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説課稿四篇

來源:文書谷 4.18K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説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語文説課稿四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我所説的篇目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課《看雲識天氣》。

一、設計指導思想

“整體感知,設疑導學、師生共議、鼓勵創新”是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即通過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閲讀”的意趣,採取“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由教師相機點撥,在“讀讀議議”中撞擊出閲讀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學法指導,提倡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科學的推理,培養聽障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看、聽、説、寫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由於運用了恰當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課文思路清晰,層次清楚,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分類説明。文章語言優美,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把雲寫的生動形象,這是和作者的觀察和本身的文學功底分不開的。所以,學習本文時,應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以致用,以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學生情況分析。

聾生由於聽覺障礙,認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普遍較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極差。閲讀是其獲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由於聽覺缺陷及手勢語的侷限,儘管他們學會了一定數量的詞彙,但卻不能寫出通順、自然、有條理的語言,這種語言的欠缺又直接影響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語言訓練,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彙和句子,並學習運用,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其綜合素質。這種聽力的缺陷還減少了聾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們知識面相對狹窄,而這個時期,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如果沒有老師積極引導,他們很難了解到學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自覺主動地關注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教學目標。

根據聽障學生的特點,將知識目標定為:

1、識記一些關於天氣的諺語,加深對看雲識天氣知識的瞭解。

2、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方法,積累運用比喻句。

3、瞭解打比方、分類別的説明方法以及總——分——總的説明文的結構。

能力目標定為: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為:

學習快速閲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閲讀現代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定為: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1、學着快速閲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新教材第一、二冊不強調文體的學習而是強調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故將《看雲識天氣》一文的重難點定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並積累語言。

1、對於雲的認知不是重點,但將網絡上的豐富的知識、圖片等引入課堂卻能調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製作課件

讓學生儘快進入課文,理清結構。

3、通過欣賞雲圖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前準備的看雲小短文比較並體會課文中使用比喻、諺語等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

4、最後利用網絡上的豐富知識拓展延伸。

六、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自覺地探索精神,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發現法、啟發式談話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七、學法指導。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進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抓住特徵。

2、訓練用多種方法自學課文。

八、教學設計

根據學生特點和課文內容,共設計三個課時。

課前需要做的準備

1、預習生字和生詞,將查完字典後還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課前上交給老師。

2、搜索有關天氣的諺語、成語和優美的句子,寫在摘抄本上。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疏通課文,整體把握。

(一)用謎語導入:(大屏幕顯示)

猜一猜:我是誰?

愛花的孩子説我像朵花,讒嘴的孩子説我是個棉花糖,説我像啥就像啥,全憑你想象。藍天是我家,任我隨處蕩。

從這個謎語引出雲的特徵,然後請同學們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既而引出雲和天氣的關係。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整體感知。

1、因為聾生理解語言的能力較差,所以必須首先疏通文本,掃清文字障礙。教師將同學們預習的時候碰到的攔路虎(詞語和句子)投影在大屏幕上,由同學們先互相幫助,解決困難,比較難懂的由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方式,比如詞語造句、選詞填空或者將這個詞語放在一個句子中,請同學們根據語境來猜測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等等來幫助聾生正確的理解語義。)

例如:嚴嚴實實:嚴密,沒有空隙或漏洞的。

(這個詞只看字典上的解釋,容易使學生理解偏差,學生可能造句:他的推理很嚴嚴實實,無懈可擊。針對這種情況,就必須舉幾個恰當的例子來體現它適合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例如:箱子蓋得嚴嚴實實。被子蓋得嚴嚴實實。天冷了,他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藏得嚴嚴實實,誰也找不到。)

峯巒:山峯和山巒。峯巒疊嶂、峯巒起伏(學這個詞主要是為了掌握後面的兩個成語,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分鐘。還要用5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消化,整理。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思考:雲和天氣的關係。

3、讓學生轉換角色,簡單講講如果讓你來繼續寫作文,接下來你會怎樣寫?學生會談出一些想法,有的抓住了重點,有的卻沒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質,這樣就暴露了認知上的差距。找到了問題,有助於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4、快速閲讀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讓學生們就剛才的問題談談作者是怎樣分析的,幫助學生髮現: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沒有中心句的找關鍵詞概括),可以很快的理清層次結構,把握課文的大意。並讓讓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

老師總結:這種結構方式:總——分——總

學法指導:根據找到的關鍵句(段落中心句)判斷文章的結構。

學以致用,課文中其他的地方也有運用這種結構的,請同學們找出,並體會它的好處。(小組討論交流)

同學們寫作文的時候可以試着用這種結構方式。(順便進行作文指導,一語帶過)

(四)作業:

1、用今天學到的詞語造句或者寫一段話

2、作文片斷訓練:

任選一題:《我眼中的雲》、《假如我是一片雲》、

要求:仔細觀察,細緻描繪。

(五)板書:

一(1)關係密切總層次清晰

二(2—6)雲識天氣分思路明確

三(7)意義、侷限總一目瞭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練習快速閲讀課文,概括要點的能力。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尋點探究,並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

首先,這樣來導入:上節課我們對課文作了整體的把握,跟據我們平日的觀察,我們瞭解到,雲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你可以告訴大家你眼中的雲是怎樣的嗎?然後,請幾位同學朗讀自己的作文片斷《我眼中的雲》,學生互評,教師點撥,師生共同修改病句。

其次,通過朗讀原文第一部分進行比較。學生自主探究,找出修辭方法,合作探究體會運用修辭的好處。

接着,研讀第二部分

1、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啟發學生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找出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哪些雲?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三段,可以用讀書法學習,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畫畫,可以列表格……)

學生交流學習方式和心得。

根據同學們所説的,進行快速圈點學習,師生共同完成這個表格。

然後對錶格進行小結,(設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文中運用得的説明方法和説明順序,並體會它們的好處。)(大屏幕顯示)

a、作者介紹這四種雲的時候是不是隨便介紹的,亂七八糟?不是。那是怎麼介紹的?並討論:運用分類別、打比方的説明方法有什麼好處?

b、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的?

最後指導學生朗讀。

3、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四、五段,比較這一段在寫法上和第三段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小組討論探究)

A教師通過這兩段的對比引導學生了解另一種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用大屏幕顯示)

第三段: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這四種雲是依次介紹的)

聚集向前推進,越來越低,越來越厚更低更厚

第四段:捲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

連綿不斷的雨雪

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

第五段:積雲、積雨雲、暴雨、冰雹或龍捲風

B設計一個問題:你覺得這兩段中哪裏寫得精彩呢?來品位語言。

C、指導學生朗讀。(女生讀第四段,男生讀第五段)

最後,為了深入體會語言特點,鍛鍊聽障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行課堂語言訓練。(大屏幕顯示)課後練習二,有些事物很難描摹,打個比方,就容易講清楚,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很趣味。仿照下列事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

造句:1、暮色四合,周圍的羣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佈置作業:

1、把課文中精彩的句子抄下來,仔細揣摩品味。

2、作文片斷練習:《暴風雨來臨之前》描寫一下風雨來臨前的情況。包括周圍的環境、天氣情況、人的活動等。

板書設計:

説明方法:分類別

舉例子

説明順序:邏輯順序

第三課時

用展示幻燈導入,説説這些雲各是什麼雲?你有什麼根據?(複習檢查上節課的內容,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片雲》。師生互評、共同修改。

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讀第六七段。

1、展示幻燈,請學生有根據的推測這是哪種光彩現象。

2、體會其中諺語的意思以及作用。同學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諺語。

然後總結全文,設計兩個問題交流:(大屏幕顯示)

1、本文介紹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現象,但條理清楚,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2、本文語言生動,而且嚴謹、準確,你從哪裏可以體會出來?

最後做拓展延伸及遷移閲讀

(大屏幕顯示)

拓展延伸:1、你還知道其他的辨識天氣變化的辦法嗎?

2、體會人類在認識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遷移閲讀《暈——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佈置作業:

走,看雲去!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並作出天氣預報。

板書設計

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語文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淺顯的知識性課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暢自然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作者對海底世界的描繪,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整個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知道課本上的點滴動物、植物,在學生腦海中要形成廣而深,並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難度的,因此必須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研究”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廣博的海底世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探究課文第2~6自然段,通過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

2、通過多樣化的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界奧祕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1、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探究性的閲讀教學中,倡導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開放。它突破傳統的限制,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⑴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在廣闊的海洋裏生活繁衍着無數的生物,神祕而又美麗的海底世界令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讚歎。學生樂於親近海底世界,因此創設“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本產生衝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本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他們置身情境,強烈地感受着無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⑵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分頁標題#e#

⑶資源的拓展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閲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絡等途徑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樑,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台。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海底世界的錄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圖片等。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語文學科具有積澱豐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尊重學生文化及其多樣性,是國小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語文教學必須實現學科順應學生,必須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生命的本性,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過放錄像,把藍色的海水、兇猛怪誕的大魚、美麗的珊瑚……這些奇妙的東西盡情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優美音樂的'解説詞,學生們彷彿置身於美麗神奇、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畫出一幅幅美麗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等的重點研讀。

⑵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⑶滲透課堂作業中的人文性

現代閲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

“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我們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發揮你的想象,請你寫一寫。”

“關於海底的奇異景色,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課外查尋、蒐集相關的資料,你自己來寫寫《海底世界》。”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生對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理解;又如對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這個詞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閲讀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生對“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彙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用圖片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談讀書》是培根《人生隨筆》中的一篇名作。這篇隨筆論述的範圍很廣泛,先闡述了讀書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並闡述了讀書和經驗的關係——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接着闡述了讀書的方法,指出讀書要細心思考,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僅限於文字推求。結果論述了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馬南邨的《不求甚解》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通過解釋陶淵明的原話,揭示了陶淵明“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以此為依據,對曲解“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同時闡述了讀書的要訣在於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覆閲讀的觀點。

二、説目標

本單元的四課書都是闡述求知與讀書的議論性文章。第四單元説明裏要求:閲讀這些隨筆、雜文,要區分觀點和材料,辨析兩者之間的聯繫,並通過本人的思考,對作者的論述做出判斷。故此,確立本課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目標:①掌握:“藻飾、狡黠、詰難、倫理、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豁然開朗、不求甚解”等詞的讀音和詞義。②理解兩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③積累兩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標:①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把握其思想內容;②分析兩文的論證方法;③對作者的觀點進列自我評價。3、德育目標: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

在進列兩篇短文的教學中,理解兩篇短文的觀點,掌握其論證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學重難點。

三、説教法

《談讀書》這篇隨筆,跟一般的議論文相比,它重在發表觀點,而不是周密論證。《不求甚解》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本人的主張。依據兩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特色,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培根的《談讀書》,文辭精美,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明其意,曉其理,勵其志。

2、討論探究法。對於兩文的觀點及其論證方法等重難點問題,則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3、比較閲讀法。兩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是談讀書的;在寫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論,一是駁論。用比較閲讀,更好把握兩文的思想內涵和論證思路。

四、説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導入新課

坐擁書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鳴於耳畔,瘦菊幽蘭馨於鼻尖,芳草連夭,長亭古道,紅有櫻桃,綠有芭蕉……難怪古人發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感歎。如何才能坐擁書城?如何做到與書籍親密接觸?這節課,我們將在《短文兩篇》中聆聽,兩位大家分別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獨家祕訣。

2、作者簡介:略

(二)師生共同研讀《談讀書》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畫出本人喜歡的語句。

(2)利用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傅彩:fù cǎi(給言辭)增添光彩。 藻飾:zǎo shì修飾文辭。

狡黠:jiǎo xiā狡詐 詰難:jié nàn 詰問,為難。

滯礙:zhì ài不暢通。

味同嚼蠟: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沒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講話枯燥無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咀嚼jǔ jué。

尋章摘句:搜尋,摘取章文的片段詞句。指讀書侷限於文字的推求。

廢寢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學生初讀課文,交流讀後感受。

(4)教師小結:

2、精讀課文,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明確:全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3、本文的論證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其表達效果如何?

明確:①運用了比喻論證法。“讀書補天……”等,比喻論證能使論説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具體可感;②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如文章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另外“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對比鮮明,正反對比論證,可以使説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運用了歸納論證法,如“讀史……讀詩……數……科學……論理學……邏輯辭之學……凡是所學,皆成性格。”由於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詳實,結果得出的論斷就會使人信服。

4、聯繫實際,體驗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紛呈迭出。對作者的讀書觀,你如何評價?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認識與感受。

②教師啟發學生聯繫本人的讀書體驗來談,力求使他們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獲得更多的啟示。

(三)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1、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3)本文的論證思路怎樣?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作者的觀點有哪些?你最贊同的是哪一觀點?

明確:

(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説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本人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並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後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接着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結果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讀。縱觀論證思路,即樹靶子——作批駁——得結論。

(4)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並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5)作者的觀點有:讀書的要訣全在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覆閲讀。

2、小結。

(四)比較閲讀,強化所學

學生自由選點,比較兩文的異同。

相同點:第一,都是談論與讀書相關的問題;第二,都運用了舉例論證;第三,都採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以説理為主;第四,兩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誠懇的期望:好好讀書,讀好書。

不同點:第一,兩文的論證方式不同,《談讀書》是立論,《不求甚解》是駁論;第二,《談讀書》主要圍繞讀書的益處展開論述,《不求甚解》主要談論學習方法;第三,《談讀書》運用了比喻論證,如“天生才幹猶如天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則沒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談讀書》中沒有;第五,兩篇短文語言風格不同:《談讀書》的語言具有古典風格,妙語連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語言明白如話,嚴謹質樸。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把《談讀書》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來,並選出你最喜歡的一條作為論點,試着給它配上幾個論據,寫成一篇議論文。

語文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京版第一冊第八單元15課《它是誰》的第一課時,由於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如何讓學齡只有兩個多月的孩子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享受愉悦的同時與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有機結合,是我設計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它是誰》是一篇猜謎式的文章,課文用富有情趣的語言把“小寶貝”的出生過程寫得生動、有趣:住在蛋殼裏 —— 蛋殼破了 —— 站起來——搖搖晃晃地走幾步——會走路了。這麼可愛、有趣的小寶貝,它是誰呢?課文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謎底還不止一個,非常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發現的慾望。

學生對於猜謎式的文章很是喜歡,再加上文中的謎底可能是小雞、小鴨等小動物,學生就更加感興趣,因此我抓住這個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動作模仿、想象體驗、角色朗讀等多種手段,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有效提高閲讀實效。

依據以上分析,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8個字,讀好課後的3個詞語,寫好“寶”“貝”二字。(重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重點)

以上兩條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重點。

3、知道“小寶貝”指的是小鳥、小雞等卵生、有腳會走路的小動物。(難點)

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

圖片導入,設疑激趣 初讀課文,嘗試猜測 細讀課文,瞭解特點 篩選答案,訓練表達 識寫“寶”“貝”二字

下面,我着重從四個方面具體説一説:

一、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引導學生主動發現

比如:在課文伊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看,出示課件(幻燈片中緩緩的出現“一個蛋殼”)

我自然地説:這裏面住着一個小寶貝,它是誰呢?

從我的語調上強調“它是誰呢?”然後讓學生也來這樣問一問,在指導學生讀好課題後,我説:“答案呀就藏在我們的課文裏。”從而引發學生初讀的興趣。

【我這樣做,是想通過課件和老師的語言描述,創設問題情境,力求從視覺和語言上引起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主動發現的慾望,引發學生思考。】

又如:在初讀之後,引導學生嘗試猜測,主動發現

[教學片斷]

如:我讓學生初步猜測“這個小寶貝,它是誰呢?”

在學生猜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一連串的謎底後,我不馬上進行評判,而是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感悟去進一步發現、探究。師:這麼多答案中,有的是文中的小寶貝,有的可不是,這個小寶貝它到底是誰呢,我們可要好好讀讀書,想一想小寶貝有什麼特點。

【我這樣做是想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認真讀書和思考,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次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發現的慾望。】

再如:在細讀課文,瞭解了小寶貝的特點後,★引導學生結合特點,篩選答案

老師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小結這個小寶貝的兩個特點:1住在蛋殼裏;2有腳會走路。

再引導學生看看黑板上貼的小動物的圖片,想一想,有沒有不對的,為什麼不對,從而使小寶貝的兩個特點在學生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採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本篇課文內容雖然比較淺顯、易懂,學生讀幾遍課文就能猜出謎底,但如何使淺顯易懂的小文讓學生感到生動,學有情趣,這就要求教師要採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

在引導學生感悟的過程中,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手段:

★1 角色體驗,使學生入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説,角色體驗很有效。

如: 在感悟 它覺得這個家太小太暗了。這句話的時候,我準備這樣引導:

師:現在你就是小寶貝,住在蛋殼裏,想想怎麼呆着呢?

引導學生做動作體驗,兩手抱住雙腿,頭低下來,緊閉雙眼。

而且讓學生蜷縮着待上10秒鐘左右。

之後追問: 你們為什麼這樣蜷縮着?(太小)

快把剛才的感受讀出來。

【這裏, 通過讓學生做動作進行角色體驗,使學生與小寶貝產生共鳴,為感悟後面的破殼而出做好鋪墊。】

再如:在感悟小寶貝扭一扭身子,啊,蛋殼破了! 這句話的時候,我想這樣引導:

蛋殼裏的小寶貝和你們想得一樣,也想快點出來。 快和小寶貝一起扭動起來吧,你們在黑漆漆的家裏伸伸胳膊,踢踢腿,左踹踹,右踢踢,還用盡全身力氣向上頂一頂。

經過你的不懈努力,終於—— 啊,蛋殼破了!

【 通過讓學生做動作,再結合課件創設的情景,使學生感受到小寶貝破殼而出後的興奮、驚喜的心情。】

2、啟發想象,使學生入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想象是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的有效方法之一。設計中,我充分運用想象這個有效的感悟手段。在幫助學生在瞭解內容的同時,鍛鍊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

如 :感悟“小寶貝”破殼而出之後,老師引導學生想象

師:小寶貝終於從又小又暗的家出來了,它抬起頭,看見了什麼?心情怎樣?(學生可能會説:外面又大又亮,看到藍藍的天空、鮮豔的花朵、嫩綠的小草……心裏很高興!)進而引導學生帶着感受讀好句子。

3、抓住標點,使學生入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關注標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對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本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共有兩個感歎句,分別是:啊,蛋殼破了!、它會走路了!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句末的感歎號,讀出破殼而出的欣喜和學會走路後激動的心情。

三、結合課文內容,有效訓練學生表達。

對於剛剛走進學校不久的國小生,要充分利用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來規範、訓練學生的語言,引導學生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有層次地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的環節:

一是在初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嘗試猜測謎底時,我給出這樣的句式:

這個小寶貝可能是( )。引到學生用這個句式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是在細讀課文了解小寶貝的特點,篩選了答案後我又給出這樣的句式:

這個小寶貝可能是( ),可能是( ),還可能是( )。進一步反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有效訓練學生的表達。

四、紮實有效地落實字詞教學。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設計時我非常重視字詞教學。

★如在引導學生記憶字形時,我啟發學生“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從而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

★又如在指導學生寫字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層次:

△先是引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範字,關注字的結構特點和重點筆畫,明確寫好字的.要領。

△接着教師邊範寫邊強化寫好字的要領。引導學生描紅臨寫,之後又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與評價。

△最後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再次臨寫爭取比前一個寫得更好。

★再如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懂詞語的意思,在瞭解太小太暗時用了角色體驗的方法,通過聯繫生活實際瞭解搖搖晃晃的意思等等。

五、聯繫文本拓展閲讀,內容延伸豐富積累

拓展閲讀作為課文的補充,可以拓寬閲讀的範圍,擴大讀者的視野,便於溝通課內、課外閲讀,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使所學的知識綜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中,使學生開拓思路,閃出火花,湧現創意。

結合這篇課文,我們編寫了一段小寶貝學習走路的片段——

“小寶貝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呀!它摔倒了,可是它一點兒也不怕,仍然認認真真地練習。沒過多久,它終於也能像媽媽一樣穩穩當當地走路,快快樂樂地生活了!”

這一閲讀材料,生髮於文本情境,緊緊圍繞文章內容,既是對文本內容的縱向延伸,同時又豐富了學生關於AABB式的疊詞的積累。

應該説,積累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細水長流,潺潺不斷。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我們採用了“能記幾個就記幾個”的方式,尊重學生差異,幫助學生儘可能多的進行詞語積累。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在設計學習效果的評價時我是從寫字、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給圖片排序這三個方面考慮的。

1、能在田字格里寫好“寶貝”二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① 讀得很好( )

② 讀得比較好(錯誤在兩處以內)( )

③ 讀得不理想(錯誤在兩處以上)( )

3、圖片排序

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給這四幅圖排列順序。

( ) ( ) ( ) ( )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本設計以“趣”貫穿,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讀中感悟。

導入課文時利用圖片設疑“這個小寶貝它是誰呢?”激發調動起學生的閲讀期待。初讀課文後引導學生嘗試猜測:“這個小寶貝可能是誰?”在細讀課文了解小寶貝的特點後,引導學生篩選答案,並用清楚、完整、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結合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引領學生在文本情境中,充分想象、動作表演、角色體驗……想“小寶貝”所想,感“小寶貝”所感,好似和“小寶貝”一起親身經歷了一次新生。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關注學生初始的閲讀體驗,以自讀後的初步感受作為教學的起點,力爭用好課文這個“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鑑語言。利用課文這個“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實現“例”的增值。

以上,就是我們就本課教學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妥,敬請,也真誠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