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6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決問題説課稿

解決問題説課稿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識解答含有正、反比例關係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3.發展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幫助其構建相應的知識結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分析題中的比例關係,列出方程

二、説學情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對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義的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相信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定能突破重、難點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説教法學法: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有的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方法和比例關係的知識,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探究解決有關基本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看、想、交流等數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變式練習”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

四、説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裏強調的是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也是以數學活動貫穿始終的。整節課的'數學活動都是以數學思考與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進行,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數學活動氛圍。

(一)、聯繫生活,習舊引新: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去體會數學再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遵循這一理念,我以複習導入,説先讓學生説説什麼是正比例,什麼是反比例,接着判斷各題成不成比例,成什麼比例,然後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 “生活用水、包裝圖書等信息,”讓學生判斷題中的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並列出等式,為下面的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生活中素材很多。學生再生活中也有用水收費和包裝圖書的經驗,用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為下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二)、合作探索,領悟解題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

(1) 我先組織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解決問題,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係有了初步的認識。

(2)接着讓學生用學過的比例知識分析解答,我出示思考題,小組交流,並試着解決,讓一部分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通過集體交流訂正,讓大家領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麼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維不可代替”,在這當中教師要逐漸打開學生獨立思考的閘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實踐,自己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給以指點和總結。所以在學生完成例題後,緊接着進行變式練習,進而總結解題方法,為學生獨立解決例6做準備。

2、再比較中體會知識的實質。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兩道題進行比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找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點。再學生充分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有價值的發現和體會。

(三)、鞏固應用,提升認識

1、練習的設計,緊扣例題,讓學生再熟悉的比例關係中,進一步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所以我設計的課後作業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測量計算學校旗杆的高度。

(四)、課堂小結

意在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深化認識,加深理解。

解決問題説課稿2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策略的第一課時。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轉化能把較複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新問題變成舊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教材71—72頁例1、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1—3題。

首先例1提供了兩個稍複雜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其面積是否相等。

教材引導學生將它們轉化成長方形再作比較,從而初步體驗轉化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化繁為簡的作用。然後再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策略曾經解決過的問題,從而將以往運用的一些數學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強策略意識。最後“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3題分別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轉化的策略加以解決,從而深化策略的認識,提高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要求,我以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知識目標:讓學生回顧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悟轉化的含義。二、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的經驗,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轉化技巧。三、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運用轉化的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獲得成功的體驗。

説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自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説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材和教學目標我將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説教學過程:

遵循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開放性,本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思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3)教學例題,感知“轉化”;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數學是和生活密切聯繫的,課的開始,我先跟學生講了一個愛迪生和他的助手測量燈泡體積的故事。助手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計算燈泡的體積,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能很快的算出來,讓學生猜一猜愛迪生是用的什麼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小結:把燈泡的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叫做“轉化”。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兩幅圖,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幅圖的面積大小,並且提問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證明你的猜測?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將其轉化成長方形比較)對照課件我繼續追問:(1)第一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上面的半圓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2)第二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左右兩個半圓分別按什麼方向旋轉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後,我又再次用課件演示“轉化”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和同學共同敍述轉化:第一幅圖把半圓向下平移5格後轉化成了長方形;第二幅圖把左右兩個半圓旋轉180度後轉化成了長方形;通過演示、回顧、敍述學生經歷了轉化的過程,豐富了感性認識,這時我又適時點撥: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形狀發生變化,面積不變,都轉化成相同的長方形,所以一、二兩幅圖的面積也相等。在“變與不變”的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轉化可以化繁為簡,能清晰地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在這個環節中,我未作鋪墊直接出示例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轉化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感受轉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策略。

 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在完成了例1的教學任務後,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在哪些地方都運用到了轉化的策略?我先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回憶的內容給小組成員説説,然後全班交流彙報。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會聯想到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體積公式推導,分數、小數的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等等……我讓學生具體説一説推導過程。邊演示邊敍述,比如……課件演示一句話概括。為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我又追問:我們在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小結同學們的答案,並板書轉化的核心作用“化繁為簡、化新為舊”。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繫,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轉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條練習。教學中我根據知識的體系,對練習的內容進行調整、歸類、重組,加強整合力求體現練習的梯度和層次。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刷新解決的能力。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重練習:一、“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練習;第二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練習。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對照課件一兩句話概括)

在完成以上幾道練習後,引導學生回顧小結,進一步體驗,通過平移和旋轉,我們把複雜圖形變個形轉化成簡單圖形,原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數學家路莎彼得説過的那樣:解題時,往往不對問題進行正面的攻擊,而是將它不斷變形,直至轉化為已經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數與代數”領域,我設計這樣幾道練習:首先出示一道分數加法計算題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學生感覺很麻煩。順勢提問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策略來化繁為簡呢?如果有困難,老師給一些提示:如果把這個大正方形看作“1”(點擊)。

這些分數分別表示什麼意義?教師配以課件演示。並強調單位“1”相同。

提問:求得是這些塗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轉化成一個什麼問題呢?引導學生説出從空白部分入手,把這個加法算式轉化成一個減法算式也能求出它們的和。

學生豁然開朗,這時我給這題再添上一個加數,加一個1/32,和是多少?要求陰影部分的'和可以從空白部分着想,看來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數轉化成圖形,數形結合有助於思考,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時候的體會和感想。

我以為通過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與形的轉化和結合,深化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我還設計了這道練習,出示練習十四第一題,面對複雜的問題,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有效地引導:(課件演示)

敍述:如果有4支球隊比賽,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決出2個勝者;第二輪再2個勝者比一場,決出冠軍。一共進行了3場比賽。

如果有8支球隊比賽呢,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淘汰了幾支球隊?(4支)第二輪再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又淘汰了幾支球隊?(2個)最後兩個勝者比一比,就決出冠軍。數一數,一共進行了幾場比賽?(7場)

那16支球隊比賽,決出冠軍要比幾場呢?(電腦演示:16支球隊出來)

面對學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問:如果從淘汰的角度,反過來思考,還可以選擇轉化成一道簡單的減法算式?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追問中,學生髮現還可以直接將問題轉化成16—1的算式進行解決。

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對練習進行重組,尊重學生的學情、巧妙地體現知識體系,呈現形式靈活、多樣。通過提問、交流,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練習實效,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的功能也在此環節中得以充分發揮,數字轉化為圖形或曲線轉化為直線,都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讓學生能頭、腦、眼、口、手並用,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1.數學文化滲透(曹衝稱象)

課的結尾,我會讓學生講一講“曹衝稱象”的故事,並指出曹衝是把大象的重量轉化成了石頭的重量。這樣的設計照應了開頭,同時也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堂再次拉向了現實生活,有利於學生自覺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後我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句名言來結束全課。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華羅庚

意思是説,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一路平坦,而把簡單的問題轉化成複雜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決問題説課稿3

一、説教材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它是在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發展。通過解答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解答百分數應用題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在反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新課標的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在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使學生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認真觀察和積極思考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理解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含義。

三、説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現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嘗試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用以前學過的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引入新課。通過提出問題、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信心。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導語:“同學們,隨着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出示課件一)讓學生通過畫面感受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影響。“現在,人們為了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做了很多的努力,植樹造林就是其中之一(出示課件二),植樹造林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瞧!在另一個植樹造林示範鄉試驗站,一位記者正在採訪植樹工人(出示課件三),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根據植樹工人的介紹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

學生可能會提:

1、原計劃造林是實際造林的百分之幾?

2、實際造林是原計劃造林的百分之幾?

3、實際造林比原計劃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幾?

4、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

讓學生先解決前兩個問題,個別彙報後集體評訂。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提醒學生注意單位“1”的量。

(設計意圖:通過有關植樹造林的情境圖,瞭解植樹造林的作用和意義,引起學生對植樹造林的關心。通過前兩個問題的解決,為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做好必要的準備。)

(二)、自主參與,新課探索。

1、讓學生自主解決“實際造林比原計劃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問題:

(1)、分析數量關係

讓學生自己嘗試把數量關係用線段圖表示出來。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説説你是怎樣理“實際造林比原計劃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在全班交流後,出示課件點拔,讓學生明確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佔原計劃造林公頃數的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是單位“1”。

(2)、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根據分析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列式計算出結果。再組織交流自己的方法。出示課件組織交流,教師適時點拔及板書。

(設計意圖:在理解題意,弄清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解題,並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使學生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思考“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

學生很可能會回答“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16。7%”,教師暫不作評價。啟發提問:“這個問題又是把哪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比較時以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要求“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就是求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還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嗎?

學生列式計算後討論:這個答案與此前的回答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總結規律:問題中是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使學生體會到,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和用分數解決問題一樣要注意找準單位“1”。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比較、計算、驗證,進一步認識百分數的意義和百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分析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概括應用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用“增加百分之幾”“減少百分之幾”“節約百分之幾”……來表達增加、減少的幅度。讓學生舉例説説這些話的含義。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出示課件(做一做、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本節課的知識,並知道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反思

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還有什麼疑問嗎?能談談你的收穫嗎?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歸納、整理,幫助學生更靈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五)、板書設計:突出兩種方法的比較,簡明概括。

百分數的應用

一個鄉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

方法一:(14—12)÷12方法二:14÷12—1

=2÷12≈1.167—1

≈0.167=0.167

=16.7%=16.7%

答: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16.7%。

謝謝指導!

解決問題説課稿4

一、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們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類應用題歷來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仍採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強了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的聯繫,重點幫助學生們分析題裏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對單位“1”的量的準確分析,明確它是已知還是未知,以此來確定怎樣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強了方程解與算術除法解的聯繫,使學生們通過方程解領會此類應用題的特徵,學會用算術法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培養學生靈活解答分數應用題的能力,也有助於發展學生們思維的廣度。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分析較複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

(2)能列方程正確解答稍複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是:能用方程正確解答稍複雜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是:確定單位“1”、分析數量關係。

三、説教法、學法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法的.解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四、説過程

1.複習鋪墊(分兩個內容)

現價是原價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車速度比汽車快2/9

讓學生來説説等量關係,找一找單位“1”

合唱隊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圖:解決問題中關鍵是找出題目中關鍵句的等量關係,因此安排了這一環節,一來是回顧,二來是在這裏分散難點,以便在接下來出現一個完整題目,數量關係的分析能較為自然了。

2.教學新知

改例題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補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較的目的:為了讓學生明白這裏的等量關係不變,變的是其中的已知與未知的量,因此我們仍然可以順着剛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設為X,應該説學生是不會有困難的。

例題與補充題的比較是考慮到,比單位“1”多(少)幾分之幾的區別,數量關係不一樣了,其中未知與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解決問題説課稿5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信息,並提出問題,藉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信息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為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並選擇相關的信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説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複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複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信息或補充問題的方式,複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繫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繫。

2、把舊知的複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為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信息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於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信息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並能確定的信息。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讓學生觀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説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信息,解決一步的問題,並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信息?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麼解決呢?請你們試着做一做並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台寫出結果,並説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説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説理,這樣人為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為主(連除),其他方法為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為主,兼顧部分優生為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

試教時:

老師為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説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麼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麼?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為什麼用兩步計算?”

五、聽後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説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鬆;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解決問題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二、説教法

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定解題思路。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並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當假設與實際結果發生矛盾時該如何進行調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説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顧策略:昨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策略來解決問題?

板書:畫圖、列表、倒推、替換

2.提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揭題)

二、新課:

1、出示例題。全班42人去公園划船,一共租用了10條船。每隻大船坐5人,每隻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幾隻?

提問:你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各種假設:

假設10只都是大船

假設10只都是小船

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

2、藉助畫圖,初步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同學們提出了三種假設,下面我們先來研究假設成同一種船的情況。

(1)討論畫圖: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們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什麼策略來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隻呢?學生回答:畫圖

你準備怎麼來畫呢?引導學生:用簡明的符號來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圖)每隻船坐幾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調整:

發現矛盾引發思考: 問題1:假設10只船都是大船,從圖上我們發現什麼問題呢?(板書:多出8人)

追問:為什麼會多出來呢?

引導學生明確:當我們把10只船都假設成大船時,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當一隻小船被看成大船時,每條船會多出2人,所以會多出8人

藉助畫圖,研究調整:

問題2:那多出8人需要怎樣調整?(板書: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後再圖上畫一畫。 集體交流:畫法,上台展示並讓學生説説想法

追問:你是怎麼想到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的呢?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調整策略:一條大船調整成一條小船會少了2人,每劃去2人就相當於將一隻大船替換成了一隻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個2人,所以要把4條大船調整為4條小船。

3、藉助列表,再次感知調整策略

談話:剛才我們藉助畫圖找到了調整的策略,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方法來尋找調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觀察書上P91頁表格,發現什麼?

(2)藉助表格調整:

填入假設,發現矛盾:假設5只大船5只小船,就會比42人少2人(板書少了2人)

引導思考,表格調整:還少2人,也就是這2人還沒坐上船,那要讓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數量應該怎麼調整呢?先想一想,然後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組裏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學生展示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調整為大船。一條小船調整為一條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調整為小船4條,大船6條。

4.還有其它方法嗎?想一想,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5、檢驗結果

想知道結果是否正確怎麼辦呢?你有辦法檢驗嗎?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65+43=42(人) 這是對什麼進行檢驗?如果還需要對船隻進行檢驗怎麼辦呢? 6+4=10(條)

6、小結策略

同學們,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1.假設2.調整3.檢驗)

三、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要知道雞和兔各有多少隻?我們可以怎樣來假設呢?(學生提出各種假設) 讓學生完整説一説,是怎樣畫圖、調整,來推算出結果的)

2. 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估一估:可能會是各幾塊?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會出現畫圖和列表兩種,這時可以讓學生選擇,並説説為什麼你們都選擇列表的方法?

五、小結反思,分享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什麼收穫呢?

六、鞏固提高

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板書: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

解決問題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台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繫。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裏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説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着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繫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説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悦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解決問題説課稿8

在設計《倒推》課件時,本着的原則是簡約。無論我的教學設計多麼新穎,無論我的數學思考多麼前衞,無論我的使用的媒體技術多麼先進。呈現給學生的課件始終要能達到一目瞭然、豁然開朗的效果。

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課件內容。

例1的動畫設計力求體現真實。讓學生在倒的動畫演示中切身感受到兩杯水中水的增減變化的真實。“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兩杯水同樣多。”才能在學生的數學思考中有效頓悟出“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問題。可以説,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夠迅速呈現出來,是因為通過課件對現實的真實反映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也滲透了倒推來源於生活、數學來源於現實的思想。

從生活中我們頓悟了一些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怎麼去解決呢?通過課件,把用畫圖和填表兩種數學方法將倒水的結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這裏的“200毫升”、“從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出來的結果。再次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又一次頓悟出:原來甲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來乙杯中的水應該比200毫升少40毫升。這裏課件使用的妙處就在於將學生對整個倒推問題的思考過程進行了直觀播放,也真正體現了課件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支撐作用。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掌控。課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幫助你實現這一目標。解決倒推問題可能有許多方法,但我認為,總有一種更具有“數學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課件將例2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白:倒推問題還可以這樣解。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解決倒推問題的數學模型,為列式做鋪墊。

例1和例2比較的設計主要是滲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現在到原來。

試一試和練習的課件設計除了是教學重、難點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節約教學時間;(2)便於教學反饋、師生交流。另外,通過對練習題的分層設計,幫助學生鞏固倒推的策略。

解決問題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本冊書第五單元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第二課時,具體是百分數應用題中“求比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已學過的分數三類基本應用題基礎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②、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的思維。

③、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教學重點、難點

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二、説學法

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學生已學過的分數三類基本應用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2、採用此種方法的目的在於通過提出問題,畫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好、用好數學的信心。

3、從“一題多解”的探究過程中,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法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單元學習分數乘法、除法一步應用題基礎上進行的繼續學習,是一節新舊知識聯繫密切的教學內容。因此,我認為教師為學生創識一種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的探索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基於這一點,我以讓學生根據條件,提出問題,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不同的解法為教學重點,創識一種“複習-探究-應用”教學形式,以“自主學習”貫穿課中,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嘗試,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1、利用舊知,導入新課

首先我通過給出“5是8的幾分之幾,5又是8的百分之幾”和“8是5的幾分之幾,8又是5的百分之幾”與“甲數是50,乙數是40,甲數比乙數多幾分之幾?乙數比甲數少幾分之幾?”兩道題目,複習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同時説明更換單位“1”結果是不一樣的。

然後,出示“一個鄉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條件相同,只是問題不一樣,為學生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2、講授新知

①、出示例題的條件:“一個鄉去年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教師提出:根據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麼問題,這樣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問題,此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所提的問題歸納成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緊接着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學生互相對照,探討研究,總結方法,教師再給以指點和總結,然後再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設計意圖,利用新舊知識的密切關係,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比較自然地在頭腦中進行了比較-探究-總結的過程,學生實際能力不一,提出的問題可能不夠準確,甚至是錯誤的,我認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及經驗進行了一次有意義地探索過程。

②、新知識的應用

練習的目的: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徑,同時又是運用知識、提高能力,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步驟,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得到不同層次的收穫,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有所發展,增加用數學的意識。

3、結尾:讓學生説一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自己的收穫與存在的問題。

解決問題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 第42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的基礎上安排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理解題意,然後解決問題。學好本課知識,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商店買東西”的情境,靈活運用有關除法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通過獨立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進一步加強對7——9的乘法口訣計算除法的掌握。

3、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得能力。

4、 培養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在問題處理中,體驗成功,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説教法

本節課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我以學生熟悉喜愛的玩具商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情景圖,把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應用於解決新問題過程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情景圖並提出問題,適時地進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説出“怎麼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以舊引新,激活經驗。本環節重在喚醒學生已有隻是經驗,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在這個環節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玩具商店情境,很好地激發了的探究慾望。使學生逐步自主解決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突出重點,回顧解決問題的步驟,形成解題模式。

(三)深入理解,鞏固練習。通過解決三道層次分明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一方面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系統的回顧,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主要呈現解決問題的步驟,重點突出。本板書能給學生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解決問題説課稿1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9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課時。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説課:

一、教材方面:

縱向看:《數學課程標準》在確定課程目標時特別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新編的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列表法、畫圖法、列舉法、倒推法、替換法、轉化法。這些策略既相互獨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來解決特定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級的列表整理條件和問題以及畫圖這些策略。

需要説明的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則更注重學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學中,應該着力引導學生感悟策略的價值,領會策略的真諦,不斷提高對策略的本質認識。

橫向看: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畫圖和列表的策略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問題。“倒過來推想”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我認為通過教學這部分內容更多的還是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應用這種策略的意識,以達到不斷豐富學生數學底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過來推想”這一策略的價值及其適用性,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1、使學生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事物和數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從變化後的結果開始,

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知道什麼情況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和怎樣運用“倒推”的策略去解決問題。

二、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方法鋪墊 二、探究新知 三、鞏固運用 四、思維拓展

(一)方法鋪墊:

首先請一名學生依次説説她上學時主要經過哪幾個地點,再請另一名學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會經過哪幾個地點?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價值,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着,出示練習十六中的第5題,讓學生們嘗試練習,因為這是學生們曾經練習過的形式,因此,雖然沒有學習本課,但對於學生而言沒有難度。

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帶着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為後面知識的新授打下堅實的伏筆。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討論中,我着重從變與不變着手,“當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後,兩杯果汁同樣多”,這樣一來,什麼沒變?什麼變化了?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根據“現在兩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來兩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還給甲杯;接下來,學生通過表格的填寫反思“倒回去”的過程;通過課件的演示,豐富了對“倒推”的感性認識。

在例2的討論中,首先讓學生感到,這道題雖然與例1不同,但都要從現在的數量追溯到原來的數量;接着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將題目中的條件及問題呈現出來;然後啟發學生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送出的應要回,收集的應去掉。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當然,為了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道題還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師要及時點評,同時可以將另一方法作為倒推結果的檢驗。

對於兩個例題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倒推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運用時還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錄。

(三)鞏固運用:

這個環節的題目主要來源於課本,對於課本中的練一練,我把主要力氣花在指導學生體會數量變化的過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張”。現場讓學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張”。這樣,這道題的難度大大被降低了,學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變化過程,排出各次變化的次序後再逆着事情的變化順序推想出原來。

為了讓學生徹底理解本道題,我緊隨其後,將題目更改為“一半少一張”, 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對新知的理解,而且對倒推有了更深的認識,達到了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練習十六”的1、2兩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策略的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思維拓展:

為了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得只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設計了以下的思維拓展。

一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下面這個問題:一羣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邊是一片睡蓮。一天,池塘裏流進了一些刺激睡蓮生長的化學污染物,它們可以讓睡蓮每天長大1倍。這對青蛙而言是個問題,一旦睡蓮覆蓋了整個池塘,他們將無處容身。如果睡蓮可以在50天內覆蓋整個池塘,第49天睡蓮會覆蓋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們對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馬光救人是將“人如何離開水”變成“水如何能離開人”;破冰船是將如何讓“從上往下施力”變成“從下往上施力”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倒推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説教學構思:

本節課的教學安排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的:

1、形成一種觀念——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本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策略的意識,對於國小生而言,在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的時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難度;同時在什麼樣的題目中運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學生的困惑。因此,藉助於已學策略——列表、摘錄,甚至畫圖,都成為幫助我們倒推的工具,在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進一步體現解決這類題目倒推策略的優越性。

2、突出一條主線——倒推。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更注重將倒推作為解題的需要。從例題到練習,都是在突出這根主線,使學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對於這類題目,倒推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策略。

學生在由淺入深的練習中,以及在同一題多種方法的比較中,多次感受到這一策略的優勢,藉助於簡單明瞭的整理,不僅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而且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當然培養學生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不懈的努力。

解決問題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中的一個新內容。本節課是人教版教材國小一年級下冊19頁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數學不是孤立專項的訓練,而是分散於新教材的各個單元,其目的在於讓數學更加緊密的聯繫實際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用加法減解答問題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事實上,用數學目的是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進行綜合提升,同時也是為後面文字敍述式的用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本節課在設計時,力求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社會中藴涵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瞭如下所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讓學生了解並掌握問題的含義。

2、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感悟數學價值,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瞭解並掌握問題的含義並提出問題

三、教具的準備

由於一年級孩子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形象思維佔主導,我特意設計了動畫課件,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和多變性。

四、課時安排

本節課我安排1課時,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藉助情景圖讓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知道什麼是問題;二是給出明確的信息,數據,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三是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受生活閲歷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國小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難以理解,也為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因此。我設計一個大家到公園遊玩的故事,讓孩子們隨着故事情節的'推進不斷解決數學問題,在體驗成功的同時輕鬆完成學習任務。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 學習新知

1、教師: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來了,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們出來活動了,你們猜他們去幹什麼了?下面我來做動作大家猜好嗎?

2、教師藏在講桌後面,喊:好了!學生一下子就説出“捉迷藏”;教師又拿出手絹,學生馬上猜出是“丟手絹”;接着教師比劃一個圓圓的東西放在地上一腳踢出去,學生情緒高漲,“踢足球”脱口而出。

3、教師:你們太聰明瞭,看來難不倒你們了。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你們願意幫忙嗎?(學生會高興地説:願意!)

(二)、讀圖明意 探究新知

為了讓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出並解決問題,把主題圖稍作修改,一塊一塊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區域,丟手絹區域、踢球區域。讓學生看一塊根據相應的條件提出一個問題。)

1、課件出示捉迷藏圖(伴音提示:13個同學玩捉迷藏,這裏有6個人,藏起來幾個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滲透給學生一道完整的文字敍述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

B、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C、總結思路,全班交流。

2、 課件出示丟手絹圖(伴音提示: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你能提出幾個問題?)

A、組內討論(教師巡迴參與,適時點拔,收集資料);

B、請小組代表發言,介紹自己的問題及想法;

C、講評、鼓勵;

3、課件出示踢足球圖(探究過程同2)

(三)、鞏固反饋 深化新知

1.教師:看到同學們這麼聰明,小動物們也來湊熱鬧,都等急了,看,他們來了。(課件出示:第20頁的小動物圖)

2.教師:都有哪些小動物呀?(學生:有小鳥、小鹿和小魚。)看着這幅畫面,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3.小組討論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書問題。(這時,每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件中把學生提問的部分閃動幾次,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的明確所提問題。)

A、樹上還有幾隻小鳥?

B、草地上還有幾隻小鹿?

C、有幾條小魚在做遊戲?

D、飛走了幾隻小鳥?

E、跑了幾隻小鹿?

F、遊走了幾條小魚?

……

4、教師:你能又對又快地解決這些問題嗎?請你拿出練習本解決你喜歡的問題。

5、學生反饋,集體訂正。

(四)、練習鞏固

課本練習四的第一到第三題。

(五)、知識應用 體驗成功

教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麼多問題,而且做得又對又快。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許多數學問題,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數學問題嗎?和同桌説一説。(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身邊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

(六)、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這麼多問題,而且還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看來學數學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七)、佈置作業 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回家後,觀察家裏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提個數學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它,好嗎?

(八)、板書設計

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條件 問題

來了13人捉迷藏,這裏有6個人。 藏起來幾人?

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 。 還有幾人沒來?

解決問題説課稿13

一、教學特點

(一)情境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

1。課前交流,也是為本課解決問題服務的。比如:堆雪人的問題。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

2。分析問題時注重了學科的整合。讓學生在反覆的讀題中比較兩個題目的區別。(1)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2)堆2個雪人,大雪人需要5個鈕釦,小雪人需要4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學生1彙報:用畫圖的方法解決了(1);學生2:畫了兩組4個鈕釦,兩組5個鈕釦。

3。問題設計很有意義。都是求2個人,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但是,(1)兩個雪人需要的鈕釦是1樣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兩個人,雖然也是兩個人,但需要的鈕釦總數卻不一樣多。這樣設計的好處,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非常重要。這樣的設計,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説教,無效的分析和無賴的強化。讓學生在讀題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較中形成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師的教學特點鮮明

1。設計有味。2。評價真誠。

“一個用認真的思考幫助了同學,一個通過同學的幫助,改正了錯誤。多好的兩個孩子呀。”

3。引導科學。該講的地方講,比如,(1)是求4個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讀題,還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分析題意,並且解答。該練的地方就練。比如,第一組練習做(1)有5串糖葫蘆,每串糖葫蘆上有6個山楂,一共有多少個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這兩種糖葫蘆一共有多少串?4。注意利用了學生的錯誤資源。比如,糾正了學生們錯用的單位名稱。第三組練習題。滑雪的有3組,每組有5人,滑冰車的3人。(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車的多幾人?

二、教學思考

1。上課老師要注意傾聽。上課的哨音早已吹響,老師過5分鐘後才説上課。老師也應該注意傾聽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編排意圖進行。圖上有什麼?(你看懂了什麼?),你會解答嗎?你解答的正確嗎?

三、教學反思

為什麼沒有用書上的例題?書上的例題,一共有多少張桌子的問題。如果用書上的例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基於此用東北的雪景貫穿全課。問題,去了情境,抓核心關係。的數量關係要找出來,加和乘就是表示這種關係。對於錯誤資源的利用。用4個5相加,引導非常有道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了還不夠,對了還要尋找最好的優化思想。我們已經會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對不起,你不對。接下來,一個熊,兩個熊的問題,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把兩個式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自我頓悟。思考:學生已經會了,還需要不需要畫釦子?

解決問題説課稿14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解決問題》。

我將從説課標、説教材、説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解説。

第一個方面:説課標

説課標包括説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首先説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課程標準》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二年級處於第一學段;根據對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學段目標的研讀,下面我對本單元目標進行解讀:

對本單元目標我分別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掌握分步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2、數學思考目標:讓學生在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3、問題解決目標:能結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旅遊”素材引入數學知識中,經歷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再説內容標準

(二)內容標準

在認真研讀第一學段內容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單元的內容準標是: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二個方面:説教材

教材中的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那麼,它們是怎樣來闡述課程理念的呢?我將從“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內容結構” “編寫特點”“三個方面來進行研説,先來看看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一)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本套教材內容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不斷拓展的螺旋式編排。本單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在掌握加、減、乘、除四種基本數量關係並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後面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二)內容結構

本單元安排了兩個信息窗: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第一個信息窗呈現的是景區停車場停車的情境,通過問題“旅遊團一共有多少人?”,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問題;通過問題“小汽車比大汽車多幾輛?”,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減問題。第二個信息窗呈現的是在水上樂園售票處買票的情境,通過問題“買1張兒童票比買1張成人票少花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減問題,通過問題“買1瓶果汁和1瓶礦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問題。

(三)編寫特點:

下面我們來説一下編寫特點:

依據本單元內容,本單元教材編寫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題材選取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

本單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為線索,選取了在景區停車場停車、來到水上樂園等情景中富有現實意義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以此為載體展開解決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經歷過的或能夠接受的'。現實的題材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意義,有趣的題材能吸引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解決問題,感悟數學思考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解題策略的滲透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歷來是國小數學實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題中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繫找到中間問題。分析與尋求中間問題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後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本單元教學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和關鍵點。在“你問我説”部分的編寫中明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這樣有利於學生體驗和感悟兩步計算問題的基本結構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個方面:説教學建議

基於我校“先學後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我校“前置性學習單”的使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説説我的建議。

1、引導學生經歷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從比較複雜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數學信息,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由於學生進行了“前置性學習”,在課堂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讓學生直接説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的找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把發現的數學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説出來,並指導學生怎樣把信息分類整理,這樣不僅方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為後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引導學生經歷解題思路的分析和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這個環節在家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完成),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互學補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量關係,分析數量關係,每個學生比較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尋找解題策略。通過學生展示彙報,生生互動,教師適時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步變得有條理、有根據,對兩步計算的數量關係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發現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要找準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説的綜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論哪種方法,都要認真審題,理解題意,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間的數量關係,找出中間問題(即關鍵問題)最後求得應用題的正確解答。

3、豐富體驗,促進反思,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解題策略需要學生在有比較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從內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賴外界灌輸。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解答兩步計算問題通常要按“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的思路進行,還體會到要確定“先求什麼”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説的綜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要繼續豐富學生的體驗,運用剛剛獲得的經驗和方法嘗試解決“自主練習”中的問題,並讓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回顧反思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兩種方法,在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從條件還是問題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即不論哪種方法,最終迴歸到“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的解題思路是不變的。

解決問題説課稿15

教材:六年級上冊P20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20頁的例2《解決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我要回答的問題有:

1、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麼要求?

2、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麼?

3、我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麼要求?

解決問題作為體現國小數學教育“過程與方法”目標,其要求貫穿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過程之中,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主要是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目標的實施,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四個意識”。

首先,是突出問題意識,要求學生能從具體情境與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教學問題,能綜合運用一些數學知識加以解決。

第二,是加強策略意識,使學生能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三,是重視合作意識,要求學生從事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第四,是提倡評價與反思意識,使學生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整理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活動。

我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

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麼?

我打算分三步來介紹:

第一步:教材的邏輯起點在哪裏?

教材是在學習了例1的知識,理解和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基礎上,學習解決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問題,此例題既是對舊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

第二步:例2的編寫思路是怎樣的?

教材從綠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這一環保問題引入,出示情境圖:公路上汽車的噪音有80分貝,經綠化隔離帶後,噪音降低了1/8。從而提出問題: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很顯然,此例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係,即知道一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部分量的問題。

教材呈現了兩種基本方法:

一種是先求出一個部分量,再用總量減去這個部分量,求出另一個部分量;另一種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佔總量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這個部分量。

第三步:兩種解法的區別在哪裏?

教材中以一句“兩種思路有什麼不同?”提示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兩種思路進行比較。發現兩種思路體現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題模型。第一種可以歸結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解題模型,第二種可以歸結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題模型。通過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兩種思考方法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根據新課標對問題解決的要求,我打算分3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提出問題,突出問題意識。

根據例2的編寫意圖,我將例2改為下面兩道例題: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遊原價20xx元,現在降低了1/5,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遊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我這樣改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整體與部分量之間的兩層關係,即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於總量,從而進一步整合例題的教學目標,完善此類問題解決的基本結構,這一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體現了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兩條數學信息: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遊原價20xx元,現在降低了1/5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遊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

然後提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最關心的會是什麼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現在的價格會是多少呢?通過讓學生根據相關聯的信息,提出問題,並將信息和問題完整地敍述出來,同時出示例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是為了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基於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

二、 嘗試解決、建立模型,加強策略意識。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先讓同學們嘗試畫線段圖,再來解決問題。畫線段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為了培養問題解決的策略意識,因此,這裏我想利用線段圖輔助理解題意,從而把握數量關係。

同時,我也請兩位學生上台進行板演,畫出線段圖並列式計算。

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的解法可能會出現這樣兩種,20xx-2000*1/5=1600(元) 20xx*(1-1/5)=1600(元)

先對第一種方法進行交流: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在瞭解了學生的想法之後,要求學生明確第一步(20xx*1/5)在算什麼?為什麼這樣算?讓生説清楚 20xx元是什麼,1/5是什麼,降低了誰的.1/5?同時把“降低了原價的1/5”這句話進行板書,並讓多個學生説一説。通過這樣一説,使學生明確這種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價格,用原價減去降低的價格,求出現在的價格。從而建立了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的解題模型。

對第二種方法的交流:在教學中,我讓該生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方法,然後抓住重點進行提問:1-1/5在算什麼?希望學生説出“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並讓多個學生説一説“降價1/5,就表示現價是原價的1-1/5,即4/5。”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在充分經歷解題思路複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想重點應突出兩個功能:一、鞏固強化以上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建立兩種不同的解題模型;二、加強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種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的對比。

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可以讓同學們像剛才一樣,先試着畫線段圖來解決,然後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饋交流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到以上兩種方法。對於第一種方法:我會重點突出提價1/6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實就是提高了原價的1/6。再用原價加上提高的價格等於現在的價格。

而第二種方法,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

由於兩種方法和第一個問題相類似,這裏不再贅述。

三、比較分析、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這裏的比較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我讓學生對兩種解題方法進行比較,其次對兩種題目類型進行比較。

對於兩種方法的比較:是在以上兩種解法梳理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確兩種方法都是把原來價看做單位“1”,都需要求原價的幾分之幾。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原價的1/5是多少,即降價多少,再求出現在的價格。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問題直接求現在的價格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求出現在的價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數量關係,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比較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達到對兩種方法的真正理解。

對於兩種題目類型的比較,我剛才就有提到,這兩道例題更好的反映了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係。第一題是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第二題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於總量。通過這樣的比較,使整體與部分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的完整,在知識層面上,使解決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達到了有機的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在解決方法上,充分體現了兩者的聯繫與區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