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説課稿【推薦】

來源:文書谷 4.52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説課稿【推薦】

語文説課稿1

一、説教材

《將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閲讀課文,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據文章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讓學生通過閲讀,受到“將心比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3、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根據教材編排和教材本身的特點,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學法為:

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學法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引導學生掌握“讀——思——説——讀”的方法通過讀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思,即根據問題認真思考,從深層次上進一步認識課文內容;通過説,進行反饋和交流,檢驗讀和思的效果;再通過反覆朗讀使感情進一步昇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領會,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文本的特點及學生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引導揭題──檢查預習──閲讀體會──學習昇華──拓展延伸。

1、聯繫生活中的實例展開討論,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揭示課題。

2、讀課文: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理解生詞,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細讀課文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閲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圍繞“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這一主線問題,學生自主讀課文,做批註,小組交流討論,全班彙報。

⑴本環節主要抓住人物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品質。

⑵在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阿姨的那段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什麼?最使你感動的是什麼?交流,討論後,板書:關心幫助他人,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位阿姨你會怎麼做?

⑶在閲讀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母親的話重點閲讀體會,如“不要緊,再來一次!”你體會到什麼?(寬容)如: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讀到這裏,你體會到媽媽什麼品質最使你感到了嗎?

(4)現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幸福的,開始我的心情是這樣的嗎?生:不是,是抱怨的。師:原來想責怪護士的我,以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將心比心,我會想到什麼呢?引起學生的思考: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理解,就要學會去寬容和理解別人。

閲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真正的閲讀要是使閲讀者披文入情,能透過文字觸到語言的深層內涵,從而領悟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因此此環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4、深入文本,昇華情感

生活中,“將心比心”的表現舉不勝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思想,這正如作家羅蘭所説:“如果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麼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5、拓展延伸,提升品味(板畫出心)讓孩子們在這顆心裏裝入一個分量最重的詞,你會裝什麼呢?學生們會寫很多詞,如:幫助,關心,温暖,理解,寬容,鼓勵,尊重,信任等等,這樣設計能讓孩子們走進文本,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説板書

板書設計是課文靜態的呈現,針對課文內容,我設計了這個板書

關心 幫助

將心比心

寬容 理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又有利於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了課文的主旨。

五、教學反思

一堂課結束了,反思這節課我感覺有收穫的是:

學生逐步學會了抓重點句段和詞語體會理解課文的方法,在感受温暖的過程中,理解了“將心比心”。彙報時雖不夠流暢深入,但卻由心而發,有理有據。

此外,孩子們這節課特別的投入,把心融進了課文情境,並由課文想開去,聯繫生活體驗,感受到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

但本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沒能跳出精讀課的圈子,指導、講解過多,還是沒有把學生推上主角。葉聖陶先生説過,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今後,我要把握好“精”與“略”,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語文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尊嚴》是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本篇課文抓住輕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年輕人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遜”“喉”“捶”“愜”四個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默讀、朗讀、比賽讀、小組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體會到尊嚴的可貴之處,從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自己及他人的尊嚴。

教學重點:

通過文中對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透過年輕人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以及分析傑克遜大叔對女兒的談話,認識到這種自尊的可貴。

二、説教法:

新課程表明: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

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着重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

我主要運用到的教法有:

1、問題導入法

2、課文分析法

三、説學法:

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如下的學習方法:

1、自讀品悟法

2、小組合作學習法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問題情境。學生都是好奇好學的,在導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會怎麼做?

2、以讀促思,讀中感悟

(1) 默讀課文,師提出要求。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的學生,在閲讀教學中,要初步學會默讀。這個環節正好為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提供了機會。教師在學生閲讀前要明確要求,這有利於學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課文。

(2)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簡單地複述課文大意)。在教學中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這符

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合作學習,探索交流

這個環節是先讓學生合作學習,再讓同學們彙報學習情況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培養其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達到口語訓練的目的。我主要是從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

(1)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輕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有自尊、有原則的人)

(2)對於這個年輕人的表現,你有什麼感受?(佩服他,自尊對於我們很重要)

(3)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年輕人與傑克遜大叔的這些對話?

4、分析課文,適時點撥。

在這個環節中,我重點分析兩個問題。

(1)年輕人從一開始不吃傑克遜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後他接受的原因。

(2)分析傑克遜與女兒的'談話,體會尊嚴的可貴之處。(為什麼説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證明了他是個富翁)。適當的分析課文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5、比賽讀書,深化理解。

根據國小生的好勝心以及愛表現的特點,我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讀年輕人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的環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更進一步地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6、整體回顧,分享感受。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採用分小組朗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談談學習了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識,深化理解。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所以,在最後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贈給同學們幾句有關“尊嚴”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廣泛地理解尊嚴的重要與可貴。

8、作業

語文教學是植根現實的,它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為此我佈置的作業是:

蒐集其它有關“尊嚴”的故事,與同學們分享你的故事。 這樣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語文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小池》是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吟誦古詩,背誦古詩。

2、認識“池、惜”等7個生字。會寫“立”1個生字。

3、抓住詩眼“惜、愛”體會小池之美、畫面之諧、詩人之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説重點:

以朗讀和背誦作為基本訓練形式,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誦來逐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麗可愛,接受美的薰陶。

四、説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細流”與“泉眼”透過字面意思挖掘詩句背後的意藴,感受到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五、説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宂枯燥的解説,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説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配以音樂讀,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裏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澱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4、多媒體整合法。本詩雖是描寫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詩的言語與現代文相比,大相徑庭,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言語積累能力比較低,理解起來更不容易。於是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圖説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六、説教學程序

(一)、觀圖説話,激趣導入

1、出示小池圖,思考提問:圖上畫了什麼,怎麼樣?

2、組織學生説説畫面的景色。(從訓練學生根據圖畫説完整話開始,同時引出下面古詩的語言品味學習,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反覆誦讀、品味詩語

師:有一位詩人是這樣描述這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自由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教師示範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3、學生繼續讀(指名讀、正音、齊讀)

4、提煉詞語品味(出示詞語)

(1)學生讀

泉眼樹陰小荷蜻蜓

尖尖角細流晴柔

(2)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從剛才那幅圖中找到這些景物嗎?然後找景物,乘機理解“泉眼、細流”等詞。

(3)學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過組詞讓學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軟

師:晴可以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組成柔和、柔軟,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圖中的哪裏?學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對於一年級學生讀圖相比於讀字,更感興趣。從讀圖到讀字,再從讀字到讀圖,這種圖文結合一是合乎學生髮展規律,二是有機的把識字與理解結為一體,既能讓學生識字讀書,又能使學生在圖理解詞的意思,突破了學生閲歷少,對於古詩文理解的難度。)

5、師:這幅畫十分美麗,有泉眼、小荷、樹陰、蜻蜓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小池圖。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哪一句。學生以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詩意、詩味、詩情原本就存在於詩的言語中,通過反覆誦讀,自然詩歌的意味情也會明晰起來,當然在學生述説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詩時,詩美的表達方式也潛移默化到學生的頭腦之中,這與作者的喜歡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進詩境,體會詩情

1、你們都喜歡這首詩,是因為喜歡這些景、這小池,詩中哪些字是説喜歡的意思?

(1)學生找出惜、愛,教師隨機也提問:誰惜誰,誰愛誰?同時理解簡述詩句。

(2)還有誰喜歡誰,為什麼?同時理解簡述詩句。寫“立”。

2、在這樣美麗的小池裏,小荷剛剛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歡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頭,還有哪些動物立在上頭呢?想象説話。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頭。

3、可見,小池是多麼美麗,而且每種景物都喜歡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誰來有感情的朗讀。朗讀指導,讀出美麗、和諧、喜歡,配樂朗讀。

(藉助圖畫,抓住詩眼“惜、愛”引領學生走進詩所描述的意境,在詩境中表達想象,學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們能體會出什麼是美,什麼和諧、什麼喜歡。學生從詩的字裏行間體會詩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師:這是一首描寫初夏小池的寫景詩,它表達美、表達愛、表達和諧。詩人愛小池嗎?我最愛小池中的什麼?為什麼?

詩人最愛小池的,因為。

隨着學生的回答隨機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詩人的愛池之情,特別要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吟誦。

2、詩人是一位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詩人不僅是愛小池的人,還是一位愛自然、愛田園風光的人,具有愛心的人。出示楊萬里的兩首詩,學生誦讀。

(從認識一首詩並進行感情吟誦到吟誦兩首詩,從學習一首詩到認識一個人,楊萬里在一年級學生的心裏再已不是詩人,而是見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學生爭着讀詩的興趣也會因此大增。)

七、説教學建議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語文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

《刻舟求劍》是小語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小心把寶劍掉進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記號,準備等船*岸後,從刻着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這個成語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本課與講讀課文《稱象》、閲讀課文《黃鸝和山雀》構成一個單元,都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闡明瞭只有用科學的觀察思考方法,才能解決問題的道理。本課短小精煉,文字生動淺顯,以對話為主,符合低年級兒童認知水平,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並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啟蒙教育的好教材。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根據文章的特點及教學大綱對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我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①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劍”等詞。

②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明白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③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

以上教學目標的制定具體可操作,力求體現講練結合、文道結合,突出詞句訓練和朗讀訓練。

2.教學重點:

運用多種方法準確理解詞句,從而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朗讀訓練。這也是整個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訓練項目。

3.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明白那個人的想法錯在哪裏。這實際上是一個想象推理思維的過程,從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比較抽象。

二、説教法

1.根據本課擬定的“詞句訓練和朗讀訓練”的教學重點,採用品詞品讀法,引導學生感知理解詞語,品味詞語的準確、生動,並通過反覆的朗讀訓練,積累好詞,培養語感。

2.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想象思維活躍的學習心理,採用了“想象描述法”,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創設情境、想象情境,讓學生披文入境,品詞品讀,並進行説話訓練。

3.針對本課教學難點,以直觀教學法輔助教學,利用貼圖動程演示,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興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教學本課,通過完成教學目標,着重教給學生①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換詞理解法、朗讀體會法、省詞比較法、看圖感知法、聯繫上下文理解法,使學生學以致用,不斷提高閲讀能力。②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習朗讀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突出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③學習預習和質疑,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自學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説説第一課時教學程序:

一、帶入情境,揭題初讀。

1.開課伊始,進行成語接龍比賽,這種競賽式的前提測評手段在最快時間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情緒,複習了舊知,找到了與新知的結合點,同時也是積累詞語的過程。

2.板書課題,書寫生字,使生字的教學“化整為零”,符合九義教材在語言環境中分散識字的特點。

3.初讀課文,貼圖現境,讓學生看圖入境,弄懂成語字面上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在認真讀書的基礎上質疑,並通過互相討論得以理解,部分仍有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理解。這樣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以學定教,能使教學目標的認定具體、準確,具有針對性,又能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於學生憤徘時點撥引導”的作用,把教師的角色定位於“學生學習的扶助者”。

二、創設情境,品詞析句。

這一層次是教學的導學達標環節,主要運用圖畫再現、生活展現、表演體會、語言描述等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品味——想象説話——朗讀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如:教學第一自然段,緊扣“一不小心”一詞,讓學生想象描述那人是怎樣把寶劍掉進江裏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教學中,運用省讀比較法體會“一點兒”在句子中所起的強調作用,“船舷”所指位置的準確,並通過“催”一詞的品味,體會詞語的妙用。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讓學生學到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並進行朗讀的訓練。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直觀動程演示,學生便能清楚地看到了文中兩個“這兒”所指的實際位置分別是“江中”和“岸邊”。理解了句子,就明白了那人的想法錯在哪裏,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並通過學生的正確操作及解説進行達標測試。

三、想象情境,領悟寓意:

想象情境,續説故事的結尾,並且結合國小生好幫助人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教育開導”的説話環節。這樣,不僅理解了課文,還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把思想教育有機地融入語言文字訓練中,避免了生硬説教,使學生自然生動地達到課文的情感目標。

總結課文時,啟發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刻舟求劍”的錯誤想法和做法,既促使學生知識和認識能力的遷移,又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第二課時內容: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並在理解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條理,利用副板書(掉——刻——催——説)進行背誦訓練。最後鞏固生詞、生字,記憶生字字形,並完成課堂練習。

本課採用動態圖文式板書設計〈見教學步驟〉,展現了教學難點突破的過程,併力求文字精煉簡潔,畫面精美、富有吸引力,符合低年級兒童認知特點。

評析

莫雪蓮老師的《刻舟求劍》一課教案設計,較好地體現了目標教學的主體意識和訓練反饋矯正意識,體現了正確的語文教學思想,不乏一節成功的教學設計。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開課伊始,把競賽引入課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初讀課文之後,展示大幅貼圖,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讓孩子們自讀質疑,在興趣盎然之中開始了學習。在實施教學中,教師隨機進行動程演示,並配以簡潔的圖文式板書,使學生饒有興趣地理解了課文的重難點。課末,學生的注意趨於分散,此時再設計看圖續編故事結尾和表演説話的環節,又一次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質疑問難,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讀講之前,莫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並在小組討論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這樣以學定教,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的最有力的證明、課末的續説故事、表演勸説既拓展了語言訓練的面,加大了思維訓練的力度,又使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自然滲透。

三、多讀少講,精心組織學生導讀達標

在教學中,莫老師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初讀達到正確流利,精讀着眼品析體會,熟讀力求感情到位。在重點詞句處則細細品讀,並教給朗讀技巧,乃至最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樣使得“滿堂灌”化為學生大面積的、紮紮實實的讀書活動。”

在充分讀好書的基礎上,莫老師還精心設計詞句訓練,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賞析——積累運用”的語言訓練達標規程。如教學第一自然段緊扣“一不小心”,先換詞理解詞意,然後想象説話擴展思維,訓練語言表達,深化理解。教學第二自然段通過聽、劃、讀、想、説,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品味“一點兒”和“船舷”等詞的生動和準確。教學第三自然段則通過句式説話,進行理解句子的反饋檢測,然後以讀代講,體會反問句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培養語感。第四自然段教學,則在貼圖上進行動程演示,化靜為動,讓學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維過程化為形象的直觀判斷思維過程,從而順利地突破了難點。最後的續編故事結尾和勸導説話設計,則把思想教育有機地融入語言文字訓練中。

莫老師作為市學科帶頭人,具備了較為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曾多次在省內外教學比賽中獲獎。她肯鑽研,勤探索,求創新,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語文説課稿5

一、説教材:

《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人物描寫”單元的習作內容。本次習作要求和單元目標均提到 “運用課文寫人的方法,寫出人物鮮明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本次習作教學,我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構思,合作學習。通過方法指導,從身邊熟悉的老師、同學等出發,小組合作討論與習作,激發學生的習作慾望;在提煉寫法、選材訓練等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寫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富有技巧性,充滿樂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通過欣賞、評改習作,提高學生的評賞能力,使學生養成主動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享受到修改習作的樂趣,和看到習作越來越充實、精美的成就感。

二、説學情:

學生在習作前雖然只是大概預習了一下《人物描寫一組》課文內容,沒有進行過隨文練筆,但他們已經有了從三年級以來積累的一些習作方法和技巧,並非從“零起點”開始學習。基於學生起點和現狀,我們發現學生對人物特點內涵理解比較淺顯,對人物細節描寫掌握不到位。因此,本次習作教學的指導課我採用了“四部曲”方式進行教學:第一部激趣解題,第二部方法指引,第三部片段習作,第四部評賞修改。即先讓生用一兩個詞語概括一個人物的特點,接着結合課文精彩片段進行方法指導,然後出示更多的寫作素材,拓寬學生思路,讓生在小組內確定一個人物和他的一個最鮮明的特點,運用合適的人物描寫方法,共同完成一個習作片段,最後依託學生優秀作品,以小組為單位,全班欣賞、點評習作片段。

三、説教學目標:

1、複習人物描寫方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抓住人物的特點。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合適的人物描寫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完成一則習作片段。

3、通過互動賞評,培養學生欣賞、評價、修改習作的.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依據不同的寫作對象,寫出生動具體的文章”。所以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合適的人物描寫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完成一則習作片段。教學難點為通過互動賞評,培養學生欣賞、評價、修改習作的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按照規定的教學內容,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所以教師應重視學法指導,積極地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教材讓學生審讀,規律讓學生尋找,疑問讓學生議論,錯誤讓學生辨析,知識讓學生梳理。大綱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合作教學,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和學生關係,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學法:

教法:引導法、合作法、拓展法、實踐法。

學法:激發興趣法、討論法、評議法、舉例法、探究法。

偉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這就告誡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激活學生思維的“深”度和調動學習主動性的“廣”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自始至終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為了訓練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熱身>

(二)方法指導:

1、師課件出示課文精彩片段,進行方法指導。

(1)、師提出任務:讀一讀,聯繫上下文,思考這個片段表現了嚴監生什麼樣的特點?用了什麼人物描寫方法?請找出相應的字或詞。

(2)、師提問回顧所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

(3)、師提問質疑,引導生結合課文上下文,學會選擇合適的描寫方法。(師板書“合適”)

(4)、師繼續質疑,引導生學會用一件事例來表現人物鮮明的特點。課件出示《臨死前的嚴監生》節選。(動作詞紅色字體顯示)

文摘:嚴監生喉嚨裏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裏拿出來,伸着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裏,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的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

(三)片段習作:

1、師課件出示其餘素材照片(周勇、彭老師、TF boys、同學等),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一個人物,抓住一個鮮明特點,舉例描述。師播放圖片。

2、小組內討論,確定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他最鮮明的特點。

3、小組內合作,結合一件事例,選擇合適的描寫方法,完成一個人物特點描寫片段。(師課件逐步出示要求。)

4、師巡視,相機指導。(師提示:可以像課文中的片段一樣,抓住細節來描寫。)

(四)展示賞評:

1、以小組為單位上台展示,師生共同欣賞、點評。

a)、先請一個小組上台,展示小組的習作。其餘學生自由點評。課堂如果生成好的點評句式,師相機抓出來,黑板上板書,後面小組效仿。

b)、如果課堂生成不夠理想,師相機出示温馨提示,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賞評習作。

師課件出示賞評句式温馨提示:

你用了( )描寫方法,表現了XXX( )的特點。我建議( )

2、教師相機點撥。

3、師相機課件出示自己的下水片段,請生賞評、修改。

(五) 繼續習作:

師小結本課,佈置作業。

語文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 》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 年級上冊第 單元第 課。單元內容及單元知識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________________能力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目標: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前佈置預習; 利用工具書,掌握課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中字詞的音形義(農村中學學生的語言功底差,應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教學資源:多媒體、網絡、圖書館資料查找

二、教法學法:

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擬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A:教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説,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B學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勾畫圈點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注意養成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三、教學程序: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學反饋”等教學環節。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5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13分鐘;合作探究15—20分鐘;拓展延伸3—5分鐘。至於教學反饋這一環節是否安排在課堂上進行,要視學生對本課學習重點、難點掌握情況而定。

(一)、導入新課(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本環節主要採用誦讀法、勾畫圈點等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閲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教學目標。)

(三)、精讀感悟(合作探究)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緊扣“提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讀中感悟(合作探究)。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四)、拓展延伸(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

語文説課稿7

一、説課內容

國小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8課《陽光》。

二、教材分析

“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單從字面明白這句話的寄義,對付一年級的孩子來説大概會有肯定的難度。然而,課文以抒懷的筆調,先給我們刻畫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盼望與優美──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美麗的圖景,它讓孩子們明確了這統統都是陽光的勞績。沒有陽光,就沒有生機盼望勃勃的天下,讓孩子們充實感覺到陽光的優美與名貴。

三、教學目的

1、瞭解12個生字,瞭解1個偏旁“阝”。

2、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覺陽光的優美與名貴。

四、教學重點

識字和練習朗讀。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五、教學難點

理解“河面閃着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

六、教學關鍵

採取多種形式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在朗讀中感悟。

七、教學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三)賞讀課文,激發情感;

(四)迴歸整體,內化語言。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導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

師:謎語。“一個球,熱烘烘,落在西,出在東。”是什麼?生:(太陽)。

師:太陽光有什麼作用呢?(生:帶來温暖,光明……)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陽光》。

2、板題,讀題,8.陽光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陽光給我們帶來什麼。

3、看書中圖。

師:在陽光的照耀下,大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來看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通過看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要看拼音。

2、指讀語文。

3、師範讀課文。師:字音一定要讀準,聽老師讀。

4、再讀課文。師:再讀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讀得正確、流利。讀完後,把課前畫好的詞讀一下。(通過以上四次朗讀,不但使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隨文識字,以便於更好地產生定位聯想。)

5、識字。

(1)讀書中畫好的生字詞。

(2)師:我把這些字詞請上黑板,看同學們還認識不認識。

yángxiàngjīnyěgèngmiàncháng

陽光像金子田野更寶貴河面長長的

zǎochénlājìnshuí

早晨拉開跳進誰

(3)説一説應該注意的字音。(引起學生注意)

長(cháng)早(zǎo)晨(chén)誰(shuí)

(4)讀不帶音的詞。(考考學生對字音,字形的記憶程度)

(5)讀生字,交流記字方法。(同學之間互相提示,鼓勵學生識字方法多樣化。)

(陽→説結構,並教偏旁“阝”,像→形聲字,金→一個人,他姓王,兜裏揣了兩塊糖,野→裏+予=野,面(麪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聲字,拉→用手拉,進→説結構,區別近,誰,(誰的)。

(6)生字組詞:(開火車組詞)

(7)師生對口令:師説字,生説書中詞。

6、師:下面自讀課文,認字以後,相信同學們定會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詞不離句,字不離詞。這樣使生字從文中來,又回到文中去,始終不脱離語言環境,更利於學生對生字的識記。)

第三個環節賞讀課文,激發情感

1、齊讀題目,並找出文中稱讚陽光的一句話。

生: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1)指讀;

(2)齊讀。

師:陽光與金子有什麼相似之處。

(生:金色,寶貴)

2、師:上文中去找一找陽光比金子更寶貴體現在哪兒?(以課文最後一句話為切入點,提出感悟全文的問題,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

師: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

(1)指生讀。

(2)陽光照向哪裏?(板書:田野,高山,小河)

(3)齊讀。

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陽光給田野,高山,小河都帶來哪些好處?

(2)生1:禾苗更綠了,師板:禾苗綠

生2:山上小樹更高了,師板:小樹高

生3:河面像長長的錦緞了,師板:河面錦緞

師:這時的小河什麼樣?(金色,一閃一閃,像緞子),(引導學生看圖體會)。

(3)生選擇三句之一來讀,讀出喜愛之情

(通過自讀,指讀等形式,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內涵。)

學習第三段:

(1)指讀。

(2)師:陽光給小女孩帶來哪些好處?

生:帶來温暖,送來光明

(3)指讀。

(4)齊讀。

學習第四段:

齊讀這一段,師:陽光屬於萬物,萬物離不開太陽。

3、説説陽光的長處和給人類帶來的利益。

灼爍與温暖殺菌,植物生長,動物生存……

4、用一句話歸納綜合。

齊讀末了一段(板:更名貴)

第四關鍵迴歸團體,內化語言

1、讀全篇(男女生接讀)。

2、背誦全篇(寫語言)。

3、演出全文(本身想象行動)。

(使學生再回到團體,通過背誦、演出,積聚語言,內化語言。)

語文説課稿8

《景陽岡》一文改編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第23回。課文記敍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經過。讚揚了武松豪爽倔強、沉着機智和英勇無畏的性格。教材可分為“喝酒”、“上岡”、“打虎”、“下岡”四部分。

縱觀全文,我發現有如下特點:

1、全文篇幅較長,適合學生進行快速默讀訓練,這也是12冊第6單元的訓練重點。

2、本文生字和難讀字較多,在佈置預學作業時,重點是鼓勵學生多花時間掌握生字新詞。

3、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學生日常閲讀中較少出現的文言詞彙,很多字詞的古今意義相差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只有在紮實理解這些詞彙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地理解課文。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把對文言詞彙的理解作為第一課時的學習重點之一。

4、教材在具體描寫人物時,突出了武松的語言和動作。特別是描寫“打虎”一章時突出了武松的動作描寫,而在“喝酒”一章中則強調了人物的對話。分析武松與店家的對話,主要圍繞“喝酒”與“老虎”展開:前一部分突出了武松的豪爽倔強,後一部分反應了武松的英勇無畏。在第一課時的閲讀指導中,應緊緊抓住人物的對話,指導學生通過讀懂人物語言來概括分析人物個性品質,我個人認為這也是第一課時的另一訓練重點。 解讀完文本,我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部分字詞;注意部分文言詞彙在課文中的意思;會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並用簡潔的詞語概括段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快速默讀課文的訓練,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體會武松鮮明的個性特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英雄、研讀名著的熱情。

【教學重點】

1、快速默讀課文,在理解文言詞彙的基礎上,理清課文段落。

2、通過個性化的朗讀體驗,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悟武松個性特徵。

【教學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受武松個性品質。

【課堂教學】

1、利用課前談話的時間,師生同唱《好漢歌》,再由歌曲的背景知識引出英雄人物乃至主人公武松,最後導入課題,鼓勵學生走進英雄、學習英雄,打敗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目的在於創設一種適合本課的情感氛圍,拉進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主人公時空與心理距離。

2、談談“字正腔圓”與“博古通今”兩個環節: 説真話,我自己也感覺這兩個環節放在課堂裏作秀的成分更大一點。但在這些不能不放,又不能多花時間的環節中,我還是花了點心思的: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難度大,我就嘗試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分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學生能自學的,讓他們自己預習的時候去搞定,有一定難度或者本課必須要涉及的字詞就花點時間一起搞定,對理解1-4小結作用不大或者難度特別大的字詞就放在下節課再去搞定。本文中出現的文言詞彙對學生來講無疑是學理解課文的第一隻“攔路虎” 對於這些詞語,如果想通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我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應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後句子,挖掘語句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詞語。為此我就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難度的5個詞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快速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自己去讀懂,更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儘量多的找到並讀懂更多的文言詞彙。

3、我個人認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全文脈絡是第一課時必要更是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但考慮到本文篇幅過長,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與分清事情發展順序方面存在着的客觀難度,於是便有了“長話短説”的環節設計。力求通過“階梯形”的環節設計,幫助學生減少訓練難度,逐步降低坡度,循序漸進地完成概括訓練。我覺得這個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本來我還安排了“實話實説”的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對武松的形象有一個淺顯的認識,然後再鼓勵學生研讀文本,豐滿人物形象,但由於時間關係只能略去。

4、接下來談談“快速默讀訓練”,因為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應該説這個訓練出現得最頻繁,但也是最沒有實際效果。因為我既沒有具體指導學生怎樣才能“一目十行”,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去操作,我只能檢討説是又一場秀罷了。

5、不知道通過聽課,張老師和在座各位能否從具體教學過程中看出我在設計上力求凸顯的一條主線:那就是重點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個性品質的方法。為了體現這個語感訓練,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⑴ 改:在1~3小節得閲讀指導中,為了營造一個有利於閲讀主體情緒化的磁場,使學生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味盎然地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根據自己的對教材與人物的理解,大膽的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為學生如何實現個性朗讀與個性理解作出了明確的示範,並大膽鼓勵學生也可以像老師一樣大膽地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朗讀課文,更加生動的個性化的去理解人物性格特徵。

⑵ 刪:在第四小節得閲讀指導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刪除旁白,利用同桌表演讀得方式,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直麪人物對話,幫助學生更快更直接的走進人物,感悟其個性特徵。

反觀這兩個細節,確實也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曾這樣評價這兩個環節:

一是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理解詞語與課文內容,使課堂更有生機。

二是在個性朗讀的過程中更加清晰的感悟人物所表現出的個性特徵,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動口時就動口,個人素質展示不露痕跡,恰當好處。

四是為學生學習下文指明瞭一條學習的“捷徑”,更為學生拓展了學習類似文章的思路與方法。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處理之前,必須考慮到處理的必要性,同時應該遵循整體把握、細節體現的原則。否則很可能弄巧成拙,變成教師的表演秀就得不償失。

⑶ 引:引導學生探討武松有沒有必要懷疑店家的好意,他不是膽小鬼等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明確武松個性特徵。

⑷ 補:就是補進“野炊”的話題,有老師或許會認為是“畫蛇添足”的'敗筆,但我在設計時確實想把此環節搞成“畫龍點睛”的。因為我一直認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的源頭。只有聯繫生活學習語文,聯繫實際鞏固學法,才能既“導流”,又“開源”,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更有利於學以致用。

⑸ 埋:就是從課堂的第一分鐘起就有意識地埋下伏筆,特別注意用盡量個性化地語言來與學生交流,讓他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把自己的本堂課的教學語言當成了某種教學資源,既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活力,又讓學生通過我的語言潛移默化地感悟到我的教學風格乃至個性特徵,這樣一來,回答我後面的問題就水到渠成了。其實這也應該算是一種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訓練。有些學生能説出我幽默風趣的個性,但講不出為什麼,我反而覺得很正常,因為語文很多時候僅僅是種感覺而已。 結合本課教學,談幾點自己的困惑,希望張老師和大家能引領我早日走出困境:

1、有些課文,六年級的課堂效果還不如五年級,除了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原因之外,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師是否也應該從自身角度開始反思:一年時間,我們學生到底能內化多少語文知識與能力?有哪些學習能力在漸漸退化?又有哪些學習習慣在逐步惡化?

2、為什麼每次上公開課有都會有時間不夠用的擔憂?

3、又沒有克服我課堂語言煩瑣的好方法?

4、怎樣讓我的語文課真正姓“語”名“文”?

5、如何有效地指導、監督、反饋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 講完了我的困惑,預示着張老師精彩點評與講座的開始,我也希望在座各位同行能與張老師或者我們兩個任課教師隨時互動起來,我相信這樣的方式會使你我得到更多!

謝謝大家!

語文説課稿9

今日我説課的資料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本事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本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經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到達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教師經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教師就問:你們明白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國小生是經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僅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資料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並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我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當怎樣改。最終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經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並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説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所以,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當是課外閲讀的開始。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語文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篇散文,寫老師教我們踢毽子,剛開始練習時,毽子一點兒也不聽我們的話,後來“我”按照老師説的去做,每天練習,毽子就變得聽話了。課文不僅表現了踢毽子給孩子帶來的快樂,而且滲透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語言活潑生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很能激發低年級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説學情

《毽子變乖了》是第四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學生們經過前面十篇較長文章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識記生字和自主閲讀、合作探究課文的方法。但是他們良好的朗讀習慣還未養成,學習還在經歷由扶到放的過渡階段。在第一課時,孩子們已經初步讀通了課文,學習了本課的會讀字、會寫字。

三、説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了本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16個生字詞,瞭解“高與低,陌生與熟悉”兩對反義詞。

2、學習聽讀方法,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到“我”學會踢毽子的過程和樂趣。

3、學習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懂得用心與堅持的可貴。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簡單的朗讀技巧,有感情朗讀課文。

2、聯繫生活實際,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説過程

根據以上目標,綜合各種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激趣鞏固,高效識字;整體感知,高效聽讀; 合作探究,高效閲讀;當堂評價,高效拓展”四個導學板塊來組織本堂課的教學。

導學一:激趣鞏固,高效識字。

活動1:出示一組草莓蛋糕圖片,每張圖片下都藏着一個生字寶寶。然後讓每個學生都當小小糾察員,聽兩個組的同學開火車讀字組詞是否正確。

活動2:出示詞語,請全體同學拍節奏讀詞語,然後隱藏拼音,再讓兩個組的學生開火車讀。

活動3:出示兩個句子,請小老師朗讀句子,書空寫生字,説説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

⑴毽子在她的腳上美妙地飛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

⑵毽子跟你們還很陌生,它當然就不聽話。

第一學段學生識字與寫字的首要目標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在這一版塊,我先用學生喜愛的的蛋糕圖片吸引他們的注意,然後採用了遊戲讀字、拍手讀詞和當小糾察員、小老師等方法。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讓學生在鞏固舊知時也能做到興趣盎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認真聽”和“認真讀”的良好習慣,鍛鍊學生的手、眼、口協調能力。另外,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的練習,讓學生不僅會認單個的生字詞,而且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生字,真正實現了激趣識字的高效。

導學二:整體感知,高效聽讀。

活動1:導入新授

首先,我拿出一隻毽子,請兩名學生上台表演踢毽子。

活動結束後提問:毽子在他們腳上乖嗎?你們想讓毽子變乖嗎?如果毽子在你的腳上很乖,你會覺得怎麼樣?那這個課題該怎麼讀呢?

學生反饋後,老師叫大家認識並標出停頓和重音符號,再指名示範朗讀,齊讀課題:毽子/變乖了”。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實物展示和表演踢毽子活動,讓孩子們在新奇和歡快的氛圍中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表演之前,我明確要求大家仔細觀察,準備用一句話説説他們的'表演。學生一般都會認真看,仔細想。這樣做,不僅會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而且會使他們覺得有話可説,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另外,對課題的朗讀指導,又為下一學習活動的展開奠定了感情基礎和朗讀技能基礎,實現了新課導入的高效。

活動2:聽讀課文

先出示聽讀要求,讓學生弄清具體要求後,播放錄音,最後彙報交流。

① 姿勢要正確,並做到“眼睛看着書、手指着書、心裏想着故事內容”。

② 要小聲模仿感受句子的停頓和語氣。

③ 思考:本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④ 有答案後用舉手坐端正的姿勢告訴我。

我的這一設計,是讓學生在明確要求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進行聽讀活動。這有利於培養低年級學生養成“眼到、手到、心到”的讀書習慣,聽讀的效率和答問質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導學三:合作探究,高效閲讀。

活動1:分組學習。先明確語文學習小組長,再出示任務,讓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比比哪些組完成得又多又好。

★ :小聲朗讀第三段,想想:毽子不乖時會怎麼樣?老師是怎麼説的?

(用波浪線劃出相關句子,再有表情讀一讀。)

★★:大聲讀第四段,思考:毽子變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 ★★:找出文中描寫毽子美妙飛舞的句子,劃上橫線。然後練習一邊做動作,一邊有感情朗讀這些句子。

這一環節,讓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目的是充分利用生帶生的積極性和廣泛性,達成高效閲讀。一年級小朋友的閲讀方法還未完全掌握,所以我在每個任務前或後都有具體的閲讀指導,學生選擇任務的同時,也明確了自己該做什麼,該想什麼,該準備怎麼交流反饋探究成果。

活動2:交流展示,讀中促學。

交流一:毽子不乖時會怎麼樣?老師是怎麼説的?

出示1:腳一踢,它就/到處亂飛。

讓學生自己説該讀出什麼語氣,該怎麼標朗讀符號;教師在白板上示範後,

學生在課本中標出停頓和重音符號,再練習朗讀。

出示2:毽子跟你們/還很陌生,它/當然就/不聽話。如果你們/經常和它

玩兒,熟悉了,它就會/變得聽話了。

先指名模仿老師的語氣讀;再找出本句中的反義詞,用這兩個詞做口頭造句練習。

交流二:毽子變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出示:我/每天都抽時間/和毽子玩兒。

過了不久,毽子/也能在我們的腳上/美妙地飛舞了。

對這兩個句子的分析,除了朗讀示範和指導,我還設計了幾個問題:你認為第一句應該重讀什麼?這個詞説明“我”練習得怎樣?第二句該讀出什麼語氣?你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把這兩話連起來説一遍嗎?在反覆的讀和説中,學生就逐步理解了用心與堅持對學會新本領的重要作用。

交流三:找出文中描寫毽子美妙飛舞的情景的句子,有感情朗讀。

出示:毽子/在她的腳上/美妙地飛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真是/聽話極了!

(指名錶演讀後,評議朗讀情況。再請同學找出句中的反義詞,結合動作理

解:“高” 、“低”。然後讓學生看插圖觀察學生們的表情和動作,進一步體會同學們的驚奇與羨慕之情,最後師生一起表演讀這一段文字。)

在這一版塊,我非常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通過分析句子的情感和畫朗讀符號,提高朗讀水平。我也很重視培養學生結合語境理解字詞和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通過比比探究成果、小組表演朗讀、個人讀、齊讀、觀察課本插圖、師生合作表演讀等形式,讓他們確實感受到了踢毽子的樂趣,真正實現了合作探究,閲讀文本的高效。

導學四:當堂評價,高效拓展。

活動1:讀一讀,用“一點兒也不”説句子。先讀例句,再補充句子找到規律,最後和同桌互説。

例句:毽子一點兒也不聽話。

天氣一點兒也不 。

一點兒也不 。

活動2:你們平時愛玩什麼?碰到過像“毽子變乖了”這樣的事情嗎?

一年級學生樂於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這是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有條理地表達的積極因素。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我在這一任務後提供了一個説話的模式:“我喜歡 。一開始 。後來 。我心裏 !”還出示了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圖片,目的是發散學生思維,儘量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説,有話會説。實踐證明,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説話慾望。再加上電子白板系統中的話筒擴音效果良好,他們説得很流暢很完整,也很能吸引人,大大滿足了孩子們的成功慾望。

這些拓展評價練習,不僅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示範性,而且鞏固了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為的是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語文説課稿11

教學內容:

《浪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大海特有的景緻:沙灘、浪花、貝殼、小蝦。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來,像一羣淘氣的娃娃。課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兒童的口吻,描述海邊的景物,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薰陶。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邁着”“搔癢”“捧來”“輕輕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標: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感悟理解“邁着”“搔癢”“捧着”等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海邊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

為擴大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我準備了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法學法:

基於本課教材持點、學生的年齡持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變式教學法、動作演示及激勵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中感悟,實現與文本對話。

教學流程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流程圖

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引導探究

引導表達

自讀自悟

品讀感悟 細細體味

賞 品 讀 練

品讀感悟 細細體味

拓展視野 情感昇華

寓學於練 積累語言

課堂小結 分享快樂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請學生趴在桌面上,閉上眼晴仔細傾聽,感受一下,我們現在來到了什麼地方?(放海浪聲)

2、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大海風光。

小朋友,海美嗎?(美)沙灘美嗎?(美)浪花美嗎?(美)想到海邊去嗎?(想)那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課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灘和美的浪花。(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誘發興趣,這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我想,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之前,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海浪聲”“海”“浪花”引入教室,讓“海浪聲”“海”“浪花”直接訴諸於兒童的感官,使學生對教材由“遠”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親”,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其如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裏。

(二)品讀感悟,細細體味。

1、教師配樂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2、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並通過讀把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模仿浪花的動作、用詞説話、找關鍵字等方法,讓學生理解“邁着”“搔癢”“捧着”“又”等詞語,體會文中“我”和“浪花”的快樂。並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用讀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這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級的學生要達到這理想目標並不容易。因而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顯得更為重要。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於直接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動作演示、多媒體再現情景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通過做動作學習詞語,讓學生模仿“浪花邁着輕輕的步子走來”,還讓學生“悄悄地搔癢同桌的小腳丫,感受被浪花搔癢的感覺”等做法,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並用讀的方式表現出來。我認為,這一過程實質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這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三)寓學於練,積累語言。

(1) 連一連,讀一讀。

藍藍的. 貝殼

金黃的 小蝦

雪白的 沙灘

青青的 海水

(2) 照樣子,説一説。

我坐在沙灘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發上 。

媽媽坐在 。

設計意圖:語文作為實踐的工具,非得在實踐中反覆地操作、運用和練習才能熟練地掌握它。學生要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不能光靠課堂聽老師講,還要靠課內和課外大量的聽、説、讀、寫和實踐活動。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讀一讀、連一連”,“照樣子,説一説”兩道練習題,讓學生在運用語文知識的同時,注重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四)、拓展視野,情感昇華。

播放《海底世界》動畫,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表達自己對海、或浪花、或沙灘、或海底世界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組合和調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感性的材料。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動畫,把學生的視野及情感向縱深拓展,繼而讓學生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把情感釋放出來。

 (五)課堂小結,分享快樂。

小結:師生共同小結本課的收穫,讓學生體驗收穫,分享快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嚐成功的喜悦,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18 、 浪 花

我 浪花

設計意圖: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點,起引領作用。同時,隨機板書也作為一種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教學評價:

評價方式採用“觀察法”“隨機點評法”及“激勵”等方法。

“觀察法”是在學習探索過程中,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在充分暴露思維的過程中,積極肯定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和探究精神。

“隨機點評”“激勵”包括師生間和生生間的點評和激勵,這些評價方法能及時溝通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提高信息反饋的頻率,調控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語文説課稿12

一輪課程改革帶給我們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奮,讓尷尬的母語教學走出了固有的蘩籬,走進了一片新天地,也讓我們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讓塵封的頭腦引來了甘泉活水,經受了思想的洗禮。另一方面也讓許多一線教師感到迷茫與困惑,禁不住要問“路在何方”,回答當然是“路在腳下”。改革未必帶來進步,但進步必然需要改革。

語文教學曾被“千夫所指”,曾讓“舉國關注”。那麼語文教學的出路既要體現改革的普遍意義,又要顯現出自身的特色。這便是迴歸主體————還權於學生,讓位於學生;凸顯本體————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立足於語文課堂教學,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下面結合《炮手》一課對以上觀點作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炮手》一課記敍了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當時,德國軍隊已侵入巴黎郊外,當將軍發令向德軍的駐地————一座紅瓦白牆的農舍發炮時,炮手毫不猶豫地執行了命令,而這座房子卻是他家僅有的財產。

全文以對話為主,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貫穿全文,所以主人公當時複雜的內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現出來。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的.確立

本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緣於對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緣於對文章中體現的主要寫作特點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節曲折生動,體現了炮手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作為一篇充溢着人文氣息的文章,留給讀者印象最深地就莫過於炮手那句普通中滿帶着人性精彩的話語:“那是我的房子,在這個世界上,它是我家僅有的一點財產。”這是一個愛國者對於祖國真摯的愛,這份愛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講究語言的藝術美。將人的情感的細微變化準確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炮手的臉色由“蒼白”到“煞白”再到“慘白”,又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當時“裹着大衣的副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顫”時,“炮手的前額卻滾下了大粒的汗珠”。這些細膩的刻畫使一個普通愛國者的形象躍然紙上,立體化、人性化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綜合以上兩點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在感情朗讀中,體會炮手在神態、言語變化中流露出的愛國之情;

2、結合課外輔助材料,深入體悟神態變化對錶現中心的作用。

教學重點定位於由炮手神態變化的表層現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實質。原因在於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徵之一。以人文性統駕工具性,是語文教學的一條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裏行間洋溢的無形之美————情感體驗。人文性是人類靈魂指向的體現,抓住了這一點,即可引發讀者的情感共振。與此同時將對形式美的體悟隱喻其中,則證明了這一點:形式為內容服務。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分析

基本理念:

1、創設情境,建立“戰地記者”的角色需要展開教學,運用閲讀期待,引發學生以研讀專題為基點,進行輻射式的自主探究。

2、迴歸於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讀文中發現問題,在讀文中解決問題,同時凸顯語文教學的本體,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具體設計:

(一)、營造情境,定位身份

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從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於學生以親歷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同時記者這一角色也有助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展開,意在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回顧大意,體察背景

學好教材內容,必須引用相關的背景資料作支撐,讓學生可以在宏觀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與文章展開對話,且背景資料引入藉助於角色需要而顯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篩選質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充分提問,但對於所有問題,不必都面面俱到,適當篩選,既發揮了小組學習的作用,又提升了問題的精煉性,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單式板塊研讀,體悟愛國之情

讓學生圍繞研讀專題,掃描全文內容,借於平時的訓練,讓學生髮揮其主觀能動性,體驗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讀中加深體會,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這裏作了一個彈性化設計,更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還權於學生落在實實在在的教學中。寫法延伸部分借於學生手中的作文書,使得內外溝通,課內外學習相得益彰。

(五)、模擬採訪,換位感受

(六)、撰寫日記,延伸遷移

“受之於心,自然要發之於外”以上的兩個步驟給學生一個釋情抒感的空間,讓學生圍繞文章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完整了記者這一角色的職責。

(七)、作業佈置

第一題的確立主要由於本文中出現了字形上易錯的生字;第二題則緣於文章中出現了“?望”“回頭看”等詞,表示“看”的詞語很多,這裏藉助於練習,豐富學生對於看的瞭解;第三題則是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創造性的解讀

語文説課稿13

尊敬的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古詩《小池》。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準備”“説教學時間”“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九個方面來説一下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

一、説教材

古詩《小池》是山東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四組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楊萬里。這首古詩通過對細流、樹陰、水面、小荷、蜻蜓等這些景物的描寫,形象的勾畫了一副初夏風景畫。在這一組課文中寫的都是夏天的美麗景色,而《小池》這首詩又是這一組的第一課,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古詩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麗景色。

二、説學情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學生活潑可愛,樂於讀書,求知慾強。對於閲讀已經產生了興趣,家長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詩學習,所以在閲讀中體味古詩內容的優美,並結合詩文的語言環境學習生字變得尤為重要。由於我所在的地區聲母“l”和“r”的發音不夠清晰,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特別注意。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教學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於價值觀這三方面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識“池”“惜”等6個生字,會寫“立”字。

2、培養孩子朗讀古詩的興趣,並使孩子能夠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覆的朗讀使孩子能很好的體會古詩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的書寫。

2、教學難點:會背這首古詩,並能體會這首詩的美麗景色。

五、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對比學習法:運用以前學過的字來與現在將要學習的新字相結合,形成對比從而很好地學習將要學習的新字。

2、開火車法。

3、誦讀悟情法: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讀》中寫到:詩不僅供朗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真樣才能陶治性情。所以古詩教學切不可忽視朗讀,要讓學生通過吟詠把握全貌,理解古詩的內容。

(二)學法

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內合作

六、説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古詩、準備生字卡片

七、説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八、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走進古詩

因為孩子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所以在上課的開始我會讓孩子背誦自己拿手的古詩,從而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直接揭題,讓孩子們齊讀課題,走進古詩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找孩子起來讀這首古詩,並對其進行表揚。

2、自讀古詩,認識生字

打開課本用小手指着古詩進行自由的讀,這是我將會提醒孩子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字可以運用拼音來學習,還可以同桌或小組內進行合作探究。

因為一年級的孩子能夠全部認識這首古詩中生字的孩子還是不多的,這樣設計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並能夠進行學習,更能夠加深對這些字的理解。

3、檢查自讀情況

(1)讓孩子看着打屏幕上的帶着拼音的生字,點名讓他們讀這些字。在讀的過程中我會提醒他們讀準字音。

(2)讀大屏幕上的去掉拼音的字,並用開火車的方式來對這些生字進行記憶。

(3)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對新學生字進行記憶,例如“也、池”“昔、惜”“陰、晴”“柔、露”這些字的'對比來進行記憶。

(4)同桌間運用手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檢測,加固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5)讓孩子對新學的生字進行組詞。

這樣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通過自己的學習來掌握本節所要掌握的生字,提高自己的自我學習能力。

4、通過課件學寫生字

因為低年級孩子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教學,所以在課堂上學寫生字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通過課件上的筆畫順序,和教師在黑板上的書寫來使孩子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並讓孩子進行書寫且提醒孩子正確書寫姿勢。

5、把生字迴歸古詩進行朗讀。

(三)理解古詩,朗讀感悟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孩子們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詞。這樣可以避免教師講課的重複。

2、不明白的字詞小組內進行自我解決。提高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3、教師指導孩子把全詩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解決詞義和整首詩的意思。

(1)重點的講解古詩中的重難點字詞

(2)帶領孩子吧古詩的整體意思通一下

(3)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講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

4、指導孩子有感情的朗讀古詩,並從讀的過程中體會出古詩所描寫的美麗景色。

5、指導背誦。

(四)作業延伸,全面鞏固

1、把這首古詩回家被給自己的家長聽。

2、在家長的幫助下再找幾首描寫夏天的古詩,並且吧這些古詩讀熟練。

九、説板書設計

小池

楊萬里

泉眼 惜 細流

樹陰 愛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語文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8課《頤和園》。它是一篇精讀課文,屬於寫景遊記。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貼切的過渡,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

二、説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

a、通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 話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b、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

 三、説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1、理清課文內容,瞭解2至5自然段開頭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寫作順序。

2、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本課的教學難點:領悟並學習作者按遊覽地點變化、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

 四、説學法

為了較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達到目標,我主要讓學生採用朗讀法、對話法、想象法、圈劃法、背誦法、摘抄法等,來學習課文。

 五、説教學流程

(一) 導入,整體感知

1、 板書課題(“頤”的左邊用紅粉筆寫,落實它的字形),讀好課題。

2、 快速瀏覽課文,概括介紹頤和園的一句話。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讀。再讓學生根據這句話把頤和園的特點濃縮成兩個字,隨機板書:大、美。

(二) 品讀,觸摸語言

這是課堂的重難點所在,將文路、教路和學路結合起來。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讀中,明白作者記敍的順序

1、生初讀,主要自學有關生字詞。

2、我問學生:作者給我們介紹頤和園,是按照什麼順序的?(板書:遊覽順序)生讀二到五自然段,我再問: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請用波浪線劃出來。

3、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習交流:

(1)句子——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2)我最後問:你讀完這些詞句,發現什麼?(作者的'觀察很有順序——言之有序;都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這些詞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紹的景物嗎?請把它們圈出來。(板書:長廊、佛香閣、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細讀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

1、學習“長廊句子”

(1)找到相關句子。

(2)感受怎麼表達?你發現什麼?(板書:顏色、長度、美麗)

(3)體會語言:“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句話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問:文中像這樣的表達的句子還有嗎?找出來讀一讀!

“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2、學習“佛香閣”句子

(1)生讀三四段;

(2)作者先後怎樣觀察?請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觀察的詞語。 反饋:板書: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3)怎麼介紹“佛香閣”?出示句子研讀——你能調換一下詞語的順序,也能將將它介紹清楚嗎?——比較一下,哪一句更順口?

(4)怎麼介紹昆明湖?——“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句話寫出了什麼?讓你

想起怎樣的詞句?(水平如鏡、優美畫卷??)——你能給“滑”字換一個字嗎?你從中感受到什麼?(水靜、水平、水美)

3、學習“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觀察到什麼?讀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書: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3)重點介紹什麼?怎麼介紹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總結中,回顧作者的觀察的方法

1、討論:作者是怎樣介紹清楚的?

2、梳理歸納:準確選擇觀察點——有順序介紹——多角度觀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積累語言

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句話,背一背,抄一抄。

 六、説板書設計

長廊:顏色、長度、美麗 遊覽順序 頤和園{ 佛香閣: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思路的設置中,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教學中儘量把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學的優化。

七、教學反思

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為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説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和昆明湖為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和昆明湖的特點。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十七孔橋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朗讀指導上:這節課因為容量比較大,所以在朗讀上指導不到位。

(2)整個教學過程,自己設計得比較死板,

(3)學生的發言不夠積極。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都不樂於動腦筋,不善於表現自己。

語文説課稿15

各位老師:

下午好!

很榮幸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對識字課教學的一些認識。接到林老師和劉老師交給我的任務後,我對一二年級的識字教材進行了一次總體的回顧。識字教材編排的形式是歸類學習。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歸類的:如學對韻歌、數量詞組、成語、諺語中進行識字,這樣的歸類形式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漢字,還積累了大量的成語、諺語等,擴大了學生的語言庫存;另一類是對學習漢字的場所進行了歸類,如《菜園裏》、《自選商場》、《操場上》等識字課的編排,其主要目的是不僅讓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漢字,還滲透給孩子一種識字的理念:即生活中處處是識字的寶地,生活中時時是識字的良機。而教材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歸類卻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冊的識字課《口耳目》和《日月明》中進行了象形字和會意字的歸類,而對於形聲字這個字類別中最大的一類卻沒有編寫成獨立的識字課來教學,只在幾個語文園地裏出現。我覺得這是教材中的一個缺憾。識字課中對字本身的一些現象的探究應該成為識字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為認識分析了字的一些現象,學生就能習得一些識字方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識字,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許多低年級老師的交流中,還發現了一個大家都非常頭痛的問題。教材編排是歸類編排,但每一課要求認的字很多,卻又很分散。

如第一冊《比一比》,要求認識“黃牛”、“花貓”、“鴨子”、“小鳥”四中動物和“杏子”、“桃子”、“蘋果”、“紅棗”四種水果,但後邊要認的字共12個,這裏頭卻只涉及了5個,另外7個如“紅”、“邊”、“多”、“少”、“羣”、“顆”、“堆”都分散在兒歌中。這就給老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感覺是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邊歸類的插圖,這跟平常的兒歌閲讀課又有什麼區別呢?

再如教材第二冊《識字四》是一首動物兒歌: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蚯蚓土裏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蝌蚪池中游得歡,蜘蛛房前結網忙。句中涉及到的動物都是蟲字旁的形聲字,假如這節課就認這幾樣動物的名字,再寫其中幾個常用的,那老師教起來會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認的字偏偏又加進“展”、“運”、“網”這三個字,要寫的除了“螞蟻”兩字外,就都不是蟲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時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有些字可以適當地推遲或提前教學,以便於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教起來更順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這節課的教材是我自己編寫的。一方面是要帶着這節課上三個地方,每個地方的教學進度不一樣,選教材中的可能會有麻煩,另外也想借此機會上一節自己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識字課。

這篇教材設計的原形是語文書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我覺得這種識字方式非常的好,學會了這種識字方式,如果我們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這些形聲字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能很快地編出一句順口溜來記住它們,如“有蟲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輕輕掛,有水趟水窪……”這是一種識字能力的培養,而將它放在語文園地中僅佔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學時間,我覺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開始想怎樣將這幾個字串在一首兒歌裏,形成一首詩,變成一節獨立的識字課……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個教材和這一堂課。

在這一堂課裏我主要想傳達我對識字課的幾點認識。

一、在情境中認字學詞

沒有情境的識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就字學字,就詞讀詞,不僅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將識字課上得像閲讀課一樣充滿美感,這是我本節課想要追求的一個目標。本節課我以詩為依託,為學生創設了“雪花吹泡泡,梅樹長花苞,小孩兒放鞭炮”的教學情境,以詩串詞,學詩讀詞,使原本枯燥的識字活動變得更加興味盎然。

並且在我教學每一個詞語的時候,我還為學生創設了多種學詞的情境。如,在教學“花苞”這個詞語的時候,我是通過看圖片想形容詞的方式來認識花苞,認讀“花苞”的;在教學“咆哮”這個詞的時候,我讓孩子聽聲音,説説誰在咆哮,孩子們便懂得了不僅風可以咆哮,獅子可以咆哮,我們人生氣的時候也會咆哮,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運用這個詞;而在教“飽滿”這個詞的時候,我是通過出示實物,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來辨別什麼是飽滿,並很巧妙地將“飽滿”運用到孩子們的精神狀態中來,讓孩子明白,飽滿不僅可以拿來形容毛豆,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飽滿。在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中孩子們將詞語讀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這個詞,除了指名認讀外,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共讀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認讀並不是機械的,讀到的不僅僅是這個詞語的音,透過這個音孩子們還讀到了詞語更豐富的內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識字規律

前面我已經講到,我這節課設計的靈感來源於第三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兒歌。但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我們一上課就將這首識字兒歌直接呈現給學生,再讓學生學裏面的字,和我今天先來學字,再通過比較、發現,學生自主習得識字規律,編出一首識字兒歌來,雖然結果一樣,學生都學會了這種識字的方法,但對學生的`影響及其識字效果來講,是完全不同的。

我覺得,我的設計好就好在它體現了學生整個探究的過程。

從對每一句最後一個字讀音的發現,到對字形的發現,及學生想到的記字方法,直至最後合作編就的一首識字兒歌,這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生自主的發現和探究。

長此以往,我們孩子的眼睛就會更加敏鋭,孩子識字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三、在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情感色彩(即讓詞語也感性起來)

在閲讀課中,我們往往非常強調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句子是由詞語組成的,能將每一個詞語都讀得那麼有滋有味的孩子,還怕他讀不好句子嗎?讓詞語也感性起來,是我這節識字課中一個新的嘗試。我在教“含苞欲放”這個成語的時候先通過看圖讓學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過老師有感情有表情的範讀讓學生體會到詞語本身的美,隨後再引導學生美美地讀這個詞。我覺得,假如我們每天都這樣堅持做了,總有一天,在我們孩子的眼中——詞語也感性。

四、在教學意識裏注重詞句的積累

可隨時隨地積累,如在設計教“花苞”這個詞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含苞欲放”這個詞,我就將“含苞欲放”引進了我的課堂;也可有意無意間進行積累,如在教“咆哮”這個詞語的時候,我隨口説出了“咆哮如雷”這個詞,聽到者,理解者有份,會將它納入自己的詞語記憶庫。但這種種的積累要合適,切勿為了積累而積累,而破壞了課的整體性。

以上是我設計執教這節課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對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課都是一次表達,為了表達自己對識字教學的理解,我就設計了這樣一節識字課。感謝林老師給我這樣一個表達的機會,也懇請在座的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