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來源:文書谷 2.4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説課稿模板集合10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來源於中學地理(星球地圖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不同類型的國家)第一節,本節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在這裏我們只涉及到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如地理位置、範圍和多火山、地震。

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洲、地區,學習與掌握了一些學習大洲和地區的方法,各個國家的學習是對大洲與地區的深化與細化,我們可以借鑑學習大洲與地區的方法來認識日本。日本學習的第一個國家,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對後面的區域地理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範圍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以及氣候、河流、資源等。

②瞭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點及其成因。

③學會分析一個國家地區的地理特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日本自然特徵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②通過對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培養學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係的能力,培養學生防震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日本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資源。

②通過對日本火山地震及海洋性季風氣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學習,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②日本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多火山、地震的自然環境特徵,培養防震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2)難點:

①多火山、地震的自然環境特徵及形成原因,培養防震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②學會分析一個國家地區的地理特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學方法

由於地理學科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地圖,加上國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不強,我選擇多媒體教學,用PPT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必要時在黑板上用粉筆補充,這樣既能直觀清晰地呈現教學內容,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也方便了教師的教學。

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將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現出來,變難為易,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或合作探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呈現一些圖片:櫻花、火影忍者、千與千尋、蠟筆小新、一休??讓同

學們猜猜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是什麼,導入新課《日本》的學習。

(2)新授

新知識學習前給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讓同學們明白本節課主要學些什麼,要達到怎樣的目的,這樣才能更好地與老師一起學習。

①日本的位置

首先,呈現一幅世界地圖,讓學生從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鄰國家和海洋,國土的大致形狀。從整體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況。

隨後呈現日本經緯網地圖和海陸位置圖,讓學生結合書本及幻燈片説出日本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

②領土組成

呈現日本地圖,讓學生結合書本,指出日本的範圍。

③日本的地形及多優良港灣

讓學生觀察日本地形圖,在觀察的同時,思考幾個問題:A、日本的海岸線具有什麼特點?B、日本的`地形特徵是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進行觀察,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在學生思考結束後,我將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的觀察結果,與學生共同總結得出答案。 ④日本的氣候與河流

呈現日本氣候和山河分佈示意圖,讓同學們小組合作,根據歐洲西部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分析日本氣候具有海洋性的原因,根據歐洲西部氣候對河流的影響結合日本地形分析日本河流的的特徵。談論結束每一個小組派代表説明結果。

⑤日本多火山、地震

看一段關於日本火山、地震的報道,請同學們回答A、由此聯想到了什麼,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地理知識有了聯繫?B、那我們能夠知道為什麼日本多火山、地震了嗎?然後再呈現世界板塊圖,得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

地震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作答,再由老師整合補充。

⑥日本的資源

介紹日本的資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資源觀,保護資源。

(3)總結

以一個知識框架呈現本節課學習內容,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明白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方便掌握與記憶。

六、教學反思

優點:(1)用多媒體的方式教學,直觀清晰;

(2)多運用地圖,體現了地圖的作用與地位;

(3)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析於合作。

不足:(1)上課時間沒有把握好,擔心時間過少或過多,影響一些部分的教學安排;

(2)沒有安排相應的課堂練習;

(3)學生回答不出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導,有時直接代學生答;

(4)不能很好很到位又不幹澀地給予反饋或鼓勵表揚;

(5)沒有真正瞭解學生,不瞭解他們的接受能力、不瞭解他們到底喜歡哪種方式學習。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25課,是教材中第八組“異域風情”這一訓練專題中的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穫”。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散文

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做了一個思鄉的夢,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本文不同於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和名家大師的寫作風格,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二、對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能力目標:結合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背誦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1、透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課文,體會德國的風景美,人情美。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產生交融,深層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理解課文結尾處作者的夢。

三、教法、學法分析:

“高效課堂基本範式”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是:改變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了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得以真實的體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在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難點的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程序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定標

1、鞏固重點詞語,回顧學習收穫,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複習回顧上堂課所學,鞏固知識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本課堂的學習。展示課堂學習目標,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明確,也方便學生進行自我檢測。】

(二)、自學互動

1、默讀課文,想一想:德國人為什麼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户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説明這一問題的句子,並反覆讀一讀,然後説説自己的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導朗讀。(語速放慢,讀出回味無窮的感覺)

【體會德國奇特的民族即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又是課文的教學重難點。《課標》指出,“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

本的表達方法。”從語文教學三維目標出發,我讓學生自主閲讀課文後,找出“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等句子,就輕鬆地突破了理解“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這一教學難點,而且通過找句子,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共同研讀,充分地將學習的主人公身份還給了學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努能力,讀、思、説三者合一。】

2、品讀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過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的美麗景色,這時,他有什麼樣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小組合作學習:聯繫上下文內容,説一説:什麼沒有改變?

指導朗讀。(要讀出肯定的感覺,“沒有改變”要讀出重音)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美麗沒有改變”在文中包含的含義,進而悟得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那“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真情是永恆的。】

3、深化課文,聯繫生活,體會作者的“夢”。

(1)生活中,你遇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嗎?

(2)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後作者的“夢“?(以飄渺的夢作為結尾,引發讀者的想象,季爺爺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尋味。)

【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時,我是這樣想的:課文最後以“思鄉的夢”來結束全文,是別有深意的,而體會“夢”又是本文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以日常生活現象為突破口,估計學生都能提出班級圖書角同學們捐一本看百本的現象,從而延伸到,作者這個思鄉的夢,表現了作者高尚的愛國情操,以及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美好人生境界的嚮往,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也有這麼一種人文氛圍。這樣一來,突破難點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又把體會季老先生的寫作特點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用讀、研、悟三種學習方法,全方位地感受到作者以夢結尾,能引人深思,耐人尋味。因此,耐人尋味又是課文的第三個寫作特色。由於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穫”。所以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同時,讀文章,總結寫作特點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4、回讀全文,昇華情感

(1)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小組內互評。

(2)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訓練,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三)、適時點撥

1、“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指導聯繫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2、“美麗並沒有改變”在文中所指的含義。

3、如何理解“花的夢”“思想的夢”。

(四)、測評鞏固

1、《課堂點睛》作業

2、摘抄文中優美的句子。

(五)、説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大致如下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家家户户——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奇特的民族

【板書的關鍵詞均來自於課文,它濃縮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既有利於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利於讓學生從中悟得做人的道理,體現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解讀:

1、文本細讀:《掌聲》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本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2、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掌聲前後英子的變化,抓重點詞句體會英子在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體會掌聲給予英子的力量。(3)、在體會英子內心世界的過程中獲得對“掌聲”內涵的感悟,即: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愛、鼓勵、尊重,主動關愛他人,也珍惜他人的關愛。

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抓住表現英子掌聲前後神態動作的詞句,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教學難點:體會英子內心變化過程,體會掌聲給予英子的力量。感悟“掌聲”的內涵。

二、教學理念和策略:

本課的設計理念是:引領學生從閲讀出發,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藴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大財富 ,親歷情感體驗。基於上述理念,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為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閲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三、流程預設:我的教學過程由三個模塊組成。

(一)、以情促疑,直奔重點。

1、複習導入:

出示本課詞語請生開火車讀。緊接着我以輕鬆愉悦的語調這樣娓娓道來:同學們的詞語記得很牢固,那麼上節課大家認識了一位年齡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好朋友是誰?(板書:英子)來,我們一起和她的打打招呼。我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引入英子的世界。為後面的情感之旅鋪設基調。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筆找出課文裏是介紹英子的段落,並用橫線畫出來然後讓學生交流。學生的發言可能會集中在兩個片段:

片段一: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後,她又總是最後一個離開。

片段二:她和同學們一起遊戲説笑,甚至在一次聯歡會上,還讓同學們教她跳舞。

這兩個片段都描寫的英子在班裏的表現。片段一是通過英子的動作展示掌聲前英子的自卑憂鬱,而片段二簡單明瞭,可以一讀帶過。我是這樣處理片段一的:

1、朗讀感悟片段一:

抓住:“默默地、早早地、總是、最後一個”等字詞品讀體會,想象體驗:每天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裏看其他同學遊戲説笑的英子,天剛矇矇亮就要趕到學校而行色匆匆的英子,目送着一個個同學離開後才敢在暮色中回家的英子,內心會怎樣?引導學生想象英子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體會英子是個可憐、孤獨、害羞、自卑、怕別人歧視的女孩。再對比體驗,聯繫我們平日的快樂生活,對比體驗英子憂鬱孤獨的生活,煥起學生對英子的同情。我這樣説道:是啊,英子本應該和我們一樣擁有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生活,到操場上游戲,到舞蹈房跳舞,到林蔭下散步,到公園裏遊玩。可是她卻沒有。因為她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她總是不願意――,不願意――,擔心――所以她總是默默地――,早早地――最後一個――課文中有一個詞最能表現英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姑娘。那就是――憂鬱!(板書:憂鬱)面對着這樣一個不幸的孩子,你的心裏會怎麼想?在學生深刻體會了英子的憂鬱孤獨,內心湧動着對英子的同情和關懷的基礎上,順勢指導多種形式的朗讀,就讓我們讀出內心的同情,讀出英子的憂鬱自卑的內心世界吧!

2、自讀自悟片段二:瞭解英子的開朗活潑 。(板書:開朗)

3、比較質疑。(板書課題:掌聲)

文中的這兩個片段充分展示了英子的不同表現,第一句寫英子孤獨、害羞、自卑、怕別人歧視,而後一句則寫英子的開朗活潑。是什麼改變了英子?這恰恰是課文的矛盾點。抓住這個“點”生髮開去,比較質疑:請你們把這兩處片段對比着讀。讀着讀着,你發現了什麼?又有什麼疑問呢?學生會被這個矛盾點吸引住,產生強烈的閲讀期待:是什麼改變了英子?掌聲又有着怎樣的內涵和力量?很自然地就切入了關鍵點“掌聲”!以“掌聲的內涵”為突破口,再逐步延伸擴展。把感悟引向深入。達到課堂行雲流水,疏密有致,情深意濃。

(二)、以情激情,多元感悟。

(1)學生自主研讀“掌聲”段落。

[1]、 首先是個人默讀,老師巡視指導,鼓勵學生圈點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接着小組交流,每人挑一處感受最深的語句讀一讀,説説自己的體會。然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時,老師點撥引領。這裏我創設了以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為途徑,以探究為目的的開放的學習環境,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運用“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讀書感悟,自己走入文本,與文本對話,以產生獨特的個性化閲讀體驗。

[2]、交流、點撥、感悟。

句子一、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台。

句子二、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在掌聲裏,我們看到,英子的淚水流了下來。

句子三:故事講完了,教室裏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台。

A、朗讀鋪情:

引導學生抓住“猶豫”“慢吞吞地站”“一搖一晃地走”等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深層體會小英當時害怕、矛盾、緊張、無助的心理狀態。引導學生把這種感受送進去讀出來,通過讀讓小英的畏縮、自卑在學生的心裏產生了共鳴。

B、想象育情:

請學生閉眼想象,我旁白。

就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英子帶着紅紅的眼圈,低着頭,一搖一晃地,艱難地朝講台前挪動。整個教室頃刻間顯得異常安靜,靜的似乎可以聽到英子那急促的心跳。這不足十米的距離,此刻對英子來説,顯得那麼漫長。一步……兩步……五步……近了……更近了……終於,英子走上了講台……此時此刻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那一刻”英子的心裏會是怎樣? 這裏,我用了“情景再現法”,在教師深情語言的描繪下,學生沉浸在英子走上講台的緊張與艱難的情境中,使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喚起情感體驗的衝動,掀起他們內在的、心靈深處的湧動,甚至心靈的震撼。實現與文中人物英子既緊張害怕又難受痛苦的心靈契合。為之後掌聲出現時的噴湧真情做足前奏。

C、追問生情:

導問:這一刻!英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追問:就在此時,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響起。這掌聲中又包含着什麼?

這樣層層剝筍,螺旋上升,學生的感悟步步推進:英子原來想的怕受到同學們的嘲笑。怕當眾出醜的情況都沒有出現,相反:她得到了同學們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這掌聲中有最真誠的鼓勵和尊重,更有同學們對她的關愛和期待。她的心靈被震撼了,感動了,同時也點燃了!

D、引讀煥情:

師引入:是啊!此時的英子的心裏緊張不安呀!她多麼渴望來自同學們的真誠的鼓勵啊!引讀: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生讀句子二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生再讀—— 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生又讀— 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深情地反覆朗讀第二句,這樣層層鋪陳、重錘出擊,把這段文字中的情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掀起學生情感體驗的高潮,實現了文與人、文與己的相遇交融,促使學生生成“真正感人的'愛的力量”這種生命化的感悟!

E、換位傳情:

a、此時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通過這掌聲告訴英子什麼?b、得到同學們的掌聲,如果你是英子,你會想些什麼?在這裏我用“角色互換”“移情體驗”的方法,把文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學生就容易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中推測、想象、探索,感悟語言,體悟情感,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昇華!

F、品讀升情:

循着“深深地鞠了一躬”和“一搖一晃”這兩個詞,在老師的語言引領下,通過一遍遍地迴環朗讀,讓學生沿着這些字詞鋪設的英子的心路一步步走向促使英子轉變的情感世界 。鼓起勇氣講完故事的英子,再一次得到了熱烈的掌聲。此時此刻,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湧動 。此時此刻她覺得再多的語言也不足以表達她內心的感激,於是,她向大家──生接: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 生接: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台。掌聲喚醒了英子的自信,掌聲鼓起了英子的勇氣,掌聲使英子和同學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聽,故事講完了──生接:教室裏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台。

G、聚情導思:

學生通過充分的體會、感悟、想象、表達,心中湧動着真情,這份真情在盪漾流淌,課堂沐浴着人文的光輝。此時讓學生比較兩次掌聲,體味“掌聲”的內涵:第一次掌聲的背後是鼓勵,這一次的掌聲背後又是什麼呢?這兩次掌聲的背後都藏着什麼呢?兩次掌聲的指向雖有不同,卻有着同一個源頭:那就是同學們對英子的關愛、尊重和期待啊!(板書:愛)自然地昇華課堂主題:愛!並將這暖暖愛意融入學生的生命!至此學生的精神得以充實,心靈得以豐滿!

(三)、 以情導行,品悟“愛”的真諦。

1、叩擊“微笑着面對生活”。

師引入:正是這愛的掌聲改變了英子的一生,使她由一個文靜憂鬱的女孩變成了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瞧,英子來信了。(屏示:英子的信)指生”讀後想象:英子會怎樣地微笑着面對生活。聯繫生活:談對“微笑着面對生活”的理解。讀書不僅要讀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評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於是我讓英子的“微笑着面對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的獨特的思考,以情導行,把語文學習的情感體驗引向品味生活的真諦。

2、拓展練筆,學會如何去愛:從英子的變化,你想到了什麼?你想把掌聲獻給誰?除了掌聲,你還會選擇什麼方式表達愛?引導練筆,放飛思維,同時積累語言,實現情感、語言和思維同構共生!並讓學生當堂進行交流評價。

3、激情結課:《讓世界充滿愛》音樂響起。師:在班級裏,在學校中,在社會上,處處需要掌聲,時時需要愛,我們不僅要知道愛,更要學會愛!讓我們給有困難的人一絲鼓勵,給逆境中的人一份支持,給成功的人一些喝彩!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相互關愛,共同温暖!讓世界充滿愛!最後説我的板書:

四、板書設計:

英子 自卑 ↗ ↘開朗↘ 愛 ↗ 這一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的突出了重點,深化了主題,實現學文明理、無痕育人的目的。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雖經準備但依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還敬請各位評委專家多多批評指正!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學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練習可以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教學時,我首先撥動温度計,讓學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温度用負數表示。接着,又設計了一個反向練習,讓學生撥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變教材直接呈現三個城市的温度方法,讓學生撥一撥,可以化靜為動,通過小小的“撥”,喚起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計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計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温度中,0℃是區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點,零上温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温度則用負數表示。同時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興趣盎然,既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教學難點。緊接着設計一個基本練習,寫出三個地方的温度,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初步感知正數、負數的大小比較。

迴歸生活,拓展運用——應用負數。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作為教師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運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生活。在練習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三種練習:

1.電梯中的正負數:比如去五樓開會和到地下二樓,應按哪個鍵?

2.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為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3.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信息,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四、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課堂的總結和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激發學習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負數,並以《生活中的負數》為題寫一篇數學日記,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各位領導、老師: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理解了。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學生在知識性目標方面應該能夠很好地落實,同時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數初步地形成知識系統,對負數的知識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感性目標落實到位。

以上就是我對《認識負數》這一課的設計,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題目是《在暑假裏》,是二年級最後一單元的第一部分。通過開展學唱歌曲,創編歌詞等音樂活動,讓學生暢談自己暑假生活的打算,同時也聽聽別人的安排,以達到對學生的暑假生活給予正確引導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的演唱歌曲《在暑假裏》。

2、能根據自己的`設想,積極地創編歌詞,且大膽地表現出來。

3、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增進學習音樂的興趣,增進羣體意識。

三、教學重點

能流利地演唱歌曲《在暑假裏》。

四、教學難點

歌曲中切分節奏的掌握,及歌曲中六度、八度大跳,音準的把握。

五、教學準備

彩色樂譜、鋼琴、打擊樂等教學工具。

六、依據課程標準

和二年級學生自律性差、好動的特點,這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合作探究法、快樂教學法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創造為目的”的教學原則,發展用一課時來完成。下面我就把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各位老師: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首先播放一段蛐蛐、青蛙叫的錄音,使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了他們的想象空間,隨後運用談話法引出“在暑假裏”這一課題。

2、按節奏讀歌詞

老師現有節奏的念問題(問題就是歌詞)引導學生按節奏回答,然後用“音樂小天使”的想法引出歌詞,讓大家一起有節奏的把她的想法讀一讀,老師問,學生答,掌握歌曲節奏。再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拓寬學生的思路,説説各種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引出後半部分歌詞,解決了學習節奏的難題。

3、學唱歌曲

這一環節還用聽唱法學唱歌曲,

1、首先,老師問:“小天使還把它的暑假計劃編成了一首歌呢!你們想聽嗎?”邊聽邊想這首歌那幾句是一樣的,那幾句是相似的,通過比較找出歌曲中旋律,節奏,歌詞的異同來學習,能夠使學生較快唱準歌曲。

2、隨着音樂家用“la”模唱,後聽一遍,輕聲演唱全曲,再分析旋律,邊分析邊教唱,然後跟琴完整地演唱,完了跟伴奏演唱。最後全班組成一個臨時小樂隊,手拿打擊樂器,邊唱邊擊,活躍了課堂氣氛。

4、創編歌詞

歌詞創編是本節課一個重要環節。創編的內容貼近學生們的生活,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提高了他們的興趣和表現能力。在創編活動中,先讓他們隨着音樂相互討論、思考,然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所有的同學一起唱一唱,評一評。這樣有助於營造熱烈的學習氣氛,增強同學之間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今天的説課是一種新的嘗試,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指導,幫助。謝謝!

説課稿 篇6

《難忘的潑水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語文的第十一課,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上傣族最隆重的`節日。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課文中洋溢着的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字裏行間。作者在人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描寫中,抒發着興奮和歡悦;在周總理的潑水描寫中,潑灑着激動和幸福;在文章結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連用三個自然段四個感歎句,表達了人們的激動、幸福和難忘。

我想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學習目標是會認12個生字;正確、流利通讀課文,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初步感受;從歡迎總理的場面中,感受傣族人民的激動。以下是我的教學過程:

(一)觀圖片,交流資料,引入課題

1、播放潑水節的圖片

2、交流潑水節的資料

3、交流周總理相關資料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

2、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

2)認讀生字的新詞

3、學習課文第一——三自然段

1)課件出示文章段落,勾畫出重點詞句。

2)體會傣族人民心情,指導朗讀。

(三)教師小結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是從學生實際出發,但很多的生成讓我們很難預想,有經驗的老師就會把握課堂整個教學結構,我的這次教學不管成功與否,我向有經驗的老師又邁進了一步。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讓幻燈片“動”起來》,我分以下五點來説:説教材、説學法、説教法、説教學程序、説課後反思。

一、説教材

(一) 教材的前後聯繫及地位

本課是海南省中國小《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主要教學內容有: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學會插入新幻燈片;學會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這節課的內容是在“插入聲音與影片”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它們的操作程序,是對上一節課的延續和深化,是在學生了解幻燈片基礎知識之上的操作性的新課,是學生掌握應用幻燈片的關鍵。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不論是大學畢業的論文答辯,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後的作品展示,都會經常用到。

(二) 內容整合

課本上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本節課我所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PwerPint 20xx比 PwerPint 20xx操作方法更簡便、內容更豐富、更充實。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

(2) 學會插入新幻燈片;

(3) 學會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學生比較、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讓學生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信心;

(2)同學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

(四)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自定義動畫、幻燈片切換(因為課題是“讓幻燈片‘動’起來”,這兩點是這一節的核心知識,所以我把它確定為重點。)

難點:自定義動畫(因為學生沒有實際操作過動畫,對動畫效果的設置不是很瞭解,所以我把它確定為難點。)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課前準備

硬件準備:計算機網絡教室

軟件準備:Windws操作系統、多媒體網絡教室

素材準備:多媒體

二、説學法

(一) 學情分析

1、八年級年級的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操作技能差的學生僅限於瞭解Wrd及 Excel的基本操作;而操作技能好的學生,吸收消化新知的能力較強,學習起來得心應手。

2、幻燈片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全新的操作程序,他們既有學習新知的興奮感,同時又有所畏懼。

(二) 學法指導

1、 小步子、多練習: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直觀、生動地反映情境,增加課堂容量;另一方面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強教學條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2、小組合作學習:基於學生的差異性,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結歸納。

、説教法

1、任務驅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我採用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倡導的這一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開展課堂教學。

2、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我採用此方法。對於操作技能好的學生,我提高要求,增加“動作路徑”的動畫效果;對於操作技能較差的學生,我只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動畫效果”和“切換效果”。

四、説教學程序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安排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整合內容、“魔法”引趣

激情導入:“同學們,請大家注意囉,老師現要給你們上節課所學的幻燈片施‘魔法’。請大家盯住顯示屏幕,看老師施出了什麼‘魔法’?”

“魔法”演示:

1、上節課沒有動畫的幻燈片;

2、有動畫的幻燈片(文字飛入、小人跑步、切換效果)。

(這樣引入,創設豐富的現實情境,讓學生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再説魔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東,自然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第二環節:任務驅動、大膽探索

問學生:“這些幻燈片老師都施了些什麼‘魔法’?”這就是我們今天共同學習的內容——讓幻燈片“動”起來。

任務:各小組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做一份演示文稿來介紹本小組成員及風采。

主題:小組風采。

要求:三張以上幻燈片,突出主題,有文字、藝術字、圖片、背景、聲音、動畫效果以及幻燈片切換效果。

(總體設想:“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

1、廣播演示激活“自定義動畫”的過程後,問學生“老師對這些文字施了什麼‘魔法’?”(文字飛入)(重複過程)

安排學生分組練習,完成《小組風采》中的文字部分的動畫效果。

(後面類似的活動基本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進行。)

2、我們學會了“文字飛入”,現在大家能不能自己想辦法做“圖片飛入”的動畫呢?

小組練習,合作交流,完成《小組風采》中的圖片的動畫效果。

3、 “一個對象可以添加多種效果嗎?” 動畫效果可以“修改”或“刪除”嗎?

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完成“自定義動畫”內容的學習。

操作技能好的學生幫助操作技能差的學生,共同完成《小組風采》中的自定義動畫。

4、“你會做老師給你欣賞的小雞繞圈的動畫嗎?”“動作路徑的長度是否可改變?” (針對操作技能好的學生)

(小組練習,合作交流,完成《小組風采》中的“動作路徑”動畫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由於任務的開放性,提供了學生創造的.空間,學生在可以完成任務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性,通過任務的完成使他們很有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5、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完成“插入新幻燈片”和“切換效果”內容的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學生帶着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第三環節:完成任務、鞏固應用

1、讓學生完成《小組風采》的練習。

2、設問:四個問題組成一個問題鏈。

(1)如何設置對象動畫效果?

(小組討論+總結,先選中操作對象,然後再設置對象的動畫效果。)

(2)如何改變動畫對象的出場順序?

(引導學生觀察右邊任務窗的變化,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完成。)

(3)怎樣讓“小人”從左至右“跑”過?(針對操作技能好的學生)

(小組討論+總結,“進入”、“退出”、“動作路徑”)

(4)“自定義動畫”和“幻燈片切換效果”有何不同?

(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完成。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應該比老師費力去類比更有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逐步體會到自定義動畫與幻燈片切換效果之間的差別,並能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用,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通過逐層的設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給學生充分表達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的機會,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更多的激勵和表揚。

第四環節:成果展示、課堂小結

各小組派出代表通過網絡教室演示系統展示他們的作品。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點評,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方法兩方面進行小結,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作品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狀態,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樹立了自信心,也學會了合作,培養他們在合作中懂得欣賞他人的一種品質。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學會了插入新幻燈片;學會了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大膽探究的品質。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這節課我最成功的做法就是採用了“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模式和“分層教學法”。

“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帶着任務、目的去學習,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同時,針對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採用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當然,課堂不可能只是老師教學設想的電影再現,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必然會生成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老師無法預設的,因此這節課還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待我們去探究。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為了忘卻的紀念》是選自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文章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為記念左聯五烈士遇難兩週年而寫的。這是一篇以記敍為主,又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過對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憶,抒發了對烈士們的無限崇敬和懷念之情,表達了對反動派的深切憤恨。由於當時文網森嚴,魯迅在文章中不得不採用隱晦曲折的筆法和借用典故。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要引導學生仔細閲讀,研究探討,深入領會,領會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寫本文的主旨。

2.説學生

高一的`學生在國中時就接觸過魯迅的文章,但都較為淺顯。學習《為了忘卻的記念》要由淺入深,沉入文本,走近烈士,將感情融入其中。

3.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 瞭解作者魯迅及寫作背景。

(2)、 把握文章主旨,體會文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學案導學下的六環節教學法。

三、教學設計:

打破常規思路,從第五部分入手,先把握感情基調,然後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圍繞“情”字,緊扣“五個部分―――三個典故――一首詩”,有淺入深,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教學內容和步驟:

1.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副輓聯寫的是誰?

就你的瞭解,談談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魯迅曾説:“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今天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些人。

2、出示目標:

3、自主探究:

誦讀課文第五部分,體會情感。

文中的“他們”指誰?在五位烈士中重點寫的是誰?

3、 合作解疑:

從文中概括五烈士的事蹟。他們是怎樣的人?

文中用了三個典故,有何深意?

柔石死後,魯迅寫了一首詩來悼念,這首詩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情感?

4、 鞏固訓練:

依據《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記敍柔石和白莽的內容,為他們寫一段悼詞。

5、拓展延伸:我們當代青年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以慰先烈?關注社會熱點,積累寫作素材。

説課稿 篇9

各位評委:下午好!

理論方面:

平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知識的應用,更關注學生健康的信息素養,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讓學生明白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泡泡堂、QQ遊戲等等娛樂,它更多的是為我們學習、生活提供服務。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維目標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裏的,從經驗裏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這節課就是基於這些理念設計的。

一. 教材分析:

《名片DI》是浙江攝影出版社國小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上)第8課,本課從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採用任務驅動的模式,深入淺出地安排了“名片的設計”進行Wrd綜合使用、利用電子郵件進行信息交流;本課和第5課“我的E-ail”、第6課“郵件傳祝福”、第7課“分享成功”、第9課“小小通訊錄”組合成一個“ Web郵箱的申請、使用 ”的任務活動。本課的主要任務是:

1、利用Wrd設計自己的名片

2、通過電子郵件交換名片

二. 學生情況分析:(文化知識結構)

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協作.自學能力。所以本節課採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和動手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辦法,實現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結合。

三. 教學目標的確立:

信息技術教材的最大特點是:本課採用以信息為主線.任務為核心的模式;引入研究性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課程整合思想。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鞏固附件的發送。

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整體設計能力。

3.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 情感目標: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根據製作大小選擇紙張大小。

2、根據內容進行合適的頁邊距設置。

五. 教學方法的確立:

本節課採用“任務驅動――Webquest――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歸納總結”的五步教學模式。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我力求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通過小組協作,開展:思考討論――探索質疑――自主創造的活動。

六.教學課時安排 1課時

七.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一張;2、直尺一把

教師準備: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若干;2、學件一個(用於學生操作時的參考)

八. 教學環節的設計: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1.激趣導入,通過創設( 打開教師教學郵箱,收到一封事先發到這個郵箱附有名片的郵件的)情景,複習用附件的方式來傳送電子郵件的方法。通過打開附件中的名片,引出課題,激發學生説一説:今天我想學習什麼?我還想學習什麼?使問題於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需。

2.學習新知:通過學生的説的問題,收集歸類要學習的任務

任務一:名片可以用什麼軟件來設計?(向學生灌輸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任務二:怎樣用Wrd設計名片?(這是本課的重點,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裏的,從經驗裏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學生通過對收集的名片與自己在紙上設計名片的經驗,討論得出:1、名片大小的設置;2、信息的篩選;3、設定邊距;4、美化名片。等小任務。然後自主學習、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巡視輔導,提供學件。)

任務三:怎樣讓大家享成果?通過分享成果的方式,鞏固郵件附件的發送。

3.作品評價

通過小組交流評選推薦出小組的代表作,教師利用大屏幕進行展示這些同學的典型作品,讓該學生説説自己的創作意圖,然後通過學生互相評價,鼓勵學生製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小結

最後,通過小結,使學生明白了:通過對名片的DI,學習了Wrd的綜合使用,從而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

説課稿 篇10

我説課的題目是《表格數據的圖形化》,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説課,分別是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設計理念。

一、説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內容選自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高中版第二冊第11章第5節《數據圖表》部分。屬於信息素養中信息加工範疇的內容,是信息素養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信息加工的內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體信息加工。由此可見本節內容是教材的重點內容,另外也為以後學習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礎,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圖表的製作方法,並能根據圖表分析數據。

能力目標:幫助學生建立數據之間的圖形關係,能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團結協作的作風,並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和“學有所用”的快樂。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圖表的製作方法及步驟。

2.圖表的分析及應用。

圖表的製作是本節課的基礎,製作好圖表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分析和應用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依據,所以確定為重點。

難點:

1圖表類型、數據源、圖表選項的選擇與修改。

2運用有效的圖表來表示數據,並對圖表數據進行分析。

學生通常會在數據源選擇、圖表修改上遇到問題,以及不會用合適的圖表來表示數據,所以確定它們為難點。

二、説教法

信息技術課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對於信息技術教學,我注意更新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化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1.先學後教,“兵”教“兵”

先學,就是讓學生自學,嘗試獨立操作;後教,是根據學生自學效果,教師進行精講、點評,並儘量讓學生去“教”;“兵”教“兵”,就是讓學生充當小老師角色,自學得較好的學生操作給其他學生看,通過示範,在學生間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達到共同進步。

2.任務驅動法

當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有初步瞭解後,利用事先設計好的由易到難的任務驅動他們去完成,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新課的內容,解決重點難點。

3.提問引導法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通過“提出疑問”來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學生“學會”為“會學”。

三、説學法

我所教的高二年級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濃厚興趣,學習態度認真,肯學敢問,並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也有個別學生遇到難題不肯思考尋求方法解決問題。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示範促進法

對於學習一般的學生,他們碰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讓自學學得好的學生做示範操作,教師單純的教變成學生間的學,並形成全體學生相互促進,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2.角色扮演法

結合任務驅動的教法,讓學生充當小教師、決策者等角色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3.探究法

對於每個操作任務,鼓勵學生思考探究,獨立嘗試操作,自行分析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學會”轉化為“會學”。

四、説教學過程

1.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展示課件,顯示兩幅xx年印度洋海嘯前後同一個地區的圖片,通過比較,直接可以看出災情嚴重,震撼每個同學。

繼續展示課件,顯示與海嘯事件有關的`三組數據,窗口左側為表格形式,右側為圖表形式,讓學生觀察比較左、右兩側,哪個能更直觀、美觀的反映問題,通過對比,很明顯可以看到利用圖表來表示數據更直觀、更能讓人理解。那麼這樣的圖表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新問題自然就出來了。通過提問,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明確了學習任務,並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習興趣。

2.鼓勵自學,掌握圖表作用

該環節是學習表格數據圖表化的基礎,因為不同類型的圖表適用於不同情況,學生要先弄清每種圖表的作用,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圖表。高中學生有自學能力,所以採用的方法是自學法。

自學後提問如下:

1、要生成“海嘯中各國死亡人口比例圖”應採用哪種圖表類型?

2、要生成“歷年來印尼旅遊的人口增長趨勢”應採用哪種圖表類型?

通過這樣的問題檢查學生能否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選擇圖表類型。

3.角色扮演,任務驅動

在該環節採用四個任務。任務一,將“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表”生成柱狀圖,並加標題。目的要求學生掌握生成圖表的方法。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生成餅圖,顯示泰國人與外國人死亡人口比例。從所佔比例能發現什麼問題?目的是鞏固生成圖表的方法,並進行簡單的分析。任務三,將歷年來印尼旅遊的外國遊客數做成折線圖,從折線圖中兩處人數明顯減少的位置,是否可以試探找找原因。目的是熟練地生成圖表,深入分析圖表。任務四,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曆日期與農曆的七年級或十五的關係,將之做成xy散點圖,從散點分佈情況,會得出什麼結論?這個任務注重實踐應用,將學到的製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用於實踐。這四個任務按照循序漸進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由掌握一般方法到實踐應用。

下面逐個説明任務的實現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各任務來解決知識的重點難點。

任務一,根據海嘯中各國死亡人數,製作柱狀圖,並加標題。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命令。讓學生試探根據圖表嚮導製作圖表。並讓學生留心兩個問題,其一,圖表嚮導有幾個步驟?其二,圖表標題怎樣設置?

學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兩個問題,但是製作的圖表會有很多問題,而且每位同學出現的問題不完全相同,如何讓學生弄清出現問題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電子教室,將某個學生具有典型問題的圖表展現給所有學生,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學生提出圖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修改意見,採集學生集體智慧,完成圖表的製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幫助修改圖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學指出加上x軸y軸標誌,還有的同學指出圖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數據,還有的指出加上數據標誌等,更有些同學提出將圖表區加上圖案或設置字體等,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還會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或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教師精講,例如:某位同學做出的圖表是空的,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如何選擇數據源。還有的同學不會在已有的圖表的基礎上修改,只會刪掉圖表,從頭做,這樣的問題正好教給學生利用鼠標右鍵選擇命令修改圖表。

這種學生髮現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全部投入學習討論中,發揮了集體的智慧,並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了圖表的製作方法及修改方法。

但這個任務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初步學會了圖表的製作方法,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製作,並能簡單分析圖表,所以設置了任務二。

任務二:將海嘯中在泰國死亡的泰國人和外國人人數表,製作成餅圖,並顯示所佔比例。

該任務學生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髮現圖表中藴含的含義,為什麼在泰國死亡者中,泰國人只佔20%,外國人卻佔了80%?從數據所佔比例説明泰國是旅遊國家,外國死亡者主要是遊客。通過簡單的分析,讓學生知道,直觀的圖表有利於發現問題。

該任務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圖表中可以發現其藴含的信息。使本節課的重點得到解決。

在任務二的基礎上,設置任務三,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不僅能熟練製作圖表,而且能對複雜圖表進行分析。

任務三:將印尼歷年外國旅遊人數做成折線圖,並添加趨勢線,分析其中兩個低谷期遊客明顯下降的原因。

學生已經掌握了圖表的製作方法,做出的圖表又對又快。提示學生在折線處單擊鼠標右鍵添加趨勢線,這個任務的設置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進一步學會分析圖表,從圖表中提煉數據反映的問題。這個任務進一步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並培養學生學科整合能力。

通過以上三個任務,學生學習了製作圖表和分析圖表的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將學會的方法用於實踐,才是關鍵所在,所以設置任務四,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任務四,學以致用,提供一個綜合的例子,不僅要求學生獨立製作一個圖表,而且能夠從圖表中得出相關的結論。

提供的表格數據是典型地震發生的農曆日期,其中一列數據是用1或0,1表示發生地震日期在農曆的七年級或十五前後4天範圍內,0則表示不在這個範圍內。根據這列數據製作xy散點圖,根據散點分佈,要求學生得出結論。得出結論後,結合地理學科中天體的運行規律進一步解釋這個結論。這個任務,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應用於實踐,還培養了學生學科整合能力,加強了知識的聯繫。

4.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這個環節不容忽視,我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通過回顧,學生對自己所學與課本各知識點一一對照,從中體驗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蒐集身邊的數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並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地理、政治學科,同時注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對重點難點知識精講。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