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7篇

來源:文書谷 2.24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7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1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對於因數中間有0的計算在三年級已經有所瞭解,我以三個計算題(190×8=37×40=207×9=)在班中進行調查,部分中下生對位時是末尾對齊;部分優秀生已經能把8和9對位進行計算,但還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對位,看來這些學生的數感很好;對於中間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練的掌握。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重點放在了因數末尾有0的簡便運算,使學生體會到末尾有0簡便對位的好處。

學生所學習的筆算都要求數位對齊,正是因為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因數末尾有0的簡便運算都有一定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課前就鋪墊了一些整十、整百數及中間有0數的乘法口算練習,並強調學生説出口算過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豎式複習,並理解豎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寫成728×54的形式方便計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題學習例2(同時出示課題,繼續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把例2中的題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獨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麼數學數學問題,然後口答算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特快列車1小時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車1小時可行106千米,

它們各行了30小時,?

在教學160×30時,要求學生用你認為比較方便的豎式方法進行計算。由於前面準備題的豎式鋪墊,在此部分優生可能會用這樣的豎式形式進行計算160

×30

4800

簡便計算。與其它的不同方法進行比較突出這種方法的方便。

在教學106×30時,由於學生對剛才對位方法的瞭解,有部分學生可能已經會用簡便的對位方法。與

106

×30

3180

其它出現的方法進行對比,進一步體會這種對位方法的簡便。

在此後,以書本做一做中已經對好數位形式的豎式讓學生試一試,加深豎式的對位形式。在此基礎上設計了3題有象徵性的題(390×13=305×50=180×50=),讓學生自己擺豎式進行計算,鞏固豎式的簡便擺法。在此基礎上再來嘗試總結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先把因數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然後把因數末尾的0添在積的末尾。)

本節課還設計了2題生活中的例子(課本55頁第3、4兩題),不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還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數學用於數學。

最後加入一題拓展題,□□×□□=2400,要求學有餘力的學生有序思考,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積的變化規律等知識作鋪墊。

課堂小結,培養學生自我總結、歸納的能力和習慣。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後有什麼用,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通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後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説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後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説課稿四則運算: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説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通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裏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説過的學生從這裏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瞭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説,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後,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閲讀。

“閲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閲讀,如何使學生會閲讀、能閲讀,提高有效閲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意識,提高有效閲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

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後,我就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通過閲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

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説説怎麼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閲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閲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

3、錯例分析,提高閲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後,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並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裏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裏,為什麼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

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系統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於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3、通過對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初步認識,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而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説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張老師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開始讓學生進行數字遊戲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讓學生説一説我們身邊的小數同時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數並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

2、自主探究 , 認識小數

小數的含義屬於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教學例題時,教師結合商品的價格並讓學生説説商品的價格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發現規律,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小數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教師緊緊結合教材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以米、分米、釐米為素材的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和寫法。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規律。此處採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3、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結合身高實例,鞏固小數的認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教師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5、拓展延伸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4

課前考慮:

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是同學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與同學的生活密切聯繫。認識年、月、日分兩課時進行教授,本課是第一課時。教學這一局部內容時,要充沛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年曆,引導同學進行觀察,找出每個月的天數填在表格裏,然後從中發現一些規律,從而揭示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儘可能地利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和謹嚴,這對同學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有較大的協助。同時,由於同學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比較零碎,所以教師要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和時地引導和點撥,協助同學比較系統地梳理知識,以便他們理解和掌握。

教學建議:

教學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時,可以通過提問“你有方法記住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個月是小月嗎?”啟發他們自身去考慮,去發現,並組織同學交流不同的方法,在交流中比較,在交流中選擇比較好的方法。不要要求同學必需依照教師認為摸某種好的方法記憶。教學時要協助同學注意兩點:一是從1月數到7月,再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起;二是在拳頭上數到凸出的地方是大月,數到凹下的地方是小月,但2月應除外。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5

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義務教育課程人教板三年級第六冊第二單元(口算除法)

本冊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掌握乘法口訣的基礎之上,學習口算除法是為今後學習筆算除法打基礎的。

根據本冊教材的知識點與技能的要求,我先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前的背景,我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先讓學生難看主題圖,從整體入手,使學生了解主題圖的要求,再讓學生説出圖中的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方面提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是技能目標。先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先讓學生説出用什麼方法計算,然後列式計算,並説出計算過程。

二是發展性目標,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後,用分小棒的過程説自己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掌握口算的方法。

情感發展目標,通過説計算過程和分小棒的過程,體驗口算除法的過程,從而達到計算的準確性與靈活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順利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我在教法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分析口算過程的同時又用分小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本課的教學設計流程是;

第一流程是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流程是探索新知。

第三流程是鞏固新知。

第四流程是深化應用。

在第一流程創設情景中,我用課件出示情景圖,三個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説出你是怎麼想的,然後列出算式(630÷3)再進行計算,計算完成後再讓學生説出計算過程。其次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2)和第(3)個問題。

在第二流程探索新知中,讓學生看書中的小朋友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然後全班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第三流程鞏固新知中,我給學生出示口算提,讓學生熟練地計算,進一步深化口算方法的掌握。

在第四流程深化應用中,編排許多闖關練習題,如9000÷3300÷3200÷2等等,加強了學生口算除法的計算技巧,為今後的筆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6

説課內容:《找規律》這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第——頁的內容。

説教材分析:“找規律”是第三單元“乘法”的第一節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和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教材設計了“算一算”、“試一試”、“練一練”等算法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總結的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在這些算法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並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説學情分析:所執教的三年()班共有學生()人,學生已使用北師大教材兩年,他們喜歡上數學課,善於獨立思考,同時樂於合作交流,該班學生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學生敢説敢想,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説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的規律。

2、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因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找規律,總結方法。

二、説教法學法: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2.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

學法:自主嘗試、驗證。。。。

三、説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開課之前向學生説明獎勵機制:四小組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星星最多,這個小組的每位學生都將被評為今天的學習之星。

㈠、課前熱身(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道題目)

第一題:將這些算式寫在學生感興趣的卡紙上搶答,然後再説一説兩位數乘一位數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道題目這要是鞏固前面學過的口算方法,也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第二題:説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回顧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第三題:猜猜星星後面藏着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找規律,引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2、課件出示課本中的那三組算式,激勵學生,你們能把它們全算對嗎?(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説説你是怎麼計算的?)這個環節通過學生獨立嘗試主要讓學生髮現整十數乘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鼓勵學生髮現的這條計算規律也就是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①、先把乘數中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5×1=5

②、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2個0

③、就在乘得的數(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500

3、我相信你們49雙慧眼一定還能發現這些算是中的規律,請同學們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間又怎樣的規律?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後把各自發現的規律在小組內説一説,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後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這就是這節課要探究的的第二條規律,

發現1: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發現2:一個乘數擴大10倍,另一個乘數也擴大10倍,積則擴 大10×10=100倍。

第二條規律不做重點要求學生去掌握。

4、你們還能根據今天所學的計算規律,編幾道題目考考你的同桌嗎?(同桌學習交流,重點關注看看還是否有沒掌握計算規律的同學,如果發現這樣的學生,要多鼓勵,並組織同學們幫幫這部分同學,當堂消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體現同桌合作學習和交流學習的好處,再次強調了本課的重點: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 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鞏固反饋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們太聰明瞭,今天我就帶大家去數學王國去參觀,敢去嗎?如果你們能闖關成功就可以免費進入王國的遊戲宮,有信心嗎?(激勵學生,讓同學們很快進入鞏固練習這個環節中來)

第一關:逛同學恩喜愛的食品店(這一關的設計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鞏固了本課重點——計算規律。)

第二關:我們來到了你們的媽媽喜歡服裝店(這一關先讓學生獨立嘗試,並抽生板演,全班訂正,注意強調答語的寫法。)

第三關:現在我們來到了養雞場。(這一關仍然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這道題目主要考察同學們對第二條規律的掌握情況)

第四關:進入數學王國繼續玩搶答遊戲和猜一猜活動(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回 顧 與 反 饋

本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又是什麼?

你對本節課上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後去彌補。

(五)、教師小結:引導學生齊讀本節課的兩條規律,獎勵這節課上表現好的小組。

四、説板書設計:

找規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發現一: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發現二: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謝謝

三年級下冊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能為學習面積的計算打好基礎,更是為國小階段幾何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説教法、學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四、説教學程序

(一)遊戲引入,初步感知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第一個環節,先設計一個填色比賽:將全班分成兩組,第一組塗這張大紙,第二組塗這張小紙,在規定時間裏,哪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勝利。遊戲結束後,第一組的同學一定會懷疑這個遊戲的公平性。

師問:為什麼?

學生説明原因:因為兩組比賽用的紙張大小不一樣,誰要塗的紙面越小,誰在遊戲中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這一環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也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具體到抽象,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為下面學習面積的概念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第二個環節,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感知,才能加深對“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並能在以後的學習中靈活運用。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書本、課桌等等,讓學生指出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讓學生説説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時,都有些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了表面,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説?

2.通過封閉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為。在教學封閉圖形認識面積時,課件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或小組討論找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然後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最後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課件出示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師問:如果要給它塗色,會出現什麼情況?這個圖形的大小我們能確定嗎?學生

通過仔細觀察課件,便能發現,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能確定的,進而明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小結:引導學生將面積的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得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產生了分歧,有些同學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大,有些學生認為第二個圖形面積大,還有些同學想到把這兩個圖形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但是結果發現都無法很準確地比較出來。師問:那用什麼方法可以準確比較出兩者的大小?為什麼?

引導學生藉助幾種測量工具(出示學具袋)。學生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

學生會發現: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因此,歸納得出: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用正方形測量面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對於學生“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

(1)説一説: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展示彙報結果。

(2)拿一拿:讓學生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檢查學生拿出的是否正確。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4)試一試:這張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件出示課本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後,出示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

師問: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説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並將總結的任務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能在他們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與講解同步進行,層次分明。通過板書能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板書力求簡潔明瞭,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