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7篇)

來源:文書谷 5.37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通用7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我用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我想低年級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們學懂課文內容很難,於是,先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的意思,然後再學習課文也許要容易些。識字是關鍵,學文是重點。

在字詞教學時,我提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孩子們大膽的走上講台自己講生字,詞語。效果較好。

在學習課文時,我具體用瞭如下方法:

1、我先給學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媽媽的視頻,再結合課文內容知道小蝌蚪的樣子。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説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我注意了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的事實,我在引導孩子們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後,引導他們小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習中,讓他們小組合作完成,這樣又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準備了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説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我讓孩子們來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脱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瞭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説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問

,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通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説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通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説兩者不像,於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説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通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瞭然了。

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我根據學校研究的課題,進行嘗試有效性的提問,我設計了幾個問題。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閲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閲讀,喜歡語文的。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一羣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事。教材既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又藴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俗話説,好的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喜歡的.小蝌蚪入手,通過有趣的動畫演示,激發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課外知識説一説對小蝌蚪的瞭解,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後説着自己對小蝌蚪的瞭解。緊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學生觀察仔細,能抓住特點説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緊接着導入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本文動詞的使用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首先讓學生上台來做做動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感受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尤其是當有的學生表演不到位時,我讓他找一位自己喜歡的朋友上來再演示動作,然後兩個人一起表演,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詞語,而且不容易忘記,最後再讓學生表演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瞭解小蝌蚪的禮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我讓更多的學生上台參與到表演讀中,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超出,因此,在後面提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的變化的順序時反而略顯時間不夠,雖然學生也能説出小蝌蚪的變化,但個別學生説的不夠精準,這也是需要今後需要有效調控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資料生動、搞笑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祕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説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先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説、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搞笑導入課文以後,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着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潛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裏遊,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主角朗讀並表演。

2、説——以讀促説,説中理解

(1)説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後、最後,説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説來完成填空題。

(2)説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説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單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説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説蝌蚪媽媽長着大眼睛,披着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説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用心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説出蝌蚪媽媽的樣貌,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説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本次活動的重點是

1、學習觀察畫面中小蝌蚪的變化及周圍背景的變化,想像故事的情節,並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的內容,並用想像填補畫面空白,講述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

3、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過程的樂趣。

在語言教學中設計的提問一般比較多,不同的提問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提問設計不僅能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擴展孩子的想象空間,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又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從多角度認識事物,引發幼兒產生問題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提問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語言活動失去了興趣,甚至讓他們不再去關注別人的發言。而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幼兒已有水平的瞭解上對教案進行深入的剖析,提升問題的有效性。

在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講完故事後,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先後提出了下列問題: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麼説的?為什麼會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最後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後,我認為:這些問題太過於表面化,完全是讓幼兒在回憶故事的內容,沒有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只要把故事的內容的記住就能回答出問題,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過於簡單,不利於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

我覺得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會認錯媽媽呢?

2、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麼小蝌蚪和媽媽長得不像呢?

3、小蝌蚪為什麼問了那麼多動物都沒有找到媽媽呢?隨着這些問題的層層深入,能改變幼兒消極被動地接受故事的狀態,逐步引導幼兒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別是最後一個問題是幾個問題的綜合,在問題的答案中隱含着事物的局部與整體之間關係的道理。

本次活動幼兒注意力集中,語言講述較流暢,在全身心投入中進行,在興致勃勃中結束,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不過由於一個課時的時間畢竟短暫,個別幼兒單獨講述的機會不算多,這就需要課後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夠單獨講述。最後我的活動小結,讓幼兒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應該去保護它們,我只是告訴幼兒它們是益蟲,去保護它們,我應該蒐集一些圖片資料,讓幼兒能更形象知道,青蛙是益蟲,我們要去保護它們,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隨着園本課程的開展,我們小班的寶寶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芽”的祕密。我們老師在“芽之韻”裏制定的為新生命,新氣象。除了讓寶寶們接觸植物的“芽”,也讓寶寶瞭解生命的“芽”。其中美術課《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一節有關生命的“芽”內容。

寶寶們對小蝌蚪都不陌生,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們特意讓家長帶來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裏游來游去的樣子,孩子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所以當我問到小蝌蚪長什麼樣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開頭非常順利,於是我教給孩子們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孩子們也很快領悟到。另外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佈局,小蝌蚪會朝不同方向遊,而且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在得到孩子們的答允後,我開始發紙給幼兒操作。

基本上很多寶寶都已經瞭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遊,每個地方都有小蝌蚪,畫面看上去很整潔、大氣。當我走到小宇邊上的時候,我頓時火冒三丈。只見他的畫面上畫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個方向遊。這孩子簡直是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於是我很不客氣地説:“小宇,你怎麼話的?老師的話你沒有聽進去麼?”“陳老師,它們都是兄弟姐妹,它們一起去找媽媽的。”“那你不要畫的靠得這麼近,應該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們還太小了,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幫助,一起走去找媽媽,這樣才好的。”我還剛想説什麼,只聽見他又説:“老師你看,這個是班長,他帶着小蝌蚪一起找媽媽!”頓時,我語塞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説,於是問他:“它們會找到媽媽嗎?”“當然會了!這麼多小蝌蚪,一定會找到媽媽的。”

其實小宇也沒有錯。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已經掌握了手指點畫小蝌蚪的要領,但是他卻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會表達的孩子。

我曾經説過:“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是力量。”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會這一句話,我也做過實驗,就是剩下的飯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滅光,沒有浪費。

而小宇記住了這一點,通過這一幅畫將“團結就是力量”表達了出來。

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們應該聽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裏面的閃光點,例如小宇的我們應該説:“不錯。小宇你的小蝌蚪點得真好!”。最後我們可以提醒他説:“你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媽媽。那你能不能試試老師的那種方法,大家四處找,這樣找媽媽的時間久減少了。等你那幅結束了,我們再來試試看好嗎?”我們為什麼不給孩子再一次機會,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兒,另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