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7.66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説課稿

一年級説課稿1

一、説教材特點

《畫》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課文部分第一課的內容,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緊緊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裏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認: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認識11個生字。

理解: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2、過程與方法:

⑴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⑵ 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等方法鞏固生字。

⑶ 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再記住它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反覆朗讀,瞭解古詩內容,懂得這首古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和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三、説教學策略

1、初讀古詩 ,整體感知

初讀古詩,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學生連字音也讀不準,哪來讀的感悟。這裏我安排了各種讀法,由於學生已經學了所有的漢語拼音,能夠獨立地拼讀音節,所以我先讓學生自己拼讀,再同桌互讀,接着指名讀(3~5名),然後分小組讀,最後齊讀。通過各種不同讀的訓練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讀好,有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要進行個別指導。雖然這首古詩只有20個字,但是裏面的字比較難讀準,平翹舌音,前後鼻音難區分,比如説“色”讀成“shè”,“近”讀成“jìng”,還有“聽”、“聲”、“春”、“驚”。“近聽水無聲。”這一句特別難讀,學生容易把“近聽”這兩個字都讀成後鼻音。我把這些字着重讓學生練讀,分開讀,連起來讀,放在詩句裏讀,直到學生讀好為止。

2、細讀古詩, 讀出韻味

細讀古詩,就是要讀好古詩。怎樣讀好,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琅琅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設計了兩個環節:① 讓學生聽讀,我範讀,學生聽;② 標上停頓記號“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劃兩條線的地方聲音延得長一點,劃一條的地方聲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後反覆練讀,採用自由讀,個別讀,男女讀,小組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最後熟讀成誦。

3、誦讀古詩,讀懂詩意:

我這裏所説的“懂”,並不是説要説出每個字詞的意思。根據一年級的特點,我只要求學生初步知道這是一首謎語詩,謎底是畫。“水無聲”、“花還在”描寫的就是這幅畫。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再反覆讀。讀好後,我例舉詩中的一組反義詞“遠--近”,通過採用各種形式反覆地讀,讓學生們理解什麼是反義詞,然後到書中找出其他兩組反義詞。

4、背讀古詩,加深體會:

學生通過不同方式不斷的練讀,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能背出了,還不會背的.學生,讓他們課後再讀,要求人人會背,這樣就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5、字詞訓練,反覆認讀:

在教學本課生字時,先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通過前面學生反覆地讀課文,再讓學生圈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這時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所有的字。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識字難度就大大降低了。然後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來,反覆練讀,採用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讀的時候及時正音。然後把拼音擦了,再練讀。通過這樣反覆認讀訓練,達到識字教學的目的。

本節課要學生會寫兩個生字“人”、“火”。寫字時,首先還是要規範寫字姿勢,這是他們入學時就反覆強調的。其次要着重強調寫字的筆順,要求學生一定要嚴格按照筆順來寫。最後要求寫好每一筆,擺好每個字的結構。每課書後面都有“描一描,寫一寫。”我在教學這兩個生字時,自己先在黑板上示範,然後讓學生書空,書筆畫,再描一描,最後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寫一寫,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通過初讀、細讀、誦讀、背讀、認讀這五部曲的層層深入,完成了讀的教學目標。

當然,以上設計還有許多不足之處,誠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一年級説課稿2

教學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應知:熟悉工具,認識顏色;應會:不同風格線色的表現。

2、隱性內容與目標:創新精神,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在美術遊戲中學會使用畫紙,嘗試不同筆觸、不同畫材組織畫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筆觸、不同的畫具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

課前準備:

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選擇油畫棒、水彩筆,或水粉顏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引入:課本小朋友的作品,你覺得漂亮嗎他們分別用了什麼工具完成的你知道那些畫材可以使用(蠟筆、油畫棒、水彩、水粉等)

二、感受:

1、師生共同欣賞一組以線條與色塊構成,抽象風格的繪畫作品。例如蒙德里安、米羅,重點分析一個作品。教師“剛剛看到作品,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你都看到了什麼樣的線條或色彩”“你覺得畫畫的人心裏在想什麼是很高興很恐怖還是有點傷心哪些筆觸讓你有這種感覺的”

2、“除了藝術家表現的筆觸與線條,你還能使線條和色彩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體驗:從看一看、調一調開始,進入教學。教師與學生一起以遊戲的心情,觀察色彩的變化,對水粉有初步的認識。學生認識不同的`色彩,瞭解蠟筆、油畫棒、水彩筆、水粉這些畫材的相關工具及使用方法。提供工具,讓學生試用,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筆觸、不同的賦予畫面的不同效果。並且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很均勻地去塗色某一個筆觸,引發學生對奇妙的色彩世界的探究。

瞭解:學生認識不同的色彩,瞭解油畫水彩筆畫出來的效果有何不同——油畫棒粗力,水彩筆柔和勻淨。

三、創作:看看哪個小組能夠合作創造出最多種塗色方法小組合作完成。

四、欣賞:舉起來,欣賞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賞同學的作品,評論交流自己的繪畫體驗。聯想“這樣畫出來的痕跡使你想到什麼”這樣的筆觸適合表現什麼”五、小結:嘗試着用不同力度、不同疏密的點、圈、線等筆觸體會不同的塗色方法所帶來的不同的畫面效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欣賞上一課小組合作的同學的作品,評選出優秀作業:並且請這些同學上來介紹自己創造的塗色方法,説説“這樣畫出來的痕跡使你想到什麼”這樣的筆觸適合表現什麼”

二、感受:

1、欣賞畫作,體會色彩的感情,説明繪畫是情感的表達。你快樂,你的線條也會跳舞;你悲傷,你的色彩也會暗淡。

2、靈活地開動腦筋,結合線、色等造型因素進行組織創造;

三、創作:以個人為單位,比比看誰塗得更好看:創作一幅自由的色彩畫。

教師輔導:不應以“成人化”的眼光去要求學生,以“成人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要鼓勵學生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勇於嘗試。相比較而言,應更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而不是結果,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

四、評價:讓學生介紹自己畫中採用的塗色工具和方法,選出好看的作品。

五、課後作業:鼓勵同學回家後與父母家人欣賞自己的作品,裝飾自己可愛的家。

一年級説課稿3

一、準確把握,説教材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五單元,共有四篇識字課文,《識字6》是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前二課採用“詞串”的形式識字,後二課採用歸類的方法識字。《識字6》是屬於“詞串”識字形式。

《識字6》這篇課文圍繞夏天的鄉村夜晚,把12個詞語按一定邏輯關係,排成四行,一、二、四行押韻,與前面識字課文不同的是每一行最後的詞語都是三個字,這種形式的詞串讀起來富有七言詩的韻味,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課文配有相應的插圖,圖文對照,既有利於幫助學生識字和理解詞語,又能把學生帶入夏天夜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遐思。

根據本課特點,分為兩課時進行,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知全文,仔細觀察圖畫,認識圖上描繪的事物,並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

2、誦讀課文,積累詞語,體會鄉村夏夜的情趣。

3、隨文識字,學習四個生字“星、奶、女、扇”,利用漢之星拆分法識記生字。

認識新偏旁“户”,會正確美觀地書寫四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詞語,體會鄉村夏夜的情趣。

2、隨文識字,學習四個生字“星、奶、女、扇”,利用漢之星拆分法識記生字。

認識新偏旁“户”,會正確美觀地書寫四個生字。

教學準備:漢之星教學平台,ppt課件

二、發揮主導,説教法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兒童的認知特點是好奇心強,準確性差,識字記得快,遺忘得也快。根據學生的特點,教材和課時目標及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不強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詩意教學法:創設和諧輕鬆的課堂教學氣氛,營造詩意的夏夜氛圍,把微笑帶入課堂,把激勵帶入課堂,把情感帶入課堂。讓學生身心沉浸在詩情畫意的小院裏,思維和想象得到發展。

2、直觀教學法:藉助PPT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圖上描繪的事物,並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內容表達出來,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化閲讀能力的提高。

3、以讀帶講:

⑴藉助拼音讀準確。其中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指名讀,領讀,男、女生配合讀。

⑵去掉拼音讀出形象。讓學生圖文結合讀詞,在頭腦中建構事物形象。

⑶想像畫面讀出情感,讓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這樣在多層次的誦讀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字,理解詞語。

4、漢之星輸入練習:通過漢之星輸入發,正確拆分合體字:星、奶、扇,較熟練説出漢字編碼,利用漢之星幫助學生記憶字形。

三、明確主體,説學法

以學生的“學”為教學出發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求知。本課我指導學生主要運用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能學習的能力,在學生通過自學,同桌交流討論後,再各自發表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個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能識字的能力。

2、探究發現法

根據老師的引導,運用所學的知識,訓練學生髮現詞串在組成形式上的共同點,以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詞串組成的規律後,朗讀起來就更真切、自然。

3、披文入境,再造想象

在反覆誦讀中配合插圖展開合理的再造想象,“天上的繁星像——”使學生披文入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思維活躍,探究意識強烈的最佳狀態。

四、合理安排,説過程

(一)猜謎激趣、整體感知

孩子們喜歡新奇的上課方式,一個謎語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的興趣。從而,引入識字六的關鍵點——螢火蟲(過渡:夏天的夜晚,螢火蟲飛呀飛呀,它把我們帶進了識字6(板書),帶到了一個美麗的農家小院。)

板書課題:識字6

1、猜謎語:白天睡,夜裏行,尾巴上面帶星星。

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讀書當明燈。

2、和“螢火蟲”打招呼。讀準字音。

(二)創設情境,感知全文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播放夜晚滿天繁星的景象,引導學生識字説話,依據課文的內容,相機出現"爺爺、奶奶、小丁丁",接着想象祖孫三個在院子裏,爺爺手拿蒲扇,指着滿天繁星會説什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後講述"牽牛、織女"的故事,擴展課文內容,把大語文觀引進課堂,引出全文。

(三)整體感知,讀出節奏

1、多形式讀,積累詞語

通過學生的多種形式的讀,來積累語言,在本節課有小組讀,小老師領讀,男女生讀,老師範讀,想象讀等,在這當中加入學生的評價,這樣既能加深對本課意境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進一步增強語感,積累語言。

2、追根溯源,鞏固聯繫

藉助漢之星漢字字源軟件,找出“蒲扇”一詞,瞭解“扇”的演變過程,使學生把識字與觀察認識事物相結合。

3、主動編碼,自主識字

教學3個生字,由學生當小老師指導識寫,強調新筆畫“橫折折折鈎”、新偏旁:户。對於獨體字“女”引導學生正確寫出每個字的筆順,有意識的強調首筆、末筆。學習合體字時,讓學生説説可以拆分成哪幾個部件,並能説出每個部件的名稱。

“組字小魔術”:()+()=扇女+乃=()()+()=星

4、示範講解,規範寫字

(1)利用漢之星的漢字演示,學生髮現書寫要點,教師範寫;

(2)學生描紅、臨寫。師生共同評價學生的書寫。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根據插圖,用上今天學的詞語寫一段話。

2、在家裏使用漢之星輸入法練習所學的生字。

板書設計:

識字6

户扇

一年級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這是一首讚美江南水鄉秀麗景色的詩。一個男孩撐着小小的竹排順流而下,他觀賞着兩岸美麗的風光,感受自己如同在畫中游覽一樣。課文貫穿對江南水鄉的讚美之情,旨在激起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小竹排順流而下,鳥兒唱,魚兒遊,表達了作者無比歡暢的心情。全詩圖文並茂,形象生動,語言優美流暢,節奏感強,適宜學生誦讀。

課文展示的是畫一樣的美景,因此整堂課以課件中江南水鄉的景美來渲染烘托課文,使學生在美的環境中體會江南之美,產生熱愛江南之情,使自然美和童心趣和諧統一。同時在感悟時學寫生字。

這篇課文是學生第三次接觸課文,所以教給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這關係到以後課文的學習,所以教師必須精心引導,融讀與方法於一體。

2.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能喜愛江南,熱愛自己的家鄉。

(2)用自己的方式認識12個生字,認識三個偏旁。

(3)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過程與方法1)、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結合看圖,聯繫生活實際,反覆誦讀,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讀畫畫,理解課文。

(2)在指導學生認記字形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住字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詩歌,學生喜歡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和背,讓學生體會到江南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難點及確立的依據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重點、難點定位在:認識筆畫、偏旁和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

一年級學生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讀書能力,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但每個環節都要把要求説清楚,讓學生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識字,降低識字難度。並配上適當的課件輔助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是:

一是推薦旅遊景點,組織小旅遊團。

(1)小朋友,你們喜歡旅遊嗎?都去過哪些地方?今天我這位導遊想向各位推薦一個特色旅遊景點,不知道你們有興趣聽我介紹一下嗎?這時我用課件展示旅遊景點介紹,文字全部注音(介紹中的紅字就是課文中要求認讀的生字。)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您閲讀我們旅行社推出的江南遊介紹。江南一帶位於中國的東部,那裏物產豐富,有魚米鄉之稱;那裏河流密佈,兩岸樹木茂密,禾苗綠油油。在那裏,您可以乘坐竹排這種特殊的水上交通工具領略如詩如畫的美景。

(2)各位小遊客,對我們的旅遊景點滿意嗎?如果介紹中的字讓您為難了,請跟我讀。這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紅色字。並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和識字技巧來識記生字,如用部件法記排,用動作發記遊唱,用奇特聯想法想像嘩嘩的流水從而記住流……排、中、遊、流、唱、兩、岸、樹、苗、綠、江、南。

(3)經過學習後,學生基本掌握了要認識的生字,這時我設計了轉輪盤、摘蘋果、找朋友、小猴跳敦的'遊戲來加深學生對字詞的鞏固,學生此時興趣高漲。這時我揮動導遊旗説願意參加這個旅遊團的小朋友請報名。咱們出發吧!一個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識記在心,是需要反覆鞏固練習的,而這種富有童趣的識字遊戲有效地避免了識字的枯燥,鞏固了生字識記。

二是乘坐小小竹排,暢遊江南美景。

(1)、我們乘着飛機越過高山、河流,向着江南飛去,白雲在向我們招手,太陽在向我們微笑。到了江南以後,我們開始了愉快的旅行。這時我用課件播放江南樂曲,更好地給學生創設情境。

(2)、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竹排畫面,用生動的導語來把學生帶進江南。這是江南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我們將乘坐竹排順流欣賞兩岸的美景,願您此次旅途開心!在課件的演示下,課文朗讀也同時出現,讓學生把情境美和語言美結合起來,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朗讀起課文。

(3)、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由練讀。這首詩每句都描寫了江南的美麗,那就把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吧!選句朗讀。你最喜歡哪一句,然後把你最拿手的一句讀給大家聽。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干個哈姆雷特,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並喚起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接着利用課件和圖片資料幫助理解順水流,樹木密的密、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等詞。解決本節課的難點。品味朗讀。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體會江南的美。這時我用生動的語言在次創設情境:我們坐在小竹排上,鳥兒在空中動聽的歌唱,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兩岸的樹木葱葱蘢蘢,遠處的田野裏到處是綠油油的禾苗。這景色美嗎?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讀呢?鼓勵學生用適當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小豬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遊可讀的輕快些,表達出喜悦、歡快的心情;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讀的緩慢些,以表達自己讚美的感情,接着開展多種形式朗讀:個別讀,同桌讀,小組讀、配圖畫讀,配音樂讀,賽讀等,進而感悟江南魚米鄉的美景。學生在旅遊情境中感受到了快樂,營造了開放的語文教學課堂氛圍,體現了新課標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

三是創造性地朗讀:我也試做導遊。

小朋友們,喜歡這次江南遊嗎?你知道江南還有什麼迷人景色嗎?誰能做導遊介紹介紹?老師建議你們用上書中的詩句,會把這個地方介紹得更美,看哪些導遊最受人歡迎呢?同時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這樣設計能夠將讀與説有機結合,在説中來讀,在讀後用上詩句再説,體現了新課標中充分發揮聽説讀的綜合能力。

四是課外拓展延伸,積累豐富語言。

(1).質疑問難你有哪些問題提出來,老師和同學想辦法幫你解決。教師從江南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等特點給予提示講解,並鼓勵學生查閲資料。適時語言鼓勵學生是愛提問題的好孩子等。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愛因斯坦也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敢問。

(2).紮實積累江南自古以來就是讓人神往的地方。清朝的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一些文人墨客也拿起筆讚美江南。你會背哪些描寫江南的詩詞?語文學習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靠積累。因此要在一年級就打好積累的基礎,使學生語文的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富。

(3).課外作業:江南確實很美,我們的家鄉也有自己獨特的地域風情,有興趣的同學蒐集東北的圖片或資料,記在《知識小寶庫》裏,還可以畫一畫我們的家鄉。由愛江南到愛祖國、愛家鄉、情感再次昇華。六、説板書設計由於一年級學生認識的字太少,加上這篇課文又如此優美,所以我採用板畫的形式來設計板書在黑板上貼畫,最後讓學生整體感受,再現學生髮現美、欣賞美的過程。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説學法

1.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將採用自由讀、小組讀、指名讀和同伴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詞語。

2.遊戲激趣,鞏固識字。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遊戲形式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在玩中認字,鞏固識字效果。

3.注重評價,激勵主體。評價是教學有機組成部分,在課上以即時性的口語評價鼓勵和讚賞每一個人,讓他們在愉悦輕鬆的氣氛中學習。

4.開放語文學習空間。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5.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畫一畫---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求知的方法。

一年級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93頁《統計》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第一冊初步接觸了簡單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是正式學習統計初步知識的開始。本節教學重點是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並描述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表。難點是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使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初步瞭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瞭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二、説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三、説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用的答題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生活中統計有着廣泛的應用,可以統計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學生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如何選擇學生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統計素材,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選擇素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來初步認識統計這一內容,經歷統計的蒐集、整理和描述過程,是本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貼近學生生活,但對於這節課來説,如何呈現是個難題。所以我就乾脆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選擇了小動物來到數學課堂這一學生比較喜歡的情景,從根據動物的數量塗小格開始,然後與情景圖對比,引出統計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簡便性,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又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活動探究,認識統計

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活動的每個細節。主要採用了教師引導、小組合作與獨立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師生合作收集、整理數據,看統計圖、表進行描述分析,讓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描述分析統計圖、表的過程,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先統計學生動物的只數,讓學生經歷初步統計的收集,整理的過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統計圖、表,並以此為依據,積極地作出準確的描述和分析。接着,又設計了統計調查學生生日在幾月份的這一事例,通過學生商量得出的統計方法來進行收集原始數據,整理後填入統計表後再進行畫統計圖。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裏,還重視了引導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描述分析。讓學生感覺圖、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具有開放的空間,不但可以發現數據的多少,兩個數據比多少,還甚至可能提出多步求和、移多補少等問題,加深對統計意義的理解。這一過程可使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統計是知識,是方法,統計更是一個過程。不親身經歷過程,就不可能理解統計的真正內涵,不可能認識統計的巨大價值。本着這一指導思想,這節課力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調查、收集數據、繪製統計圖、表,對圖、表描述分析,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學習統計、感受統計、運用統計,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把課堂知識向生活實踐中拓展、延伸、深化,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

同樣,我的這節課也存在着許多的遺憾和不完善。敬請各位專家和老師指教。

一年級説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第八課《樹葉》。下面我將從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幾個方面為大家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內容

《樹葉》一課是國小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第八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大自然。這首兒童詩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全詩共五句話,寫樹葉給樹枝、小蟲、魚兒、小鳥帶來的温暖和歡樂,大家都喜歡樹葉,樹葉與大家親密、和諧的關係。課文想象豐富,語言樸實,富有童趣,為兒童喜聞樂見,詩中多出運用你人的寫法,淺顯易懂,朗朗上口,進而抒發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根據以上教材內容,我將本課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隨文識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分為:

1、能力目標:

①鞏固複習課文的生字和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一年級學生有效注意的時間短,知識面窄等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則為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一年級國小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但也容易分散,根據這個特點,我準備採用情景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把孩子們帶入樹葉飄飄的大自然之中,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

同時,在教學中穿插遊戲,對於孩子來説,遊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感到學習的無窮樂趣。學法上,讓學生多朗讀,多開口,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理解、體會,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

 三、説教學過程

㈠遊戲導入

1、準備寫好生字的小黑板,將形狀各異的樹葉貼在上面,告訴學生字寶寶和詞寶寶都躲在樹葉下面了,誰能摘下樹葉並把葉片下面的字或詞讀出來,樹葉就歸誰了。這一環節讓學生動手、動口,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能夠在課堂初始就抓住學生的吸引力,為接下來的內容開了個好頭。

㈡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新課標認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所以,在學習內容之前,我準備為學生先範讀課文,通過範讀,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然後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指明讀、分組讀、男女比賽讀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蘭度,加深學生感悟。一年級學生記憶力驚人,我覺得通過這些方式的朗讀,已經有一部分學生可以背誦了。

㈢理解內容,加深記憶

此時,再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景讓孩子們融入到情境中,張開想象的翅膀,從中體會到樹葉與樹枝、小蟲、小鳥、小魚它們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詞語,我相機進行板書,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通過這部分的講解,大部分學生估計都已經會背了,此時,讓學生結合板書試着背誦課文,然後我準備給學生1分鐘時間鞏固課文背誦,然後進行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課堂的最後集中注意力,為本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㈣拓展延伸,仿寫句子

讓學生髮揮想象,仿照課文寫句子,我希望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鍛鍊學生説話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板書設計

樹葉

樹上 樹枝 扇子

地上 小蟲 被子

河裏 魚兒 花傘

天上 小鳥 風箏

一年級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了《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閲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教學。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兩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説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所以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而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詩歌,適於朗讀,所以講析文章時,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繪的自然美。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儘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説學法

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5、反饋調控措施

根據我所授課班級學生底子薄、認知水平低、自覺性差的現狀,我估計學生可能會在“品秋”“寫秋”環節中出現困難,這時教師可根據當時的情況,就出現困難的環節,以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拉進師生距離,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的。其中我把教學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在“品秋”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2分鐘)

教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説説看了圖片,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由此創設情景導入。(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誦秋(8分鐘)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一、 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二、 教師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三、 學生自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四、 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也可找出你認為詩中用得好的詞語,做適當的批註,並與同學交流。教師也可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20分鐘)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閲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15分鐘)

這個環節着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根據“閲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也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觀念。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教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在此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智力素質中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3、佈置作業:①查找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篩選、查找資料的能力。

②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比較《秋天》與《秋景》,説説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五)、板書(略)

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能夠擯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分析、講授詩歌意境為主的做法,積極嘗試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創設校本實例及校本意境,儘量使課堂充滿活力,把課堂還給孩子,積極努力嘗試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討直至最後能獨立品詩、寫詩或作畫,以突出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我認為這也體現了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滲透。讓孩子們通過讀詩來感悟生活,通過聯繫生活,更好的品味詩意,領悟意境,我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大語文”的氛圍。

一年級説課稿8

《搖呀搖》是一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以“快樂”為主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音樂帶來的輕鬆與快樂。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搖籃曲題材的上海童謠。歌曲旋律安靜、富有小船搖動的韻律感,詞曲結合朗朗上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歌曲演唱和簡單的表演,難點是上海方言的吐字和歌曲的旋律起伏,以老師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童謠、玩玩上海的弄堂遊戲為切入口,讓學生感受不同情緒的童謠風格。

在教學中我由情感出發,以情帶讀,以情帶唱,以情帶演,隨時把歌曲的審美情趣放在第一位。由於這是一首用上海方言來演唱的歌曲,我在教法運用上注意了這兩點:1、注重歌曲中詞與曲二者各自的'審美特點,雙管齊下,兼而顧自之;2、是運用直觀、形象的手段來演繹歌曲。

整個教學過程分三大部分:一、以表演童謠和玩玩老上海的弄堂遊戲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童謠的興趣,感受“上海童謠”歌曲的特色,為歌曲教學打下基礎。

歌曲教學部分:一是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詞:通過學搖小船的動作和學生自己創作搖小船的動作,使學生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搖曳動盪的韻律感;然後教師在學生有韻律感地做搖船的律動過程中,指導學生用“LU”來哼唱旋律,邊唱邊感受歌曲的情緒;接着,教師以自然的師生相互一問一答式的方法來朗讀歌詞,記憶歌詞,並解決上海方言的吐字。

二、在學生輕生演唱好歌曲後作簡單的歌曲處理。比如用上海方言呼喚“外婆”巧妙地解決了旋律的起伏。

三、是學唱歌曲的結束句這一部分中,老師與學生合作的範唱讓學生再次感受這是一首搖籃曲風格的童謠,並通過媒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歌曲第一樂句和結束句旋律的變化,讓學生在觀察模仿中逐步深入對歌曲的理解。

四、通過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再次讓學生準確地體會歌曲的風格和意境。

拓展部分:《過江》,它也是一首上海童謠,設計在課堂最後部分,自然地拓寬了學生音樂表現的空間,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另外,由學唱老上海童謠到學念新上海童謠,凸現了現代氣息,又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特有的輔德功能。

一年級説課稿9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圖形的排列規律。

2、説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發現給定事物中的簡單排列規律,並運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交流的活動中,經歷發現生活中有規律排列現象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身邊事物,發現和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美。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事物中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 説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説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 説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 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 聯繫生活,發現規律

4. 動手動腦,找出規律,鞏固發展

5. 教學總結。

四、 説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利用遊戲引出規律

(板書:找規律)

2. 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在這一部分,繼續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規律。

老師在這一部分重點指出:有一種規律是事物重複出現,重複的是哪一部分,學生起來回答,老師用圓圈重重地劃出。

之後,過渡到形狀規律。

之後,我領着學生進行拍手遊戲,拍手也是有規律的。我一句話也不説,只管着拍手,當學生聽出我拍手的規律時,不自覺地跟着我拍起來。那種全班同學都動手的感覺,真好!有人説,老師就是一個表演者,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很希望能夠擁有表演的藝術,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3. 聯繫生活,發現規律

既然在貼圖和拍手中都存在規律,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規律。引導學生找找身邊的規律,生活中的規律。有的同學説:“晴天雨天”,這個時候,老師要指出並分析這不是規律。有的同學説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紅綠燈等等。

4、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這一部分,讓學生利用手中課本,按照一定的規律,在書上塗上顏色。擺完後,交流展示的時候要讓別的學生説出是按照哪樣的規律來排列的。

5. 教學總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最後,佈置作業:請同學們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規律?

五、 説教學反思

課堂設計循序漸進,基本上能引導學生把規律認識透徹。這堂課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效。

這節課學生前段時間表現很好,精力集中,接近下課時,學生有點精神渙散。因為知識點簡單,學生在動手操作上浪費了一些時間,這方面我處理得不大好,本應該再講數字規律的,但是我這節課卻沒有涉及到。另外我感覺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並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

一年級説課稿10

一、 説教材

《畫家鄉》一文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寫的是孩子們用彩筆畫家鄉的事。通過五個孩子不同的畫,展現出他們各自家鄉的美麗,表達了孩子們愛家鄉的情感。

課文第2—6自然段具體描述了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5個孩子所畫的家鄉。濤濤的家鄉在海邊,那浩瀚的大海,掀起萬頃波濤,海底藴藏着豐富的寶藏。山山的家鄉是山裏,那裏山峯高,瀑布美,屋前屋後都是高大的樹。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遼闊的平原,像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青青的家鄉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裏草綠,牛羊多。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一座座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聳入雲霄。他們的畫畫出了各自家鄉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他們對家鄉的真摯熱愛,進而反襯出祖國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説是一篇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通俗詩和風景畫。畫面的圖景和描寫的語句,很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達成契合,引起共鳴。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情況,引導學生讀文感悟,並激發學生髮揮想象,畫出自己的家鄉,讓愛家鄉、贊家鄉的情感在課堂中迴盪。

關於教學目標,本課時是第一課時,這一課時教學目標是:

1、認識“原、本、市”等3個生字。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3、學習課文1、4兩小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兩個小節,運用語言,表達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關於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難點在於用模仿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

二、 説教法、學法

1、“以讀為本”,加強讀書實踐。《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2、推進綜合性學習,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溝通,課內課外的緊密結合。

3、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知識的獲得是自主習得的過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承認學生認知基礎,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獲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語言的能力。教師要大膽放手把讀書感知--讀書感悟--讀書體情的權力給學生。葉老曾經説: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試着理解、試着揣摩,從而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

4、本課“説説自己的家鄉在哪、什麼樣”的口語交際過程,應是在學生間、師生間進行的,教師要給學生交際的空間。可自由選擇合作伙伴(因區域不同而定)(因興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間教師要深入學生,注意學生思維空間的打開,在合作中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但此過程還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教學時間:2課時

三、説教具準備

相關生字的卡片、課件

四、説教學流程

(一)看圖激趣,提示課題

一堂新授課,導入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與文本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學生與文本的心距離近了,正如俗話説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課伊始,我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讓他們欣賞自己家鄉的景色,讓他們感受到美,然後再告訴他們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家鄉,讓學生大吃一驚,為自己有這樣美的家鄉感到自豪,從而產生對家鄉的愛。觀察了這麼美的景色,學生肯定有很多話要説,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們看着美麗的家鄉發發感歎,説説自己內心的心理話。在此同時,教師教師板書課題《家鄉》。

(二)初步理解,感知課文內容

1、課件出示課文中五位小朋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圖上的五位小朋友打招呼。

(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文本中小朋友的距離,彷彿這些小朋友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着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2、他們也和你們一樣也愛自己的家鄉,想畫畫自己美麗的家鄉。板書完整課題。《畫家鄉》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

3、你們想知道他們的家鄉在哪兒嗎?課件出示課文的錄音及動畫,學生欣賞課文內容。

(通過前面的鋪墊,孩子們覺得這五位小朋友就在他們的當中,又通過剛才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問題匣子打開了,通過激發學生的思維與表達,挖掘了學生已知經驗,實現學文的自然過渡)。

4、用“——的家鄉在——”的句式進行説話訓練,隨着學生的回答相應做出板書。

濤濤 海邊

山山 山裏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學習生字“原、市”兩個生字。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已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但一節課十幾個字的識字量對於基礎差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我在這兒採用了分散識字的方法,以便使這些學生更容易的記住生字。)

(三)、朗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把感知發現的自主學習權力留給學生,從而實現第一個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

讀完説説你最喜歡誰的家鄉,最想去誰的家鄉玩?學生自由選擇段落。

(打破了自然段的順序進行教學,按學生喜愛自然段的興趣所需,體現了尊重學生的選擇和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

2、以課文第四自然段為例進行教學

(1)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到美了?

(目的是引導學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語言的情境,培養學生的語感。)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2、3、4句話,欣賞平原的美景,指導朗讀這幾句話。

(在品味中讀文,促使學生經歷一個深讀體驗的過程,積累了語言,發展了思維,受到了家鄉美的薰陶。)

(3)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平平是怎樣做的呢?學習最後一句話。同時學習生字“奔”。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5)扮演導遊,練習説話

平平的家鄉是那麼美,老師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瞧,有一批遊客來到了平平的家鄉——平原,平平正在草原上奔跑呢!誰願意來扮演平平, 做做小導遊,向遊客們介紹一下你的`家鄉呢?老師給你的詞語用得越多越好。課件出示詞語:又平坦又寬廣、金黃的、綠油油的、雪白的、一大片一大片、成羣、數也數不清、要做出色的導遊,我們先得熟悉導遊詞,小導遊們快準備一下吧。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綜合性的實踐活動,活動指向既在課內,又在課外,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有效地開發了教學資源。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發現規律,進行説話寫話訓練

1、説説平平在寫自己的家鄉的時候是先説什麼?再説什麼?最後説什麼的?

2、結合開頭的圖片説説自己的家鄉。然後進行評議。(當成作業在課外把它寫下來)

(教材是學生最熟悉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利用教材進行仿説、仿寫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入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較好的效果。就語文教學而言,從學習古代、外國的經驗到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模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模仿也是一種創造。仿寫是一項重要的語言表達技能。在仿寫過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能力,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仿寫學到家,可大大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運用到寫話中,無異於如虎添翼,讓文章錦上添花,給人賞心悦目之感。對於低段學生來説,寫話就像走迷宮一樣難,那仿寫就是為學生指明走出迷宮的正確方向。一年級的寫話,是整個國小階段寫作的起點,在這時就抓住教學的契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説、讀、寫的能力,讓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高。)

一年級説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認為,“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在學生認識了10以內數及1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也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知識。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編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找規律”在新教材中也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而本節課找最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如果這節課把握不到位,那麼將會對學生後面的學習造成障礙。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注重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本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也可以説是三維目標,主要圍繞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

1、知識與技能: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並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從中體會規律的美和創造的快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不斷地發現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

而教學難點則是讓學生自己創造出有規律的排列。

教學準備:

為了使教學達到效果,還將在課前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並準備了水彩筆、各種顏色的圖形以及裝有“入場券”的信封袋。

二、學情分析:

在學情分析方面,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學生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容易的。但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力容易煥散,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趣味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教學中應予以高度重視的學情問題。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另外,學生認識了10以內數及10以內數加減法,這就為課堂上認識數字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三、教法學法:

在教法學法中,我用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教學效果。“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配合現代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生動活潑、快樂的學習氛圍。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境遊戲導入法,並構建了以下的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遊戲,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題。

(二)引導探索,動手實踐,聯繫生活,進一步認識規律。主要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認知“規律”;

第二環節發展“規律”;

第三環節創造“規律”。

(三)課堂小結通過以上這三個環節,從看一看、説一説,塗一塗、擺一擺、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動中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這樣學生會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説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地體現出了積極的情感投入,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使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從而也落實到了“三維”目標。下面我將具體介紹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意圖。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遊戲,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一開始,先做了一個遊戲,遊戲的名字叫“動作接龍”,看看哪位同學能按老師的動作接着做下去。我分別做了兩組動作,我的第一組動作是嗒嗒拍拍肩、嗒嗒拍拍肩;

哪位同學能接着做?學生做後問他做得對嗎?並説説你為什麼這麼做?接着又做了一組動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拍手)。又問誰來接着做?並讓大家一起做一次。目的是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感知事物是有規律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對學習規律知識的興趣。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這兩個遊戲一樣,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也可以説是按一定規律排列的,(板書:“規律”)這節課,我們就要用數學的眼光來尋找生活中的規律,就讓我們一起來找規律(補充板書課題:找),通過做的兩組遊戲,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以此來揭示課題《找規律》。

(一)認知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排列的,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素材。因此,創設了同學們親身體驗過的活動,就是在每年元旦孩子們都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一情景(點擊出示主題圖)通過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根據圖上情境,孩子們會説出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圖中還有小花、彩旗和燈籠。説後先誇獎學生們觀察得仔細!並緊接着提出你從這些彩旗、花朵、燈籠中又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出示相關的圖片)這個環節的目的是通過創設熟悉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②課件出示彩旗圖師:説一説,後面的彩旗應該是什麼顏色的?是黃色嗎?看看對不對?(點擊,出現黃旗)真是聰明的孩子!為什麼呢?生:因為小旗是按照黃色、紅色、黃色、紅色這樣的順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接下去應該是黃旗。

師:你們真會觀察,如果讓你給彩旗分分組,能把彩旗排列的規律看得更清楚,你準備怎樣來分?誰來説説?

生:紅色、黃色一組。(課件配合)

③課件出示花朵、燈籠圖師:彩旗的排列規律我們已經找到了,那麼你還發現了什麼?請把你發現的祕密很清楚的與同桌交流。(生討論、交流)教師隨學生回答隨機出示課件並提問引導。

師:下一朵花、下一個燈籠會是什麼顏色呢?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1:彩花是按照紅色、綠色、紅色、綠色這樣的順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綠色。

生2:燈籠是按照紅色、紫色、紅色、紫色這樣的順序一直排列下去的,所以下一個燈籠是紫色。

你來給花朵和燈籠分分組,讓大家把排列的規律看得更清楚。

④課件出示小朋友的隊列圖師:同學們真能幹,除了這些還有哪些地方也是按一定規律排列的?

生:圖上圍成圈圈的小朋友們。

師:對了,老師請這羣小朋友們排成一行,猜一猜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答案)

(二)發展規律動手實踐、應用規律師小結:聯歡會真熱鬧呀,看來規律能給我們的聯歡會增添不少色彩,你們想參加嗎?

生:想。

師:好,老師就帶你們去參加他們的節日聯歡會吧!你們看(出示入場券)這裏有一張塗有顏色的入場券,可是還有好幾處圖形沒有塗。只要你能按入場券上的要求塗色,就能參加聯歡會了。

師:請大家取出信封袋裏的入場券,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趕快塗一塗。

(學生塗色,師巡視)師:誰來説説你是怎麼塗的?(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

生:第1排正方形是按照黃、綠、黃、綠的`規律排列的,所以我第1個問號塗上黃色,第2個問號塗上綠色。

第2排的三角形是按照藍、黃、紅、藍、黃、紅這樣的規律排列的。

師:他説得對嗎?和他塗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請把掌聲送給自己。

師:誰接着來説説下面的三組?師:恭喜一(2)班同學們已順利拿到入場券,歡迎來到聯歡會場,節目正式開始。

(三)創造規律1、火眼金睛師:第1個節目是“火眼金睛”。遊戲的方法是:看誰能在短時間裏看清楚畫面所出現的小動物,並且記住他們的排列順序,再來説一説下一隻動物朋友是誰?準備好了嗎?(播放課件)

師:誰來説説下一隻是什麼小動物?師:下一隻呢?師:再下一隻呢?

2、點星星師:第二個節目,點星星。

師:誰來説一説,這顆星星是什麼顏色?(學生説,教師點)同上。

3、欣賞美師:節目好看嗎?同學們表現得真棒!可見呀,規律在我們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有規律的事物常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讓我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給我們帶來的美吧!(課件出示圖片)(1)美麗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有規律的;

(2)動聽的音樂旋律和節奏可以是有規律的;

(3)我們的動作可以是有規律的,大家看看,他的動作有什麼規律。

(4)自然界的動植物,它們的顏色或形態也是有規律地,就像斑馬,還有綠葉。

(5)規律使我們生活中建築物的裝飾變得很漂亮。

(6)連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因為規律而顯得格外美麗。

欣賞完這麼多有規律的事物,你還能找到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嗎?

4、讓我們自己動手來創造規律吧。請大家拿出信封袋中的小圖片,自己排列一組有規律的圖形。

請同學在投影上展示並説一説自己排列的規律。

5、律動師:不僅圖形、圖案的排列有規律,連聲音、動作也是有規律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放鬆放鬆,跟着老師邊唱歌邊做有規律的運動吧!(播放音樂:幸福拍手歌)

師:在我們的音樂與動作裏,大家發現規律了嗎?(拍手、跺腳、拍肩、拍手、跺腳、拍肩)

6、表演規律遊戲師小結:你們也能象這樣創設其他的動作或聲音的規律嗎?

生:能!師:先聽清楚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主持下先討論按什麼規律進行表演?想好了,可以站起來排練排練。

(生討論,師巡視指導)師:哪一組先來彙報?其餘的小朋友當評委,一起來發現他們創造的規律。

師:你們表演得太精彩了,評得也很好。老師認為,每個小組都能按一定的規律表演,大家都是創造規律的小能手,把掌聲再一次送給自己吧!

(四)全課總結看來規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只要我們不斷地去觀察、去發現、去創造,規律會讓我們周邊的一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麼,下課以後請同學們在校園裏繼續去尋找生活中的規律。

評課陳素蘭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是一年級小朋友在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通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陳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各個教學環節緊湊,又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活潑設計,下面談談幾點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以遊戲情境帶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開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陳老師設計“找規律”這一課時,在導入部分設計遊戲“猜一猜”,讓學生看着屏幕畫面猜下面出現的是什麼水果,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老師的問題“你是怎樣知道的?”,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學生也馬上會用流利的準確的語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二、以活潑語言形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陳老師能關注國小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整節課組織教學中,充分展現個人教學魅力,教態自然,語言親切動聽,例如陳教師根據插圖內容提問:如“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想的?”“你真棒!”“你很聰明”等等,老師因此因勢利導,用概括的語言加以總結,教師恰當運用引導性的語言,通過學生親身的感受,較好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印象也特別深刻與自己小組內的同學説一説,這樣的語言既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還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中發現或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而另一面也讓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和交流,更重要是有效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熱情。

三、把握好教學時機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動手操作皮亞傑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於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陳老師能很好設計教學環節,把握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最佳時機。一年級學生課堂集中注意力有限,對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陳老師巧妙設計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基礎上動手操作,通過擺圖形、設計手鍊等環節,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參與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體排列的規律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整節課教學節奏緊湊,設計合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具有低年級教學特色,不失為一節好課。

四、導入部分的情境圖有三組有規律的排列彩旗、燈籠、隊列課件中應這樣加以改進學生髮現哪組排列規律時課件就將那組排列單獨凸顯出來這樣就更直觀形象。

一年級説課稿12

一、把握目標,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ng eng ing ng》是一年級上冊字與拼音的最後一課。本課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後鼻韻母ang eng ing ng的音和形,第二部分是聲母和後鼻韻母的拼音練習,第三部分ang eng ing ng的書寫格式,第四部分是一首兒哥《馬路上》。本課安排兩課時,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內容是正確認讀ang eng ing ng四個後鼻韻母,掌握兩個整體認讀音節ing和uan,並能學會拼讀音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學會後鼻韻母ang eng ing ng及聲母與後鼻韻母相拼的知識,掌握髮音要領。

2、過程和方法:掌握後鼻韻母的發音技巧與方法,掌握聲母與後鼻韻母的拼讀,初步直呼音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端正學習態度,科學合理地進行發音,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後鼻韻母的發音,聲母和後鼻韻母組成的音節的拼讀是本課重點;eng ing的發音和直呼音節是難點。

二、多方位滲透,説教法

1、聯繫現實生活導入法

創設情境,模擬動物聲音,從象聲詞的音節中抽象出後鼻韻母ang eng ing ng。

2、教、扶、放結合法

教學後鼻韻母ang eng ing ng的發音。教ang時,先發a,滑向後鼻韻母-ng,再多形式教會學生髮音。eng ing ng的教法與此類似,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出時間給學生參與實踐,教師適時輔導、點撥、指正。

3、新舊對比比較法

把已學過的前鼻韻母an en in n和後鼻韻母ang eng ing ng的音形進行比較,將聲母與前鼻韻母的拼讀和聲母與後鼻韻母的拼讀進行比較,還有練習四聲的比較,這些都有助於掌握後鼻韻母的發音和聲母與他們的拼讀。

4、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背投將畫面與音像結合起來呈現給學生,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5、遊戲教學法

採用猜謎遊戲的方式教學,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三、提高能力,説學法

1、模擬想象法:

讓學生想象小狗、蜜蜂、雷聲的.叫聲、響聲,學生回答怎麼叫(響)後,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動”中學

老師隨意讀出韻母,學生上台動手摘卡片,讓學生動腦猜謎語,動口説出謎底並拼讀。動口、動手又動腦,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在輕鬆、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學得愉快,學得牢固。

3、學朗讀和學説話同步進行

以範讀、跟讀、同桌合作讀、比賽讀等形式讀發音,並讓學生用生動、有韻律美的語言説出口,提高學生的音準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優化結構,説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1. 出示:小狗、蜜蜂、老鷹及雷電。

師問:××怎麼叫? 生答:小狗汪汪叫。

2. 出示課題ang 、eng 、ing 、ng

(二) 合作探究

1.學習ang 、eng 、ing 、ng的音和形

(1)音ang 、eng 、ing 、ng

形式:師範讀→生跟讀→同桌合作讀→各種形式賽讀→全班讀

(2)形:比字形,出示卡片an→ang en→eng in→ing

(3)書寫:哪一個後鼻韻母在四線三格的位置與其它三個不一樣(ing在上中格),學生在書本P62上描紅。

2.學習整體認讀音節 ing uan

íng uán

歡 迎 十 元

輕鬆一刻:學唱歌《勞動最光榮》

3.學習後鼻韻母與聲母相拼

(1)猜謎遊戲引入,出示(師板書)

—áng→áng(太陽) sh—àng→shàng (上課)

f—ēng→fēng(大風) d—īng→dīng(叮噹響)

h—óng→hóng(紅色)

(2)對比拼讀練習

Wēn 5

一年級説課稿13

我説課的內容是《統計》。《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92~93的例題,第93~94頁“想想做做”的第1、2題。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的統計,以整理數據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後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

教材在學生的生活中選擇統計題材。例題是一些混雜在一起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學具,統計三種圖形的學具各有多少個,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交流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選擇一種最佳的統計方法,把數據填入統計表,再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樣安排,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本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數據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裏,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在統計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鼓勵學生勇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合作,交流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既清楚又方便。

這一課時,我是這樣來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 教師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藍貓手拿小魔盒想考考小朋友的畫面,引領學生進入情景。

2、 學生打開和小魔盒一樣的學具盒,教師引領學生説説有什麼形狀,各有多少,用什麼辦法統計。

3、 學生小組合作,用商量好的辦法統計每種形狀的個數。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形象藍貓入手,創設數學魔盒有些什麼這樣一個情境,既複習上學期學過的分類統計方法,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第一步,提出問題。

1、 繼續用多媒體播放畫面,藍貓考眼力:藍貓將各種各樣的圖形往儲物箱放,讓學生統計每種圖形各有幾個。

2、 估計學生會用以前的分一分、數一數的方法來統計,但是藍貓放進儲物箱的圖形看不見,學生用分一分、數一數的方法統計遇到困難,這時,我再放一遍畫面,引導學生得出可以在紙上記錄藍貓放進去的圖形。

創設問題情景,讓教材靜態畫面動態化,統計內容隨機化,舊知與新問題產生矛盾,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產生主動參與的需求,為下一步的關鍵環節作下鋪墊。

第二步:解決問題。

1、讓學生小組討論在紙上怎樣記才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商量確定辦法,然後小組由一個人報名稱,其他人用討論好的方法在紙上記錄。

2、展示各種不同的記錄方法。估計學生可能出現教材第一、第二種記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種方法,第二種比第一種記錄方法清楚。

3、畫“√”的記錄方法如果學生想不出來,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比較簡單的符號來記錄,除“√”外,還可啟發學生用其他較簡單的符號如“一”、“、”、“。”……來記錄。

4、 引導學生比較三種不同的記錄方法,得出第二種記錄方法很清楚,第

三種記錄方法不但清楚而且方便。

5、教師指導學生將統計的結果填入表格中,鼓勵學生説説從表格中知道了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計,我不但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體會比較簡單的記錄方法,並啟發引導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第三步,練習統計。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小組中小朋友的鉛筆、橡皮、直尺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學生提出多種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三、鞏固深化。

第一層:

1、 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森林裏小動物們開運動會的場景

2、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用畫“√”的方法統計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各有幾隻?並把整理的結果填在表格裏,説説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

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從“考眼力”到“動物賽跑”將故事情節貫穿,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動中發現、認識新知,探索新知,應用新知。

第二層:

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記錄方法進行統計記錄一星期數學課、語文課、自己最喜歡的課各有幾節,這一設計,起到了進一步深化鞏固和發展新知的作用。

第三層:

小組活動:一同學拋正方體,其餘同學統計規定次數內各種顏色的面朝上的次數。

把講台變成舞台,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正方體各種顏色的面朝上次數寓教於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於生活實際。

本堂課的三個環節的教學就介紹完了,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使課堂做到活動化、自主化,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年級説課稿1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我是國小生》。我的資源包裏主要有教學設計、課件、拓展資源等。下面,我就以 “教學設計”為主線,對資源包的內容進行説明。

課標解讀

《國小心理健康課程綱要》中指出,國小低年級主要內容為: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培養友情。

學情分析

步入國小門檻,是孩子們成長中的關鍵一步。對於剛上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説,在興奮和快樂之餘,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的學習方式……他們會有很多的不適應,這期間師生間的彼此信任、教師的正確引導就尤為重要。教師主要幫助新生形成對入學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由幼兒向國小生的角色轉換。使學生能夠在學校裏情緒安定、心情愉快,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新生活。

依據課程標準及對學生現狀的觀察與分析,我確立了以下

活動目標:

1、認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知道自己長大了。

2、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習。

3、學會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其中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學會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評價設計:

為達成學習目標,我確定了“遊戲引入,明確主題;現場採訪,交流感受;心理疏導,解決問題;故事勵志,兒歌導行;歌聲寄情,情感昇華”五步教學流程。其中,第一、二環節主要落實了學習目標1。環節三主要落實了學習目標2,環節四、五主要落實學習目標3。

教學流程

學生進教室前,播放舒緩的音樂,放鬆心情。教師自我介紹,與學生簡單交流。

1、遊戲引入,明確主題。(預計用時6分鐘)

為消除上課伊始孩子們的緊張心理,也為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本節課我以遊戲引入。讓孩子們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告訴大家叫什麼名字,平日有哪些興趣愛好等。問題很簡單,主要想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自信、大方的表達方式。同時在遊戲中放鬆孩子們的心情,消除上課的緊張心理。在孩子們心情放鬆時提問大家;“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道是什麼嗎?”引入課題《我是國小生》。然後引導學生用“我叫——,是實驗國小一年級四班的國小生了。”這樣的句式介紹自己。這種方式,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孩子們我是國小生的心理暗示。在孩子們認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後,二次擊鼓傳花,談談自己成為國小生後的感想和打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和目標。

2、現場採訪,交流感受。(預計用時8分鐘)

在孩子們意識到自己新的角色後,教師現場採訪,引導學生交流成為國小生後的感受。大多數學生在興奮、快樂之餘還是有些許的緊張和不適應。其中對教師的敬畏是主要原因。為了及時消除孩子心中對教師的過度情緒,也為了讓孩子們正確認識師生關係,知道教師是愛他們的,願意幫助他們的。我在此處播放課前錄製好的任課教師錄像。錄像中教師們用輕鬆的話語、親切的表情表達着對學生的喜愛、期盼。告訴孩子們老師願意成為他們的朋友。我想這種方式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對老師的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孩子們從心底裏喜歡上老師。

在孩子們和老師建立彼此的信任後,讓孩子們閉上眼睛,伴隨舒緩的音樂和教師的動情解説,將孩子們置身於美妙、快樂的校園生活中。孩子們在這種氣氛中自然會產生快樂的情緒,此時高呼:“我快樂,我是國小生!我自豪,我是國小生。”將快樂之情巧妙的渲染於課堂教學之中。

3、 心理疏導,解決問題。(預計用時15分鐘)

通過上兩個環節的教學,同學們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新的社會角色,並且為之高興。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以國小生的行為規範約束自己。此環節的設計首先聽一年級新生欣欣的的錄音,孩子們在傾聽的同時,也會有表達自己心聲的願望。然後引導學生交流成為國小生後覺得自己哪些地方長大了?國小生活和幼兒園有什麼不同?讓孩子們懂得,自己的`主要任務不再是遊戲,而是要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然後出示高年級學生的照片,鼓勵同學們都做優秀的學生。此環節的設計意為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

當然孩子們的發展程度是不一的,交流也難免偏頗,此處我又設計了畫心情臉譜這一環節,讓孩子們對照提前放入課桌內的“調查問卷單”,依據自己平日的表現依次畫上燦爛的笑臉、微笑的臉蛋和哭臉。低年級學生會喜歡這一環節,在輕鬆的畫臉譜的過程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收集到孩子們的心理訊息,以便更好地疏通、幫助他們。

在孩子們明確自己的問題後,集體交流自己的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4、故事勵志,兒歌導行。(預計用時5分鐘)

對於國小生而言,明白道理後貴在堅持,而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更需要長期不懈的嚴格要求自己。此處我出示拓展資源《鐵杵磨針》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中體會鐵杵磨針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學習中必須有吃苦的精神,也必須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5、歌聲寄情,情感昇華(預計用時4分鐘)

成長的過程中,有快樂。有喜悦。有悲傷。有憤怒,當然也少不了煩惱,再這幾種情感之中,少了哪一種都不行,就像做菜的調味一樣,少了一味調料就不會是成功的佳餚。告訴孩子們老師永遠是他們真誠的朋友,有任何困難可以來找老師。師生隨音樂共同唱《上學歌》。讓快樂與愛瀰漫教室,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

五、佈置作業,鞏固延伸(預計用時2分鐘)

作業是對課堂的鞏固和延伸,本節課我的作業設計是讓學生對爸爸媽媽説一説成為國小生後的感想和打算;聽一聽爸爸媽媽小時候上學的故事。這樣的作業拓展面比較寬,不會侷限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情感。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袖珍版,是課堂精髓的體現。這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師生活動等,用“快樂、自豪、認識自我、懂得堅持”等關鍵字板畫出一個大大的笑臉。簡明概括,幫助學生抓住重點,獲得更鮮明的印象。

拓展資源

為了讓孩子們在日後能夠以積極地心態面對學校生活,也為了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學習生活中的樂趣,我提供的課後拓展資源為1、提供班級博客網址,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記錄校園生活點滴。2、推薦《一年級的小蜜瓜》、《一年級的小豌豆》兩本書籍,鼓勵親子共讀。

一年級説課稿15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文章是《夜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的選擇與學法的指導、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部分進行説課,下面依次進行:

一、教材分析:

(一)內容與作用:

《夜色》是20xx年部編教材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9課。這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寫“我”從前膽子很小,怕黑,後來和爸爸出去散步後發現夜晚也像白天一樣美好。“我”不再怕黑。教材語言活潑,通俗易懂。《夜色》捕捉到孩子們怕黑的心理,以打動兒童心扉的文字,呼喚着孩子們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從文中可感覺童年的純真,可愛,體會成長的快樂。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

(二)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膽、敢、往、外、勇、窗、亂、偏、散、原、像、微”等11個生字。會寫“色、看、晚、再、外、爸、笑”等8個字。學習2個新部首:“廠字頭”、“夕字旁”。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創設輕鬆和諧的交流氛圍,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暢談自己的生活體驗。

(2) 圖文結合,以讀為主,讀中體會,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豐富情感體驗,鼓勵個性化的想象。

(3) 利用輕柔的音樂、美麗的夜景為學生搭建一個豐富的説話平台,在輕鬆的氛圍中師生交流感受,走進“夜色”。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針對一年級學生膽小的心理,在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2)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根據這篇課文的內容安排,我設定的教學重點是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2、教學難點: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安排的教學難點為理解課文,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的注意力佔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從整體上看我們班的學生都比較活躍,大多數學生上課基本上能夠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容易調動。但有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我行我素,因此上課組織好課堂紀律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教法的選擇:

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本節課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欣賞法(因為學生識字、閲讀水平有限,因此在學生自讀後,教師進行範讀或播放錄音,糾正學生讀音)

2.情境陶冶法(通過欣賞夜景圖、聯繫實際夜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髮揮想象,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3.遊戲法(開火車學習生字)

四、學法的指導:

1.朗讀法(藉助拼音,讀通、讀順課文,能用不同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圈點自學法(預習時,在課文裏圈出會認與會寫的生字,並認識這些生字)

五、 教學過程:

為了鞏固上節課的教學,我將利用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一讀生字詞。(學生自己領讀)

(一) 情境導入

1、(出示夜景圖)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時候的景色?(預設:晚上的'景色)

師:這片星空美不美?(預設:美)

師:那晚上這麼黑,你們害怕嗎?(有害怕和不怕的學生,適時表揚不怕黑的勇敢的學生)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一位怕黑的小男孩。

2、 板書課題: 《夜色》(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第一小節:

1.課件出示問題:你是從哪裏看出這個小朋友膽小、怕黑的?用課文裏的句子來回答。(聽錄音)

(1)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2)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

學生讀,邊讀邊想象,讀出害怕的語氣。(先找兩名學生讀課文第一小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再齊讀。試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2.過渡:媽媽是怎麼幫我的?(把勇敢的故事講了又講)有作用嗎?(沒有)

3.思考並回答:你認為課文中的小朋友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什麼?

第二小節:

1.教師讀,學生聽(用手指跟着教師朗讀的進度)小朋友這麼怕黑,爸爸又是怎麼做的呢?(用原文回答: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2.“偏要”是什麼意思?根據這個意思能不能換一個意思相同的詞語來説。(非要、硬要)學生讀一讀。(試讀出撒嬌而又無奈的語氣。)

3.是什麼原因使“我”不再膽小,能夠勇敢地面對夜色、欣賞夜色呢?用原文回答(課件配圖出示句子:原來花草都像白天一樣微笑。)

4. 指導朗讀,要讀出驚訝而又欣喜的語氣。指名讀,評議。

5.小組合作學習: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時還可能看到什麼美景?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説一説。

6.課件播放“美麗的夜景”圖片。

7.師:這裏的夜色美不美?“我”沒有想到,在夜晚也能看見這麼美麗的景色,從此(課件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引導學生想象意境。

8.想像小鳥在月光下睡覺的情景。(課件出示相關圖片)這是一幅多麼靜謐、安詳的圖畫啊!小鳥在潔白柔和的月光下靜靜地睡着了,好像還做了個美夢呢!

9.讀全文思考:你認為課文中的小朋友現在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什麼?(不怕黑 我也能看見小鳥怎樣在月光下睡覺)

10.指導朗讀,讀出自信、驕傲而又高興的語氣。指名讀,評議。

(教學過程設計理念:通過指導學生帶着不同的感情,以不同的語氣來進行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出示夜景圖,想象夜景等環節,讓學生感受到夜晚的美麗,進而培養他們不怕黑的心裏品質,這也達到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三)總結全文

1.總結性提問:現在那些怕黑的同學,你們還覺得黑夜害怕嗎?

2.教師總結:其實黑夜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它和白天一樣温馨可愛。

3.再讀課文:全體同學再帶着感情來齊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在多媒體課件出示相關內容的同時,以簡練明瞭的幾個字概括出本文的重要內容,高度提煉出本文主要就是講了一個小男孩從怕黑到不怕黑的故事,因此板書設計如下:

夜色

怕黑――――――→ 不怕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