都有比較系統的構建。語文則更多的是基於經驗,很多時候也缺少有效的訓練,因此經常重複教學。

其次在於內容的遞進上。我年級,仍然停留在方位詞的運用上,顯然是有些淺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寫,其實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來描寫的,即介紹私塾,所有的選擇和描寫都是在突出這個中心。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學也應該立足在這個點上。可現實的情況是,一部分人連準確運用方位詞還沒有掌握,現在要在此基礎上,去突出描寫對象的個性特徵,於是,他們與較好學生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課後教學反思15

《李廣射虎》一課採用“文包詩”的形式,通過講述李廣將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頭的故事,表現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課文通過描繪故事的情境,為學生深入淺出地瞭解古詩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文包詩”這種形式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於是,我讓學生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先從理解故事下手,通過抓重點詞體會、感受李廣這個人物的形象,同時,我還設計了感情朗讀和表演的形式來加深學生的體會,從而讓學生形成這類課文規律性的學習方法:詩文對照、抓住關鍵詞、讀懂詩意。

而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設計的.環節卻沒有收到意想的效果。

首先是表演環節,本想通過表演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從而加深理解,可學生的表演總找不到感覺,課後,孟老師説,這個情境作為表演太難了,那“機警的眼神”、“拈弓搭箭的迅速”以及李廣當時的神情不用説孩子們,就是我們也很難把握。想想也是,在設計這個環節上,我只考慮到了形式和自己的意圖,而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能力和設計效果。

其次是指導感情朗讀,這方面我的確完成的不理想,正如孟老師所説,我理解了,孩子們也理解了,但沒有在朗讀中表現出來,關鍵點是在朗讀方法的指導不到位,其實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表達情境,而我完成得僅有點水過地皮濕的感覺。

總的想想,本節課的設計方向還可以,但細節的處理還是太粗糙了,設計環節時還是沒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考慮的第一位,太重形式而忽略實效性了。看來,一節好課的設計要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年齡、能力上考慮問題,要讓孩子們從每一個環節上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孟老師知所以對任何課都能做出一針見血地評價,可見她對語文知識的積澱之深,課型見解之廣,可謂“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自己應該學習的太多太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