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説課稿5篇

來源:文書谷 2.27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説課稿5篇

説課稿 篇1

[説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遊戲識字,情感朗讀,發揮想象力,並説出自己所想的內容三個環節,達到了識字、讀文、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説教法、學法]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遊戲中主動識字,是本節課主要的識字手段。讓學生在遊戲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認讀了本課要求掌握的二類字,並培養了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2、願意表現自己,是兒童的共同特徵。因此,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選讀詩歌中自己想讀的小節,達到了情感朗讀的效果。

3、培養低年級學生積極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學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節課中,如“彩虹還像什麼?”“你走過彩虹橋,還希望能看到什麼”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説教學過程]

1、收集資料,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並表達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語文,使學生開闊視野。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彩虹的資料,並相互交流,激發了他們迫切想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2、遊戲識字,情感朗讀。

新改版的教材識字多,難度大,單一的去認,去寫,既枯燥,又沒有效果,所以在教學流程中我始終讓學生在遊戲中充分去青銅自己,能認識哪些字,能讀好哪一節詩歌。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讀文的願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練口語能力。

在第三個教學環節中,仍然是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潛力充分發揮,並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

最後,讓學生在課件中瞭解到更多的有關彩虹的資料,並教學生在課外“人造彩虹”,讓學習大膽嘗試,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從而更樂意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九年義務教育國小美術教材第五冊第十二課《連環畫》一課,本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一個內容。連環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連環畫就與他們相依為伴。連環畫中有趣的故事、誘人的形象,豐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他們,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這節課的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節課,學生通過編故事、畫連環畫,得以培養想象能力、創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學習能力。教材中分別呈現出學生的連環畫作品,其中有自編的連環畫故事內容,也有線描的、有色塊的為師生提供了學習的空間。教材中的文字“研究一下連環畫有什麼特點,有那幾個部分組成”,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總之,教材既呈現出學習的內容,又體現出學習的過程。根據《新課標》第二段中造型。表現的階段目標,結合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分析、創作連環畫作品,瞭解來年緩緩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連環畫的創作能力,語言表達及綜合學習能力。2、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氛圍中,相互交流,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藝術課探究有着極高的熱情,都願意積極參與並動手繪製圖畫,針對學生的特點,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充分利用圖畫不斷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老師展示的實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真正做到面向全體並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既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三、設計思路:

新課標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

本課教學由導入、新授、小結、拓展四個環節組成。

第一環節:導入

先提出讓學生看故事,再出示準備好的手繪連環畫,引起學生興趣,接着提問“老師帶來的這幾幅畫與你們平時畫的畫有什麼不同啊?”學生回答,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採用探究式學習

結合課本探討連環畫表現方法,“同學們欣賞課本上的《哪吒鬧海》、《快樂的一天》、《狐狸和烏鴉》,仔細觀察一下連環畫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不同?”與學生的回答結合,總結出連環畫的多種表現手法。

接着給學生觀看經典的連環畫分小組探究:“一個故事是怎樣變成一本連環畫的?”並給出《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學生動手嘗試繪製。小組派代表講解草圖或是將小組討論的連環畫的創作過程説出來,教師總結分析得出如何創作連環畫。結合學生創作的草圖,利用白板演示解決故事形象在畫面中大小位置的問題。

課件出示繪製連環畫的步驟:

1) 要有腳本(也就是要把準備講述的故事分配好畫面)

2) 設計好形象

3) 確定好表現形式

4) 具體制作

我抓住了國小生具有模仿能力強,有強烈的創作表現慾望的特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去進行學習。

學生在草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學生完成作品後,展示,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哪組的連環畫最好,咱們來評一下,好嗎?這時學生興趣達到高潮,學生各抒己見,既培養了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問題,喚起噓聲探究的意願,使學生及時得到啟發、幫助、獲取學習成功的喜悦。

第三環節:小結

在這節課即將結束時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再次修改。總之,這節課教學效果顯著利用了白板這一現代化的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成了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寓教於樂中圓滿完成,使學生形成了對美術的持久的興趣。

第四環節:拓展

利用拓展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龜兔賽跑》兔子睡覺結果烏龜贏了——堅持和勤奮可以成功,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地,這樣才會取得成功。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學會堅持、學會謙虛,做事不半途而廢,取得更好的成績。

2、談自己童年看連環畫的故事(老師小時候很喜歡看連環畫,

我那時候都管連環畫叫小人書(課件出示)

但是因為不好好保存所以好多很喜歡的連環畫書都找不到了,希望同學們不要向老師這樣,要珍惜現在。)

3、老師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都是這個樣子的(課件出示)但是現在同學卻很少見到這樣的連環畫,同學們看的比較多的是這樣的(出示實物)漫畫書、卡通書,連環畫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這個問題就留給同學們在課下,通過網絡等手段去了解了。

説課稿 篇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敍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課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兩顆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

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整個教學環節主要分為兩步:

一、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點段落,直插重點,深入體會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為下次課突破文章難點,即理解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作好鋪墊、埋下伏筆。

在教學的設計和實際操作中,我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一、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由課內引向課外

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全球化時,學校已經不再是人們接受文化知識的唯一渠道。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善於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讀書,加大學生的閲讀量。而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課外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就是一條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閲讀的有效途徑。它既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增加閲讀量,還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能養成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良好習慣。在《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教學中,文章的難點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感悟樟樹和宋慶齡的相似之處,體會宋慶齡的高貴人品。在教學中如果沒有大量的關於宋慶齡的感性材料的補充是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宋慶齡的相關資料,準備把它用於兩個環節的教學。其一,開課時簡介宋慶齡,讓學生對宋慶齡有大致的瞭解;而大量的材料卻要用於第二課時突破難點時進行交流,只有學生充分了解了宋慶齡的生平事蹟,才能體悟到樟樹與宋慶齡的相似之處,體悟到宋慶齡的高貴人品。在我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當我把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的可貴之處講完後,讓學生談談對樟樹的印象時,一個學生説:“看見樟樹,我彷彿看見了宋慶齡的高貴人格。”雖然學生講的“高貴人格”並不具體,但已觸及到文章的中心,難點不攻自破,不講自明,可見收集資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點,以讀代講,讀中悟情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內容並不複雜,文章層次非常清楚,重點十分突出,這樣的文章非常忌諱繁瑣地分析課文,肢解文本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後,直奔重點的方法。並且,在講授重點內容時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評品,精煉課文內容,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

國小語文課標指出:國小各年級閲讀,都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引導學生步入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營造濃濃的書香氛圍,在充滿書香的氛圍中感悟語言文字,這是一種享受。所謂“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閲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氣跳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情”。初讀感知,精讀體味,品讀昇華層層落實;個人讀,男女生讀,齊讀,教師引讀,形式多樣;輕聲讀,默讀,有感情朗讀,背誦,步步深入。這樣,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引導學生賞析重點,品讀玩味,使學生與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觸發,學生之情與作者之情和諧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界一直以來熱烈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在這堂課中力求體現的一個理念。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在品詞析句、體會表達中體現“二性”的.統一的自然融合。

品詞析句是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感受作者跳動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進行閲讀品味。如:教學“蓬蓬勃勃”時,讓學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體表現了樟樹的蓬蓬勃勃,在學生找到後,告訴學生這就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並且設計了這樣一個句式練習:無論是_______還是_______,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都體現出了樟樹的頑強精神,這樣,讓學生在字詞句的訓練中體會到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寫了什麼、説了什麼,又要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麼寫、怎麼説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感情的。在教學第五自然段的時候,當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樟樹的高貴品質後,設問:這一段是寫樟樹的可貴之處,為什麼前邊又要寫其他的樹呢?讓學生體會出對比寫法的好處,再組織男女生對比朗讀,再次昇華了對樟樹的崇敬之情。至此,“言”與“意”得到了和諧統一。

2、 在語言實踐中,追求“二性”和諧統一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課堂中,語文實踐應主要落在言語實踐上。言語實踐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創造,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在學生已對樟樹的形象、品質有了充分的認識之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筆:此時此刻,在你的腦海裏,這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在學生説了之後再讓他們寫下來。在十分鐘左右的討論、練筆中,學生的語言充滿了智慧的靈光,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這樣的表達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在“言”的運用過程中滲透着“意”的薰陶,在“意”的體驗過程中落實了“言”的訓練,進而達到“言”“意”和諧統一的目的。

當這堂課教學下來,靜思默想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學中還存在着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反思: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流程過快,有點一閃而過的感覺。預設中我也考慮過在自由讀後指名讀,進行正音的環節,但教學時我覺察到該班學生基礎較好,語音標準,預習充分,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其實現在細想,由於是借班上課,不瞭解學生狀況,這樣做是否照顧到了差生,他們是否也能跟上教學節奏呢?

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在教學中,雖然我採取了不同形式的“讀”,但學生似乎還是入不了“境”,沒有達到最佳的朗讀效果。現在細想,主要還是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巧妙。例如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當學生朗讀樟樹的“蓬蓬勃勃”氣勢不夠時,教師可進行範讀,讀後再問問學生:“你覺得老師哪些地方讀得好?”然後再讓學生練讀,相信效果會更好。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於**中學。

我説課的內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節第二課時內容《弧度制》。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教材分析:

⒈內容要求:

①新課程標準對於《弧度制》的要求是“瞭解弧度制的概念,能進行弧度與角度的互化”。

②實際上大學聯考對弧度制的考察類似於不等式與幾何,也許沒出現弧度制的'單獨題目,但實際上在其他題目中已經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説對它的考察傾向於計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節課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完本節課後,將在角的集合與實數集之間建立一一對應關係,實際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了一一對應關係,但由於弧度制的單位與實數單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給研究問題帶來方便。

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進行弧度與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關公式;

能力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置了三個探究,通過這三次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也是通過上述三次探究使學生體驗主動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

⒊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即知識目標,這裏不再重複;

難點:1弧度角定義的合理性。

二、教法與學法:

⒈學情分析:

一方面,學生已經學習過角度制定義;

加之教材內容編排上由淺到深、層層遞進,因此本節課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⑴分組教學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6人左右以便於學生自主探究;

⑵運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層層遞進的設置一些問題, 逐漸的將學生引入到教學之中,進而獲取問題的答案;

具體到本節課中,可體現為:三次提出問題,學生三次探究,解決三個問題這樣一個流程。

以下解釋兩個三次(即三、教學過程)

那麼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下,教師的作用就變得少而精了,教師作用之一是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用之二是協助學生完成問題;作用三是對各小組探究的結果進行整理。

四:板書設計:

目前我校的教學設備是電子白板,電子白板與課件可以兼容,就

是説可以在白板上進行批註,即使是這樣,我也計劃將課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結合大一塊使用,這樣效果會更好。

五、 教學反思:

對本節課教學效果的預測,學生在探究1中可能會出現問題: ⑴習慣於灌輸式教學的學生能否質疑1弧度角定義的合理性; ⑵發現這個問題後能否解決;

因此教師在此方面應做充分準備。

以上就是我這次説課的內容,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分析

《繁忙的大街》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14課內容。本課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及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通過看看、聽聽、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繁忙的交通景象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現代的城市隨着生活的進步,交通愈來愈繁忙,讓學生學習本課,既可以讓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注意遵守交通規則,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進行有主題的想象、創作、表演或演示,採用多種手段進行造型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2、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採用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法進行造型活動。

3、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材料,通過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段進行作品創作。

教學難點:大膽想象,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各種車的圖片、一張簡單街道圖、剪刀、膠水等。

學生:水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

五、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對老師交給的任務非常熱心,努力表現,不甘落後。但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挑戰授課的老師,沒有生動的教學無法把他們吸引過來,而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一年級的學生觀察力較弱,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設計遊戲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師生互動,讓學生在理想的環境中體驗與學習。

3、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4、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七、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馬路上車來車往的視頻。 提問:“這是哪裏的情景?什麼多?”

學生活動:視頻吸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學生學習積極,回答出馬路上車多人多、交通繁忙的特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充滿期待。

·教師活動:讓學生説説馬路上的所見所聞。揭示課題《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踴躍回答對交通的認識及所感所想。

設計意圖: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

(二)實施階段

·教師活動: 出示各種各樣的道路和汽車圖片。在黑板上張貼各種車的圖片。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察,積極交流所見所想。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開展“聽一聽、猜一猜、學一學”遊戲活動:播放各種車的聲音,讓學生猜一猜都是什麼車?你能模仿哪些車的聲音?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參與遊戲活動,模仿惟妙惟肖,充滿童趣。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自主表現能力。

·教師活動:出示簡單的街道圖,街道上有幾條馬路。師:“這條馬路太冷清了,你能想辦法讓它熱鬧起來嗎?”

學生活動: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想到可以增加一些汽車和人。動手實踐:將車和人物的圖片張貼在街道圖上。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提問:今天我們要來完成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畫,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表現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動腦,踴躍交流回答。教師適時引導總結出可以用畫、撕、剪、拼貼等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交流及教師的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進行造型活動可以用多種方法。

·教師活動:教師示範作畫。先畫寬闊的街道和馬路,再用畫筆畫出各種交通工具,撕下或剪下張貼在馬路上,有時間還可以畫些風景。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看教師作畫的全過程,可以自主提問,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別人創作的過程及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

·教師活動:提出作業要求:大膽地想象、創作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圖畫。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

設計意圖:學生在充滿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作,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小組合作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評價階段

·教師活動:展示學生作業,出示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評價表的內容進行自評、互評。

設計意圖:學生互評或自評,不但能夠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能從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和學習方法。

(四)拓展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兒歌《紅眼睛 綠眼睛》。“紅燈紅,紅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停一停;綠燈綠,綠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向前進,車子向前進!”

學生活動:學生聽一聽、唱一唱,自由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還可以小組合作進行律動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對學生進行交通法規教育,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孩子。

五、學生繪畫製作,老師指導。

六、學生自評、互評。

七、課後拓展

讓學生通過想像自己設計未來的道路和汽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