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來源:文書谷 1.5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課文解説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由兩封信組成,一封是張國強同學寫給柯巖的信,他認為同學們嫉妒他獲獎,因而疏遠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寫信 向柯巖老師討教,希望得到柯巖老師的幫助。一封是柯巖老師的回信,她在信中通過合理地推斷,分析了張國強失去朋友的原因,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誡國強,只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彼此之心交心,患難與共,才能飛快地進步。張國強在信中提到的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這篇課文對學生思考自己的成長問題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二、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的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流。

三、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信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 寸有所短”的道理,並學習書信的格式、寫法。

四、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五、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主要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中悟出些什麼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柯巖在回信勸告國強時是非常真誠、耐心的,這樣才可能令國強信服。然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推想:國強的問題還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對此有何看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暢所欲言,我只是注意傾聽,相機指導,與學生形成互動。根據文中後的提示,我在教學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從課文中發現書信的格式、寫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安排學生在自主學習時 ,運用聯繫上下文和查閲工具書理解自己在讀課文中遇到的生詞,再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在理解了兩封信的內容後,我設計了一次小小的練筆,讓學生代替張國強給柯巖老師寫一封回信,告訴柯巖老師自己今後應該怎樣做。通過此次小練筆,既落實了學生對書信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掌握了書信的格式和寫法。至此,本課的教學任務已全部完成。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第1、2節簡要介紹了墨爾本的輕軌列車的車況及人們文明乘車的表現。第3、4、5、6節生動地敍述了我們在一次乘坐墨爾本的輕軌列車時,熱心的澳大利亞人民自發地用“人造屏障”幫助我們化解了小外孫的“撒尿危機”的事情。第5節集中描寫了列車上的素不相識的澳洲人是怎樣幫助我們的,主要寫了一位金髮女郎把新買的餅乾從聽子裏取出,把空聽子給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絡腮鬍子的長者發動了十幾位乘客,在車廂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讓小外孫站在“屏障”裏撒尿。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識字量,基本具備了自學字詞的能力。他們也初步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地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也能自主運用工具書來理解詞語。在本課的詞語學習上,可引導學生學習用同義詞替換的方法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詞語。

在學生們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重點引導理解重點句上。教師可通過語言訓練強化練習,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是從內容到內容,而落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契機,可通過抓關鍵詞複述課文片斷、展開合理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重點部分,讓更多的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能力的鍛鍊。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積累詞語“舒適快捷、座無虛席、扶老攜幼、閉目養神、竊竊私語、緩兵之計、面紅耳赤、急中生智、眾目睽睽”;聯繫課文內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騷動、眾目睽睽、不諳”等詞語的意思。

“肆虐(nüè)、緩(huǎn)兵之計、眾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帶點字的讀音要充分關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學生注意,“ü”上的兩點在這個音節中不能去掉,幫助複習拼音知識。這幾個字都比較容易寫錯,教學時應注意幫助學生記憶字形;另外要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瞭解這些字的意思,然後再聯繫課文的具體內容説説這些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這些詞語可以先佈置學生預習,教學時,結合與閲讀教學的內容有機的正音、辨形、析意,將閲讀教學與字詞教學有機整合。

目標二: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覆述課文講述的這個動人的故事。

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將課文3、4、5、6節的內容複述出來。為幫助學生複述課文,在學生自讀課文後,教師可以將“肆虐、緩兵之計、面紅耳赤、急中生智、眾目睽睽、人造屏障”這幾個詞語板書,然後讓學生在複述課文時要用上這些詞語,教師要注意聽清學生是否用上這些詞語,用得是否合適。學生可以簡要地複述課文,也可以詳細地複述課文,在練習時不必強求,但都必須用上前面出示的這些詞語,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關鍵詞語進行復述是複述課文的一個好方法。最後,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口頭複述的訓練,是學生對課文情節的再創造,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又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目標三:能感受到澳大利亞人民的熱情和文明。

從課文第1、2節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亞人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識,都能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在着重訓練學生複述課文相關內容後,應組織學生交流讀文後對澳大利亞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從而更深入地感受澳洲人的文明素養高。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對教材的整體把握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用書第7冊童話單元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哀婉動人的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鳥兒天天唱歌給樹聽,冬天即將來臨,鳥兒將要飛回南方時,鄭重承諾明年還要回來唱歌給樹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時,它的朋友樹卻不見了。鳥兒在樹根、大門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處尋訪,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的卻是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着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發展。童話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讀過之後,我們會為小鳥與大樹之間的純真友誼而感動,會讚賞鳥兒信守諾言的品質,會產生節約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

根據這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品味重點詞句,會入情入境地演讀課文。

2、學會多元交流,多向對話。

3、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在讀過童話後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童話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童話的特點。

教學難點:讀、悟課文的角色對話,體會童話角色的心理。

二、本課的設計理念

如何達成這些學習目標呢?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貫徹了以下幾方面的理念

1.轉變學習方式,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學習。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在這節課中,我安排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説説自己的發現、疑問和收穫,以學生的自主閲讀為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自讀自悟,學生能讀懂的,我就不講。讓學生感受自主學習,是切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基礎。二是合作學習,我不但安排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還讓學生相互合作學習,這是實現有效學習重要方式。通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探究,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有所得,而且有所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我力圖為學生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台,創設一個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做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同時精心組織學生自讀、彙報、質疑、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在揮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

3.力求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或者説文化底藴、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節課中,我不僅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還注重了讀書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以及情感體驗。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本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方式。重點是促進師生、自我、生本三種對話方式的生成。這節課我重點研讀的對話是放在小鳥去南方前和大樹的一段對話。採用自由讀和演讀的方式,使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小鳥和大樹的友情。剩下的三組對話都採取自主學習的.方式。在小組練習的基礎上指名讀,讓學生體會小鳥焦急的心情。把課文最後3個自然段作為學生重點感悟的段落。採用的方法是學生質疑,在感知的基礎上能夠入課文,與小鳥的情感一致。

採用自由讀,找朋友讀,表演讀等多種方法,真正做到以讀激情。讓學生聯繫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的友誼,表演課文中那隻小鳥,以此來體驗小鳥的心情,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四、本課的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1、媒體激趣,導入新課。2、提出要求,自讀感悟。3、演讀課文,傾心對話。4、引導想象,補充對話。5、拓展延伸,多向對話。6、迴歸課題、昇華理解的教學思路。

我重點説一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過程。

(三)演讀課文、傾心對話

1、指導學習第一組對話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對話,重點指導朗讀第一組對話,引導學生通過結合生活中自己與好朋友的相處,抓住“我明年一定會回來的”體會,自由找朋友練讀、指名讀、男女生讀,小鳥與大樹的深厚感情。

2、自主學習三組對話。

出示小鳥問的三句話:

(1)“站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呢?”

(2)“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3)“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自由練讀,指名讀,感受小鳥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理。

3、角色體驗,感知課文。

學生讀着讀着就被小鳥的真情感動了,請剛才在練習表演時演小鳥的同學上來。你們就是那隻小鳥了。你們在教室裏邊飛邊詢問着你的好朋友大樹,想讓誰做你的配角跟你對話,你就可以在誰的跟前停下來。學生就找小夥伴練讀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情感。“小鳥,你找到朋友大樹了嗎?找不到朋友,小鳥都快急瘋了。讓我們再一起讀這三句話。”然後教師採訪“小鳥”:可憐的小鳥,找不到朋友大樹,你心裏怎麼想?你在心裏呼喚大樹是嗎?怎麼呼喚的?

通過讓學生換位體驗,把學生帶入課文,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換位體驗,這是一種零距離的接觸。

(四)引導想象、補充對話

當學生這種焦急的心情還沒有回落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進行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出示畫面:村子裏,煤油燈旁,兩個好朋友相聚了。聽老師配畫面讀課文後,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抓住2個“看”字想象小鳥想對大樹説什麼?小鳥深情地注視着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在學生深入瞭解小鳥心理後,將友情、誠信這個主題滲透到課堂中。

(五)拓展練習,多向對話。

這時,讓孩子們從文本中走出來再一次換位思考:想對誰説就對誰説。包括小鳥、大樹、伐木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引導説出多元、個性化的語言,如環保問題,奉獻話題等。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

板書設計

小鳥樹好朋友

樹根

小鳥大門找朋友

女孩

小鳥燈火唱歌

友誼、誠信、環保

板書設計是課本靜態的呈現,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於學生對對話學習的自主選擇,還揭示了本課的主旨。

 五、説課小結: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主體,更重要的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夥伴,是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讚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和潛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做到尊重自主,讓學生樂學;倡導體驗,讓學生愛學;落實讀書,使學生真學;鼓勵質疑,使學生會學。努力使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與潛力,成為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意棲居地”。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文本解讀:

《觸摸春天》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7課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真切的描寫了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

生命的真諦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是人類思考的永恆的主題。四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理解,課文通過一個形象、具體的人物和事例來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揣摩其中藴含的道理,體會其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進行反覆研讀、思考,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在交流中不斷完善、昇華自己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對生命的關愛之情。

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如何深入理解一些關鍵詞的含義,從而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就成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盲童安靜謂為奇蹟的經歷所揭示的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這樣深刻的道理,怎樣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就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

本課我採用情感體驗,引發對盲人世界的感受——品讀語言,觸發對生命奇蹟的感悟——拓展補充,點燃對關愛生命的感動——積累實踐,延伸熱愛生命的激情的教學步驟。本着以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原則,讓學生採用朗讀、勾畫、批註、交流、填寫等方法來學習課文。抓住重點的句段,緊扣關鍵詞語的理解,讓學生讀懂文本,再通過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走進文本,去感受小安靜的心靈,從而使他們在情感與人格上受到良好的薰陶與感染。

四、教學安排:

本課我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整體感知,理清脈絡。第二課時:精讀文本,品味語言,感受盲童對生活的熱愛。

下面我就對《觸摸春天》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做具體的闡述,這節課我用四個環節完成: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情境體驗,引發對盲人的感受:

教學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蒙上眼睛,通過走路、讀書、寫字等活動,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在課堂伊始,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扮演盲人的體驗和感受,由此導入文本:

“同學們,有一個女孩,同樣什麼也看不見,但她卻會做很多事。在這個春天,我們看見了春天的色彩,聽到了春天的聲音,也感受到了它們的氣息。然而,盲童——安靜也能和我們正常人一樣,感受着春天的美麗。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17課,走進安靜內心的世界,跟隨着她一起去——觸摸春天吧!

〔盲人角色的情境體驗,拉近了孩子們與小安靜的距離,黑暗狀態下的感同身受,更激發了孩子們的同情心。情感的充分調動,使教學一開展就能進入積極狀態。〕

(二)品讀語言,觸發對生命奇蹟的感悟:

品讀語言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我讓學生先默讀課文,用“先……再……最後……”的句式,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後,我説:“同學們,安靜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但她着實地觸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們一樣豐富,她做到了一明眼人很難做到的事。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安靜所創造的就是什麼?”——學生不難找到是“奇蹟”一詞。

緊接着,課堂進入了品讀語言的第一步:

1、自主讀文,找“奇蹟”

我給學生充足讀書的時間,讓他們畫出能體現“奇蹟”的句子,然後在小組裏討論、交流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這一環節,抓住“奇蹟”這一線索,“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的思路與層次隨即一目瞭然。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直奔重點,簡明有效。]

第二步

2、煉詞品文,悟“奇蹟”

學生在充分讀文,討論、交流之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隨機出示以下含義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們認真揣摩,體會“這真是一個奇蹟!”的含義。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

在指名朗讀後,我提出問題:“為什麼你認為這是個奇蹟?”有個學生回答:“因為她是一個盲童,卻能在花叢中走的這麼流暢,真是一個奇蹟。

此時,我抓住“流暢”一詞品文,讓學生從一個盲童能夠流暢的在花叢中穿梭,對花叢的熟悉程度足以説明她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熱愛之情。

句子二:“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着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

理解這句話時,我鼓勵學生結合上下文的內容,抓住重點詞句,發揮想象,思考:睜着眼睛的蝴蝶怎樣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

有的學生説:我也捉過蝴蝶,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要捉住它的一剎那,它飛走了。我做了安靜同樣的動作,而且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都捉不到,安靜卻攏住了一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我説:是啊,真是一個奇蹟,連作者都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你從這個句子哪些詞語,體會到作者的驚訝?

此時,學生找到“竟然”一詞,我讓學生説一説對“竟然”的理解,把“竟然”可以換成什麼詞,同樣能表達作者的驚訝。通過這個過程,既對學生進行了語言的訓練,又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驚歎之情。

最後,我問同學們:睜着眼睛的蝴蝶怎麼被一個盲童給抓住了?學生的回答中提到了“安靜神奇的靈性”,我順勢引導學生從人身上的各種感官去思考,結合上下文,發揮了自己的想象來理解這個“神奇的靈性”。之後有的學生回答我:她可能利用嗅覺,在花香的引導下,攏住了蝴蝶;有的説:安靜整天在花叢中穿梭,身上已經有了花的芬芳,所以蝴蝶沒有意識到安靜是一個人,以為是花仙子,有意落到安靜手中的,安靜身上這種特有的花香,就是她神奇的靈性。

瞧,這些孩子充滿愛心和善良的想象,讓我覺得自己的課堂也充滿了教學的“奇蹟”!

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我乘勝追擊,引導學生感悟安靜內心的世界。同學們:一個整天在花叢中流連的孩子,是因為這裏有五彩繽紛的花兒。一個盲童也喜愛這裏,説明她內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啊?(多姿多彩)安靜內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這源於她熱愛生活,所以創造了“奇蹟”。

句子三:“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

我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

(1)安靜能捉住那隻蝴蝶,對於她來説,也是一個奇蹟,可為什麼要放飛它?

(2)安靜什麼也看不見,為何仰起頭來張望,她看見了什麼,她用什麼看見的?

我鼓勵學生結合課文,發揮想象説出自己的想法。對於以上問題,學生的回答,又一次讓我“驚訝”了。學生説:安靜驚訝自己攏住了一隻活生生的小飛蟲,她驚喜萬分的同時,想到了那是一個小生命,安靜熱愛生命,所以,也尊重這個小生命,放飛了小飛蟲。還有的説:安靜的生活中,不用眼睛也能看到的東西很多,她可以用嗅覺、觸覺和心靈去看世界萬物。她仰起頭在想象着蝴蝶燦爛的笑容,想象着蝴蝶在空中快樂的飛舞。

最後,我引導學生了解到,用善良的心靈,安靜似乎能“看見”世間的一切。

[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詞句的咀嚼中,感悟到文本中藴含的思想與情感。這一環節,我把握住課文中最能體現安靜內心的幾個句子,從關鍵詞語着手,通過對比、聯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手段,引導學生感悟安靜所創造的“奇蹟”,感受安靜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珍愛生命的善良心靈。“大音希聲,大道無痕”,伴隨着學習的過程,孩子們的心靈與人格悄無聲息地得到了薰陶。]

(三)拓展補充,感動生命可貴:

此時,我出示文中的一個句子。“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學生齊讀。

接着我利用課件出示課文中的插圖、《千手觀音》劇照、海倫凱勒的相片,並隨機旁白:“一個盲童在花叢中用手、用心靈來感受美好春天;一羣殘疾人用她們美妙絕倫的舞姿征服了觀眾,做出了許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盲聾啞世界裏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她們是用心靈、用勤奮、用堅韌不屈的意志戰勝了身殘的困難,勇敢地面對生活、熱愛生命,創造了一個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本環節我通過多媒體畫面的運用、音樂的渲染和課外人物的介紹,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對話的橋樑,使學生得到情感上的薰陶,從而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殘疾人也不例外。出示引領全文的這句話,使學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難點。〕

緊接着,我利用填空練習題,來點燃學生對關愛生命的感動之情。

------------------有生活的權利,他(她、它)在用-------------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在學生完成練習之前,我先出示幾個範句指導學生理解這裏的“誰”可指人,也可指動物、植物,乃至世間萬物生靈。

(課件出示):

(1)安靜有生活的權利,她用樂觀、善良的心靈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2)海倫凱勒有生活的權利,她用堅強的意志和好學的精神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3)花有生活的權利,它用芬芳和絢麗的色彩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四)積累實踐,延伸熱愛生命的激情:

課下我給學生留下這樣兩個任務:

① 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抄寫和背誦下來。

② 按照課後學習夥伴的提示,蒐集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組合作辦一份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手抄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設計辦小報的作業,正是基於這一指導精神的實踐探索。〕

六、板書設計:

17 觸 摸 春 天

奇蹟

熱愛生活 珍愛生命

這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重、難點的理解和記憶。

以上是我對《觸摸春天》第二課時的説課設計,希望能得到在座專家和老師們的指導與肯定,謝謝大家!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卡羅納》是人教版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這本書。本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人真誠地理解他,熱情地安慰她,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5個生字,9個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

2.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

説教法:

我主要是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作下鋪墊

談話導入:先讓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的媽媽,當學生説到媽媽為自己做的事情時,我就引入:“很多小事中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還有什麼事也讓你感受到媽媽的愛呢?”讓學生自己去説,自我激發情感。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卡羅納的母親去世了,這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情啊!他身邊的人又怎麼同情他,幫助他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卡羅納》。(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感受愛心。

1).同桌接龍讀課文,遇到讀錯的、停頓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説説課文寫了什麼事,讀了有什麼感受。

3.檢查。

1)板書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叮嚀 囑咐

同情 憐憫

放聲大哭 號啕大哭

2)找找這三組詞語的規律,感情朗讀。

3)讀着這些詞語,體會到了怎樣的愛心。

4)通過讓學生體會卡羅納曾經與母親在一起的情景和他傷心欲絕的表現,再一次深化“愛”與“失去愛”這個落差。

4.自主學習,感悟

用“—”畫出表現卡羅納內心悲痛的句子,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樣做的,用“~~”畫出有關句子。聯繫學生生活,讓他們説説自己生活中有誰關愛過你或者你關愛過誰?→推薦並向學生介紹《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書的故事都很感人,同學們,有空你們讀一讀《愛的教育》,這必將會提升我們每個人愛的濃度。補充《愛的教育》十一月十日的`日記《我的母親》片斷,加深感受,再次感情朗讀這四句話。

“你須記着!你在一生中,最苦的一事,就是失去了母親。你將來年紀大了,嚐遍了世人的辛苦,必然會幾千次地回憶你的母親。一分鐘也好,但求能再聽聽母親的聲音;只一次也好,但求能再在母親的懷裏作小兒樣的哭泣。”

5.感受幸福

卡羅納失去了母親,遭到了巨大(板書:不幸),心裏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個多麼可憐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親,今後的生活將會是怎樣?

此時的他,最需要的是什麼?(板書:關愛幸福)周圍的人們又是怎樣表達對卡羅納的愛的?

請再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仔細讀課文,用心去體會,在旁邊做上批註,在你感動的地方停下來多讀幾次。然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分享。開始。

預設交流:

1)、體會老師的愛:

“卡羅納的母親去世了……不許在他面前放聲大笑。”從一個詞,一個標點中你都能感受到這份愛,誰想説?“!”──非常嚴肅、命令(指導朗讀)為什麼不許、不許什麼?再來讀讀。

“老師把卡羅納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堅強喲”聯繫上文讀讀,説説你從哪裏感受到老師對卡羅納的愛?學生説一處,就帶着感受朗讀。老師的哪個動作哪個稱呼讓你彷彿覺得就是母親在身邊?(“拉到”“孩子”)再來讀。

2)、體會“我”的愛:

“我本想跟他説幾句話……別哭了。”千言萬語化為一個動作,做這個動作表示什麼?請你來讀,把動作背後隱藏着的東西朗讀出來。千言萬語還化為一句話──齊讀。

3)、體會同學的愛:

“我心裏不由得泛起一陣陣同情和憐憫,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麼話都沒説,其實那一雙雙眼睛裏寫滿了什麼?如果你就是卡羅納的同學,你要用這目光告訴他什麼?此時的確是無聲勝有聲啊!這樣的場面還有一處,讓我們再來讀讀吧!“放學的時候,大家圍在他身邊,誰都沒有説話,只用關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體會“我”母親的愛:

(讀了老師、同學和我對卡羅納的愛,誰還找出誰也給了卡羅納的愛?)

“母親把我推開了,她目不轉睛地望着卡羅納”母親的用意我最後明白了嗎?從哪個詞知道,母親這個舉動想告訴我什麼?同學的母親,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羅納當時的處境。

根據板書小結:

這同情、憐憫、關愛……包含着周圍人對卡羅納深深的愛!

這些“愛”卡羅納感受到了嗎?(感受到了)從哪兒看出來?

齊讀(他什麼也沒説,也沒有抬起頭來,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羅納真的沒話説嗎?他似乎説着什麼?是啊,此時的卡羅納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表達他的感受,真是無聲勝有聲啊!

5)説話拓展,延伸愛

如果你遇到像卡羅納這樣遭遇不幸的人,你會怎麼做?讓學生也學會關愛。

6、迴歸整體,昇華感情

讓學生明白愛是一種能力,真正的落實,要從關愛身邊的人做起,學會關愛他人。生活中難免遭到不幸,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對於我們周圍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關愛)這也是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發。再讀課題。

關愛他人是一種美德,他能給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顆冰冷的心,我們相信,卡羅納在這麼多愛的籠罩下,心頭的悲傷會漸漸消退的。愛讓人間充滿温馨。同學們,讓我們有空多讀讀《愛的教育》,她將提升我們每個人愛的濃度。“心地善良,心中有愛,你就會伸出一雙手幫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愛,社會就會伸出一千隻手幫助你。”(齊讀)相信卡羅納在這麼多人的關愛下,在自己的堅強面對下,他一定能成為生活的強者!相信,當週圍的人遭遇不幸時,同學們會向他伸出關愛之手。因為我們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愛,你就會伸出一雙手幫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愛,社會就會伸出一千隻手幫助你。”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二、説學生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正好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特點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用本文為學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橋樑,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三、説教學目標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在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四、説重點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同時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組合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發展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強調讀書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活動,通過“讀——想——議——再讀”的方法學會讀書,學會合作。

六、説教學時間

2課時,今天我呈現的是第二課時。

七、説教學過程

這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我是用問題設置情境導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對於它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這樣設計,目的'是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生髮表意見後,對學生説:請大家默讀課文3至5自然段,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這一程序是針對本課的特點和重難點來設定的,讓學生一開始就認定目標——瞭解敍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二)讀文感悟

詞句訓練是整個國小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加強詞句訓練,更是第七冊閲讀教學的重點。課標上3、4年級的閲讀要求就指出: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讓學生注意找出關鍵句詞,認真讀讀,體會,感悟。

首先是引導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説的,誰願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餘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在學生讀文想象後,課件出示,讓學生認一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用這幅圖片的目的,是為了以形象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於學生記憶爬山虎的每個部位。然後讓學生再讀本段,感悟體會。

接着是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在這一過程中,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裏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小組裏學習,我巡視指導。再讓學生彙報討論情況。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顯示出關鍵句、詞。屏幕顯示關鍵句和在關鍵詞下畫上三角形,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齊讀關鍵句,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後讓學生觀看屏幕,這個動態畫面的演示,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時的一系列變化,瞭解向上爬的過程,第三步,探討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時,以自讀自悟為主,並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點,讀讀畫畫説説。先請學生試着畫一畫,邊畫邊講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是什麼樣兒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再課件展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畫面。以動畫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難點,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難度。第四步,指導朗讀,以個別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注意抓住重點詞體會感悟。

最後是獨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學生自由讀,找出關鍵句、詞多讀幾遍。再讓學生説説腳的變化。然後齊讀。

(三)拓展延伸

我是這樣對學生説的:你們瞧,爬山虎的腳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麼頑強,讓我們再來細細欣賞這一牆牆爬山虎,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課件展示一牆牆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樂。)出示這些圖片和播放音樂的作用是: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待學生欣賞後,對他們説: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着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用朗讀來感受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誦讀中去體會、去領悟。

學生讀文後,我用動情的話語創設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瞭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留心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請你在 “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學生創作完後,利用投影儀展示得意之作,培養學生欣賞的眼光。設計這一程序的目的,是給予學生活動的時空,選擇的權利,發展的舞台。讓他們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機遇,有更多表達情感的平台。

(四)佈置作業

在教學結束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的掌握,我佈置了兩個作業:

1、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八、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爬山虎的腳

位置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細絲)

特點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巴→拉、貼(牢固)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這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八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文章寫了我在玉泉觀魚時認識的一位聾啞青年,他畫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魚畫得又像又活。文章讚揚了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品質。課文敍議結合,情節生動感人。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可分四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講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觀魚;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講我在後院的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講我看青年畫金魚;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講我對青年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知道他是聾啞人,每個星期都來看魚、畫魚。

本文安排在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對這一單元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本組訓練的重點:在閲讀中,能邊讀邊提出問題,邊閲讀思考、合作交流來解決問題。注意情感體驗,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大膽提出新見解,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如何做事。為後面學習《全神貫注》、《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遨遊太空的五星紅旗》作些鋪墊。

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是: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學習作者和聾啞青年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體表現。

2、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先游到了心裏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將理解課文內容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同步進行,讓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順序來寫的習作方法。並且學習作者的習作方法。

二、説教學過程及教法、學法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的訓練和朗讀感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線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主導思想,它體現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觀點,因而在課堂中,我將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並將學法滲透到教學中去。

1、出示掛圖,聽課文錄音,讓學生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

3、學生分組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4、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反覆朗讀品詞析句。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難點和特點予以理解,以課後作業1、2、3題展開探索、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聾啞青年是怎樣觀察事物和作者的習作順序。

1、以課後作業青年的舉止特別在什麼地方?展開討論。

2、抓住重點理解青年的勤奮、專注的精神。學習自讀討論,小組進行交流。

3、師生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展開彙報討論。

(三)美讀課文

這個階段,重點在於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達到學生的情文統一,進一步地深入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三、説課堂練習

語文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掌握這種工具的關鍵還在於運用,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通過對文章的重點詞句的品析,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比較下面句子的異同,説説句子的意思表達有什麼不同,哪句更好,為什麼?

(1)他一個人站在金魚缸邊,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2)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着金魚在水裏遊動。

通過對句子的訓練,體會重點詞語呆呆、靜靜的含義,體會青年看魚的專注、投入。

2、細讀課文第7自然段,填空,並説出填詞的理由。

青年畫魚畫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過這些試題的練習,考察學生對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選擇恰當的關聯詞,把下面的兩個句子連成一句話。

魚游到了我心裏,魚游到了紙上。

通過對關聯詞的選用,輔導學生對課文難點的學習,從而讓學生理解因為把魚形記得牢,所以能把魚畫得活。同時讓學生知道作者平時注意觀察,積累材料,才把文章寫得如此生動。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服務,板書設計的合理,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學習人物的品質,同時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結構,從而幫學生理清作者的習作順序。

板書:

32 魚游到了紙上

玉泉觀魚 老是呆呆地

一絲不苟

舉止特別 忘記吃飯、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奮、專注)

游到心裏 游到紙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