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98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1

“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向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最大公因數”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會説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併為後面學習分數的約分打好基礎。反思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大膽探究。

1、通過找8和12的因數,引出公因數的概念。

教師引導學生先寫出8和12的因數,再觀察發現8和12有公有的因數,自然引出了公因數的概念。然後通過集合圈的形式,直觀呈現什麼是公因數,什麼又是最大公因數。促進學生建立”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通過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掌握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掌握了公因數的概念之後,教師放手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交流反饋時,考慮到中下水平的學生,教師只彙報了書本中的三種基本方法,並沒有提到短除法。

二、思路清晰,環環相扣。

本節課,教師從認識公因數——理解最大公因數——探究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相應的練習鞏固這幾個環節入手,每個環節都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我努力將找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各個環節的學習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及不斷地中驗證得到的,所以整節課學生個性得到發揮。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2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教材設計了一個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正方形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索公因數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通過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來引入公因數的認識。使學生初步體會學習公因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着重要作用。

這節課的上課情況感覺較好,課堂比較流暢,重難點也都注意到了,但是通過學生作業反饋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尋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容易出現漏掉因數的情況,如9的因數容易漏掉因數3等。在寫公因數的示意圖時,部分學生出現中間寫了公因數後,兩邊還是將所有因數都寫了進去,這一情況在預設時我雖然想到了學生會錯,也在課堂上進行了説明,但是少數學生還是出現了錯誤。

用例舉的策略找出所有公因數的教學中,教材上有種層次不同學生可以掌握的方法參考,在這裏的教學中我只是參照教材注重了這兩種方法的講解,這裏教材的應是要求學生有序地列舉就行了,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的方法可以不一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有些學生運用了一些比較獨特的方法尋找公因數,教師應該給予肯定,説明只要有序地列舉出因數來尋找公因數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學生出現的各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體會哪種方法更好,更適合自己,進而對自己的算法進行優化。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3

本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找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通過找公因數的過程,讓學生懂得找公因數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為了加深理解,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確找兩個數公因數的方法,並對找有特徵的數字的最大公因數的特殊方法有所體驗。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索,重視引發學生思考,注重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但不要歸納成固定的模式讓學生記憶。對於找公因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從方法上作進一步指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我努力將找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設計各個環節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以及不斷地中驗證得到的,所以整節課學生個性得到發揮,課堂成了學習的天地。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4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是第三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掌握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與公倍數的教學非常相似,吸取了公倍數教學時的教訓,本節課教學公因數概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讀題,説清題意,再進行操作,這樣以來學生是帶着問題去操作的,不像公倍數時部分學生題目都理解不了就開始動手操作,不能完全達到本題操作的目的。在教學求公因數方法的時候,我也讓學生與公倍數求法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公倍數是無限的,沒有給定範圍時要寫省略號,而公因數是有限個的,要寫好句號,表示書寫完成;還發現找公倍數時是找最小公倍數,而找公因數是最大公因數;還發現求公因數的方法中是先找小數的因數再從其中找大數的因數,而求公倍數卻是利用大數翻倍法,找出來的是大數的倍數,再從其中找出小數的倍數。不僅兩個例題的教學過程相似,連練習的設計也是相似的,所以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時候,已經對練習的形式較為熟悉,練習完成的較好。正因為兩節課太相似,所以小部分學生已經有些混淆了,分不清怎麼求公倍數,怎麼求公因數,這個是在以後教學中要避免的。

這節課的作業也能反映一些本節課上的問題,在教學公倍數的時候,我沒有強調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作業中不少學生在公倍數一欄填寫的數字,同時出現在左右部分的集合中,在這節課練習時,我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希望學生們能記住,在完成練習五的時候還發現,部分學生對於2、3、的倍數的特徵記得不清楚了,所以在判斷是不是它們的倍數的時候還有一些人用大數去除以2、3、5的方法來判斷,耽誤了很多的時間,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要是在做這一題之前先讓學生回憶2、3、5的倍數的特徵,想必他們會節省更多的時間。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5

對於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需要解決和認識。

1.複習尋找因數的方法。

2.聯繫實際體會學習尋找公因數的必要性。

3.探索尋找2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4.結合集合方法直觀顯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5.理解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以及應用。

6.結合短除法尋找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個在人教版中作為了解,在本課中,我向孩子們瞭解介紹,但未做要求)

在課上,我以為長16dm寬12dm的客廳鋪上正方形方磚,剛好鋪滿,能選用集中方磚,這在無形中藴含這尋找16和12的因數,這樣能夠孩子們體會尋找公因數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慾望。

孩子們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數的方式,在最後介紹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觀現實公因數,這樣更直觀的顯示,初步滲透集合思想。

學習短除法也為後面教學約分做好先知鋪墊,也為孩子們介紹一種尋找最大公因數的簡便方法,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學習的需要。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

一、我認為,這節課的閃光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複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複習用多種方法找每個數的因數,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2、通過複習、發現、總結,什麼是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在研究的過程中交流、總結自己的發現。

3、通過填寫集合圖,使學生了解集合的思想,並進一步體會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關係。

4、通過練一練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發現並總結出:(1)倍數關係的兩個數,最大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2)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這兩個數的乘積。

5、在進一步的練習中,在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這節課的不足,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 特別是鼓勵性的評價。

2、教學思想“由一般到抽象”的過程體現的不夠明瞭。

3、 對於教材的拓展不夠深入。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和提高對學生評價的意識,重視評價的功能。

2、在備課時,要清楚把握教學內容的梯度,使教學思想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3、加強對教材的拓展,切實做到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學內容為導向,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7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因數與倍數的相互關係,會找1~100的自然數的因數,並且在學習面積概念時積累了“密鋪”的活動經驗開展教學的。對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一節概念課的教學,其教學重、難點我認為就是對“公”字意義的理解,也就是如何體驗這個數既是一個數的因數,又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才是兩個數“公有”的因數。為了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我們本學期的教研主題“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嘗試教學:

一、重視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一次猜想:一個長方形,長4釐米,寬2釐米。如果用同樣大的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去操作驗證,在操作中體會“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滿沒有剩餘”,初步感知正方形既要把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把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二次猜想:現在把長方形變大,長6釐米,寬4釐米,同樣的要求,這次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幾釐米?學生可以熟練地操作驗證,在活動體驗和交流中進一步感知選擇正方形時既要保證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保證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三次猜想:繼續變大,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還是同樣的要求,用同樣大的小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這次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呢?學生繼續操作驗證。這時學生已經有了前兩次的操作感知,積累了充分的活動經驗,這些活動經驗可以支撐他們去推理、想象,找到能“擺滿沒有剩餘”的本質,從而從整體感知正方形邊長的規律。

然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前後共擺了三個長方形,得到了黑板上的這些數據。仔細想一想,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和什麼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規律,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通過創設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公因數產生的過程,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充分體驗公因數的意義。

二、藉助幾何直觀,增進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操作體驗和思考認知,學生認識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又經歷了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學生能感知“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三個概念之間存在着一些聯繫。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提出問題:“對比這三個概念,現在你能説説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嗎?可以選其中兩個説一説。”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這時學生交流:“‘因數’是一個數的,而‘公因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公有的”、“‘最大公因數’首先它也是‘公因數’中的一個,而且是‘公因數’中最大的一個。”根據學生的交流,我通過課件,藉助韋恩圖形象直觀地演示了“因數”與“公因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係,增進了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三、通過實際問題,溝通數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在學生充分理解區分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三個概念之後,提出問題:“一根綵帶長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來裝飾包裝盒,要求每段一樣長且剪完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學生想到:這是個用因數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求每段可以是幾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數。這時,引導學生改編成一個用公因數來解決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兩個數據,於是有的學生想到可以改編成:“兩條綵帶,一條16分米,一條12分米。把它們截成同樣長的小段且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這樣的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既是在進一步理解概念的意義,又找到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概念的現實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是最棒的!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他們的認識不斷提升,我彷彿聽得到他們思維拔節的聲音。

當然,仔細琢磨,這節課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如:

1、在三次操作之後,找正方形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環節,有的'孩子不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還停留在操作上,這就説明作為老師,在這兩個環節之間沒有為孩子搭建起合適的橋樑,沒有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的思維支點。

2、因為操作感知時間較長,在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目標——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環節就沒有充分的時間將孩子的各種方法展開交流,也是個小小的遺憾。

帶着原有的思考我們做了如上嘗試,然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個人業務素養也有待提高,所以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思考的終止,我又帶着實踐中的新問題上路了。期待着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領導、同行們的指點與批評!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是進一步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包括兩種特殊情況。這節課上的非常順利,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和諧,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上課的第一環節,是複習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在複習的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複述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舉例説明。學生説出了許多組數,找出了它們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對它們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擇其四組板書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讓學生觀察,這四組數有什麼特點。我的本意是讓學生髮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一種特殊情況,即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那麼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我發現兩個數中只要有一個質數,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這是一個大膽的猜測,雖説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課堂充滿了生機。我讓學生判斷他的觀點是否正確。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個觀點不對,比如2和4,2是質數,但它倆的最大公因數不是1。”又有學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讓學生觀察,這幾組數又有什麼特點。通過通論觀察,完成了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任務,發現了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另一種特殊情況,即兩個數是倍數關係,那麼它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較小的數,學生髮現了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幾種情況,當兩個數都是質數時,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是1;當兩個數是連續的自然數時,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是1;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1,這兩個數可以是質數,也可以是合數,還可以一個是質數,一個是合數,等等。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9

【多問幾個為什麼】

1、出差兩天,今日回來,與孩子們繼續暢遊《公倍數和公因數》單元。

思維一旦被激發,就有點一發不可收拾。

從第一課時開始,孩子們與我是完全浸潤在了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歡樂中。我的態度也從一開始對教材安排的質疑,到現在極力擁護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給孩子們一個構建的機會,孩子們才能在構建過程中頻頻發起智慧的邀請。

在學習公倍數的時候,課上巧遇“思維定勢”,孩子們以為兩個數的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但是在解決書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數是多少時,猛然發現,這個方法不能次次實施。孩子們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發現,如果將錯就錯,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並且,小彧通過舉例,把這個發現從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為當時還未學習公因數,我就躲避了問題的內裏。

小何在備學中説,我最大的問題是,我知道小彧的説法是對的,但是為何6和9兩個數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數,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數,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呵呵,好傢伙,知道了是什麼,自覺追問了為什麼?

明天我們要對本章節的內容做個整體梳理,我準備結合短除法,讓孩子們意識到小何追問思想的可貴,以及這個方法可行之處究竟是什麼。

2、孩子們很愛思考,從第一課時的下課時間開始,就發現兩個數若有倍數關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很奇妙,就是較大的數。

第二課時,我們通過教材上的習題,一起説了這個規律,即訴説了看到的表面現象。

孩子們還不甘心,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兩個數是倍數關係,最小公倍數就是大的那個數呢?

一時安靜後,好幾個孩子舉高手,並説清了原因:大數本身是小數的倍數,大數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數,理所應當是兩數的最小公倍數。

3、公倍數的種種猜想,在學習公因數的時候,思想方法得到了遷移。

第一課時,孩子們提出各種猜想,求最大公因數,會不會也像公倍數中兩個數有特殊關係,就能輕鬆的求出結果?

【孩子們+數學=好玩。】

要做找公倍數的上本子作業了,我板書給孩子們看書寫格式,他們拉着臉。

我説,我小時候,就是寫這麼多字的。不過,我可以介紹你們寫一種簡單的,用“【】”包住兩個數,中間用逗號隔開,這樣就能代替寫這麼多字。孩子們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來,哈!

我滿懷愜意的説,你們的掌聲與微笑中包含着對數學簡潔美的追求啊!

孩子們爽歪歪了。

不過事後,一個資深老師告訴我,這個環節,如果讓孩子們創造一下,如何追求簡潔。也許,這樣對於孩子們的思維發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這般。

一節課,只要知識目標達成,那麼,過程方法與情意目標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達成過程方法目標的旅程中,豈有不快樂,不感受到豐富體驗的?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10

一、,找一個數的因數

要成對找,這在教學因數時就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例題3時,應先組織學生大膽猜測:“哪種紙片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再讓學生實踐驗證。

猜測、驗證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必要途徑。在實踐驗證的過程中,我緊扣用邊長( )釐米的正方形鋪長方形,能鋪( )層,每層鋪( )個。並與其中有兩種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長方形的情況作比較,組織學生交流:“怎樣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由於前面鋪墊充分,學生很順利地得出了結論。例題3的教學, “哪種哪種紙片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還有哪些邊長整釐米數的正方形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任何兩個數的公因數個數都是有限的嗎?”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就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三、教學例4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探索8和12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

交流中,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出現問題時,應讓他們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並對四種方法進行比較“看哪種方法更便捷”。最大公因數的概念也要通過練習,讓學生自己談對最大公因數的感悟。

《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11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教學時,改變教材中從單調的計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創設情景,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學生積極思維,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直觀生動地對學生心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始終處於活化狀態。

2、合理利用教材。

“循環小數”是學生較難準確地掌握和表述的一個概念,特別是表述其意義的“從某一位起”、“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等抽象説法,學生難以理解。這節課的內容也較多,我打破教材編排順序,將教學內容重新整合,靈活處理教材,先以王鵬喜歡跑步引入計算400÷75讓學生計算髮現商中重複出現一個相同的數字,再以王鵬喜歡游泳引出計算25÷22讓學生計算髮現商中有兩個不斷重複出現的數字。從而引導學生髮現發現商的特點,引出“循環小數”。這樣可以將難點分散,各個擊破。

3、引導學生探索,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學習不應是簡單個體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主體對自己感興趣的且是現實的生活性主題的探究與發展的過程。在新課中,我首先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中的問題,通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試算、觀察、分析、比較、討論等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做數學的價值。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在教學中過多地注意預設,使教學放不開手腳,環節安排趨於飽和,這樣壓縮了學生思維空間,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是環節預設應在於精、在於厚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