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來源:文書谷 1.0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錦集8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的第八單元,這課是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可能性的基礎上,在二年級已經感受事情的不確定現象,本節課目的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學生以後學習概率建立一個概念。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情況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遊戲轉盤和摸球、摸糖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説教學策略

1、説學情

通過對二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學習,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

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

乒乓球、轉盤、硬幣、盒子、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老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球遊戲,讓學生推薦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到講台上來,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分別以剪子、包袱、錘和拋硬幣的形的式來決定勝負。在比賽之前必須講清規則。這時板書課題。

(二)活動二

老師和留在講台上的同學進行摸球遊戲,讓下面的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白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活動三(轉盤遊戲)

結合生活實際,説超市正在舉行搖獎活動,讓學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用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四)活動四(裝糖遊戲。)

這個遊戲是根據老師的口令往盒子裏面裝不同顏色的糖,這個遊戲以小組活動為單位,讓每個同學都參加,在提要求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想,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生活中的可能性,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六)總結: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節這你有什麼收穫?出示學習目標,對照學習目標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學習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滿意。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測——驗證——分析試驗數據“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信息,並提出問題,藉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信息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為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並選擇相關的信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説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複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複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信息或補充問題的方式,複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繫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繫。

2、把舊知的複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為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信息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於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信息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並能確定的信息。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讓學生觀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説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信息,解決一步的問題,並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信息?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麼解決呢?請你們試着做一做並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台寫出結果,並説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説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説理,這樣人為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為主(連除),其他方法為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為主,兼顧部分優生為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

試教時:

老師為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説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麼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麼?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為什麼用兩步計算?”

五、聽後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説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鬆;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作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乘法估算不是單一的估計得數大約是多少,而是不僅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還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的範圍,也就是估計得數比什麼大,比什麼小。乘法估算是個難點,教材的安排是:例題通過創設學生喜愛的牧場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中的“大約”,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然後通過思考、交流、引導、小結,用語言表述出來,指出2種不同的估計方法,即估計得數的範圍,以及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並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來鞏固該學習內容。

2、教學目標

應用新課標理念,依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①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方法的過程,能估算一些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比什麼大,比什麼小,在什麼左右。

②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二、説教法、學法

1、在教學環境中,創設適當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應用不同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為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和應用提供條件。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學中,嚴格遵守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組織教學,配合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帶領學生在數學空間盡情漫遊。

三、説教學過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本課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

出示例題,教師解説,明明邀請我們去他家美麗的牧場參觀,誰來替他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認真聽,看你能瞭解牧場的哪些情況?

要求學生列出算式:

29×42=

[這一環節是以學生感興趣的牧場情境引入,在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計算之前,老師把問題分類,先請大家估計,明明家1天大約最多可擠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擠奶多少千克?

小組討論,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擠奶8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800多。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擠奶15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1500少。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都看大,30×50=1500。)

3、再請學生估計出明明家一天擠奶的千克數最大約最接近多少嗎?

學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在1200左右。為什麼用“左右”這個詞?(把數都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數,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講清、講細,讓學生理解清楚怎樣估算)

4、計算驗證:

有什麼方法驗證我們估算得對不對?(用豎式)請你試一試,做好的同學自己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提醒學生注意豎式計算過程中連續進位的問題)

比較交流:比較筆算與估算的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第3種,最接近;第1、2種估計出了算式的範圍)

5、講述: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要求只是確定成績在什麼範圍內,估算策略

是多樣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些。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指向性明確,分散了難點,把乘法的估算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範圍,先分散後總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

三、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題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組3道題,上下2道題可以口算,中間一道題要列豎式計算。請大家任選其中的一組題進行計算。

(2)獨立計算。然後把這3道題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3)説説自己的發現。

(中間算式的得數比上邊算式的得數大,比下邊算式的得數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來估算中間的算式)

(4)那這個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們也來估算一下。(學生估計,全班交流)

重點説一説第3題的中間一題,這裏出現了35這樣的中間數,當出現這種數的時候,我們一般看另一個乘數,看它接近哪個整十數,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麼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遊戲:選一選(“想想做做”第3題)。

課前發給每個學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數字卡片。

讓學生進行找朋友的遊戲,如果你認為你手中的數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師出示的括號中,請起立。

教師逐個出示

24×53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題可引導學生來完成,讓學生理清題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範圍;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讓選擇正確或錯誤的學生説説自己的理由。

適時反饋。

小結:兩個乘數分別看做比它們相近的較小的整十數和較大的整十數,可以確定積的大致範圍。而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最接近。

3、書本P37第4題

師:其實估算不僅在我們數學計算時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寫作文的例子,讓學生了解。

出示題目。

説説你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

你估計這裏大約有多少個字?(學生列式估計)

全班反饋。

4、“想想做做”第5題

從圖中你瞭解了哪些信息?

你認為他可能買哪種籃球?你是怎樣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結:生活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種比較合適。

[本課的練習分了專項練習,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三類,練習設計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這樣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介紹“你知道嗎?”

五、佈置作業

六、説板書

板書是微型教案,好的板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於對知識進行梳理,納入知識結構,同時也為日後的回憶提供了線索。本課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估算

(1)20×40=800

估計(2)30×40=120

(3)30×50=1500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東、南、西、北是在學生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方向,並能用這些方向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對方位的再一次認識,它為學生繼續學習其他方位知識和看簡單的路線圖打下紮實的基礎。本單元主要內容有:認識東南西北、辨認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教材在設計上都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是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次之前已經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方向,並能用這些方向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這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但是學生在面對地圖時,對東南西北的'辨認就有一定困難了,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能力目標:學生能識別平面圖上的不同方向,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由於學生年齡和知識建構的特點,我把掌握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八個方向的定義,並能辨認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把辨別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作為本課教學難點,關鍵是充分利用空間位置,引導學生認知方向、辨別位置。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圖

二、説教法和學法

本課是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學生的位置感只是從生活中的經驗認識所建立的表象,在這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掌握水平方向分的東、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是比較困難,因此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1、説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2、説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凸顯“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談話激趣,倒入新課

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做一下自我介紹;介紹好自己後,把你前後左右分別是誰也跟我介紹一下?;轉個方向再次介紹,從而引出“為什麼同一個人,他一會在你的左邊,一會又是在你的前面呢?從而引出新課。

教師板書:東南西北

課始師生的談話,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係,併為後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了伏筆,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提出問題,學習新知

第一層次: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知道辨別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陽辨別方向,用指南針辨別方向等等。這樣從學生以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彙報、交流,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第二層次:辨別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教師提問:我們站在校園裏,你能辨別現在的東南西北嗎?你們感覺東在哪裏呢?學生猜測,意見不一。並且説説學校的東面都有些什麼物體?讓學生將物體與方向建立聯繫,有利於學生對方位的記憶。“東找到了,你們現在還可以找到哪個方向呢?”預計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西,並且理解東與西相對,南與北方學生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注意進行方法的指導:東南西北是按順時針的方向排列的或將學生置於學校的具體情景進行理解,從而明白南北相對。這裏教師不對學生做統一的要求,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習慣。認識了東南西北,接着我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站隊時東南西北分別站着誰?

隨後安排一個開火車找方向的小遊戲,讓學生閉眼想象,睜眼判斷,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三層次:辨別地圖上的東南西北教師出示課本上的主題圖,介紹在地圖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設計的。

然後板書: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立一箇中心點:崗亭,標出東南西北。在找出東、南、西、北方有什麼標誌性建築呢?換新的觀察點,找相對方向的建築?如:我們現在新華書店,那它的東面是?北面是?讓學生在相互的説,在不同觀察點的不同建築。

(三)綜合應用

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重慶,在看看重慶的東、南、西、北方都有些什麼城市呢?

(四)課堂小結

課到此時,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多的收穫與想法,讓學生説一説本課的收穫與遺憾,要特別關注學生的遺憾,因為這是急需解決的。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我致力於條理清晰,簡明扼要。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

2、教材地位作用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並利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安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總結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自己親身探索公式的過程,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與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推到過程以及計算方法。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通過學生探索、驗證後,再運用概括、遷移的過程來完整地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就是本課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

三、説教學設計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課件出示“運動會”情景(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屏幕上出現的田徑場和舉重場,從場地中發現學生熟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並通過師生談話激發學生計算面積的興趣。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景,不僅趣味濃厚同時也通過田徑場和=舉重場很自然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為接下來的探索工作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層次猜想—驗證—概括—類推。

1、猜想

在這一層次裏首先讓學生猜想要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會有學生回答與圖形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因此會聯想到面積計算也可能和周長有關,而且猜一猜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開拓學生思維。

2、驗證

a、探索

讓學生帶着猜想,利用教師提供的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種不同的長方形,並把它的長、寬、面積記錄於表中。

長(釐米)

寬(釐米)

面積(平方釐米)

並思考: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和它的長與寬所含的釐米數有什麼聯繫?它的長、寬分別是多少?面積呢?

設計意圖: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更符合了人人蔘與數學活動的數學理念。

b、結論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數據並提問: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係了嗎?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並且是長乘寬就可以求面積。長方形面積=長×寬(板書)。

設計意圖:此結論並不是最終結論,提出此結論讓學生獲得了探索後的成果,但是同時又為學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即要驗證此結論的正誤。使學生思維進一步拓展。

c、驗證並概括

師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的方法來計算呢?我們再來研究幾個例子。隨後再讓學生同坐之間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擺擺看並自己做記錄。發現: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剛才的結論有可能是錯的,因此再次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並與同桌互相合作驗證出長方形面積就是長乘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終結論,獲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覺到探索道路的艱辛,數學知識的寶貴。

3、類推

師提問那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呢,學生髮現正方形面積是邊長乘邊長,並引導學生説出正方形是長與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

設計意圖: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很容易類推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過程中不僅回顧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與邏輯思維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P78兩題做一做;

2、發展練習:課本P80第8題。

課本P80第10題。

設計意圖:設計有層次的練習,把鞏固計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和練習的挑戰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四)全課小結

1、學生談談本節課收穫;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談體會隨後教室作適當的評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教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信息。目的是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在教學中我打算採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徵。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我把本節課的預設過程分為四大塊,分別是,

一.感知四邊形

1.圍四邊形。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是怎樣的?讓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邊形。(注意: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2.定義四邊形。這裏的四邊形的定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師:看着這麼多的四邊形,你能説一説,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尋找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四邊形。

2.在圖形中找四邊形。

3.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4.小結。

三.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過渡語:象這樣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圖形出示,不同類型的四邊形)。

1.分類。師:你能按自己的標準把這些四邊形來分分類嗎?

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此,要求學生説明自己的理由,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為一類,其它圖形分為一類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重點研究,解決本課的難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2.練習

準備一些關於特徵的判斷題。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説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繫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説教學程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導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説算理)

師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導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説説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裏的三種文具學生説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信息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着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裏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説説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説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於思考,對課標鑽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係。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通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並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於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於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信息,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牆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後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製造衝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後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後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説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説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上台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範、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説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説清楚,説準確,説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説,會説,能説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着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後達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境界。可以這樣説,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説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着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説,預設有餘,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於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於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説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導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導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係,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説到練習,我想多説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國小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國小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迴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裏,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説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説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説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説,關鍵不在於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於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説,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於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説,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