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線段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07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線段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認識線段説課稿

以《認識線段》為例談談數學課的説課

數學課的説課。一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

一、教材分析

二、目標制定

三、學情分析

四、教法,學法預設

五、教學流程六、板書設計。下面就以《認識線段》為例談談數學課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量長度》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部分:認識線段,認識釐米,認識米,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因為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第一次接觸,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先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

二、目標制定:

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我預設了本節課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線段的特徵。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一把尺子,一張長方形紙和長短不一的遊戲棒若干。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可以説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零,有的是朦朧的生活經驗,是幼時父母説過的什麼是直的,曾經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觸過的什麼是彎的。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射線、直線之別。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七大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四、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七、當堂檢測,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有別於語文等其他學科情境。這種情境是一個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1、出示兩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曲的。

2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麼不同之處?

3、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的特點分為兩類。(曲線和直線)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探究欲,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版塊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學生把線分為曲線和直線後

1、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彎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再彙報演示:你是怎麼做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另一種是隻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端讓毛線自然下垂。此時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種做法使毛線更直?

2 、然後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

3、教師演示並説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

4、讓學生回憶剛才的操作,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線段有哪些特徵。

5、在數學上,線段也可以用()的圖形表示讓學生指一指這條線段從哪開始到哪結束,兩個端點是如何表示的。

這一版塊的設計意圖是: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1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2再讓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線段,並舉例説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徵。

3、折線段比較長短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先對摺,再展開,然後觀察摺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髮現摺痕就是一條線段)再讓學生折出一個比它長或比它短的線段,對比你折出的的條線段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觀察得出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

4、比較身邊線段長短,揭示線段有長有短。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有上一個尋找身邊的線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説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

版塊四,根據線段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並會描述線段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1小組討論:你準備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怎樣畫?

2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嘗試畫線段?

3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

4教師示範畫法,並説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於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版塊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基本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開放性練習。

基本性練習

書後"想想做做"的第1題,讓學生説説下面哪些是線段。學生通過判斷並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後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最後再提問: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發現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幾邊形。

拓展性練習

連線段

想想做做第3題,先出示兩個點,問:你能以這兩點為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想想做做第4題,出示三點,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麼意思?先猜一猜畫出來會是什麼圖形?再獨立練習,事物展示,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四點。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畫出幾條線段?再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畫一畫,議一議的過程中體會兩點之間可以畫一條線段的規律。

版塊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

通過總結,讓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什麼,線段有什麼特點這兩個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線段上升到理性認識線段,從直觀認識線段上升到抽象認識線段。更加明確線段的三個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有長有短。

版塊七,當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教師能很好的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因材施教,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六、板書設計:

把線段的特徵總結為三點板書出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線段

1、直的

2、有兩個端點

3、有長有短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以上設計源於,以下認識:(1)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繫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着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2)荷蘭數學家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最後通過數線段、折線段等一系列活動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