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與減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4.86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加與減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加與減説課稿

加與減説課稿1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中的一個內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中“5、2、3、4的乘法口訣”之後,讓學生通過乘加乘減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會口訣記憶的方法。

5、2、3、4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都相對比較簡單,後面6、7、8、9的乘法口訣理解、記憶的難度則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減的教學,目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總結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決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成敗會影響到學生表內乘法的學習及今後的數學學習生活。

教材通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情境圖,將計算教學、解決問題和口訣記憶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並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從中理解並掌握相鄰兩句口訣的記憶方法。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深挖教材,突現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思路。運用數形思想、假設思想和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尋找到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為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訣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主題情境,收集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2、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初步歸納總結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教學難點:

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質疑,直觀理解。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從形到數的抽象過程,體現算法多樣化。 分兩個環節進行。

1、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出示情境圖1,質疑:從圖上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質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質質疑。質疑::你能結合剛才的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説説為什麼?以明確計算方法,並進行報分類板書: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動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小圓片擺圖形。經歷從情境圖到直觀圖的抽象過程。 指導學生以四人小組按老師給出的算式擺出圖形,進一步理解算式的意義,滲透假設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體分兩個層擺圖形。

第一層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層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間的聯繫。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邊一列算式有什麼特點,跟左邊的算式有什麼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結揭示課題:我們以前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 假設這裏放一個,算完後減去。(假設小熊沒有把玉米掰走) = = 11(個)

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板書)

 四、運用轉化,引導討論,找到記憶兩句相鄰口訣的方法。

1、計算:5×2 + 5= 5×3 – 5=

2、觀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發現了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並彙報,找到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3、質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記不清5×5=?怎麼辦?

4、練習: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結:這裏運用轉化思想,找到了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就為理解和教學6、7、8、9的乘法口訣和學生口訣記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是降低了學生記憶口訣的難度。

五、鞏固練習,內化知識。

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有層次和陡度的練習,以達到內化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圖填等式(模仿練習)。

引導質疑,完成練習:你的算式是什麼?你是怎麼想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寫寫(鞏固練習)。

3、P58 、4(鞏固練習)。 先質疑: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然後獨立解決?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獨立練習)[備用題] 讓學生先提出數學問題?然後獨立解決?

六、總結昇華

總結是本節課的點睛這筆,為此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總結本課,再次強化知識,突出重點。

1、結合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問題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乘加乘減的認識,在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許他把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全記了,也許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數學的靈魂(思想和方法)一定會永遠紮根於他的腦海深入,影響他的一生,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加與減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於20以內數減法計算中“比較意義下的減法”的學習,即學習“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這類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計算的學習過程。

在本單元“加與減(一)”中,此課正好是在前幾節課認識“從總數中去掉部分”的減法計算後的另一種用減法解決的數量關係的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可以用減法計算,豐富對減法意義的認識。

過程和方法: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小組合作探究、使用各種直觀感受的方法,將學生從已經掌握的“已知總數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這種減法,過渡到今天學習的“比較兩個數的多少”也用減法計算的認識上來,同時也鞏固十幾減7,6的退位減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會用減法解決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

難點是理解“求兩數相差多少”可以用減法計算。

突破方法是通過直觀的方法,畫一畫、擺一擺、比一比等幫助學生形象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交流下,達到知識的探究發現,並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二、説學情:

一(2)班學生48人。學生對學習數學有着一定的興趣,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

開學初前幾節課,學生對“從總體中去掉部分”的減法已基本掌握,不過運算速度和準確度還有待提高。

三、説教法學法:

從學生髮現問題中的信息出發,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展開小組合作及討論探究,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練習和解決實際問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應用。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教法我採用情景引導、問題引導和活動評價。學法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時也應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引導轉化學習。同時也嘗試四人小組的形式來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幹部們要開會了,出示完情景圖後,讓學生觀察並説説圖中的數學信息。如有11位同學要開會,現在只有7把椅子。

(板書課題:開會啦)

接着出示問題:

“每人坐一把椅子,夠嗎?”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請代表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學生髮現有11個人,才7把椅子,不夠坐。

同時還可能出現一些學過的知識內容,如數量大小的比較:11>7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請代表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接着,我繼續提出問題:

“還缺幾把椅子呢?”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同時提供部分學具供學生使用,如小棒,圖形等。

待學生討論完畢後,請學生代表進行回答或上台演示,説一説小組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案,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學生可能會用擺小棒或者圖形,也可能會列式計算。只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説得合理,都給與肯定和表揚鼓勵。

在用圖形表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説出“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這個內容是在上一學期中有學習過的,這樣既回顧了已學過的知識,也為列式計算打下基礎。

在講列式計算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先説一説各個數量表示的是什麼,接着我會提問:這種想法是計算“從一個總體中減去一部分,求還剩下多少”的方法嗎?

繼而再讓學生討論,通過比較和圖形的對比,引導學生髮現這個列式是計算“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的減法算式,從而突破重點。

如果學生還是不夠很好的理解,那我會安排一個讓學生現場體驗的環節。請11位同學來示範,先全部起立,然後拿7把椅子請其中的的7位同學坐下,看剩下還有幾位同學是沒有椅子的。這樣就把問題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從總數中去掉部分”的數量關係,接着提問:那我們只要再添上幾把椅子就夠呢?

再讓學生説一説,學生可能會先產生“7+?=11”的概念,這時引導學生,我們現在要算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那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得數?(用減法)這樣學生在掌握數量關係的同時,也能更加清楚的理解這幾個量之間的聯繫,對比後發現這個減法計算是“兩個數量的多少比較”的結果,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在觀察數量時,我還會像前幾節課一樣,提問學生,11—7這個減法算式是一個怎樣的減法算式?讓學生對比被減數和減數後,能正確的説出這是一個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

在發現和掌握以上新授知識後,我馬上安排兩道類似的題目進行鞏固,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同時在第2小題讓學生提一個數學問題時,我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即在小組內交流,也在班級內交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緊接着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計算比賽,給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要求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數,算完後還要和同小組的同學交流結果,看那個小組又快又對。

第5小題還讓個別學生説一説,看能不能發現一些計算中的規律,豐富學生的認識,也培養學生的觀察總結能力。

從這個學期起,我還提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下課前説一説的形式,向全班同學介紹這節課你的收穫,目的也為提高課堂的學生專注度,培養學生的語言歸納總結能力。

如果時間還有,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的題目,《知識能力訓練》上的“蝸牛爬井”的問題。這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加強學生對今天所學“比較兩個數多少”這類問題的理解與思考,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這就是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五、説教學效果預測:

對於本班的學生,在效果預測方面我當然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由於學生對減法意義已經初步形成,同時對於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計算已經基本掌握,但計算的方法有個別學生還停留在掰手指算等速度較慢的現象,另外從智力開發及能力發展方面,我的教學設計也從務求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學生的發現與理解,逐步形成本節課數學計算的邏輯思維以及計算能力的養成。同時在設計上,務求做到承上啟下,融會貫通,讓學生能夠容易吸收消化的語言和方法去學習新知,達到學習的目的。

六、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覺得還是挺成功的,時間把握和重難點解決方面,都在我的控制和設想範圍內。學生表達的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上,通過之後的練習課,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達到要求正確的完成練習。不足之處我覺得還是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上的設計和引導,因為這段時間所學的知識內容都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對於部分學習興趣不足的學生來説,課堂會顯得單調乏味,所以我想以後還是需要更加多的思考課堂的趣味性,以提高課堂效率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來開展教學。

加與減説課稿3

各位領導:

大家下午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青蛙吃害蟲》一課,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青蛙吃害蟲》一課選自北師大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時,課本中首先創設了“青蛙吃害蟲”為主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然後用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加、減的直觀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算式。

二、説學情

我執教的是一年級國小生,他們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本節課是學習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也積累了一些計算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通過計數器操作,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3、能正確的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問題情境的探索,引導學生提出有關加、減的問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學生進行環保和愛護動物教育。

四、説教學重難點

能夠用計數器操作,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是教學重點。

理解算法,即數位對齊的意義方面是教學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以共同探究為主線,利用“青蛙吃蟲子”的情景,激發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一一形成表象一一抽象出算式”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符合學生好表現、求成功的心理,而且有利於培養國小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下面説教學過程:

在執教這一節課時,我一直本着追求實效,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根本,安排了四個環節:

首先介紹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這一環節我抓住了一年級國小生活潑好動、思維靈敏、加上孩子天性中對小動物的喜愛,所以我講課前三分鐘的內容安排為《青蛙看海》的故事,故事講完,我追問學生:“你們喜歡小青蛙嗎?適時進行環保教育。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營造出輕鬆、活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最後板書課題:青蛙吃蟲子。

第二個環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首先,是根據情境圖,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並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列式並探究方法。

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提出了三個數學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將這三個問題呈現在黑板上,然後然後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選擇一個問題,列出算式、並對其算法展開來交流,學生們彙報交流過程中一共總結出四種方法,分別是口算、計數器、擺小棒、豎式計算。對這四種方法,我進行了優化和總結,建議學生選擇一種快捷方便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多的鍛鍊,我又請一個小組彙報另一個數學問題,上一小組的充分彙報後,下一小組彙報過程中,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實踐運用、內化新知”

在練習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56+30”和“56—30”兩個算式的特點進行觀察,盡而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就是兩位數加減整十數,並在板書中體現。在練習題的安排上,先以開火車的形式回答霸道口算題。第二題難度相對有所提高,是本節課課後習題第1道練習題,讓學生在書本上書寫,並在投影儀上展示。第三道題:利用“50,20,16,86,46,10,76”七個數寫出得數是66的算式,再讓學生任意説出得數是66的算式,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第四個環節“總結評價,知識延伸”

我説:“這一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嗎?看看誰的收穫大?”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題目上副標題為兩位數加整十數,這樣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將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直觀的呈現在黑板上,可以有效的讓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右側寫出四種學生總結出的計算方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學習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在課堂中學生能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在探究計算方法過程當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多種算式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優化算法的意識,拓展他們的思維。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加與減説課稿4

一、 説教材

1、 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國小二年級第四章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意義後,學習乘法口訣的延續。讓學生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明確乘加、乘減試題的算理及計算方法。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規律,掌握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

2、學生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乘法的意義後,對乘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一説乘法,學生會不由得想到幾個相同的加數相加。在這節課裏,既要讓孩子明確,通過蘋果圖,列出乘加乘減的算式,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結合圖,能理解先算乘法。關鍵的是如何理解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也可以用乘加乘減的式題體現,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更需要多媒體的幫助理解。

3、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正確地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自主感受解決乘加、乘減的不同方法,明確算理.

(3). 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4).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 教學重點:

理解乘加、乘減先算乘法的道理。

5、 教學難點:

如何列出乘加、乘減算式

二、 説教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的教學重和難點,我採用了一下教學方法。

1、 利用蘋果主題圖,讓學生通過圖片橫看豎看,理解幾個幾加減幾,從而引出新知,並解決。

2、 讓學生觀察比較,與以往學習內容不同之處,從而加深對 乘加乘減的理解,並且明確計算過程。

3、 運用遷移,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

三、 説學法: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 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複習舊知、探索新知、習題鞏固、反饋總結。

(一) 複習導入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找準新知識起點,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

出示蘋果圖,先出示1列3個蘋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個)

3×2=6(個)

學生明確1個3+3

再出示1列蘋果,引出新知,學生類推

(二) 探究新知

1、乘加與乘法口訣的聯繫

3列蘋果圖

學生明確並説出2個3+3就是3個3

列式3×3=9(個)

或3×2+3=9(個)

先算3乘2等於6,再加3等於9.

都用口訣三三得九

在此基礎上,學生類推3×3+3也就是4×3。

為了呈現橫着看,又設計了放大一行行的蘋果。

學生知計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訣計算。

(先練習類似的口算題,再類推乘減的式題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訣的(轉化為口訣)乘加乘減

最後增加1列只有2個蘋果。

學生自然地得出:

4個3+2

列式4×3+2

(課程中,有孩子想到此過程,先讓孩子説,再出示這個圖就更好了,即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又那麼自然)

為了引導學生列出乘減的式題,設計了借一個蘋果,又還去,借來的蘋果,變成虛的蘋果,學生更好的藉助圖,理解乘減式題的由來,也能呈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性。學生理解了算理,進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個蘋果,

列式4×4

再還1個蘋果,

列式4×4-1

五、説板書設計

乘加乘減

1個3+3 就是2個3 2個3+3就是3個3

3+3=6(個) 3×3=9(個)

3×2=6(個) 3×2+3=9(個)

3個3+3 就是4個3 4個3+2

3×3+3=12(個) 3×4+2=14(個)

3×4=12(個) 4×4-1=14(個)

六、反思

本來使用多媒體,自己就不熟練,再加上自己不會製作,多數情況下直接下載使用,往往用的不順手,且不適合學生的口味。為了得到乘加乘減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減的算理,我費了好大的勁做的這張蘋果圖,一列列的呈現,讓學生知道相鄰口訣間的聯繫,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還理解了算理。同樣橫着看圖,列出同樣的算式的道理。豐富了學生同樣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點引導學生得到乘減的算式,通過借還蘋果的環節,再把此過程呈現,為了學生的理解,變成虛線的蘋果,學生更能把握乘減算式的由來,算理自然得到。這樣,孩子的意識中形成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元化。

加與減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國小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裏,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學環節: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0002

因數

誰能説説,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通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説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説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通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閲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閲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能: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能。

1.説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説課全部內容。

加與減説課稿6

一、説教材

《連加、連減》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65頁。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主要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

二、説學情

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説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三、説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學會表達和交流,培養學生觀察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聯繫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1、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數學問題,同時學會傾聽、交往與合作。

2、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

五、説教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生動的具體情境教學中體會連加連減的內容,並適時引導討論法將老師的方法轉變為學生的思路,達到知識構建的目的。

六、説學法

主要採用自主探索發,自主交流法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七、説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小明坐小火車去鄉下的奶奶家,課件出示口算小火車,指明學生口算。小明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喂小雞,懂事的小明馬上去幫奶奶喂小雞。

2,新知探究

(1)教學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並通過自己的感知説出圖意,培養了學生理解和説的能力。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後,並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並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藉此讓學生在同桌説説你是怎麼計算的,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計算順序。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後,利用動態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當學生彙報時配合課件將計算過程突顯出來,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教學連減

愛於表現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着靜態畫面描述所發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3,鞏固練習

我通過出示幾幅情境圖讓學生自己説一下自己觀察到的,然後通過自己所説的內容列出算式。

再通過課本上的做一做加以鞏固。

4,課堂小結

提出“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什麼?”這個問題讓同學們大聲説出自己的觀點,加深記憶,更好的理解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加與減説課稿7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內容。本節課是表內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義和1-5的乘法口訣後進行教學的。例5通過一個小熊掰玉米的實例,呈現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具體形象地説明乘加乘減的計算順序,並利用計算形如“4×3+4”的題目,知道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關係,用連加、加減混合、乘加、乘減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乘法口訣。同時通過利用圖式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乘加、乘減得計算順序。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學習混合運算和解決稍複雜實際問題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能夠正確理解乘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口訣熟練計算。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減法的計算是首次接觸,在計算中學生可能會出現計算順序不正確的現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計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問題解決與數學思考: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掌握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解題策略,實現算法多樣化。

情感與態度: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究意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目標

1、學會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

2、通過乘加、乘減式題,掌握計算順序。

3、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髮現解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重點: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及它們之間的計算順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去過遊樂園嗎?(課時出示教材第46頁遊樂園圖。)

遊樂園裏藴含着許多的數學知識呢,這節課我們一同去遊樂園尋找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出示4個旋轉木馬,每個小木馬上有3人。)

師:仔細觀察,你從這幅圖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看到了4個旋轉木馬。

生2:我看到了每個木馬都坐着3人。

……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都答對了。那現在大家能不能對着這幅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

生: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

師:提得非常好,那要怎麼解決呢?

生1:可以用加法:3+3+3+3=12(人)。

生2:可以用乘法:4×3=12(人)。

……

師:都算對了,不管是加法還是乘法都可以。同學們,我們前面説過加數相同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但如果有一個加數不同,那應該怎麼辦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教學第58頁例5、

1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

師:仔細觀察這幅遊樂園圖,看看有什麼變化?(走了一個人。)

2 小組討論。

師:那現在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能像剛才那樣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嗎?現在請同學們談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3 彙報交流。

師:現在請同學們説一説你們列出來的算式。

板書: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師:觀察算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有3個坐着3人,所以3+3+3,1個坐着2人,最後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3+2=11(人)。

生2: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原來每個木馬上都坐着3人,就是3+3+3+3,後來走了一人,最後再減去1,所以算式是:3+3+3+3-1=11(人)。

生3:有3個旋轉木馬上都有3人,那就是3個3,所以3×3,還有一個旋轉木馬上只有2個人,最後再加上2,所以算式是:3×3+2=11(人)。

生4:一共有4個旋轉木馬,原來每個木馬上都坐着3人,那就是4個3,所以4×3,後來走了一人,最後再減去1,所以算式是:4×3-1=11(人)

……

師:同學們真棒,不僅列出了正確算式,還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有道理。

4對算式進行比較,歸納、總結。

師:同學們,現在請你們認真觀察這兩道算式:3×3+2=11和3×4-1=11,與上面學習的算式4×3=12有什麼不同?

生:3×3+2=11和3×4-1=11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而4×3=12只是乘法算式。

師:沒錯,像這樣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既有乘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做乘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乘加 乘減)

師: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上面的兩個乘加和乘減算式中,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1:3×3+2就是求比3個3多2的數,所以計算時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4×3-1就是求比4個3少1的數,所以計算時應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教師小結:説得很多,乘加和乘減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減法。

三【鞏固應用】

1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1題。

師:同學們,看!森林裏的動物開聯歡會了。小猴子帶來了一些禮物,請大家仔細觀察圖: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個呢?你能列式計算出來嗎?

4×3+1=13 5×3-2=13

2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2題。

師:現在請大家做一做下面的練習,並説一説運算順序。

4×3+4= 2×3-3= 5×5+5=

4×4-4= 5×3+2= 4×5-4=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1完成教材第59頁練習十二。

2 完成作業本第39、40頁。

【板書設計】

乘加 乘減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4×3-1=11(人)

加與減説課稿8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0~51頁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100以內口算的繼續,是在100以內口算和筆算基礎上教學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的基礎。為了使計算教學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選擇了服裝店購物的事例,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並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給整節課賦以活力生機。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如下特點: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2、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體現算法的多樣化。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的建構方法。

3、重視學生個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認識了1000以內的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學生已經掌握了。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新課標的有關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類推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地口算有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分析,具體教學過程闡述如下: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新課導入

1.用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或一位數.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連加、連減.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師談話導入

師: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習題,我們已經學過筆算的方法,今天, 們要學習口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頁情境圖,學生仔細觀察。教師提問:你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這是平時生活中的場景,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習問題(1)。先出示問題(1):買一件半袖衫和一個書包要花多少元?

師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師提問:不用豎式計算誰能很快算出結果?學生討論後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此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同時教師板書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於鼓勵。

緊接着教師總結:上面幾種算法都是正確的.哪種算法最適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種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記住先進行計算的結果,再進行第二步計算.

最後,做了相應的練習題:先獨立寫出結果,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學習問題(2)。此環節的設計和“學習問題(1)”環節的設計一樣,這樣讓學生學得更輕鬆。具體如下:

(1).出示問題(2):一件半袖衫比一個書包貴多少元?

教師:你能不能自己列式並試着口算出來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於鼓勵。

(3).練一練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鞏固應用。此環節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練習為主,教材練習題的設計難易結合,既有計算題也有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不會感覺枯燥。

(四)歸納總結.

師:在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自己認為好的就是最佳的計算方法.計算時要細心認真.

(五)説板書。我的設計既簡單明瞭,又體現本節課重難點。設計如下:

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加與減説課稿9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中的一個內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和“2—5的乘法口訣”之後,讓學生通過乘加乘減的計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口訣。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含有兩級運算的式題,教材通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圖,將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並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使之‘做’數學”的教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活動,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本節的“乘加、乘減”是讓學生能提出數學問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結算出結果。在設計本課中,我力求在“算”與“用”教學的結合點上有所突破。通過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乘加、乘減式題,試想體現以用引算的做法。當得出乘加、乘減式題後,要讓學生及時感知算式與實際背景問題的聯繫,真正理解式題的含義(“幾個幾多幾”或“幾個幾少幾”)。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通過圖與式的結合來探究算理,並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乘法口訣,能夠正確理解乘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口訣熟練計算。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減法的計算是首次接觸,在計算中學生可能會出現計算順序不正確的現象。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自主解決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初步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提高個人類比、遷移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係,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室、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師生談話:

師:這段時間我們在學習什麼?乘號前面的數叫什麼?稱號後面的數叫什麼?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乘法的知識。

師:看大屏幕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什麼?(生答)乘加是什麼意思?(生答)乘減呢?(生答)一年級我們學過加減混合運算?誰來説説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生答)有小括號又該怎麼計算?誰能大膽的來猜測一下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生答)

2、對口令:2、3、4、5的乘法口訣。(有節奏地進行對口令:師生對、生生對)

過渡:看來我們已經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訣,那我們大家有信心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驗證剛才大家的猜測嗎?(生答)老師期待大家在課堂上的表現。

(二)民主導學

1、教師談話:同學們公園去過嗎?(出示遊樂園圖。)公園裏藴含着許多的數學知識呢,這節課我們一同去公園中尋找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出示4匹小木馬,每匹小木馬上有3人。)

教師:仔細觀察,你從這幅圖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能夠提出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

學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個)

乘法算式:3×4=12(個)

加數相同我們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教學例5

(1) 過渡:仔細觀察有什麼變化,看誰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個人)現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嗎?請同學們討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 小組合作學習

(3) 彙報交流。

方法1:根據每匹小木馬上的人數,用連加計算,列式:3+3+3+2=11(個)。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數一樣,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個人。列式:3×3+2=11(個)

方法3:假設每匹小木馬上的人數是3人,那就是4個3,我們在假設時多加了一個人。因此,算完後要把這個人拿走。列式:3×4-1=11(個)

(4) 引導觀察算式。

教師指出:像3×3+2,3×4-1這樣的算式有乘又有加減的,我們把它們稱為乘加、乘減。

(5)小組討論:這兩個算式怎麼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畫一橫線求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畫一橫線求的是什麼?為什麼還要減1?

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乘加乘減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後再算加減法。

3、教師出示教材第58頁做一做第1題

看圖列算式。並讓學生説説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義是什麼。

(三)檢測導結

1、練習十二的4題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嗎?

此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圖,而且鼓勵算法多樣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兩題對比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算式幾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記憶乘法口訣的方法。

3、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畫畫的方法,自己設計一道乘加乘減的題目。

4、反思總結

師:回過頭來看一開始我們的猜測,哪種猜測是正確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驗證了自己的猜測,成了小小數學家,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那你能給大家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乘加乘減

3+3+3+2 3×3+2=11(個)

3+3+3+3-1 4×3-1=11(個)

運算順序:先算乘法後算加減法。

【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教學中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通過練習我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説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熱門標籤