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説課稿(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2.44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説課稿(合集15篇)

數學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角的畫法》是學生直觀認識鋭角、直角和鈍角和角的分類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按給定的角的度數畫角並能靈活的運用三角板中的角來拼出新的角。學習這些內容,對於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並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拼角以及靈活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四、説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畫法的知識接觸很少。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用最直觀的教學和總結的三步法讓學生感悟畫角的方法,同時結合三角板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拼出特殊的角。既讓學生學會了畫角,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説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觀動態的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另外還運用了各種教具讓學生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設計了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説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種角。

2、我們已經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會進行角的分類,怎樣畫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畫角。

板書課題:畫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學角的畫法

問:量角的工具是什麼?

説明要畫一個指定度數的角,也要用量角器來畫。

出示例題:畫一個65°的`角

(1)請同學自學角的畫法,書P42

(2)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鉛筆、練習本,按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畫一畫。

(3)説一説

請學生説説你是怎麼畫的?學生一邊説,教師在黑板上示範,最後教師講解説明。

2、做一做(P42、2)

分別畫出45°、105°的角

讓一名較好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教師巡視,注意畫的步驟。

3、(1)介紹三角板中的角,並讓學生活動,看能組成那些角,

(2)讓同學根據三角板中的角,畫一些特殊的角。

三、鞏固練習

1、P43、2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列各角,並説説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別畫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説一説。

數學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的第一課時內容。關於“可能性”這一內容,國小數學教材分兩次進行了集中編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單元,本單元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單元安排的是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我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注意統計知識與概率知識的聯繫,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體驗事情發生的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教學難點是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隨機思想。從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出發,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在課堂上使得孩子們每一次遊戲活動都富有深刻的數學內涵,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

二、目標分析: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操作,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根據指定的要求設計公平的遊戲方案,對簡單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預測,並闡述理由。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過程方法目標

經歷猜測、試驗、收集與分析、驗證試驗結果等過程,培養學生的隨機觀念,體會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而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

(3)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重視數學素養和學生公平、公正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學生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五年級的學生性格開朗活潑,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於發展,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直觀材料來理解抽象邏輯關係。

(2)學生已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五年級學生對“可能性”有一定的瞭解,能用“經常、一定、偶爾、可能、不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能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四、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數學問題教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打算從現實生活情景引入,讓學生經歷“生活問題——實驗探索——科學驗證——實際運用”的過程,選擇“探究研討法”,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營造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讓其在遊戲、觀察、猜測、驗證與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2、學法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分組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學習法”,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動手實踐,以合作學習促進自主探究,從而獲取新知。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情景激趣,導入新知

課件演示教科書第99頁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圖片,説一説他們是用什麼方法決定哪個隊先開球的?以拋硬幣為例,重點引導學生活動、探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揭示課題:可能性(板書)

設計理念:由足球比賽開球前的情境引出遊戲公平性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初步滲透公平規則的重要性。

(二)分組實踐,探索體驗

1、分組實驗,獲取數據:首先課件出示實驗要求,然後請各個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2、分析數據,初步體驗:正面朝上的次數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是非常接近的。

3、閲讀材料,加深體會:課件出示幾位數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觀察數

據,發現拋的總次數越多正面朝上次數和反面朝上次數越接近。

4、分數表示,科學驗證:引導學生用來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板書)然後問:你們認為拋硬幣決定誰先開球公平嗎?為什麼?

設計理念::讓學生從實際參與的活動中去學習,即“從做中學”,學生才能真正從教學活動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經驗。

(三)實際運用,智力衝浪

1、轉盤轉轉轉:

課件出示99頁做一做:引導學生髮現不公平的地方,並提出修改方案。然後把全班分成三組,採用“轉動轉盤獲答題機會”的方式,完成教科書練習二十的1、2、3題。

2、課件出示“幸運摸獎”:假如你是摸獎者,認為這樣設計公平嗎?並説明理由。(最後強調指出:凡摸獎活動,都是組織者得利,參與者受騙,所以嚴禁學生參與。)

3、智力衝浪:教師準備1個黃球、6個綠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黃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為什麼不能確定?必須知道什麼?

(2)告訴數量,説説摸出黃、綠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黃球的可能性變成,應怎麼辦?

(4)要使摸出黃球的可能性變成綠球的,又應怎麼辦?

設計理念:讓學生能把所學的知識用於實際中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體現知識的價值,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

(四)回顧新知,歸納概括:

引出概率定義,指名説説生活中的可能性實例。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因此我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給每個學生活動、討論、合作、表達的機會,儘量讓學生表現,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中學習的快樂。

數學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科學活動《排一排》。

下面,我將從説幼兒、説教材、説目標、説準備、説教法、説學法、説過程、説延伸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一、説幼兒

科學活動的內容具有啟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它重在操作,以實物吸引幼兒的興趣,在學習中顯得更加輕鬆,幼兒更加願意主動探索,讓整個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在整個過程中學習排一排,讓幼兒在積極主動地體驗過程中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為發揮排序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作用,設計了此活動。

二、説教材

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能夠按照形狀特徵進行分類與排列,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然而幾何圖形的認識往往過於單調,抽象,因此,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這不僅使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的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很適應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説目標

首先要對幼兒進行興趣的培養,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因此,我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有二點嘗試。

1、運用變“魔術”的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用看不見的瓶子引起幼兒的興趣,用串好的扣子逐漸引導幼兒注意珠子的排序。

2、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動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觀察説出它們都是圖形寶寶,並能細細地,有順序地操作。所以該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總結,對此活動起着嚮導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定以下該活動的目標;

(1)、初步感知圖形排列的規律,並進行ABAB間隔模式的排列。

(2)、能仔細觀察排列的規律,清晰的進行表達。

(3)、對排序活動感興趣,願意並積極的參加操作活動。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為第3個目標,幼兒能夠按形狀特徵進行分類與排列,能積極參加到操作活動中。

四、説準備

穿好的扣子教具不同顏色圖片(小動物圖片)

各種圖形若干(圓形)

重點:在教師引導下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難點:按一定順序排序。

五、説教法

(一)、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之外,還從中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示範法

通過示範把各種不同顏色,大小的圓形排成一橫排,引導幼兒觀察説出他們都是怎麼排列的。

2、遊戲法:

以遊戲的形式引出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把幾何圖形按形狀分類。

六、説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角,要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更多的探索活動,這不僅提高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七、説過程

1、遊戲“開火車”

在遊戲中,讓幼兒觀察説出它們都是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並能通過觀察,操作等方法鞏固學習三種幾何圖形。

2、幼兒操作

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圓形圖形分類排一排。

八、説延伸

益智區中,提供木珠,各種塑料雪花片,圖形片,可供{色、形狀、大小進行ABAB間隔模式的排列。

數學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認識升》。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直觀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這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質量、時間、面積等計量單位以及它們之間進率的基礎上,認識的又一類量,對豐富學生認識量及其計量單位是十分有益的。本節課的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生活經驗。

二、説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説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邏輯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進行講授。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容量的含義,認識容量單位升,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容量及其計量單位“升”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觀察、比較、估計的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操作和實驗等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 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更多真題及資料請加負責老師微信66746005領取

四、説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説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容量單位升,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教學難點是:感知1升有多大。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準備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使教法和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以學生髮展為本”這一教育目標之中。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進行導入。

引導學生觀察一些飲料瓶、罐等物品。提問:從商標紙上,你知道這些飲料瓶(罐)原來裝了多少飲料嗎?

追問: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這代表的是什麼呢?

引出課題《認識升》。

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飲料瓶、罐等物品,通過交流切入新課學習,自然貼切,活潑生動。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啟發法等。

首先是認識容量。

出示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玻璃杯和兩個大小相近的冷水壺。先讓學生比較兩個玻璃杯,説説哪一個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一個能盛的水少一些。

通過學生的觀察以及彙報,講解:兩個玻璃杯,如果某個玻璃杯能盛的水多一些,我們就説這個玻璃杯的容量比較大;如果某個玻璃杯能盛的水少一些,我們就説這個玻璃杯的容量比較小。

再讓學生觀察兩個冷水壺。

提問:你能看出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嗎?

讓學生進行討論:用什麼辦法能比較出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我會進行演示:把其中一個冷水壺裝滿橙汁,倒人另一個冷水壺。

提問:你發現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小?你是怎樣想的?能再找出兩個容器並比較它們容量的大小嗎?

通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説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接下來讓學生觀察自己小組裏的冷水壺,指出各組冷水壺的大小相同。

提問:你知道這個冷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説明它的容量?

啟發學生用紙杯量一量,看看能盛多少杯。

學生用自己小組的杯子動手測量,並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發現各小組倒的杯數是不一樣的。

追問:同樣大的.冷水壺,裏面裝了同樣多的橙汁,各小組倒的杯數為什麼會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

説明:為了準確計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從而引出認識容量單位“升”

出示例2的情境圖,提問:觀察這裏的一幅圖,想一想這些瓶、罐或桶分別是用來裝什麼的?水、油、飲料等物體都是液體,計量這些液體都是用什麼作單位的?

學生比較容易發現,上面都是寫的“升”或者“L”。

提問:你在哪裏還見過“升”?能舉出一些例子來嗎?

通過學生對生活的舉例,加深對升的理解,從而指出:計量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接下來是認識1升有多少。培養學生的數感。

提問:你知道1升有多少嗎?

出示1升的量杯讓學生觀察,並説明相應刻度線表示的含義。並出示稜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從裏面分別量出正方體容器每條稜的長度。

我會進行演示:在量杯裏裝1升水,再把水全部倒入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裏。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從而指出:從裏面量,每條邊長度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的容量是1升。

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容器入手,通過觀察發現升是常用的容量單位,再通過操作和演示、觀察和比較,感知1升有多少,初步建立1升的容量觀念。這樣,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出示盛有1升水的量杯和一個空的紙杯,從量杯裏倒出一杯水,讓學生看看倒出一杯水後,量杯裏的水少了多少,再估計把1升水倒入這樣的紙杯中,大約能倒幾杯。

找同學演示把1升水倒入紙杯的過程,並説説上面的估計對不對。

鞏固練習,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展開,突出了學習重點。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為:練一練。

通過這樣的設計,既能夠進一步掌握學生對於本節課的掌握情況,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説課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圓的面積》。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主要內容是講圓的面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以及圓的的概念和周長之後的繼續學習,並且圓是曲線圖形,從研究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對學生來説也是質的飛躍,同時圓的面積這節課也很好的滲透了轉化化歸的思想。

二、説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所以我先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階段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還具備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所以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正確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三維目標的把握,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採用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等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學,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結論。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會從生活實例入手,呈現一個圓形的草坪,提出問題:如何求解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引導學生通過已有認知,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實際就是求這個圓的面積,從而引出課題。

這樣設計的好處:從生活實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探索新知環節,也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回憶之前所學圖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學生能夠回答出:是轉化成已知面積的圖形來證明推導的。這時我會發放圓形紙片、剪刀、帶有不同顏色的筆等教具,引導學生思考:能否也利用轉化思路來求解圓的面積。前後四人為一小組,利用手中的剪刀,四人合作交流,動手剪拼,看能否轉化。在此過程中,我會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並下場巡視,然後請各組代表發言表達想法。

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可能得到:將圓平均分成4份,但是沒有拼成之前學過圖形;將圓平均分成8份,拼剪之後得到一個類似平行四邊形;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剪之後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但是由於這個拼接過程不像之前的直線圖形,所以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後,我會採用動畫展示將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之後所拼成的圖形。通過這樣直觀展示,給學生一個更為明顯的印象,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圓能夠轉化成長方形這一問題。

這時我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第一:長方形的長和圓的什麼是相等的?

第二:長方形的寬和圓的什麼相等?

第三: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麼關係?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學生就能得出圓的面積應該是圓周長的一半乘以半徑,進而得出結論。

數學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2、教材簡析“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教學中孕伏,這節課既是對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習應用題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重點及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數學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的編排內容,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方法,這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變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建構形式及學情發展出發,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技能目標:學生初步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⑵能力目標:學生在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中,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並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⑶情感目標: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⑷教學重、難點依據數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問題”等教學環節都是使學生能正確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所以這是教學的重點。教材創設了“作業評比紅花活動”這一情境入手,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而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難點。

⑸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我準備了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及學生遊戲用的學具、小紅花貼紙等。

二、説教法、學法

在教材處理上,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在教學思想上,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自主探索等方法,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蒐集信息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利用“發現法”的原理激發學習動機,並培養學生自問自解,合作交流、操作探索等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思路,以及學生的特點及經驗,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流程設計意圖複習鋪墊師:大家一起來摘蘋果,看誰摘得多?

課件出示:

把你摘到的蘋果放進相對應的籃子裏通過複習,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點,創造知識遷移的環境,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談話引入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你們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能告訴大家嗎?誰得的最多?誰的最少?創設學生樂於參與的話題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探究新知發現問題師: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課件出示紅花榜圖,指導學生看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講給你的同桌聽聽。小雪多、小磊少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走入情境”去觀察、發現問題。這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經驗,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探索新知提出問題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組討論、彙報、師板書)A、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B、小雪比小磊多幾朵?C、小雪比小華多幾朵?D、小磊比小雪少幾朵?……讓學生根據圖畫提出數學問題,這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展開積極的思維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解決問題以四人為小組,通過擺紅花、學具來解決問題,(小組彙報,老師板書)(A)12+8=20(朵)(B)12-8=4(朵)(C)12-9=3(朵)(D)12-8=4(朵)教師強調寫上單位名稱師:能給大家講講為什麼這樣算嗎?為什麼“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設置學生操作、討論、試説,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於學生良好認識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並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得成功的愉悦。拓展問題課件出示:小雪説:“我得的紅花比小磊與小華兩個人合起來的還要多,你認為也是這樣嗎?為什麼?”

①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②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知識的建構原理,設計了有梯度的學習活動,由淺入深,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鞏固運用深化理解

1、課件出示第73頁“做一做”。師: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學生讀題後,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2、選擇題(教科書74頁第3題)課件出示: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算式:44-40=4(盆)問題:一共有多少盆?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菊花比月秀多多少盆?還剩多少盆?

3、課件出示:李平家養的`家禽鴨鵝雞隻數302045師: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教師指導,集體訂正。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次一次體驗成功,並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滋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起來。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應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設計這一環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

全課小結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大家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學生踴躍發言)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倒我們!促使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並讓學生帶着知識去尋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個探索者的成功樂趣,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

四、説板書的計:

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而且為了使學生便於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協調知識的內化,於是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設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1、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12+8=20(朵)2、小雪比小磊多幾朵?12-8=4(朵)3、小雪比小華多幾朵?12-9=3(朵)4、小磊比小雪少幾朵?12-8=4(朵)

數學説課稿7

一、説教材、兒童

我設計的小班數學活動《餅乾商店》,是依據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兒童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在面向全體兒童的同時,注重了兒童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兒童的發展。

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智力發展水平,注意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繫和配合。

二、説教法

我根據活動的內容,兒童的年齡特點;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並考慮到數學學科的特點;兒童的認知特點,選擇了利用遊戲來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通過操作法、遊戲法、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兒童能主動進行學習。

三、説活動目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根據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數學領域的要求,結合本班兒童的年齡特點,注重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注意了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四、説活動準備

在活動的準備材料中,我多選擇用過的餅乾盒、奶盒、冰棍杆廢舊物做教具,做到就地取材。

兒童使用的小筐、圖形片等符合衞生和安全的要求的材料的選擇上,根據活動內容和兒童的接受能力選用教具。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導兒童觀察、思考,逐步從具體形象向抽象概括的方向過渡。

五、説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根據小班兒童的學習特點,讓兒童在情境中活動。活動開始,以開餅乾店的形式引起兒童參與活動的興趣,先讓兒童觀察自己的圖形片,請兒童説説有些什麼樣的餅乾,而不是請兒童説説有什麼形狀的餅乾。這樣,可讓兒童從餅乾的形狀或顏色兩方面作出不同回答,接着,引導兒童從這兩方面觀察圖形標記。

(二)基本部分

以“分餅乾”、“買餅乾”、“送餅乾”這一系列遊戲情節串連教

學過程,激發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考慮到小班兒童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從圖形與標記匹配,引導兒童認識幾何圖形,以減低兒童的學習難度。同時,通過指認的形式,幫助兒童複習鞏固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認識。在區別三種圖形時,依照小班兒童的思維特點,逐步引導兒童的思維向多維性發展。

在“分餅乾”時,要求兒童按圖形的顏色或形狀匹配,然後在“分餅乾”的活動中,讓兒童講一講買了什麼餅乾,有的`兒童説買了紅餅乾,有的兒童則根據所買餅乾的形式作了回答。在此基礎上,幼師作出了小結,並引導兒童從形狀、顏色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表述,在送餅乾的活動中,在肯定兒童按標記的形狀或顏色匹配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兒童根據標記同時,從顏色、形狀兩維角度去選擇,發展了兒童的思維。

針對買餅乾的要求,作四個層次的安排,讓每個兒童分別按不同的要求參與活動。從而使每個兒童有所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三)結束部分

活動最後的“設計餅乾”這一遊戲的目的是為區域活動中的練習作示範。我為兒童準備了四組材料:多色的繩、多色的冰棍杆、彩筆和紙、各種幾何圖形和固體膠,讓兒童在拼拼、畫畫,尋找中掌握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使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自學的區域活動結合起來,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個別練習的機會。

數學説課稿8

一、本節資料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資料。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緊密的聯繫,經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能夠讓學生理解、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為日後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於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本事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於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於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為基礎的,而一些較複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資料。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應對複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理解概念並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資料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啟發引導式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貼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進取性、鞏固性、可理解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經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到達對知識的"發現"和理解,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為自我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取這種形式,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夠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五、關於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本事,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到達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經過教師的啟發點撥,類比推理,在進取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貼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本事。

六、關於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課題導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資料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併為下頭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閲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資料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資料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資料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慾望,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經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能夠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着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麼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一樣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的方法,……,在第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一樣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為學生理解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資料:

完成一件事,有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的方法,……,在第類辦法中有種不一樣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種不一樣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於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資料,啟發總結得下頭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於某一類,並且分別屬於不一樣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一樣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一樣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採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能夠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後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採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一樣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一樣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一樣走法數,並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資料)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一樣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一樣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一樣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一樣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必須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資料,啟發總結得下頭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步驟相互依存,僅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才算完成;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並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才算完成。

(三)應用舉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能夠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複)?本題設置了4個問題:

(1)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麼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樣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並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於數字允許重複,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能夠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能夠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教師的連續發問、啟發、引導,幫忙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本事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範,能幫忙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研究,準確的表達、規範的書寫,對於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範書寫良好習慣的構成有着進取的促進作用,也能夠為學生後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四)歸納小結

師:什麼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麼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五)課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於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後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六)佈置作業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提示:按十位上數字的大小能夠分為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有m個不一樣的志願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願依次填寫3個不一樣的志願,求該生填寫志願的方式的種數。

(提示:需要按三個志願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僅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能夠用下頭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僅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一樣的選法?

(提示:由於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複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我夢想的成績。

數學説課稿9

設計説明: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能用點子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並理解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本節的教學內容,學生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色:

1.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在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點子圖上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究時間與空間,使他們經歷完整的探究的過程,體會探究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信心。

2.注重對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多種計算方法,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隊列表演(一)(課本第32—3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隊列表演”的具體情境,利用點子圖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2.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3.正確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橫式筆算,並選擇正確簡潔的運算途徑。

教學重難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PPT課件、點子圖。

學生準備:點子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學

1.出示閲兵儀式的隊列圖片,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2.學校舉行隊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主題圖)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獨立提出數學問題,搞清楚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要列什麼樣的算式解決,為什麼這樣列式?

2.引導發現:這個算式和前面學過的乘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板書知識性課題。

3.估一估:乘積大約是多少?

4.引導學生利用點子圖算出14×12的結果。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把整體分塊求積的方法嗎?請你們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數。

(1)學生獨立思考,利用點子圖圈一圈、根據圈的過程寫出算式。

(2)小組交流。

(3)展示學生的想法:(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1)

師:你們算出得數了嗎?能説説你們的算法嗎?

請學生説説自己的算法,把圈點子圖的過程和算式對應説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進行口算,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乘計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進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進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例2)

(1)這個表格你能看懂嗎?説一説。

(2)討論交流:表格中的數據是怎麼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數與點子圖及算式之間的聯繫嗎?在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後,歸納與指導。

三、知識歸納、精講點撥

1.歸納提升,引出轉化法:

師:面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這個新問題師,我們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兩個一位數,用連乘法計算。或者把其中的一個乘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用另一個乘數分別與這兩個數先乘,再把積相加,都是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

2.完成算一算:(課件出示教材第32頁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2)指名彙報學生的想法。

四、拓展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

五、課後小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數學説課稿10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20xx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圖案,引入勾股定理,進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並應用它解決問題。學好本節不僅為下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礎,而且為今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礎,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將數與形密切地聯繫起來,它有着豐富的歷史背景,在理論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平面幾何的知識,能夠進行一般的推理和論證,但如何通過拼圖來證明勾股定理,學生對這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比較陌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化難為易,深入淺出,讓學生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3、教學目標: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會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培養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探索勾股定理,並應用它解決問題,運用了觀察、演示、實驗、操作等方法學習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體驗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悦,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可見,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今後的生活實踐中有着廣泛應用。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

重難點為探索和證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處理

根據學生情況,為有效培養學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為先導,運用直觀教具、多媒體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開展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邊設疑,邊講解,邊操作,邊討論,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達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的目的。

三、教學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恰當,才會有效。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特點,我採用了引導發現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逐步滲透教學法和師生共研相結合的方法。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設計問題序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合作交流,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從不同層次發掘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3、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要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探究新知——反饋訓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出示20xx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面,通過觀察會徽圖案,提出問題:你見過這個圖案嗎?你聽説過勾股定理嗎?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趙爽弦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求知慾,同時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進而引出課題。

(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定理:這一環節選擇教材的圖片,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時發現用磚鋪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創設感知情境,提出問題:現在也請你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教師配合演示,使問題更形象、具體。適當補充等腰直角三角形邊長為1、2時,所形成的規律,使學生再次感知發現的規律。

2、提出猜想:在活動1的基礎上,學生已發現一些規律,進一步通過活動2進行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讓學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這樣的性質,使學生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3、證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通過活動3,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直觀教具,進行拼圖實驗,在動手操作中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鼓勵創新,小組競賽,引入競爭,教師參與討論,與學生交流,獲取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證法的探究,使學生創造性地得出拼圖的多種方法,並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發現了利用面積相等去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一題多解和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總結定理:讓學生自己總結定理,不完善之處由教師補充。在前面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數量關係即勾股定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三)反饋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是否掌握了,達到了什麼程度?為了檢測學生對本課目標的達成情況和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設計一組有坡度的練習題:A組動腦筋,想一想,是本節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直接應用;B組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C組議一議,是一道實際應用題型,給學生施展才智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數學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作用於實踐的應用意識,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歸納小結,深化新知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最感興趣的地方是什麼?你想進一步研究的的問題是什麼?通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掌握教學目標,使知識成為體系。

(五)佈置作業,拓展新知

讓學生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課展示、交流.使本節知識得到拓展、延伸,培養了學生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讓學生感受數學深厚的文化底藴。

(六)板書設計,明確新知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分為三塊:一塊是拼圖方法,一塊是勾股定理;一塊是例題解析。它突出了重點,層次清楚,便於學生掌握,為獲得知識服務。

數學説課稿11

一、蘇教版數學説課稿之克與千克 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蘇教版數學説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蘇教版數學説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台、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蘇教版數學説課稿之克與千克 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數學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北師大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總複習中的內容《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總複習》

(這部分內容是在繼前一課時,已經複習各種平面圖形的概念、特徵、性質以及各種圖形之間的聯繫基礎上,系統複習國小數學中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梳理溝通各種圖形周長、面積之間內在的關係,同時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又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培養和訓練。這對於學生系統地掌握國小階段的平面幾何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平面幾何知識與立體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能力、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及教材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意義及其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熟練地應用公式計算。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探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從中學會整理知識,學會學習方法。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公式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知識本身轉化到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教學重點:整理完善知識結構,正確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教學難點:理解平面圖形周長、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六個平面圖形紙片、三張白紙。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

情景教學法、指導點撥法、觀察法、歸納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程標準還指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儘量創造條件和氛圍讓學生去説、去想、去做,使學生經歷回憶、整理、建構的思維過程。(數學教案 )於是,在教學中,我採用情景教學法、指導點撥法、觀察法、歸納法等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和教具直觀形象的表象,動態生成的效果,對比與歸納事物的內在聯繫和變化規律。同時,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過程更加緊湊、高效。)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絡—→探究實際問題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絡—→探究實際問題的系列學習活動,經歷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獲取積極情感體驗目標。)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二、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一幅畫)

師:怎樣能把它掛在牆上又能保存更久?(討論、交流、彙報)

生:鑲個鏡框,加塊玻璃

師:這是個好辦法,如果鑲個鏡框我要多長的木條(或鋁合金),加塊多大的玻璃呢?這要用到我們學過的什麼知識呢?

生:這幅畫的周長和麪積

揭示課題: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總複習

(在本課開始,我出示了一幅畫,並告訴學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幅畫,請學生幫忙想想辦法,怎樣能把它掛在牆上又能保存更久,讓學生去討論、交流,然後全班彙報。很多學生都説要給它鑲個鏡框,加塊玻璃。而鑲鏡框要用到周長知識,裝玻璃又要用到面積知識,自然引出本課所要複習的內容: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這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大大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使學生以良好的心理態勢進入後繼的梳理複習。)

(二)、分步梳理,引導建構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生:……

(課件出示六種平面圖形)

1、複習周長和麪積概念

周長:圍成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麪積:圖形所佔平面的大小

出示了兩組圖形,分別讓學生觀

察,比較、討論。通過這兩組圖形的比較,引導學生髮現:

(1)、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2)、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梳理知識是複習課中很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老師點撥下自己整理,及時反饋,從而理清知識間的脈絡,及時查漏補缺,找準各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的意義、計算公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板書完課題之後,我説: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這樣,讓學生在記憶庫中再現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後分層次先複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概念,緊扣“所有邊長的總和”和“所佔平面的大小”突出了“有、無計算公式”的思考方法,使學生的思路更為清晰、明朗。然後,我出示了兩組圖形,分別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通過這兩組圖形的比較,引導學生髮現:

(1)、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2)、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2、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我接着再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強調了“各面積公式的推導”,喚醒學生的思維鏈接,促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

在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利用學習材料中的六種平面圖形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進行思考,交流它面積的推導過程,然後,根據它們在推導過程中的關係,認識到最基本的圖形——長方形,體驗轉化思想,對知識進一步高度概括,還滲透了學法指導。讓學生知道構建網絡圖也是一種復(2)、怎樣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各是多少?

(3)、怎樣在這個正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圓?你是怎樣確定圓心的?圓的周長是多少和麪積各是多少?(我設計這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弄清這三種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

有意義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吸取別人意見、與人合作的精神。在前面的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回憶周長、面積意義、公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繫等。同時教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與學生融為一體,既分工又合作,這樣既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獲得成功的體驗,又使學生學會協作,互助互補,活躍思維,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辯證性。

通過前面三次討論,這時,學生的知識網絡已形成。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數學即生活。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些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練習:

第一層應用公式基本練習

第二層——聯繫生活,綜合應用3、猜一猜誰先到達終點。

一天,楊爺爺和喜洋洋相約到建材市場買建材。它們以同樣的速度同時從家裏出發,分別沿着各自的路去線建材市場買建材。,先想想看,誰先到達終點?然後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而設計這道題,則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光看表面就下定論,要通過分析再下結論。)

第三層————數學探究,總結規律學習整理知識的好方法

三、説全課小結,交流評價

這節課的交流評價主要分為學生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評價對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到評價的'過程中,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説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課堂上的互相評價也是他們展開自主學習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還説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學生通過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的總結和正確認識,對他人成功經驗的借鑑和不斷內化的自我估量,構築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評價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開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教育,不僅僅是個人對其身心活動的評價,而且還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影響的認識,以便在學習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己。

四、説板書設計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

(下面説一下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摒棄了傳統數學複習板書的多與雜,力求做到知識性與整潔性的統一,讓人一目瞭然,體現本節課的重點。)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在課始還是課終,教師都應該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生活問題——-數學問題——-生活問題”的變化過程,使學生在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數學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説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説説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説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説一説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4.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説一説,你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説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七、説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數學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中的《認識釐米》。“認識釐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釐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併為以後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依據是課標對低段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的具體目標以及本課在長度單位教學中的地位。)(體現在:認識1釐米和量手掌與數學課本的寬度、一柞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依據是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在:找1釐米長的物體。)

二、説學法

1、學情分析:

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釐米。

2、學法指導:

在教學用釐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説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

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説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採用實物學具米尺、20釐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進行測量。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鬆、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首先電腦顯示。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夥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着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並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釐米”。

[好奇是國小生的心理特徵,這樣設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並以高昂的情緒投入學習。]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 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

感知1釐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接着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釐米長度。然後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也是1釐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釐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釐米,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1釐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釐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釐米

讓學生知道2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

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後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矯正測量方法。

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當小評委: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於是,他組織幾隻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

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紮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瞭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釐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後還會學習他們。

六、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板書設計如下:

認識釐米

測量工具----尺子

長度單位:釐米

數學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教科書94、95頁上的內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着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二、説教法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收集數據

(1)我給學生提供了學生喜歡的動物卡片,要求學生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學會統計喜歡每種動物的學生數,並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根據喜歡動物的學生數,製成統計圖。目的是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感知格子不夠時,發生了矛盾怎麼辦?

2、學習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

3、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練習:

(1)課件出示P96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完成統計圖。

(2)、完成。P97第2題,天氣情況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課件出示晴天、多雲、陰天、雨天、雪天的氣象標記。)這幾種氣象標記誰認識?説給大家聽一聽。再學生完成統計圖。

五、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賦予抽象的教學知識於豐富的現實背景,學生玩得開心,學得舒心。數學課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達到了"寓教於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