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來源:文書谷 7.45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總5篇

説課稿 篇1

《清平樂·村居》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媪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温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悦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根據這首詞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嘗試進行入情入境的品詞、寫詞。

基於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意思,感悟不同詞的意境。

國小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説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索的品質。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結構:

一、揭題導入

先讓學生背誦最近剛學過的古詩《鹿寨》和《竹裏館》,再引導發現這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描寫了農村的自然風光。然後出示今天的課題,接着明確清平樂是詞牌名,同時瞭解由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的演變。最後簡介作者。

二、學習生字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一遍,然後範寫生字,學生書空。最後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詞相互交流。

三、練習朗讀

先指名讀課文,評議是否正確、流利,重點糾正“樂”和“剝”的讀音。再指名讀,指出缺乏感情後聽錄音或範讀。接下來重點讓各小組自由讀詞,並告知每組選出一名代表準備在全班交流。

最後分為兩個階段評析朗讀情況,評議是否讀出了古詩文的韻味。

四、體會意境

首先提醒學生假如能一邊讀一邊想想畫面會讀得更好,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並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畫面。這樣在説畫面的同時,學生已加深了對每句詞的理解。最後出示畫面,引導背誦。

五、總結深化

先讓學生小結學法:讀句子,想畫面。再出示兩句詞——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六月虹橋漲欲流,荷花荷葉幾時秋。看看能否通過讀和想,體會其意境。然後指名説説自己的體會並指導讀出感情。接着出示圖畫試作詞,並作提示提示:先找準有代表性的人或動植物,再抓住各自特點。另外不必像詩那麼工整。最後各小組彙報交流。

六、佈置作業

對比閲讀另兩首《村居》,找出與《清平樂村居》的不同之處。一方面鞏固掌握本首詞,一方面進一步體會詩與詞在表達方法上的區別。

草長鶯飛二月天,水繞陂田竹繞籬,

拂堤楊柳醉春煙。榆錢落盡槿花稀。

兒童散學歸來早,夕陽牛背無人卧,

忙趁東風放紙鳶。帶得寒鴉兩兩歸。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高中數學必修4第一章第七節的內容.它前承正弦餘弦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後啟正切函數的誘導公式問題.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能借助單位圓理解任意角的正切函數的定義.(2)能畫出y=tanx的圖像.(3)掌握正切線的基本性質.(4)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學會應用類比推理與數形結合的思想處理問題.

過程與方法:類比正、餘弦函數的概念,引入正切函數的概念;讓學生通過類比,聯繫正弦函數圖像的作法,通過單位圓中的有向線段得到正切函數的圖像;能學以致用,結合圖像分析得到正切函數的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同學們對正切函數的概念有一定的體會;會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建立數形結合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團隊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和處理的方法

重點:正切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其理論依據是任意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都是緊密相連的,都是研究的重點對象.對於正切函數來説由於定義域的不連續性導致了圖像的間斷性.所以要正確探索出圖像和性質.處理方法是類比正餘弦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研究.

難點:畫正切函數的圖像.依據是正切線能準確畫正切函數的圖像,但不實用,在應用時一定要學會畫簡圖.在難點的處理上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畫出特殊角的正切線並平移到直角座標系中,讓學生體會圖像與X軸的交點,再利用定義域找到圖像間斷處的漸近線(用虛線),然後找到一個週期內的幾個特殊點,利用週期性畫出其它區間的圖像.

二、學情分析(説學法)

學生已經有了研究正弦餘弦函數圖像和性質的經驗,這種經驗完全可以遷移到對正切函數圖像和性質的研究中,在心理上也具備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學和與他人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重難點的地方給予提示和幫助即可.

三、教學策略(説教法)

(一)教學手段

一般對於三角函數性質的研究總是先作圖像,再通過圖像來獲得對函數性質的直觀認識,然後再從代數的角度對性質進行嚴格的表述.所以對正切函數仍然採用了這樣的方法.先根據已有的知識(類比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來研究正切函數的圖像,然後再根據圖像來研究性質.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提供研究數學的直觀視角,在圖像的引導下可以更加有效地研究性質,加入感性思維的成分,並使數形結合的思想體現的更加全面.

(二)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中利用課前佈置預習任務,課中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為重點和難點知識留下充分的`學習時間.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自主探究教學法.在學生課前看書、獨立完成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的基礎上,在教師課前瞭解學生學情的前提下,讓一部分學生回答提出的問題,其他學生進行質疑討論,教師對學生的質疑點進行解釋,最後老師再進行點評和補充.

四、教學流程

(一)複習回顧: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

利用單位圓中的正弦線作出正弦函數的圖像.

(二)自主探究:

1.正切函數的定義

請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本35頁7.1的內容,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正切函數的定義及定義域。

(2)正切函數值在每個象限的符號。

(3)什麼是正切線?怎樣作?

(4)正切函數是周期函數嗎?如果是,週期與最小正週期分別是多少?

分組討論後解答這幾個問題。

通過學生自學探究,由學生自己把正切函數的定義以及相關問題,討論並回答出來,教師對學生的一些知識疑惑點進行幫助提示.

2.正切函數的圖像

讓學生類比正弦函數圖像的畫法自己嘗試畫出正切函數的圖像,對學生畫出的正切函數圖像進行點評.以鼓勵為主然後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可以畫出整個定義域內的正切函數圖像.

3.正切函數的性質

通過多媒體展示,用平移正切線的方法,準確的畫出正切函數的圖像,並讓學生看着圖像再直觀的理解性質.

(三)例題展示

例1 求函數 《正切函數的定義、圖像與性質》説課稿 的定義域.

設計意圖:讓學生會進行整體代換問題,加強對正切函數定義域的理解.

例2 利用正切函數圖像求滿足條件的角的範圍.

設計意圖:強調學生要學會利用圖像來做題,注意區間的開閉問題.

(四)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先總結然後老師補充.

(五)思考問題:

1.正切函數是整個定義域上的增函數嗎?為什麼?

2.正切函數會不會在某一區間內是減函數?為什麼?

五、作業佈置

完成相應的課後作業.

六、設計説明

1.板書説明:側黑板留給學生展示,前黑板用來展示多媒體.

2.時間分配:(一) 五分鐘(二)六分鐘1.十分鐘2.十二分鐘3.五分鐘

(三)五分鐘(四)一分鐘(五)一分鐘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選自蘇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 “圓的周長”概念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圓周長的計算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的鋪墊,更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圓錐這樣的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它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根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為:

1.知道圓周長含義,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2.經歷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養成主動發現,主動研究的學習習慣.

4.受到事物相互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圓周率學習,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經歷圓周長公式的 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對圓周率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使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這一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突出兩點,一是讓學生主動經歷數學結論的猜想動手操作,實踐驗證以及表述的過程;二是對學生放手,還學生自主的空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的始終。

具體我做如下設計:

1. 對新課的導入,我採用以舊知引新知的知識建樓法,首先讓學生説説對圓有了哪些認識,然後接着問學生,你還想學習圓的哪些知識?導入設計簡潔開放,體現“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無論是舊知識的回顧,還是新問題的提煉,都立足於學生的自主表達,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慾望,引發學生對本課探索主題的個性化遐想。

2. 對於圓的周長概念的教學,首先以以前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為基礎,讓學生在用手比劃後用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再對圓的周長做同樣的比劃觸摸而後進行理解和表達。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3. 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這一內容,我安排了兩個環節。一是直觀的測量圓的周長,通過讓學生想一想,看課件演示知道用繩子纏繞或滾動法可以量出圓的周長,緊接着又出示了地球的圖片,讓學生想想看能否用剛才的方法量出地球赤道一週的長度。這顯然是無法操作的,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評價,使學生辯證性地感受到了“纏繞”、“滾動”方法的侷限性,引發其探索“計算公式”的積極性,為深入研究圓周長的計算問題作好了“心理”鋪墊。因為這樣的矛盾,反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4. 探究圓周長計算公式,在這一內容中,探究圓周率,理解圓周率是個難點,因此我設計讓學生分組合作,通過測量後再計算,然後再相互討論交流,互相説一説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最後再在整個班級內交流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這兩次操作活動,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機會。第一次活動為測量,其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周長與直徑之間的正向關係,重點解決“周長與什麼有關”的問題;第二次活動為計算,其目的則是讓學生髮現周長與直徑之間固定的倍數關係,重點解決“周長與直徑有怎樣的實質關係”的問題。兩次研究活動既各自為營,相對獨立,又層層遞進,一氣呵成,使學生的探索過程開放而紮實。再和上學生的表達與老師的引導,學生應該很容易明確圓周率是一個固定的數,它表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也就是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

5. 圓周率認識的最傑出的貢獻者,中國偉大的數學加和天文學家祖沖之,是數學課堂上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 典型。此意義的突出,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6. 解決好了圓周率的問題,其實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7. 接下來是對我們所探究結果的運用,即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來求圓的`周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練習的設置上,我注重適量與適度,梯形上升的原則,適量即練習的量既要照顧到大多數同學所能接受和完成的量,又要考慮到優秀學生所需求的量。適度即是儘量既能讓後進生學到屬於自己的知識,又能滿足優秀學生的吃飽慾望。在練習方式上,既有必做題,又有選做題,既有統一練習題,又有分組練習題;既有以本為本的基礎知識鞏固,也有拓寬延伸的挑戰。

在做題方式上,學生時學習的主人,教師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具體如下,第一個練習的設置是兩個圓形的出示,一個已知圓的半徑求周長,一個已知圓的直徑求周長,直觀性強。接下來的練習,我設置了四題,實行分組練習,只不過條件的出示由一開始的圓形圖案變成了字母表達。再接下來是兩道生活中的求周長的實際問題,鍛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再緊接着的就是提高訓練,一個難點設置即求半圓的周長和組合圖形的周長,由於難度教大,所以這一內容我採取讓讓學生先看,後用手比劃理解然後説想法,最後再解答的方式;最後是兩道選做題,提優訓練,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

8. 知識都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連,因此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設置了已知道圓的周長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延伸提示,以及與前面相呼應的求赤道周長的課外的拓展。這樣的設置,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知識鏈,同時又能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教給學生如何去自己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9. 最後以讓學生回顧一節課的收穫作為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所學內容,總結學習方法,獲得情感態度等體驗,依然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總而言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做到以學生為根本,引導學生主動學,積極探索,在人文的環境中學有所得,究有所獲!

説課稿 篇4

《家,温馨的港灣》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第七課相親相愛一家人的第一節。本課的主要內容以“愛家庭”為中心,由“我有一個温馨的家”和“不忘父母養育恩”兩個層次構成,知識點比較簡單: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

課前,我調查了幾個同學:

你知道要孝敬父母嗎?知道。

你知道怎樣孝敬父母嗎?知道。

你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了嗎?沒有。

為什麼有了認知,卻沒有出現相應的行為?認知與行為脱節了。

人的道德行為的發生受情感的引發和調節,因此要轉變一個人的行為,就必須先轉變他的情感,正是道德情感的缺失,使得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相脱節。

道德情感是什麼?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係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直白一點,道德情感即心理體驗。要想讓學生養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一定要讓學生去感受、關注、去參與、去體驗。

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激發學生熱愛家庭、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作為首要的目標。

道德情感的形成機制是什麼?怎樣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這裏面恐怕有很大的學問。我僅從心理學角度,結合自己的這堂課,談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道德情感的形成

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從低到高一般有以下四種水平層次:

1.接受。接受是指學生對情境刺激予以配合及投入的反應,它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引起對相關內容的注意。

2.移情。移情是位於他人的立場和關係上體驗他人的情感狀態而引發自己與之一致性的情感。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將心比心。

3.確信。確信是指學生在接受與移情的基礎上,對某一感知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後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認可的一種情感體驗。

4.內化。內化是指學生在確信的基礎上,將事物的價值觀、信念予以理性處理,提升到一個系統的層次,以此來指導自身行為。

二、怎樣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一)、以境育情,接受情感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發相應的情感。如,參加婚禮時,我們情不自禁的高興;遇到悲傷的事情,我們會不自覺的心情沉重。情境不同,情緒不同。

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可利用圖片、錄音、錄像、表演,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以撥動學生心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需要和學生在一種温馨的氛圍裏共同分享、共同成長,歌曲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我選擇了《我愛我家》這首歌導入新課,歌中稚嫩的童聲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悠揚的旋律給人一種輕鬆、温馨的感覺,創設出寬鬆、愉快的氛圍,符合本節課的感情基調。

温馨照片的直觀展示,能夠讓學生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家人,聯想到家的温馨,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

在第一框“我有一個温馨的家”的學習中,第一個環節是學生展示家庭照,感受家的温馨。

另外,我也準備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萬一學生沒有敢展示的,自己可以拋磚引玉;

如果學生踴躍展示了,自己還有沒有展示的必要呢?有。

為什麼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照片呢?

(二)、以情育情,將心比心

教師的真情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氛圍的營造,主要依靠教師的情感投入和人格魅力、多媒體的視聽感官刺激以及羣體間的移情感染,其中教師的情感投入起着主導作用。教師情感投入的多,情緒氛圍營造的就好,就越能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老師自己曝光自己也算是一種情感投入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對老師的事情非常感興趣,小到老師的穿衣打扮,興趣愛好;大到老師的言談舉止、性格脾氣,都會成為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老師小時候的照片可以讓最不愛學習的學生瞪大了眼睛:“啊,原來老師小時候是這個樣子的!真好玩!”,這有利於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當我介紹完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用顫抖的語言表達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時,學生們不約而同的為我鼓起了掌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想在此時此刻,這種通過文字媒介傳遞的真情在教學中起了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使師生之情融合在一起,我感覺孩子們的心和我離得很近很近,我想,孩子們也會有這種感覺吧!

這就為為第二框吐露真情,暢談父母養育恩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設計教學方法。

在學習第二框“不忘父母養育恩”時,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一段音樂,隨着輕柔的音樂,敞開心扉,説一説父母是怎樣關愛自己的',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麼?感受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從而理解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在其他班講這節課的時候,我沒有讓學生閉上眼睛,也沒有播放背景音樂,而是讓他們想好了之後,自願回答。結果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願意起來回答。

後來,我就反思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最終找到了一個原因:沒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國小生的眼裏,老師就是權威,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獲得老師的表揚與認可,可是在八年級學生眼裏,老師已不再是權威,與老師相比,他們更願意獲得同輩羣體的承認和讚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七年級有一個學生沒完成作業,老師問:“你的作業呢?”,他回答:“忘在家裏了”“老師,他撒謊,作業在他抽屜裏,還沒寫完呢”同桌馬上從他桌洞裏把作業翻了出來。但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九年級,估計同桌打死他也不會告訴老師。這就是學生心理微妙的變化。

各種各樣的顧慮使得沒有人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説出自己內心的小祕密。萬一自己的小祕密説出來被同學嘲笑怎麼辦?被人嗤之以鼻怎麼辦?被人看不起怎麼辦?雖然,每個人心中都銘記着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但又有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使自己在説與不説之間徘徊猶豫。

如何讓學生打消顧慮、敞開心扉,説出自己內心珍藏的祕密呢?我想到了心理諮詢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冥想法”。

所謂冥想就是放鬆及集中精神的過程。

冥想能夠讓人的身心放鬆,能夠清除腦子裏所有分散精神的東西,不讓大腦出現太多的雜念、顧慮;能夠讓人放下原有的心理戒備,只注意目前的任務指向。催眠就是利用了冥想的有關原理。

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緩緩的音樂,拋卻原有的顧慮、雜念,專心回想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同學情不自禁留下了淚水。

這提醒我們,教學方法的設計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符合學生的學情。

(四)、小組討論,正反對比,確認情感

在第二個環節中同學們總結出了孝敬父母的很多方法,樹立了正面榜樣。

但中學生追求個性、自由,有時又很任性,傷害了父母自己卻毫無察覺,甚至覺得問心無愧。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板塊:反思自我,通過播放著名演講大師鄒越富有震撼力的演講,引導學生從反面反思自我,聯想到自己對待父母的不足之處。正反對比,相信學生對於孝敬父母這個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五)、心意卡片,內化情感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孝敬父母的強烈願望,讓學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寫下來,能夠形成比較系統的認識,更好的指導自己的行為。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電磁鐵》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中的第3課,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本人因勢利導,讓在學生經歷電磁鐵的製作並進行磁力大小是否與線圈圈數有關的猜測與探究實驗,這不但適合學生心理需要和認知水平,而且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方面:

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方面:

1.認識電磁鐵。

2.製作鐵釘電磁鐵。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培養學生將“樂做”與“樂思”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創新感興趣。

2.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養成認真細緻、合作進行研究的品質。

三、教學重難點:

此外,本人通過研究教材,並結合科學實驗探究課的特點,特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定位在以下三方面: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知道電磁鐵是用絕緣導線繞在鐵芯上製成,通電時有吸鐵的本領。

2.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製作電磁鐵的過程,掌握簡易電磁鐵的製作方法。

3.對“短路”的認識。

四、教學設計的理念

(1)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師只做簡練的引導,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探究目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科學驗證,從而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科學實驗的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在活動中,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現象產生問題,再由問題進行大膽的假設,併合理地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在整個活動中,老師適時的指導與提示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朝着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向進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3)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

學生對磁鐵可能不陌生,但對電磁鐵卻是第一次接觸到,對電磁鐵能像磁鐵一樣把大頭針吸起來,學生一定感到好奇,在探究吸起大頭針數量的多少的過程中,學生心中存有疑問:到底電磁鐵能吸起多少大頭針呢?我想,在實驗過程中,數大頭針的數量可能是學生最感興趣、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活動,因為在數大頭針的過程中,他們心中充滿着好奇,充滿着期待!

四、教學方法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本課始終以探究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探究活動,通過試驗驗證假設,進而行科學研究,體驗感悟,形成尊重實驗數據,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引導為主,幫助學生完善各個探究環節,輔助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指導學生改正實驗操作中做得不當的地方,提醒學生注意在實驗過程中易發生誤差或危險的細節。從而讓學生正確地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大膽交流,樂於合作的科學習慣,而且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會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五、學習方法

整堂課,我重視學生的實驗探究過程,我在課前充分準備材料,課堂上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教學中,我着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小組合作交流

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嘗試成員之間的交往合作,學會傾聽、質疑,相互接納,通過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知識經驗,糾正本組成員在操作中的誤差,並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理解別人的想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一堂課的探究效率。

2.親歷探究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能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大膽猜想,實際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一個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

六: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問題

課堂伊始,通過演示及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本節課的探究中,這樣引出的問題是真實的問題,是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二)、大膽猜想,充分假設

假設很重要,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但假設不是空想,而是有道理的猜想。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作出科學的假設,老師注意提醒學生,從電磁鐵的構成、電磁鐵的磁性是怎樣產生的這兩方面來猜想,這樣,就保證了學生的科學探究朝着更有效的方向進行。

(三)實驗驗證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2.各組彙報實驗情況。

3.總結髮現。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意在讓學生經歷探究的全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在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做好成員分工,並適時進行一些細節性提示和指導,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究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此外,在交流彙報時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表達實驗中的發現,自己通過實驗得出“線

圈多磁力大,線圈少磁力小”的結論,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的形成。

(四)、總結延伸、生活運用

1.教師小結

2.拓展應用

電磁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出示圖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