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説課稿彙總九篇

來源:文書谷 4.95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説課稿彙總九篇

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簡潔、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奇奇兔內心多麼渴望朋友,同時也展現了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純真、美好的心靈。當前獨生子女雖在家中倍受嬌寵,習慣於接受別人的呵護,而不善於對別人付出關愛。針對這一普遍現象,本次活動有意識地讓幼兒在輕鬆、愉快地活動中體驗樂於助人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為他人做事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欣賞、學習文學作品的優美語言。

2、懂得為他人做事是愉快的。

教材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在學習作品優美的語言時,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學説故事裏的話。

因為大班幼兒對故事的學習,已由喜歡聽逐漸傾向想講,但由於缺乏表達的經驗,在説故事中常是説了前句連不了後句,難以完整複述。所以,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故事裏的對話是教育中的重難點。

教法

充分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來刺激幼兒的聽説能力。主要採用直觀法、提問法、創設情景法。

1、直觀法是根據幼兒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利用圖片,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的口語表達做充分的準備。

2、提問中拓展幼兒思維。在提問的語言設計上,注重啟發性,給予幼兒更多説的空間,不束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有話好説,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新綱要的體現: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創設一定的情景,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分段講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故事中的話。

活動準備

1、瞭解有趣的復活節。

2、奇奇兔、胡蘿蔔清洗機、彩蛋描繪機等圖片各一。

3、小猴受傷在醫院圖片一張。

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與內容,我分三個環節進行。

激發興趣→欣賞、理解作品→情感體驗。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第二環節:欣賞文學作品,理解故事內容。第一步驟:運用直觀法和提問法,分段講述故事,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印象和幫助理解、記憶。這樣幼兒就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第二步驟:完整講述故事,主要讓幼兒有一個完整欣賞的效果。

第三環節:情感體驗。活動中滲透生活經驗。讓“互相幫助”這一現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對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經驗,並利用如何幫助小猴展開想象,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他們有話好説,從而體現活動價值。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樂於助人,懂得關愛他人,作為本次活動延伸。

説課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鑑賞單位。古典詩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根據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於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説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國小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於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鑑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採用的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階段。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説。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淨沙·秋思》。可以複習下前面所學的內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

現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麼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進而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

《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作者是採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於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

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答案:

(根據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c、請學生討論:如果是你,獨自一人,遠在天涯,在這樣蕭瑟的黃昏中孤獨地走着,你的心情該如何?

根據課後的習題而設計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d、我的總結語: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遊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着漫長的前路,文中的遊子更加易想到故鄉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註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遊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三)練習設計:

1、背誦這首散曲,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基本內容。

2、蒐集關於思鄉題材的詩句。

依據:能使學生更好地體味曲中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識積累。

五、説板書設計。

元曲 (元)馬致遠

曲牌名 題目

元曲=散曲?

意象: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説課稿 篇3

一、 設計意圖

小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學習、或毆打能夠的特點是隻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結果,因此,小小班的教學活動應更注意遊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鬆、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

《小小雞》是一首外國歌曲創編而來的一首幼兒歌曲,小小班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在動作模仿和遊戲情景中學習。因此,我所選擇的音樂將情景性和趣味性放在首位,節奏鮮明,形象性強的音樂引起幼兒活動的願望,另外,活動設計小小雞到草地上玩和允許自己喜歡的小小雞,在唱唱玩玩中,反覆感受音樂的旋律和歌詞。從看小雞,做小雞,一直到唱小雞的整個過程中,幼兒自然地產生了愛小小雞、愛雞媽媽的情感。幼兒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

二、 教學目標的制定

1、樂意用動作、歌曲、表情,表達對小小雞和雞媽媽的喜愛之情。

音樂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多種感知通道參與,特別是大肌肉運動的參與,能有效地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知興趣和感知音樂的效果。新《綱要》中強調:“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嘔吐能夠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目標1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2、在唱唱玩玩中學習做音樂遊戲《小小雞》。

皮亞傑指出:在前運算時期(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讓幼兒做各種各樣的遊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脱班幼兒很喜歡一邊哼唱一邊做模仿動作,小動物是幼兒最親密的朋友,幼兒對小動物的叫聲及

感興趣,並好模仿動物的動作,因此對這首歌有強烈的興趣成了遊戲的基礎,目標2是目標1的基礎上進行,又是目標1的突破口,而遵守遊戲的規則幽將是成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準備

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調動對音樂的積極性以及幫助他們對歌詞內容的理解,加強節奏感等,我適當地使用了一些能活動的教具,本次活動我作了以下準備:

1、情景課件。

2、區域活動中,幼兒自由聽賞過歌曲的旋律。

3、創設在遊戲中學習的氛圍。

4、準備雞媽媽頭飾一隻,音帶,錄音機。

四、活動流程

一、引出課題:聽小雞叫,問“誰來了?”幼兒回答,打開課件引出小雞及音樂。

二、看小雞、聽節奏、做動作。

1、引導幼兒看小雞,模仿學做各種小雞的動作,激發幼兒的興趣。

2、引導幼兒欣賞音樂,並學做小小雞。

託班幼兒正處在聽覺感官發展時期,聽覺的發展比其他感官快而需求多,因此對音樂能表示出明顯的情緒反應,這一環節是幼兒的聽覺感受及動作感受,使幼兒對音樂有初步的印象。

五、聽歌曲,講解遊戲規則。

3、教師聽音樂,表演小小雞,讓幼兒模仿。

4、引出雞媽媽。教師表演雞媽媽找小雞。(初步感知遊戲規則)

5、告訴幼兒這是一個音樂遊戲,遊戲是有規則的。(幼兒表演小小雞在草

地上玩耍,做各種動作,雞媽媽來找小雞,按音樂旋律進行遊戲)

六、幼兒遊戲

6、邊聽音樂,邊哼唱歌曲進行遊戲,再次激發幼兒愛小雞的情感,強化遊戲規則,以此來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7、在遊戲中結束本次活動。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五四制,義務教育課程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美麗的校園》。本單元屬於造型·表現和綜合·探索領域。雖然本單元選取的是學生熟悉的校園,但是寫生這種形式對七年級學生來説,還是很陌生很有難度的。本節主要是讓同學對風景畫中的空間表示法——透視,有所認識瞭解,為後面的風景寫生做鋪墊。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基礎不一,有的在國小學習過美術,有的沒上過美術課,總體來説基礎薄弱,興趣也不一。本節課將帶着學生了解風景畫的相關知識,學習透視圖畫法。嘗試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為主要目的,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在教師引導啟發下,運用“欣賞·探究·反思”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促進學生的美感和才能的發展。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視平線,心點,餘點。

2.掌握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畫法。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本課性質及學生特點,展示大量實景圖片和繪畫作品,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注重互動教學法(師生生生組組)的運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學習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繪畫表現能力,增強自信心,提升審美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增強探究意識,感悟獲得新知的快樂。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視平線,平行透視,成角透視規律

難點: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的畫法

六、教具及電教手段

多媒體課件、影像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境:

自然界的物象雖然千姿百態,但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狀態主要就是兩種:一種是平行狀態,一種是成角狀態。提問:觀察下面的幾幅風景圖,你能不能判斷出哪幅是平行,哪幅是成角?

利用學生喜歡的情景引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教師引領總結:若有一個面正朝着我們就是平行,如果一個正面也看不到則是成角。

引出本節課題: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

(二)進行新課

1、自主合作 探究方法

1)、視平線。

平行透視,成角透視不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視平線。什麼是視平線呢?教師出示視平線概念,強調關鍵字:平視時,眼睛高度相等,假設的水平線。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發學生自己思考。同時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美術,從美術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如果在室外寫生,看到的地平線,就是視平線,如天地,天海相接的這條地平線就是視平線。此時,地平線和視平線是同一條。站在教室的後面往前看,這個紅線——視平線,就是畫者眼睛的高度。觀看樓房我們正常視覺也就看到一樓這裏,所以,跟眼睛等高的視平線在這裏。

視平線對畫面有什麼影響?高低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展示相應圖片。

總結:視平線對畫面有支配作用

設計意圖:使學生帶着問題觀看視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理解能力。

2、平行透視

用粉筆盒展示立方體的平行狀態,幫助理解平行透視概念

展示平行透視圖(物體在左側),引導同學觀察,正對着我們的這個平行面可以看成正方形,其它的面如果朝向我們也是正方形,但是現在由於不與我們平行,所以在視覺上產生了變形,觀察一下在平行透視圖中發生了哪些有規律的變化?找一下它們的變化規律?

設計意圖:欣賞圖片直觀形象,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教師引導得出主點:這個消失點叫主點(心點/消失點)

產生透視變化的立方體很有立體感,空間感。

景物空間就是利用透視變形來表現的。

同學們想不想畫出具有空間感的立方體?

下面我們就看一下立方體的平行透視圖畫法,注意觀察繪畫步驟,動畫演示:平行透視畫法步驟

3、成角透視

粉筆盒展示成角透視狀態,

出示成角透視圖,引領觀察成角透視規律。引導出兩個餘點。

成角透視畫法演示

設計意圖: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才能

4、課堂練習:

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畫法

教師巡迴輔導

師生共同進行作業講評:

1)、好的作業

2)、有問題的作業

視時間情況可補充此內容,(教師多媒體課件播放: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注意其中視平線的高低變化,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的規律

5、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對本節知識進行總結。學生總結概括本節知識要點,並鞏固記憶。

設計意圖:及時總結鞏固,學生記憶牢固。

(三)鞏固練習

通過簡單的練習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八、教學反思

本次授課環節完整,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但是,感覺平淡無奇。跟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不夠激烈。整堂課教師還是講的太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偏少,今後還要在授課形式上尋求突破,力主在學生活動中傳達出知識點。體現學生為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認識三角形》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上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未曾探索,本課將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理解任意二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材給我們提供2個例子,例題1提供場景圖讓學生觀察,並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聯繫日常生活説説還在哪裏看到三角形。

通過找和説喚起學生對三角形初步認識的回憶,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題2讓學生任意選三根小棒圍一個三角形,在此活動基礎上我增加了讓學生找出第三邊的長度範圍,這樣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更容易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最後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等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知道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能判斷三條線段的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在學生探索三角形三邊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2.在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後,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探索發現,培養學生小問題大鑽研的精神。

2、在數學中很注重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四、 説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五、説教學過程

1、聯繫生活,提出問題:出示情景圖,找出圖中的三角形。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學生聯繫生活説説見到過的三角形,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生活數學化。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圖形讓學生認識,教師並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國小生好奇、好動,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手腦並用,化抽象為具體,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出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層次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為每組同學準備好的4根小棒(10釐米、8釐米、5釐米、2釐米),任選其中的3根圍一圍。並設計"從中你有什麼發現?"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平台,讓學生在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中去合作、探索和發現。學生在小組的合作與探究中發現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實推翻了學生頭腦中以前的錯誤認知,激起了思維的矛盾,使學生不得不重新認識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這種重新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是小組合作,探究規律;我抓住契機巧妙設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為什麼有的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祕密?提出活動二的要求:給你兩根小棒,一根10釐米,一根8釐米,你還能配多長的小棒和它們組成三角形?兩人合作把小棒的長度量出來,比一比誰配的小棒最短?誰配的小棒最長?課堂上,學生小組的合作交流、形成頭腦風暴,我有充分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多方面的深入瞭解學生的情況,及時點撥。然後組織學生交流,交流時適時運用幾何畫板演示驗證。從而使學生知道第三條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這種初步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二層次,也是學生思維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第三層次是推廣驗證,得出結論。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用語言敍述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把結論寫規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任意"兩字,我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活動一中10釐米、8釐米、2釐米不能圍成三角形,那10釐米和8釐米的和也大於2釐米的,為什麼不能圍成三角形?你認為對於三角形三邊關係,怎樣表達更嚴密?最後學生終於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對"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之間關係的認識得到了深化。這種深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三層次。

3 深化認知,拓展應用。

基礎練習 在線測試,然後實時反饋測試情況。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短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學習5以內的序數》是小班下冊多元能力探索課程數學課中的一課時,內容有一座住着5只小動物的樓房和一幅兔媽媽營救5只兔寶寶的圖片組成。通過訓練第幾層樓房住着那隻小動物和兔媽媽營救兔寶寶的順序,讓幼兒學習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的順序進行點數,初步建立序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的單向序數。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次的活動目標為:

1、認知目標

(1)學習5以內的單向序數,初步建立序數的概念。

(2)學習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的順序進行點數。

2能力目標

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三、説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樓房和兔媽媽營救兔寶寶的掛圖。

2、小狗、小貓、小豬、小猴、小羊的圖片各一張,小兔子不同顏色的圖片各兩張。

3、1—5的數字卡兩套。

四、説活動重難點。

1、重點:學會5以內的單向序數。

2、難點: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點數。

五、説教法

小班孩子的特點主要是直觀形象性,在本次的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觀察、提問,演示等方法。

六、説學法

孩子最大的樂趣是在“玩中學”,要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幼兒在“幫小動物搬新樓”的活動中,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從而輕鬆地掌握序數的概念。

七、説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導入:複習《方位詞》頭在上,腳在下、、、、、

(鞏固幼兒對上下,前後,左右的區別,為觀察樓房從下往上數有5層做鋪墊。)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樓房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啟發幼兒説出這是一座5層樓房的圖片,並粘上1—5的數字,並告訴幼兒粘上數字1的就表示第一層、、、、)

2、引出課題《學習5以內的序數》。

3、教師再次出示住着5只小動物的樓房,引導幼兒説出第幾層住着那隻小動物。

(1)教師將小狗、小貓、小豬、小羊、小猴的圖片擺放在樓房裏。

(2)教師提問:從下往上數,第一層住的是誰?、、、、依次説出每層樓房的小動物。

(讓幼兒學習從下往上的順序進行點數)

4、教師再次出示空樓房,鞏固對序數的認識。

(1)教師:小動物們要搬新家了,請小朋友們看看,搬家以後住在什麼地方?

(2) 教師:(指最下面)這是第幾層?

(引導幼兒明白開始數的這一個就是第一)

(3)依次完成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的數數。

5、動物與樓房對應,(師幼共同幫助小動物搬家,鞏固對序數的認識。)

(1)教師:小貓住第二層。(請一名幼兒上前操作粘上小貓的圖片)

(2)教師:小狗住在小貓的上面,小狗住第幾層?(請一名幼兒上前操作)

(3)依次完成其他小動物與樓層的對應,提問同上。

6、樓房與動物對應,(師幼共同説出小動物搬家以後的位置,加深對序數的認識和理解。)

(1)教師:第一層住的是誰?(啟發幼兒説出)

(2)教師:第三層的下面是第幾層?住的是誰?

(3)依次提問到每個樓層,步驟同上。

7、教師小結:要知道小動物住的位置,可以數一數,數到幾,就是第幾層。

8、操作幼兒用書,並完成練習。(檢測幼兒這節課所學效果)

(1)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從上往下數,一共有幾隻小兔子?這些小兔子分別排在第幾?(啟發幼兒觀察回答)

(2)教師:請小朋友取下數字卡,依序排放在不同小兔子的後面。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5以內的序數,我們數第幾第幾要看是從那邊數起,開始數的那一個就叫第一,數到幾就是第幾。

八、活動延伸

課下我們到室外,讓5個小朋友手拉手排隊,看看全班有幾組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別站在第幾組的第幾個。(讓幼兒觀察自己的位置,説出自己排在第幾。)

小班數學活動:樹葉分類

有幸參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屆雙高課的教學比武活動,在去之前準備了一些零散的經驗,除了業務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學習的態度去的.力爭在比賽的24個小時裏,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與那裏的孩子共享快樂課堂.設計的教案如下:

小班數學活動:樹葉分類

設計理念:

《綱要》中提到:引導幼兒對身邊的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秋天豐富多樣的樹葉給幼兒提供了探索、發現、表達的廣闊空間。幼兒園老師經常帶小朋友開展着撿落葉的活動,這些顏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葉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驚喜和好奇,“老師這是黃樹葉,老師你看這是片樹葉真大呀!”,當小班的孩子們高舉這些落葉向老師訴説的時候,心中就有説不出的激動。設計樹葉分類的科學活動,能夠滿足孩子的探究願望,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認知,盡情暢遊在樹葉多彩的世界裏。

活動目標:

1 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樹媽媽和樹葉寶寶的濃濃親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擾,按黃、綠顏色對樹葉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一顆大樹(樹幹為主),樹葉(大小不等,合計60多片,黃色多些,綠色略少)

幼兒每人一個盒子,裏面放3片樹葉,放在椅子底下。

活動重點: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難點:能排除大小的干擾,按黃、綠顏色對樹葉進行分類。

活動過程:

一、 樹葉寶寶問個好——區別顏色

1、秋天到,秋風吹,小樹葉一片一片落下來。看看,這是什麼顏色的樹葉寶寶?(黑板上拿起一片綠色樹葉)——提問幾名幼兒(綠樹葉寶寶)

2、那和綠樹葉寶寶問個好吧。

3、這是什麼顏色的樹葉寶寶?(黃樹葉寶寶,方法同上)

二、樹葉媽媽找寶寶——鞏固顏色,初步感知分類。

1、你們喜歡樹葉寶寶嗎?那請你們去撿樹葉,聽清楚,每個小朋友輕輕地到這裏(老師指着黑板)撿一片樹葉。(撿好樹葉的小朋友輕輕地回到座位)

2、老師拿一片黃樹葉,問:黃樹葉寶寶在哪裏?黃樹葉寶寶在哪裏?請把黃樹葉寶寶舉起來。

3、老師拿一片綠樹葉,問:綠樹葉寶寶在哪裏?綠樹葉寶寶在哪裏?請把綠樹葉寶寶舉起來。

重複幾次。

三、送樹葉寶寶回家——顏色對應,操作中學習分類。

1、大樹媽媽想念樹葉寶寶了,我們送樹葉寶寶回家吧。(出示顏色標記——綠房子和黃房子,放在大樹的兩邊)

2、請綠樹葉寶寶住綠房子,黃樹葉寶寶住黃房子。(分批擺放樹葉)

3、小結:樹葉寶寶又回到了媽媽身邊,真開心。綠樹葉寶寶住綠房子,黃樹葉寶寶住黃房子,真好。

四、幫助大樹媽媽——在操作中進一步鞏固分類。

1、秋風吹,又有許多樹葉飄落下來,幫助大樹媽媽,給樹葉寶寶按綠色、黃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籃子4個,2個黃色,2個綠色。)

2、每個幼兒椅子底下放一個小盒子,裏面放2—4片樹葉。

3、操作後簡單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五、延伸活動,激發繼續探索的興趣

1、請幼兒按黃、綠兩種顏色排排隊。

2、我們到外面去撿樹葉,找一找還有哪些顏色的樹葉寶寶。

設計意圖:

和樹葉寶寶問個好,使幼兒很快進入角色,並認知綠、黃樹葉寶寶,為下環節做鋪墊。

角色扮演,使幼兒感受濃濃的親情,並初步感知了分類的意義。

通過送回家的遊戲讓幼兒在情境中學習分類,滿足幼兒的需要。

在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顏色的分類。

延伸環節讓幼兒繼續保持對分類活動的興趣和激發研究願望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蜘蛛開店》。

一、(説)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引人入勝有思維價值的童話故事。“藉助提示講故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蜘蛛開店》一課故事情節簡單,一波三折,內容豐富。蜘蛛從“賣口罩”改成“賣圍巾”,再改成“賣襪子”,想的都是“織起來很簡單”;他賣東西的價格,總是“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錢”。蜘蛛思維方式簡單,處事方式簡單,偏偏迎來了三位特殊的顧客,讓他吃盡了苦頭。本課在結構上有反覆的特點。“賣口罩”、“賣圍巾”、“賣襪子”三個部分,故事情節類似,寫法相似。

二、(説)學情:

二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本課的生字教學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但是對於抽象的詞語,學生理解困難的,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生活經驗進行理解。童話故事本身有很強的趣味性,學生願意去讀。但是,由於低段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梳理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順序,搭建講故事的支架。

三、(説)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學情,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教學時要實現如下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準15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蜘蛛開店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

4、能根據示意圖講講這個故事,並能發揮想象,續編故事。

四、(説)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讀懂蜘蛛開店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並能根據示意圖講講這個故事。

五、(説)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能借助拼音讀準文中的生字,讀準“蹲”“頸”“匆”的音,聯繫上下文理解“寂寞”“匆忙”的意思,指導書寫“店”。

2、把課文讀通讀順,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煉出課文的示意圖。

3、指導學生讀出三位顧客的特點,感受蜘蛛思維方式的簡單。

六、(説)教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着教為學服務的原則,我準備採用以下教法。

1、朗讀教學法。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充分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充分地感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多種形式地讀,讀出動物的特點,讀出味道來。

2、啟發想象法。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感知想象。

3、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展開想象,感悟文本。

七、(説)學法:

俗話説,得法者事半功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至關重要。

1、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同桌互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舉一反三。“舉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圖索驥。從扶到放,使學法得到遷移,讓學生觸類旁通。使學生逐漸學會朗讀的技巧。

3、讀、品、悟。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代講,品讀重點語句,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內涵。

八、(説)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目標,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板塊。

板塊一:謎語導航,打開“店”門

這一板塊主要是為了達成目標一中指導“店”字的書寫。

利用謎語導入課題,開門見山,提出課題中的“店”字進行生字教學。檢查字音,交流字形。教師引領,利用PPT啟發學生根據漢字的部件和意思想象識記。在書寫教學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談發現,再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左上半包圍的字“丿”畫要伸展;“口”字在下,要寫得扁。然後教師範寫,學生邊説筆順邊書空。在學生練寫的過程中,指名一位同學上黑板寫。引導學生客觀評議,評出優缺點來。

“書寫密碼”促成長:

1、把字寫正確。★

2、寫準壓線筆。★

3、“丿”畫伸展,小“口”扁扁。★★

學生對照“書寫密碼”進行同桌互評,然後進行二次練寫,得到二度提升的效果。

板塊二:三顧文本,理清“店”名

這一板塊主要針對目標一和目標二設定

(一讀)出示初讀要求,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圈出生字,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標出自然段。

(二讀)整體把握故事的起因,蜘蛛先生為什麼要開店?學習第一自然段。

隨文識字:“蹲”“寂寞”。聯繫“尊敬”的“尊”和“遵守”的“遵”來對比識記“蹲”字;結合上下文和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體會“寂寞”、“無聊”的感覺。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三讀)新課標指出,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學習默讀的能力。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蜘蛛先生先後開了哪些店?遇到了哪些顧客?梳理出課文示意圖,並進行板書,為第二課時根據課文示意圖説故事做鋪墊。

板塊三:認識“店”客,讀出特點

這一板塊主要為達成目標三設定

聚焦描寫蜘蛛想法的句子:

賣什麼呢?就賣口罩吧,因為口罩織起來很簡單。

引導學生找到其他兩處,對比朗讀,引導發現“很簡單”,並進行板書。

接下來,創設情境,分別來到“口罩編織店”“圍巾編織店”“襪子編織店”。關注招牌,指名讀內容,一方面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另一方面,繼續感受蜘蛛思維方式的簡單。

讀出三位顧客的特點是這一板塊的教學重點。教學時,以讀代講。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來讀。2、觀察圖片,啟發想象來讀。如“河馬嘴巴那麼大,口罩好難織啊……”這個句子,就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發揮想象,想象河馬的嘴巴到底有多大,再抓住“那麼大”“好難織啊……”來進行朗讀。然後舉一反三,讓學生觸類旁通,讀出描寫其他動物特點的句子。在指導朗讀描寫蜈蚣的句子時,由於句子較長,教師通過範讀讓學生學習停頓的技巧,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聯繫上下文,讀懂“匆忙”的含義,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內涵,培養朗讀的能力。

在課堂的結尾,留下懸念:蜘蛛到底吃了哪些苦頭?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等待下節課再開啟。

總結部分:

各位評委老師,在國小低段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趣味而又有成效的課堂。所以我在備課的時候努力做到“一課一得”,如這節課就是在整體梳理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三位顧客的特點來朗讀感悟。讓課堂變得簡單,讓學生學得輕鬆。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反思:説課不僅僅是按部就班説出內容,更重要地是傳遞思想。我在説這節課時,想要傳達的就是我個人的教學理念。怎樣教讓學生易於接受;怎樣學讓學生觸類旁通,掌握方法。説課前的學情分析至關重要,因為教為學服務,在基於學情的基礎上,才能以學定教,才能有法有章。低學段的教學內容不能過多,要懂得取捨,抓住一個點,落到實處,做到“一課一得”。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國小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國小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説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説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通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繫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説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説,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説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説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説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進程,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通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進程,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通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一)背景和目標

《電和磁》是教科版科學六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磁現象和電現象的基礎上初步揭示電和磁之間的聯繫的。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

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

2、教材內容特點:

本課是在實驗的基礎上介紹電流的磁場。通過奧斯特實驗和通電線圈的實驗來概括磁場的存在及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探索價值,因此本節內容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電現象和磁現象的有關知識,對磁鐵、磁極、磁性有了初步知識,對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新知識已有了認知基礎。從對磁體周圍的磁場的瞭解到瞭解電流周圍的磁場,學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心理願望,渴望瞭解究竟。

三、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電流可以產生磁性。

過程與方法

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史上發現電產生磁的過程,意識到留意觀察、善於思考品質的重要。

四、教學重、難點:

《電和磁》是科教版六下第三單元第一課時,也是學生第一次感知電和磁的關係,所以在本課堂教學中我把教學目標的重點定位是:如何讓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發生明顯偏轉的實驗討論和操作;教學難點定位是:讓通電導線使指南針發生偏轉實驗的提出、操作和、觀察和思考。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啟發、點撥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六、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導線、指南針、線圈等。

老師準備:電腦、課件等。

七、教學流程設計:

1、情境引入新課,提出問題:

在正式上課前,我設計與學生談話的內容為兩個問題。1是不接觸指南針,你有什麼辦法使指南針的小磁針發生偏轉?2是為什麼會使磁針發生偏轉?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是為了複習磁鐵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之後“分析磁針發生偏轉的原因”這一環節作鋪墊。

2、實驗探究,總結規律:

談話引入:

在100多年前,電與人類的生活是完全無關的,電只用於實驗中。直到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才為人類使用電打開了大門。奧斯特做了什麼實驗?他有什麼發現?我們也來做一做這個實驗好嗎?

1.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磁針偏轉的實驗。

(1)讓學生先組裝一個點亮小燈泡的電路,説説電流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從電池的正極開始,依次流過電路再流回電池的負極)。

(2)簡述奧斯特做的實驗。要求學生用小燈泡電路中的導線來做這個實驗,並示範實驗方法。要求學生觀察:接通電流,有什麼現象;斷開電流,有什麼現象。

(把拉直的導線靠近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流,看到小磁針轉動了,指的方向偏離了南北方向,我們説小磁針偏轉了。斷開電流,小磁針回覆到南北方向位置。)

(3)讓學生多做一會兒實驗,學生可能有更多的發現。如通電導線離磁針遠近不同,磁針的偏轉程度會不同;導線在磁針下方磁針也會偏轉,但方向相反;把導線順着磁針移動,各處都一樣??如果希望學生能有些新的發現,教師可以做一些啟發提示。

(4)提出問題,用什麼辦法使磁針偏轉得多些呢?

拿掉小燈泡,保留開關,安裝短路的電路。提示把一切準備好以後再通電,看到現象後馬上斷開電路。這一點,教學中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

(5)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時要注重培養學生作出解釋的能力。不要簡單地就得出“電生磁”的結論,而要學生把新現象和已有知識聯繫起來説出理由。教師要反覆追問,怎麼就認定是電流產生了磁性,而不是其他什麼原因呢?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過去的經驗,怎樣做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

通過研討,要啟發學生明確認識到,只有鐵或磁鐵才能使小磁針發生偏轉,而導線是銅的,磁針偏轉不可能是導線的原因。接通電流,磁針偏轉;斷開電流,磁針復位,應該是電流產生了磁性。

2.通電線圈使指南針磁針偏轉的實驗。

(1)用導線在手指上繞線圈,簡單方便。也可以用導線在1號電池上繞10圈左右做線圈,那樣會大小統一而且更整齊。

(2)通電線圈產生的磁力比直導線強多了,用線圈靠近指南針,多數情況下指針都會明顯偏轉。教學中無須指導學生怎麼放線圈,而讓學生自己去試,線圈怎麼放指針偏轉角度最大。實驗中,學生説不定會在頭腦中把通電線圈與磁鐵建立某種聯繫。

通過實驗,學生自己會發現:線圈立着放,用線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針,或者把線圈套在指南針上,指針偏轉角度最大。

(3)在檢測一節廢電池有沒有電之前,必須用小燈泡測試廢電池確實不能點亮小燈泡了。

3、課堂小結,總結探究結果,體驗成功。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對於“電和磁”你還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八、板書設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