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64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設計教學目標時,寶莉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脱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傳説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貴的,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我們孩子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達的特點,想要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通過讓學生點重音、劃停頓的方法進行指導。我堅信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加上一些朗讀指導,他的感情一定會到位的。

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就有很多學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詞彙,比如洪水氾濫是什麼樣的?由於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所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在範讀時就着重加強了“痛苦極了”這幾個字音,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如此學生再讀的時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後流到大海里去。”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為了讓學生簡單體會,採用“共情”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會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會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卻能十二年裏為了治水都沒有回家一趟。”經過交流之後,學生們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了提升,是個無私奉獻的人,為了幫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過家門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紹了禹帶領大家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後來洪水退了之後,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體會洪水退了之後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隨後指導學生們在讀到洪水退了之後的情景時,應該把聲音上揚,以突顯喜悦的.心情。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覺得我需要隨時充實自己,以免課堂上接不住學生拋出的問題。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在這堂課中,有個孩子就問:“老師,他叫禹,為什麼題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問住了,是啊,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一直回答不上來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們都查查”草草結束。後來查過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家尊重禹,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學生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課堂更是瞬息萬變,如果上課時我能抓住這個學生的這個問題,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相信孩子們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繼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古代傳説,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大禹為了治水,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具有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學生説出了字面意思後,我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了口語訓練。我説:“在咱們生活中,有沒有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的事件發生?”學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大地震,並用自己的話,結合第一自然讀進行了口語訓練,我想,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如淹沒、衝到、無家可歸等無需再講,學生也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通過這種教學,使我認識到,雖然只是二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已經有了對社會的認識,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見解。聽了學生舉的事例,我心裏面感到非常高興。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教學的另一個亮點是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收穫。通過朗讀,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艱辛,體驗老百姓對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處:在課堂上,朗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而重點的字詞引導學生認識的時間少。以後我會特別的注意。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4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資料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資料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情緒怎樣?為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之後,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用心,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透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透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透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我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樣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透過自我的想象説説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但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説,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着自我讓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部編二年級大禹治水教學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但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必須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資料,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我的情緒”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透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資料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資料。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樣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我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我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善: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我的東西。

第二,就應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必須不能代為回答,必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就應儘量簡煉,評價語就應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帶給了很好的幫忙和歷練,期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部編二年級大禹治水教學反思3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飄過自我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我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飄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説,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後家裏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説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裏人。更多的同學説,他要治水,沒有時光回來。有一位同學説: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光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光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光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光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光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麼,禹是怎樣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鬥爭,然後才作出最後的決定。那裏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説,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以前三次飄過自我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我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那裏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後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遊,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説説,大家對大禹會説些什麼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5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一、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後,認讀字詞時採用了“大轉盤”的遊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於愉悦的遊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採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台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並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慄張洋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佔格不那麼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裏互評的設計,不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小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説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遊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後我又讓學生各自帶着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當然,本節課也有略微的遺憾,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有點前鬆後緊,導致最後“讓學生對大禹説幾句感激的話”這個環節顯得太匆忙,草草收場!今後在時間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數!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6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透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新課標指出:“就應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

首先透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透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透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

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我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樣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7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故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老百姓“無家可歸”,痛苦至極的`生活,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十三年、到處奔跑、多次經過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體現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艱辛。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説一説,再請小組代表來説一説,讓學生暢談自己情感。同時,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結合板書與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一、教學效果: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象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樣想,又是怎樣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處: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情緒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比較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構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到達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三、不足之處:

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間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之後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對“治制”的鞏固理解的填空練習“禹下決心()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最後把洪水()服了”都沒有做、對這兩個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四、改進措施:

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9

課文《大禹治水》是統編教材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5課,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主人公禹十三年率先垂範,堅持抗洪一線,三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顧大家,最終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故事。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他的光輝形象代代相傳,激勵華夏兒女為救國救民奮力前行。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都是圍繞“偉人”這一主題編排的人物故事。“藉助關鍵詞,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以讀為主線,通過“初讀,把課文讀通、讀順-細讀,藉助關鍵詞句,瞭解故事內容-講述,藉助關鍵詞句,練習表達”的教學流程來學習大禹的偉大故事。

二年級學生正處於求知慾剛剛發展階段,他們對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有着濃厚的興趣,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充滿好奇心,這是孩子們能夠理解課文脈絡的良好基礎,此階段的孩子已經初步具有獨立識文斷字、初步理解人物美好品質的能力,同時兩年的國小生涯已經培養了孩子較長時間的專注力,所以,學生應該能完成本篇課文的學習任務。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夠透過文字表面理解編寫者所要灌輸孩子的道德理念和實踐能力,所以我在課堂上也通過啟發誘導順勢而為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領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部分是分析學情,我覺得不能少)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完成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其中抓關鍵詞句,練習講述本課故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在講故事同時提高表達能力,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我依據課標和學情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的教學:一、創設情境,温故知新;二、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句,練習講故事;三、講述故事,藉助提示,完整講述,學以致用;四、課後延伸,拓展閲讀,激發興趣。

我的教學重點是是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講故事。在講授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我一邊讓孩子們通過隨文識詞的方法理解詞語,一邊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滲透文本。講授洪水氾濫環節,通過動畫視頻的直觀教學,孩子們明白了洪水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理解了治水的必要性。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夠自己提取出關鍵詞語,然後抓住關鍵詞語,練習講述本段故事。但是個別學生學習速度不理想

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逐步放手孩子們選擇關鍵詞語講好本段故事,授之以漁。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能夠完成任務。

提取三四自然段的關鍵詞語時,我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讀,去找,去提取關鍵詞語,孩子們學習積極性大增,最後在自己提取的關鍵詞語的幫助下,順利地講述了這兩段故事。百分之八十孩子能達標。

最後我通過課後題中的“課後提示”,讓孩子們根據課後提示的關鍵句子,完整地講述故事,這樣由老師的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不僅“授之於魚”,而且“授之於漁”。不但讓孩子們掌握了課文內容,更讓孩子們學會了講述故事的方法。百分之八十孩子完成學習任務。

當然,這節課存在不少缺憾的地方:朗讀指導的訓練比較單一;受時間限制,對學困生循循善誘太少;動筆訓練不夠到位;學生展示面不夠寬等等。此生有涯學無涯,以後我會繼續虛心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爭取更上層樓。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幾歲了,如果你這麼大都沒見到過你的父親,你有什麼感想”,“大禹的兒子為什麼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麼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重文本還是重拓展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於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麼?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1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於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水成功,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全文結構清晰,語言精煉,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描寫故事,課文描述的治水前後兩個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領學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語言實踐中體會大與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課文配有插圖畫面,泓括圖中眾多百姓在禹的帶領下,火熱朝天的`開通河道,禹正在與有經驗的老者觀察地形,畫面與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對應為學生領會課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憑藉。

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學會從課文當中獲取信息教學中,教學中我以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講故事能力為輔,穿插閲讀訓練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單元圍繞偉人這一主體編排課文,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偉人心繫百姓的高貴品質,也要藉助關鍵詞,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

在本次教學過程當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學生能力的訓練,忽略了學生書寫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改正。

通過講授這篇課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腳踏實地,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問題。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2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幫助背誦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理解“代代相傳”。此時大禹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越來越豐滿,正是讓學生暢説自己情感的時機。於是,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板書總結文章內容、結構後讓學生欣賞大禹治水的視頻資料。磅礴的氣勢、豐富的畫面,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對文章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3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説,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後家裏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説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裏人。更多的同學説,他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有一位同學説: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麼,禹是怎麼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鬥爭,然後才作出最後的決定。這裏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説,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這裏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後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遊,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説説,大家對大禹會説些什麼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4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麼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製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學生思維活力方面,這節課上取得收穫很大。

其一:通過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無家可歸”一詞。“為什麼無家?家呢?”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濁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衝倒”“淹沒”的場面。“歸不了家生活會怎樣?”接着進一步體會老百姓的苦難。不能讓洪水再這樣肆虐了,必須治理他。在這緊要關頭,有一個人臨危受命。此時全班學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大禹創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當然也是突顯其功績的一個方面,但畢竟不是本課首重點,因此我沒有在這裏過多停留,而是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三過家門不入”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從數量詞中,由學生質疑生髮,結合角色表演想象體會治水之難,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我決定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利用文白指導學生想象的,根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動情,積極地閲讀,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環節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寫“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這裏我要學生結合插圖和實際經驗,想象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

第三自然段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還和同桌創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對話。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

1、讀的形式單一,缺少變化。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牽着學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15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敬。

優點之處:

1、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2、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

3、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不足之處:

1、語言文字訓練不足

在朗讀和説話的訓練中,沒有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説“大話”那段文字後,我一帶而過。同學們解釋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過去了,沒有進行紮實理解。

2、時間分配不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的情況下,生字和書寫練習時間不夠達標。

改進措施: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好每個環節的時間,並在上課的時候,隨時看時間,緊湊的掌握上課的節奏。同時要能夠把課備得更精練一些,對學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