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72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線段》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線段》説課稿

《認識線段》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説”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曲直對比,引入新課

數學源於生活,從身邊常見的兩根吸管(一直一彎),和跳繩與拔河時繩子的不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説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在數學王國中有個名字,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引出線段。接着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指一指:組織同桌一人把毛線拉直,一人説説哪裏是線段,並指指端點。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並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創設“小法庭”的情境,進行辨認和説理,加深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2、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後,引導學生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每條邊,用手摸一摸,知道這些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再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接着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交流並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後,先在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遊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1、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先猜測,再畫,評價。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在第3關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魔術“變線段”。

線段不僅可以畫出來,還可以變出來,你們會變嗎?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髮現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説説,鞏固線段的特徵。

接着讓學生試着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引導拓展:你們還想知道線段的哪些知識呢?增強他們的探索意識。

《認識線段》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包括48和49頁。《釐米和米》本單元教學量長度,包括與之相關的線段、度量單位等知識。“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面積和體積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2.教學目標

我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的一些特徵,知道線段是直的,線段是有長度的,學會將一些物體的邊看成線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對線段的初步認識,能在一些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線段,會數出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基於這些我採用了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體驗式等教法;倡導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學法。

三、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我將這個理念貫穿整個課堂。

1.圖片導入

我用幾幅圖片的引入初步感知線在生活中的問題也體現數學源於生活的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新授

我將全過程分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4個環節。

(1)拉一拉

請學生觀察隨意放在桌上的毛線,看看是怎樣的?在學生説出是彎的之後,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毛線變直,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將毛線變直。讓同桌兩人交換着摸一摸,兩手之間直直的一段在數學上叫做線段。(板書:線段,直直的)兩隻手捏住的地方叫端點。(板書:端點)在數學上我們用小豎線來表示端點。讓學生來指一指、數一數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我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數一數直觀感知線段,從中抽象出線段這個概念,知道線段是什麼樣的。為了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畫的是線段嗎?指名判斷並説出為什麼。在學生判斷出是線段後,我在此基礎上做了拓展,一條拉長,一條旋轉,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不管是長的還是短的,朝哪個方向,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的都是線段。

(2)找一找

我讓小組討論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摸一摸、指一指。學生髮現直尺、黑板、課本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生活中有線段,平面圖形中也藏有線段。找一找這些圖形有幾條線段圍成的?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多邊形,能很快説出線段的條數,這即是在舊知識上的拓展,也是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中,相領兩條線段的交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找一找是讓學生從身邊事物着手尋找線段,發現生活中的線段,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的特點。

(3)折一折

藉助上一環節中出現的長方形,讓學生用折的方法創造出一條新的'線段,摸一摸並指出端點。和同桌比一比,誰的長誰的短,並想辦法折出比剛才的摺痕更長或更短的線段。在折一折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課學生創造的慾望,訓練了發散性思維。

(4)畫一畫

在畫之前和學生討論畫線段的工具,有的選擇直尺,有的選擇文具盒,有的選擇書本等,經過對比,學生髮現最佳的畫線段的工具-直尺。請學生自己嘗試着畫線段。在畫的過程中説説怎樣才能把線段畫好。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工具,自己畫,而不是老師給定工具,示範畫,將給與式、模仿式轉變成自我探究式,將課堂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

學生會畫線段後,出現2個點,連接2個點可以畫幾條線段?學生動手畫,理解連接2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接着是不在同一直線上的3個點,連接每兩個點可以畫幾條,重點理解每2點的含義,再動手畫。4個點時,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幾條?自己動手試着畫。學生有的畫4條,有的畫6條,讓畫6條的學生交流你是怎樣畫的?怎樣才能有序而又不遺漏的畫出線段,進一步理解每兩點的含義。5個點時可以畫幾條呢?請學生猜一猜,課後動手畫一畫。這是一系列有序但又具有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力求達到學生課堂學習的趣味化,活動化與生活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想法,深化對線段的認識。

3.總結

最後和學生一起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介紹下線段,從而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立足《新課標》,抓住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特點,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改變傳統授課模式。這是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敬請指導,謝謝!

《認識線段》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是空間概念的範疇。它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直線、線段》這一塊內容被安排在現行全日制培智學校教科書(試用本)第六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而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排還是理念都與現行的特殊教育與素質教育實際相脱節。對此,我在教學設計中,補充了大量與智障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關的元素素材,以此豐富教材內容。元素的選擇依據數學的生活化原則。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徵。

技能目標: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體驗“數學是生活的數學”;在情境漫遊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意志。

教學重點: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線段的觀念,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準備:教具:毛線、直尺、吸管、筷子、長方形紙片、課件等;

學具:毛線、直尺、鉛筆、文具盒、長方形紙片等

在授課過程中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小步子,多循環”循序漸進原則和實施素質教育“三要義”原則,寓德育於教學之中。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智殘情況和思維能力我把他們分為A、B、C三組:

A組:初步認識線段,能初步藉助工具畫出線段。

B組:能辨認日常生活中的線段。

C組:快樂學習的情感體驗。

IEP(個別教育計劃):小組合作,以強帶弱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培智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他們的知識基礎薄弱,生活圈狹窄、生活經驗零碎,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直線等等之分。

培智學生思維簡單、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遷移困難,空間觀念非常薄弱,對知識掌握比較緩慢,而遺忘快等特點。但他們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表現欲強等孩子的共性,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來彌補他們的缺陷,以此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逐步抽象概括,最終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能力,得到情感體驗,進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基於《新課標》:“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五塊流程:

1、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跳繩、拔河、田徑場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數學。通過課件的直觀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概括、體驗線段的兩大特徵;曲直對比強化了線段的表象特徵,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識鋪墊。

設計依據: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繫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通過指導學生去拉、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

設計意圖:由於培智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動態操作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3、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徵

①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②再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線段,並舉例説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徵。

③再次創設情境“漫遊上海特奧會,火眼金星找線段”。在多媒體輔助情境展示和與智障同類人的比較下,在特奧會場境中找線段,以此作為故事情節串連,使學生一邊趣味性地開展學習,進一步鞏固線段的認識;一邊感悟同為殘疾人,如何身殘志堅地生活學習,樹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舉為起到“一石雙鳥”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從身邊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奧會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説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用。這一系列的設計,是符合從近到遠、從熟悉到陌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的,是一個知識不斷擴展、豐富內涵的過程;同時以體育為主調的設計和我校已經取得特奧成績實際相結合,突出強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體驗。

4,根據線段特徵,自建線段模型(為A組學生的要求準備,本課選學)

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教師示範畫法的同時,還可以放開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工具畫線段,所謂“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會捉老鼠就是好貓”,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達到目的,並説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5、可行性操作活動體驗,深化線段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以下練習形式:

①基本性練習

拉線段(毛線):以不同位置的變式操作來鞏固學生對線段特徵的理解。

找線段:書後“練一練”的第一題,讓學生説説下面哪些是線段。讓學生通過變式、對比、判斷並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後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

②拓展性練習

折線段:在一張紙上折出各種各樣的線段,指出線段的特徵要素。(小組合作,以強帶弱,呈現形式多樣的線段形態,如橫線段、豎線段、斜線段、長線段、短線段等)

連線段、畫線段:P80練一練1、2

讓學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連一連、畫一畫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動全方面、多角度地體驗、鞏固對線段的認識。對A組的要求是會拉、會找、會數、會折、會連;B組會拉、會找一些;C組能跟着小組成員快樂地學,儘可能找出身過的一二個線段。

練習設計意圖:採用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有不同程度的收穫。練習時學生們可針對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進行,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體現智障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

③開放性練習(課外選做)

A組:用各種線段試着設計一幅漂亮的畫,看誰是個小小設計師。

B組:在我們生活周邊再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是線段?看誰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組:在父母的幫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個線段。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快樂學數學;從實物感知入手,通過動手動腦,在不自覺中建立線段的空間觀念,最終達到訓練抽象思維的目的。

《認識線段》説課稿4

一、説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繫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説”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於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説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着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通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並及時通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説理,加深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後,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麼圖形。

接着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並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髮現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説説,鞏固線段的特徵。

接着讓學生試着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後,先在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遊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認識線段》評課記錄

朱月萍:今天朱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形象生動的低年級的數學課,整節課體現了形象化的教學風格,下面請各位老師圍繞“形象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學語言的運用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語言不僅有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記住線段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徵。

2、形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開始,由生活中的實物毛線引入新課,再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特徵,最後抽象成線段這一圖形。由生活到數學,由形象到抽象,充分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知識形成的理解。

遊曉霞:教者從謎語導入引起學生興趣,重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教學手段。採用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教者能引導學生髮現注重指導學生觀察操作。

孫 亮:畫線段時動畫出現的是先畫直線,再畫兩個端點,是否可以展示先畫兩個端點,再畫直線,或先畫一個端點再畫直線和另一個端點。

胡萬進:關於四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段,學生容易定式思維連成4條線段,可以在出示3個點連成線段之後再在連好圖形旁邊再加一個點,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對角線連成的線段了。

周 建:

1、聯繫生活實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逐步認識線段的本質特徵。

2、課堂結構合理,過度自然,語言形象化突出,教學效果好。

建議:連接4點,可以結合學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進:兒童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性的語言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得體,富有啟發的無聲語言帶動課堂教學。

鬱 平: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徵來教學。活動中通過實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觀的讓學生找出線段的特徵。比較線段長短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出比價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每個教學內容的重點。

《認識線段》説課稿5

一、説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操作、觀察建立線段的表象,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能把物體直的邊看成線段,會數圖形裏的線段條數,並會畫線段。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並逐步形成思考、探究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數學思考:能根據線段的特徵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和選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後繼學習的情感與積極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通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看、比、畫、折、説”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過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請你們猜一個!(課件出示謎面:“一條條,一根根,編織衣物少不了,有時直來有時彎,縫縫補補要用着。” )

師:是什麼呢?

師:毛線!真聰明,恭喜你們猜對啦!

師: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們可別小看了這條普通的線,它的身上還藏着許多數學知識呢!你們想不想去了解了解?

【設計意圖:課伊始,通過猜謎語,毛線的原型引入既有趣又自然,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探究欲。】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線段。

(1)曲直對比。

老師這裏也有一條毛線,你們看它的形狀是怎樣的?(彎彎的)

(2)變曲為“直”,揭示課題。

老師想把這條彎彎的毛線變直,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

你們的學具袋裏也有一根彎的毛線,動手試試,想辦法把它變直,然後同桌互相看看。

學生操作。

誰來説説你是怎樣把線變直的?上台演示。

小結:像這樣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這一段可以看作線段。(揭示課題:認識線段)

【設計意圖:“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在“拉線”的操作中,感受線段的特徵。這一環節注重學生的直觀操作與概括交流,引導學生感知線段的特徵,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驗到了新知識,這種體驗是在活動中產生的,是無比深刻的。】

(3)認識線段。

師:現在老師把這條線段請到黑板上來,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線段的形狀是什麼樣的?(直的)用吸鐵石固定的這兩端,在數學上叫做端點。線段有幾個端點?完整地説説線段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老師變換位置,這樣是線段嗎?這樣呢?

小結:不管是豎着還是斜着,只要兩手之間的一段是直直的,我們都可以把它看作線段。

【設計意圖: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由此體會“直”是線段的一個基本特徵,並得出線段的完整特徵。】

2.建立線段模型,進一步認識線段。

(1)現在老師想把這個線段畫下來,你覺得應該用到什麼工具呢?(尺子)師示範在數學上,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認識線段》説課稿 來表示。

(2)閉眼想象線段的樣子。

(3)現在你認識線段了嗎?老師這裏有道題來考考大家,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出線段。

出示想想做做1.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線段的樣子,引導學生再次內化,進一步強化線段的特徵。】

3.找一找,強化線段特徵。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物體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比如數學書的這條邊就可以看成線段。(邊説邊摸)它的端點在哪裏?師帶學生指出。

(2)想一想,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呢?同桌合作找線段。

要求: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找到線段後先摸一摸,再指一指從哪裏到哪裏可以看作線段,最後指出端點在哪裏。

(3)集體反饋。

(4)接下來,咱們到圖形王國中去找找線段。出示“想想做做2”。交流:你發現了什麼?(幾邊形就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4、折線段

(1)、同學們,老師這裏有一張白紙,老師把它對摺,這條摺痕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線段。它的端點在哪裏?指一指。

(2)、提問:你能折出比這條摺痕更長的線段嗎?比這更短的呢?

(3)、小結:線段是有長短的。

(4)、你想自己畫一條線段嗎?在紙的反面畫一條線段。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從身邊物體中找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説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想想做做3

提問:小兔子回家,走哪條路最近?其實,小兔子走的這條路就是一條線段。

追問:兩個點之間可以畫幾條線段?動手畫一畫。

2、想想做做4

談話:又來了兩個小夥伴。你能畫出幾條線段?畫一畫。

追問:畫出的是什麼圖形?

3、想想做做5

談話:小老虎也來了。現在有四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幾條呢?

小結:可以先連外面的線段,再連裏面的線段。也可以從一個點出發按順序連。

【設計意圖:通過幾只小動物將“想想做做”的三道題目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得原本枯燥的練習題充滿了童趣,更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願望,讓學生帶着興趣去探索,去發現數學王國中的奧祕。】

四、圖片欣賞,總結全課

1、線段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大家來欣賞幾組照片。

2、提問:今天認識了哪個新朋友?你有什麼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美,感受線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再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認識線段》説課稿6

數學課的説課。一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一、教材分析 二、目標制定 三、學情分析 四、教法,學法預設 五、教學流程 六、板書設計。下面就以《認識線段》為例談談數學課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量長度》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部分:認識線段,認識釐米,認識米,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因為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第一次接觸,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先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

二、 目標制定:

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我預設了本節課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線段的特徵。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一把尺子,一張長方形紙和長短不一的遊戲棒若干。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可以説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零,有的是朦朧的生活經驗,是幼時父母説過的什麼是直的,曾經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觸過的什麼是彎的。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射線、直線之別。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七大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四、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七、當堂檢測,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有別於語文等其他學科情境。這種情境是一個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1、 出示兩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曲的。

2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麼不同之處?

3、 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的特點分為兩類。(曲線和直線) 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探究欲,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版塊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學生把線分為曲線和直線後

1、 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彎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再彙報演示:你是怎麼做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另一種是隻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 端讓毛線自然下垂。此時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種做法使毛線更直?

2 、然後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

3、 教師演示並説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

4、讓學生回憶剛才的操作,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線段有哪些特徵。

5、在數學上,線段也可以用( )的圖形表示讓學生指一指這條線段從哪開始到哪結束,兩個端點是如何表示的。

這一版塊的設計意圖是: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1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2 再讓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線段,並舉例説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徵。

3、折線段比較長短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先對摺,再展開,然後觀察摺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髮現摺痕就是一條線段)再讓學生折出一個比它長或比它短的線段,對比你折出的的條線段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觀察得出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

4、比較身邊線段長短,揭示線段有長有短。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有上一個尋找身邊的.線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説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

版塊四,根據線段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並會描述線段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1 小組討論:你準備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怎樣畫?

2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嘗試畫線段?

3 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

4 教師示範畫法,並説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於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版塊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基本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開放性練習。

基本性練習

書後"想想做做"的第1題,讓學生説説下面哪些是線段。學生通過判斷並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後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最後再提問: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發現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幾邊形。

拓展性練習

連線段

想想做做第3題,先出示兩個點,問:你能以這兩點為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想想做做第4題,出示三點,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麼意思?先猜一猜畫出來會是什麼圖形?再獨立練習,事物展示,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四點。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畫出幾條線段?再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畫一畫,議一議的過程中體會兩點之間可以畫一條線段的規律。

版塊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

通過總結,讓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什麼,線段有什麼特點這兩個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線段上升到理性認識線段,從直觀認識線段上升到抽象認識線段。更加明確線段的三個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有長有短。

版塊七,當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教師能很好的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因材施教,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六、板書設計:

把線段的特徵總結為三點板書出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線段

1、直的

2、有兩個端點

3、有長有短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以上設計源於,以下認識:(1)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繫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着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2)荷蘭數學家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最後通過數線段、折線段等一系列活動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認識線段》説課稿7

我説課的題目是 《認識線段》。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三、教具和學具: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教學程序的設計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流程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2分鐘)

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流程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8分鐘)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麼?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説一説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圖略)

流程三:動手摺紙,深化認識:(6分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摺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後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摺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流程四:自主探究,學畫線段。(10分鐘)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麼工具畫的?為什麼?通常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麼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麼?

分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裏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流程五:練習鞏固,深化拓展(10分鐘)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後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圖略)

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並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裏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後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流程六:全課小結(4分鐘)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

總體評價:

本節課,通過比較去學校的路的長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表象,和“直”這一本質特徵。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讓學生以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經歷認識線段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概括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順利掌握線段的畫法和數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合作的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