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九篇

來源:文書谷 2.9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九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46頁~48頁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個階段完成説課。一是説教材,二是説教法,三是説學法,四是説教具準備,五是説教學過程。

一、是説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時間單位。我們知道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了時、分、秒,本單元是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且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隨着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學生能與生活聯繫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數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2)發現並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二、是説教法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的教法是: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通過啟發、誘導、設置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從學生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意識轉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儘量利用直觀教具、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説學法

由於年、月、日的知識比較抽象,而三年級的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節課我採用的學法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從而形象直觀理解該知識。並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是説教具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曆卡。

教師:課件、年曆等。

五、是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師:(出示課件)現在老師給大家1分鐘邊看題邊想,把答案記在腦子裏。(1分鐘過去了)師:老師要請五位同學分別來完成這五道練習題,誰來呢?(學生舉手)我先請一位學生回答第一題,然後發動學生評論,統一認識,得出結論:2時=(120)分。(出示隱藏答案)。然後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表揚。(我平時上課的表揚方式是全體學生邊拍手邊説: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練習題最後提問:大家知道時分秒都是什麼單位?(學生就會回答是時間單位)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於檢查學生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後面要學新的時間單位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設置懸念、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到現在你們一定很累了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放鬆放鬆一下好不好?”(這時同學們的情趣會高漲起來。)但在講故事之前老師要向你們提出幾個要求,那就是聽故事要認真,聽完了要回答幾個問題哦!(出示課件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警察是怎麼一下就發現了呢?發現什麼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1993年年曆卡片。假如你現在就是這位警察,請你在卡片上找出這位罪犯的生日。(學生在尋找時,我提示他們要在2月份找。)學生找了一會兒就會説找不到2月29日這一天。為什麼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生肯定會説想)因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我們的警察就知道他的護照是假的。由此可見,年、月、日這個時間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比原來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課題: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有利於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出示課件),現在可以睜開了。(當學生看到這張照片可能會很高興地議論:這不是咱們班的同學跳舞的'照

片嗎?)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是咱們班在哪一年的什麼節日參加表演時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隱藏時間xxxx年1月1日)

師:大家還想看照片嗎?(學生肯定特別高興地説:想!出示課件當學生看到張相片也肯定會説:這不是最近咱們班女子拔河比賽的照片嗎?)對!那大家還記得這是什麼時候拍的嗎?(同時出示隱藏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嗎?(學生會回答:國慶節)那麼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學生可能會説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們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門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1949年)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就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誕生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出示課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麼樣呢?(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高興呢?(老師用鼠標指着“中國申奧成功”這幾個字提示學生。學生會回答中國申奧成功了)那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xxx年。)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説一説,這又是一個什麼有意義的日子呢?(學生一看照片自然會説出3月12日是植樹節。)對!同學們的眼睛真亮!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3月12日是植樹節。

師:那這張圖片呢?(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就會脱口而出六一兒童節是6月1日。)對!同學們真棒!我們自己來表揚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像以上這些有意義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時間單位去記載呢?(學生自然會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聲得讀一讀課題: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書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年、月、日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20xx年的年曆卡,一邊看一邊想如何回答這幾道思考題,(出示課件)並做出答案。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出示課件)按問題的順序出示隱藏答案。如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師: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那個月沒有出來跟我們玩呢?(學生回答2月份)(出示隱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學生回答28天)(出示隱藏答案28天)師:人們習慣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書大月,出示隱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書小月,出示隱藏答案)那麼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麼月呢?(出示隱藏答案特殊月)

師:同學們誰有什麼好辦法能較快地記住各月有多少天?(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説出自己的辦法。)表揚能想出比較好的辦法的學生。現在輪到老師向你們介紹一種拳頭記數法看你們喜不喜歡。(出示課件)師示範演示:請大家舉起左手,攥成拳頭,背向自己。從食指的凸起處依次往小指那數:1、2、3……12。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學生自己練習拳頭記數法,同桌互練互評,指定學生演示,大家評。然後根據投影的拳頭全體一齊記憶。最後再介紹兩首兒歌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好的辦法記一記。(出示課件)

第四環節::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的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的加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2)師:看誰是個聰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兩道練習題。(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3)拓展延伸,迴歸生活。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最後幾分鐘我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練習題:小明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你知道是哪兩個月嗎?如果是61天?60天呢?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創建繼續發展的空間。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純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24時計時法”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24時計時法”作為計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教材涉及的另一個內容是,通過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計算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已認識了鐘錶,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材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信息是售票處天文館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這一素材的選取,對於學生來説充滿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願望。教材從情境創設到數據的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通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計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2、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能夠準確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更好的實施教學,應作以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鐘錶模型學具。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談話引入:小明、小芳、小華三個好朋友都是天文愛好者,星期天他們一起去參觀天文館,在門口遇到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幫他們嗎?引導學生交流情境圖中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提出感興趣的問題:15:00是幾時?&

nbsp;15:45是幾時幾分?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等問題。

指定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15:00是幾時?”並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想的。

師:大家可真不簡單,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連15:00這樣一種新的計時方法都能看懂,海報上的其他時刻,你們也能

看懂嗎?同桌兩人先相互説一説,好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這一環節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種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時有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着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認識24時計時法

結合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名稱。並説説為什麼不叫25計記時法或26時計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計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着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探究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規律

讓學生試着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繫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找到聯繫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3、學習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結合提出的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全班交流時,只要學生計算出正確的時間,都給予肯定。最後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由於直接計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這一算法,從而實現算法的優化。

這一環節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體的智慧,探究到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悦。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自主練習”,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通過讓學生説一説、動手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體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即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相轉化以及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力求簡潔明瞭,體現主要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繫。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通俗地説,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着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説説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説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説説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數據,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通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説説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對象,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説,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説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通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鬆,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裏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四、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信息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實例,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服務。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聯繫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教材一方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24時記時法。首先,出現電視台節目預報員預報電視節目,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麼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接着,尋找生活中的24時計時法:出示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註的服務時間、交通標誌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麥當勞、大潤發營業時間、郵局取信時間,然後學生展示自己蒐集到的信息:輪船票、購物發票、遊園活動時間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裏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通過特殊的.“0時”教學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節目單改寫成普通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再到親自時間完成xxxx年顏港國小秋季作息時間表的兩種計時法的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五、説教:

學過程:

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我把這些知識安排在上課之前循環播放,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感悟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1、情境導入:

由電視台播放的節目內容,引出課題。

2、探索新知:

結合課件,深入探討。

得出:普通記時法數字不超過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時記時法,全是數字且不超過24,沒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練習:

(1)告訴你的是什麼記時法?從這裏你知道了些什麼?

1、銀行儲蓄。

2、公交車站牌。

3、汽車禁行牌。

4、火車票。

5、麥當勞。

6、大潤發。

7、三次取信時間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時記時法?(學生交流)

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請用另一種計時法彙報一下。

既然這兩種記時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我們要學會準確地使用這兩種計時法。

(3)填表(北國中心國小xxxx年秋季作息時間表)

4、動手製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時間”(機動)

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樣才能合理安排時間,讓每一個24小時過得很有意義呢?請用二十四時計時法制作一份雙休日的“一日生活時間表”。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説一説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塗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説教學策略:

1、 説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説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説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着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準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

五、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麼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麼周未你可能去幹什麼呢?

(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遊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台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後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

(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遊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

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遊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

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着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説一説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昇華階段)

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

1、教學內容及簡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為後面學習乘數數位是更多位的筆算乘法墊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教法、學法: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教法上,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引導、設疑等教學手段及方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讓學生掌握觀察、比較、發現、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

三、教學設想:

課本中以訂牛奶為情境,我進行了改編,以學生春遊活動及遊覽公園為主線,通過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自主探索,研究算法;鞏固強化,靈活運用;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現在正逢春季,因此,以學生去春遊為背景素材,配予《找春天》的音樂,讓美術、音樂與數學知識融為一體,體現學科的綜合性。在情境圖中標示出一個班共有48人去春遊,每位同學的車費是12元,讓學生準確的蒐集提取信息,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在這個環節中,進行以下五個層次的.教學: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當學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後,問“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接着問“你能估一估大約要付多少錢嗎?”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估算之後,暫且不做評價,採用設疑,“是這樣嗎?”接着,引導學生“你能試着算一算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同伴間的交流與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3、討論交流,優化算法:

在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紹介紹嗎?”學生的算法可能出現以下幾種:①48×10=480,48×12就是500多;②48×6=288,288×2=576;③48×10=480,48×2=96,480+96=576;④豎式計算;⑤我想口算熟練的學生也許會想到,48看成50,50×12=600,2×12=24,600-24=576。當然,在提倡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也要重視算法的優化,接着再問:“這麼多的算法,你最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麼?”引導學生在算法的比較中優化,因為學生有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基礎,對豎式計算的好處應當有所瞭解,所以學生會選擇豎式計算。

4、共同學習,解決問題:

當選擇了豎式計算後,學生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①豎式的寫法;②怎樣用豎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積應該怎樣寫;③為什麼要這樣寫。首先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接着由教師引導突破難點:第一,豎式的寫法,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將舊知遷移,強調兩個乘數數位對齊。第二,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從個位乘起。這時,先讓學生觀察12個位上的“2”,用個位上的“2”去乘“48”,表示2個48,這是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讓學生説説這個“1”表示什麼?(1個十)這個“1”和“48”相乘表示什麼?(10個48)10個48就是480。這裏根據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在豎式計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8個位上的“8”,再乘十位上的“4”。第二部分的積480和第一部分的積56數位對齊了寫,最後兩部分積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積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然後再讓學生説一説寫一寫,最後得到內化。因為學生親自動手寫,動口説的實踐活動比一味由教師説或個別學生説要更為深刻。

5、驗證結果,提高效率:

在筆算中,驗算是最好的驗證方法。因此,讓學生交換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後引導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總結出乘法的驗算方法。

(三)鞏固強化,靈活運用:

這個環節共設計六個層次的練習,將多樣性、趣味性、綜合性、循序漸進性為一體,把練習題呈現在不同的公園背景中,以闖關遊覽公園激勵學生鞏固強化。

(1)列好的豎式繼續算

(2)根據橫式列豎式計算並驗算

(3)補充豎式中第二部分的積(補充設計的)

以上三題是基礎練習,為了強化第二步積的過程以及加強驗算養成良好的習慣。指導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互相説一説,交流經驗。

(4)改錯:它是一個逆向思考過程,考察學生靈活應用的能力,綜合性強。因此,指導學生先觀察,再找錯,然後分析錯誤原因,最後訂正,強化難點。

(5)遊戲大轉盤: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輪流旋轉,旋轉到哪兩個兩位數,就開始筆算。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緩解學生疲勞緊張的學習情緒。

(6)應用題:

①春遊途中助養小動物,為它們訂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錢?不僅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進行愛護動物的品德教育。

②公園買門票:這是一道開放題,先分組交流討論,再全班彙報。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談收穫並進行總結。課後的拓展,與課前情境呼應,如果全年級都去春遊,要付多少車費?(192×12)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嘗試思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程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導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於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為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後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為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為什麼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為“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為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穫,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佈置作業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於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説“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説一説、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説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説説。)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麼要採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麼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日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裏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着什麼?(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説説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裏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鍾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鍾,師巡視)

(5)一天裏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説説哪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6)對,一天裏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裏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裏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係,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通過撥鍾知道了一天裏,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彙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裏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麼?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麼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係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麼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麼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説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後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於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説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説幾時)。那麼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説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麼説?怎麼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視頻:大風車),是什麼時候播出?對於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説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説對嗎?他也沒説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麼?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説説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在線段圖上説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讓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是有關小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學習了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始接觸小數。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後,對小數的讀寫法進行教學。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後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説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的理解,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整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相對於對計數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的讀寫方法可能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二、説教法

根據《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擬在課堂中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中必須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根據本節的內容我創設了一個“五一”期間模擬登山的情境,整個教學活動貫穿在這一個大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將登山活動變成了一種比賽,學生初分成兩隊進行登山比賽。在登山的過程還設置了許多的.“驚喜”,進行情感教育與表揚激勵。

2、自學輔導法。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一些自學的習慣。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檢查幫助學習為輔。

三、説學法

本班學生一直都在課堂上嘗試進行自學與教師輔助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加上本內容在一定層次上的相對簡單。所以我大膽採用了學生自學與學生互教的方式。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然後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這有利於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五一有什麼旅遊計劃?想不想登山?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上進行一場登山比賽。看看哪些同學能順利登上山頂,拿到一份“寶藏”。創設一個比賽登山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就有一種新鮮感,在課堂上能保持一種較為旺盛的學習力。

(二)複習引入

本節課是有關小數的讀寫法,這與整數的讀數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以前有關整數的讀寫法及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類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讀整數,複習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等內容。

1、我們今天上的是什麼課?(數學課)所以一開始我們就來一輪非常簡單的讀數遊戲。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數,兩組分別抽一組的同學快速讀。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讀出這些數就必須非常準確、熟練地知道整數的數位順序表(齊聲説)

比賽:每隊各派兩人,從教師手中抽三個計數單位,三個數位,貼在相對應的數位位置上。

個、十、百、千、萬、…(一級)

3、引入新授

教師出示幾個小數:2.7820.4635.9。這些就是我們昨天所認識的新朋友,它們叫什麼?(小數)我們觀察一下這些

小數,它們以小數點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為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部分。剛才我們分析了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其實小數也有計數單位與數位。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三)、學習小數的數位順序

1、學生先在小助手“樂樂”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自學,(樂樂是在本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虛擬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學中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自學)

2、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以上的幾個小數指名説説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然後通過一個比賽活動強化對小數數位和計數單位的記憶。兩隊各派三名同學上前,依次抽一個數位貼在相應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萬分位、…(二級)

3、為了鞏固數位順序的相關內容,緊接着設計了以下這部分練習:

(1)、小數點右邊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麼數位?計數單位是什麼?

(2)、省略號表示什麼?

(3)、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為多少?

(4)、寫出24.375每個小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分之幾?(三級)

(四)、自學小數的讀法與寫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仍然是在小助手“樂樂”的提示進行自學,教師進行課堂巡查,並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五)、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後,教師通過設計練習,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檢查,在教學中適時對學生在自學中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強調幫助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採取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設計,讓學生找到自學的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學生自學時的漏洞。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設計了兩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動學習的樂趣,激發探索欲。

1、你會怎樣讀小數?

2、讀出下面的小數: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個小數分別表示什麼呀?(四級)

4、比賽:一組先派一個同學寫一個數,請另一組同學説,如果答對那個同學就可以當小老師,出題考另一組的任何一個同學。進行五輪比賽,看勝負。(五級)[

5、你會怎樣寫小數?

6、寫出下面的小數:

四點零三九零點四零八三十點零一五

7、想一想:每個小數表示什麼?(六級)

8、比賽: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三點七三零點三零七五十點二零八四萬零七十三點六九

隨機從每組中各挑兩名同學上台板演。其餘同學先完成自己組的兩道題,再檢查另一組的是否正確。(七級)

9、讀P8788頁的讀寫規則。

(六)、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對於新知的一個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個過程。在這裏安排了兩種類型的題目:一是基礎知識題,主要是書上的相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再次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一是知識拓展題,是一個書上的思考題,主要是讓學生髮散思維,學會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檢查方式:抽查與統一講解相結合(八級)

3、知識拓展:

用5、0、7、6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1)、小於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2)、大於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3)、0不讀出來而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九級)

(七)、小結:

提示課題,哪些同學成功的獲得了這些寶藏了?出示“我會讀寫小數”。你們都獲得了這份非常重要的知識寶藏,相信會為你今後的學習帶了許多幫助。其實學習數學就我們的隊名也可以這樣的快樂輕鬆而且簡單呢。

(八)、佈置課堂作業:

根據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下兩道作業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1、讀出下面各數:

0.07讀作:1.405讀作:

20.03讀作:70.009讀作:

2、寫出下面各數:

零點二二寫作:二十點零零七寫作:

三十點八寫作:一百點零九三寫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