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5篇

來源:文書谷 1.5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華】説課稿範文錦集5篇

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吃蟲草》,它是人美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二課的內容,屬於“造型·表現”領域。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要求: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設計、作業設計、板書設計七個方面來説。

一、教材分析

本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話題”,它向我們介紹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蟲草,這種植物對學生來講既陌生又親切,富有強烈的吸引力,符合此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從教學內容來説它觸及到自然科學等方方面面知識,都是學生的興趣點,通過這種植物我們可以盡情的去了解自然界的美妙。教材中的作品範例典型而精美,接近學生實際的創作水平,能拉近學生與吃蟲草的距離,有感染力和示範性。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對想象畫的創作有一定的認識,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但學生對吃蟲草比較陌生,針對這一點, 我採用多媒體教學來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疑點,激活學生的內在潛力, 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氣氛中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現造型美,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目標

1、通過視頻瞭解吃蟲草的種類及捕蟲特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熱愛科學的情感。

2、通過觀察、表演瞭解吃蟲草的特點,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創作興趣。

3、通過想象能夠運用學過的繪畫方法創作出形狀奇特、色彩鮮豔的吃蟲草作品。

四、評價任務

任務一:欣賞視頻,認識吃蟲草的種類及捕蟲特點。

任務二: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吃蟲草的奧妙,用語言表達造型美。

任務三:欣賞學生作品,用不同的表現方法繪畫心中的吃蟲草。

五、教學過程

分為五個環節:

1、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由故事“一隻蟲子和一棵草相遇了,它們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導入,再讓學生觀看“動態視頻”讓學生認識吃蟲草的生活環境,瞭解吃蟲草的捕蟲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設計意圖:用故事導入,吸引學生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看視頻,從而走進吃蟲草的世界)

2、情趣教學,激發想象。

環節一:欣賞圖片,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吃蟲草如何吸引蟲子?

(設計意圖:在欣賞中,讓學生暢所欲言,理解吃蟲草的特點,解決問題吃蟲草是靠外形的奇特、色彩的鮮豔、氣味的芳香來吸引蟲子,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環節二:用小手做成捕蠅草,體驗捕蟲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玩中感受捕蠅草捕捉蟲子的過程,從而讓學生理解捕蟲器的重要性,造型上更要吸引蟲子)

環節三:假如你是一顆吃蟲草,你準備用什麼方法捕捉蟲子?

(設計意圖:再次暢所欲言,讓學生去想象吃蟲草的外形、色彩,並能用語言表述)

3、深入探究,嘗試創作。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學生作業,引導學生用多種表現方法來創作)

4、展示作業,評價交流。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到展示台展示作品,再找學生來説自己的畫,然後請一學生來評別人的畫,最後請沒有貼上來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畫。

(設計意圖:在展示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這也是體現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5、拓展延伸,課堂總結。

看到大家又為大自然增添了那麼多樣子各異的吃蟲草,老師也十分高興。課後希望同學們能與家人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吃蟲草”的故事,更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研製培育出更多的滅蟲植物,為人類創造出潔淨健康的生活環境。

(設計意圖:總結中首先肯定學生的成果,再提出新的要求)

六、作業設計

要求:1、吃蟲器要新奇獨特,輪廓要清晰,畫面要飽滿,有疏密變化。

2、添畫草梗、葉梗、葉子、小蟲等,要變化形狀。

3、色彩要豐富鮮豔,盡最大可能來吸引小蟲。

七、板書設計

吃 蟲 草

展示台 外形 奇特

色彩 鮮豔

氣味 芳香

説課稿 篇2

我執教的是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文記敍的是一位老婦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獲取所得,使乞丐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從而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敍述故事,主要寫了婦人幫助過的兩個不同的乞丐。一個是獨臂乞丐,當婦人讓他搬磚掙20元時,開始他很生氣,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可憐的殘疾人了,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只能靠別人的施捨生活。後來婦人的做法感染了獨臂乞丐,他辛苦的搬完磚後,明白了自己也是可以靠勞動生活,也是有尊嚴的,從而靠勞動變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董事長。另一位乞丐是一位雙臂健全的乞丐,他雖然有勞動能力,但他寧可不要20元錢也不肯搬磚,因為他覺得靠勞動掙錢不如乞討來得容易。兩個乞丐從外形到內心到做法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在故事的每一個環節中都隱含着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確需要下一番工夫去思考探究。要理解這樣一篇情節複雜的故事,並悟出文章的中心,對生活閲歷較淺的四年級的孩子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備課中反覆鑽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文的中心,找出了本文的一個主要的矛盾點加以突破。並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思路。

教學目標:

1、學會認讀本課17個生字;會寫11生字。

2、聯繫上下文理解“慷慨”、“鄙夷”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孩子、雙臂健全的乞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課時)。

3、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進一步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鍛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4、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才能有尊嚴的道理。

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因為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學生已對“尊嚴”有了初步的瞭解,另外我班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預習能力,他們能通過預習,自學生字,積累對自己有用的詞語句子,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初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採用檢查預習的方法導入新課。設計了課題中的“他”指的是誰?誰為了他的尊嚴?圍繞着“婦人”和“乞丐”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幾個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初步的感知課文,而且調動了學生預習學習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明白要課堂上有精彩的表現,課前的預習十分重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

二、質疑問難,主動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備課中我首先設計了請學生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問題,學生一邊發問,我隨手將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自主選擇想研究的問題。這樣做是因為我班學生有這個實力,在平常的閲讀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想,及時提出問題讓全班討論,學生們都以自己的問題能引起大家的爭論為自豪。因此學生已具有了在讀書中邊讀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而且提出的問題比較有討論的價值,也比較集中。這樣做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真正做到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説課稿 篇3

大家好!我是xx幼兒園的教師xxx,今天我説的教育活動是大班韻律活動《啄木鳥》。

【設計意圖】

這是一首三段體式的意大利民歌,樂曲節奏鮮明、形象具體、特點明顯、結構易於區分。A段樂曲節奏平穩,猶如啄木鳥在為生病的大樹檢查身體;B段音樂節奏跳躍,彷彿啄木鳥在“篤篤篤”地為大樹捉蟲;C段音樂優美流暢,可理解為啄木鳥為大樹治好病,圍繞大樹歡快地跳舞。《綱要》中明確提出:應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自由與教育內容相適應的環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現自己的體驗。所以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渠道,運用直觀教具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讓幼兒感受和欣賞音樂,選擇聽覺(耳聽音樂)、視覺(眼看圖譜)、運動覺(創編動作)同步開放的參與方式,使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樂曲的內涵及旋律的美,同時激發幼兒愛護關心他人的情感,體會幫助別人的樂趣,體驗與同伴合作表演的快樂。

【説活動目標】

《綱要》在目標定位上注重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兒真正地喜歡藝術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獨特價值。韻律活動是幼兒園音樂藝術表現中最通俗、最普及、最易於幼兒理解和喜愛、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從三個方面設計了本次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能感知樂曲的三段體結構。

2.能力方面:能用肢體動作表現樂曲的內容。

3.情感方面:體驗與同伴合作表演的樂趣。

【説重點和難點】

1.活動重點:能感知樂曲的三段體結構。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和方式來感受樂曲的不同節奏,如:A段想象啄木鳥給大樹檢查身體的動作;B段做啄木鳥捉蟲的動作;C段則是大樹恢復健康,快樂跳舞的動作,這樣既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又使幼兒明顯的區分三段音樂的不同,非常容易的理解了樂曲的三段體結構。

2.活動難點:學習跳音。對於難點的處理則是運用了圖譜,用三個樹洞幫助孩子理解跳音,加上動作和模仿捉蟲的聲音,孩子可以很快找到跳音的位置。

【説教法、學法】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我採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如:體驗法、電教演示法、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情景教學法等一系列方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從而對韻律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通過以上使用的教法為依據,在學法指導中本着“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遵循了“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使幼兒在體驗樂曲美的同時,達到藝術性、教育性、愉悦性的和諧統一。

【説活動準備】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孩子們由於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使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複雜的音樂材料。這時,圖譜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圖譜的運用是一種視覺參與。它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內容和旋律風格,同時,又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等等,讓孩子主動愉快的學習,讓孩子們的音樂活動不再枯燥,也讓老師們的教學方法不再單調。同時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還製作了精美的PPT課件。

所做準備工作如下:

物質準備:PPT課件、音樂CD、教學圖譜、啄木鳥、大樹的頭飾。

經驗準備:課前進行過有關於樹木生病了該怎麼辦的問題討論。

空間準備:活動前將幼兒的位置擺成半圓形。

【説教學過程】

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目標和教材,我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 .談話導題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來了?(出示啄木鳥和圖譜)它還帶來一首好聽的樂曲,請小朋友聽…(欣賞音樂)

【創設情景,談話導題,激發幼兒完整欣賞樂曲的興趣。】

2.完整欣賞

(1)完整欣賞樂曲,初步感受樂曲的旋律。

教師:聽了這首曲子,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啄木鳥醫生好像在幹什麼?

(2)教師播放PPT課件,講述故事《蘋果樹找醫生》為幼兒理解樂曲做好鋪墊。

【我用簡潔的提問,引出學習內容:“故事裏發生了什麼事?”“啄木鳥會怎樣為蘋果樹檢查身體?可以做什麼樣的動作?” 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用動作自由表現啄木鳥為大樹檢查身體、捉蟲的動作,教師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並給予及時的鼓勵。】

(3)結合圖譜和教師動作,復聽樂曲。教師:請小朋友聽聽樂曲有什麼樣的變化?可以分幾段?每段都講什麼事?

【在復聽樂曲時請幼兒把剛剛自己發表的想法用動作表現出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傾聽、模仿和想象能力,幫助孩子對音樂的理解。】

3.分段欣賞

教師:音樂分為三段,哪段樂曲是啄木鳥給大樹檢查身體?哪段是啄木鳥捉蟲子?哪段是蘋果樹感覺很舒服的音樂?

【分段欣賞音樂環節,感知樂曲的結構,創編不同的表演動作,幫助幼兒學習跳音。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讓幼兒不斷反思學習的方法,提供孩子創編表達的機會,關注個別差異,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幼兒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請他們上來表演,肯定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4.角色表演

(1)請幼兒分角色表演。

教師:誰願意當“大樹”?誰來當“啄木鳥醫生”?每隻“啄木鳥”找一棵“大樹”結伴,兩人面對面站好。聽着音樂表演自己創編的動作,教師以幼兒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激發幼兒表演的興趣。

【幼兒再次欣賞音樂,隨音樂完整的進行角色表演。這一環節主要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合作表演的快樂。】

(2)引導幼兒知道要互相幫助。

教師:啄木鳥醫生幫助大樹治好了病,大樹可高興了,它會對啄木鳥醫生説些什麼呢?(引導幼兒説出大樹對啄木鳥醫生的感激,“謝謝你啄木鳥醫生,以後你累了也請你到我的樹枝上休息。”)

【這個環節主要激發幼兒愛護關心他人的情感,體會幫助別人的樂趣,培養幼兒互相幫助的良好品德。】

活動延伸:教師:森林裏還有許多大樹需要檢查身體,現在我們出去幫助啄木鳥醫生給大樹檢查吧。(教師和幼兒隨着音樂走出教室)可在表演區創設森林情景,投放頭飾繼續表演。

【説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音樂教育的基本目標是能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的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和體驗。韻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而言,仍然具有一定難度。在幼兒毫無所知的情況下,讓幼兒欣賞這段音樂,他們很難聽出什麼,更不用説達到預想目標了。因此在本活動中我首先以提問導入,引出主角;然後播放PPT講故事,讓幼兒知道是啄木鳥給大樹治病的故事;接着讓幼兒欣賞音樂,他們便可以慢慢説出自己聽到和感受到了什麼。聽音樂時,到了音樂段落轉折處再加上手勢和簡單的肢體動作,幫助他們分辨旋律的變化。在活動中我注意到提問的技巧性。讓幼兒通過提問能説出“尋找”——“捉蟲”——“高興”等關鍵詞,在此基礎上表演便會得心應手。在活動中,我充分的重視了幼兒的藝術感受和表現,引導幼兒感受樂曲的優美,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積極表現,創編簡單的動作並用肢體表現啄木鳥為蘋果樹捉蟲、治病的一系列過程,讓幼兒在快樂的氣氛中通過遊戲的方式輕鬆學習。整個活動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孩子們通過親身參與、主動探索、自我體驗,盡情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充分釋放自己的興趣和情感。活動中我設計的提問都是開放性的,給孩子大膽思考、想象和發現的空間,讓孩子充分表現,對孩子們表現出來的種種創意我都給予了讚賞,孩子們自始至終都保持着良好的情緒,體驗自主活動的樂趣。我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了圖譜和道具,幫助幼兒形象地感受音樂,解決了活動中的重點、難點。生動形象的ppt課件激起孩子們的情感共鳴和表現慾望,使孩子的內心情感自然宣泄出來,充分激起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了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我想,好的韻律活動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努力,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轉》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知識內容是學生的第一次學習。教材以生活中豐富的例子引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會,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素材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實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並會直觀地區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

2、能在方格紙上判斷出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空間想像能力。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感知物體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判斷出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即格數)。

教學難點:

能判斷出圖形平移的距離(即格數)。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現象已經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只是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對於平移的方向,學生容易理解;但對圖形平移的距離,學生往往會把平移前後圖形間的格數誤認為平移的距離。

三、教學設計及整合説明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

1、重現生活,感知特點。

在課堂的一開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學生常見的:電梯的上下運動、轉動的風車、直升飛機的螺旋槳、纜車等物體運動的小動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高漲的學習情緒中進入第一個學習環節:認真觀察並跟着做動作,體會它們運動方式的不同,並進行分類。

2、感受生活,發現特徵。

接着,我順勢利導通過多媒體再現一組與生活有關的畫面。讓學生充分觀察並判斷物體的運動方式是平移還是旋轉。

這樣動態的演示,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於現實生活中,進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高漲。之後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體動作表示平移和旋轉現象)的活動,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平移和旋轉的特徵。最後總結出它們的規律。

(二)化靜為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能正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我設計了由“點”、“線段”再到“面”的平移三個環節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點的平移,示範引領。

首先出示一個棋子圖,老師先平移棋子,讓學生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再把同學們分成兩隊,互相出題。遊戲一:走棋子説方向和距離、遊戲二:聽命令走棋子。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遊戲中感受點平移的方向並能正確數出點平移的格數。這樣為判斷圖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準備。

2、線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讓學生判斷一條線段平移的方向和距離,讓學生明白線段平移前後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為探究圖形的平移又一次進行鋪墊。同時,也為判斷圖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種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對於圖形的平移,我設計了先讓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原來的圖形平移到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幾格。之後,小組討論如果沒有直觀演示,怎樣判斷三角形平移的格數。根據學生彙報,課件演示用找對應點或對應邊的方法來判斷圖形平移的格數。通過每一組對應點的閃動和對應點之間格數移動,強化了找對應點和數格的方法。對應邊的教學通過每組對應邊的閃動,讓學生明白在找對應點或對應邊時應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斷平移了幾格的對應點或對應邊。這樣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生活經驗(即兩個圖形之間的格數)與數學知識(即對應點或邊之間的格數)之間的矛盾。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對判斷圖形平移的格數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4、拓展練習,鞏固提高。

在練習這一環節中,我把課本中的例題作為練習題。首先讓學生對課本中小房圖平移的方向和距離進行質疑。並用學到的方法進行判斷。之後運用動畫演示進行驗證。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學生自已解決金魚圖和火箭圖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之後,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驗證。

(三)應用於生活,實踐中創造

最後,我向學生展示了這樣的例子:“上海音樂廳動遷”。讓學生在生活應用的實例中進一步感知數學的魅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要善於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併成為學生有力的學習工具,使課堂教學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加寬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並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堅信:信息技術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把數學知識“用”起來,我們的教學會更精彩!

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及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24課《麥哨》。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精煉的抒情類文章,篇幅較短、層次清晰。教學課時安排是一課時,針對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慮,特作如下説課:

一、 説教材

《麥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略讀課文。作者陳益飽含深情的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野特有的農村氣息——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玩耍嬉戲的場景,展現了鄉村孩子特有的純樸、天真、和可愛的形象,全文字裏行間洋溢的是濃郁的生活情趣。

課文主要以麥哨——這種農村常見的事物作為描寫對象,從聲音方面着手,開篇設疑“嗚卟,嗚卟,嗚……”田野裏,什麼聲響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麼歡快,那麼柔美。”接着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緊接着重點描寫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在這種天然娛樂場中嬉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麥哨聲作結,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一忽兒,四處都響了起來,你呼我應,此起彼落。那歡快的哨聲在撩起麥浪的東南風裏,傳得很遠、很遠……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着孩子們童年生活也

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本文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的手法運用自如,形象傳神,需細細品味和賞讀。

二、 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已初具語言情感的感知性,能對較優美的語言文字進行不同程度的賞析。考慮到該篇的特點,在生字詞的教學上我採用學生互學,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真正體現新課改下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服務的理念。

三、 説教法

1、 情感鋪設

考慮到文章語言的優美及字詞的斟酌,在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輕音樂作背景努力營造温馨緩和的氛圍,提升學生情感。

2、 小組合作

新課改一再強調教學的最終成果以學生是否自主參與探究作為根本,故在情境創設中加入小組合作共學生詞及多音字,讓學生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中真正掌握語文語言知識。

3、 品詞析句

文章特有的人文氣息及韻律美決定了在理解課文時應注重字句的朗讀及情感,其中重點句子作重要講解。特別是能體現作者情懷的句子作深層次剖析。如:“那一張張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這一句寫出了孩子們特有的質樸與天真,就像帶着露珠的月季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

得透亮。作者將臉蛋比作月季花,既寫出了孩子們因玩累的憨樣,也道出了作者對兒時農村生活的懷念。

四、説教學過程

1、本篇的線索是以麥哨的“嗚卟,嗚卟,嗚……”聲音貫穿全文,所以在設計的導入部分我採用農村常見的動物聲作為藍本進行有的放矢,進而引入麥哨的學習,使學生對麥哨的聲音形成總體的印象。

2、生詞的講解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雖然農村孩子普遍存在拼音薄弱的跡象,考慮到四年級的孩子已具有一些基礎,適時中加以引導,因設想查字典、同桌互學、小組賽讀的方式會加熱課堂温度,所以有此設想。所以在多音字PPT出示中並沒有直接給出多餘的答案,這樣會侷限學生想象思維及組詞聯想。

3、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放手讓學生讀讓學生悟,採用不同的方式讀,讀通讀順,再順理成章的剖析內容會顯得容易,感知作者情感也會水到渠成。

4、最後,由麥子這個話題我想到了時下如火如荼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營養餐,就順勢將孩子們歡樂的情緒來了180度的大轉彎,以淺顯易懂的圖片形式呈現各種浪費糧食的不良現象,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向學生們展示全世界仍有諸多的人因饑荒而骨瘦如柴、面黃肌瘦、食不裹腹的現狀,進而提出珍惜光榮、浪費可恥的節約觀念。

五、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比較簡單,並沒有過多的設計文章的結構及重要的字詞句,而是用貫穿課文線索的“嗚卟,嗚卟,嗚……”作為醒目的標誌,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學完文章他們也可以清晰的知道原來文章就是用這樣一種聲音將他們帶到原野,帶到綠樹叢蔭、歡聲笑語、忙碌耕作的鄉村,那種純純的不加任何修飾的氣息、質樸,卻恰好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這也正是作者意欲傳達的一種精神主旨。

課後反思: 麥哨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

第一次接觸這篇課文,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因為它不僅文質優美,而且韻味雋永,值得品味感悟。通過第一次試教,收穫頗豐,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現總結反思如下:

亮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勵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了課前談話交流,由極其平常的話題“你去過農村嗎?喜歡農村嗎?為什麼?”入手,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既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助於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理解意境。

果然,在課前談話中,孩子們就自己眼中的農村暢所欲言,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就縮短了。

接着,我又以麥哨為引子,介紹了麥哨的做法,為孩子們模仿吹麥哨聲音,還鼓勵孩子們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這一招,相當有效,孩子們馬上進入了學習熱潮,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對學習《麥哨》一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我及時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我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悦耳的麥哨聲!”當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悟有其獨到之處時,又立即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當部分孩子進入疲勞狀態,讀課文拖腔拉調時,我就熱切地提醒他們“來點美感!”孩子們又搖頭晃腦地投入到課文的品讀當中。

2、以生為本,發展學生。

《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因此,無論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在《麥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都能立足於學生實際,關注到學生的學,不僅做到“眼中有學生”,而且努力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儘量引領學生學有所得。

在《麥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當學生回答問題語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語病時,我都會及時提醒他們,給足時間,讓他們自行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