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過河》説課稿11篇

來源:文書谷 1.4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馬過河》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馬過河》説課稿11篇

《小馬過河》説課稿1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感知和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懂得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筋、勇於嘗試的道理。

2.喜歡這個故事,體會小馬在故事中情緒的轉變,願意和同伴分享自己對該故事的感受。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感知和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能夠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內容。

2.活動難點:體會小馬在故事中情緒的轉變,願意和同伴分享自己對該故事的`感受。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動物頭飾若干;

四、活動過程

1.提問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動物是什麼,引出小馬和小馬的故事。

2.活動展開:

(1)老師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

(2)分組模仿小馬媽媽與小馬對話

(3)活動結束:師幼進行角色扮演遊戲,表演《小馬過河》。

五、活動延伸

把故事與家人分享,並在生活中提醒幼兒要多觀察,多動腦,多嘗試。

《小馬過河》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小馬過河》選自未來出版社大班上冊藝術領域的內容,活動中根據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進行添畫,學習畫馬的外形。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和繪畫能力的提高。這符合《綱要》中的要求,在支持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幼兒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畫馬的外形,提高繪畫能力。

情感目標:喜歡畫畫,體驗繪畫的我樂趣。

三、説活動方法

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親自動手的能力,因此活動中我將使用到觀察法、發現法、演示法,使幼兒能順利的'理解活動中的內容。幼兒的天性就喜歡玩耍,因此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我在活動的末尾設計了一個遊戲,讓幼兒能在玩中學到知識。

四、説活動準備

相關活動的卡片若干、遊戲道具、佈置好活動場地

五、説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引出主題我會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順利的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2、出示圖片,初步感知接下來,我將出示有馬的卡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大概瞭解馬的外形。

然後引導幼兒自己動手畫馬,在過程中我會對幼兒進行有必要的指導,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體驗遊戲,深化理解通過走“獨木橋”的遊戲,讓幼兒體驗到小馬過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師小結,活動結束對幼兒講述一些鼓舞性的話語。

《小馬過河》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四課《小馬過河》,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條小河,不知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全過河的故事。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試試才行的道理。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閲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因此我採用圖文並存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從而使學生們愛上學習,愛上語文。

三、説教學目標

遵循課標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根據二年級學生愛讀童話,能初步讀懂童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認識馱、磨等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試,初步懂得“實踐第一”的道理。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讀懂課文,那麼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巧破難點,順利實現上述三維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為了更好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摒棄了傳統教學的“以教為主”,採取了“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引領”為輔的新型學習,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生能輕鬆掌握所學知識,進而能更加喜愛語文的學習。

六、説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流程分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啟發質疑

上課伊始,我首先出示一條謎語,引導孩子打一動物名稱,如此激趣的導入新課,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接着出示小馬,問:誰能有禮貌的和小馬打個招呼?通過剛才的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馬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即揭示課題《小馬過河》。啟發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小馬嗎?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們覺得小馬就在我們當中,又通過剛才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問題匣子被打開了,這時孩子們的思想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探究識字

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已經學過幾十篇短小有趣的課文了,因此在識字認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方法,這裏我對學生提出了自學要求:

在反饋中,我用認—帶—找三步進行,“認”拿出生字卡片與大家一起學習。“帶”你是用什麼好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的,一個學生的方法變成大家共有的,達成知識共享。“找”老師準備字謎,如一個人白頭髮原來是個老伯伯(伯),等等,這樣學生在遊戲中嚐到了探索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個環節:以讀代講,品文析句

在這一環節中以讀為主,我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反覆讀文,如,指名讀、默讀、跟讀等。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目的,這期間隨着教學的推進,圖文並存的出示,讓學生進入情境,感知情境,進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讀出應有的語氣。

第四個環節:研讀課文,解疑感悟

《小馬過河》這篇童話故事的關鍵就在面對同一條河,老牛説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卻説河很深,能淹死人,兩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促成小馬過河左右為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為什麼?弄清這個原因是學生正確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觀因素。因此,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答案,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生動、形象地讓學生感觀到:牛説很淺松鼠説很深,而小馬親自試試,卻發現:即不像牛伯伯説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麼深,進而使學生深刻地領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論支點是:從文中來,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是使學生達到熟讀成誦,更是對學生學文情況的有效檢驗,二説寫結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馬過河回來後會對老牛,松鼠,媽媽説些什麼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説的能力得到提高,寫的能力得到訓練,“讀説寫”三者的有機結合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有利保障。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雖然我已經做到了認真準備,精心設計,但其中還定有不完善之處,敬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小馬過河》説課稿4

一、故事內容分析

《小馬過河》這個故事來自於大班語言上冊。該故事中有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小馬、松鼠等動物,講述了小馬幫媽媽馱麥過河的過程,這個故事語言淺顯易懂,情節生動有趣,小馬這個形象也很可愛、很天真,適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通過學習個故事,使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明白藴含的哲理:是理解大與小、深與淺的相對性。

二、設計意圖

為突破重難點,在導入時先出示圖片,讓幼兒比較分析三種動物的高矮在水深一定的情況下會出現的不同結果。以欣賞圖片為切入點,引起幼兒興趣,講述故事。進行提問:老牛是怎麼説的?小松鼠是怎麼説的?媽媽又是怎麼説的?小馬又是怎麼做的?請幼兒互相討論:為什麼老牛説水才沒膝蓋呀?而小松鼠卻説她的小夥伴被淹死了。他們有什麼不同呀?引導幼兒認識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欣賞課件,講述故事,總結故事中講述的道理。進行生活認知: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在同一種情況下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動腦筋想問題,勇於嘗試。

本課設計力求與《綱要》中“鼓勵幼兒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相吻合。

三、班級幼兒情況分析

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也是《綱要》中所要體現的。我班幼兒年齡在六週左右,對故事、表演極富興趣的時期,對於童話故事中的角色總是津津樂道,還不時的總喜歡賣弄自己,但是口語表達能力欠缺。在《小馬過河》這個故事中,通過觀察、討論、表演等方法感受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給孩子機會,讓孩子體驗表演遊戲的樂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目標定位:

(一)基於以上設計意圖,這次活動確定為五個目標:

1、使幼兒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筋、勇於嘗試的道理。

2、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水的深淺是相對的。

3、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馬徵詢朋友意見的過程,發展幼兒初步的比較分析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4、積極學認常見的漢字:麥子、伯伯、孩子、深,淺。

5、感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二)、重點和難點

目標中提到: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幼兒清楚理解故事的內容,引導幼兒知道水的深淺是相對的,提高幼兒閲讀童話故事的興趣,因此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充分體現了《綱要》中“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的理念

因為我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不強,觀察圖片也是丟三落四,所以確定活動的難點是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小馬徵詢朋友意見的過程,積極學認常見的漢字麥、伯伯、孩秋、深,淺,並嘗試説話。這也是《綱要》中所提出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要求體現的。

五、説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活動性和教育性,寓教於樂,做了以下準備:

環境創設上:

與區域相結合。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地吸收,我們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表演區、語言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以此,我們在區域中準備了:

語言區:投放小馬、松鼠、老牛、小馬媽媽的圖片、各種背景圖;美工區:訂好的空白紙張;表演區:投放小馬、松鼠、老牛、小馬媽媽頭飾和背景圖、籬笆等。

認知上:

活動前讓孩子初步瞭解動物大小高矮等,為本次活動打下基礎。

物質上:

1、字卡——讓孩子認識麥子、伯伯、孩子、深,淺幾個漢字。

2、小動物頭飾及場景——為了讓孩子進入到動物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3、圖片——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觀察。

4、錄音帶

六、説活動方法:

根據設計的內容和目標,在活動中,主要以觀察發現法、談話法、遊戲表演法三個方法為主。在活動的開始和觀察中,採用的是觀察發現法。在瞭解故事內容時所採用的是教師提問、幼兒回答的談話法。遊戲表演法是要幼兒戴上頭飾扮角色,演情節,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內容。

此外還應用了練習法、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七、説活動流程: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五個環環相扣的環節,整個設計突出了三個點:1、教具直觀:語言與圖片的演示結合在一起,使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情感。2、語言引導:以往的語言活動經常會出現是大部分能力強的幼兒才有機會説出他們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兒會因沒有機會説而很快地失去興趣。因此,這次活動,我設計了引導性強的幾個問題讓幼兒有慾望説、敢説、有機會説。3、環境體驗:讓幼兒在行動中感受某些品德的意義。主要表現如下

整個活動共分為六大環節:

(一)、識字遊戲“摘蘋果”

教師出示結滿“蘋果”的大樹,請幼兒摘下一個個“蘋果”,引導幼兒説説對這幾個字的印象,然後教幼兒認讀上面的字寶寶“麥子、伯伯、孩子、深,淺”。認識這幾個字,如果可能,用這些字進行造句活動。

(此步驟是專門讓幼兒認識生字:一方面認識漢字,另一方面利用這四個字進行造句訓練,能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能力。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實際上也是一個難點,特別是造句,幼兒會很難,教師必須給予充分的引導和示範,突破這個難點,為學説故事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鋪墊。)

(二)、放錄音,完整聽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認識對於水深淺來説,動物的不同説法和看法。

1、聽錄音,理解故事:

教師出示掛圖,播放故事錄音,引導幼兒邊看圖邊聽故事。

2、教師結合掛圖,提問:

小馬第一次幫媽媽做事,做的`是一件什麼事?小馬在河邊遇到了誰?老牛説了什麼?小松鼠又是怎麼説的?小馬是怎麼做的?老牛説的對嗎?為什麼?小松鼠説的對嗎?為什麼?馬媽媽對小馬説的什麼?小馬最後是怎麼做的?

(這個步驟是專門為完成目標一和二而設計的,先聽故事,逐層深入提問,再説故事,特別是播放錄音時,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隨着逼真形象的聲音和富於動態的情景,幼兒情不自禁地想聽、想説,對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有很大促進作用,而且也能發展幼兒的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機會説並能夠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此環節讓幼兒在完整欣賞故事後,教師提問,幼兒可以根據所聽故事的內容進行回答。也可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回答。讓幼兒知道小馬過河中遇到什麼,怎麼做的。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説,敢説的語言環境,記住了故事中的重點角色,為後面學説對話做了準備。

(三).教師完整地講述故事

(四)小實驗

1、教師出示水槽,把松鼠、老牛、小馬分別入入水槽中,讓幼兒觀察、感知同樣深的水和動物身高的關係。引導幼兒認識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淺不是固定不變的。

2、幼兒説一説為什麼老牛説水才沒膝蓋。而小松鼠卻説他的小夥伴被淹死了,他們有什麼不同?

(在教師的生動演示下,幼兒會很快的掌握故事的大體內容,此時教師要趁熱打鐵,及時提問體會到什麼道理,並説出為什麼,加深幼兒對深淺的印象。這個部分所採用的觀察、談話、檢測等多種方式能促進活動重點的完成。當然,當孩子們對故事的內容還有不解時,還可以重複播放故事,讓孩子再次感知,以備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五)活動拓展——故事表演

1、選幾名幼兒進行故事表演,戴上頭飾,確定角色,教師組織幼兒完成表演,可以作介紹,幼兒可以自主加上動作進行表演。

2、如果課堂還有時間,可以把幼兒分組進行故事表演。因為已經有過示範性的表演,所以這個自主發揮的空間,更能發展孩子們的表演能力,促進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這一環節的設計完全是為了鞏固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對故事中道理的認識,從而激發幼兒對故事的興趣,發展幼兒大膽表現的能力以及敢於表演的能力。這樣的鍛鍊,對隨後進行的故事表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一個長足發展幼兒表演能力的方法。特別是在自主表演部分,更是給了幼兒一個極大的空間和想象空間。)

(六)活動延伸。

小馬第一次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第二次為什麼完成了任務?你以後做事情遇到困難,應怎樣做?

活動的結束是暫時的,依據教育方式的整合,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地接受

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地吸收,我們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表演區、語言區美工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小馬過河》説課稿5

一、説教材

童話故事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體裁,最大的特點是用豐富的想象力,用誇張,擬人的的手法,賦予動植物人的情感,主旨是教人熱情,善良,樂觀。《小馬過河》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童話。它從1957年開始選入教材,歷經50多年不變,足見本文的魅力所在。

這篇童話故事以“過河”為線索,採取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自己也要動腦筋想一想,親自去實踐才行的道理。

(一)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對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並規範書寫。

2、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充分利用合作與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嘗試,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二)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學會生字新詞;能理解課文,並能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難點是理解課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國小生認識的字詞不多,閲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加之思維還處於直觀思維狀態,在理解課文深層次意義上還有一定難度。

三、説教法、學法

1、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實現上述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自己的感悟與老師、同

1 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採用以下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以讀促悟法、情境教學法、評價激勵法

2、説學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引導”為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質疑、合作解疑、自讀自悟。使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能輕鬆掌握所學知識,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能更加喜愛語文的學習。

四、説教學準備

課前我準備了課文錄音,生字詞卡片,四個動物頭飾和老牛、松鼠、小馬的圖片。

五、説課時安排

由於本課課文篇幅較長,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學情,我準備用二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

六、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我從學生熟悉並且感興趣的話題導入:“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過的.小動物都有哪些呢?”學生們在各抒己見中激發了學習的快樂,接着我出示小馬、老牛、松鼠的圖片,激起他們的興趣,這時孩子們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緊接着,我圍繞畫面發問來揭示並板書課題《小馬過河》,使學生帶着好奇心走進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説讀寫”的訓練最首要的是“聽”,我首先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故事裏都有誰?講了一件什麼事?聽完之後和同桌討論交流。討論結束後,我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小馬為什麼要過河?它幾次來到河邊?最後過去了嗎?是怎樣過去的?通過初讀課文,讓學生初步瞭解故事情節。

(三)探究識字

二年級的國小生在學文識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方法,所以,我以自主識字為主,對學生提出了自學要求:藉助拼音仔細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2 序號,圈出本課的生字新詞。學生讀文後,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在小組中相互輪流指名認讀字詞,並與同學交流識字方法,分享識字的樂趣。

(四)以讀代講,品文悟情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是閲讀主體,應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讀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此我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反覆讀文,如分組讀、指名讀、默讀、跟讀等等,以讀促學。

隨着教學的推進,我又通過小組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老馬、牛伯伯、小松鼠和小馬應有的神情語氣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悟文本,昇華情感。

(五)研讀課文,解疑感悟

《小馬過河》這篇童話故事的關鍵就在面對同一條河,老牛説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卻説河很深,能淹死人。兩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促成小馬過河左右為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為什麼?弄清這個問題是學生正確領悟此篇文章內涵的客觀因素。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討論確定答案。這樣,就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生動、形象的讓學生感悟到:牛説很淺是因為它身體高大;松鼠説很深是因為它身體矮小。而小馬親自嘗試,卻發現: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説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麼深。進而使學生深刻的領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維訓練和説話訓練,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馬第一次沒能過河,第二次終於過了河,這是為什麼呢?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小馬説什麼?

(七)作業設計

作業主要是啟迪思維,拓展延伸,本課我設計了兩個作業題:一是學生熟讀課文後,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簡單複述,更是對學生學文情況的檢驗。二是説寫結合,提出問題:小馬過了河,回來的上又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們之間會説些什麼呢?回到家小馬又會對媽媽説些什麼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學生説的能力得到提高,寫的能力得到訓練。

《小馬過河》説課稿6

一、説教材

《小馬過河》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圖中遇到一條小河,不知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全過河的故事。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試試才行的道理。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閲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因此我採用圖文並存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從而使學生們愛上學習,愛上語文。

三、説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讀準多音字“坊”。

2.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讀出恰當的語氣。

3.能用上提供的詞語講故事。

4.能根據課文內容,説出自己的簡單看法。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一句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讀懂課文,那麼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學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巧破難點,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卬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為了更好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摒棄了傳統教學的“以教為主”,採取了“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引領”為輔的新型學習,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生能輕鬆掌握所學知識,進而能更加喜愛語文的學習。

六、説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流程分為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啟發質疑

我首先展示馬的圖片,引導學生説一説在什麼地方見過這種動物,它能做些什麼。讓孩子在輕鬆的説話環節瞭解馬的一些特性,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自然的揭曉我們要學習的課題《小馬過河》。啟發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小馬嗎?小馬過河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孩子的興趣會被激發,問題匣子打開,學生們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探究識字

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已經學過幾十篇短小有趣的課文了,因此在識字認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方法,這裏我對學生提出了自學要求:

在反饋中,我用“認——帶——找”三步進行,“認”拿出生字卡片與大家一起學習。“帶”你是用什麼好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的,一個學生的方法變成大家共有的,大秤知識共享。“找”老師準備字謎或形近字辨析,讓學生分辨所學生字,這樣學生在遊戲中嚐到了探索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個環節:以讀代講,品文析句

在這一環節中以讀為主,我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反覆讀文,如,指名讀、默讀、跟讀等等。

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才能達到簡單教語文的目的,這期間隨着教學的推進,圖文並存的出示,讓學生進入情境,感知情境,進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讀出應有的語氣。

第四個環節:研讀課文,解疑感悟

《小馬過河》這篇童話故事的關鍵就在面對一條河,老牛説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卻説河很深,能淹死人,兩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促成小馬過河左右為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為什麼?弄清這個原因是學生正確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觀因素。因此,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答案,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生動形象的讓學生感到:牛説淺松鼠説深,而小馬親自試試,卻發覺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説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麼深,進而使學生深刻的領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理論支點:從文中來,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氛圍兩步進行: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目的是使學生達到熟讀成誦,更是對學生學文情況的有效檢驗,二説寫結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馬過河回來後會對老牛,松鼠,媽媽説些什麼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説的能力得到提高,寫的能力得到訓練,“讀、説、寫”三者有機結合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有力保障。

七、説板書設計

14小馬過河

起因送小麥去磨坊小河擋住去路

第一次過河詢問老牛水很淺,能蹚過去

經過第二次過河松鼠阻攔水很深,會淹死

第三次過河詢問媽媽河水深淺,自己試試結果下了河併到了對岸

啟示凡事要自己動腦筋,自己試試。

《小馬過河》説課稿7

一、説教材

《小馬過河》是第三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敍述了小幫媽媽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説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説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小馬沒了主意,只好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要他親自去試一試。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過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説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樣深。説明遇事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我們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2、通過“小馬過河”這個童話故事,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光聽別人説,要動腦筋,要親自去試試,“實踐第一”這個道理。

3.在讀文中識字,認識本課14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説教法、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關注學生的學法,以學定教,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首先讓學生自主閲讀受到薰陶感染,然後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分享。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採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我配合課文的主體部分,製作了不同片段的多媒體課件,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多種情境,充分喚起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充滿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得到運用,在“言、行、情”融為一體的感染下,獲得真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合作、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本組課文的'訓練要求,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

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三、説教學流程。

1、故事導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開場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本課課文較長我用課文1、2、3自然段引入課文。揭示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小馬過河》。

2、檢查前置作業。

3、精讀課文,讀出感情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已經瞭解了小馬為什麼要過河,幾次來到河邊。接着我按課文順序分段進行教學。首先學習文章4—6自然段,四至六自然段中對話較多,我注意指導學生以不同的語氣去讀不同“人物”的話。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説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同時用課件展示,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這樣的朗讀訓練,可以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藴含的美。然後學習第七自然段,第七自然段主要是小馬與老馬之間的對話,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覺。最後學習第八自然段,通過齊讀第八自然段,理解小馬的感受。

4、在今後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難,你會怎樣做?

讓學生從中既領悟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觀點,又接受了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方法訓練,並聯系學生實際,挖掘教材的內在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5、課文延伸。

小馬終於把麥子送到了磨坊。同學們想一想,小馬過河回來以後,會對老牛、松鼠和媽媽説些什麼呢?

(課件出示:小馬過河回來以後,他對老牛説:“______。”他對松鼠説:“______。”他對媽媽説:“______。”)

《小馬過河》説課稿8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科教版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小馬過河》。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故事,課文中告訴了這樣一個故事: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示、指引下安全過河。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取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自己也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實踐才行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以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認讀生字詞,理解相關的詞語,積累新的詞彙,並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做到現學現用。

2、技能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培養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要勇於嘗試,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三、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理解課文,並能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為什麼對同一條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並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説教學策略

1、情景導入法

2、朗讀感悟法

3、問題引入法

4、情境教學法:有情有趣是教學課的伊始,針對學生年齡小,藉助色彩鮮豔的圖片和色彩鮮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評價激勵法

6、隨文識字法

五、教學流程

1、導入

(1)這是使用情景導入法與設問法引入課題,充分勾起學生們的興趣,以及使他們能夠快速的進入主題。

(2)引出課題之後,用課件出示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小馬為什麼要過河?過河途中發生什麼?)

2、分析課文

通過初讀,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講解課文的段落,並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同時,用課件出示每個模塊相應的問題,用問題引出課文的內容,便於學生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複習生字,有感情朗讀課文

首先檢查,複習生字詞。以讀詞接力的形式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將生字詞帶入課文中,朗讀課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創設情境,指導朗讀。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馬、小馬、松鼠、老牛伯伯。老馬是媽媽,語氣要和藹,親切;老牛伯伯是長輩,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時,語氣要急切;小馬則天真,有禮貌,聲音較慢,温和,有的地方還須顯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難為情”時。用課件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展示出動物們的對話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同時,老師要範讀,並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佩戴上準備好的動物頭飾,這樣能夠讓學生能在愉悦的氛圍中感受到故事中藴含的美。

《小馬過河》説課稿9

《小馬過河》是篇童話。課文借小馬過河這件事,説明遇事不能光聽別人説,而要開動腦筋,具體分析,還要勇於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篇童話情節生動有趣,對話很有特點,又特別接近兒童的口語,適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課文篇幅較長,故事含義深刻,對低年級學生來講,理解會有一定困難。針對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本課的訓練重點可放在:

①按故事的經過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讀懂課文,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明白老馬講的道理;

②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我找出一些詞句,不但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詞語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這些詞句所包含的意思。如:小馬所以“難為情”,是因為沒完成任務,“低下頭”是因為“不動腦筋”,沒“試試”,而感到慚愧。“不動腦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實指小馬沒有“仔細想過”老牛和松鼠説的'話。

對於老牛和松鼠説過哪些話呢?我在課上讓學生找出這幾個動物的對話,邊讀邊想,並讓學生聯繫前面所學的內容,找出最能表現小馬“不動腦筋”的句子。引導學生把思路轉到前面學過的段落,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老牛説水很淺,小馬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立刻”這個詞説明小馬沒有動腦筋:松鼠説水很深,小馬又“連忙”收住腳步,“連忙”這個詞也説明小馬沒有動腦筋。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一步了。

《小馬過河》的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段中媽媽教育小馬的一句話是這篇童話的重點難點所在,教學時我突出以下特點:

1、突出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思維。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出重點詞句。如:小馬和媽媽説話時的神態怎樣?有什麼動作?(難為情,低下了頭)媽媽用什麼態度對小馬説話?(親切)媽媽説了些什麼?(“光聽……是不行的。”“去試一試就知道了。”)

2、聯繫全文,明白道理。

“光聽別人説,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這是全文的中心句。對這一重點句子,要引導學生聯繫全文,逐步加深體會。可提出以下問題來幫助理解。

(1)老牛説河水很淺,松鼠説河水很深,它們誰説得對?為什麼?

(它們説得都對。它們所以説得不同,是因為它們身體條件不同,感受也就不同,並不是瞎説。)

(2)光聽別人説為什麼不對?

(因為別人的話,是根據別人的感受來講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光聽不想,就無法瞭解實際情況,就不能把事情辦好。像小馬光聽不想,就不知道水到底是深還是淺,自己到底能不能過河。)

(3)應該怎樣做才對?

(動腦筋,親自試試。)

(4)小馬聽了媽媽的話,懂得了什麼?

縱觀整節課教學,教師不但抓住教材特點,重視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還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並十分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照顧不同起點的學生,力爭提高全班學生的語文水平。

《小馬過河》説課稿10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XX鄉的漢語老師,我叫艾力再。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版漢語四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小馬過河》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我就從以下七方面來説課。(PPT出示標題及副標題)

一、 説教材

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馬在幫媽媽馱麥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條小河,不知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全過河的故事。本文以“過河”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只聽別人説,更要動腦筋想想,親自去試試才行的道理。

二、 説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因為漢語閲讀能力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注意力也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尤其是我們班兩級分化較大,部分學生甚至對漢語有厭學情緒。但是,在這個年齡段的他們對於圖片、動畫很感興趣,因此我利用圖文並茂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同時也能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們輕鬆學習,愛上漢語。

三、 説教學目標

遵循課標重在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根據四年級學生愛讀童話,能初步讀懂童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認識棚、匹等13個生字,會寫深、淺等7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知道做事不僅要動腦筋想,而且

要勇於實踐,初步懂得“實踐第一”的道理。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學目標,並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本課生字,讀通、讀懂課文;而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文中老馬對小馬説的話,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巧破難點,順利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了“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為了更充分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我採取了“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適時引領”為輔的學習方法,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生能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進而能更加喜愛漢語的學習。

六、説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的教學流程分五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激趣導入,啟發質疑

首先,我將通過多媒體展示小馬、老牛、松鼠的卡通圖片,讓學生説出這些動物的名字,並介紹學生與這些小動物相互認識。(這樣的簡單的引入,是為了照顧到待進生,化解他們的畏難情緒。而介紹學生與小動物認識則是為了拉近學生與小動物的距離。激發他們的興趣)接着,揭示課題《小馬過河》。啟發質疑,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麼呢,小馬和其他小動物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這時孩子們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之中。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對課文故事情節有了初步瞭解。我通過引導學生提問並解答的方式來幫助其他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我預設的問題有:

1、小馬為什麼要過河?

2、它幾次來到河邊?

3、它最後過去了嗎?怎樣過去的?

第三個環節:再讀課文,探究生字

四年級的學生在識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我以自主識字為主,對學生提出要求:把課文裏生字新詞用筆劃出來,通過學生提問,老師引導的方式,理解生詞在句中的含義。

第四個環節:以讀代講、品文悟情

在這一環節中以讀為主,我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反覆讀文。

首先出示《小馬過河》課文朗讀動畫,學生體驗朗讀的情感。 接着指名讀,克服學生的`朗讀困難。

最後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進入情境,感知情境,進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讀出應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思考並討論:在面對同一條河,老牛説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卻説河很深,能淹死人,兩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促成小馬過河左右為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是淺?為什麼?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目的,這其間隨着教學的推進,圖文並存的出示,讓學生弄清這篇課文的難點,為什麼同一條河,每個小動物有不同的答案?弄清這個原因是學生正確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觀

因素。因此,讓學生通過討論確定答案,教師充當學生的引導者,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生動,形象的讓學生感觀到:牛説很淺松鼠説很深,而小馬親自試試,卻發覺:即不像牛伯伯説的那麼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麼深,進而使學生深刻的領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我是根據上一環節來進行的,通過小組競賽分角色競賽朗讀讀的方式激發學生朗讀熱情,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通過學生自讀自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體悟。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的精華體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啟發性,我的板書力求彰顯這一宗旨:

12 小馬過河

試 (動腦筋試一試)

牛伯伯 小松鼠

深 淺

以上就是我今天説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小馬過河》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小馬過河》是第三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課文情節美、事物美、構圖美,我們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

這課是一篇童話故事。敍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説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説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小馬沒了主意,只好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要他親自去試一試。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過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説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説的那樣深。説明遇事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説一段話。依據大綱要求,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教材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能按事情發展順序説出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過不了河的經過。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 學習課文內容,懂得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光聽別人説,要自己動腦筋去想,從實踐中去尋求答案。

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理清,一段話的先後順序,按順序複述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的情況是本問的重點和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採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我利用筆記本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本組課文的訓練要求,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以讀促悟法。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

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三、説教學流程。

1、圖片導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開場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本課我用主人公小馬的圖片來提問,讓學生馬上進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小馬過河》。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裏我安排了一次聽課文錄音,“聽説讀寫”最首要的是聽,學生學會聽是非常重要的。邊聽邊思考:故事裏都有誰?講了一件什麼事?聽完之後和同桌討論。在這裏安排討論是因為問題較簡單,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農村的學生較少用到討論,還不太習慣這種學習方法,所以簡單的問題他們比較會發表想法。

在討論結束後,我安排他們自由讀課文,朗讀時思考:小馬為什麼要過河?小馬幾次來到河邊?小馬過去了嗎?通過初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節。

3、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已經瞭解了小馬為什麼要過河,幾次來到河邊。接着我按課文順序分段進行教學。第一自然段主要訓練用用“什麼地方”“住着”“誰”説一句話。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導學生用高興的語氣來朗讀小馬的話。三至五自然段對話較多,我注意指導學生以不同的語氣去讀不同“人物”的話。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説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指導朗讀時,這些都要向學生説清楚。根據事物出現的先後,用課件展示事物,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馬與老馬之間的對話,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覺,。第八段主要訓練用”既不像……也不像”説話。在細讀課文時,我主要用不同朗讀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齊讀、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等。

4、課堂小結,突出主題。

四、説板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