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8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國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繫。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猜想:

繼續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並説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説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閲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2

人教課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鏡的有關知識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到生活生產中,特別是在照像機、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生產和使用中更是必備的重要知識,具有綜合基礎教育價值。本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本章的中心內容,它既是第一節透鏡和第二節生活中透鏡知識的延伸,又是這兩節知識的昇華,同時它又是第四節眼睛和第五節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理論基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上,能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觀察探究、分析歸納、交流反思等物理學習過程,能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在應用物理知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啟迪學生的探索靈感和創新意識,因此對今後進一步研究透鏡以及其它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從以下三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使學生經歷實際問題抽象為物理問題的過程,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養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良好習慣,以及善於用物理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③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物理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儘可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本節課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認識,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發現和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而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進而歸納結論以及對成像規律的知識應用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物理的啟蒙階段,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思維侷限在感性認識上而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都處於發展階段。所以我以參與式探究教學法為主,以光具座、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為器材,附用微機輔助演示。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激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體驗物理意義。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從而引起認知衝突。學生一定有許多疑問,請學生把疑問寫下來並進行交流。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②為什麼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麼時候成放大的像,什麼時候成縮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課題: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這樣從實際問題抽象出物理問題,充分體現了物理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物理應用意識。同時也從學習的必要性上使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集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最佳狀態,為順利實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2、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猜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麼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麼?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教師點出為了驗證猜想,必須通過做實驗,從而順利進入教學下一個環節。

(二)設計實驗,觀察探究

1、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先通過一個小遊戲來暗示大家實驗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老師。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

啟示學生:蠟燭、透鏡、光屏擺放的順序

②(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麼辦?

啟示學生:蠟燭、透鏡、光屏擺放時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線

③(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啟示學生:凸透鏡離物體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遊戲,增強了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學習物理知識,使學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然後拍下一張清晰照片。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樣觀察虛像?(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所成虛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案是對學生思維的調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之一。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經過展示和討論後,確定實驗方案,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三)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幾組學生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説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為分界點,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突破了又一個難點。這樣的設計將發現規律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鍛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四)開放訓練,鞏固新知:趣味訓練1,變式訓練2

(五)歸納總結、合作交流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在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從兩個方面進一步點撥,一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重要性,規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現規律的過程以及在發現應用過程中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導學生善於發現、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六)佈置適當的作業。

四、板書設計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先來看一看《透鏡及其應用》這一章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本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不僅瞭解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也初步瞭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猜想,初步設計方案,組織學生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此可見這是一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課例。

教材中對於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再讓學生觀察u>2f、2f>u>f、u

(二)分析學生情況

1.知識儲備

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對於凸透鏡不太瞭解,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介紹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三種光學儀器,通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實例使學生建立凸透鏡成像概念,同時通過前一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明確了什麼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凸透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什麼是物距、什麼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這就為本節的教學做好了知識上的儲備。

2.技能儲備

通過前面的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學生已經能區分實像和虛像,同時也具備了利用刻度尺讀取數據的能力。學生對於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從技能上為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是:①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②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4。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放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上。因為這是學生在物理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缺乏經驗,因而把它作為重點。

把難點放在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上,對於實驗探究學生處於起步階段,記錄數據後,分析這些數據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因而此處確定為難點。

二、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三、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發猜想

1.學生體驗一:教師手持一張精美的中央電視塔圖片在教室中前後走動,學生用凸透鏡觀察圖片,思考並回答:“你觀察到什麼性質的像,是在什麼情況下觀察到的?”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自主探究,親身感觸到凸透鏡成放大的像還是縮小的像與物距有關,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想。

2.學生體驗二:讓學生用另一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與前一透鏡豎着並排放置,同時觀察圖片,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所觀察到的像是不同的,進而引發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可能與透鏡焦距有關的猜想。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學生從中感悟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設計實驗,操作記錄

1.制定實驗方案

提出猜想後,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教師先展示器材介紹構造(投影),再示範調節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時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怎樣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樣觀察虛像? (3)如何測物距和像距?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通過觀察學生感悟到物、鏡一定時,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教師再示範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領。

對於如何觀察虛像,可以示範當物由遠及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屏無論怎樣移動都不成像,這時把眼放在光屏這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成虛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相同。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養成積極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去除實驗中可能影響學生探究的干擾因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實驗。

根據所給實驗器材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後,把學生分為三大組,給各大組焦距不同的透鏡,學生進行實驗時,觀察成縮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時的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在學案上的表格中。

此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因為學生處於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對於表格的設計會有一定的差異,為了後面的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此處直接在學案中給出實驗記錄表格。

2。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學生實驗,記錄數據,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實驗後,各組彙報實驗數據,教師將實驗數據統一輸入Excel表格進行多組數據的處理(投影),現以四組過去學生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錶格中物距排序的處理,使學生很明顯的發現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及虛實像的分界點,此時教師再説出凸透鏡的焦距是10釐米,讓學生歸納出物在什麼範圍內,凸透鏡成什麼像,學生自然會把10釐米、20釐米作為分界點,這時實驗中使用凸透鏡焦距為5釐米的學生們會不認可這一結論,學生們會建議再處理另一大組的數據,結果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 cm,根據數據引導學生思考,透鏡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進而由學生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如何從數據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比不同大組的數據找到與焦距的關係,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帶給他們的成功與快樂。

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後,針對物體在一倍焦距處、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什麼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物距大於2f成放大的像,小於2f成縮小的像,則2f處成等大的像。

此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探究出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更加完整。

(四)小結

由學生歸納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五)當堂鞏固

用一個試題來鞏固所學。

以上是我説課的內容,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本文獲北京市20xx年國中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説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科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6節《眼和視覺》第2課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從七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將透鏡中物理一章的內容濃縮到一節,並提前到七年級開設,內容多、難度大。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該節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對透鏡瞭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鏡應用的理論基礎。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有別於以往驗證式實驗,它需要學生自己去尋找規律,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特別是對分界點的尋找。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的學習中對像有了一定的認識,會從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質,學習了凸透鏡的相關概念及三條特殊光線的畫圖。

學生早已熟知放大鏡成放大像,因而對“凸透鏡成像”的認識也受此侷限,對它能成很多性質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科學思維的啟蒙階段,特別是分析歸納能力不足,對規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兩點分析,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鏡成的各種像,會描述像的性質並記錄物距和像距,學會從記錄中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會初步將生活中的凸透鏡與成像規律聯繫起來。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等探究過程。

(2)學習處理數據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發現的喜悦。

(2)使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的科學原理。

四、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組織、指導學生完成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實驗。

難點:引導學生歸納並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五、教學法

貼近生活,激發興趣;問題導學,推進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構;利用軟件,突破難點;口訣總結,幫助記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5分鐘)

師: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鏡。(聯繫生活、複習凸透鏡的概念)

生:投影儀、放大鏡、攝像頭、裝水杯(透明、圓柱形、已裝水)、一滴水、眼球……

讓學生拿起身邊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鏡)做一組實驗:

①手握水杯,觀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將手緩慢遠離水杯,透過水杯觀察手指所成的像。

學生驚奇地發現:用水杯近距離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遠距離看手指,像倒了,有時放大、有時縮小。

【提出問題】

同樣是凸透鏡成像,為何差別如此大?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此時學生心中充滿了疑問,請他們把自己的疑問説出來交流,學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鏡什幺時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時候成縮小的像?②為什幺會有時成正立的像,有時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鏡成像究竟有何規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自然地引出課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樣從學生身邊抽象出科學問題,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帶着疑問,能較快進入探究狀態。

(二)問題導學,實驗探究(27分鐘)

1.實驗準備(9分鐘)

如何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此刻學生對實驗思路還不清晰,為了顯化“物距”這個自變量(雖然焦距、像距也是自變量,學生目前只對物距有感性認識),我設置了下面的環節:

【猜想假設】

請同學們猜想:凸透鏡成像的性質與什幺因素有關?請説出猜想的根據。

結合水杯分析,學生很容易找出:“物距”會影響凸透鏡成像的性質。為了驗證猜想,實驗思路是:改變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觀察比較像的性質,找出變化的規律。

【實驗探究】

教師出示實驗器材進行介紹,燭焰是被成像的物體,凸透鏡焦距為10 cm,光屏用來承接實像。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光具座,我首先讓大家觀察它的結構特點推測各部分功能。學生首先注意到標尺,它能測物、鏡、像的位置,進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變物距,很方便;最後是導軌,它能保證物、鏡、屏在一直線上。

接着用幻燈片出示實驗注意事項和操作順序,以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隨時能得到參考和提醒。但學生“知道”並不一定能“做到”,因為他們並不理解“為什幺要這樣做”。為了落實操作要求,我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深化實驗注意事項,培養探究精神):(1)如果鏡或屏偏高或偏低,像會出現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樣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類型的像而無遺漏?

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一一演示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操作。如,鏡偏高、鏡面傾斜、蠟燭不豎直、凸透鏡太靠邊等情況,讓學生觀察結果。學生切身體會到:物、鏡不動,光屏前後移動時,屏上圖像會出現從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細微變化,而像是指輪廓最清晰時的圖像,且位置是唯一的。為了保證實驗數據完備(讓蠟燭和光屏都有較大的範圍移動),凸透鏡應固定在標尺中央,蠟燭應由遠及近逐一找像。最後用口訣總結實驗順序:標尺中央固定鏡,根據焰心調鏡屏,將物移到最遠處,移動光屏找到像,由遠及近移蠟燭,不同物距像找全。

實驗準備這個環節很重要,教師要充分預設,排除可能的障礙,除了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還要引導他探究為什幺要這樣做?這樣才能將實驗要求內化為規範操作,進而減小實驗誤差、提高實驗效率。

2.分組實驗,收集數據(18分鐘)

學生每四人一小組,按下面的5個問題進行探究,並在表中進行相關記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